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重型卡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重型卡車及其車架。
背景技術:
車架是重型卡車的主要承重載體,由于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工況復雜,車架會承受來自風的阻力、車輛自身及貨物的重力、路面的沖擊力、大氣的壓力和發(fā)動機的牽引力等多方面影響,因此,需要對車架的結構進行合理的設計,通過加強方式保證車架的強度和剛度,提升整車的安全性能。
現有技術中的車架加強方式多采用增加側連接板的方式來加強車架,但該種加強方式有其局限性,具體如下:
(1)僅能用于車架的局部加強,不能實現車架縱梁整體的加強。
(2)僅能提升車架縱向剛度,不能有效提升車架抗扭強度。
(3)側連接板加強方式連接板高于車架上翼面,影響底盤裝配及上裝改裝。
因此,希望有一種技術方案來克服或至少減輕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重型卡車車架來克服或至少減輕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重型卡車車架,所述重型卡車車架包括:縱梁,兩根所述縱梁間隔并排布置;橫梁總成,多個所述橫梁總成沿著所述縱梁的長度方向從前至后隔開布置;和加強梁,所述加強梁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到所述縱梁的外表面,所述加強梁的首端以所述縱梁上的第一預設位置為起點,并沿著所述縱梁的長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縱梁尾端。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預設位置與所述縱梁的首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縱梁總長度的五分之一。
進一步地,所述加強梁具有腹面,該腹面上設置有通過螺栓構件或鉚釘連接在所述縱梁的腹面的安裝孔。
進一步地,所述加強梁呈L型,還具有上翼面,該上翼面貼設在所述縱梁的上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加強梁上的與重型卡車中橋車軸中心線位置相對應的位置開設有第一避讓槽,以利于車輛板簧導向板的安裝。
進一步地,所述重型卡車車架還包括:側連接板,所述側連接板沿著所述縱梁的長度方向布置在所述加強梁的外表面,螺栓構件或鉚釘沿所述橫梁總成的長度方向從外到內依次穿過所述側連接板、所述加強梁、所述縱梁和所述橫梁總成的端面,以將所述側連接板、所述加強梁、所述縱梁和所述橫梁總成固定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地,所述側連接板的首端與所述縱梁的首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縱梁總長度的三分之二,所述側連接板的尾端與所述縱梁的尾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縱梁總長度的二十分之一。
進一步地,所述側連接板上的與重型卡車后橋車軸中心線位置相對應的位置開設有第二避讓槽,以利于車輛板簧導向板的安裝。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重型卡車,所述車輛包括如上所述的重型卡車車架。
由于本實用新型在縱梁的外表面增設了加強梁,并且將加強梁的首端以所述縱梁上的第一預設位置為起點,并沿著所述縱梁的長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縱梁尾端,這種方式既可以實現車架總成局部加強,也可實現車架總成的整體加強,能夠有效提升車架的強度和剛度,特別是車架的抗扭強度,提升整車行駛安全性,進而為整車的有效承載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條件。
本實用新型主要適用于長軸距重型卡車車架,例如:4軸重型卡車。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重型卡車車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圖1中的加強梁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具體實施方式
在附圖中,使用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
本實施例所提供的重型卡車車架,所述重型卡車車架包括縱梁、橫梁總成和加強梁,其中:兩根所述縱梁間隔并排布置。多個所述橫梁總成沿著所述縱梁的長度方向從前至后隔開布置。所述加強梁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到所述縱梁的外表面,所述加強梁的首端以所述縱梁上的第一預設位置為起點,并沿著所述縱梁的長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縱梁尾端。
由于本實施例在縱梁的外表面增設了加強梁,并且將加強梁的首端以所述縱梁上的第一預設位置為起點,并沿著所述縱梁的長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縱梁尾端,這種方式既可以實現車架總成局部加強,也可實現車架總成的整體加強,能夠有效提升車架的強度和剛度,特別是車架的抗扭強度,提升整車行駛安全性,進而為整車的有效承載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條件。
下面以4軸重型卡車為例進行說明:
例如:如圖1所示,縱梁包括左縱梁3和右縱梁4,左縱梁3和右縱梁4間隔并排布置。左縱梁3和右縱梁4采用槽型結構。
多個所述橫梁總成包括前橫梁總成1、第一橫梁總成6、第二橫梁總成9、第三橫梁總成11、第四橫梁總成12、平衡軸橫梁總成15、第五橫梁總成16和后橫梁總成17,各橫梁總成沿著縱梁的長度方向從前至后隔開布置。各橫梁總成采用槽型橫梁和管狀橫梁組成。
加強梁包括右加強梁7和左加強梁8,右加強梁7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到右縱梁4的外表面,左加強梁8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到左縱梁3的外表面,右加強梁7和左加強梁8采用鋼板沖壓成型工藝制造而成。
右加強梁7的首端以右縱梁4上的第一預設位置為起點,并沿著右縱梁4的長度方向延伸至右縱梁4的尾端。左加強梁8的首端以左縱梁3上的第一預設位置為起點,并沿著左縱梁3的長度方向延伸至左縱梁3的尾端。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預設位置可以是所述縱梁的首端,但是這樣會增加車架的整體重量,不利于節(jié)約成本。
也可以將第一預設位置設在第一預設位置與所述縱梁的首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縱梁總長度的五分之一的位置。所述縱梁總長度的五分之一的位置即所述縱梁上與前二橋板簧前支架后部相對應的位置。本實施例充分考慮了兩點:(1)自二橋板簧前支架之前所有安裝在車架腹面零部件及轉向系統(tǒng)、懸架系統(tǒng)的通用性。(2)二橋板簧前支架之前車架垂直受力來自于駕駛室及乘員的質量之和,因基礎車架前部強度足夠因此車架前部無需加強。本實施例的車架增設加強梁充分考慮了重型卡車車架受力情況和改裝特點,因此既能提升車架中后部的承載性能,同時也方便上裝改裝。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加強梁具有腹面8a,該腹面8a上設置有通過螺栓構件或鉚釘連接在所述縱梁的腹面的安裝孔8d。該安裝孔8d在所述縱梁的腹面分布具有規(guī)律性,例如:圖3中的安裝孔8d在腹面8a的上側和下側密布,所述加強梁的腹面8a通過螺栓或鉚釘穿過安裝孔8d后,與所述縱梁的腹面連接。這樣便于組裝及安裝、不易變形、緊固可靠。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所述加強梁呈L型,還具有上翼面8b。上翼面8b為無孔平面,該上翼面8b貼設在所述縱梁的上表面,而不與所述縱梁的上表面連接。因此可以不影響所述縱梁的腹面和翼面零件裝配,提高了上裝布置的可適應性。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加強梁上的與重型卡車中橋車軸中心線位置相對應的位置開設有第一避讓槽8c,以避讓其它部件的安裝,滿足裝配需求,比如:利于車輛板簧導向板的安裝。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重型卡車車架還包括:
側連接板,所述側連接板沿著所述縱梁的長度方向布置在所述加強梁的外表面,螺栓構件或鉚釘沿所述橫梁的長度方向從外到內依次穿過所述側連接板、所述加強梁、所述縱梁和所述橫梁的端面,以將所述側連接板、所述加強梁、所述縱梁和所述橫梁固定連接在一起。
參閱圖1和圖2,所述側連接板包括右側連接板13和左側連接板14,其中:
右側連接板13沿著右縱梁4的長度方向布置在右加強梁7的外表面,螺栓構件或鉚釘沿所述橫梁總成(比如:第四橫梁總成12、平衡軸橫梁總成15、第五橫梁總成16)的長度方向從外到內依次穿過右側連接板13、右加強梁7、右縱梁4和所述橫梁總成的端面,以將右側連接板13、右加強梁7、右縱梁4和所述橫梁總成固定連接在一起。
左側連接板14沿著左縱梁3的長度方向布置在左加強梁8的外表面,螺栓構件或鉚釘沿所述橫梁總成(比如:第四橫梁總成12、平衡軸橫梁總成15、第五橫梁總成16)的長度方向從外到內依次穿過左側連接板14、左加強梁8、左縱梁3和所述橫梁總成的端面,以將左側連接板14、左加強梁8、左縱梁3和所述橫梁總成固定連接在一起。
顯然,上述安裝方式不僅利于組裝以及提高通用性,而且還有利于提升車架的強度和剛度,提升整車的安全性能。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側連接板的首端與所述縱梁的首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縱梁總長度的三分之二,所述側連接板的尾端與所述縱梁的尾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縱梁總長度的二十分之一。
通過對所述側連接板的首端與所述縱梁的首端之間的距離的設置,可以保證所述側連接板對車架總成強度和剛度的增加,又可以使所述側連接板高出車架上翼面部分與上裝實施必要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側連接板上的與重型卡車后橋車軸中心線位置相對應的位置開設有第二避讓槽,例如圖1中的第二避讓槽14a。通過第二避讓槽,可以避讓其它部件的安裝,滿足裝配需求,比如:利于車輛板簧導向板的安裝。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重型卡車車架還包括內襯梁、L型連接板和L型內角板,其中:所述內襯梁匹配性地布置在所述縱梁的內表面。四個所述L型連接板布置在所述橫梁的四角,并且,每一所述L型連接板的一面通過螺栓構件或鉚釘固定連接到所述縱梁,另一面通過螺栓構件或鉚釘固定連接到所述橫梁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兩個所述L型內角板布置在所述橫梁的上表面的兩個角,并且位于所述L型連接板與所述內襯梁之間。
例如:如圖1所示出地,所述內襯梁包括右內襯梁5和左內襯梁,右內襯梁5嵌于右縱梁4的槽內,左內襯梁嵌于左縱梁3的槽內,以增加車架總成強度和剛度。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重型卡車,包括車架,所述車架為上述各實施例所述的重型卡車車架。
本實用新型立足車輛基本功能需要,結合長軸距重型卡車的特殊作業(yè)需求,提供了一套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的車架加強設計方案。經過可靠性試驗及上裝安裝驗證,此車架加強梁和該類型車架強度及剛度均能滿足承載需求,結構布置也可滿足上裝的需要。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所增加的加強梁結構及在車架上的安裝方式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重型卡車運輸車質心位置高且裝載運輸流動介質的整車(如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質心位置發(fā)生變化造成整車的側向穩(wěn)定性差的技術問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