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零部件,具體涉及一種車門內飾板及其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大多數汽車的車門內飾板上部靠近窗臺線的部位均設有長翻邊。如圖1所示,現有的車門內飾板與密封條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包括原內飾板本體1,在原內飾板本體1上設有原長翻邊2,原長翻邊2上設有原卡孔,原卡孔用于原密封條3的卡接;但是由于原密封條3卡接后與原內飾板本體1的原間隙4較大,使得車門不夠美觀。如果要增加車門的美觀性,則需對車門內飾板進行改進。若對車門內飾板進行了改進,相應的,注塑模具的結構也將改變。
CN205112952U公開的“汽車車門內飾板與內夾條的配合結構”,包括車門內夾條和車門內飾板,車門內夾條一側與車門內板連接,另一側與升降玻璃配合,車門內飾板上邊靠近升降玻璃,且位于車門內夾條上方,內飾板加強件固定安裝在車門內飾板上,內飾板加強件靠近升降玻璃的一側設置有向下彎折的翻邊,該翻邊與所述車門內飾板上邊的邊沿平齊;其能夠在不改變內飾板結構的前提下,對可視間隙進行有效遮蔽。該結構是采用增加內飾板加強件的方式來對間隙進行遮蔽以達到美觀的目的,但是該結構增加了車門內飾板的重量,且安裝復雜,不能一次成型,因此還待改進。
CN203792654U公開的一種“塑料模具斜頂防粘結構”,包括斜頂本體,所述斜頂本體的兩側面分別為導向面和面對制品的膠位面,所述膠位面上設有一彈針機構,所述彈針機構包括螺栓固定在膠位面上的彈針固定塊,所述彈針固定塊內設有一臺階孔,所述臺階孔內裝設有一彈針,所述彈針頂端露出于所述臺階孔,所述彈針底端設置有一壓縮彈簧;解決了制品粘在斜頂上導致脫模困難,制品拉傷或無法取出的問題,使脫模更為可靠,且結構簡單,成本低。雖然該方案中用到彈針機構,但是其作用主要是解決了制品粘在斜頂上導致脫模困難的問題,由于具有翻邊的產品脫模時要考慮到翻邊及卡孔的脫出問題,因此與普通產品脫模具有明顯的差異。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門內飾板,其能夠有效的遮擋密封條與內飾板本體上的長翻邊配合后產生的間隙,使得車門更加美觀。同時提供一種用于生產該車門內飾板的注塑模具,其能夠一次成型車門內飾板上的長翻邊、短翻邊以及長翻邊的卡孔,同時能夠順利將內飾板本體從模具中頂出,能夠避免由于模具倒扣而拉傷內飾板本體的現象;結構簡單、實用性強。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車門內飾板,包括內飾板本體、設在該車門內飾板本體上邊左部下面的長翻邊、設在所述長翻邊上的卡孔,其特征是:所述車門內飾板本體上邊的左端下面設有短翻邊。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用于生產如上所述的車門內飾板的注塑模具,包括型腔、設在該型腔內的型芯、與所述型芯配合的直頂機構和斜頂機構,所述型腔與型芯之間形成模腔;所述直頂機構包括直頂桿、與該直頂桿的上端連接的直頂頭;所述斜頂機構包括斜頂桿、與該斜頂桿的上端連接的斜頂頭、與所述斜頂頭配合的彈針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直頂頭的頂端左側設有短翻邊槽;所述斜頂頭的右側中部設有長翻邊槽、下部設有呈階梯狀的限位孔,該限位孔貫通所述長翻邊槽的下槽面和所述斜頂頭的底面,所述彈針結構與所述限位孔對應配合。
進一步,所述彈針結構包括彈針構件、與所述彈針構件中部配合的彈簧、與所述斜頂頭底面中部連接限位板,該限位板用于彈針構件的彈出限位;所述彈針構件的頂面緊靠所述長翻邊槽的上槽面。
進一步,所述彈針構件包括彈針限位座、與所述彈針限位座上端連接的彈針桿、設在所述彈針桿上端的彈針頭,所述彈簧與所述彈針桿的下部配合;所述彈針頭伸入所述長翻邊槽中,且所述彈針頭的頂面與所述長翻邊槽的上槽面接觸。
進一步,所述限位孔包括直徑從下至上依次遞減的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第三限位孔,所述彈針限位座與第一限位孔配合,所述彈簧與第二限位孔配合,所述彈針桿的上部與第三限位孔配合;所述彈簧的上端緊靠所述第二限位孔的頂面、下端緊靠所述彈針限位座的上面。
進一步,所述彈針限位座整體呈圓筒狀,其下部設有限位缺口,該限位缺口與所述限位板對應/接觸。
進一步,所述彈針頭呈長方體,其頂面的四條棱分別通過拔模后形成四個斜面。
進一步,所述限位板通過螺釘與所述斜頂頭的底面中部配合連接。
本發(fā)明有益的技術效果:
由于在內飾板本體上設有短翻邊,有效的遮擋了密封條與內飾板本體上的長翻邊配合后產生的間隙,使得車門更加美觀。由于在斜頂頭的中部右側設有長翻邊槽、下部設有彈針結構,直頂頭的頂端左側設有短翻邊槽,使得內飾板本體上的長翻邊、長翻邊上的卡孔和短翻邊能夠一次成型;由于設有直頂機構、斜頂機構和彈針結構,且彈針頭斜面的設計,能夠使得內飾板本體能夠順利的從模具中頂出,避免了由于模具倒扣而拉傷內飾板本體的現象;同時,結構簡單、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的車門內飾板與密封條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車門內飾板與密封條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4是彈針結構的爆炸圖;
圖5是彈針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彈針構件的剖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8是斜頂機構的運動分解圖。
圖中:1-原內飾板本體,2-原長翻邊,3-原密封條,4-原間隙;
11-內飾板本體,12-長翻邊,13-密封條,14-間隙,15-短翻邊;
21-直頂桿,22-直頂頭,23-斜頂桿,24-斜頂頭,25-長翻邊槽,26-短翻邊槽,27-彈針構件,28-彈簧,29-限位板,30-限位孔;
271-彈針限位座,272-彈針桿,273-彈針頭,274-限位缺口;
301-第一限位孔,302-第二限位孔,303-第三限位孔;
d-彈簧伸長量,α-斜頂頭相對內飾板本體運動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β-斜頂桿運動方向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彈針構件相對斜頂頭運動方向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δ-彈針頭斜面與彈針構件運動方向的夾角,δ0-彈針頭斜面與彈針構件運動方向的最小角度。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詳細說明。
參見圖3所示的一種車門內飾板,包括內飾板本體11、設在該車門內飾板本體11上邊左部下面的長翻邊12、設在所述長翻邊12上的卡孔,其突出的實質性特點是:所述車門內飾板本體11上邊的左端下面設有短翻邊15。短翻邊15的設計能夠有效的遮擋密封條13與內飾板本體11上的長翻邊12配合后產生的間隙14,在保證車門內飾板重量的同時,起到遮擋間隙的作用,使得車門更加美觀。
參見圖2、圖4和圖7,一種用于生產如上所述的車門內飾板的注塑模具,包括型腔、設在該型腔內的型芯、與所述型芯配合的直頂機構和斜頂機構,所述型腔與型芯之間形成模腔;所述直頂機構包括直頂桿21、與該直頂桿21的上端連接的直頂頭22;所述斜頂機構包括斜頂桿23、與該斜頂桿23的上端連接的斜頂頭24、與所述斜頂頭24配合的彈針結構;其突出的實質性特點是:所述直頂頭22的頂端左側設有短翻邊槽26;所述斜頂頭24的右側中部設有長翻邊槽25、下部設有呈階梯狀的限位孔30,該限位孔30貫通所述長翻邊槽25的下槽面和所述斜頂頭24的底面,所述彈針結構與所述限位孔30對應配合。型芯上設有豎直通孔和一個斜通孔,直頂桿21的上端穿過型芯上的豎直通孔與直頂頭22連接,斜頂桿23的上端穿過型芯上的斜通孔與斜頂頭連接。斜頂頭23右側下部與直頂頭21的左側對應配合。長翻邊槽25用于成型內飾板本體11上的長翻邊12,彈針結構用于成型長翻邊12上的卡孔,短翻邊槽26與斜頂頭23共同作用成型內飾板本體11上的短翻邊15。能夠使得內飾板本體11上的長翻邊12、長翻邊12上的卡孔、短翻邊一次成型;且直頂機構、斜頂機構和彈針結構的設計能夠使得內飾板本體11能夠順利頂出。成型后的內飾板本體11能夠遮擋內飾板本體11上的長翻邊15與密封條13配合后形成的間隙14,使得車門更加美觀。
參見圖2和圖4,所述彈針結構包括彈針構件27、與所述彈針構件27中部配合的彈簧28、與所述斜頂頭24底面中部連接限位板29,該限位板29用于彈針構件27的彈出限位;所述彈針構件27的頂面緊靠所述長翻邊槽25的上槽面。彈針結構用于成型長翻邊12上的卡孔,同時在頂出內飾板本體11時,能夠順利從長翻邊12的卡孔中退出,能夠避免卡孔處由于模具倒扣而拉傷內飾板本體的問題。限位板29能夠保證脫模過程中彈針構件27不會從斜頂頭24中脫落,起到限位作用。
參見圖5和圖6,所述彈針構件27包括彈針限位座271、與所述彈針限位座271上端連接的彈針桿272、設在所述彈針桿272上端的彈針頭273,所述彈簧28與所述彈針桿272的下部配合;所述彈針頭273伸入所述長翻邊槽25中,且所述彈針頭273的頂面與所述長翻邊槽25的上槽面接觸。長翻邊12上的卡孔由彈針構件27上的彈針頭273成型。
參見圖4,所述限位孔30包括直徑從下至上依次遞減的第一限位孔301、第二限位孔302、第三限位孔303,所述彈針限位座271與第一限位孔301配合,所述彈簧28與第二限位孔302配合,所述彈針桿272的上部與第三限位孔303配合;所述彈簧28的上端緊靠所述第二限位孔302的頂面、下端緊靠所述彈針限位座271的上面。
參見圖5和圖6,所述彈針限位座271整體呈圓筒狀,其下部設有限位缺口274,該限位缺口274與所述限位板29對應/接觸。
所述彈針頭273呈長方體,其頂面的四條棱分別通過拔模后形成四個斜面。斜面能夠使得彈針頭273更加容易的從長翻邊12的卡孔中脫出,防止發(fā)生長翻邊12在脫模過程中損壞的現象。
所述限位板29通過螺釘與所述斜頂頭24的底面中部配合連接。
工作原理:在直頂頭22、斜頂頭24和彈針頭273的共同作用下,長翻邊12、短翻邊和長翻邊12上的卡孔得以成型。合模狀態(tài)時,參見圖3,斜頂頭24完全包裹長翻邊12,型芯壓住彈針限位座271,此時彈簧28處于壓縮狀態(tài),彈針頭273與長翻邊12上的卡孔配合。開模時,型腔與型芯脫離,直頂機構和斜頂機構開始向上運動,在頂出時,內飾板本體11與型芯開始脫離,長翻邊12開始脫離斜頂頭24上的長翻邊槽25,此時彈簧28開始恢復原狀,彈針構件27在隨斜頂頭24運動的同時,彈針頭273開始退出翻邊12上的卡孔,直至運動到彈針限位座271的限位缺口274與限位板29接觸,此時彈簧伸長量為d,探針頭273與長翻邊12上的卡孔脫離,斜頂機構與直頂機構繼續(xù)運動,直到長翻邊12從斜頂頭24的長翻邊槽25中脫出,即完成內飾板本體11的頂出,如圖7所示。在內飾板本體11頂出取件后,直頂機構和斜頂機構回位,斜頂頭24的底面壓在型芯上,彈針限位座271同時受型芯壓力的作用,彈簧開始壓縮,使得彈針構件27恢復到合模狀態(tài)。然后進行下一個內飾板本體11的生產。
參見圖7和圖8,α為斜頂頭24相對內飾板本體11運動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β為斜頂桿23運動方向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為彈針構件27相對斜頂頭24運動方向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δ為彈針頭斜面與彈針構件27運動方向的夾角,其中CA為斜頂頭24相對于內飾板本體11的運動方向,BA為斜頂桿23運動方向,CD為彈針構件27相對于斜頂頭24的運動方向,故CE為彈針構件27相對于內飾板本體11的運動方向。由于斜頂頭24在模具中的頂出位移是固定的,且斜頂頭24相對于內飾板本體11的運動位移也是固定的,可得出∠DCE的大小,即為彈針頭斜面與彈針構件27運動方向的最小拔模角度δ0,彈針頭斜面與彈針構件27運動方向的夾角δ需大于或者等于彈針頭斜面與彈針構件27運動方向的最小拔模角度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