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發(fā)動機氣缸體油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機動車汽油發(fā)動機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汽車發(fā)動機氣缸體油路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產品的日新月異,汽車生產企業(yè)在不斷的競爭中,對整車產品的開發(fā)不斷加快。盡管從車體的外觀形狀,材質及配套件對機動車的性能都將產生影響,但是汽車的心臟一發(fā)動機,對于性能是最至關重要的,無論從供貨應量、價格、以及性能匹配等方面,都會直接影響新開發(fā)車型的性能指標。通常來說,汽車發(fā)動機氣缸體油路的主要功能是1、使機油在運動零件的所有摩擦表面形成連續(xù)的油膜,以最大限度地減小零部件之間的摩擦,完成潤滑。2、使機油在循環(huán)過程中流過零件工作表面,完成對零件的冷卻。3、使機油可以帶走摩擦表面產生的金屬碎末及沉積在氣缸、活塞環(huán)及其它零部件上的積碳,起到清潔作用。4、附著在氣缸壁、活塞及活塞環(huán)上的油膜,還可起到密封作用。5、具有防銹功能。目前,現(xiàn)有氣缸體油路結構中用來潤滑缸套的管線中沒有活塞冷卻噴嘴,完全靠曲軸的旋轉飛濺機油來潤滑氣缸套。潤滑不均勻,效果不佳。同時本新型可以通過改變機油泵形式更換機油泵安裝位置,滿足不同整機配置。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供油道中帶有活塞冷卻噴嘴的汽車發(fā)動機氣缸體油路結構,并且可以更換機油進入主油道位置的油道結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它包括有機油集濾器,機油泵,下缸體主油道,機油濾清器進油腔,濾清器出油腔,氣缸體進油道,氣缸體主油道,主軸承供油道,漲緊器供油道,渦輪增壓器進油油道,缸蓋供油道,氣缸體回油道,其特征是在氣缸體主油道與氣缸體缸套之間設置有活塞冷卻噴嘴,所述活塞冷卻噴嘴與氣缸體主油道相連通;在下缸體主油道上還設有通過機油泵進入下缸體主油道的進油口 ;另外,在氣缸體主油道上還設有對渦輪增壓器進行潤滑和冷卻的增壓器進油油道。如上所述的漲緊器供油道、渦輪增壓器進油油道是通過氣缸體橫向油道與氣缸體主油道相連通的。另外,在氣缸體主油道還設置有用于放置壓力傳感器的機油壓力傳感器孔。在下缸體主油道上設置有2-3個通過機油泵進入下缸體主油道的個進油孔,以便在選擇不同排氣量的渦輪增壓發(fā)動機時,而選用不同孔徑的進油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1、由于在每個氣缸處都安裝有活塞冷卻噴嘴,機油能夠從噴嘴中產生油壓噴射到活塞和氣缸壁上,能夠提供大量的機油來參與潤滑,潤滑效果好,分布均勻,并且能夠更好地起到冷卻作用。2、由于在缸體主油道上增設的增壓器進油道,因此通過增壓器油路對渦輪增壓器進行潤滑和冷卻,機油流過增壓器進油管和回油管,從而對渦輪增壓器起到潤滑降溫冷卻的效果。3、本實用新型還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在主油道上分別設計了兩個不同位置的機油泵進油孔,可以通過改變機油泵的結構形式和安裝位置,使其達到不同整機需求的目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展開結構示意簡圖。圖2是圖1結構依附在缸體的位置結構示意簡圖。附圖主要部分的符號說明1_機油集濾器,2-機油泵,3-下缸體主油道,4-機油濾清器進油腔,5-濾清器出油腔,6-氣缸體進油道,7-氣缸體主油道,8-活塞冷卻噴嘴口,9-主軸承供油道,10-氣缸體橫向油道,11-漲緊器供油道,12-渦輪增壓器進油油道,13-氣缸蓋供油道,14-氣缸體回油道,15-渦輪增壓器回油口,16-機油壓力傳感器孔,17-下缸體進油口,18-漲緊器油道口,19-平衡軸瓦供油口,20-工藝孔,21-下缸體進油口。下面將結合附圖通過實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下述的實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其中的例子而已,并不代表本實用新型所限定的權力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的權利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由圖1 2所示,圖中的I為機油集濾器,2為機油泵,3為下缸體主油道,4為機油濾清器進油腔,5為濾清器出油腔,6為氣缸體進油道,7為氣缸體主油道,9為主軸承供油道,11為漲緊器供油道,12為渦輪增壓器進油油道;在氣缸體主油道7與氣缸體缸套之間設置有活塞冷卻噴嘴,所述活塞冷卻噴嘴與氣缸體主油道7上的活塞冷卻噴嘴口 8相連通;在下缸體主油道3上還設有通過機油泵2進入下缸體主油道的兩個下缸體進油口 17、下缸體進油口 21 ;另外,在氣缸體主油道7上還設有對渦輪增壓器進行潤滑和冷卻的增壓器進油油道12。工作原理本油路結構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可分為2. 0T,2. 2T和2. ONA三種機型三種不同流動方式?,F(xiàn)以2. OT發(fā)動機的機油流動方式為例由圖1所示,工作過程中,機油集濾器I進入機油泵2,在機油泵的帶動下,機油進入下缸體主油道3,然后進入機油濾清器進油腔4,在濾清器過濾后由濾清器出油腔5進入缸體進油道6,濾清器進油腔和出油腔保證了機油的流量并起到緩沖作用,使濾清器本身對機油的過濾作用得到了充分的時間。當機油進入氣缸體主油道7后,一部分機油流入主油道上的活塞冷卻噴嘴口 8 (注釋在活塞運動過程中,發(fā)動機燃燒室氣缸壁承受來自活塞的全部摩擦力,需要良好的潤滑)和主軸承供油孔9,潤滑曲軸和活塞的機油直接流入油底殼;另一部分機油則經過缸體橫向油道10進入漲緊器供油道11和渦輪增壓器進油油道12,漲緊器供油道11內貯有機油,根據(jù)發(fā)動機不同工況提供漲緊器不同的油壓,進而調節(jié)漲緊器的漲緊程度。其余機油經過缸蓋供油道13進入缸蓋的不同位置,圖中兩處油道結構功能相同,固簡化說明。所有經過氣缸蓋供油道13進入氣缸蓋的機油,工作過后都會由缸體回油道14流回油底殼中;進入渦輪增壓器的機油,則經過缸體的渦輪增壓器回油口 15流回油底殼,如圖2所示,如此多而容積大的回油道可以快速的使機油回到油底殼中,反復循環(huán)使用。圖中16為機油壓力傳感器孔,直接有效的檢測油壓,保證發(fā)動機運轉穩(wěn)定。2. 2T機型流動方式與2. OT主要區(qū)別在于下缸體區(qū)域,圖中17為2. 2T下缸體進油口,機油通過不同結構的集濾器和機油泵進入下缸體進油口 17,而下缸體主油道3前端的下缸體進油口 21被密封。流入下缸體主油道7的機油一部分通過漲緊器油道口 18進入漲緊器,其原理與漲緊器供油道11相同,固省略。另外與2. OT機型流動油路不同處為,一部分機油通過濾清器進、出油腔4和5后,一部分進入平衡軸瓦供油口 19,由此流出的機油為潤滑平衡軸所用;其余大部分機油進入氣缸體進油道6,此后流動路徑相同,固簡化省略。2. ONA機型流動油路相對2. OT機型更簡單一些,由于不帶平衡軸和渦輪增壓器,所以渦輪增壓器進油油道12、渦輪增壓器回油口 15和下缸體進油口 17被密封,其余流動路徑與2. OT相同,固省略。圖中20為加工漲緊器油道口 18的工藝孔,但也是預留注油油路,當整機試驗出現(xiàn)問題或做驗證工作時,可以先注入機油,使發(fā)動機快速進入最佳狀態(tài)。此處3種機型都會密封,只有當情況需求時方才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發(fā)動機氣缸體油路結構,它包括有機油集濾器,機油泵,下缸體主油道,機油濾清器進油腔,濾清器出油腔,氣缸體進油道,氣缸體主油道,主軸承供油道,漲緊器供油道,渦輪增壓器進油油道,缸蓋供油道,氣缸體回油道,其特征是在氣缸體主油道與氣缸體缸套之間設置有活塞冷卻噴嘴,所述活塞冷卻噴嘴與氣缸體主油道相連通;在下缸體主油道上還設有通過機油泵進入下缸體主油道的進油口 ;另外,在氣缸體主油道上還設有對渦輪增壓器進行潤滑和冷卻的增壓器進油油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fā)動機氣缸體油路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漲緊器供油道、 渦輪增壓器進油油道是通過氣缸體橫向油道與氣缸體主油道相連通的。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fā)動機氣缸體油路結構,其特征是在氣缸體主油道還設置有用于放置壓力傳感器的機油壓力傳感器孔。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fā)動機氣缸體油路結構,其特征是在下缸體主油道上設置有2-3個通過機油泵進入下缸體主油道的下缸體進油口。
專利摘要一種汽車發(fā)動機氣缸體油路結構,它包括有機油集濾器,機油泵,下缸體主油道,機油濾清器進油腔,濾清器出油腔,氣缸體進油道,氣缸體主油道,主軸承供油道,漲緊器供油道,渦輪增壓器進油油道,氣缸體回油道,其技術要點是在氣缸體主油道與氣缸體缸套之間設置有活塞冷卻噴嘴,所述活塞冷卻噴嘴與氣缸體主油道相連通;在下缸體主油道上還設有通過機油泵進入下缸體主油道的進油口;另外,在氣缸體主油道上還設有對渦輪增壓器進行潤滑和冷卻的增壓器進油油道。由于在每個缸套處都安裝有活塞冷卻噴嘴,機油能夠從噴嘴中產生油壓噴射到活塞和氣缸壁上,能夠提供充分的機油來參與潤滑,潤滑效果好,分布均勻,并且能夠更好地起到冷卻作用。
文檔編號F01P3/08GK202883038SQ20122051206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8日
發(fā)明者胡泊, 楊光, 馬德志, 馬靚, 李超 申請人:沈陽新光華翔汽車發(fā)動機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