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節(jié)氣門體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157703閱讀:200來源:國知局
節(jié)氣門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節(jié)氣門體,能夠抑制操作荷載的變化且降低節(jié)氣門操作的階段感,能夠得到更加順暢的操作感。節(jié)氣門體具有:凸輪(90),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在第一旋轉軸(22a)上;和輔助臂(95),使另一端(95b)與凸輪(90)抵接,并且在一端(95a)的轉動方向(F4)上將凸輪(90)向徑向彈壓,凸輪(90)包括:第一部分(90h1),以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并具有固定的半徑;和第二部分(90h2),從第一部分(90h1)的與開閥方向相反一側的端部開始,形狀在與開閥方向相反一側不同于第一部分(90h1),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構成為,直到第一節(jié)流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為止沿第一部分(90h1)移動,且在第一節(jié)流閥(22)超過規(guī)定角度地打開時沿第二部分(90h2)移動,使施加于凸輪(90)的彈壓力變化。
【專利說明】節(jié)氣門體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節(jié)氣門體。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公開了一種節(jié)氣門體,其具有第一節(jié)流閥以及第二節(jié)流閥,并構成為,將第一節(jié)流閥以及第二節(jié)流閥由連桿機構連結,且在第一節(jié)流閥超過規(guī)定開度地打開時,使第二節(jié)流閥與第一節(jié)流閥連動地打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3]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629076號公報
[0005]根據(jù)該構成,通過連桿機構,能夠使與節(jié)氣門操作連動的第一節(jié)流閥和第二節(jié)流閥具有相位差地動作。但是,由于構成為在第一節(jié)流閥打開后,第二節(jié)流閥連動地打開,所以操作負荷在中途會變大,而產(chǎn)生節(jié)氣門操作的階段感,其結果為,存在會損害操作感的課題。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的,提供一種節(jié)氣門體,能夠抑制操作負荷的變化且降低節(jié)氣門操作的階段感,能夠得到更順暢的操作感。
[0007]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的方法。
[0008]S卩,技術方案I的節(jié)氣門體,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節(jié)流閥22,設在進氣通路P上;第二節(jié)流閥65,設在所述進氣通路P上;第一臂71,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在支承所述第一節(jié)流閥22的第一旋轉軸22a上;第二臂72,轉動自如地安裝在支承所述第二節(jié)流閥65的第二旋轉軸65a上;連桿部件78,將所述第一臂71以及所述第二臂72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和第三臂82,其構成為,從所述第二臂72分離而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在所述第二旋轉軸65a上,并且在所述第一節(jié)流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時使所述第二臂72與自身抵接而連動,由此使所述第二節(jié)流閥65開始打開,還具有:凸輪90,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旋轉軸22a上;和輔助臂95,使一端95a轉動自如地安裝在進氣通路形成部21上,且使另一端95b與所述凸輪90抵接,并且在所述一端95a的轉動方向F4上,將所述凸輪90向徑向彈壓,所述凸輪90包括:第一部分90hl,以所述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并具有固定的半徑;和第二部分90h2,從所述第一部分90hl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端部開始,形狀在與所述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不同于所述第一部分90hl,所述輔助臂95的所述另一端95b構成為,直到所述第一節(jié)流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為止沿所述第一部分90hl移動,且在所述第一節(jié)流閥22超過規(guī)定角度Θ I地打開時沿所述第二部分90h2移動,使施加于所述凸輪90的彈壓力變化。
[0009]也可以為,在技術方案2的節(jié)氣門體中,在所述凸輪90上形成有沿圓周方向延伸的長孔90h,所述長孔90h包括所述第一部分90hl與所述第二部分90h2,所述輔助臂95的所述另一端95b構成為,能夠沿所述長孔90h移動。
[0010]也可以為,在技術方案3的節(jié)氣門體中,所述第二部分90h2越靠近所述開閥方向F2的相反側越向徑向外側位移,所述輔助臂95的所述另一端95b將所述凸輪90向徑向外側彈壓。
[0011]也可以為,在技術方案4的節(jié)氣門體中,所述輔助臂95的所述另一端95b在初始狀態(tài)下位于所述長孔90h的所述第一部分90hl的所述開閥方向F2側的端部,所述長孔90h的以所述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的半徑以在所述第二節(jié)流閥65開始打開后,隨著所述凸輪90旋轉而使半徑逐漸變大的方式變化。
[0012]也可以為,在技術方案5的節(jié)氣門體中,所述凸輪190從與所述第一旋轉軸22a平行的方向觀察為扇形,所述第一部分190hl對應于所述凸輪190的圓弧部的至少一部分,且所述第二部分190h2對應于所述凸輪190的與所述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直線部的至少一部分。
[0013]發(fā)明的效果
[0014]根據(jù)技術方案I所述的發(fā)明,直到第一節(jié)流閥打開規(guī)定角度為止輔助臂的彈壓力不作用于凸輪,在第一節(jié)流閥打開規(guī)定角度后而第二節(jié)流閥開始打開時輔助臂的彈壓力作用于凸輪,由此,能夠在第二節(jié)流閥打開時以及正在打開時,通過輔助臂的彈壓力來輔助凸輪的旋轉。因此,能夠提供一種節(jié)氣門體,其能夠抑制操作負荷的變化且降低節(jié)氣門操作的階段感,能夠得到更加順暢的操作感。
[0015]根據(jù)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fā)明,由于輔助臂的另一端沿長孔移動,所以能夠抑制因車輛的振動而導致輔助臂振動。因此,能夠使輔助臂的彈壓力對凸輪穩(wěn)定地作用。
[0016]根據(jù)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fā)明,與第二部分越靠近與開閥方向相反一側而越向徑向內側位移的情況相比較,容易使輔助臂的彈壓力沿長孔的長度方向作用于第二部分,由此,能夠使凸輪順暢地旋轉。由此,能夠容易抑制節(jié)氣門操作的階段感,變得容易獲得順暢的操作感。
[0017]根據(jù)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fā)明,由于第二部分的半徑隨著凸輪的轉動而逐漸變大,所以能夠在第二部分中使凸輪逐漸且順暢地旋轉。因此,即使在操作負荷逐漸變大的情況下,也能夠將該操作負荷平衡地抵消,能夠得到順暢的操作感。
[0018]根據(jù)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fā)明,與沿凸輪的圓周方向延伸的長孔包括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情況相比較,能夠在第一節(jié)流閥打開規(guī)定角度后第二節(jié)流閥開始打開時,使輔助臂的彈壓力急劇地作用于凸輪。因此,即使在操作負荷急劇變大的情況下,也能夠將該操作負荷有效地抵消,能夠得到順暢的操作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的右側視圖。
[0020]圖2是將圖1的主要部分放大的第一作用說明圖。
[0021]圖3是將圖1的主要部分放大的第二作用說明圖。
[0022]圖4是將圖1的主要部分放大的第三作用說明圖。
[0023]圖5是從汽缸軸線方向觀察到的上述發(fā)動機的汽缸蓋的頂面的仰視圖。
[0024]圖6是以上述發(fā)動機的節(jié)氣門閥的旋轉角度為橫軸,并以翻轉控制閥的旋轉角度為縱軸來表示它們的關系的圖表。
[0025]圖7是使上述節(jié)氣門閥以及翻轉控制閥連動的連桿機構的側視圖。
[0026]圖8是上述連桿機構的第一動作圖。
[0027]圖9是上述連桿機構的第二動作圖。
[0028]圖10是安裝在上述節(jié)氣門閥的軸端的凸輪以及與其卡合的輔助臂的側視圖。
[0029]圖11是上述凸輪以及輔助臂的第一動作圖。
[0030]圖12是上述凸輪以及輔助臂的第二動作圖。
[0031]圖1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比較例的節(jié)氣門開度和節(jié)氣門荷載的關系的圖表。
[0032]圖1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節(jié)氣門開度和節(jié)氣門荷載的關系的圖表。
[0033]圖15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在節(jié)氣門體上的凸輪以及與其卡合的輔助臂的側視圖。
[0034]附圖標記說明
[0035]21進氣通路形成部
[0036]22節(jié)氣門閥(第一節(jié)流閥)
[0037]22a第一旋轉軸
[0038]65翻轉控制閥(第二節(jié)流閥)
[0039]65a第二旋轉軸
[0040]71第一臂部(第一臂)
[0041]72第二臂部(第二臂)
[0042]78連桿部件
[0043]82第三臂
[0044]90、190凸輪板(凸輪)
[0045]90h 長孔
[0046]90hl、190hl 第一部分
[0047]90h2、190h2 第二部分
[0048]95、195 輔助臂
[0049]95a、195a —端
[0050]95b、195b 另一端
[0051]100、101 節(jié)氣門體
[0052]F2開閥方向
[0053]P進氣通路
[0054]Θ I規(guī)定角度

【具體實施方式】
[0055]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此外,若沒有特別記載,則以下說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與搭載本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10的車輛的朝向相同。在以下說明中所用的圖中適當位置上,標注有表示前方的箭頭FR、以及表示上方的箭頭UP。
[0056](第一實施方式)
[0057]圖1所示的發(fā)動機(內燃機)10是空氣冷卻四沖程SOHC雙氣門式的單缸發(fā)動機,適用于二輪摩托車等跨騎型車輛的原動機。在發(fā)動機10中,曲柄軸12的旋轉中心軸線(曲柄軸線)C1沿左右方向(車身寬度方向)延伸。在曲柄箱11的前部上方立起有汽缸13。在曲柄箱11的前部內收容有曲柄軸12。在曲柄箱11的后部內收容有變速器14。曲柄箱11以及汽缸13等的主體部件是鋁合金制。在汽缸13內,通過澆鑄等一體地澆鑄有鐵制的汽缸套15。汽缸13的沿著立起方向的軸線(汽缸軸線)C2相對于垂直方向以使上部位于前方的方式傾斜。圖中箭頭Fl表示曲柄軸12的在發(fā)動機運轉時的旋轉方向(正轉方向)。
[0058]汽缸13具有:汽缸體16,安裝(或一體形成)在曲柄箱11的前部上方;汽缸蓋17,安裝在汽缸體16的上方;和汽缸蓋罩18,安裝在汽缸蓋17的上方。在汽缸體16內設有沿著汽缸軸線C2的圓筒狀的汽缸套15。在汽缸套15內能夠往復運動地嵌裝有活塞25。在將活塞25沿左右方向貫穿的活塞銷25a上,擺動自如地安裝有活塞桿26的小端部27?;钊麠U26的大端部28旋轉自如地安裝在曲柄軸12的曲柄銷12a上。圖中附圖標記29表示跨在活塞桿26中的小端部27以及大端部28之間而延伸的柄部。
[0059]在汽缸蓋17的后部內形成有吸氣端口 44。在汽缸蓋17的前部內形成排氣端口45。
[0060]如圖1以及圖5所示,作為吸氣端口 44的燃燒室側開口的吸氣閥口 42通過吸氣氣門46而開閉。作為排氣端口 45的燃燒室側開口的排氣閥口 43通過排氣氣門47而開閉。在吸氣端口 44的汽缸外側開口上,連接有作為吸氣系統(tǒng)部件的進氣管20等。在排氣端口45的汽缸外側開口上,連接有作為排氣系統(tǒng)部件的未圖示的排氣管。
[0061]吸氣端口 44以及排氣端口 45在從各自汽缸外側開口向汽缸中心側延伸后,朝向汽缸體16側向下方彎曲,并到達至吸氣閥口 42以及排氣閥口 43。吸氣閥口 42以及排氣閥口 43分開配置在圓頂狀凹部51的前后,該圓頂狀凹部51形成于汽缸蓋17中的與汽缸體16的上端部相對的下端部。
[0062]在汽缸蓋17內配置有與曲柄軸12平行而左右延伸的凸輪軸38。凸輪軸38具有:吸氣凸輪,經(jīng)由吸氣搖臂39a而使吸氣氣門46動作;和排氣凸輪,經(jīng)由排氣搖臂39b而使排氣氣門47動作。凸輪軸38例如經(jīng)由凸輪鏈而與曲柄軸12同步地連動驅動。
[0063]吸氣氣門46以及排氣氣門47分別經(jīng)由吸氣搖臂39a以及排氣搖臂3%,并通過凸輪軸38的吸氣凸輪以及排氣凸輪而進行打開動作。吸氣氣門46以及排氣氣門47具有:分別與吸氣閥口 42以及排氣閥口 43匹配的傘狀的閥體46a、47a ;和從各個閥體46a、47a向蓋罩18側延伸的桿狀的閥桿46b、47b。兩個閥桿46b、47b以在圖1的側視下呈向蓋罩18側打開的V字狀的方式,相對于汽缸軸線C2傾斜配置。在兩閥桿46b、47b之間配置凸輪軸38。各搖臂39a、39b以及凸輪38與吸氣氣門46以及排氣氣門47同樣地,相對于汽缸軸線C2向稍微前方偏置地配置。
[0064]在各閥桿46b、47b的前端部,分別安裝有保持架(retainer) 46c、47c。在各保持架46c,47c與汽缸蓋17的支承面之間,分別收縮設置有氣門彈簧46d、47d。通過這些各氣門彈簧46d、47d的彈力,吸氣氣門46以及排氣氣門47被向蓋罩18側彈壓,而將吸氣閥口 42以及排氣閥口 43封閉。另一方面,通過凸輪軸38的動作,使吸氣氣門46以及排氣氣門47與各氣門彈簧46d、47d的彈壓力抵抗地向燃燒室40側行程移動,由此,吸氣氣門46以及排氣氣門47使吸氣閥口 42以及排氣閥口 43開放。各閥桿46b、47b分別經(jīng)由筒狀的氣門引導件46e、47e而能夠行程移動地保持在汽缸蓋17上。
[0065]若在吸氣氣門46的打開時活塞25下降,則外部氣體從進氣管20通過而導入至吸氣端口 44內,并且燃料從噴射器23噴射,它們形成混合氣體而被導入至燃燒室40。該混合氣體在吸氣氣門46的關閉后因活塞25的上升而被壓縮,并通過未圖示的點火火花塞而點火燃燒。燃燒后的廢氣在排氣氣門47的打開時因活塞25的上升,從燃燒室40通過排氣端口 45而排出,并經(jīng)由未圖示的排氣管等而排氣。
[0066]參照圖1,發(fā)動機10米用了偏置汽缸機構,該偏置汽缸機構使汽缸軸線C2與曲柄軸線Cl相比向前方(在活塞25位于上死點時的曲柄銷12的正轉方向下游側)僅以規(guī)定量偏置。其目的在于,降低在燃燒室內最大壓力時(燃燒行程初期,活塞25從上死點開始下降時)的活塞25對汽缸內壁的按壓力(滑動阻力)。
[0067]進氣管20經(jīng)由連結管19連接在汽缸蓋17的后部,在該進氣管20上從吸氣上游側依次設有節(jié)氣門閥(第一節(jié)流閥)22、翻轉控制閥(第二節(jié)流閥)65以及噴射器23。進氣管20的后部由支承節(jié)氣門閥22的進氣通路形成部21構成。在進氣管20的后方連接有未圖示的濾清器,從該濾清器經(jīng)過的外部氣體經(jīng)由進氣管20而導入到發(fā)動機10內。以下,存在將吸氣上游側、吸氣下游側僅稱為上游側、下游側的情況。
[0068]燃燒室40形成在汽缸套15內的活塞25的頂面25b、和汽缸蓋17中的與活塞25的頂面25b相對的頂面41之間。
[0069]如圖1以及圖5所示,頂面41的周緣41a從汽缸軸線C2方向觀察時,是與汽缸套15的內周面大致一致的圓形。頂面41在圖5的仰視下形成前后較長的橢圓形狀的圓頂狀凹部51。在圓頂狀凹部51的長軸方向兩側,分別開設有吸氣閥口 41以及排氣閥口 43。在圓頂狀凹部51的左右兩側,形成有仰視下為新月形狀的左右一對擠壓緣(squish)52,該左右一對擠壓緣52夾在圓頂狀凹部51的周緣51a與頂面41的周緣41a之間。
[0070]在圓頂狀凹部51中的在吸氣閥口 42以及排氣閥口 43之間并將它們避開的左右一側上,形成有面臨點火火花塞的電極部分的火花塞安裝孔48。在本實施方式中,以使混合氣體集中在該火花塞安裝孔48周圍的方式,通過翻轉控制閥65的開閉來控制吸氣流,特別地謀求低負荷時的吸氣流的流動(翻轉流)的最優(yōu)化。
[0071]吸氣閥口 42與頂面41的周緣41a相比向外周側突出,由此,在周緣41a的外周側形成仰視下為新月形狀的突出部42a。
[0072]在吸氣閥口 42的左右兩側設有左右一對引導壁部53,該左右一對引導壁部53以突出部42a的左右兩端附近為起點,沿著吸氣閥口 42的開口緣向排氣閥口 43側延伸。左右引導壁部53直到吸氣閥口 42的左右端附近為止形成為,在吸氣閥口 42的開口緣和圓頂狀凹部51的周緣5Ia之間隨著接近于排氣閥口 43而逐漸擴展。左右引導壁部53在超過吸氣閥口 42的左右端附近之后形成為,隨著從圓頂狀凹部51的周緣51a離開且接近于排氣閥口 43而逐漸變窄。
[0073]參照圖2,在跨著進氣管20以及吸氣端口 44而延伸的進氣通路P上,設有從進氣管20的下游側延伸至吸氣端口 44的下游側(彎曲部)的分隔板60。分隔板60將進氣通路P劃分為上進氣通路PU以及下進氣通路PL。分隔板60具有:一體形成在進氣管20下游側的樹脂形成部分上的進氣管側分隔板61 ;和一體形成在鋁合金制的汽缸蓋17上的吸氣端口側分隔板62。
[0074]進氣管側分隔板61的下游側端部61a與進氣管20的下游側開口端相比,向下游側突出而進入至吸氣端口 44內。該進氣管側分隔板61的下游側端部61a以帶有基于彈性變形所產(chǎn)生的按壓力的方式,壓接在吸氣端口側分隔板62的上游側端部62a上。由此,進氣管側分隔板61與吸氣端口側分隔板62連續(xù)地連接。
[0075]分隔板60與通路中心線C3相比向上方偏移地配置,該通路中心線C3在截面為圓形狀的進氣通路P的上下寬度中心延伸。由此,上進氣通路PU的通路截面面積比下進氣通路PL的通路截面面積小。在本實施方式中,上進氣通路PU的通路截面面積和下進氣通路PL的截面面積之間的比例,從兩通路的上游側端到下游側端為止大致為3比7。
[0076]吸氣端口側分隔板62沿著吸氣端口 44的長度方向地彎曲。吸氣端口側分隔板62的下游側端部62b以U字狀切缺而向下游側開放,并以使吸氣管46的管引導件46e的下端部與該下游側端部62b內匹配的方式進入至其內。由此,吸氣端口側分隔板62的下游側端部62b,延伸到在側視下與吸氣管46的管引導件46e的下端部重合的位置為止。進氣通路P從進氣管20的下游側到進氣通路P的下游端(吸氣閥口 42)附近為止,劃分為上進氣通路I3U以及下進氣通路PL。
[0077]上進氣通路I3U從蓋罩18側到汽缸內周側,經(jīng)過吸氣閥口 42的汽缸內周側而與燃燒室40的中央部連通。下進氣通路PL從汽缸體16側到汽缸外周側,經(jīng)過吸氣閥口 42的汽缸外周側而與燃燒室40的外周部連通。在上進氣通路上面臨有噴射器23的燃料噴射口,相對于在上進氣通路PU內流動的吸氣而噴射燃料。
[0078]節(jié)氣門閥22是例如在第一旋轉軸22a的徑向兩側延伸有一對半圓形狀的板閥體22b的蝶形閥,該第一旋轉軸22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使兩端部支承在進氣管20上。節(jié)氣門閥22使兩板閥體22b的外周緣與進氣管20的內周面匹配或者接近,由此,形成將進氣通路P縮小至最小的全閉狀態(tài)。
[0079]一同參照圖3、圖4,節(jié)氣門閥22通過從全閉狀態(tài)向圖中箭頭F2方向轉動而打開進氣通路P,通過使兩板閥體22b與通路中心線C3平行而形成全開狀態(tài)(參照圖4)。節(jié)氣門閥22通過彈壓彈簧等而被向將進氣通路P閉合一側彈壓,并通過與該彈壓力抵抗地轉動而打開進氣通路P。
[0080]在與進氣管20中的節(jié)氣門閥22相比位于下游側且成為進氣管側分隔板61的上游側端部61b的正下方的部位上,配置有翻轉控制閥65,該翻轉控制閥65調整上下進氣通路PU、PL的吸氣流量而控制燃燒室40內的翻轉流。翻轉控制閥65是在第二旋轉軸65a的徑向一側延伸有單獨的半圓形狀的板閥體65b的片狀閥,該第二旋轉軸65a與節(jié)氣門閥22的第一旋轉軸22a平行地延伸并使兩端部支承在進氣管20上。翻轉控制閥65經(jīng)由后述的連桿機構70而與節(jié)氣門閥22連動,能夠與節(jié)氣門閥22—同開閉。
[0081]翻轉控制閥65使板閥體65b相對于通路中心線C3以越位于上游側而越位于下側的方式傾斜,并使板閥體65b的外周緣與進氣管20的內周面匹配地抵接,并且,使板閥體65b的直線狀的基端緣與進氣管側分隔板61的上游側端部61b的下表面抵接。由此,翻轉控制閥65成為將下進氣通路PL的上游端封閉的全閉狀態(tài)(參照圖2)。
[0082]翻轉控制閥65通過從全閉狀態(tài)向圖中箭頭F3方向轉動而打開下進氣通路PL的上游端,并通過使板閥體65b與通路中心線C3大致平行而成為全開狀態(tài)(參照圖4)。翻轉控制閥65通過彈壓彈簧等而被向將下進氣通路PL閉合一側彈壓,并通過與該彈壓力抵抗地轉動而打開下進氣通路PL。通過該翻轉控制閥65的旋轉,而變更上下進氣通路TO、PL的吸氣流量的比例。
[0083]在發(fā)動機10中,節(jié)氣門開度(從節(jié)氣門閥22的全閉狀態(tài)開始的旋轉角度)較小時是低負荷狀態(tài)(低負荷模式),節(jié)氣門開度較大時是高負荷狀態(tài)(高負荷模式)。翻轉控制閥65與節(jié)氣門開度相應(即與發(fā)動機10的負荷狀態(tài)相應)地,經(jīng)由后述的連桿機構70而被機械地轉動控制。
[0084]圖6的圖表表示翻轉控制閥65的旋轉角度(縱軸的TCV角度)相對于將節(jié)氣門閥22的全閉狀態(tài)設為0°時的節(jié)氣門開度(橫軸的TH角度)的變化。
[0085]翻轉控制閥65直到節(jié)氣門開度成為規(guī)定角度Θ I (例如20° )為止不進行打開動作,當節(jié)氣門開度超過規(guī)定角度以后隨著節(jié)氣門開度的增加而進行打開動作。翻轉控制閥65的旋轉角度的增加并不與節(jié)氣門開度的增加完全地成比例,翻轉控制閥65的開始打開設定為,快速打開來解除翻轉。翻轉控制閥65在節(jié)氣門閥22成為全開狀態(tài)時,成為全開狀態(tài)。
[0086]參照圖2,在發(fā)動機10為低負荷運轉狀態(tài)時,節(jié)氣門開度是不足上述規(guī)定角度的小開度,此時,翻轉控制閥65不會進行打開動作,會保持閉合下進氣通路PL的吸氣入口的狀態(tài)。由此,從節(jié)氣門閥22的周圍流過的吸氣全部流入至比較狹窄的上進氣通路并在上進氣通路PU中以高速流動。該吸氣通過分隔板60而被引導到吸氣閥口 42附近,然后與吸氣閥口 42的汽缸外周圍側的流路被縮小的情況相輔相成地,大部分會從吸氣閥口 42的汽缸內周側而導入至燃燒室40的中央部。該吸氣是伴隨有指向排氣閥口 43側的高速氣流,由此,會在燃燒室40內產(chǎn)生強烈的翻轉流。另外,此時,通過抑制來自吸氣閥口 42的汽缸外周側的吸氣,也能夠抑制基于該吸氣而產(chǎn)生逆翻轉流。由此,加強燃燒室40內的翻轉流來促進低負荷時的燃燒。
[0087]參照圖3,發(fā)動機10為中負荷運轉狀態(tài)時,節(jié)氣門開度變成超過上述規(guī)定角度的中開度,此時,翻轉控制閥65進行打開動作而開始打開下進氣通路PL。向下進氣通路PL的吸氣流入量與該打開量相應地增加,并使進氣通路P整體的吸氣流量增加。這時,上進氣通路PU的吸氣流速被抑制,并且通過下進氣通路PL也進行吸氣,由此,能夠抑制基于在上進氣通路I3U中流動的吸氣而產(chǎn)生的燃燒室40內的翻轉流,并且通過基于在下進氣通路PL中流動的吸氣而產(chǎn)生的逆翻轉流,也能夠抑制燃燒室40內的翻轉流。
[0088]參照圖4,發(fā)動機10為高負荷運轉狀態(tài)時,節(jié)氣門開度成為最大(全開),此時,翻轉控制閥65也成為全開,且向下進氣通路PL的吸氣導入量變得最大。由此,上下進氣通路PU、PL內流入充足的吸氣,進一步抑制燃燒室40內的翻轉流,并且,由進氣通路P整體來確保充足的吸氣量。
[0089]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10中,在將進氣通路P劃分的分隔板60的上游側端部61b附近設置翻轉控制閥65,使該翻轉控制閥65與節(jié)氣門開度相應地開閉,而使在上下進氣通路PU、PL中流動的吸氣的比例變化,由此,能夠與發(fā)動機10的負荷狀態(tài)相應地調整翻轉流的強度以及吸氣流量,而實現(xiàn)良好的燃燒。
[0090]圖7?圖9是從第一旋轉軸22a以及第二旋轉軸65a的軸向觀察到的使節(jié)氣門閥22以及翻轉控制閥65連動的連桿機構70的側視圖。此外,在這些圖中,水平地并列表示第一旋轉軸22a以及第二旋轉軸65a。
[0091]在節(jié)氣門閥22的第一旋轉軸22a的一端部,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有節(jié)氣門滑輪77,該節(jié)氣門滑輪77卷繞有打開側節(jié)氣門拉索75以及關閉側節(jié)氣門拉索76。通過拉動打開側節(jié)氣門拉索75而使該節(jié)氣門滑輪77向箭頭F2方向(開閥方向)轉動,則節(jié)氣門閥22向相同方向轉動而將進氣通路P打開(參照圖3、圖4)。在節(jié)氣門滑輪77的外周部下側,能夠一體轉動地設有使連桿部件78的后端部連結的第一突部77a。圖中附圖標記79、71、Cll分別表示第一連結軸、第一臂部(第一臂)、和第一臂軸線,其中,第一連結軸79將連桿部件78的后端部與第一突部77a連結并與第一旋轉軸22a平行,第一臂部71在節(jié)氣門滑輪77中跨在第一旋轉軸22a以及第一連結軸79之間,第一臂軸線Cll從第一旋轉軸22a的軸心C9延伸至第一連結軸的軸心C1。
[0092]第一臂部71在節(jié)氣門閥22為全閉狀態(tài)時,如圖7所示地以越靠近下側而越位于前側(第二旋轉軸65a側)的方式傾斜。
[0093]第一臂部71在節(jié)氣門閥22僅打開上述規(guī)定角度Θ I時,如圖8所示地大致向圖中正下方延伸。這時,第一臂軸線Cll與將第一旋轉軸22a的軸心C9以及第二旋轉軸65a的軸心C12連結的直線Tl正交,并且與從第一旋轉軸22a的軸心C9通過的正交線T2重疊地配置。
[0094]如圖9所示,節(jié)氣門閥22從該狀態(tài)進一步僅打開第二規(guī)定角度Θ2(例如60° ),由此,節(jié)氣門閥22成為全開狀態(tài)。
[0095]在翻轉控制閥65的第二旋轉軸65a的與節(jié)氣門滑輪77同側的一端部上安裝有:連結臂81,連結連桿部件78的前端部,并且相對轉動自如地安裝在第二旋轉軸65a上;和第三臂82,從連結臂81分離,且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在第二旋轉軸65a上。連結臂81經(jīng)由連桿部件78與節(jié)氣門滑輪77連結。使該連結臂81隨著節(jié)氣門滑輪77的轉動而向箭頭F3方向轉動,并且連接臂81使第三臂82向同一方向轉動,由此,使翻轉控制閥65向同一方向轉動而將下進氣通路PL打開。圖中附圖標記83、72、C14分別表示第二連結軸、第二臂部(第二臂)、和第二臂軸線,其中,第二連結軸83將連桿部件78的前端部連結到連結臂81上并與第二旋轉軸65a平行,第二臂部72在連結臂81中從第二旋轉軸65a延伸至第二連結軸83,第二臂軸線C14從第二旋轉軸65a的軸心C12延伸至第二連結軸83的軸心C13。
[0096]第二臂部72的長度(第二臂軸線C14的長度)比第一臂部71的長度(第一臂軸線Cll的長度)短。主要由這些第一臂部71及第二臂部72以及連桿部件78構成連桿機構70。而且,通過使連結臂81以及第三臂82分離,而構成了在節(jié)氣門閥22僅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后使翻轉控制閥65進行打開動作的空轉(lost mot1n)機構73??辙D機構73保留第二臂部72的旋轉開始,直到第一臂部71的規(guī)定旋轉為止。此外,作為空轉機構,也可以在第一臂部71側構成具有同樣功能的機構,或跨著第一臂部71以及第二臂部72而構成。
[0097]在圖7所示的節(jié)氣門閥22的全閉狀態(tài)下,翻轉控制閥65也為全閉狀態(tài)。這時,第二臂部72 (連結臂81)處于經(jīng)由連桿部件78而與第一臂部71 (節(jié)氣門滑輪77)連結的狀態(tài),并在第二連結軸83側的端部朝向前方(與第一旋轉軸22a相反的一側)的姿勢下停止。而且這時,第三臂82相對于連結臂81,以在第二旋轉軸65a的轉動方向上向翻轉控制閥65的開閥方向僅離開圖8所示的第三規(guī)定角度Θ 3的方式配置。
[0098]連結臂81在從圖7所示的狀態(tài)向翻轉控制閥65的開閥方向僅轉動了圖8所示的第三規(guī)定角度Θ 3時,使位于翻轉控制閥65的開閥方向側的卡合面81a與第三臂82的卡合部82a卡合(抵接)。這時,第二臂部72以使第二連結軸83側的端部與圖7所示的狀態(tài)相比位于下側的方式傾斜(參照圖8)。在連結臂81與第三臂82卡合之后,第三臂82與連結臂81 —同旋轉。
[0099]第三臂82的卡合部82a是螺合于臂主體上的螺釘82b的前端部。根據(jù)該螺釘82b的緊固量,能夠調整連結臂81以及第三臂82的卡合角度。
[0100]連桿部件78從將第一連結軸79穿插的后端部向前方延伸,并為了從向第二旋轉軸65a的下方突出的第三臂82的更下方迂回而到達至連結臂81,而在連結臂81的附近形成向下方為凸狀的彎曲部78a。
[0101]第一臂部71在從將節(jié)氣門閥22僅打開圖8所示的規(guī)定角度Θ I的狀態(tài)到圖9所示的全開狀態(tài)為止,進一步僅轉動了第二規(guī)定角度Θ 2時,成為以使第一連結軸79側的端部位于后側(與第二旋轉軸65a相反的一側)的方式傾斜的姿勢。
[0102]這時,第二臂部72從圖8所示的以使第二連結軸83側的端部位于下側的方式傾斜的姿勢,僅轉動圖9所示的第四規(guī)定角度Θ4(例如65° ),而成為圖9所示的以使第二連結軸83側的端部位于后側的方式傾斜的姿勢。這時,翻轉控制閥65成為全開狀態(tài)。
[0103]如圖9所示,第二正交線Τ3與直線Tl正交且從第二旋轉軸65a的軸心C12通過,第二連結軸83相對于該第二正交線T3,在翻轉控制閥65的全閉時位于與第一旋轉軸22a相反的一側,并在翻轉控制閥65a的全開時位于第一旋轉軸22a側。即,第二連結軸83在翻轉控制閥65的全閉時與全開時之間,跨過第二正交線T3移動。此外,雖然翻轉控制閥65的旋轉角度比節(jié)氣門閥22的旋轉角度大,但是它們的大小關系能夠通過連桿及機構70的設定而適當變更。
[0104]本實施方式的節(jié)氣門體100 (參照圖10)在上述的節(jié)氣門閥22、翻轉控制閥65、第一臂部71、第二臂部72、連桿部件78以及第三臂82的基礎上,還具有凸輪板(凸輪)90以及輔助臂95。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稱凸輪板為“凸輪”。
[0105]圖10?圖12是從第一旋轉軸22a的軸向觀察到的凸輪90以及輔助臂95的側視圖。圖10?圖12分別與圖7?圖9對應。
[0106]如圖10所示,凸輪90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在第一旋轉軸22a上。凸輪90具有:側視下以第一旋轉軸22a的軸心C9為中心的圓形狀的主體部91 ;和設在主體部91的外周部后側的突出部92。在凸輪90上形成有沿圓周方向延伸的長孔90h。
[0107]長孔90h跨著凸輪90的主體部91和突出部92而延伸。長孔90h具有:第一部分90hl,以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并具有固定的半徑;和第二部分90h2,從第一部分90hl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端部開始,越靠近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越向徑向外側位移。第一部分90hl僅形成在主體部91上,第二部分90h2跨著主體部91與突出部92而形成。長孔90h的以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的半徑構成為,從第二部分90h2的一端(第一部分90hl側的端部,換言之圖11所示的開閥方向F2側的端部)向另一端(與第一部分90hl側相反一側的端部,換言之圖11所示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端部)為止逐漸變大。
[0108]輔助臂95以一端95a為軸心C15轉動自如地安裝在如下位置上,該位置比第一旋轉軸22a位于后方,且在側視下與進氣通路形成部21中的進氣通路P(參照圖4)重疊。輔助臂95沿著凸輪90向前方延伸,使另一端95b能夠沿著凸輪90的長孔90h移動地卡定。在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上設有與長孔90h抵接的滾輪98。
[0109]在輔助臂95的一端95a與第一旋轉軸22a之間且在側視下與進氣通路形成部21中的進氣通路P(參照圖4)重疊的位置上,設有將復位彈簧(扭力螺旋彈簧)96的一方的螺旋端卡定的掛鉤97。復位彈簧96使另一方的螺旋端卡定于輔助臂95的一端95a上。通過該復位彈簧96的彈力,輔助臂95在軸心C15的轉動方向F4上將凸輪90彈性地向徑向外側彈壓。由此,維持滾輪98抵接在長孔90h的外側(與第一旋轉軸22a側相反的一側)的內面上的狀態(tài)。
[0110]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構成為,直到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為止沿著第一部分90hl移動,并且在節(jié)氣門閥22超過規(guī)定角度Θ I地打開時沿著第二部分90h2移動。
[0111]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在節(jié)氣門閥22處于全閉狀態(tài)的初始狀態(tài)下,位于長孔90h的第一部分90hl的一端(開閥方向F2側的端部)。
[0112]如圖11所示,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在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的狀態(tài)下即翻轉控制閥65開始打開的狀態(tài)下,位于長孔90h的第一部分90hl與第二部分90h2的邊界部分。
[0113]如圖12所示,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在節(jié)氣門閥22全開的狀態(tài)(節(jié)氣門閥22從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的狀態(tài)進一步打開第二規(guī)定角度Θ 2的狀態(tài)),且翻轉控制閥65全開的狀態(tài)下,位于長孔90h的第二部分90h2的另一端(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端部)。
[0114]這樣,長孔90h的以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的半徑以在翻轉控制閥65開始打開之后隨著凸輪90旋轉而使半徑逐漸變大的方式變化。由此,對凸輪90的彈壓力的力矩會變化并發(fā)揮輔助力。
[0115]此外,在圖10?圖12中,附圖標記Hl表不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在第一部分90hl移動的第一區(qū)間,附圖標記H2表示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在第二部分90h2移動的第二區(qū)間。
[0116]接下來,使用圖13以及圖14,說明凸輪90以及輔助臂95的作用。圖1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比較例的節(jié)氣門開度與節(jié)氣門荷載(打開節(jié)氣門所需的扭矩)的關系的圖表。圖1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節(jié)氣門開度與節(jié)氣門荷載的關系的圖表。比較例是不具有凸輪90以及輔助臂95的構成,本實施方式是具有凸輪90以及輔助臂95的構成。
[0117]在圖13以及圖14中,橫軸是節(jié)氣門開度,縱軸是節(jié)氣門荷載。而且,附圖標記SI是打開節(jié)氣門閥22時產(chǎn)生的荷載(以下,稱為第一荷載),附圖標記S2是打開翻轉控制閥65時產(chǎn)生的荷載(以下,稱為第二荷載),附圖標記S3是總荷載,附圖標記S4是通過輔助臂95作用于消除節(jié)氣門荷載一側的負的荷載(以下,稱為消除荷載)。此外,圖13中的總荷載S3是使第一荷載SI以及第二荷載S2相加而得到的荷載,圖14中的總荷載S3是在第一荷載SI以及第二荷載S2的基礎上加上消除荷載S4而得到的荷載。
[0118]在圖14中,附圖標記Pl表示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位于長孔90的第一部分90hl的一端(開閥方向F2側的端部)時的初始位置(節(jié)氣門閥22處于全閉狀態(tài)的初始狀態(tài)的位置),附圖標記P2表示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位于長孔90h的第一部分90hl與第二部分90h2的邊界部分時的邊界位置(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的狀態(tài),即翻轉控制閥65開始打開的位置),附圖標記P3表示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位于長孔90h的第二部分90h2的另一端(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端部)時的最終位置(節(jié)氣門閥22以及翻轉控制閥65分別全開的狀態(tài)的位置)。
[0119]如圖13所示,在比較例中,直到節(jié)氣門開度成為規(guī)定角度Θ I為止只產(chǎn)生第一荷載SI,但是當節(jié)氣門開度超過規(guī)定角度θ 2之后,會產(chǎn)生第二荷載S2。由此,總荷載S3在產(chǎn)生第二荷載S2的部分急劇上升,之后與節(jié)氣門開度的增加成比例地增加。
[0120]對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4所示,當節(jié)氣門開度超過規(guī)定角度Θ I之后,在將第二荷載S2消除的方向上產(chǎn)生消除荷載S4。消除荷載S4隔著橫軸與第二荷載S207大致對稱。消除荷載S4對應于長孔90h(參照圖10)的以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的半徑的大小。
[0121]具體地說,消除荷載S4在第一區(qū)間Hl中,從初期位置Pl直到產(chǎn)生第二荷載S2緊前為止與橫軸重疊(不產(chǎn)生荷載),并從產(chǎn)生第二荷載S2緊前到邊界位置P2為止緩慢地上升,并在第二區(qū)間H2中,從邊界位置P2到產(chǎn)生第二荷載S2緊后為止緩慢地上升,并從產(chǎn)生第二荷載S2緊后到最終位置P3為止隔著橫軸與第二荷載S2對稱。由此,由于通過消除荷載S4來抵消第二荷載S2,所以能夠抑制總荷載S3在中途急劇地上升。因此,總荷載S3在節(jié)氣門開度從全開到全閉為止,以與第一荷載SI大致相同的斜率與節(jié)氣門開度的增加成比例地增加。
[0122]如上所說明地,本實施方式的節(jié)氣門體100具有:凸輪90,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在第一旋轉軸22a上;和輔助臂95,使一端95a轉動自如地安裝在進氣通路形成部21上且使另一端95b與凸輪90抵接,并且在一端95a的轉動方向F4上將凸輪90向徑向彈壓,凸輪90包括:第一部分90hl,以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并具有固定的半徑;和第二部分90h2,從第一部分90hl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端部開始,越靠近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越向徑向位移,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構成為,直到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為止沿著第一部分90hl移動,且在節(jié)氣門閥22超過規(guī)定角度Θ I地打開時沿著第二部分90h2移動,而使施加在凸輪90上的彈壓力變化。
[0123]根據(jù)這樣的構成,直到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為止輔助臂95的彈壓力不會作用于凸輪90,當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之后翻轉控制閥65開始打開時,輔助臂95的彈壓力會作用于凸輪90,由此,能夠在翻轉控制閥65打開時以及正在打開時,通過輔助臂95的彈壓力來輔助凸輪90的旋轉。因此,能夠提供一種節(jié)氣門體100,其能夠抑制操作荷載的變化而降低節(jié)氣門操作的階段感,從而能夠得到更順暢的操作感。
[0124]而且,本實施方式的節(jié)氣門體100構成為,在凸輪90上形成有沿圓周方向延伸的長孔90h,長孔90h包括第一部分90hl和第二部分90h2,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能夠沿著長孔90h移動,由此,能夠抑制因車輛的振動而導致輔助臂95振動。由此,能夠使輔助臂95的彈壓力穩(wěn)定地作用在凸輪90上。
[0125]而且,本實施方式的節(jié)氣門體100使第二部分90h2越靠近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偵_越向徑向外側位移,且使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將凸輪90向徑向外側彈壓,由此與使第二部分90h2越靠近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而越向徑向內側位移的情況相比較,易于使輔助臂95的彈壓力沿著長孔90h的長度方向作用于第二部分90h2,由此,能夠使凸輪90順暢地旋轉。由此,能夠容易抑制節(jié)氣門操作的階段感,容易得到順暢的操作感。
[0126]而且,本實施方式的節(jié)氣門體100使輔助臂95的另一端95b在初始狀態(tài)下,位于長孔90h的第一部分90hl的開閥方向F2的側的端部,并使長孔90h的以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的半徑以在翻轉控制閥65開始打開之后隨著凸輪90轉動而使半徑逐漸變大的方式變化,由此,能夠在第二部分90h2中使凸輪90逐漸且順暢地旋轉。由此,即使在操作荷載逐漸變重的情況下,也能夠將該操作荷載平衡地抵消,能夠得到順暢的操作感。
[0127]而且,本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10在從第一旋轉軸22a以及第二旋轉軸65a的軸向觀察下,第一連結軸79位于與將第一旋轉軸22a以及第二旋轉軸65a的兩軸心C9、C12連結的直線Tl正交并且與從第一旋轉軸22a的軸心C9通過的正交線T2交差的位置上時,使翻轉控制閥65為全閉狀態(tài),通過使第一連結軸79從該狀態(tài)隨著第一旋轉軸22a的轉動而移動,第二旋轉軸65a轉動而打開翻轉控制閥65。
[0128]根據(jù)該構成,在將翻轉控制閥65從全閉狀態(tài)打開時,能夠使跨著互相離開的第一旋轉軸22a以及第二旋轉軸65a之間的連桿部件78在兩旋轉軸22a、65a的離開方向上移動,由此,能夠抑制第一連結軸79的移動矢量的分散,而以較少的輸入使翻轉控制閥65大幅轉動。由此,能夠從翻轉控制閥65閉合的低負荷模式向翻轉控制閥65打開的高負荷模式迅速過渡。
[0129]而且,本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10在上述軸向觀察下,第二連結軸83以與上述直線Tl正交并且從第二旋轉軸65a的軸心C12通過的第二正交線T3為基準,在翻轉控制閥65的全閉時位于與節(jié)氣門閥22相反一側,在翻轉控制閥65的全開時位于節(jié)氣門閥22側,由此,在使第二連結軸83在翻轉控制閥65的全開時和全閉時之間移動時,跨過使連桿部件78在兩旋轉軸22a、65a的離開方向上移動的點,由此,能夠抑制第二連結軸83的移動矢量的分散,而以較少的輸入來使翻轉控制閥65大幅轉動。由此,能夠從翻轉控制閥65閉合的低負荷模式向翻轉控制閥65打開的高負荷模式迅速地過渡。
[0130]而且,本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10使第一臂部71中的第一連結軸79與第一旋轉軸22a之間的距離,比第二臂部72中的第二連結軸83與第二旋轉軸65a之間的距離大,由此,使節(jié)氣門閥22側的臂長與翻轉控制閥65側的臂長相比變得更長,從而能夠以節(jié)氣門閥22的較少的旋轉角度而使翻轉控制閥65大幅轉動。
[0131]而且,本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10中,第二臂部72包括:連結臂81,連結連桿部件78并且相對轉動自如地支承在第二旋轉軸65a上;和第三臂82,從連結臂81分離并能夠一體轉動地支承在第二旋轉軸65a上,連結臂81以及第三臂82在節(jié)氣門閥22的全閉時互相離開,并在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量時能夠一體轉動地卡合,由此,能夠簡單地構成如下的機構,該機構直到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量為止使翻轉控制閥65為全閉狀態(tài),當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量之后使翻轉控制閥65連動地打開,從而能夠良好地維持低負荷模式中的翻轉流。
[0132]而且,本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10使連結臂81相對于第三臂82,在翻轉控制閥65的轉動方向上向關閉側離開地配置,由此,能夠簡單且緊湊地構成使第三臂82比連結臂81的轉動延遲并追隨連結臂81的轉動的機構。
[0133]而且,本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10使連桿部件78在連結臂81附近具有避開第三臂82的彎曲部78a,由此,能夠簡單且緊湊地構成使連桿部件78避開第三臂82地與連結臂81連結的構造。
[0134]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以使第二部分90h2越靠近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越向徑向外側位移的構成作為一例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為,第二部分90h2越靠近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越向徑向內側位移的構成。即,只要是第二部分90h2隨著靠近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而在徑向上位移的構成即可。
[0135]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以第一節(jié)流閥22是節(jié)氣門閥22且第二節(jié)流閥65是翻轉控制閥的構造作為一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節(jié)流閥65也可以是,用于調整燃燒室內的渦流(汽缸軸周圍的旋轉流)的強度的渦流控制閥等整流閥。
[0136](第二實施方式)
[0137]接下來,參照圖15來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
[0138]第二實施方式相對于第一實施方式,特別在凸輪190從與第一旋轉軸22a平行的方向觀察為扇形這一點上不同。在圖15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具體說明。
[0139]圖15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節(jié)氣門體101中的凸輪190以及與其卡合的輔助臂195的側視圖。圖15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圖8、圖11相對應。
[0140]如圖15所示,凸輪190是中心角為銳角的扇形。例如,凸輪190的中心角為60°左右。在凸輪190的外周部190h上設有第一部分190hl和第二部分190h2。第一部分190hl對應于凸輪190的圓弧部。第二部分190h2對應于凸輪190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直線部(半徑部)。
[0141]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凸輪190的中心角是銳角,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凸輪190的中心角也可以是鈍角。
[0142]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第一部分190hl對應于凸輪190的圓弧部的全部,第二部分190h2對應于凸輪190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直線部的全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為,第一部分190hl對應于凸輪190的圓弧部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端部,第二部分190h2對應于凸輪190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直線部的圓弧部側的端部。即,只要第一部分190hl對應于凸輪190的圓弧部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部分190h2對應于凸輪190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直線部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0143]而且,凸輪190的側視下的形狀實質上是扇形即可。例如,凸輪190的前端部(第一旋轉軸22a側的部分)也可以彎曲。
[0144]通過復位彈簧96的彈力,輔助臂95在軸心C15的轉動方向F4上將凸輪190彈性地向徑向內側彈壓。由此,維持滾輪98與凸輪190的外周部190h抵接的狀態(tài)。
[0145]輔助臂195的另一端195b構成為,直到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為止沿著第一部分190hl移動,且在節(jié)氣門閥22超過規(guī)定角度Θ I地打開時沿著第二部分190h2移動。
[0146]雖然沒有進行圖示,但輔助臂195的另一端195b在節(jié)氣門閥22處于全閉狀態(tài)的初始狀態(tài)下,位于第一部分190hl的開閥方向F2側的部分。
[0147]如圖15所示,輔助臂195的另一端195b在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的狀態(tài)即翻轉控制閥65開始打開的狀態(tài)下,位于凸輪190的外周部190h的第一部分190hl與第二部分190h2的邊界部分。
[0148]雖然沒有進行圖示,但輔助臂195的另一端195b在節(jié)氣門閥22全開的狀態(tài)(從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的狀態(tài)進一步打開第二規(guī)定角度Θ 2的狀態(tài)),且翻轉控制閥65全開的狀態(tài)下,位于第二部分190h2的與第一部分190hl相反一側的部分。
[0149]此外,在圖15中,附圖標記Hll表不輔助臂195的另一端195b在第一部分190hl移動的第一區(qū)間,附圖標記H12表示輔助臂195的另一端195b在第二部分190h2移動的第二區(qū)間。
[0150]如以上說明地,本實施方式的節(jié)氣門體101中,凸輪190從與第一旋轉軸22a平行的方向觀察為扇形,第一部分190hl對應于凸輪190的圓弧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第二部分190h2對應于凸輪190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直線部的至少一部分。
[0151]根據(jù)該構成,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構成(沿凸輪90的圓周方向延伸的長孔90h包括第一部分90hl和第二部分90h2的情況)相比,能夠在節(jié)氣門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之后翻轉控制閥65開始打開時,使輔助臂195的彈壓力急劇地作用于凸輪190。由此,即使在操作負荷急劇地變重的情況下,也能夠將該操作負荷有效地抵消,能夠得到順暢的操作感。
[0152]此外,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適用于DOHC式等各種動閥機構的發(fā)動機、直列或V型等多缸發(fā)動機、使曲柄軸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的縱置發(fā)動機等各種形式的往復式發(fā)動機。
[0153]并且,上述實施方式的構成是本發(fā)明的一例,能夠將實施方式的構成要素替換為公知的構成要素等,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節(jié)氣門體,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節(jié)流閥(22),設在進氣通路(P)上; 第二節(jié)流閥(65),設在所述進氣通路(P)上; 第一臂(71),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在支承所述第一節(jié)流閥(22)的第一旋轉軸(22a)上;第二臂(72),轉動自如地安裝在支承所述第二節(jié)流閥(65)的第二旋轉軸(65a)上;連桿部件(78),將所述第一臂(71)以及所述第二臂(72)以能夠連動的方式連結;和第三臂(82),其構成為,從所述第二臂(72)分離而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在所述第二旋轉軸(65a)上,并且在所述第一節(jié)流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時使所述第二臂(72)與自身抵接而連動,由此使所述第二節(jié)流閥(65)開始打開, 還具有: 凸輪(90),能夠一體轉動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旋轉軸(22a)上;和輔助臂(95),使一端(95a)轉動自如地安裝在進氣通路形成部(21)上,且使另一端(95b)與所述凸輪(90)抵接,并且在所述一端(95a)的轉動方向(F4)上,將所述凸輪(90)向徑向彈壓, 所述凸輪(90)包括:第一部分(90hl),以所述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并具有固定的半徑;和第二部分(90h2),從所述第一部分(90hl)的與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端部開始,形狀在與所述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不同于所述第一部分(90hl), 所述輔助臂(95)的所述另一端(95b)構成為,直到所述第一節(jié)流閥(22)打開規(guī)定角度(Θ I)為止沿所述第一部分(90hl)移動,且在所述第一節(jié)流閥(22)超過規(guī)定角度(Θ I)地打開時沿所述第二部分(90h2)移動,使施加于所述凸輪(90)的彈壓力變化。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jié)氣門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輪(90)上形成有沿圓周方向延伸的長孔(90h), 所述長孔(90h)包含所述第一部分(90hl)與所述第二部分(90h2), 所述輔助臂(95)的所述另一端(95b)構成為,能夠沿所述長孔(90h)移動。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節(jié)氣門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90h2)越靠近與所述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越向徑向外側位移, 所述輔助臂(95)的所述另一端(95b)將所述凸輪(90)向徑向外側彈壓。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節(jié)氣門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輔助臂(95)的所述另一端(95b)在初始狀態(tài)下位于所述長孔(90h)的所述第一部分(90hl)的所述開閥方向(F2)側的端部, 所述長孔(90h)的以所述第一旋轉軸(22a)為中心的半徑以在所述第二節(jié)流閥(65)開始打開后,隨著所述凸輪(90)旋轉而使半徑逐漸變大的方式變化。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jié)氣門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輪(190)從與所述第一旋轉軸(22a)平行的方向觀察為扇形, 所述第一部分(190hl)對應于所述凸輪(190)的圓弧部的至少一部分,且所述第二部分(190h2)對應于所述凸輪(190)的與所述開閥方向(F2)相反一側的直線部的至少一部分。
【文檔編號】F02D9/10GK104514638SQ201410502574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白砂貴盛, 久保田良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