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包括套管、油管、井口四通閥、設于所述油管內的蒸汽柱塞泵和抽油泵,井口蒸汽通過所述井口四通閥與油管連通,所述蒸汽柱塞泵帶動所述抽油泵的活塞往復運動于所述油管內,乏蒸汽和原油流動于所述套管內,所述套管的外側依次設有白體層、第一玻璃纖維層、第一隔熱層、第二玻璃纖維層、第二隔熱層和外管,所述第一玻璃纖維層由螺旋式纏繞于所述白體層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所述第二玻璃纖維層由螺旋式纏繞于所述第一隔熱層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本實用新型在套管外設置隔熱層,減少套管內熱量的損失,保持套管內稠油的溫度,稠油持續(xù)流動。
【專利說明】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采油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稠油開采技術以蒸汽驅或蒸汽吞吐為主,在采油方式上多采用有桿泵抽或無桿液力泵及電泵等方式,但井筒的熱損失導致的稠油溫度下降,粘度增加,使這些常規(guī)方式達不到應有的時效,存在光桿緩下、載荷增加、管桿偏磨等諸多問題,甚至有些油井由于井筒溫度較低,稠油粘度較大而無法開采。
[0003]為解決上述問題,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2810812U公開了一種以蒸汽動力舉升稠油的采油管柱,包括套管、油管、井口四通閥、設在油層上部油管上的封隔器,設在封隔器上部油管上的工作筒,設在工作筒下部的抽油泵,設在抽油泵上部的蒸汽柱塞泵,設在抽油泵下端的固定閥,井口蒸汽通過四通閥與油管連通,油管與蒸汽柱塞泵連通,蒸汽柱塞泵帶抽油泵活塞或蒸汽馬達往復運動,乏蒸汽和抽出的原油一同從井口四通閥的混合液出口流入地面集油管線。本實用新型以稠油區(qū)塊已有高壓注汽鍋爐或蒸汽發(fā)生器所提供的高壓蒸汽源,應用分汽包或換熱器、機組經過流量控制和計量后,將高壓蒸汽用空心桿或同心管或油管輸送到井下,以高壓蒸汽為動力驅動井下蒸汽活塞泵運行,將空心抽油桿與油管之間環(huán)空、或同心管與油管環(huán)空或油套環(huán)空設為加熱原油出油通道,將稠油降粘驅至地面,實現(xiàn)了水平井、斜井無桿采用的目的,方便了稠油生產的管理,節(jié)約了稠油生產成本,為1000米以上的特稠油開采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手段。但稠油的黏性較大,乏蒸汽所攜帶的熱量不足以保證稠油流動所需要的熱量,稠油經套管向上流動的過程中易發(fā)生凝管現(xiàn)象,影響抽油的正常進行。
【發(fā)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具有保溫功能,保持套管中的油液溫度不降低,稠油持續(xù)流動。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包括套管、油管、井口四通閥、設于所述油管內的蒸汽柱塞泵和抽油泵,井口蒸汽通過所述井口四通閥與油管連通,所述蒸汽柱塞泵帶動所述抽油泵的活塞往復運動于所述油管內,乏蒸汽和原油流動于所述套管內,所述套管的外側依次設有白體層、第一玻璃纖維層、第一隔熱層、第二玻璃纖維層、第二隔熱層和外管,所述第一玻璃纖維層由螺旋式纏繞于所述白體層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所述第二玻璃纖維層由螺旋式纏繞于所述第一隔熱層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
[0006]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隔熱層和外管之間還設有第三玻璃纖維層和第三隔熱層,所述第三玻璃纖維層由螺旋式纏繞式所述第二隔熱層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
[0007]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套管外側固設有3?6個沿徑向延伸的支撐柱,所述支撐柱穿過所述白體層、第一玻璃纖維層、第一隔熱層、第二玻璃纖維層、第二隔熱層、第三玻璃纖維層和第三隔熱層延伸至所述外管內側。
[0008]優(yōu)選的,所述套管外側固設有6個所述支撐柱,每3個所述支撐柱沿同一圓周均布于所述套管的外側。
[0009]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白體層、第一隔熱層、第二隔熱層和第三隔熱層上均設有減阻孔,且各減阻孔的軸線不在同一平面上,即可以減少空氣流動阻力,又可以有效保護各隔熱層的隔熱效果。
[0010]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外管上開設有真空孔,用于將套管和外管之間的隔熱層抽真空。
[0011]優(yōu)選的,所述白體層、第一隔熱層、第二隔熱層和第三隔熱層由工業(yè)鋁箔卷制而成。
[0012]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的優(yōu)點是:
[0013]1.本實用新型在套管外設置隔熱層,減少套管內熱量的損失,保持套管內稠油的溫度,稠油持續(xù)流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0016]其中:1、套管;2、油管;3、井口四通閥;4、蒸汽柱塞泵;5、抽油泵;6、乏蒸汽;7、原油;8、白體層;9、第一玻璃纖維層;10、第一隔熱層;11、第二玻璃纖維層;12、第二隔熱層;13、第三玻璃纖維層;14、第三隔熱層;15、外管;150、真空孔;16、支撐柱;17、減阻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8]實施例一:參見圖1、圖2所示,一種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包括套管1、油管2、井口四通閥3、設于所述油管2內的蒸汽柱塞泵4和抽油泵5,井口蒸汽通過所述井口四通閥3與油管2連通,所述蒸汽柱塞泵4帶動所述抽油泵5的活塞往復運動于所述油管2內,乏蒸汽6和原油7流動于所述套管I內,所述套管I的外側依次設有白體層8、第一玻璃纖維層9、第一隔熱層10、第二玻璃纖維層11、第二隔熱層12、第三玻璃纖維層13、第三隔熱層14和外管15,所述第一玻璃纖維層9由螺旋式纏繞于所述白體層8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所述第二玻璃纖維層11由螺旋式纏繞于所述第一隔熱層10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所述第三玻璃纖維層13由螺旋式纏繞式所述第二隔熱層12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
[0019]所述白體層8、第一隔熱層10、第二隔熱層12和第三隔熱層14由工業(yè)鋁箔卷制而成。
[0020]所述套管I外側固設有6個沿徑向延伸的支撐柱16,每3個所述支撐柱16沿同一圓周均布于所述套管I的外側。
[0021]所述支撐柱16穿過所述白體層8、第一玻璃纖維層9、第一隔熱層10、第二玻璃纖維層11、第二隔熱層12、第三玻璃纖維層13和第三隔熱層14延伸至所述外管15的內側。
[0022]所述白體層8、第一隔熱層10、第二隔熱層12和第三隔熱層14上均設有減阻孔17,且各減阻孔的軸線不在同一平面上,即可以減少空氣流動阻力,又可以有效保護各隔熱層的隔熱效果。
[0023]所述外管15上開設有真空孔150,用于將套管和外管之間的隔熱層抽真空。
[0024]本實用新型在套管外設置隔熱層,減少套管內熱量的損失,保持套管內稠油的溫度,稠油持續(xù)流動。
[0025]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或替換,這些改進或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包括套管(I)、油管(2)、井口四通閥(3)、設于所述油管(2)內的蒸汽柱塞泵(4)和抽油泵(5),井口蒸汽通過所述井口四通閥(3)與油管(2)連通,所述蒸汽柱塞泵(4)帶動所述抽油泵(5)的活塞往復運動于所述油管(2)內,乏蒸汽(6)和原油(7)流動于所述套管(I)內,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I)的外側依次設有白體層(8)、第一玻璃纖維層(9)、第一隔熱層(10)、第二玻璃纖維層(11)、第二隔熱層(12)和外管(15),所述第一玻璃纖維層(9)由螺旋式纏繞于所述白體層(8)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所述第二玻璃纖維層(11)由螺旋式纏繞于所述第一隔熱層(10)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熱層(12)和外管(15)之間還設有第三玻璃纖維層(13)和第三隔熱層(14),所述第三玻璃纖維層(13)由螺旋式纏繞式所述第二隔熱層(12)上的玻璃纖維繩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I)外側固設有3?6個沿徑向延伸的支撐柱(16),所述支撐柱(16)穿過所述白體層(8)、第一玻璃纖維層(9)、第一隔熱層(10)、第二玻璃纖維層(11)、第二隔熱層(12)延伸至所述外管(15)內側。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I)外側固設有3?6個沿徑向延伸的支撐柱,所述支撐柱穿過所述第三玻璃纖維層(13)和第三隔熱層(14)延伸至所述外管(15)內側。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I)外側固設有6個所述支撐柱(16),每3個所述支撐柱(16)沿同一圓周均布于所述套管(I)的外側。
6.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白體層(8)、第一隔熱層(10)和第二隔熱層(12)上均設有減阻孔(17),且各減阻孔的軸線不在同一平面上。
7.根據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熱層(14)上設有減阻孔。
8.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5)上開設有真空孔(150)。
9.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白體層(8)、第一隔熱層(10)和第二隔熱層(12)由工業(yè)鋁箔卷制而成。
10.根據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稠油開采用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熱層(14)由工業(yè)鋁箔卷制而成。
【文檔編號】E21B43/24GK203614084SQ201320695934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1月6日
【發(fā)明者】郭慶軍, 趙鵬華, 薄其利 申請人:郭慶軍, 趙鵬華, 薄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