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矯直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冷軋設備制造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矯直機。
背景技術:
隨著鋁加工技術的發(fā)展,對鋁材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對產品的要求也日益嚴格, 平行輥式矯直機對板帶材多次反復彎曲,達到矯直帶材的目的消除板片的殘余應力,改變 產品的力學性能的作用。目前板材矯平設備均采用四重式輥系布置,如圖1所示,即由上工 作輥組11和上支撐輥組12兩排列及下工作輥組13和下支撐輥組14兩排列,上工作輥組 11和下工作輥組13中均設置有多個工作輥101,上支撐輥組12和下支撐輥組14中均設 置有多個支撐輥102。上下共同組成四重式輥系結構。板材進入矯直機后,矯直力通過工 作輥傳到支撐輥上,支撐輥承擔全部矯直力,在矯直過程中,矯直力通過支撐輥壓在工作輥 上,再作用到板帶表面上,由于支撐輥是短型輥,在有支撐輥接觸的工作輥表面上由于板材 受力大,必然會出現(xiàn)了明顯的壓痕。因此,目前使用的四重式輥系板帶材矯直機的是無法滿 足生產高精度板材工藝要求的。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矯直機,以實現(xiàn)減少壓痕的產生,提高板材的質量。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矯直機,包括上工作輥組和下工作輥組,所述上工作輥組和所述下工作輥組相互接觸;上支撐輥組和下支撐輥組,所述上支撐輥組設置在所述上工作輥組的上方,所述 下支撐輥組設置在所述下工作輥組的下方;上中間輥組和下中間輥組,所述上中間輥組設置在所述上支撐輥組和所述上工作 輥組之間;所述下中間輥組設置在所述下支撐輥組和所述下工作輥組之間。優(yōu)選的,在上述矯直機中,所述上中間輥組中的中間輥與所述上工作輥組中的工 作輥的長度相等,所述上中間輥組中的中間輥的直徑小于所述上工作輥組中的工作輥的直徑。優(yōu)選的,在上述矯直機中,所述下中間輥組中的中間輥與所述下工作輥組中的工 作輥的長度相等,所述下中間輥組中的中間輥的直徑小于所述下工作輥組中的工作輥的直徑。優(yōu)選的,在上述矯直機中,所述上支撐輥組中支撐輥的數(shù)量為14個;所述上中間 輥組中中間輥的數(shù)量為10個;所述上工作輥組中工作輥的數(shù)量為9個;所述下工作輥組中 工作輥的數(shù)量為8個;所述下中間輥組中中間輥的數(shù)量為9個;所述下支撐輥組中的支撐 輥的數(shù)量為10個。優(yōu)選的,在上述矯直機中,在所述上支撐輥組中位于兩端的支撐輥設置在第一偏 心軸上。
3
優(yōu)選的,在上述矯直機中,在所述下支撐輥組中位于兩端的支撐輥設置在第二偏 心軸上。優(yōu)選的,在上述矯直機中,所述支撐輥、中間輥和工作輥的材質為調質合金鋼。從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上支撐輥組合上工作輥組之間設置 上中間輥組,在下支撐輥組合下工作輥組之間設置下中間輥組,因此當板材推入矯直機時, 上支撐輥組合下支撐輥組中的支撐輥承受的矯直力,分別通過位于上中間輥組中的中間輥 和位于下中間輥組的中間輥傳到上工作輥組中工作輥和下工作輥組中的工作輥的輥面上。 從而就避免了支撐輥與工作輥直接接觸,減少了在接觸處因受力分布不均而出現(xiàn)的壓痕現(xiàn) 象。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 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 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 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矯直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提供的矯直機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 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 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矯直機,以實現(xiàn)減少壓痕的產生,提高板材的質量。請參照圖2所示,其中,21為上工作輥組;22為上支撐輥組;23為上中間輥組;24 為下工作輥組;25為下支撐輥組;26為下中間輥組;201為工作輥;202為支撐輥;203為中 間輥。該矯直機,包括上工作輥組21、下工作輥組24、上支撐輥組22、下支撐輥組25、上 中間輥組23和下中間輥組26,其中,上支撐輥組22和下支撐輥組25設置在外側,上支撐輥 組22通過上中間輥組23與上工作輥組21相接觸;下支撐輥組25通過下中間輥組26與下 工作輥組24相接觸。上工作輥組21和下工作輥組24均設置有多個工作輥201 ;上支撐輥組22和下支 撐輥組25均設置有多個支撐輥202 ;上中間輥組23和下中間輥組26均設置有多個中間輥 203。工作輥201、中間輥203和支撐輥202的數(shù)量不做限制。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上支撐輥 組22中支撐輥202的數(shù)量為14個;上中間輥組23中中間輥203的數(shù)量為10個;上工作輥 組21中工作輥201的數(shù)量為9個;下工作輥組24中工作輥201的數(shù)量為8個;下中間輥組 26中中間輥203的數(shù)量為9個;下支撐輥組25中的支撐輥202的數(shù)量為10個。為了保證矯直機在工作過程中上工作輥組21中工作輥201受力的均勻性,上中間 輥組23中的中間輥203與上工作輥組21中的工作輥201的長度相等,上中間輥組23中的中間輥203的直徑小于上工作輥組21中的工作輥201的直徑。為了保證矯直機在工作過程中下工作輥組M中工作輥201受力的均勻性,下中間 輥組沈中的中間輥203與下工作輥組M中的工作輥201的長度相等,下中間輥組沈中的 中間輥203的直徑小于下工作輥組M中的工作輥201的直徑。為了調整矯直機中支撐輥202與工作輥201的間隙,在下支撐輥組25中支撐輥 202的調整中采用整體調整,使上工作輥201達到一次性予彎。而下支撐輥202的調整中, 按板型缺陷進行單獨調整。上支撐輥組22中位于兩端的支撐輥202設置在第一偏心軸上, 可用于調整上中間輥組23和上支撐輥組22的接觸間隙。下支撐輥組25中位于兩端的支 撐輥202設置在第二偏心軸下,可用于調整下中間輥組沈和下支撐輥組25的接觸間隙。為了保證上述支撐輥202、中間輥203和工作輥201的使用壽命,其材質均為調質 合金鋼。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上支撐輥組22合上工作輥組21之間設置上中間輥組23,在下 支撐輥組25合下工作輥組M之間設置下中間輥組沈,因此當板材推入矯直機時,上支撐輥 組22合下支撐輥組25中的支撐輥承受的矯直力,分別通過位于上中間輥組23中的中間輥 203和位于下中間輥組沈的中間輥203傳到上工作輥組21中工作輥201和下工作輥組M 中的工作輥201的輥面上。從而就避免了支撐輥202與工作輥201直接接觸,減少了在接 觸處因受力分布不均而出現(xiàn)的壓痕現(xiàn)象。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發(fā)明。 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 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發(fā)明 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 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矯直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工作輥組和下工作輥組,所述上工作輥組和所述下工作輥組相互接觸;上支撐輥組和下支撐輥組,所述上支撐輥組設置在所述上工作輥組的上方,所述下支 撐輥組設置在所述下工作輥組的下方;上中間輥組和下中間輥組,所述上中間輥組設置在所述上支撐輥組和所述上工作輥組 之間;所述下中間輥組設置在所述下支撐輥組和所述下工作輥組之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矯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中間輥組中的中間輥與所述上 工作輥組中的工作輥的長度相等,所述上中間輥組中的中間輥的直徑小于所述上工作輥組 中的工作輥的直徑。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矯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中間輥組中的中間輥與所述下 工作輥組中的工作輥的長度相等,所述下中間輥組中的中間輥的直徑小于所述下工作輥組 中的工作輥的直徑。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矯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撐輥組中支撐輥的數(shù)量為14 個;所述上中間輥組中中間輥的數(shù)量為10個;所述上工作輥組中工作輥的數(shù)量為9個;所 述下工作輥組中工作輥的數(shù)量為8個;所述下中間輥組中中間輥的數(shù)量為9個;所述下支 撐輥組中的支撐輥的數(shù)量為10個。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矯直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支撐輥組中位于兩端的支撐 輥設置在第一偏心軸上。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矯直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支撐輥組中位于兩端的支撐 輥設置在第二偏心軸上。
7.根據(jù)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矯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輥、中間輥和工作輥 的材質為調質合金鋼。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矯直機,包括上工作輥組、下工作輥組、上支撐輥組、下支撐輥組、上中間輥組和下中間輥組,所述上中間輥組設置在所述上支撐輥組和所述上工作輥組之間;所述下中間輥組設置在所述下支撐輥組和所述下工作輥組之間。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上支撐輥組和上工作輥組之間設置上中間輥組,在下支撐輥組和下工作輥組之間設置下中間輥組,因此當板材推入矯直機時,上支撐輥組和下支撐輥組中的支撐輥承受的矯直力,分別通過位于上中間輥組中的中間輥和位于下中間輥組的中間輥傳到上工作輥組中工作輥和下工作輥組中的工作輥的輥面上。從而就避免了支撐輥與工作輥直接接觸,減少了在接觸處因受力分布不均而出現(xiàn)的壓痕現(xiàn)象。
文檔編號B21D1/02GK102120231SQ201010585370
公開日2011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10日
發(fā)明者李君 , 趙金鏈, 鄧夢華 申請人:西南鋁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