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35]參見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通過無極調(diào)速恒張力控制導纜的絞車液壓系統(tǒng),包括油箱1、電機2、變量液壓泵組3、單向閥4、高壓溢流閥5、背壓溢流閥6、馬達操作閥組7、絞車馬達8、剎車油缸9、板式溢流閥10、比例溢流閥11、第一螺紋插裝式梭閥12、第二螺紋插裝式梭閥14、二位二通常閉球閥13和二位三通電磁球閥15。
[0036]馬達操作閥組7控制絞車吊放操作,包括減壓閥7.1、第一電磁比例減壓閥7.2、第二電磁比例減壓閥7.3、二通補償閥7.4、固定節(jié)流塞7.5、節(jié)流閥7.6、液控換向主閥7.7、制動器松放閥7.8、低壓溢流閥7.9、梭閥7.10、平衡閥7.11、節(jié)流閥7.12、先導液控溢流閥7.13、補油閥7.14和單向節(jié)流閥7.15。
[0037]電機2與變量液壓泵組3相連,變量液壓泵組3的出油口 P分別與單向閥4的入口、高壓溢流閥5的入口相連,單向閥4的出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進油口 P相連;馬達操作閥組7的回油口 T與高壓溢流閥5的出口相連后通過背壓溢流閥6與油箱I相連。
[0038]絞車馬達8的進油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A 口相連,絞車馬達8的回油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B 口相連,剎車油缸9的有桿腔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S油口連接。
[0039]減壓閥7.1的入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P 口油路相通,減壓閥7.1的出口分別與第一電磁比例減壓閥7.2、第二電磁比例減壓閥7.3的入口相通,第一電磁比例減壓閥7.2的出口與液控換向主閥7.7的左位液控腔相通,第二電磁比例減壓閥7.3的出口與液控換向主閥7.7的右位液控腔相通。
[0040]減壓閥7.1的泄漏油口分別與第一電磁比例減壓閥7.2的泄漏油口、第二電磁比例減壓閥7.3的泄漏油口相通;減壓閥7.1的泄漏油口還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泄漏油路相通,馬達操作閥組7的泄漏油路通過泄漏油口 D與油箱I相通。
[0041]二通補償閥7.4的入口與馬達操作閥組的P 口相通,二通補償閥7.4的出口與液控換向主閥7.7的P 口相通;固定節(jié)流塞7.5的入口與二通補償閥7.4的入口相通,固定節(jié)流塞7.5的出口與節(jié)流閥7.6的入口、低壓溢流閥7.9的入口相互連通;節(jié)流閥7.6的出口分別與二通補償閥7.4的彈簧腔控制口、第一螺紋插裝式梭閥12的P2 口相通。
[0042]液控換向主閥7.7的T 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T 口相通,液控換向主閥7.7的A口與平衡閥7.11的入口相通,平衡閥7.11的出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A 口相通。液控換向主閥7.7的B 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B 口相通。
[0043]先導液控溢流閥7.13的入口與平衡閥7.11的出口相通,先導液控溢流閥7.13的出口分別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T 口、補油閥7.14的入口相通,補油閥7.14的出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B 口相通。
[0044]梭閥7.10的Pl 口與液控換向主閥7.7的A 口相連,梭閥7.10的P2 口與液控換向主閥7.7的B 口連接。梭閥7.10的A 口分別與低壓溢流閥7.9的出口、第二螺紋插裝式梭閥14的Pl 口連接。
[0045]節(jié)流閥7.12—端與平衡閥7.11的液控口相通,另一端與液控換向主閥7.7的B 口相通。制動器松放閥7.8與液控換向主閥7.7聯(lián)動,制動器松放閥7.8的A 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泄油口 D 口相通,制動器松放閥7.8的B 口與減壓閥7.1的出口相通,制動器松放閥7.8的P 口與單向節(jié)流閥7.15的節(jié)流端連接,單向節(jié)流閥7.15還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S油口相通。
[0046]先導液控溢流閥7.13的液控口與板式溢流閥10的入口連接,板式溢流閥10的出口與第一螺紋插裝式梭閥12的Pl 口連接。第一螺紋插裝式梭閥12的A 口與二位二通常閉球閥13的A 口連接,二位二通常閉球閥13的B 口與比例溢流閥11的入口連接,比例溢流閥11的出口分別與絞車馬達8的泄油口、馬達操作閥組7的泄油口 D 口、以及油箱I相通。
[0047]二位三通電磁球閥15的P 口與第二螺紋插裝式梭閥14的P2 口相通,第二螺紋插裝式梭閥14的A 口與變量液壓泵組3的負載反饋口 K 口相通;二位三通電磁球閥15的A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泄油口 D 口相通;二位三通電磁球閥15的B 口與馬達操作閥組7的進油口 P 口相通。
[0048]變量液壓泵組3采用軸向柱塞變量泵,其變量方式為負載敏感、恒功率、壓力截流控制。變量液壓泵組3包括軸向柱塞變量泵3.1、變量液壓缸3.2、恒功率控制閥3.3、負載敏感閥3.4、溢流閥3.5、第一節(jié)流塞3.6和第二節(jié)流塞3.7。
[0049]軸向柱塞變量泵3.1的吸油口與油箱I相通,軸向柱塞變量泵3.1的出油口分別與變量液壓泵組3的P 口、變量液壓缸3.2的有桿腔相通。變量液壓缸3.2的活塞桿分別與軸向柱塞變量泵3.1的變量斜盤、恒功率控制閥3.3的彈簧相連。
[0050]變量液壓缸3.2的有桿腔分別與負載敏感閥3.4的A 口、負載敏感閥3.4的無彈簧腔相通。負載敏感閥3.4的B 口分別與第一節(jié)流塞3.6的入口、恒功率控制閥3.3的出口相通,負載敏感閥3.4的P 口分別與第一節(jié)流塞3.6的出口、變量液壓缸3.2的無桿腔相通。
[0051]恒功率控制閥3.3的出口分別與軸向柱塞變量泵3.1的卸油口、油箱I相通;恒功率控制閥3.3的入口分別與第二節(jié)流塞3.7的出口、負載敏感閥3.4的彈簧腔、溢流閥3.5的入口相通,溢流閥3.5的出口與恒功率控制閥3.3的出口相通,第二節(jié)流塞3.7的入口與變量液壓泵組3的負載反饋口 K 口相通。
[0052]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用于上述絞車液壓系統(tǒng)的通過無極調(diào)速恒張力控制導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53]電機2啟動,電磁鐵IDT?5DT均失電,液控換向主閥7.7處于中位,制動器松放閥7.8與液控換向主閥7.7聯(lián)動,剎車油缸9的有桿腔通過制動器松放閥7.8與馬達操作閥組的泄漏油路相通,剎車油缸9在彈簧的作用下,對絞車馬達8進行制動。電磁鐵5DT處于失電狀態(tài),變量液壓泵組3工作于壓力截流變量模式,系統(tǒng)壓力會逐漸升高至變量液壓泵組3設定的截流壓力,并且軸向柱塞變量泵3.1在負載敏感閥3.4以及變量液壓缸3.2的作用下,排量會減小至滿足系統(tǒng)的泄漏量,以保證系統(tǒng)恒定的壓力輸出,大大降低了變量液壓泵組3在高壓下的溢流量,減小系統(tǒng)發(fā)熱,降低系統(tǒng)功率損耗,從而提高系統(tǒng)效率。
[0054]當電磁鐵2DT得電時,變量液壓泵組3的壓力油通過單向閥4,減壓閥7.1,比例減壓閥7.3至液控換向主閥7.7的右端液控腔,液控換向主閥7.7在液壓力的作用下處于右位狀態(tài),此時,與液控換向主閥7.7聯(lián)動的制動器松放閥7.8會同時動作,壓力油經(jīng)過減壓閥7.1、制動器松放閥7.8以及單向節(jié)流閥7.15進入剎車油缸9的有桿腔,剎車油缸9停止對絞車馬達8的制動作用。同時壓力油經(jīng)過二通補償閥7.4、液控換向主閥7.7以及平衡閥7.11進入絞車馬達8,驅(qū)動絞車馬達8處于提升狀態(tài)。同理,當電磁鐵IDT得電時,驅(qū)動絞車馬達8將處于下放狀態(tài)。通過控制比例電磁鐵1DT、2DT的電信號的大小,可以控制液控換向主閥7.7的開口量大小,從而實現(xiàn)對絞車馬達8進行無極調(diào)速。
[0055]單向節(jié)流閥7.15可以保證剎車油缸9快速制動,慢速松開,防止液控換向主閥7.7在換向時絞車馬達8出現(xiàn)的失控或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平衡閥7.11可以保證絞車馬達8在下放狀態(tài)時不至于由于負載過大而出現(xiàn)速度過大或失控。補油閥7.14在絞車馬達8處于下放狀態(tài)時,可以對馬達進行補油,防止由于下放速度過快而導致負壓。
[0056]在絞車馬達8處于提升、下放狀態(tài)時,電磁鐵MT同時得電,負載壓力通過梭閥7.10及梭閥14進入到變量液壓泵組3的負載反饋口,變量液壓泵組3處于負載敏感變量模式。變量液壓泵組3在保持輸出壓力同步負載壓力的情況下,可以對變量液壓泵3.2的排量自動調(diào)節(jié),以滿足絞車馬達8在一定負載情況下的流量速度控制要求。由此,可以降低系統(tǒng)的尚壓溢流,減少功率損耗,從而提尚系統(tǒng)效率。
[0057]當電磁鐵2DT、3DT、4DT、5DT得電時,系統(tǒng)將處于恒張力控制模式,絞車馬達8處于提升狀態(tài),變量液壓泵組3處于負載敏感變量模式,通過比例溢流閥11設定絞車馬達8的恒張力控制值。
[0058]正常情況下,絞車馬達8的恒張力值將保持在設定值,板式溢流閥10用于調(diào)定負載壓力超調(diào)限定值。
[0059]當由于波浪及洋流等的影響而導致負載壓力瞬時升高時,并且壓力超調(diào)量超過板式溢流閥10的設定壓力時,絞車馬達8的負載高壓將經(jīng)過先導液控溢流閥7.13的先導液控口至板式溢流閥10,依次經(jīng)過梭閥12的Pl 口到A 口,然后通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