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一種應用于小型復合式直升機的全動機翼機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564704閱讀:495來源:國知局
一種應用于小型復合式直升機的全動機翼機構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屬于航空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于小型復合式直升機的全動機翼機構。



背景技術:

復合式直升機是為追求速度而生。一般意義上講復合式直升機是將固定翼部件與直升機布局相結合,傳統(tǒng)復合式布局是在普通直升機上增加輔助升力系統(tǒng)和輔助推力系統(tǒng),輔助升力系統(tǒng)即為機翼,輔助推力系統(tǒng)即為推力螺旋槳或推力涵道風扇。經典復合式直升機布局包含復合機翼系統(tǒng)(分擔旋翼升力)和安裝于尾部的推進系統(tǒng)(提供額外的前進推力);

復合式直升機有許多優(yōu)點,首先它的速度突破了普通直升機的極限,由于其旋翼被卸載,直升機振動水平較低,由于其中高速氣動效率高,增加了航程和航時,而因其增加了升力推力輔助系統(tǒng),飛機的機動性也提升。但是復合式直升機也有一些缺點,由于其增加了輔助升力和推力系統(tǒng),全系統(tǒng)的重量有所增加,另外由于各系統(tǒng)間的相互氣動干擾,尤其是旋翼和機翼間的相互氣動干擾,使得復合式直升機懸停效率比常規(guī)型式直升機低。同時復合機翼增加了直升機進入自旋狀態(tài)的難度,使飛機的自轉下滑能力下降,安全性有損等。

對于復合式直升機來說,機翼既是提供升力卸載旋翼的重要部件,又是懸停和前飛時的主要干擾源。這一氣動損失在懸停的時候格外明顯,懸停時因沒有前飛動力,機翼無氣動效果,平放接近平板作用,阻擋下洗流,是巨大的阻力源,降低懸停效率,影響復合式直升機在懸停時的性能?,F(xiàn)有復合式直升機速度鷹選擇在懸停時將副翼下擺90度,減小懸停損失,并且副翼面積很大,盡量降低機翼在懸停時的弊端。但是這樣依舊有損失面積。若采用全動翼面,這在固定翼平尾上有全動實現(xiàn),減少一個舵面做全尾翼運動,提供舵偏力矩。固定翼飛機機翼部件未見全動應用來去除副翼結構,由于其結構強度帶來的重量問題并不劃算。前飛時直升機出現(xiàn)故障,需進入自旋狀況,機翼又是一個阻礙部件,將阻礙旋翼進入自轉狀態(tài)。在復合式直升機懸停轉前飛過渡階段,機身姿態(tài)角變化,使固定式機翼迎角處在非理想狀態(tài),性能不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應用于小型復合式直升機的全動機翼機構,以解決小型復合式直升機機翼部件降低懸停性能、增大干擾阻力的問題。全動機翼舍去副翼部件,可針對不同飛行狀態(tài),改變機翼迎角,使機翼在各飛行階段下都處在最優(yōu)攻角位,同時提供舵面操縱力矩,減輕旋翼操縱負擔,在特定故障(發(fā)動機停車,旋翼無動力旋轉)情況下減少機翼對于旋翼入流的不良影響。

本發(fā)明應用于小型復合式直升機的全動機翼機構,一種應用于小型復合式直升機的全動機翼機構,包括左機翼、右機翼、機翼主梁、活動鉸、固定梁與操縱連桿機構。

所述左機翼與右機翼對稱設置于機身兩側,內部均安裝有沿展向設置的機翼主梁?;顒鱼q為兩個,由變距軸與活動鉸外殼兩者通過軸承內外套接構成,形成轉動副。

上述兩個活動鉸分別用來實現(xiàn)左機翼、右機翼與固定梁間端部間的連接;固定梁中段安裝于機身內部支架上。兩個活動鉸各通過一套操縱連桿機構控制,實現(xiàn)活動鉸外殼相對變距軸的轉動,進而使左機翼與右機翼繞機翼主梁軸線的轉動,實現(xiàn)左機翼與右機翼的攻角改變。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1、本發(fā)明應用于小型復合式直升機的全動機翼機構,解決了復合式直升機在多工況飛行時,機翼攻角固定帶來的不良影響;

2、本發(fā)明應用于小型復合式直升機的全動機翼機構,結構簡單,可應用于小型(總重量約200kg以下)的復合式直升機;

3、本發(fā)明應用于小型復合式直升機的全動機翼機構,在復合式直升機懸停時機翼豎直,減小對懸停效率的不良影響,提高全機氣動效率;在復合式直升機懸停轉前飛過渡過程中,全動機翼攻角不隨機身姿態(tài)角改變,可以更好的適應過渡過程,加快過渡進程,減少功率損耗,提高最終飛行速度;在復合式直升機穩(wěn)定前飛時,全動機翼機構操縱機翼面水平,根據(jù)氣流微調攻角,并且差動操縱攻角,可提供與固定翼機翼副翼等效的滾轉力矩;在復合式直升機急于減速時,機翼可調整至豎直位置提供阻力板作用,當直升機出現(xiàn)事故時,機翼可旋轉讓開入流,降低機翼阻礙旋翼入流進入自旋的難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全動機翼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全動機翼機構中活動鉸及其連接方式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全動機翼機構中直升機前飛時,操縱連桿機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全動機翼機構中直升機懸停時,操縱連桿機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全動機翼機構在直升機前飛時的狀態(tài)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全動機翼機構在直升機懸停時的狀態(tài)示意圖。

圖中:

1-左機翼 2-右機翼 3-機翼主梁

4-活動鉸 5-固定梁 6-操縱連桿機構

7-機身 8-限位塊 401-活動鉸外殼

402-軸承套筒 403-變距軸 404-前部滾動軸承

405-后部滾動軸承 406-頂蓋 601-舵機

602-舵機搖臂 603-搖臂連桿 604-變距搖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本發(fā)明全動機翼機構包括應用于的復合式直升機,對復合式直升機的機翼及其連接方式進行改進,包括左機翼1、右機翼2、機翼主梁3、活動鉸4、固定梁5與操縱連桿機構6,如圖1所示。

所述左機翼1與右機翼2對稱設置于機身7左右兩側,內部均安裝有沿展向設置的機翼主梁3;結合氣動力矩和結構強度的綜合考慮,本發(fā)明中機翼主梁3的弦向位置位于距機翼弦長前緣30%弦長長度的位置,且介于機翼氣動焦點和最大厚度之間。左機翼1與右機翼2上的機翼主梁3末端采用相同方式安裝有活動鉸4,且通過活動鉸4分別與固定梁5兩端相連。

所述活動鉸4包括活動鉸外殼401、軸承套筒402與變距軸403,如圖2所示;其中,活動鉸外殼401前端端部設計有圓柱狀連接端,插入機翼主梁3末端同軸設計的插槽內,通過膠接固定。變距軸403與活動鉸外殼401同軸設置,前部位于活動鉸外殼401內,通過活動鉸外殼401內軸向設置的兩個滾動軸承與活動鉸外殼401相連,可實現(xiàn)活動鉸外殼401的光滑滾動。變距軸403末端插入固定梁5端部設計的圓筒狀結構內,通過側壁貫穿螺栓實現(xiàn)變距軸403與固定梁5固定。令上述兩個滾動軸承分別為前部滾動軸承404與末端滾動軸承405,則前部滾動軸承404與后部滾動軸承405的安裝方式為:前部滾動軸承404外圈通過活動鉸外殼401內壁設計的定位臺肩,實現(xiàn)前向定位;末端滾動軸承405外圈通過活動鉸外殼末端上的環(huán)形墊片,實現(xiàn)后向定位;前部滾動軸承404外圈與末端滾動軸承外圈405之間的相對定位,通過套在變距軸403上的軸承套筒402實現(xiàn)。前部滾動軸承404內圈通過由螺栓同軸固定在變距軸403前端面上的頂蓋406,實現(xiàn)前向定位;前部滾動軸承404內圈與末端滾動軸承405內圈之間的相對定位,通過變距軸403周向上設計的環(huán)形凸臺實現(xiàn);同時該環(huán)形凸臺還實現(xiàn)了末端滾動軸承405內圈的前向定位;末端滾動軸承405內圈的后向定位,通過固定梁5端部的環(huán)形端面實現(xiàn)。由此通過該控制兩個活動鉸外殼401的滾動,即可實現(xiàn)左機翼1與右機翼2的攻角改變,且左機翼1與右機翼2可分別的靈活改變攻角,實現(xiàn)全動機翼迎角變化和差動滾轉。

上述固定梁5中部設計為梁型結構,通過螺栓固定安裝于機身7內部的安裝支架上,且在固定梁5與安裝支架間設置有減震橡膠墊;以此實現(xiàn)本發(fā)明全動機翼與機身7間的安裝固定。上述全動機翼安裝于機身7靠下位置,減小旋翼與機翼氣動干擾;同時全動機翼與機身7間還需滿足:全動機翼的氣動焦點與機身7重心均位于旋翼軸前方,靠近旋翼軸,且位于同一條垂直于水平面的直線上。

上述左機翼1與右機翼2的變攻角的控制,分別通過一套操縱連桿機構6實現(xiàn)。操縱連桿機構6包括舵機601、舵機搖臂602、搖臂連桿603和變距搖臂604,如圖3、圖4所示。其中,舵機搖臂602的輸入端與舵機601輸出軸固連,輸出端與搖臂連桿603輸入端間通過微型軸承相連,搖臂連桿603輸出端通過微型軸承與變距搖臂604輸入端相連;變距搖臂604的輸出端與活動鉸外殼401固定;進而可將舵機搖臂602、搖臂連桿603、變距搖臂604以及舵機搖臂602輸入端與變距搖臂604輸出端的轉動軸線連線四者間視為一個四連桿機構;其中舵機搖臂602、搖臂連桿603與變距搖臂604三者長度比為30:26:45。由此左機翼1與右機翼2通過操縱連桿機構可將舵機601輸出軸的120度內角度變化轉換為左機翼1與右機翼2的90度豎直狀態(tài)到-20度的攻角變化,如圖5、圖6所示;且通過在固定梁5外壁上設計兩個限位塊,限制變距搖臂604的轉動范圍,進而限制了左機翼1與右機翼2攻角變化超出操縱范圍,即-20度到90度,避免了氣動力突發(fā)作用導致機翼迎角超量程變化范圍對操縱連桿機構的傷害。

應用本發(fā)明全動機翼機構的復合式直升機在處于懸停狀態(tài)時,為最大可能的減小干擾,通過操縱連桿機構6控制左機翼1與右機翼2均處于90度豎直狀態(tài),如圖5所示;通過操縱連桿機構6控制機翼應氣流速度變化,逐漸偏轉為水平狀態(tài),使復合式直升機由懸停狀態(tài)過渡至穩(wěn)定前飛狀態(tài),此時左機翼1與右機翼2處于水平狀態(tài),且可具有正負20度的迎角變化范圍,如圖6所示,由此可讓左機翼1與右機翼2避開機身7姿態(tài)角變化的不良影響,并通過差動操縱可提供相當于副翼滾轉的操縱力矩。在復合式直升機急于減速時,機翼可調整至豎直位置狀態(tài),可提供應飛行需求的減速板作用。在復合式直升機出現(xiàn)事故時,通過操縱連桿機構6控制左機翼1與右機翼2的旋轉,讓開入流,降低左機翼1與右機翼2阻礙旋翼入流進入自旋的難度。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