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后拖曳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上安裝固定在車身后底部的后拖曳機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用于支撐固定半軸、懸掛裝置、制動器是由傳統(tǒng)的雙縱臂式后橋及半拖曳臂來實現(xiàn)的,其結構復雜、加工生產(chǎn)困難及裝配維修麻煩。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緊湊的用于支撐減振裝置、后制動器和輪轂的后拖曳臂。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后拖曳臂,其特征在于后拖曳臂包括后拖曳臂上、下體,兩者結合構成中部為空心的殼體狀,后拖曳臂上體的中有凸形圓臺部,自上述圓臺部異向平伸出兩個臂部,一臂端連有一固定套管,另一臂端連有減振器安裝支架和由內(nèi)板、路管支架組合構成的制動器架。
本實用新型集半軸、制動器、減振彈簧、減振的安裝固定為一體,較傳統(tǒng)的雙縱臂式后橋及半拖曳臂式后橋相比結構緊湊,而且結構簡單、重量輕、成本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后拖曳臂包括后拖曳臂上、下體1、2,兩者結合構成中部為空心的殼體狀,后拖曳臂上體1的中有凸形圓臺部,自上述圓臺部異向平伸出兩個臂部,一臂端連有一固定套管5,另一臂端連有減振器安裝支架8和由內(nèi)板13、路管支架14組合與制動器安裝內(nèi)板12連接構成的制動器架。所述的后拖曳臂上體1的中有凸形圓臺部用于固定支撐減振彈簧的下端。
所述的后拖曳臂的一端連接有彎形臂左3、右臂4構成的過渡臂,加設過渡臂的結構形式可以簡化后拖曳臂上、下體1、2的結構,其端部的彎弧狀的端部用于連接固定套管5,采用上述結構具有連接安全可靠的優(yōu)點。
所述的后拖曳臂上、下體1、2內(nèi)部位于減振器安裝支架8所在一側固定連接有上、下體加強板6、7,由于后拖曳臂上、下體1、2使用鋼板壓制而成的,為了確保支撐的強度和可靠性,特加設了上、下體加強板6、7,并將其安置在后拖曳臂上、下體1、2內(nèi)部,這樣可以使后拖曳臂上、下體1、2的外部簡潔整齊,在所述的減振器安裝支架8上設有加強板9以及連接支撐作用的套管10和支撐軸11,靠近所述的后拖曳臂上體1的凸形圓臺部設有起連接固定作用的路管支架14。
本實用新型中除套管10和支撐軸11以外,其余構件均由鋼板沖壓成型,構件彼此之間基本采用焊接的方式連接,具有加工簡單、連接可靠的優(yōu)點。
權利要求1.后拖曳臂,其特征在于后拖曳臂包括后拖曳臂上、下體(1)、(2),兩者結合構成中部為空心的殼體狀,后拖曳臂上體(1)的中部向上設置有凸形圓臺部,自上述圓臺部大致異向的平伸出兩個臂部,一臂端連有一固定套管(5),另一臂端連有減振器安裝支架(8)和由內(nèi)板(13)、路管支架(14)組合構成的制動器架。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拖曳臂的一端連接有彎形臂左(3)、右臂(4)構成的過渡臂,其端部的彎弧狀的端部用于連接固定套管(5)。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拖曳臂上、下體(1)、(2)內(nèi)部位于減振器安裝支架(8)所在一側固定連接有上、下體加強板(6)、(7),在所述的減振器安裝支架(8)上設有加強板(9)以及連接支撐作用的套管(10)和支撐軸(11),靠近所述的后拖曳臂上體(1)的凸形圓臺部設有起連接固定作用的路管支架(1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后拖曳臂,它包括后拖曳臂上、下體,兩者結合構成中部為空心的殼體狀,后拖曳臂上體的中部向上設置有凸形圓臺部,自上述圓臺部大致異向的平伸出兩個臂部,一臂端連有一套管,另一臂端連有減振器安裝支架和由內(nèi)板、外板組合構成的制動器架。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緊湊、連接可靠的特點。
文檔編號B60R11/06GK2651066SQ20032011018
公開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0月16日
發(fā)明者高立新, 代立宏, 高家兵, 陳廣照 申請人:上汽集團奇瑞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