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及包含該液壓系統(tǒng)的工程機械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521997閱讀:30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及包含該液壓系統(tǒng)的工程機械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中的液壓系統(tǒng),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及包含該液壓系統(tǒng)的工程機械。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在路面機械和工程機械產(chǎn)品液壓系統(tǒng)中采用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較為普遍,一般是由一個閉式泵驅(qū)動多個液壓馬達做雙向旋轉(zhuǎn)或單向旋轉(zhuǎn)。圖1所示為一種攤鋪機振搗液壓系統(tǒng)回路,采用一個閉式泵10’驅(qū)動四個相同排量馬達(第一馬達11’,第二馬達12’,第三馬達13’,第四馬達15’)。這四個馬達按兩兩成組配置成串聯(lián)回路,兩個串聯(lián)回路再連接成并聯(lián)回路。閉式泵高壓輸出油口的輸出油流進入并聯(lián)回路,并均勻分流進入這兩個串聯(lián)回路中第一馬達I’的進油口,經(jīng)其出油口進入第二馬達2’的進油口,再經(jīng)過第二馬達2’出油口流出后合流進入閉式泵10’的低壓輸入油口。采用并串聯(lián)連接的多馬達回路能得到所需要的振搗能力和基本相同的工作轉(zhuǎn)速。另一種攤鋪機振搗液壓系統(tǒng)回路如圖2所示,是采用一個閉式泵10’驅(qū)動三個相同排量馬達(第一馬達11’,第二馬達12’,第三馬達13’),這三個馬達相互串聯(lián),并與閉式泵串聯(lián)形成回路。其中,閉式泵都具有補油泵,其補油泵型式以與閉式泵合為一體的內(nèi)置式居多,亦可為外置,外置和內(nèi)置補油泵的兩種閉式泵差別僅為補油泵外置。補油泵功能為:以之補償內(nèi)泄漏,維持主回路的壓力,提供油液冷卻,補償外部閥及輔助系統(tǒng)泄漏,并為控制提供壓力油。對于單泵驅(qū)動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正常工作時閉式泵的補油泵僅向液壓回路的低壓側(cè)補油;當閉式泵進入怠速待工狀態(tài)時,一般都將閉式泵的輸出流量控制為零,如使得閉式泵變量機構(gòu)的機械零位、液壓零位和電氣零位都在正確位置,閉式泵不再向外輸出壓力油。與此同時,無論配置內(nèi)置補油泵還是外置補油泵的閉式泵,其所配置補油泵都會維持工作以提供必需的補油油流,并依靠補油溢流閥產(chǎn)生適當?shù)难a油溢流壓力。這種補油溢流壓力是各個閉式泵出廠時就已按泵設計要求預先設定,實際補油壓力大小與閉式泵用補油泵傳動軸轉(zhuǎn)速相關(guān),但不超過已經(jīng)設定的補油溢流壓力。在閉式泵輸入軸速度恒定條件下,補油泵工作轉(zhuǎn)速恒定,補油壓力自然恒定,無需再行調(diào)節(jié)。圖3和圖4為一般的單泵驅(qū)動多馬達雙向旋轉(zhuǎn)閉式液壓系統(tǒng)工作時通過閉式泵變量機構(gòu)控制分別做兩個方向旋轉(zhuǎn)的工作油流示意,閉式泵10’的其中一工作油口 A (或B)為高壓輸出口,另一工作油口 B (或A)為低壓輸入口。雙點劃線框內(nèi)包括了標準型閉式泵的主要配置件:兩側(cè)高壓溢流閥24’均并聯(lián)了補油單向閥(單向閥231’和單向閥221’),閉式泵10’輸出的高壓油自高壓輸出口 A (或B)起按實心大箭頭流向流進串聯(lián)多馬達(第一馬達11’,第二馬達12’,第三馬達13’)時受到該側(cè)高壓溢流閥24’的設定壓力限制,保證工作壓力不超限,同時以超出補油泵14’所產(chǎn)生補油壓力的作用力關(guān)閉該高壓溢流閥24’并聯(lián)的補油單向閥231’,使得補油泵14’只能往該閉式液壓系統(tǒng)的低壓端補油。流出串聯(lián)多馬達的油液以低壓狀態(tài)按空心大箭頭流向流入閉式泵10’的低壓輸入口 B (或A),完成閉式循環(huán)。補油泵補油油流可直接打開閉式泵低壓側(cè)溢流閥24’并聯(lián)的補油單向閥221’,進入閉式泵10’低壓側(cè)進行補油,也流入閉式泵10’低壓輸入口。圖中實心小箭頭表示了補油泵補油油流流向。圖3中A點壓力為閉式泵高壓輸出壓力,亦即第一馬達11’進口壓力,B點壓力為閉式泵低壓輸入壓力,亦即第三馬達13’出口壓力,C和D兩點壓力為串聯(lián)馬達工作壓力。圖4中B點壓力為閉式泵高壓輸出壓力,亦即第三馬達13’進口壓力,A點壓力為閉式泵低壓輸入壓力,亦即第一馬達11’出口壓力,C和D兩點壓力為串聯(lián)馬達工作壓力。由于在馬達兩種旋轉(zhuǎn)回路中閉式泵工作油口 A和B兩點之間始終存在壓差,串聯(lián)多馬達回路的馬達才能產(chǎn)生轉(zhuǎn)動。圖3和圖4中的G點均為閉式泵補油回路壓力口,可從該處直接獲取閉式泵補油壓力油流。圖5為機器怠速待工時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的油流示意(無論閉式泵驅(qū)動串聯(lián)多馬達做何種旋向轉(zhuǎn)動均相同)。此時一般都將閉式泵10’的輸出流量控制為零(如使得閉式泵變量機構(gòu)的機械零位、液壓零位和電氣零位都在正確位置,保證閉式泵零輸出),閉式泵10’不再向外輸出壓力油,在整個閉式液壓系統(tǒng)中沒有高壓,但因補油泵14’產(chǎn)生同速運轉(zhuǎn),仍然向閉式液壓系統(tǒng)提供恒定補油壓力的補油油液。對于采用外置式補油泵的閉式泵10’,外置式補油泵同樣會給閉式泵10’提供低壓側(cè)補油。無論內(nèi)置還是外置補油泵,都會向閉式泵10’提供必須的補油油流,維持必要的補油壓力。機器處于怠速待工時,補油泵14’自油箱吸入油液,所產(chǎn)生補油油流在閉式液壓系統(tǒng)中按箭頭流向流動,分別頂開閉式泵10’兩個高壓溢流閥并聯(lián)的補油單向閥221’和231’,至E點同時加載在閉式泵高壓輸出口和第一馬達11’的進口,至F點同時加載在閉式泵10’低壓輸入口和第三馬達13’的出口。此時E、A、F和B四點壓力自然均等,皆為補油泵的補油壓力,亦即圖5中閉式泵補油回路壓力G 口壓力。這一補油壓力按補油泵轉(zhuǎn)速不同輸出不同補油量而有高低,但不會超過補油溢流閥25’所設定的溢流壓力。補油泵14’轉(zhuǎn)速恒定,補油壓力亦可恒定。因液壓馬達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內(nèi)泄,故在第一馬達11’和第二馬達12’相串接中間管路C的液壓油通過馬達油口泄漏至馬達殼體,使得連接第一馬達11’和第二馬達12’的中間管路側(cè)油口壓力低于第一馬達11’進油口壓力(即閉式泵補油壓力)而為相對低壓,第一馬達11’的進出油口之間具有一定壓差。同此,第三馬達13’和第二馬達12’相串接中間管路D的液壓油通過馬達油口泄漏至馬達殼體,使得連接第三馬達13’和第二馬達12’的中間管路側(cè)油口壓力低于第三馬達13’出油口壓力(即閉式泵補油壓力)也為相對低壓,同樣第三馬達13’的進出油口之間具有一定壓差。若馬達驅(qū)動機構(gòu)的負載很小,馬達即可在此壓差的作用下克服阻力而產(chǎn)生空轉(zhuǎn)。此時即使閉式泵沒有發(fā)生變量機構(gòu)零位漂移和變量控制信號輸入,馬達機構(gòu)仍可自轉(zhuǎn),不能可靠停止,造成不當動作,影響機器工作效果。綜上所述,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易于在怠速待工時發(fā)生空轉(zhuǎn)的成因在于此時閉式泵的補油泵輸出油液以補油壓力進入串聯(lián)多馬達回路中第一馬達11’的進口和第三馬達13’的出口(見圖5),且因馬達不可避免的泄漏使得第一馬達11’的出口和第三馬達13’的進口都出現(xiàn)低于該補油壓力的相對低壓,由此壓差將使得馬達在所需克服阻力較小情況下產(chǎn)生轉(zhuǎn)動。[0013]因此,對于采用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的機器,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機器在怠速待工情況時雖然閉式泵已按此時不能使多馬達回路工作的要求而并未有輸出工作流量到多馬達回路,但在馬達負載較小的情況下卻常存在著較為緩慢且不易消除的馬達自轉(zhuǎn)現(xiàn)象(以下簡稱馬達空轉(zhuǎn))。為保證機器的良好工作性能,這種空轉(zhuǎn)應予有效消除?,F(xiàn)有技術(shù)中已提出的單泵多馬達液壓系統(tǒng)空轉(zhuǎn)消除方法如下:1.為此液壓系統(tǒng)加配機械鎖緊裝置,此法存在因機器轉(zhuǎn)入正常工作時不能及時解除鎖緊而可能損壞單泵多馬達液壓系統(tǒng)的可能性。2.為此液壓系統(tǒng)加配同步分流閥,此法則因生產(chǎn)成本增加較多而經(jīng)濟性欠佳。3.為此液壓系統(tǒng)加配恒壓源和單向閥(或電磁換向閥),組成補油回路,如圖2所示,通過專門的恒壓源P提供壓力油,頂開單向閥(圖中標記221’和231’,或開啟電磁換向閥)向串聯(lián)馬達(圖中標記11’、12’和13’)的中間管路實施補油。該種設置方式來自于申請?zhí)枮?00910180031.9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單泵多馬達液壓系統(tǒng)及防止馬達空閑自自轉(zhuǎn)的方法”,此法需要的恒壓源P是在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之外另外接入,并在使用該恒壓源P進行補油時必須對其進行壓力檢測和進行壓力調(diào)節(jié),以保證恒壓源P壓力與閉式泵10’壓力一致。然而,第三種方法需在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外另行接入恒壓源,并在使用恒壓源進行補油時必須對其進行恒壓源壓力檢測和壓力調(diào)節(jié)以保證恒壓源壓力與閉式泵壓力一致。在實際使用中,因每次機器處于怠速待工時動力源(如發(fā)動機)轉(zhuǎn)速并不一定完全一致,補油泵輸出流量不盡相同,使得補油壓力有所變化,將會使得這種壓力檢測和調(diào)節(jié)頻繁進行,增大工作量,多有不便。同時該液壓系統(tǒng)對于閉式泵出現(xiàn)輸出零位漂移現(xiàn)象導致閉式泵壓力高出所接恒壓源壓力沒有診斷能力。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及包含該液壓系統(tǒng)的工程機械,能夠有效防止多馬達空轉(zhuǎn),及時診斷閉式泵的零位漂移現(xiàn)象。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包括串接的多個馬達以及一個與多個馬達串接的閉式泵,在多個馬達、閉式泵以及連接在馬達和閉式泵之間的液壓管路上設置有斷流控制機構(gòu),斷流控制機構(gòu)在液壓系統(tǒng)正常工作時,使閉式泵與馬達之間的連接管路連通形成第一液壓回路,在液壓系統(tǒng)怠速待工時,使得閉式泵與斷流控制機構(gòu)之間形成第二液壓回路,第二液壓回路與馬達之間的連接管路不連通。進一步地,液壓系統(tǒng)包括串接的多個馬達所在的馬達串接管路、位于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一端和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之間的第一輸送管路和位于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二端和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之間的第二輸送管路,斷流控制機構(gòu)連接在第一輸送管路和第二輸送管路之間,液壓系統(tǒng)在正常工作時,斷流控制機構(gòu)控制閉式泵與馬達串接管路形成第一液壓回路,液壓系統(tǒng)怠速待工時,斷流控制機構(gòu)與閉式泵形成第二液壓回路。進一步地,斷流控制機構(gòu)包括一個同時連接在第一輸送管路和第二輸送管路上的換向閥;換向閥將第一輸送管路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和第二連接管路,將第二輸送管路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和第四連接管路;換向閥具有使第一連接管路和第二連接管路相連通且第三連接管路和第四連接管路相連通的第一工位,以及使第一連接管路和第三連接管路相連通且使第二連接管路和第四連接管路不相連通的第二工位。進一步地,換向閥為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第四工作油口、第五工作油口和第六工作油口 ;第一連接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和第一工作油口之間;第三連接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之間;第二連接管路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一端與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五工作油口之間;第四連接管路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二端與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的第六工作油口之間;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五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六工作油口相連通;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進一步地,換向閥為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 ;第一連接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和第一工作油口之間;第三連接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之間;第二連接管路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一端與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三工作油口之間;第四連接管路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二端與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第四工作油口之間;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不相連通;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三工位時,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進一步地,換向閥為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第四工作油口、第五工作油口、第六工作油口、第七工作油口和第八工作油口 ;第一連接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和第一工作油口之間;第三連接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之間;第二連接管路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一端與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三工作油口之間;第四連接管路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二端與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第四工作油口之間;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直接連通;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五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六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五工作油口和第六工作油口相連通。進一步地,換向閥為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 ;第一連接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和第一工作油口之間;第三連接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之間;第二連接管路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一端與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三工作油口之間;第四連接管路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二端與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第四工作油口之間;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不相連通。進一步地,斷流控制機構(gòu)包括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第一雙向液壓鎖和第二雙向液壓鎖;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第四工作油口、第五工作油口、第六工作油口、第七工作油口和第八工作油口 ;第一工作油口連通至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連通至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第一雙向液壓鎖的第一出口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一端,第一雙向液壓鎖的第二出口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二端,第一雙向液壓鎖的第一進口連通至第三工作油口,第一雙向液壓鎖的第二進口連通至第四工作油口 ;第二雙向液壓鎖的第一出口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二端,第二雙向液壓鎖的第二出口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一端,第二雙向液壓鎖的第一進口連通至第七工作油口,第二雙向液壓鎖的第二進口連通至第八工作油口 ;第五工作油口與第六工作油口相連通;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五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六工作油口相連通;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三工位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七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八工作油口相連通。進一步地,斷流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和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一端與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之間的液壓管路上,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二端與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之間的液壓管路上;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和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均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 ;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連通至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連通至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三工作油口連接至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三工作油口,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的第四工作油口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一端,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的第四工作油口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二端。進一步地,斷流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和雙向常閉電磁換向閥;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設置在第一輸送管路上,并將第一輸送管路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和第二連接管路;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設置在第二輸送管路上,并將第二輸送管路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和第四連接管路;雙向常閉電磁換向閥連接在第一連接管路和第四連接管路之間的連接管路上。進一步地,斷流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和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第三兩位三通換向閥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 ;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設置在第一輸送管路上,并將第一輸送管路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和第二連接管路;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設置在第二輸送管路上,并將第二輸送管路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和第四連接管路;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連接在第一連接管路和第四連接管路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并將連接管路分隔成與第一連接管路相連的第一段和與第三連接管路相連的第二段,第二工作油口通過第一段連接管路連通至第一連接管路,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段連接管路連通至第三連接管路;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位于第一工位時,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互不連通;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位于第二工位時,第二工作油口與第三工作油口連通。進一步地,斷流控制機構(gòu)包括一個同時連接在第一輸送管路和第二輸送管路上的液控換向閥,液控換向閥將第一輸送管路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和第二連接管路,將第二輸送管路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和第四連接管路,液控換向閥的控制油口連接有控制液控換向閥的閥芯位置的控制油路;液控換向閥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 ;第一連接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和第一工作油口之間;第三連接管路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之間;第二連接管路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一端與液控換向閥的第三工作油口之間;第四連接管路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的第二端與液控換向閥的第四工作油口之間;液控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液控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液控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液控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不相連通;液控換向閥的閥芯位于第三工位時,液控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進一步地,控制油路包括:先導控制油源;回油箱;先導控制閥,先導控制閥連接在先導控制油源與回油箱之間,先導控制閥的第一工作油口連接至先導控制油源,先導控制閥的第二工作油口連接至回油箱,先導控制閥的兩個工作油口分別連接至液控換向閥的兩個控制油口。進一步地,斷流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一常閉電磁換向閥、第二常閉電磁換向閥、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和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設置在第一輸送管路上,并將第一輸送管路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和第二連接管路;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設置在第二輸送管路上,并將第二輸送管路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和第四連接管路;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的控制油口通過第一控制油路連通至第一連接管路上,第一常閉電磁換向閥設置在第一控制油路上,防止常閉狀態(tài)下液壓油從第一控制油路流向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的控制油口;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的控制油口通過第二控制油路連通至第三連接管路上,第二常閉電磁換向閥設置在第二控制油路上,防止常閉狀態(tài)下液壓油從第二控制油路流向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的控制油口,第一控制油路與第二控制油路交匯于第一節(jié)點。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工程機械,包括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該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為上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包括串接的多個馬達以及一個與多個馬達串接的閉式泵,在多個馬達、閉式泵以及連接在馬達和閉式泵之間的液壓管路所形成的第一液壓回路上設置有斷流控制機構(gòu),斷流控制機構(gòu)在液壓系統(tǒng)正常工作時,使閉式泵與馬達形成第一液壓回路,在液壓系統(tǒng)怠速待工時,使得閉式泵通過斷流控制機構(gòu)形成不經(jīng)過馬達的第二液壓回路。本實用新型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正常工作時,使液壓油流經(jīng)第一液壓回路,從而驅(qū)動馬達正常轉(zhuǎn)動,使得液壓系統(tǒng)正常工作。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使液壓油泵流經(jīng)第二液壓回路,而不經(jīng)過馬達,馬達與閉式泵之間的液壓管路不相連通,不再有油流進出各馬達油口,各馬達不再具有轉(zhuǎn)動的動力,因此不會發(fā)生空轉(zhuǎn)。通過對馬達斷流的方式來防止馬達空轉(zhuǎn),結(jié)構(gòu)更加簡單,防轉(zhuǎn)效果更好。

構(gòu)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gòu)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示出了現(xiàn)有技術(shù)中攤鋪機振搗液壓系統(tǒng)回路的原理圖;圖2示出了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單泵多馬達液壓系統(tǒng)防止馬達空轉(zhuǎn)的原理圖;圖3示出了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單泵驅(qū)動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正向轉(zhuǎn)動工作時的原理圖;圖4示出了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單泵驅(qū)動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反向轉(zhuǎn)動工作時的原理圖;圖5示出了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單泵驅(qū)動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怠速待工時的原理圖;圖6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7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8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正轉(zhuǎn)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9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0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反轉(zhuǎn)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1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2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3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4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5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正轉(zhuǎn)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6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7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反轉(zhuǎn)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8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9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0056]圖20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七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1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七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2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八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3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八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4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九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5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九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6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十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以及圖27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十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并結(jié)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本實施例各附圖中,實心箭頭表示閉式泵的高壓輸出端的液壓油流向,空心箭頭表示閉式泵的低壓輸入端的液壓油流向。本實施例以三馬達第一馬達11、第二馬達12和第三馬達13為例來對各實施例進行說明。參見圖6至圖27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包括串接的多個馬達以及一個與多個馬達串接的閉式泵10,在多個馬達第一馬達11、第二馬達12和第三馬達13、閉式泵10以及連接在馬達和閉式泵10之間的液壓管路所形成的第一液壓回路上設置有斷流控制機構(gòu)20,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在液壓系統(tǒng)正常工作時,使閉式泵10與馬達相連接形成第一液壓回路,在液壓系統(tǒng)怠速待工時,使得閉式泵10通過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形成不經(jīng)過馬達的第二液壓回路。上述的第一液壓回路并不具體指某一條液壓回路,而是對經(jīng)過多個馬達和閉式泵10的液壓回路的統(tǒng)稱,當由于換向閥的控制閥的切換使得液壓系統(tǒng)形成多個不同的經(jīng)過馬達和閉式泵10的液壓回路時,則位于當前狀態(tài)下的控制閥所形成的經(jīng)過馬達和閉式泵10的液壓回路即為上述的第一液壓回路。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對馬達斷流的方式可以有多種,例如在閉式泵10的第一輸送管路14和第二輸送管路15之間連接形成與馬達串聯(lián)管路16并聯(lián)的新的液壓管路,并通過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對液壓油流向進行控制,其中第一輸送管路14位于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和第一閉式泵的其中一工作油口 a之間,第二輸送管路15位于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和第二閉式泵的另一工作油口 b之間,使得液壓油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正常工作時不流經(jīng)該新的液壓管路而流經(jīng)馬達,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不流經(jīng)馬達而直接經(jīng)該新的液壓管路直接流回閉式泵10的低壓輸入端,從而形成回路循環(huán)結(jié)構(gòu)。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對馬達斷流的方式還可以為直接在馬達所在的串接液壓管路與閉式泵的高壓輸出管路和低壓輸入管路之間設置換向閥,通過調(diào)節(jié)換向閥來實現(xiàn)對第一液壓回路(馬達串聯(lián)管路16與補油泵10之間形成的液壓回路)和第二液壓回路(換向閥與補油泵10之間形成的且與馬達串聯(lián)管路16不連通的液壓回路)的選擇,從而實現(xiàn)對馬達的防空轉(zhuǎn)。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正常工作時,使液壓油流經(jīng)第一液壓回路,從而驅(qū)動馬達正常轉(zhuǎn)動,使得液壓系統(tǒng)正常工作。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使液壓油泵流經(jīng)第二液壓回路,而不經(jīng)過馬達,使馬達與閉式泵之間的液壓管路不相連通,不再有油流進出各馬達油口,各馬達的兩端不再具有壓力差,不會發(fā)生空轉(zhuǎn)。通過對馬達斷流的方式來防止馬達空轉(zhuǎn),結(jié)構(gòu)更加簡單,防轉(zhuǎn)效果更好。液壓系統(tǒng)包括串接的多個馬達所在的馬達串接管路16、位于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和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之間的第一輸送管路14和位于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和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之間的第二輸送管路15,斷流控制機構(gòu)20連接在第一輸送管路14和第二輸送管路15之間,液壓系統(tǒng)在正常工作時,斷流控制機構(gòu)20控制閉式泵10與馬達串接管路16形成第一液壓回路,液壓系統(tǒng)怠速待工時,斷流控制機構(gòu)20與閉式泵10形成第二液壓回路。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可以包括連接在整個液壓回路上的單個控制閥,也可以包括相互配合的多個控制閥,還可以包括多個控制閥與連接管路所形成的斷流管路。當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一個同時連接在第一輸送管路14和第二輸送管路15上的換向閥時,該換向閥的多個工作油口分別于第一輸送管路14和第二輸送管路15連接,從而控制第一輸送管路14和第二輸送管路15的通斷。該換向閥還可以將第一輸送管路14和第二輸送管路15直接連通,從而使液壓油直接經(jīng)第一輸送管路14、換向閥、第二輸送管路15后流回至閉式泵10。換向閥將第一輸送管路14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將第二輸送管路15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換向閥至少具有使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相連通且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相連通的第一工位,以及使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三連接管路151相連通且使第二連接管路142和第四連接管路152不相連通的第二工位,該換向閥處于第二工位時,不管閉式泵10正轉(zhuǎn)或是反轉(zhuǎn),第二連接管路142和第四連接管路152之間始終不相連通,第一連接管路141與第二連接管路142之間也為不相連通狀態(tài),第三連接管路151與第四連接管路152之間也為不相連通狀態(tài)。結(jié)合參見圖6和圖7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換向閥為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包括第一工作油口 A、第二工作油口 B、第三工作油口C、第四工作油口 D、第五工作油口 E和第六工作油口 F。第一連接管路14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和第一工作油口 A之間,第三連接管路15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和第二工作油口 B之間。第二連接管路142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與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第五工作油口 E之間;第四連接管路152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與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第六工作油口 F之間。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第三工作油口 C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相連通。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五工作油口 E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六工作油口 F相連通;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三工作油口 C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相連通,液壓油從第一工作油口 A經(jīng)第三工作油口 C后直接從第四工作油口 D流回第二工作油口 B,最終流回閉式泵10。結(jié)合參見圖6所示,機器開機正常工作時,該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不得電,維持左位通油狀態(tài),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處于第一工位,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 (或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所輸出的高壓油流都可通過該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進入多馬達回路,回到位于閉式泵的低壓輸入端的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 (或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隨著閉式泵輸出控制變化,馬達可以做雙向旋轉(zhuǎn)。結(jié)合參見圖7所示,當機器進入怠速待工情況時,可使得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得電,將其轉(zhuǎn)為右位通油工作狀態(tài),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處于第一工位,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 (或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流出的補油泵補油油流直接由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上直接連接的第三工作油口 C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直接流回閉式泵10的低壓輸入端的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 (或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不再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馬達不具有轉(zhuǎn)動可能。結(jié)合參見圖8、9和10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換向閥為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包括第一工作油口 A、第二工作油口 B、第三工作油口 C和第四工作油口 D ;第一連接管路14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和第一工作油口 A之間;第三連接管路15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和第二工作油口 B之間;第二連接管路142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與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第三工作油口 C之間;第四連接管路152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與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第四工作油口 D之間。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三工作油口 C相連通。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二工作油口 B相連通,第三工作油口 C和第四工作油口 D不相連通。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閥芯位于第三工位時,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三工作油口 C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相連通。結(jié)合參見圖8所示,當機器開機正常工作時,可使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的第一端得電,從而使該閥處于左位通油狀態(tài),此時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流出的高壓油流由該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第一工作油口 A流入,經(jīng)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第四工作油口 D流出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再流回該閥第三工作油口 C并經(jīng)該閥第二工作油口 B流出,回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此時馬達做正向旋轉(zhuǎn)。結(jié)合參見圖10所示,當需要馬達反向旋轉(zhuǎn)時,可改使該閥第二端的電磁鐵得電,從而使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閥芯處于第三工位,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流出的高壓油流由該閥第一工作油口 A流入,經(jīng)第三工作油口 C流出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再流回該閥第四工作油口 D并經(jīng)該閥第二工作油口 B流出,回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此時馬達做反向旋轉(zhuǎn)。結(jié)合參見圖9所示,當機器進入怠速待工情況時,可使該閥兩端的電磁鐵均不得電,該閥處于中位通油狀態(tài),從而使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閥芯處于第二工位。此時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第一工作油口 A與第二工作油口 B直接連通,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流出的補油泵補油油流由該閥的第一工作油口 A流入,并由已與該第一工作油口 A直接連通的第二工作油口 B流出,回到閉式泵10的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不能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馬達不具有轉(zhuǎn)動可能。結(jié)合參見圖11和圖12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換向閥為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包括第一工作油口 A、第二工作油口 B、第三工作油口 C、第四工作油口 D、第五工作油口 E、第六工作油口 F、第七工作油口 G和第八工作油口 H。第一連接管路14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和第一工作油口 A之間;第三連接管路15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和第二工作油口 B之間;第二連接管路142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與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第三工作油口C之間;第四連接管路152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與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第四工作油口 D之間。在此實施例中,第七工作油口 G和第八工作油口 H是處于封堵狀態(tài)的,并不參與工作過程。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三工作油口 C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相連通,且第三工作油口 C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直接連通。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五工作油口 E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六工作油口 F相連通,第五工作油口 E和第六工作油口 F相連通。結(jié)合參見圖11所示,當機器開機正常工作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兩端電磁鐵均不得電,該閥處于中位工作即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流出的高壓油流由該閥第一工作油口 A流入,經(jīng)第五工作油口 E流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再流回該閥第六工作油口 F并經(jīng)第二工作油口 B流出,回到閉式泵10的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馬達做正向旋轉(zhuǎn)。當需要馬達反向旋轉(zhuǎn)時,可改閉式泵輸出為反向輸出,從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流出的高壓油流由該閥第二工作油口 B流入,經(jīng)第六工作油口 F流出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再流回該閥第五工作油口 E并經(jīng)第一工作油口 A流出,回到閉式泵低壓輸入口 A,從而使得馬達做反向旋轉(zhuǎn)。結(jié)合參見圖12所示,當機器進入怠速待工情況時,可使該閥左端電磁鐵得電,該閥處于左位通油狀態(tài),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流出的補油泵補油油流由該閥第一工作油口 A流入第三工作油口 C流出,并由已與第三工作油口 C直接連通的第四工作油口 D流入該閥,然后從第二工作油口 B回到閉式泵10的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不能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馬達不具有轉(zhuǎn)動可能。結(jié)合參見圖13和圖14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換向閥為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包括第一工作油口 A、第二工作油口 B、第三工作油口 C和第四工作油口 D。第一連接管路14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和第一工作油口 A之間;第三連接管路15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和第二工作油口 B之間;第二連接管路142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與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第三工作油口 C之間;第四連接管路152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與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第四工作油口 D之間。[0086]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三工作油口 C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相連通;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二工作油口 B相連通,第三工作油口 C和第四工作油口 D不相連通。結(jié)合參見圖13所示,當機器正常工作時,無論正向工作還是反向工作,該閥電磁鐵不得電,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由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 (或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輸出的高壓油流通過該閥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三工作油口 C后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然后經(jīng)第四工作油口 D和第二工作油口 B流出,返回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 (或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結(jié)合參見圖14所示,當機器怠速待工時,該閥電磁鐵得電,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二工作油口 B直接連通,使得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 (或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輸出的高壓油流經(jīng)由該閥內(nèi)部直接返回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 (或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不能經(jīng)由該閥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馬達不具有轉(zhuǎn)動可能。結(jié)合參見圖15、圖16和圖17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第一雙向液壓鎖22e和第二雙向液壓鎖23e。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包括第一工作油口 A、第二工作油口 B、第三工作油口 C、第四工作油口 D、第五工作油口 E、第六工作油口 F、第七工作油口 G和第八工作油口 H。第一工作油口 A連通至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第二工作油口 B連通至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 ;第一雙向液壓鎖22e的第一出口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第一雙向液壓鎖22e的第二出口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第一雙向液壓鎖22e的第一進口連通至第三工作油口 C,第一雙向液壓鎖22e的第二進口連通至第四工作油口 D。第二雙向液壓鎖23e的第一出口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第二雙向液壓鎖23e的第二出口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第二雙向液壓鎖23e的第一進口連通至第七工作油口 G,第二雙向液壓鎖23e的第二進口連通至第八工作油口 H。第五工作油口 E與第六工作油口 F相連通。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三工作油口 C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相連通。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五工作油口 E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六工作油口 F相連通。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三工位時,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七工作油口 G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八工作油口 H相連通。結(jié)合參見圖15所示,當機器正向工作時,該閥左端電磁鐵得電,該閥處于左位通油,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輸出的高壓油流從第一工作油口 A進入該閥經(jīng)第三工作油口 C流入雙向液壓鎖的進口,此時開啟第一雙向液壓鎖22e,高壓油流經(jīng)第一雙向液壓鎖22e后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再經(jīng)由第一雙向液壓鎖22e流入該閥的第四工作油口 D,且由第二工作油口 B流出,回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 ;第二雙向液壓鎖23e因其單向閥被工作油流頂死而不能開啟。結(jié)合參見圖17所示,當機器反向工作時,該閥右端電磁鐵得電,該閥處于右位通油,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三工位,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輸出的高壓油流進入該閥第一工作油口 A后由第七工作油口 G流出,并在開啟第二雙向液壓鎖23e后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再經(jīng)由第二雙向液壓鎖23e流入該閥第八工作油口 H,且由第二工作油口B流出,回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第一雙向液壓鎖22e因其單向閥被工作油流頂死而不能開啟。結(jié)合參見圖16所示,當機器怠速待工時,該閥兩端電磁鐵均不得電,該閥處于中位通油,該閥閥芯位于第二工位,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輸出高壓油流進入該閥第一工作油口 A后經(jīng)由直接連通的第五工作油口 E和第六工作油口 F回到該閥,并由該閥的第二工作油口 B返回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結(jié)合參見圖18和圖19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六實施例,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和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與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之間的液壓管路上,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與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之間的液壓管路上。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和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均包括第一工作油口 A、第三工作油口 C和第四工作油口 D。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的第一工作油口 A連通至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的第一工作油口 A連通至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的第三工作油口 C連接至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的第三工作油口C,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的第四工作油口 D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的第四工作油口 D連通至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結(jié)合參見圖18所示,當機器正常工作時,無論正向工作還是反向工作,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和第二兩位三通電磁閥22f的電磁鐵均不得電,由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 (或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輸出高壓油流通過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然后經(jīng)由第二兩位三通電磁閥22f返回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 (或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結(jié)合參見圖19所示,當機器怠速待工時,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和第二兩位三通電磁閥22f的電磁鐵得電,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和第二兩位三通電磁閥22f換位工作,使得閉式泵10的輸出油流不能經(jīng)由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或第二兩位三通電磁閥22f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輸出的油流經(jīng)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二工作油口 B后,直接從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的第二工作油口 B向第二兩位三通電磁閥22f的第二工作油口 B,然后經(jīng)由第二兩位三通電磁閥22f的第一工作油口 A后經(jīng)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流回閉式泵10,馬達不具有轉(zhuǎn)動可能。結(jié)合參見圖20和圖21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七實施例,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和雙向常閉電磁換向閥23g。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設置在第一輸送管路14上,并將第一輸送管路14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設置在第二輸送管路15上,并將第二輸送管路15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雙向常閉電磁換向閥23g連接在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之間的連接管路上。[0100]結(jié)合參見圖20所示,當機器正常工作時,無論正向工作還是反向工作,三個電磁換向閥的電磁鐵均不得電,由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 (或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輸出高壓油流通過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 (或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并由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 (或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流出,返回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b (或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此間雙向常閉電磁換向閥23g封閉了其所在的連接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三連接管路151的通道,保證正確的閉式泵油流輸出及輸入。結(jié)合參見圖21所示,當機器怠速待工時,三個電磁換向閥的電磁鐵均得電,各閥換位工作,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和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上的單向閥封閉了通往馬達串接管路的通道,使得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流出的油流不能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只能經(jīng)已由雙向常閉電磁換向閥23g直接經(jīng)過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返回閉式泵10,馬達不具有轉(zhuǎn)動可能。結(jié)合參見圖22和圖23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八實施例,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和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3h,第三兩位三通換向閥23h包括第一工作油口 A、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三工作油口 C。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設置在第一輸送管路14上,并將第一輸送管路14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 ;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設置在第二輸送管路15上,并將第二輸送管路15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3h連接在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并將連接管路分隔成與第一連接管路141相連的第一段和與第三連接管路151相連的第二段,第二工作油口 B通過第一段連接管路連通至第一連接管路141,第三工作油口 C通過第二段連接管路連通至第三連接管路151。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3h位于第一工位時,第一工作油口 A、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三工作油口 C互不連通;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3h位于第二工位時,第二工作油口B與第三工作油口 C連通。
結(jié)合參見圖22所示,當機器正常工作時,無論正向工作還是反向工作,三個電磁換向閥的電磁鐵均不得電,由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 (或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輸出高壓油流通過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 (或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并由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 (或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流出,流經(jīng)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b (或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后返回閉式泵10。此間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3h封閉了其所在連接管路的通道,保證正確的閉式泵油流輸出及輸入。結(jié)合參見圖23所示,當機器怠速待工時,三個電磁換向閥的電磁鐵均得電,各閥換位工作,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和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上的單向閥封閉了通往馬達串接管路16的通道,使得從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流出的油流不能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只能經(jīng)由已換位為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二工作油口 B互通的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3h直接經(jīng)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返回到閉式泵10,馬達不具有轉(zhuǎn)動可能。結(jié)合參見圖24和圖25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九實施例,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一個同時連接在第一輸送管路14和第二輸送管路15上的液控換向閥21i,液控換向閥21 將第一輸送管路14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將第二輸送管路15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液控換向閥21i的控制油口連接有控制液控換向閥21i的閥芯位置的控制油路22i。液控換向閥21i包括第一工作油口 A、第二工作油口 B、第三工作油口 C和第四工作油口 D。第一連接管路14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和第一工作油口 A之間;第三連接管路15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和第二工作油口 B之間;第二連接管路142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c與液控換向閥21i的第三工作油口C之間;第四連接管路152連接在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d與液控換向閥21i的第四工作油口 D之間。液控換向閥21 i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液控換向閥21 i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三工作油口 C相連通。液控換向閥21i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液控換向閥21i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二工作油口 B相連通,第三工作油口 C和第四工作油口 D不相連通。液控換向閥21 i的閥芯位于第三工位時,液控換向閥的第一工作油口 A和第三工作油口 C相連通,第二工作油口 B和第四工作油口 D相連通??刂朴吐?2i包括先導控制油源P1、回油箱、和先導控制閥221。先導控制閥221連接在先導控制油源與回油箱之間,先導控制閥221的第一工作油口 A連接至先導控制油源,先導控制閥221的第二工作油口 B連接至回油箱,先導控制閥221的兩個工作油口分別連接至液控換向閥的兩個控制油口,該先導控制閥221例如為電磁換向閥。優(yōu)選地,在先導控制油源Pl的輸出口設置有節(jié)流閥222。結(jié)合參見圖24所示,當需使馬達按要求做正向或反向工作時,可使先導控制閥221的電磁鐵得電,液控換向閥21 i相應換位為右位工作,即液控換向閥21 i的閥芯處于第三工位,泵出油流進入馬達串 接管路16進行工作,且可依照閉式泵10進行正反向輸出變化要求,使得多馬達回路做正向或反向旋轉(zhuǎn)。結(jié)合參見圖25所示,在機器剛開機或怠速待工時,該液控換向閥21i的控制油路22 的先導控制閥221的電磁鐵不得電,控制先導控制油源Pl不能進入液控換向閥21i,使得液控換向閥21i保持中位回油狀態(tài),即液控換向閥21i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閉式泵高壓口所輸出油流進入液控換向閥21i直接回入閉式泵低壓口,不能進入馬達回路,馬達不具有轉(zhuǎn)動可能。該先導控制油源Pl可以為外接油源,也可以為由閉式泵的補油泵所提供的壓力油源。當先導控制閥221改配為三位四通閥時,可使得液控換向閥21i能夠在左右兩個位置都能工作,從而僅靠先導控制閥221控制液控換向閥21i也能使得馬達串接管路16做雙向旋轉(zhuǎn)。結(jié)合參見圖26和圖27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十實施例,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第一常閉電磁換向閥23j、第二常閉電磁換向閥24j、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21j和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22j ;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21 j設置在第一輸送管路14上,并將第一輸送管路14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 ;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22 j設置在第二輸送管路15上,并將第二輸送管路15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21j的控制油口通過第一控制油路25j連通至第一連接管路141上,第一常閉電磁換向閥23j設置在第一控制油路25j上,防止常閉狀態(tài)下液壓油從第一控制油路25j流向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21 j的控制油口。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22j的控制油口通過第二控制油路26j連通至第三連接管路151上,第二常閉電磁換向閥24j設置在第二控制油路26j上,防止常閉狀態(tài)下液壓油從第二控制油路26j流向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22j的控制油口,第一控制油路25j與第二控制油路26j交匯于第一節(jié)點K。機器正反轉(zhuǎn)工作時,兩個常閉電磁換向閥的電磁鐵均不得電,兩個常開液控換向閥因無控制油源作用而保持通油狀態(tài),閉式泵高壓口所輸出油流可以經(jīng)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21 j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然后流經(jīng)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22j后返回閉式泵10,馬達可做正反轉(zhuǎn)動。當機器怠速待工時,可使兩個常閉電磁換向閥的電磁鐵均得電,兩個常閉電磁換向閥都轉(zhuǎn)換為通油工作狀態(tài),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和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的油流合流后作用于已經(jīng)并聯(lián)的兩個常開液控換向閥的控制油口,使得兩個常開液控換向閥發(fā)生換位,封閉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 a (或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b)的油流進入馬達串接管路16的通道,使得各馬達不具有轉(zhuǎn)動可能。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種工程機械包括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該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為上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通過采用實用新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可使得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完全切斷閉式泵與串聯(lián)液壓管路之間的液壓油路,使得各馬達均不具有任何轉(zhuǎn)動可能。從而能夠避免采用其它機械方式消除馬達空轉(zhuǎn)時帶來額外工作負載,也可根除采用添加機械鎖以消除馬達空轉(zhuǎn)時可能因疏忽大意未解除機械鎖定而導致液壓系統(tǒng)故障和損害的隱患。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實施例實現(xiàn)了如下技術(shù)效果: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包括串接的多個馬達以及一個與多個馬達串接的閉式泵,在多個馬達、閉式泵以及連接在馬達和閉式泵之間的液壓管路所形成的液壓回路上設置有斷流控制機構(gòu),斷流控制機構(gòu)在液壓系統(tǒng)正常工作時,使閉式泵與馬達形成第一液壓回路,在液壓系統(tǒng)怠速待工時,使得閉式泵通過斷流控制機構(gòu)形成不經(jīng)過馬達的第二液壓回路。本實用新型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正常工作時,使液壓油流經(jīng)第一液壓回路,從而驅(qū)動馬達正常轉(zhuǎn)動,使得液壓系統(tǒng)正常工作。在液壓系統(tǒng)處于怠速待工時,使液壓油泵流經(jīng)第二液壓回路,而不經(jīng)過馬達,馬達與閉式泵之間的液壓管路不相連通,不再有油流進出各馬達油口,各馬達不再具有轉(zhuǎn)動的動力,因此不會發(fā)生空轉(zhuǎn)。通過對馬達斷流的方式來防止馬達空轉(zhuǎn),結(jié)構(gòu)更加簡單,防轉(zhuǎn)效果更好。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shù)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串接的多個馬達以及一個與多個所述馬達串接的閉式泵(10),在多個所述馬達、所述閉式泵(10)以及連接在所述馬達和所述閉式泵(10)之間的液壓管路上設置有斷流控制機構(gòu)(20),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在所述液壓系統(tǒng)正常工作時,使所述閉式泵(10)與所述馬達之間的連接管路連通形成第一液壓回路,在所述液壓系統(tǒng)怠速待工時,使得所述閉式泵(10)與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之間形成第二液壓回路,所述第二液壓回路與所述馬達之間的連接管路不連通。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系統(tǒng)包括串接的多個所述馬達所在的馬達串接管路(16)、位于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和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之間的第一輸送管路(14)和位于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和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之間的第二輸送管路(15),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連接在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和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之間,所述液壓系統(tǒng)在正常工作時,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控制所述閉式泵(10)與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形成所述第一液壓回路,所述液壓系統(tǒng)怠速待工時,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與所述閉式泵(10)形成所述第二液壓回路。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一個同時連接在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和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上的換向閥; 所述換向閥將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將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 所述換向閥具有使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和所述第二連接管路(142)相連通且所述第三連接管路(151)和所述第四連接管路(152)相連通的第一工位,以及使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和所述第三連接管路(151)相連通且使所述第二連接管路(142)和所述第四連接管路(152)不相連通的第二工位。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向閥為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所述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第四工作油口、第五工作油口和第六工作油口 ; 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三連接管路(15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二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二連接管路(142)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與所述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所述第五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四連接管路(152)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與所述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所述第六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 所述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所述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五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六工作油口相連通; 所述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閥芯 位于第二工位時,所述兩位六通電磁換向閥(21a)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向閥為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所述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 ; 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三連接管路(15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二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二連接管路(142)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與所述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所述第三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四連接管路(152)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與所述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所述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 所述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所述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二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三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不相連通; 所述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閥芯位于第三工位時,所述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b)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向閥為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第四工作油口、第五工作油口、第六工作油口、第七工作油口和第八工作油口; 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三連接管路(15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二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二連接管路(142)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與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所述第三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四連接管路(152)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與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三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直接連通; 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五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六工作油 口相連通,所述第五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六工作油口相連通。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向閥為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所述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 ; 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三連接管路(15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二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二連接管路(142)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與所述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所述第三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四連接管路(152)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與所述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所述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 所述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所述兩位四通電磁換向閥(21d)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二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三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不相連通。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第一雙向液壓鎖(22e)和第二雙向液壓鎖(23e); 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第四工作油口、第五工作油口、第六工作油口、第七工作油口和第八工作油口 ; 所述第一工作油口連通至所述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所述第二工作油口連通至所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 所述第一雙向液壓鎖(22e)的第一出口連通至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雙向液壓鎖(22e)的第二出口連通至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雙向液壓鎖(22e)的第一進口連通至所述第三工作油口,所述第一雙向液壓鎖(22e)的第二進口連通至所述第四工作油口; 所述第二雙向液壓鎖(23e)的第一出口連通至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雙向液壓鎖(23e)的第二出口連通至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雙向液壓鎖(23e)的第一進口連通至所述第七工作油口,所述第二雙向液壓鎖(23e)的第二進口連通至所述第八工作油口; 所述第五工作油口與所述第六工作油口相連通; 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 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五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六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閥芯位于第三工位時,所述三位八通電磁換向閥(21c)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七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八工作油口相連通。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和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所述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之間的液壓管路上,所述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之間的液壓管路上; 所述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 (21f)和所述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均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口 ; 所述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的第一工作油口連通至所述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所述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 )的第一工作油口連通至所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所述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If )的第三工作油口連接至所述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的第三工作油口,所述第一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1f)的第四工作油口連通至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2f)的第四工作油口連通至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和雙向常閉電磁換向閥(23g); 所述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上,并將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 所述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設置在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上,并將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 所述雙向常閉電磁換向閥(23g)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和所述第四連接管路(152)之間的連接管路上。
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和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3h),所述第三兩位三通換向閥(23h)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 所述第一常開電磁換向閥(21g)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上,并將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 所述第二常開電磁換向閥(22g)設置在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上,并將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 所述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3h)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和所述第四連接管路(152)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并將所述連接管路分隔成與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相連的第一段和與所述第三連接管路(151)相連的第二段,所述第二工作油口通過第一段所述連接管路連通至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 ),所述第三工作油口通過第二段所述連接管路連通至所述第三連接管路(151); 所述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3h)位于第一工位時,所述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和第三工作油口互不連通; 所述第三兩位三通電磁換向閥(23h)位于第二工位時,所述第二工作油口與所述第三工作油口連通。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一個同時連接在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和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上的液控換向閥(21i),所述液控換向閥(21i)將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將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所述液控換向閥(21 i)的控制油口連接有控制所述液控換向閥(21i)的閥芯位置的控制油路(22i); 所述液控換向閥(21 i)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三工作油口和第四工作油Π ; 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閉式泵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三連接管路(15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二閉式泵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二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二連接管路(142)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一端與所述液控換向閥(21 )的所述第三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第四連接管路(152)連接在所述馬達串接管路(16)的第二端與所述液控換向閥(21i)的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之間; 所述液控換向閥(21i)的閥芯位于第一工位時,所述液控換向閥(21i)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 所述液控換向閥(21i)的閥芯位于第二工位時,所述液控換向閥(21i)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第二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三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不相連通; 所述液控換向閥(21i)的閥芯位于第三工位時,所述液控換向閥的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所述 第三工作油口相連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和所述第四工作油口相連通。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油路(22i)包括: 先導控制油源; 回油箱; 先導控制閥(221),所述先導控制閥(221)連接在所述先導控制油源與所述回油箱之間,所述先導控制閥(221)的第一工作油口連接至所述先導控制油源,所述先導控制閥(221)的第二工作油口連接至所述回油箱,所述先導控制閥(221)的兩個工作油口分別連接至所述液控換向閥的兩個控制油口。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包括第一常閉電磁換向閥(23 j )、第二常閉電磁換向閥(24j )、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21 j )和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22 j ); 所述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21j)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上,并將所述第一輸送管路(14)分隔為第一連接管路(141)和第二連接管路(142); 所述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22 j )設置在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上,并將所述第二輸送管路(15)分隔為第三連接管路(151)和第四連接管路(152); 所述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21 j )的控制油口通過第一控制油路(25 j )連通至所述第一連接管路(141)上,所述第一常閉電磁換向閥(23 j )設置在所述第一控制油路(25 j )上,防止常閉狀態(tài)下液壓油從所述第一控制油路(25j)流向所述第一常開液控換向閥(21j)的控制油口 ; 所述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22 j )的控制油口通過第二控制油路(26 j )連通至所述第三連接管路(151)上,所述第二常閉電磁換向閥(24 j )設置在所述第二控制油路(26 j )上,防止常閉狀態(tài)下液壓油從所述第二控制油路(26 j )流向所述第二常開液控換向閥(22 j )的控制油口,所述第一控制油路(25j )與所述第二控制油路(26j )交匯于第一節(jié)點。
15.一種工程機械,包括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為權(quán)利要求 1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及包含該液壓系統(tǒng)的工程機械。該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包括串接的多個馬達以及一個與多個馬達串接的閉式泵(10),在多個馬達、閉式泵(10)以及連接在馬達和閉式泵(10)之間的液壓管路上設置有斷流控制機構(gòu)(20),斷流控制機構(gòu)(20)在液壓系統(tǒng)正常工作時,使閉式泵(10)與馬達之間的連接管路連通形成第一液壓回路,在液壓系統(tǒng)怠速待工時,使得閉式泵(10)與斷流控制機構(gòu)(20)之間形成第二液壓回路,第二液壓回路與馬達之間的連接管路不連通。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單泵多馬達閉式液壓系統(tǒng),能夠有效防止多馬達空轉(zhuǎn),及時診斷閉式泵的零位漂移現(xiàn)象。
文檔編號F15B11/16GK203081882SQ20132005326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月30日
發(fā)明者賀勁, 趙岳, 許輝, 龔敬, 陳斌 申請人:中聯(lián)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