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自動繞線退料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塑料管的生產設備,尤其涉及一種自動繞線退料裝置。
背景技術:
塑料管的使用量大,長度規(guī)格繁多。在實際生產中,要求生產速度快,生產中不能停頓。但是,塑料管的生產卻長期依賴人工操作,自動化程度低。生產過程中的各環(huán)節(jié),包括纏繞、打把、封尾和貼標等,均依賴人工完成,工人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設計開發(fā)了一種自動繞線退料裝置。本實用新型中,繞線機構中的繞線柱用于對塑料管線起引導作用,使之在繞線盤的旋轉過程中,逐漸形成線圈,張緊塊則使塑料管線始終處于繃緊狀態(tài),保證不會散落,當繞線機構的繞線動作完成,退料盤做直線運動,此時張緊塊受復位機構作用向下旋轉,退料盤繼續(xù)做直線運動,方可將線捆退下。上述過程,實現(xiàn)了自動化的繞線和退料,提高了塑料管生產的自動化程度。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自動繞線退料裝置,包括繞線機構,其包括有繞線盤、多個繞線柱和旋轉驅動機構,其中,所述多個繞線柱垂直設置于所述繞線盤,且所述多個繞線柱在所述繞線盤上分布形成一圓周,所述旋轉驅動機構連接于所述繞線盤,且驅動所述繞線盤旋轉;退料機構,其包括有退料盤和直線驅動機構,其中,所述直線驅動機構連接于所述退料盤,所述退料盤還具有向外延伸穿過所述多個繞線柱形成的圓周的退線柱;其中,所述繞線盤還設置有供所述退料盤可滑動地套設于其上的導向柱,所述退料盤與所述繞線盤重疊設置,所述直線驅動機構驅動所述退料盤沿所述導向柱做直線運動;張緊機構,所述張緊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繞線盤上的多個張緊塊以及設置于所述退料盤上的、與所述多個張緊塊對應設置的多個張緊輔助塊,其中,所述多個張緊塊相對于所述多個繞線柱形成的圓周的中心均勻分布,且所述多個張緊塊的外側面所在的圓周比所述多個繞線柱形成的圓周的直徑大,所述張緊輔助塊可旋轉地連接于所述退料盤,所述張緊輔助塊與所述張緊塊相抵觸,限定所述張緊塊的外側面與所述繞線盤呈垂直狀態(tài),所述張緊塊可旋轉連接于所述繞線盤,所述張緊塊與所述繞線盤之間設置有復位機構,所述復位機構向所述張緊塊施加向下旋轉的力,所述退料盤受所述直線驅動機構驅動向所述導向柱的自由端的方向運動,所述張緊輔助塊離開所述張緊塊,所述張緊塊受所述復位機構作用向下旋轉。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張緊塊可旋轉連接于所述繞線盤,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繞線盤上在所述張緊塊的位置還設有開口槽,所述張緊塊還包括有固定于所述繞線盤底部、位于所述開口槽附近的安裝塊,所述張緊塊位于所述開口槽的上方,且所述張緊塊與所述安裝塊鉸接,所述張緊塊受所述復位機構作用向下旋轉時,所述張緊塊進入所述開口槽內。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復位機構為復位彈簧。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退料盤與所述繞線盤重疊設置,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繞線盤的底部的中間部位設置有連接于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的第一軸,所述第一軸為中空結構,所述退料盤的底部的中間部位設置有連接于所述直線驅動結構的第二軸,所述第二軸位于所述第一軸的中空結構的內部。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張緊塊的自由端設置有向所述多個繞線柱形成的圓周方向延伸的凸起。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多個繞線柱均勻分布形成一圓周。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退線柱為相對于所述多個繞線柱形成的圓周的中心均勻分布的多個退線柱。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張緊輔助塊可旋轉地連接于所述退料盤,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張緊輔助塊包括有固定芯和外圈,所述固定芯與所述退料盤固定連接,所述外圈設置于所述固定芯的外周一側,可相對所述固定芯旋轉,且所述外圈以垂直于所述退料盤的盤面的方式旋轉,所述張緊輔助塊與所述張緊塊相抵觸,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張緊輔助塊的外圈與所述張緊塊相抵觸。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本實用新型中,繞線機構中的繞線柱用于對塑料管線起引導作用,使之在繞線盤的旋轉過程中,逐漸形成線圈,張緊塊則使塑料管線始終處于繃緊狀態(tài), 保證不會散落,當繞線機構的繞線動作完成,退料盤做直線運動,此時張緊塊受復位機構作用向下旋轉,退料盤繼續(xù)做直線運動,方可將線捆退下。上述過程,實現(xiàn)了自動化的繞線和退料,提高了塑料管生產的自動化程度。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的正面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的側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繞線退料裝置,包括繞線機構,其包括有繞線盤1、多個繞線柱2和旋轉驅動機構,其中,所述多個繞線柱2垂直設置于所述繞線盤1,且所述多個繞線柱2在所述繞線盤1上分布形成一圓周,所述旋轉驅動機構連接于所述繞線盤1,且驅動所述繞線盤1旋轉;退料機構,其包括有退料盤4和直線驅動機構,其中,所述直線驅動機構連接于所述退料盤4,所述退料盤4還具有向外延伸穿過所述多個繞線柱2形成的圓周的退線柱3 ;其中,所述繞線盤1還設置有供所述退料盤4可滑動地套設于其上的導向柱5,所述退料盤4與所述繞線盤1重疊設置,所述直線驅動機構驅動所述退料盤沿4所述導向柱5做直線運動;張緊機構,所述張緊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繞線盤1上的多個張緊塊6以及設置于所述退料盤4上的、與所述多個張緊塊6對應設置的多個張緊輔助塊7,其中,所述多個張緊塊6相對于所述多個繞線柱2形成的圓周的中心均勻分布,且所述多個張緊塊6的外側面所在的圓周比所述多個繞線柱2形成的圓周的直徑大, 所述張緊輔助塊7可旋轉地連接于所述退料盤4,所述張緊輔助塊7與所述張緊塊6相抵觸,限定所述張緊塊6的外側面與所述繞線盤1呈垂直狀態(tài),所述張緊塊6可旋轉連接于所述繞線盤1,所述張緊塊6與所述繞線盤1之間設置有復位機構,所述復位機構向所述張緊塊6施加向下旋轉的力,所述退料盤4受所述直線驅動機構驅動向所述導向柱5的自由端的方向運動,所述張緊輔助塊7離開所述張緊塊6,所述張緊塊6受所述復位機構作用向下旋轉。繞線盤1上垂直設置了多個繞線柱2,繞線柱2在繞線盤1均勻分布形成一圓周。 當旋轉驅動機構驅動繞線盤1旋轉,塑料管線圍繞在繞線柱上形成圓形線圈,并逐漸形成線捆。實際上,繞線柱僅對塑料管線具有引導作用,為保證塑料管線可形成線捆,不會散落, 設計了張緊機構。張緊機構包括張緊塊6和張緊輔助塊7。張緊塊6被設置在繞線盤1上, 張緊塊6的外側面與繞線盤1盤面成垂直狀態(tài)。并且,多個張緊塊6的外側面所在的圓周的直徑比多個繞線柱1所分布形成的圓周的直徑大,也就是說,張緊塊6的外側面比繞線柱 1的外側面相對靠外側一點。張緊塊6實際是受到位于退料盤4上的張緊輔助塊7的抵觸, 才可以使得其外側面與繞線盤盤面成垂直狀態(tài)。繞線盤1上固定設置有導向柱5,退料盤4套設于導向柱5上,在直線驅動機構的作用下可沿導向柱做直線運動。退料盤4具有向外延伸的多個退線柱3,退線柱3穿過多個繞線柱2所形成的圓周,這樣,當退料盤4受直線驅動機構驅動向導向柱5的自由端運動時,退線柱3推動線捆移動。但是此時,由于張緊塊對線捆的繃緊作用,線捆難以退下。因此,張緊塊還可以向多個繞線柱所形成的圓周的圓心方向傾斜。當退料盤4向導向柱5的自由端運動時,張緊輔助塊7會離開張緊塊6。繞線盤上在張緊塊6的位置還設有開口槽,張緊塊6位于開口槽的上方,張緊塊6的安裝塊固定于繞線盤1底部,且位于開口槽附近,張緊塊6與安裝塊鉸接。當張緊輔助塊7離開張緊塊6 時,張緊塊6受復位彈簧作用向下旋轉,張緊塊6進入開口槽內。此時,退料機構將繼續(xù)沿導向柱方向推進,并最終將線捆退下。線捆進入生產線中的下一個功能裝置——傳遞裝置中,并經由傳遞裝置傳遞至捆扎裝置。上述張緊輔助塊可旋轉地連接于所述退料盤,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張緊輔助塊包括有固定芯和外圈,固定芯與退料盤固定連接,外圈設置于固定芯的外周一側,可相對所述固定芯旋轉,且外圈以垂直于退料盤的盤面的方式旋轉。張緊輔助塊與所述張緊塊相抵觸,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張緊輔助塊的外圈與張緊塊相抵觸。本實用新型中的張緊輔助塊7為一軸承,使得張緊輔助塊7與張緊塊6之間為滾動摩擦,減小碰撞對機械結構的影響。當旋轉驅動機構驅動繞線盤1旋轉的時候,退料盤4也跟隨繞線盤做旋轉動作。繞線機構完成繞線動作,繞線盤停止旋轉后,退料盤才做直線運動。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張緊塊6可旋轉連接于所述繞線盤1,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繞線盤1上在所述張緊塊6的位置還設有開口槽,所述張緊塊6還包括有固定于所述繞線盤1底部、位于所述開口槽附近的安裝塊,所述張緊塊6位于所述開口槽的上方,且所述張緊塊6與所述安裝塊鉸接,所述張緊塊6受所述復位機構作用向下旋轉時,所述張緊塊6進入所述開口槽內。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復位機構為復位彈簧。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退料盤4與所述繞線盤1重疊設置,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繞線盤1的底部的中間部位設置有連接于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的第一軸, 所述第一軸為中空結構,所述退料盤4的底部的中間部位設置有連接于所述直線驅動結構的第二軸,所述第二軸位于所述第一軸的中空結構的內部。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張緊塊6的自由端10設置有向所述多個繞線柱 2形成的圓周方向延伸的凸起。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多個繞線柱均勻分布形成一圓周。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退線柱4為相對于所述多個繞線柱2形成的圓周的中心均勻分布的多個退線柱。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中,所述張緊輔助塊7可旋轉地連接于所述退料盤4,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張緊輔助塊7包括有固定芯和外圈,所述固定芯與所述退料盤固定連接,所述外圈設置于所述固定芯的外周一側,可相對所述固定芯旋轉,且所述外圈以垂直于所述退料盤的盤面的方式旋轉,所述張緊輔助塊7與所述張緊塊6相抵觸,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張緊輔助塊7的外圈與所述張緊塊6相抵觸。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 可容易地實現(xiàn)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jié)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繞線退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繞線機構,其包括有繞線盤、多個繞線柱和旋轉驅動機構,其中,所述多個繞線柱垂直設置于所述繞線盤,且所述多個繞線柱在所述繞線盤上分布形成一圓周,所述旋轉驅動機構連接于所述繞線盤,且驅動所述繞線盤旋轉;退料機構,其包括有退料盤和直線驅動機構,其中,所述直線驅動機構連接于所述退料盤,所述退料盤還具有向外延伸穿過所述多個繞線柱形成的圓周的退線柱;其中,所述繞線盤還設置有供所述退料盤可滑動地套設于其上的導向柱,所述退料盤與所述繞線盤重疊設置,所述直線驅動機構驅動所述退料盤沿所述導向柱做直線運動;張緊機構,所述張緊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繞線盤上的多個張緊塊以及設置于所述退料盤上的、與所述多個張緊塊對應設置的多個張緊輔助塊,其中,所述多個張緊塊相對于所述多個繞線柱形成的圓周的中心均勻分布,且所述多個張緊塊的外側面所在的圓周比所述多個繞線柱形成的圓周的直徑大,所述張緊輔助塊可旋轉地連接于所述退料盤,所述張緊輔助塊與所述張緊塊相抵觸,限定所述張緊塊的外側面與所述繞線盤呈垂直狀態(tài),所述張緊塊可旋轉連接于所述繞線盤,所述張緊塊與所述繞線盤之間設置有復位機構,所述復位機構向所述張緊塊施加向下旋轉的力,所述退料盤受所述直線驅動機構驅動向所述導向柱的自由端的方向運動,所述張緊輔助塊離開所述張緊塊,所述張緊塊受所述復位機構作用向下旋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塊可旋轉連接于所述繞線盤,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繞線盤上在所述張緊塊的位置還設有開口槽,所述張緊塊還包括有固定于所述繞線盤底部、位于所述開口槽附近的安裝塊,所述張緊塊位于所述開口槽的上方,且所述張緊塊與所述安裝塊鉸接,所述張緊塊受所述復位機構作用向下旋轉時,所述張緊塊進入所述開口槽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機構為復位彈簧。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料盤與所述繞線盤重疊設置,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繞線盤的底部的中間部位設置有連接于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的第一軸,所述第一軸為中空結構,所述退料盤的底部的中間部位設置有連接于所述直線驅動結構的第二軸,所述第二軸位于所述第一軸的中空結構的內部。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塊的自由端設置有向所述多個繞線柱形成的圓周方向延伸的凸起。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繞線柱均勻分布形成一圓周。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線柱為相對于所述多個繞線柱形成的圓周的中心均勻分布的多個退線柱。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繞線退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輔助塊可旋轉地連接于所述退料盤,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所述張緊輔助塊包括有固定芯和外圈,所述固定芯與所述退料盤固定連接,所述外圈設置于所述固定芯的外周一側,可相對所述固定芯旋轉,且所述外圈以垂直于所述退料盤的盤面的方式旋轉,所述張緊輔助塊與所述張緊塊相抵觸,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的 所述張緊輔助塊的外圈與所述張緊塊相抵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動繞線退料裝置,繞線機構中的繞線柱用于對塑料管線起引導作用,使之在繞線盤的旋轉過程中,逐漸形成線圈,張緊塊則使塑料管線始終處于繃緊狀態(tài),保證不會散落,保證線捆的形成,當繞線機構的繞線動作完成,退料盤做直線運動,此時張緊塊受復位機構作用向下旋轉,退料盤繼續(xù)做直線運動,方可將線捆退下。上述過程,實現(xiàn)了自動化的繞線和退料,提高了塑料管生產的自動化程度。
文檔編號B65H67/04GK202245525SQ20112039786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18日
發(fā)明者黃傳龍 申請人:黃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