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工程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車架結構及起重機。
背景技術:
越野輪胎起重機是一種既可進行支腿支撐吊重也可進行輪胎吊重及吊重行駛的起重機,其越野性能高,機動靈活,故被廣泛于油田、倉庫、貨場、林礦、碼頭、物流基地等場所。越野輪胎起重機具有兩種作業(yè)形式:支腿支撐吊重和輪胎支撐吊重。支腿支撐吊重時,活動支腿從車架前段和車架后段中伸出,支撐地面,將整個起重機支起。輪胎支撐吊重時,車輛依靠輪胎支撐并能吊重行駛。
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技術中至少存在下述問題:目前越野輪胎起重機的車架是由車架前段、車架后段分別與車架主體焊接而成,無論輪胎支撐吊重狀態(tài)還是支腿支撐吊重狀態(tài)下,車架前、后段采用焊接結構,雖然滿足行駛要求,但作業(yè)時整機基距無法增大,不能充分發(fā)揮吊重作業(yè)性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提出一種車架結構及起重機,用以在滿足行駛要求的前提下增加整機的基距。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車架結構,包括第一車架段、車架主體以及第二車架段,所述第一車架段和所述第二車架段分別位于所述車架主體的兩端,所述第一車架段和所述第二車架段至少其中之一作為可伸縮部,所述可伸縮部與所述車架主體可伸縮連接。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車架結構還包括驅動結構,所述驅動結構用于驅動所述可伸縮部相對于所述車架主體伸縮。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驅動結構包括油缸,所述油缸的一端與所述可伸縮部連接,所述油缸的另一端與所述車架主體連接。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車架結構還包括防磨損結構,所述防磨損結構設于所述可伸縮部與所述車架主體的可伸縮連接處。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防磨損結構包括滑塊,所述滑塊設于所述可伸縮部與所述車架主體之間的縫隙內(nèi),所述滑塊與所述可伸縮部或者所述車架主體固定相連,所述第一縫隙位于所述第二縫隙上方。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滑塊包括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所述第一滑塊位于所述可伸縮部與所述車架主體之間的第一縫隙內(nèi),所述第一滑塊與所述車架主體固定相連,所述第二滑塊位于所述可伸縮部與所述車架主體之間的第二縫隙內(nèi),所述第二滑塊與所述可伸縮部固定相連。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塊比所述第二滑塊長。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塊包括摩擦部和阻擋部,兩者固定相連,所述阻擋部位于所述車架主體的外側。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車架段作為所述可伸縮部,所述第二車架段與所述車架主體固定相連;
或者,所述第二車架段作為所述可伸縮部,所述第一車架段與所述車架主體固定相連;
或者,所述第二車架段、所述第一車架段均與所述車架主體可伸縮連接。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起重機,包括本發(fā)明任一技術方案提供的車架結構。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實施例至少可以產(chǎn)生如下技術效果:
上述技術方案,將第一車架段和/或第二車架段與車架主體可伸縮連接,在行駛過程中,可伸縮部處于回縮狀態(tài),能夠滿足行駛要求;在需要起重作業(yè)時,可伸縮部伸出,增加整機的基距,擴大作業(yè)范圍,充分提高整機吊重作業(yè)性能。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車架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車架結構處于運輸行駛狀態(tài)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車架結構處于吊重工作狀態(tài)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車架結構處于吊重工作狀態(tài)的主視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車架結構處于吊重工作狀態(tài)的俯視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車架結構和活動支腿連接后車架結構處于回縮狀態(tài)立體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車架結構和活動支腿連接后車架結構處于回縮狀態(tài)剖視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車架結構第一滑塊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車架結構第二滑塊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車架結構和活動支腿連接后車架結構處于回縮狀態(tài)剖視示意圖。
附圖標記:
1、第二車架段;2、第一滑塊;3、第二滑塊;4、第一車架段;5、油缸;6、銷軸;7、軸擋板;8、螺栓;9、墊圈;10、油杯;11、車架主體;12、活動支腿;13、摩擦部;14、阻擋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圖10對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更為詳細的闡述。
本實施例中需要用到的技術術語或名詞解釋。
越野輪胎起重機:一種既可進行支腿支撐吊重也可進行輪胎吊重及吊重行駛的起重機。
越野輪胎起重機行駛運輸狀態(tài):起重機將支腿收回,上車不吊重作業(yè)只移動轉場的狀態(tài)。
越野輪胎起重機吊重作業(yè)狀態(tài):分為支腿支撐和輪胎支撐工作,上車吊重作業(yè)的狀態(tài)。
車架:起重機下車的主要承重結構,用以放置和固定其他零部件。
第二車架段:由板材拼焊成形,與車架主體相連,支撐起重作業(yè)的箱型結構。
車架主體:由板材拼焊成形,用于連接第一車架段和第二車架段的箱型結構。
第一車架段:由板材拼焊成形,與車架主體相連,支撐起重作業(yè)的箱型結構。
活動支腿:由板材拼焊成形,可來回伸縮,用于支撐起重機的箱型結構。
基距:車輛縱向支腿跨距。
參見圖1,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車架結構,適用于起重機,尤其適用于大噸位越野輪胎起重機。車架結構包括第一車架段4、車架主體11以及第二車架段1,第一車架段4和第二車架段1分別位于車架主體11的兩端,具體是車架主體11縱向方向的兩端。第一車架段4和第二車架段1至少其中之一作為可伸縮部,可伸縮部與車架主體11可伸縮連接。
參見圖6,第一車架段4、第二車架段1都連接有活動支腿12。
本實施例中,以第一車架段4作為可伸縮部為例,第二車架段1與車架主體11固定相連,具體可以為焊接。
上述車架結構,可不影響各活動支腿與車架主體之間的連接方式,亦可不改變活動支腿結構。
可伸縮部伸縮的動力可以來自于外部動力,或者在車架結構內(nèi)部設置驅動結構。本實施例中以采用下述方式為例。
車架結構還包括驅動結構,驅動結構用于驅動可伸縮部相對于車架主體11伸縮。
驅動結構比如包括油缸5,油缸5伸出、回縮會帶動可伸縮部同步伸出、回縮。當然,驅動結構也可以采用馬達和鏈條(或皮帶)連接結合的方式實現(xiàn)可伸縮部的伸出、回縮。
參見圖7,本實施例中,驅動結構包括油缸5,油缸5的一端與可伸縮部,即第一車架段4連接,油缸5的另一端與車架主體11連接。這種形式的驅動結構,操作方便,結構簡單緊湊,不會過于增加整機重量,有利于整機向輕量化發(fā)展。
進一步地,車架結構還包括防磨損結構,防磨損結構設于可伸縮部,即第一車架段4與車架主體11的可伸縮連接處。
參見圖1和圖7,在未承載狀態(tài)下,第一車架段4與車架主體11之間基本為面接觸。但在承載之后,第一車架段4會下彎、車架主體11會上翹,第一車架段4和車架主體11之間會變?yōu)榫€接觸。設置防磨損結構之后,第一車架段4與車架主體11之間能保持面接觸,達到增加受壓面積,達到伸縮式車架結構的傳力均勻,減少應力集中的效果。
參見圖7,具體地,防磨損結構包括滑塊,滑塊設于可伸縮部(即第一車架段4)與車架主體11之間的縫隙內(nèi),滑塊與可伸縮部或者車架主體11固定相連?;瑝K可采用耐磨材質(zhì)。
參見圖7,進一步地,滑塊包括第一滑塊2和第二滑塊3,第一滑塊2位于可伸縮部與車架主體11之間的第一縫隙內(nèi),第一滑塊2與車架主體11固定相連。第二滑塊3位于可伸縮部與車架主體11之間的第二縫隙內(nèi),第二滑塊3與可伸縮部固定相連。第一縫隙、第二縫隙是相對而言的,第一縫隙位于第二縫隙上方,此處的上、下等方位詞以起重機的上、下為參照。
這樣在可伸縮部伸出、回縮過程中,第一滑塊2與第一車架段4保持面接觸,第二滑塊3與車架主體11始終為面接觸,降低了應力集中現(xiàn)象。
由于車架主體11承載更大,故第一滑塊2可比第二滑塊3長。
參見圖8,第一滑塊2包括摩擦部13和阻擋部14,兩者固定相連,阻擋部14位于車架主體11的外側。阻擋部14起到限位作用,使得安裝十分便捷準確。
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二車架段1作為可伸縮部,上述技術方案也是基于相同原理的可以類推得到的,本文不再贅述。在此情況下,第一車架段4與車架主體11固定相連,具體也可為焊接。
下面結合附圖再加以詳細介紹。
伸縮式車架結構如圖1所示。第二車架段1和第一車架段4為獨立箱形結構,采用伸縮機構驅動控制,搭接處通過滑塊傳力,各滑塊具體結構如圖8和圖9所示。運輸行駛時車架縮回,減小整機縱向尺寸,吊重作業(yè)時車架伸長,整機基距增大,提升作業(yè)性能。
從圖5和圖7中可以看出,車架主體11、第一車架段4均布置鉸點孔,用于安裝油缸5,通過油缸5驅動控制車架前后段伸縮,切換越野輪胎起重機工作狀態(tài)。參見圖1,油缸5的一端通過銷軸6與第二車架段1連接,軸擋板7起到定位作用,螺栓8將軸擋板7、墊圈9與銷軸6固定。油杯10起到潤滑作用。
當整機處于吊重作業(yè)狀態(tài)時,第一車架段4通過油缸5伸出到位,增大了越野輪胎起重機基距,提高吊重作業(yè)性能。如圖4、圖5所示。第一車架段4處于回縮狀態(tài)吊重作業(yè)時如圖6所示。同時由車架吊重時受力分析可看出,第二車架段1第一滑塊2處當受力較大且集中,應布置較大接觸面積的滑塊,第一車架段4第二滑塊3受力較小,可設置相對較小的尺寸。其中第一滑塊2,第二滑塊3結構形式分別如圖8,圖9所示。圖7中支反力F1為第一滑塊2處車架主體11對第一車架段4的向下作用力,支反力F2為第二滑塊3處車架主體11對第一車架段4的向上作用力。
圖2、圖3為越野輪胎起重機運輸行駛和吊重作業(yè)兩種狀態(tài)下車架示意圖。運輸行駛時,油缸5縮回,驅動第一車架段4縮回,車架縱向尺寸減小,滿足運輸行駛的各項法規(guī)政策。吊重作業(yè)時,油缸5伸長。驅動第一車架段4縮回,車架縱向尺寸增大,整車基距增大,吊重作業(yè)性能提升。
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車架結構,可實現(xiàn)越野輪胎起重機行駛狀態(tài)及起重作業(yè)狀態(tài)雙重工況,整機適應性好;車架結構能夠獲較小的縱向尺寸,可以將回轉中心布置在車架較前方,從而可減小整機回轉半徑,適應狹小空間作業(yè)工況。運輸行駛時,可將第一車架段4縮回,使得車架縱向尺寸較小,滿足相關道路法規(guī)限定。同時車輛總長減小,轉場方便。吊重作業(yè)時,通過伸縮機構將第一車架段4伸出,從而將整機基距增大,提升整車吊重作業(yè)性能。
參見圖9,本發(fā)明實施例二與上述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不同,本實施例中,第一車架段4和第二車架段1都為可伸縮部,都與車架主體11可伸縮連接。
在此情況下,第一車架段4與車架主體11之間、第二車架段1與車架主體11之間都可設有驅動結構,具體而言,可在第一車架段4和車架主體11之間設置一驅動結構,使得第一車架段4可相對于車架主體11可伸縮。在第二車架段1和車架主體11之間設置另一驅動結構,使得第二車架段1可相對于車架主體11可伸縮。兩個驅動結構可采用類似的結構或者分別采用不同的結構。
在第一車架段4和車架主體11之間的可伸縮連接處可設置防磨損結構,在第二車架段1和車架主體11之間的可伸縮連接處也可設置防磨損結構。防磨損結構的具體結構可參見上述實施例。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起重機,包括本發(fā)明任一技術方案提供的車架結構。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為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保護內(nèi)容的限制。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但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zhì)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