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 一 種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4幾構(clutch mechanism )。
背景技術:
日本特開2005-95237號公報中公開了 一種現(xiàn)有技術的車 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該車輛用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和被支撐 在座椅靠背上方的頭枕主體。該座椅靠背在其中包括加速檢測 機構和4全測乘客移動的移動4全測機構。具體地,移動檢測4幾構 包括具有延伸部的檢測臂、和基部,該基部被可轉動地支撐于 座椅靠背并形成有棘輪齒(ratchet teeth)。力。速檢測機構包 括具有負重(weight)的擺動構件(swing member ),該擺動 構件被可轉動地設置于基部并具有棘輪齒。當歸因于來自車輛 后方的碰撞而產生的慣性力作用在負重上時,擺動構件轉動, 并且擺動構件的棘輪齒變成與基部的棘輪齒接合。在這種狀態(tài) 下,在接收到車輛用座椅上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時,檢測臂 轉動,并且該轉動傳遞至擺動構件,這激活頭枕主體朝向乘客 頭部向前突出。因此,當車輛從后方^皮石並撞時,能夠瞬時地接 收乘客頭部的后部。
然而,根據上述離合器機構,擺動構件的轉動量隨著來自 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例如,當接 受大體重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時,擺動構件可能轉動超過所 需的量。在車輛用座椅具有頭枕主體等響應于被擺動構件的轉 動牽引的操作纜線而被激活的構造的情況下,如果擺動構件轉 動超過所需的量,則過大的拉力被施加至操作纜線。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 一 個方面是提供一種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 在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的作用下 使拉力施加至操作纜線等時,即使在乘客產生大的座椅靠背負 荷的情況下,該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也能夠防止過大的拉 力施加至操作纜線等。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典型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車輛用座椅
的離合器機構,該離合器機構包括壓力接收構件,該壓力接 收構件被可轉動地組裝至車輛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連接 臂,該連接臂具有負重,并且該連接臂被可轉動地設置于壓力 接收構件;第一擺動構件,該第一擺動構件被可轉動地設置于 車輛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所述框架,其中,在歸因于來自車輛 后方的碰撞而產生的慣性力作用于所述負重的情況下,在壓力 接收構件接受到車輛用座椅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而轉動時, 連接臂使第 一擺動構件隨同壓力接收構件的轉動而轉動;以及 第二擺動構件,該第二擺動構件被可轉動地設置于座椅靠背的 所述框架,并且該第二擺動構件被構造成隨同第一擺動構件的 所述轉動而轉動。即使在第 一擺動構件轉動大于預定角度的角 度時,第二擺動構件也被保持在當第一擺動構件轉動所述預定 角度時所獲得的轉動后狀態(tài)(rotated state )。
根據該構造,當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的乘客的座椅 靠背負荷的作用而使拉力施加至操作纜線等時,并且當乘客的 座椅靠背負荷較大時,能夠防止過大的拉力施加至操作纜線等。
在上述離合器機構中,隨同第一擺動構件沿第一方向的所 述轉動,第二擺動構件可以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轉動。根據該構造,第一擺動構件和第二擺動構件的配置和構造變得簡單。
在上述離合器機構中,第一擺動構件可以包括形成于第一擺動構件的一端的用于與連接臂接觸的肋(rib);以及形成于第一擺動構件的另 一端的用于與第二擺動構件接觸的圓弧面。圓弧面可以構成以第 一擺動構件的轉動中心為圓心的圓的一部分。第二擺動構件可以通過與圓弧面的邊緣的接觸而隨同第一擺動構件的轉動而轉動。當第一擺動構件轉動超過所述預定角度時,第二擺動構件可以通過與第 一 擺動構件的圓弧面接觸而被保持在所述轉動后狀態(tài)。
在上述離合器機構中,所述框架可以包括形成有長孔的肋。連接臂包括能夠在長孔中移動的銷。當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而產生的慣性力作用于負重時,連接臂的銷可以沿長孔的第一表面移動,以與第一擺動構件接觸。當所述慣性力不作用于負重時,連接臂的銷沿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移動,而不與第一擺動構件接觸。
在上述離合器機構中,座椅靠背可以包括鎖定機構。鎖定機構可以經由傳遞構件凈皮連接至第二4罷動構件。鎖定機構可以經由傳遞構件隨同第二擺動構件的所述轉動而被解除鎖定。
根據該構造,通過利用擺動構件的轉動動作以由此將拉力施加至傳遞構件,能夠解除鎖定機構的鎖定。
在上述離合器機構中,座椅靠背可以包括被組裝至座椅靠背的主動頭沖允(active headrest),主動頭才允包才舌支撐^反,該支撐板能夠朝向乘客頭部的后部沖出。在支撐板沖出之前,可以由鎖定機構將支撐板保持在初始狀態(tài),并且支撐板可以隨同鎖定機構的解除鎖定而朝向乘客頭部的后部沖出。
根據該構造,通過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而產生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能夠使支撐板朝向乘客頭部的后部沖出。因此,當車輛被從后方碰撞時,支撐板能夠瞬時地接收乘客頭部的后部。
在附圖中
圖l是包括根據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的離
合器機構的車輛用座椅的整體示意圖2是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放大圖3是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側視圖4是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正視示意圖5是當離合器機構開始接受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
的座椅靠背負荷時所獲得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正視示
意圖6是當離合器機構接受大座椅靠背負荷時所獲得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正視示意圖7是當離合器機構持續(xù)接受大座椅靠背負荷時所獲得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正視示意圖;以及
圖8是現(xiàn)有技術的離合器機構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將參考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然而,首先將參考圖8對現(xiàn)有技術的離合器機構進行說明。圖8所示的現(xiàn)有技術的離合器機構包括壓力接收構件150,該壓力接收構件150被可轉動地組裝至座椅靠背的框架(未示出);連接臂160,該連接臂160具有負重164,該連接臂160被可轉動地設置于壓力接收構件150;以及擺動構件170,該擺動構件170被可轉動地設置于座椅靠背的框架。在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
撞而產生的慣性力作用于負重164的情況下,當壓力接收構件150受到車輛用座椅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而轉動時,連接臂16 0使擺動構件17 0隨同壓力接收構件15 0的轉動而轉動。隨同擺動構件170的轉動,拉力施加至操作纜線180,由此瞬間地激活主動頭枕(未示出)使其朝著乘客頭部的后部移動。因此,當車輛從后方祐J並撞時,乘客頭部的后部能夠被瞬時地接住。
根據上述離合器機構,擺動構件170的轉動運動量隨著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大小的增大而增大。例如,在接受大體重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時,擺動構件170轉動超過所需量。結果,可能使過大的拉力作用于操作纜線18 0 。
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方式提供了 一種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在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作用下,使拉力施加至操作纜線等時,即使在乘客產生大的座椅靠背負荷的情況下,該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也能夠防止過大的拉力施加至操作纜線等。
下文中,將參考圖1至圖7,對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l是包括根據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的離合器機構的車輛用座椅的整體示意圖。圖2是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放大圖。圖3是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側視圖。圖4是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正視示意圖。圖5是當離合器機構開始接受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的座椅靠背負荷時所獲得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正視示意圖。圖6是當離合器機構接受大座椅靠背負荷時所獲得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正視示意圖。圖7是當離合器機構持續(xù)接受大座椅靠背負荷時所獲得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的正視示意圖。
為了更容易理解車輛用座椅l的內部結構,其中,車輛用座椅1包括座墊10和座椅靠背20,座椅靠背20包括主動頭枕30,圖l中省略了座椅的墊結構和表皮結構,并且圖l中僅示出了內部框架結構。在下面的說明中,術語"上"、"下"、"前"、"后"、"左"和"右"分別指圖中所指示的"上"、"下"、"前"、"后"、"左"和"右"方向;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和"右"方向是基于車輛用座椅l的。
首先,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l的整體構造。如圖l所示,車輛用座椅l包括座墊IO,座墊IO供乘客就座;以及就座的乘客用的座椅靠背20,該座椅靠背20包括主動頭枕30,該主動頭枕30支撐就座乘客頭部的后部。
將詳細說明這些組成構件中的座椅靠背2 0和主動頭枕3 0的各自的框架結構。座椅靠背20的框架包括一對側框架22和22、橫跨各個側框架22的上部延伸的上框架24、以及橫跨各個側框架22的下部延伸的下框架26。
側框架22的下端借助于傾角調整裝置(未示出)安裝于座墊10的一對座墊框架12和12的后端。由此,座椅靠背20可以相對于座墊10傾斜,并且座椅靠背20能夠在其可傾斜的范圍內保持期望的姿勢。
一對保持件24a和24a被安裝至上框架24。能夠與稍后將說明的主動頭枕30的 一對支柱34、 34的插入接合的支撐件24b分別被安裝至保持件24a、 24a。主動頭枕30由此能夠被安裝至座椅靠背20。
一對支撐件24b中的一個支撐件24b (圖l中的右支撐件2 4 b )設置有用于解除主動頭枕3 0的鎖定機構R的鎖定的解鎖構件(未示出)。解鎖構件經由操作纜線80被連接至稍后將說明的第二擺動構件75。操作纜線80為雙重結構纜線構件,其包括具有筒狀形狀的外纜線8 2和被插入到外纜線8 2中并且可以在外纜線82中移動的線狀內纜線84。操作纜線80是傳遞構件的一個示例。
操作纜線80的外纜線82的一端和內纜線84的一端(上端)被鎖定(latch)至解鎖構件。當拉力作用于內纜線84時,解鎖構件通過纟奉38解除鎖定^L構R的鎖定。
主動頭枕30的框架包括限定主動頭枕30的輪廓的基部32; —體地安裝于基部32的一對支柱34和34,以及通過聯(lián)接機構(link mechanism )和拉伸彈簧(tension spring )(未示出)安裝于基部32的支撐板36。在未發(fā)生車輛碰撞的通常時間,由鎖定機構R鎖定支撐板3 6 ,從而克服拉伸彈簧的恢復力與基部32基本上成一體。
支撐板36被構造成,當鎖定機構R被解除鎖定時,在由拉伸彈簧的恢復力所操作的聯(lián)接機構的作用下,借助于聯(lián)接機構使支撐板36相對于基部32瞬時地向前沖出。因此,能夠瞬時地支撐乘客頭部的后部。由于座椅靠背20和主動頭枕30的各自的框架結構均為已知構造,因此這里省略對它們進行額外的詳細說明。
現(xiàn)在將說明設置于車輛用座椅l的離合器機構。如圖2至圖4所示,離合器機構包括基板40、壓力接收構件50、連接臂60、第 一擺動構件70和第二擺動構件75。下面將分別說明各個構造構件40、 50、 60、 70和75。
基板40是形狀為板狀的構件,并構成離合器機構的基部?;?0被固定至下框架26的前表面?;?0形成有一對第一肋41和41、和具有長孔43的第二肋42。
壓力接收構件50的形狀大體上為板狀,以能夠接受來自車輛用座椅l上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壓力接收構件50經由銷51被安裝至形成于基板40的所述一對第一肋41和41,從而可以
ii繞沿車輛用座椅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軸線轉動。壓
力接收構件50被扭簧52 ( torsion spring)施加沿圖3中的箭頭A所指示的方向的力,壓力接收構件50朝該方向與支撐襯墊(pad,未示出)的屈曲彈簧(bent spring) 28接觸。壓力接收構件50形成有肋54。
連接臂60具有大體折彎(dogleg)的形狀,并且只將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所產生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傳遞至稍后將說明的第 一 擺動構件7 0 。連接臂6 0在連接臂的大體折彎的部位設置有銷6 5 。銷6 5能夠在形成于基板4 0的第二肋4 2中的長孔43中移動。另外,在連接臂60的一端安裝有負重64。
連接臂60的基端經由銷61被安裝至形成于壓力接收構件50的肋54 ,以可以繞沿車輛用座椅的寬度方向延伸的軸線轉動。連接臂60被扭簧62施加沿圖3中的箭頭B所指示的方向的力,連接臂60的銷65朝該方向與長孔43的前表面43a接觸。
第一擺動構件70將座椅靠背負荷從連接臂60傳遞至稍后將說明第二擺動構件75。第一擺動構件70的形狀為大體L狀。第 一擺動構件70包括肋73和圓弧面74 ,該肋73形成于第 一擺動構件70的 一端,該圓弧面74形成于第 一擺動構件70的另 一端的外周面。肋73將會被連接臂60的銷65推動。圓弧面74構成繞稍后將說明的銷71的軸線的圓。換言之,圓弧面74構成以第一擺動構件70的轉動中心為圓心的圓的一部分。
第 一擺動構件70經由銷71在第 一擺動構件70的大體L狀的折曲部處被安裝至基板,從而可以繞垂直于基板40的表面的軸線轉動。第一擺動構件70被扭簧72施加朝向第一擺動構件70的另 一端與形成于基板40的第二鉤45接觸的方向(圖4中的箭頭C所指示的方向)的力。
第二擺動構件75是通過來自第一擺動構件70的座椅靠背負荷而牽引操作纜線80的構件。第二擺動構件75形成有鉤78,該鉤78抵靠位于第一擺動構件70的另 一端的邊緣70a。操作纜線80的內纜線84的下端被鎖定至第二擺動構件75。操作纜線80的外纜線82的下端被鎖定至形成于基板40的第 一鉤44。
第二擺動構件75的大體中央部位經由銷76被安裝至基板40的表面,從而可以繞垂直于基板40的表面的軸線轉動。第二擺動構件76被扭簧77施加朝向第二擺動構件75的鉤78與第一擺動構件70的另 一端的邊緣70a接觸的方向(圖4中的箭頭D所指示的方向)的力。
接著,將參考圖4至圖7說明離合器機構的操作。在圖4所示的狀態(tài)下,當接受到來自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時,壓力接收構件50開始沿向后方向轉動。隨同該轉動動作,連接臂6 0在相對于壓力接收構件5 0轉動的同時被向下推動。連接臂60的銷65在推動動作的作用下在長孔43中向下移動。
由于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的向后的慣性力在此時保持作用于連接臂60的負重64,因此連接臂60的銷65克服扭簧62作用于連接臂60的恢復力而沿長孔43的前表面43a和后表面43b中的后表面43b向下移動。連接臂60的銷65于是與第一擺動構件70的肋73干涉。因此,隨同該干涉,第一擺動構件70克服扭簧72作用在第 一擺動構件70上的恢復力而轉動。
然后,位于第 一擺動構件70的另 一端的邊緣70a推壓第二擺動構件75的鉤78。因此,隨同該推壓動作,第二擺動構件75也克服扭簧77作用在第二擺動構件75上的恢復力而轉動。操作纜線80的內纜線84由此被牽引,并且拉力作用于由此被牽引的內纜線84。然后,如上所述,鎖定機構R被解除鎖定,于是,主動頭枕30朝向乘客頭部的后部沖出(見圖5)。在離合器機構的操作中,如果乘客的體重較大,則連接臂
60的銷65在長孔43中向下移動很多。由于第一擺動構件70的轉
動動作量也增加,因此位于第一擺動構件70的另 一端的邊緣
70a移動越過第二擺動構件75的鉤78 (見圖6)。
因此,位于第 一 擺動構件7 0的另 一 端的圓弧面7 4變?yōu)橥苿?br>
第二擺動構件75的鉤78。如上所述,圓弧面74構成繞銷71的軸
線的圓,因此,即使當擺動構件70的轉動動作量增大時,第二
擺動構件的轉動動作量也不會隨同該增大而增大。當第一擺動
構件70的另 一端的圓弧面74由此變?yōu)橥苿拥诙[動構件75的
鉤78時,即使第一擺動構件70在隨后的操作中進一步轉動,第
二擺動構件75也不轉動而是被保持在轉動后狀態(tài)(圖6所示的
轉動后狀態(tài))(見圖7)。
也就是,即使在第一擺動構件轉動比預定角度大的角度時,第二擺動構件也被保持在當第一擺動構件轉動預定量時所獲得
的轉動后狀態(tài)。這里,"預定角度"相當于當第二擺動構件75牽引內纜線84以由此施加解除鎖定機構R的鎖定所需的拉力所獲得的第一擺動構件70的轉動動作量,并且該預定角度為設計事項。
在離合器機構的操作中,當沒有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僅座椅靠背負荷被施加在壓力接收構件50時,也就是,當壓力接收構件5 0接受只是由于乘客斜靠座椅靠背2 0所產生的座椅靠背負荷時,連接臂6 0的銷6 5在扭簧6 2作用在連接臂6 0的恢復力的作用下沿長孔43的前表面43a和后表面43b中的前表面43a向下移動。結果,連接臂60的銷65不與第一擺動構件70的肋73干涉,第一擺動構件70也不轉動。因此,主動頭枕30不會朝向乘客頭部的后部沖出。
根據典型實施方式的離合器機構被構造成如上所述。即使在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作用下使
拉力施加在操作纜線80并且在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是較大時,該構造也能夠防止使過大的拉力施加到操作纜線80。
第二擺動構件75可以被設置成沿與第 一擺動構件70的轉動方向相同的方向隨同第一擺動構件70而轉動。然而,由于第二擺動構件75的轉動方向與第 一擺動構件70的轉動方向相反,因此第 一擺動構件70和第二擺動構件75的配置和構造變得簡單。
客的座椅靠背負荷解除鎖定機構R的鎖定。通過解除鎖定動作,可以使主動頭枕30的支撐板36朝向乘客頭部的后部沖出。因此,當車輛,人后方纟皮碰撞時,能夠瞬時地接受乘客頭部的后部。
盡管已經參考本發(fā)明的一些典型實施方式示出并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在不背離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形式和細節(jié)上的各種變更。
例如,在上述典型實施方式中,連接臂60在相對于壓力接收構件50轉動的同時被向下推動。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連接臂60也可以被構造成使連接臂60在相對于壓力接收構件50轉動的同時被向上推動。
在上述典型實施方式中,離合器構件被用于激活主動頭枕30。然后,本發(fā)明不局限于此。根據本發(fā)明的典型實施方式的離合器機構可以用于響應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而操作的任何裝置。
1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所述離合器機構包括壓力接收構件,該壓力接收構件被可轉動地組裝至所述車輛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框架;連接臂,該連接臂具有負重,并且該連接臂被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壓力接收構件;第一擺動構件,該第一擺動構件被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車輛用座椅的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框架,其中,在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而產生的慣性力作用于所述負重的情況下,當所述壓力接收構件接受到所述車輛用座椅的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而轉動時,所述連接臂使所述第一擺動構件隨同所述壓力接收構件的所述轉動而轉動;以及第二擺動構件,該第二擺動構件被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框架,并且該第二擺動構件被構造成隨同所述第一擺動構件的所述轉動而轉動,其中,即使在所述第一擺動構件轉動大于預定角度的角度時,所述第二擺動構件也被保持在所述第一擺動構件轉動所述預定角度時所獲得的轉動后狀態(tài)。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其特 征在于,隨同所述第 一 擺動構件沿第 一 方向的轉動,所述第二擺動 構件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轉動。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擺動構件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擺動構件的一端 的用于與所述連接臂接觸的肋;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擺動構件 的另一端的用于與所述第二擺動構件接觸的圓弧面,所述圓弧面構成以所述第 一 擺動構件的轉動中心為圓心的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擺動構件通過與所述圓弧面的邊緣接觸來隨同所 述第一擺動構件的轉動而轉動,以及在所述第一擺動構件轉動超過所述預定角度時,所述第二 擺動構件通過與所述第一擺動構件的所述圓弧面接觸而被保持 在所述轉動后狀態(tài)。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形成有長孔的肋,所述連接臂包括能夠在所述長孔中移動的銷,當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而產生的所述慣性力作用于所述負重時,所述連接臂的所述銷沿所述長孔的第 一表面移動,以與所述第一擺動構件接觸,以及當所述慣性力不作用于所述負重時,所述連接臂的所述銷沿與所述第 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移動,而不與所述第 一擺動構件接觸。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包括鎖定機構,所述鎖定機構經由傳遞構件被連接至所述第二擺動構件,以及所述鎖定機構經由所述傳遞構件隨同所述第二擺動構件的 所述轉動而被解除鎖定。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其特 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包括被組裝至所述座椅靠背的主動頭枕,所 述主動頭枕包括支撐板,該支撐板能夠朝向乘客頭部的后部沖出,以及在所述支撐板沖出之前,由所述鎖定機構將所述支撐板保 持在初始狀態(tài),并且所述支撐板隨同所述鎖定機構的解除鎖定 而朝向乘客頭部的后部沖出。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種車輛用座椅的離合器機構。離合器機構包括被可轉動地組裝至座椅靠背的框架的壓力接收構件;具有負重且被可轉動地設置于壓力接收構件的連接臂;被可轉動地設置于座椅靠背的框架的第一擺動構件,其中,在歸因于來自車輛后方的碰撞而產生的慣性力作用于負重的情況下,在壓力接收構件接受到乘客的座椅靠背負荷而轉動時,連接臂使第一擺動構件轉動;以及第二擺動構件,該第二擺動構件被可轉動地設置于座椅靠背的框架,并且第二擺動構件被構造成隨同第一擺動構件的轉動而轉動。即使在第一擺動構件轉動大于預定角度的角度時,第二擺動構件也被保持在當第一擺動構件轉動預定角度時所獲得的狀態(tài)。
文檔編號B60N2/42GK101670801SQ200910172150
公開日2010年3月17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10日
發(fā)明者大塚太陽 申請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