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身后地板總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身后地板總成,包括車身后地板和后縱梁,其中:后縱梁包括頂表面、底表面和側表面;車身后地板包括底面和第一翻邊,第一翻邊位于底面的兩側,且底面低于第一翻邊,第一翻邊與后縱梁的側表面固定連接,且第一翻邊與后縱梁的底表面之間的距離小于10mm。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身后地板總成通過將車身后地板的第一翻邊與后縱梁的側表面固定連接,同時設置第一翻邊與后縱梁的底表面之間的距離小于10mm,在滿足后縱梁離地間隙的要求下,增加了行李箱的容積,如果在同一行李箱容積的設計要求和同樣車高條件下,可以使后排乘員的布置相對現(xiàn)有技術靠后,從而增加了后排乘員的空間,提高了乘車舒適性。
【專利說明】一種車身后地板總成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身結構,尤其涉及一種車身后地板總成。
【背景技術】
[0002]行李箱容積和后排乘員空間是汽車舒適性的重要指標,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的車身后地板總成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A-A向剖視圖。現(xiàn)有技術中,車身后地板總成I丨包括車身后地板11丨和后縱梁12丨,車身后地板11丨設置在后縱梁12丨的上方,行李箱和后排乘員空間均位于車身后地板的上方。
[0003]隨著對舒適性和通過性的要求,后懸架的離地間隙變大,從而可以使彈性元件的空間大,進而增加舒適性。后懸架的離地間隙變大,使得車身后地板以及后縱梁整體相對地面的高度有所上升,而由于汽車造型的趨勢,為了突顯流線性,使汽車整體的高度降低,導致了后地板和行李箱蓋之間的距離變小,影響行李箱的容積?;谕瑯拥脑?,也影響了后排乘員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后地板,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提高乘車舒適性。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身后地板總成,包括車身后地板和后縱梁,其中:
[0006]所述后縱梁包括頂表面、底表面和側表面;
[0007]所述車身后地板包括底面和第一翻邊,所述第一翻邊位于所述底面的兩側,且所述底面低于所述第一翻邊,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后縱梁的側表面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后縱梁的底表面之間的距離小于10mm。
[0008]如上所述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后縱梁由截面為L形的上板和截面為L形的下板固定而成。
[0009]如上所述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對接處均設置有第二翻邊,所述第一翻邊搭接在所述第二翻邊上,且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焊接固定。
[0010]如上所述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后縱梁的側表面為焊接固定。
[0011]如上所述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厚度均為
0.8-1.6mm。
[0012]如上所述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車身后地板的厚度為小于或等于 0.7mm η
[001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身后地板總成通過將車身后地板的第一翻邊與后縱梁的側表面固定連接,同時設置第一翻邊與后縱梁的底表面之間的距離小于10mm,在滿足后縱梁離地間隙的要求下,增加了行李箱的容積,如果在同一行李箱容積的設計要求和同樣車高條件下,可以使后排乘員的布置相對現(xiàn)有技術靠后,從而增加了后排乘員的空間,提高了乘車舒適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的車身后地板總成結構不意圖;
[0015]圖2為圖1中的A-A向剖視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車身后地板總成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圖3中的B-B向剖視圖;
[0018]圖5為后縱梁的上板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車身后地板總成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的B-B向剖視圖。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車身后地板總成1,包括車身后地板11和后縱梁12,其中:所述后縱梁12包括頂表面、底表面和側表面123 ;所述車身后地板11包括底面111和第一翻邊112,所述第一翻邊112位于所述底面11的兩側,且所述底面111低于所述第一翻邊112,所述第一翻邊112與所述后縱梁12的側表面123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一翻邊112與所述后縱梁12的底表面之間的距離小于10mm。
[0021]后縱梁12可以是一體成型的結構梁,本實施例中,后縱梁12由上板121和下板122兩塊鋼板組成。圖5為后縱梁的上板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上板121的截面為L形,下板122與上板121的結構對稱,其截面也為L形,在所述上板121和所述下板122的對接處設置有第二翻邊1211,上述第一翻邊112搭接在第二翻邊1211上,再將第一翻邊112和第二翻邊1211焊接固定。
[0022]上板121和下板122的材質均為鋼板,通過沖壓成型,根據(jù)車身后地板11與后縱梁12固定連接的位置,來設定第二翻邊1211在上板121和下板122上的位置,使第二翻邊1211形成的位置距離后縱梁12的底表面具有設定的距離,從而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相當于降低了車身后地板11的高度,增大了行李箱的容積。該設定的距離是小于10mm,若高于1mm會導致車身后地板11位于后縱梁12的中間位置,其對行李箱容積的影響更接近現(xiàn)有技術。
[0023]上板121和下板122在第二翻邊1211處通過點焊固定,形成斷面為矩形的后縱梁12,該后縱梁12具有頂表面、底表面和側表面123。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在上板121和下板122上也可以不設置第二翻邊1211,而是直接將車身后地板11的第一翻邊112焊接在后縱梁12的側表面123。但是設置了第二翻邊1211后,能將第一翻邊112搭在第二翻邊1211上,更有利于施加點焊,從而簡化了操作工藝。
[0024]車身后地板11的結構與現(xiàn)有技術中的車身后地板結構相同,第一翻邊112位于底面111的兩側,底面111相對于第一翻邊112而言,呈凹陷的狀態(tài)。車身后地板11也是通過鋼板沖壓而成,上述后縱梁12的上板121和下板122可以采用與車身后地板11不同的板厚,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板121和所述下板122的厚度均為0.8-1.6_,而車身后地板11為了減重需求,則設置其厚度為小于或等于0.7mm。上述上板121、下板122以及車身后地板11的厚度能夠滿足強度要求以及車輛后碰的性能要求。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后縱梁中上板和下板的板厚以及車身后地板的板厚并不限于此,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jù)具體車型和強度、碰撞要求等具體設定。
[002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將車身后地板與后縱梁的連接處設置后縱梁的下方位置,以增加行李箱的容積,或增加后排乘員空間,有效地提升了乘車的舒適性,同時零件的加工成本和制造工藝沒有發(fā)生成本的增加,非常實用。
[0026]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身后地板總成,包括車身后地板和后縱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縱梁包括頂表面、底表面和側表面; 所述車身后地板包括底面和第一翻邊,所述第一翻邊位于所述底面的兩側,且所述底面低于所述第一翻邊,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后縱梁的側表面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后縱梁的底表面之間的距離小于10mm。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縱梁由截面為L形的上板和截面為L形的下板固定而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對接處均設置有第二翻邊,所述第一翻邊搭接在所述第二翻邊上,且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焊接固定。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后縱梁的側表面為焊接固定。
5.根據(jù)權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厚度均為0.8-1.6_。
6.根據(jù)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車身后地板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后地板的厚度為小于或等于0.7mm。
【文檔編號】B62D25/20GK203996478SQ201420340625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6月24日
【發(fā)明者】張海華, 周楓, 范蔚鋒 申請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