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部件、轉印裝置、中間轉印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清潔部件、轉印裝置、中間轉印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該清潔部件包括棱線部,該棱線部設置在所述清潔部件的在所述清潔部件的橫向上的一端處,所述棱線部包括沿旋轉的待清潔部件的軸向延伸的第一棱線和設置在所述第一棱線的各端的第二棱線,各條第二棱線沿遠離所述待清潔部件的方向延伸。使所述棱線部擠壓所述待清潔部件的外周面,從而使得所述棱線部和形成有所述棱線部的角部壓入所述待清潔部件的外周面中而使所述待清潔部件變形。
【專利說明】清潔部件、轉印裝置、中間轉印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清潔部件、轉印裝置、中間轉印裝置和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日本特開昭61-59472號公報公開了一種復印機的清潔裝置,其中,由清潔刮刀來 刮除復印過程后殘留在感光體表面上的殘留色調劑。如該公報的圖2所示,清潔刮刀兩端 的自由長度比清潔刮刀中央的自由長度大。
[0003] 日本特開平1-235985號公報公開了一種清潔裝置,其中,使與支撐部件一體的彈 性清潔刮刀擠壓移動的圖像載體的表面。如該公報的圖1A所示,在清潔刮刀的兩端周圍的 區(qū)域中設置有用于減小該區(qū)域中的應力的裝置。
[0004] 日本特開2008-197404號公報公開了一種包括多種類型的圖像載體的圖像形成 裝置。在顯影劑轉印方向上布置在上游側的第一圖像載體設置有潤滑劑施加裝置。布置在 下游側的第二圖像載體以及其后的圖像載體設置有以對置方式布置的清潔刮刀。如該公報 的圖5所示,各個清潔刮刀由支撐板支撐,該支撐板被斜切,使得從清潔刮刀的有效清潔區(qū) 域朝向其端部,尺寸逐漸減小。
[0005] 日本特開昭61-212881號公報公開了一種包括清潔刮刀的清潔裝置,使該清潔刮 刀擠壓圖像載體表面上的感光層。如該公報的圖1A所示,清潔裝置形成為在清潔刮刀的各 端周圍的區(qū)域中不與感光層接觸。
【發(fā)明內容】
[0006]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抑制清潔部件的端部卷曲,該清潔部件通過將棱線部和形成 有棱線部的角部壓入到待清潔部件的外周面中,來清潔待清潔部件的外周面。
[0007]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清潔部件,該清潔部件包括棱線部,該棱線部 設置在所述清潔部件的在所述清潔部件的橫向上的一端處,所述棱線部包括沿旋轉的待清 潔部件的軸向延伸的第一棱線和設置在所述第一棱線的各端的第二棱線,各條第二棱線沿 遠離所述待清潔部件的方向延伸。使所述棱線部擠壓所述待清潔部件的外周面,從而使得 所述棱線部和形成有所述棱線部的角部壓入所述待清潔部件的外周面中而使所述待清潔 部件變形。
[0008]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根據(jù)第一方面的清潔部件還包括第三棱線,這些第三棱 線在所述第一棱線的各端處沿所述橫向延伸。所述第二棱線將所述第一棱線連接到所述第 三棱線。
[0009]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據(jù)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清潔部件中,在各條第二棱線 施加的擠壓力被設置為比在所述第一棱線施加的擠壓力小。
[0010]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據(jù)第一或第三方面中的任意一個方面的清潔部件 中,所述清潔部件包括:形成有所述棱線部的清潔體;以及支撐體,該支撐體對所述清潔體 進行支撐,使得所述清潔體上的所述棱線部從所述支撐體的與所述待清潔部件對置的端部 突出。所述支撐體的所述端部包括沿所述軸向延伸的第一端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部的各 端處的第二端部。所述清潔體從各個第二端部突出的量比所述清潔體從所述第一端部突出 的量大。
[0011]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種轉印裝置,該轉印裝置包括轉印部件,該轉印部 件將圖像載體上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介質上;以及根據(jù)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 清潔部件,其中,所述待清潔部件是所述轉印部件。
[0012]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種中間轉印裝置,該中間轉印裝置包括中間轉印 體和根據(jù)第五方面的轉印裝置,其中所述圖像載體是所述中間轉印體。
[0013]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該圖像形成裝置包括圖像載體; 充電單元,該充電單元對所述圖像載體的外周面進行充電;潛像形成單元,該潛像形成單元 在已經(jīng)由所述充電單元充電的所述圖像載體的外周面上形成潛像;顯影單元,該顯影單元 用色調劑將已經(jīng)由所述潛像形成單元形成的所述潛像顯影為色調劑圖像;以及根據(jù)第五方 面所述的轉印裝置,所述轉印裝置將已經(jīng)由所述顯影單元在所述圖像載體上形成的所述色 調劑圖像轉印到所述介質上。
[0014]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種對旋轉的輥進行清潔的清潔刮刀,所述清潔刮 刀包括:第一棱線,該第一棱線接觸所述輥并且在沿著所述輥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上延伸; 以及第二棱線,通過對所述第一棱線端部處的角部進行倒角而形成該第二棱線,所述第二 棱線連接到所述第一棱線。所述清潔刮刀在所述第一棱線和所述第二棱線壓入所述輥的外 周面中從而使得所述輥變形的同時對所述輥進行清潔。
[0015]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第九方面,在根據(jù)第八方面的清潔刮刀中,所述清潔刮刀具有 與所述輥對置的表面。所述表面具有沿縱向延伸的所述第一棱線和沿橫向延伸的第三棱 線。所述第二棱線將所述第一棱線連接到所述第三棱線。
[0016]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種清潔部件,該清潔部件包括:對包含泡沫彈性層 并旋轉的輥進行清潔的清潔刮刀;以及支撐所述清潔刮刀的支撐體。所述清潔刮刀包括: 第一棱線,該第一棱線接觸所述輥并且在沿著所述輥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 棱線,通過對所述第一棱線的端部處的角部進行倒角而形成該第二棱線,所述第二棱線連 接到所述第一棱線。所述清潔刮刀在所述第一棱線和所述第二棱線壓入所述輥的外周面中 從而使得所述輥變形的同時對所述輥進行清潔。所述支撐體在沿著所述第一棱線的方向上 延伸,并且不接觸所述第一棱線或所述第二棱線。從所述第二棱線到所述支撐體的距離比 從所述第一棱線到所述支撐體的距離大。
[0017]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清潔部件,在該結構中,通過將棱線部和形成有棱線部 的角部壓入待清潔部件的外周面中來清潔待清潔部件的外周面,這與棱線部不具有第二棱 線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清潔部件的端部卷曲。
[0018]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的清潔部件,與第二棱線不將第一棱線連接到第三棱線的 情況不同,可以通過倒角過程來形成第二棱線。
[0019]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的清潔部件,與在各條第二棱線處施加的擠壓力不被設置 為比在第一棱線處施加的擠壓力小的情況相比,在各條第二棱線處施加的應力可以被設置 為更接近在第一棱線處施加的應力。
[0020]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的清潔部件,與清潔體從各個第二端部突出的量不比清潔 體從第一端部突出的量大的情況相比,在各條第二棱線處施加的應力可以被設置為更接近 在第一棱線處施加的應力。
[0021]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的轉印裝置,與未設置該結構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不良 轉印。
[0022]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的中間轉印裝置,與未設置該結構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 不良中間轉印。
[0023]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與未設置該結構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 不良圖像的形成。
[0024]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的清潔刮刀,與未設置該結構的情況不同,可以通過倒角 過程來形成第二棱線。
[0025]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的清潔刮刀,與未設置該結構的情況不同,可以通過倒角 過程來形成第二棱線。
[0026]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的清潔部件,與未設置該結構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對包 括泡沫彈性層的輥進行清潔的清潔部件的端部的卷曲。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 將基于以下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附圖中:
[0028] 圖1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結構;
[0029] 圖2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圖像形成部及其周圍 區(qū)域的結構;
[0030] 圖3A和圖3B分別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二次轉印裝置的仰視圖和前 視圖;
[0031] 圖4A和圖4B分別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二次轉印裝置的示意性立體 圖和放大圖;
[0032] 圖5A、圖5B、圖5C、圖?和圖5E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清潔單元的 變型例(第一變型例);
[0033] 圖6A和圖6B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轉印裝置的變型例(第二變 型例)的立體圖;
[0034] 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轉印裝置的變型例(第三變型例)的立體 圖;
[0035] 圖8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和比較例的模擬條件的表格;
[0036] 圖9A和圖9B示出根據(jù)實施例的清潔單元;
[0037] 圖9C和圖9D示出根據(jù)比較例的清潔單元;
[0038] 圖10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和比較例的模擬結果的曲線圖;
[0039] 圖1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清潔刮刀和二次轉印輥的模擬結果的立體 圖;
[0040] 圖12是示出根據(jù)比較例的清潔刮刀和二次轉印輥的模擬結果的立體圖;以及
[0041] 圖13是示出根據(jù)比較例的清潔刮刀和二次轉印輥的模擬結果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2] 將參照附圖來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首先,將描述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 結構和操作。然后,將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具體部件。在 以下描述中,由圖1的箭頭Y所示的方向被定義為裝置的高度方向,并且由圖1的箭頭X所 示的方向被定義為裝置的寬度方向。與裝置的高度方向和寬度方向這兩者正交的方向(適 當時由箭頭Z所示的方向)被定義為深度方向。
[0043] 《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結構》
[0044] [整體裝置]
[0045] 圖1示出從正面看到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10的整體 結構。如圖1所示,圖像形成裝置10沿圖像形成裝置10的高度方向從下到上按照以下順 序包括:片材容器部12,該片材容器部12中裝有多頁記錄紙張 P ;圖像形成部14,該圖像形 成部14在從片材容器部12饋送的各頁記錄紙張 P上形成圖像;以及原稿讀取部16,該原 稿讀取部16讀取原稿(未示出)。圖像形成部14包括控制器20,該控制器20控制圖像形成 裝置10的各部的操作。記錄紙張 P是介質的示例。
[0046][片材容器部]
[0047] 片材容器部12包括盛裝不同尺寸的記錄紙張 P的第一容器22、第二容器24和第 三容器26。第一容器22、第二容器24和第三容器26各具有饋送輥32,該饋送輥32向圖像 形成裝置10中設置的傳送路徑28饋送容器內盛裝的記錄紙張 P。
[0048] [傳送路徑]
[0049] 傳送路徑28布置在片材容器部12和下面將描述的圖像形成部14中。傳送路徑 28設置有傳送各記錄紙張 P的多對傳送輥34和36。在多對傳送輥36中的在記錄紙張 P 的傳送方向上位于最下游位置處的一對傳送棍36的下游布置有定位棍38,定位棍38暫時 阻擋記錄紙張 P并且在預定時刻向下面將描述的二次轉印位置QB傳送該記錄紙張 P。
[0050] 定影裝置80在記錄紙張 P的傳送方向上布置在沿著傳送路徑28的二次轉印位置 QB的下游。定影裝置80將色調劑圖像定影到記錄紙張 P,該色調劑圖像由下面將描述的圖 像形成部14形成并且在二次轉印過程中在二次轉印位置QB處轉印到記錄紙張 P上。多個 傳送輥86在傳送方向上布置在定影裝置80的下游,使得已經(jīng)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 張 P被傳送到紙張輸出單元15。下面將描述定影裝置80。
[0051] 傳送路徑28被連接到雙面打印傳送路徑29,該雙面打印傳送路徑29反轉傳送記 錄紙張 P,使得可以在記錄紙張 P的兩面上形成圖像。雙面打印傳送路徑29包括第一反轉 路徑33,該第一反轉路徑33設置在圖像形成裝置10在寬度方向上的右側并且使記錄紙張 P轉回;和第二反轉路徑35,該第二反轉路徑35朝向圖像形成裝置10在寬度方向上的左側 傳送已經(jīng)被第一反轉路徑33轉回的記錄紙張 P。沿著第二反轉路徑35傳送的記錄紙張 P 被再次傳送到二次轉印位置QB,從而色調劑圖像在二次轉印過程中被轉印到記錄紙張 P的 背面上。
[0052] [圖像形成部]
[0053] 現(xiàn)在將參照圖1和圖2描述圖像形成部14。圖2示出根據(jù)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圖像 形成裝置10的圖像形成部14及其周圍區(qū)域的結構。
[0054] 圖像形成部14包括:形成色調劑圖像的圖像形成單元60Y、60M、60C和60K ;和中 間轉印裝置50,該中間轉印裝置50接收在一次轉印過程中由圖像形成單元60Y、60M、60C和 60K形成的色調劑圖像并且在二次轉印過程中將色調劑圖像轉印到記錄紙張 P上。
[0055] 〈圖像形成單元〉
[0056] 圖像形成單元60Y、60M、60C和60K分別形成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 (K)色調劑圖像。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K)是色調劑顏色的示例。
[0057] 在以下描述中,當不需要區(qū)分與各顏色(Y、M、C和K)對應的圖像形成單元60Y、 60M、60C和60K以及圖像形成單元60Y、60M、60C和60K的組件時,將省略字符Y、M、C和K。
[0058] 各個圖像形成單元60包括感光體72、充電裝置74、曝光裝置76、顯影裝置100和 感光體清潔裝置78。感光體72、充電裝置74、曝光裝置76和顯影裝置100分別是圖像載 體、充電單元、潛像形成單元和顯影單元的示例。
[0059] 圖像形成單元60的上述組件具有以下功能。即,感光體72在其外周面上承載靜 電潛像和色調劑圖像。充電裝置74對感光體72的外周面進行充電。曝光裝置76通過用 光照射由充電裝置74充電的感光體72的外周面,在感光體72上形成靜電潛像。顯影裝置 100通過對感光體72上所形成的靜電潛像進行顯影,在感光體72上形成色調劑圖像。感光 體清潔裝置78對感光體72的外周面進行清潔。
[0060] (感光體)
[0061] 如圖1和圖2所示,感光體72為圓筒狀并且借助驅動單元(未示出)沿箭頭R的方 向繞其軸線旋轉。感光體72包括由鋁制成的圓筒和設置在圓筒上的感光層(未示出)。感 光層包括從圓筒開始按順序設置的底涂層、電荷發(fā)生層和電荷傳輸層。
[0062] 感光體72在沒有光入射的環(huán)境中(在圖像形成裝置10中)展現(xiàn)出絕緣體的特征, 但是在由曝光裝置76用光照射感光體72的區(qū)域中展現(xiàn)出半導體的特征。感光體72的外 周面被充電裝置74充電,然后由曝光裝置76用光進行照射,使得在感光體72的外周面上 形成靜電潛像。外涂層(未示出)可以附加地形成在電荷傳輸層的外周面上,使得靜電潛像 形成在外涂層的外周面上。
[0063] 如圖1和圖2所示,供形成各色色調劑圖像的感光體72Y、72M、72C和72K從圖像 形成裝置10的寬度方向的右側以該順序沿著直線排布。
[0064] (充電裝置)
[0065] 充電裝置74對感光體72的外周面充以負電荷。在該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充電裝 置74是電暈放電型(非接觸充電)電暈管充電裝置。充電裝置74也可以是充電輥型(接觸 充電)裝置。
[0066] (曝光裝置)
[0067] 曝光裝置76包括半導體激光器、f- Θ透鏡(未示出)、多面鏡76A、成像透鏡(未 示出)和多個反射鏡76B。在曝光裝置76中,半導體激光器基于與相應顏色的色調劑圖像 對應的圖像信息發(fā)射激光束B。激光束B被多面鏡76A反射,使得用激光束B來掃描感光體 72的已經(jīng)被充電裝置74充電的外周面,從而形成靜電潛像。曝光裝置76也可以是所謂的 發(fā)光二極管(LED)型。
[0068] (顯影裝置)
[0069] 顯影裝置100包括向感光體72供應色調劑的色調劑供應部件和在攪拌色調劑的 同時向色調劑供應部件傳送色調劑的傳送部件。
[0070] (感光體清潔裝置)
[0071] 感光體清潔裝置78包括清潔輥78A,該清潔輥78A在沿著感光體72的軸線的方向 上延伸并且接觸感光體72的外周面。清潔輥78A在感光體72旋轉時旋轉,從而在一次轉 印過程之后從感光體72的外周面去除殘留色調劑、灰塵等。感光體清潔裝置78也可以是 所謂的清潔刮刀型。
[0072] 〈中間轉印裝置〉
[0073] 現(xiàn)在將參照圖1和圖2描述中間轉印裝置50。中間轉印裝置50包括中間轉印帶 62、多個一次轉印輥64、二次轉印裝置68和帶清潔裝置71。中間轉印帶62是圖像載體或 中間轉印體的示例。
[0074] (中間轉印帶)
[0075] 中間轉印帶62是環(huán)帶。中間轉印帶62通過卷繞在驅動輥61、多個一次轉印輥64、 支撐輥63、張力施加輥65、對置輥67和支撐輥69上而被支撐。
[0076] 驅動輥61沿箭頭A的方向布置在感光體72Y的下面將描述的一次轉印位置QA(參 見圖2)的上游。驅動輥61連接到驅動馬達(未示出)并且使中間轉印帶62旋轉。支撐輥 63沿箭頭A的方向布置在感光體72K的一次轉印位置QA的下游,并且從內側支撐中間轉印 帶62。支撐輥69沿箭頭A的方向布置在感光體72K的一次轉印位置QA的下游,并且從內 側支撐中間轉印帶62。張力施加輥65沿箭頭A的方向布置在支撐輥63的下游,并且向中 間轉印帶62施加張力。
[0077] 中間轉印帶62由主要含有聚酰亞胺樹脂并且分散有諸如電導材料、離子導電材 料等的次要成分的材料制成。
[0078] (一次轉印輥)
[0079] 如圖1和圖2所示,一次轉印輥64布置為夾著中間轉印帶62與相應感光體72相 對。一次轉印電壓施加于各個一次轉印輥64,使得在一次轉印輥64與相應感光體72的外 周面之間形成電場。各一次轉印輥64使相應感光體7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色調劑圖像在一 次轉印位置QA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2上。
[0080] (二次轉印裝置)
[0081] 二次轉印裝置68包括二次轉印輥66和清潔單元680,該清潔單元680接觸二次轉 印輥66的外周面并且去除附著到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的色調劑、灰塵等。
[0082] 二次轉印輥66夾著中間轉印帶62與對置輥67相對,并且對置輥67從中間轉印 帶62的內側擠壓二次轉印輥66,從而形成咬合部(二次轉印位置QB)。通過用具有預定外 徑的泡沫層(泡沫彈性層)覆蓋軸66B (參見圖3)的外周面而形成二次轉印輥66。泡沫層 的外周面由不具有泡沫部分的外層(所謂的皮膚層)形成。二次轉印輥66接收電壓并且在 二次轉印輥66與對置輥67之間形成電場,從而使得中間轉印帶62的外周面上的色調劑圖 像在二次轉印位置QB被轉印到記錄紙張 P上。
[0083] 對置輥67是由開口鋁管構成的金屬輥。因此,在二次轉印位置,二次轉印輥66向 內變形的量大于對置輥67的變形量。換言之,二次轉印輥66在徑向上的剛度比金屬輥(諸 如對置輥67)的剛度小。
[0084] 清潔單元680包括清潔刮刀660和對清潔刮刀660進行支撐的刮刀保持件670。 清潔單元680被擠壓在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上并且去除附著到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 的色調劑、灰塵等。
[0085] 二次轉印棍66是待清潔對象的示例。清潔刮刀660是清潔部件或清潔體的示例。 清潔單元680是清潔部件的示例。二次轉印裝置68是轉印裝置的示例。下面將詳細描述 清潔刮刀660、清潔單元680和二次轉印裝置68。
[0086] (帶清潔裝置)
[0087] 帶清潔裝置71被布置為夾著中間轉印帶62與上述驅動輥61相對。帶清潔裝置 71接觸中間轉印帶62的外周面并且去除二次轉印過程后殘留在中間轉印帶62的外周面上 的色調劑和在二次轉印位置附著到中間轉印帶62的外周面的灰塵等。
[0088] 〈定影裝置〉
[0089] 定影裝置80包括定影輥82和加壓輥84。定影輥82布置在記錄紙張 P的已經(jīng)轉 印有色調劑圖像的一側,并且包含鹵素加熱器(未示出)。加壓輥84使從傳送單元傳送來的 記錄紙張 P壓靠定影輥82。
[0090] 〈圖像形成部的其它組件〉
[0091] 裝有各色色調劑的色調劑盒88以可更換的方式在圖像形成裝置10的高度方向上 布置在圖像形成單元60上方。色調劑盒88Y、88M、88C和88K分別連接到與各顏色對應的 顯影裝置100Y、100M、100C和100K(參見圖2),并且向顯影裝置100Y、100M、100C和100K供 應各色色調劑。
[0092][原稿讀取部]
[0093] 現(xiàn)在將參照圖1描述原稿讀取部16。原稿讀取部16包括原稿傳送裝置52、稿臺 玻璃54和原稿讀取裝置56。原稿傳送裝置52將待讀取原稿從原稿放置位置傳送到輸出位 置。稿臺玻璃54布置在原稿傳送裝置52下方,并且原稿可以放置在稿臺玻璃54上。原稿 讀取裝置56在原稿正被原稿傳送裝置52傳送時或放置在稿臺玻璃54上時讀取原稿。 [0094]《圖像形成裝置的操作》
[0095] 現(xiàn)在將參照圖1和圖2描述圖像形成裝置10的操作??刂破?0在從原稿讀取部 16或外部圖像處理裝置(未示出)接收到圖像數(shù)據(jù)時啟動圖像形成裝置10。控制器20將圖 像數(shù)據(jù)轉換為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K)圖像數(shù)據(jù)項。與各顏色對應的圖像 數(shù)據(jù)項被順次輸出到各個曝光裝置76。
[0096] 隨后,曝光裝置76發(fā)射與和各顏色對應的圖像數(shù)據(jù)項對應的光束,并且用發(fā)射的 光束來照射已經(jīng)被各個充電裝置74充電的感光體72的外周面。由此,在感光體72Y、72M、 72C和72K的外周面上形成與各顏色的圖像數(shù)據(jù)項對應的靜電潛像。
[0097] 形成在感光體72Y、72M、72C和72K的外周面上的靜電潛像分別由顯影裝置100Y、 100MU00C和100K顯影為各色色調劑圖像。
[0098] 在一次轉印過程中由一次轉印輥64將感光體72Y、72M、72C和72K的外周面上的 各色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2的外周面上。
[0099] 記錄紙張 P例如從第三容器26饋送并且沿著傳送路徑28傳送。然后,該記錄紙 張 P在定位輥38處等待。在外周面上轉印有色調劑圖像的中間轉印帶62旋轉到二次轉印 位置QB時,在定位輥38處等待的記錄紙張 P被傳送到二次轉印位置QB。在二次轉印過程 中由二次轉印輥66將在一次轉印過程中轉印到中間轉印帶62的外周面上的色調劑圖像轉 印到已經(jīng)傳送到二次轉印位置QB的記錄紙張 P上。
[0100] 隨后,沿箭頭c的方向朝向定影裝置80傳送已經(jīng)轉印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張 P。 在定影裝置80中,由定影輥82和加壓輥84對色調劑圖像進行加熱加壓,從而將色調劑圖 像定影到記錄紙張 P。
[0101] 已經(jīng)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紙張 P被輸出到紙張輸出單元15 (參見圖1)。由 此,完成圖像形成操作。
[0102] 在要在記錄紙張 P的兩面上形成圖像的情況下,如圖1所示,在通過定影裝置80 將色調劑圖像定影到記錄紙張 P的正面之后,該記錄紙張 P被傳送到雙面打印傳送路徑29。 然后,色調劑圖像在二次轉印過程中被轉印到該記錄紙張 P的背面,并且被定影到該背面。 然后,記錄紙張 P被輸出到紙張輸出單元15,從而完成圖像形成操作。
[0103] [具體部件的結構]
[0104] 現(xiàn)在將參照圖3A、圖3B、圖4A和圖4B來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清 潔刮刀660、清潔單元680和二次轉印裝置68。
[0105] 圖3A和圖3B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二次轉印裝置68。圖3A是在 圖像形成裝置10的高度方向上從下方看到的二次轉印裝置68的示意圖(仰視圖)。圖3B 是從圖3A中的右側看到的二次轉印裝置68的示意圖。圖3A和圖3B示出清潔刮刀660在 預定位置接觸并擠壓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的狀態(tài)。
[0106] 與圖3A和圖3B類似,圖4A和圖4B也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二次 轉印裝置68。圖4A是示意性立體圖,而圖4B是圖4A中由雙點劃線包圍的IVB部分的放大 圖。為了方便地說明清潔刮刀660和清潔單元680,與圖3A和圖3B不同,圖4A和圖4B示 出清潔刮刀660不與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接觸的狀態(tài)。
[0107]〈清潔刮刀〉
[0108] 參照圖3A,清潔刮刀660是長形部件,其被布置為使得其縱向沿二次轉印輥66的 軸66B的軸向延伸。如圖3B和圖4A所示,清潔刮刀660具有預定厚度。具體地,清潔刮刀 660具有面向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的正面662、與正面662相反的背面664和沿著清潔 刮刀66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四個側面。正面662和背面664的面積比四個側面的面積大。
[0109] 具有上述六個表面的清潔刮刀660具有沿清潔刮刀660的縱向延伸的四條棱線。 這里,四條棱線中形成在正面662與側面666之間的一條棱線被定義為第一棱線668A。如 圖4B所示,在第一棱線668A沿縱向的一端形成倒角部661。另一個倒角部661形成在清 潔刮刀660的第一棱線668A沿縱向的另一端,使得在沿清潔刮刀660的橫向看時清潔刮刀 660關于垂直線對稱。
[0110] 參照圖4B,通過對由三個面(正面662、側面666和側面6662)限定的角部進行倒 角來形成各倒角部661,使得倒角部661具有0. 1mm的倒角尺寸。因此,在倒角部661與這 三個表面之間形成有三條棱線,從而倒角部661具有三角形狀。形成在正面662與倒角部 661之間的棱線被定義為第二棱線668B。
[0111] 從另一個角度看,第二棱線668B沿著正面662延伸,并且相對于第一棱線668A具 有一定角度(參見圖4B)。包括第一棱線668A和在第一棱線668A兩端的第二棱線668B的 棱線被定義為棱線部668。
[0112] 各條第二棱線668B將第一棱線668A連接到沿清潔刮刀660的橫向延伸的第三棱 線668C (參見圖4A和圖4B)。通過對由三個面(正面662、側面666和側面6662)限定的角 部進行倒角,來形成第二棱線668B。
[0113]〈刮刀保持件和清潔單?!?br>
[0114] 如圖3A所示,刮刀保持件670是長形板。如圖3B和圖4A所示,刮刀保持件670 具有預定厚度。刮刀保持件670包括刮刀保持件主體672和彎曲部674,該彎曲部674設置 在刮刀保持件主體672的在刮刀保持件主體672橫向上的一端。通過彎曲加工來形成彎曲 部674,以增加刮刀保持件670的剛度。
[0115] 刮刀保持件670的與設置有彎曲部674的端部相對的端部的端面被定義為端面 673。通過切掉刮刀保持件670的角部而形成的端面671形成在端面673的縱向兩端。端 面671相對于刮刀保持件主體672的縱向具有一定角度。
[0116] 這里,將刮刀保持件主體672的突出有彎曲部674的表面定義為背面676,并且將 位于與背面676側相反的那一側的表面定義為正面678。刮刀保持件670是支撐體的示例。 刮刀保持件670的在橫向上形成有端面671的那一端的端部(端面673)是刮刀保持件670 的與二次轉印輥66對置的端部的示例。
[0117] 用粘合劑(未示出)將清潔刮刀660的背面664的一部分粘合到刮刀保持件670的 刮刀保持件主體672的正面678,使得由刮刀保持件670來保持清潔刮刀660。
[0118] 具體地,清潔刮刀660由刮刀保持件670保持,使得清潔刮刀660的側面666從刮 刀保持件670的位于設置有彎曲部674那一側的相反側的端部突出(參見圖3A、圖3B和圖 4A)。清潔刮刀660被保持為使得清潔刮刀660和刮刀保持件670的縱向彼此平行。
[0119] 清潔刮刀660和刮刀保持件670沿其縱向具有相同的長度。在沿清潔刮刀660(或 刮刀保持件670)的橫向看時清潔單元680關于垂直線對稱。
[0120] 當沿圖像形成裝置10的寬度方向看時,各端面671的寬度a比各條第二棱線668B 的寬度大(參見圖3A和圖4A)。刮刀保持件670與第一棱線668A平行地延伸并且不接觸 第一棱線668A或第二棱線668B。各條第二棱線668B與刮刀保持件670之間的距離比第 一棱線668A與刮刀保持件670之間的距離大。在沿圖像形成裝置10的寬度方向看時,在 各條第二棱線668B的位置處清潔刮刀660從刮刀保持件670突出的長度FL2比在第一棱 線668A的位置處清潔刮刀660從刮刀保持件670突出的長度FL1大。清潔刮刀660從刮 刀保持件670突出的長度還被稱為清潔刮刀660的自由長度。
[0121] 〈二次轉印裝置〉
[0122] 二次轉印裝置68包括清潔單元680和二次轉印輥66。當中間轉印帶62旋轉時, 二次轉印輥66繞軸66B旋轉。
[0123] 如圖3A所示,清潔單元680的縱向長度c小于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的軸向長 度b。清潔刮刀660接觸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而不從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伸出(參 見圖3A)。
[0124] 清潔單元680布置在預定位置,使得其縱向與二次轉印輥66的軸66B平行。具體 地,清潔單元680中所包括的刮刀保持件670相對于中間轉印裝置50的殼體(未示出)定 位。
[0125] 因此,如圖3B所示,清潔刮刀660的從刮刀保持件670突出的部分在被二次轉印 輥66的外周面擠壓而沿遠離該外周面的方向彎曲的狀態(tài)下,接觸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 清潔刮刀660的棱線部668 (第一棱線668A和第二棱線668B)被壓入二次轉印輥66的外 周面中。換言之,沿著第一棱線668A的表面(側面666和正面662)的一部分和沿著各條 第二棱線668B的表面(正面662)的一部分以及整個倒角部661也被壓入到二次轉印輥66 的外周面中。沿著第一棱線668A的側面666和正面662的一部分以及沿著各條第二棱線 668B的倒角部661和正面662的一部分限定了清潔刮刀660的形成有棱線部668的角部。
[0126] 清潔刮刀660的棱線部668被壓入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中的狀態(tài)是指以下狀 態(tài)。即,當沿圖像形成裝置10的深度方向看二次轉印裝置68時,上述狀態(tài)是清潔刮刀660 的在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上的倒角部661比與處于變形前的狀態(tài)的二次轉印裝置68的 外周對應的假想線更靠近二次轉印裝置68的軸66B的狀態(tài)。
[0127] 因此,各條第二棱線668B沿遠離二次轉印輥66 (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的方 向從第一棱線668A延伸。
[0128] 圖3B示出清潔刮刀660被壓入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中的狀態(tài)。為了幫助理解 以上描述,在圖3B中,夸大了清潔刮刀660的彎曲量和二次轉印輥66的凹陷(向內擠壓)量
[0129] [操作]
[0130] 現(xiàn)在將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操作。
[0131] 當開始圖像形成裝置10的圖像形成操作并且中間轉印帶62開始旋轉時,二次轉 印輥66借助中間轉印帶62的旋轉而繞軸66B旋轉。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單元680相對于 二次轉印輥66布置在預定位置,并且在清潔刮刀660的棱線部668接觸二次轉印輥66的 外周面的同時擠壓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因此,清潔刮刀660的形成有棱線部668的角 部壓入到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中,并且推壓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由此,二次轉印輥 66的外周面由于被清潔刮刀660的一部分擠壓而變形。
[0132] 附著到二次轉印輥66 (該二次轉印輥66在變形狀態(tài)下繞軸66B旋轉)的外周面 的色調劑、灰塵等通過接觸清潔刮刀660上的第一棱線668A和第二棱線668B而被去除。
[0133] 例如,在不同于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刮刀660而在第一棱線的各端未設置第二棱 線的清潔刮刀中,在清潔刮刀的兩端形成角部,并且在這些角部處產(chǎn)生大的應力。因此,該 清潔刮刀的端部(該本例中是角部)由于旋轉的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與所述端部之間的 摩擦而容易卷曲。
[0134] 相反,與在第一棱線的各端未設置第二棱線的情況相比,施加于具有上述結構的 清潔刮刀660的端部的應力小。因此,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刮刀660和具有上述結構的清 潔單元680具有以下效果。即,在通過將棱線部和形成有棱線部的角部壓入二次轉印輥的 外周面中來清潔二次轉印輥的外周面的情況下,與棱線部不具有第二棱線的情況相比,可 以抑制清潔刮刀660的端部卷曲。
[0135] 通過在二次轉印輥的外周面上施加諸如硬脂酸鋅的潤滑劑(未示出),可以減小清 潔刮刀與二次轉印輥的外周面之間的摩擦。在這種情況下,根據(jù)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刮刀 660,向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施加的潤滑劑量會比在不使棱線部(其中在第一棱線的端 部形成有第二棱線)和形成有棱線部的角部壓入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中的情況下所施加 的潤滑劑量小。另選地,可以省略施加于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的潤滑劑。
[0136] 如上所述,在清潔刮刀660被刮刀保持件670保持的狀態(tài)下,各條第二棱線668B 的位置處的自由長度FL2比第一棱線668A的位置處的自由長度FL1長。如圖3B所示,清 潔刮刀660在被外周面擠壓并且沿遠離外周面的方向彎曲的同時,接觸二次轉印輥66的外 周面。借助該結構,施加至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的擠壓力被設定為在自由長度大的各條 第二棱線668B處比在自由長度小的第一棱線668A處小。
[0137] 由此,根據(jù)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刮刀660和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單元680,與在各 條第二棱線處施加的擠壓力不設置為比在第一棱線處施加的擠壓力小的情況相比,在各條 第二棱線處施加的應力可以被設置為更接近在第一棱線處施加的應力。
[0138] 根據(jù)具有上述結構的二次轉印裝置68,與未設置上述結構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 不良轉印。根據(jù)包括具有上述結構的二次轉印裝置68的中間轉印裝置50,與未設置上述結 構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不良中間轉印。根據(jù)包括具有上述結構的二次轉印裝置68的圖像 形成裝置10,與未設置上述結構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不良圖像的形成。
[0139] 與未設置上述結構的情況相比,具有上述結構的二次轉印裝置68可以具有更高 的耐用性。與未設置上述結構的情況相比,包括具有上述結構的二次轉印裝置68的中間轉 印裝置50可以具有更高的耐用性。與未設置上述結構的情況相比,包括具有上述結構的二 次轉印裝置68的圖像形成裝置10可以具有更高的耐用性。
[0140] [第一變型例]
[0141] 現(xiàn)在將參照圖5A至圖5E來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變型例(第一變型 例)。將主要描述第一變型例與上述結構之間的差異。
[0142] 圖5A至圖5E示出根據(jù)清潔單元680的變型例的清潔單元680A至680E。與圖 3A和圖3B類似,圖5A至圖5E示出沿圖像形成裝置10的高度方向從下方看到的清潔單元 680A至680E的示意圖(仰視圖)和在仰視圖中從右側看到的清潔單元680A至680E的示意 圖。清潔單元680A至680E在沿其橫向看時均具有關于垂直線對稱的形狀。圖5A至圖5E 分別示出清潔單元680A至680E沿縱向的一端。
[0143] 圖5A所示的清潔單元680A與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單元680的區(qū)別在于在刮刀保 持件670A的端部未形成有端面671。該變型例的效果與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由于在 清潔刮刀660的第一棱線668A的兩端設置有第二棱線668B而實現(xiàn)的效果類似。
[0144] 圖5B所示的清潔單元680B與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單元680的區(qū)別在于在刮刀保 持件670B的端部未形成端面671。清潔單元680B與清潔單元680的區(qū)別還在于設置在清 潔刮刀660B的第一棱線各端的倒角部661B具有矩形形狀,使得在倒角部661B與背面664B 之間形成有棱線。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各倒角部661B具有矩形形狀,所以倒角部661B的一 部分(而不是整個倒角部661B)接觸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該變型例的效果與本發(fā)明的 不例性實施方式由于在清潔刮刀660的第一棱線668A的兩端設置有第二棱線668B而實現(xiàn) 的效果類似。
[0145] 圖5C所示的清潔單元680C與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單元680的區(qū)別在于設置在清 潔刮刀660C的第一棱線各端的倒角部661C具有矩形形狀,使得在倒角部661C與背面664C 之間形成有棱線。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各倒角部661C具有矩形形狀,所以倒角部661C的一 部分(而不是整個倒角部661C)接觸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該變型例的效果與本發(fā)明的 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效果類似。
[0146] 圖?所示的清潔單元680D與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單元680的區(qū)別在于在刮刀保 持件670D的各端形成有階梯式端面671D。該變型例的效果與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 由于在刮刀保持件670的兩端設置有端面671而實現(xiàn)的效果類似。
[0147] 清潔單元680D與清潔單元680的區(qū)別還在于設置在清潔刮刀660D的第一棱線各 端的倒角部661D具有矩形形狀,使得在倒角部661D與背面664D之間形成有棱線。在這種 情況下,由于各倒角部661D具有矩形形狀,所以倒角部661D的一部分(而不是整個倒角部 661D)接觸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該變型例的效果與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由于在 清潔刮刀660的第一棱線668A的兩端而設置有第二棱線668B而實現(xiàn)的效果類似。
[0148] 圖5E所示的清潔單元680E與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單元680的區(qū)別在于在刮刀 保持件670E的各端處形成有具有導圓形狀(R2mm)的端面671E。清潔單元680E與清潔 單元680的區(qū)別還在于在清潔刮刀660E的第一棱線各端設置的端部661E具有倒圓形狀 (R0. 1mm),使得在端部661E與背面664E之間形成有棱線。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各端部661E 具有倒圓形狀,所以端部661E的一部分(而不是整個端部661E)接觸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 面。該變型例的效果與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效果類似。
[0149] 第一變型例的結構的組合(清潔刮刀的各倒角部的形狀和刮刀保持件的各端部的 形狀的組合)是示例性的,第一變型例的結構的其它組合也是可能的。雖然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示例性實施方式和第一變型例中未示出,但是清潔刮刀的各倒角部不限于平坦面,也可以 是球面、多角面或其組合。
[0150] 雖然在第一變型例中未示出,但是在清潔刮刀的角部形成為球形的情況下,第二 棱線是位于清潔刮刀的正面上并且不沿第一棱線的縱向或第三棱線的縱向延伸的線。在這 種情況下,由于清潔刮刀的角部形成為球形,所以第二棱線具有弧形形狀。
[0151] 不對第二棱線進行限制,只要第二棱線形成在第一棱線的兩端,沿除了第一棱線 的縱向之外的方向延伸,并且可以被壓入二次轉印輥66的外周面中即可。例如,第二棱線 不限于清潔刮刀的正面上的線,而可以是在沿著第一棱線的側面上的線。在圖4A和圖4B 所示的清潔刮刀660中,側面666與倒角部661之間的線可以被定義為第二棱線。
[0152] [第二變型例]
[0153] 現(xiàn)在將參照圖6A和圖6B來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型例。將主要 描述第二變型例與上述結構之間的差異。
[0154] 圖6A和圖6B所示的清潔單元680F與上述結構的區(qū)別在于在刮刀保持件670F的 各端未形成有端面。清潔單元680F與上述結構的區(qū)別還在于在清潔刮刀660F的各端處 在清潔刮刀660F的背面664F上形成有厚度與其它部分不同的部位6642F。具體地,部位 6642F對應于清潔刮刀660F的突出部分的縱向端部。部位6642F的厚度小于清潔刮刀660F 的突出部分的縱向中央部位6641F的厚度。
[0155] 根據(jù)具有上述結構的清潔刮刀660F,與清潔刮刀的突出部分的各端部的厚度不小 于突出部分的中央部位的厚度的情況相比,在各條第二棱線處施加的應力可以被設置為更 接近在第一棱線處施加的應力。其它效果與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及第一變型例的效果 類似。
[0156] 根據(jù)第二變型例的清潔單元可以具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及第一變型 例的任意形狀。
[0157] [第三變型例]
[0158] 現(xiàn)在將參照圖7來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型例。將主要描述第三 變型例與上述結構之間的差異。與圖3A以及圖5A至圖5E類似,圖7示出沿圖像形成裝置 10的高度方向從下方看到的二次轉印裝置68B的仰視圖。
[0159] 如圖7所示,二次轉印裝置68B被構造為使得在圖像形成裝置10的寬度方向上, 二次轉印輥66A的兩端處的外徑L2比二次轉印輥66A的中央的外徑L1小。二次轉印輥 66A的外徑從中央朝端部逐漸減小。二次轉印裝置68B包括根據(jù)第一變型例的上述清潔單 元680A (參見圖5A)。
[0160] 根據(jù)具有上述結構的二次轉印裝置68B,在刮刀保持件上未形成有端面的結構中, 與在二次轉印輥的兩端處的外徑不小于中央處的外徑的情況相比,在清潔刮刀660A的各 條第二棱線668B處施加的應力可以被設置為更接近在第一棱線668A處施加的應力。其它 效果與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以及第一變型例和第二變型例的效果類似。
[0161] 根據(jù)第三變型例的二次轉印裝置68B中包括的清潔單元可以具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示例性實施方式以及第一變型例和第二變型例的任意形狀。
[0162] 雖然已經(jīng)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具體示例性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示例性 實施方式,并且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各種示例性實施方式都是可能的。例如,二次轉印輥66 可以具有多層結構,例如包括泡沫層外周面上的橡膠層。
[0163] 雖然二次轉印輥66被描述為待清潔部件,但是待清潔部件可以是一次轉印輥或 包括一次轉印輥的一次轉印裝置。另選地,待清潔部件可以是在圖像載體上形成單色色調 劑圖像并將其轉印到正傳遞的記錄介質上的圖像形成裝置所包括的轉印輥,而不是將多個 各色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和記錄介質上的圖像形成裝置中所包括的轉印輥。
[0164] 在對中間轉印帶62的外周面進行清潔的帶清潔裝置71包括橡膠輥的情況下,橡 膠輥可以是待清潔部件。在用充電輥對各個感光體72進行充電的情況下,充電輥可以是待 清潔部件。
[0165] [實施例]
[0166] 現(xiàn)在將參照圖8至圖13描述實施例和比較例。在圖8所示的條件下執(zhí)行對比實 驗,以模擬根據(jù)實施例的清潔單元和根據(jù)比較例的清潔單元中所包括的清潔刮刀的各條第 二棱線或各個角部處的作為時間的函數(shù)的米澤斯應力(MPa)。在示例和比較例各例中,清潔 刮刀的橡膠硬度是70° (JIS-A,邵氏A),并且二次轉印輥的硬度是20° (Asker C)。
[0167] 〈實施例1>
[0168] 參照圖8,根據(jù)實施例1,使用圖9A所示的清潔單元680G來執(zhí)行模擬。
[0169] 根據(jù)圖8,F(xiàn)L1=10 (mm)、FL2=10 (mm)并且a=0 (mm)。這表示如圖9A所示,刮刀保持 件670G上未形成有端面。另外,根據(jù)圖8,端部形狀是C0. 1。這表示形成在清潔刮刀660G 上的各倒角部661G的倒角尺寸為0. 1mm。
[0170] 圖10是示出在清潔刮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時間的曲線圖。在該曲線圖中, NIP狀態(tài)是不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而BTR旋轉狀態(tài)是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在該 模擬中,在二次轉印裝置在NIP狀態(tài)保持預定時間然后在BTR旋轉狀態(tài)保持預定時間時,確 定清潔刮刀的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
[0171] 圖10中的G線示出實施例1的模擬結果。在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 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比在未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 應力小。另外,在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比根據(jù)下面 描述的比較例(I線和J線)的小。
[0172] 〈實施例2>
[0173] 參照圖8,根據(jù)實施例2,利用圖9B所示的清潔單元680H來執(zhí)行模擬。
[0174] 圖10中的Η線示出實施例2的模擬結果。在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 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比在未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 應力小。另外,在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比根據(jù)下面 描述的比較例(I線和J線)的小。
[0175] 圖11示出在圖10的時間T1 (s)處在清潔刮刀的端部周圍的區(qū)域中的米澤斯應 力分布。
[0176] 〈比較例1>
[0177] 參照圖8,根據(jù)比較例1,利用圖9C所示的清潔單元6801來執(zhí)行模擬。根據(jù)圖8, 端部形狀是角形狀。這表示與清潔刮刀660、660G、660H等不同,不對清潔刮刀6601的各端 部進行倒角。
[0178] 圖10中的I線示出比較例1的模擬結果。在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 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比在未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 應力大。另外,在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比根據(jù)實施 例(G線和Η線)的大。
[0179] 圖12示出在圖10的時間T1 (s)處在側面666C和6662C上在清潔刮刀的端部周 圍的區(qū)域中的米澤斯應力分布。
[0180] 圖13示出在圖10的時間T2(s)處在清潔刮刀的端部周圍的區(qū)域中的米澤斯應力 分布。根據(jù)圖13清楚的是,隨著時間從T1推移到T2,結果,根據(jù)比較例1的清潔刮刀6601 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增大,從而清潔刮刀6601的端部卷曲。
[0181] 〈比較例2>
[0182] 參照圖8,根據(jù)比較例2,利用圖9D所示的清潔單元680J來執(zhí)行模擬。
[0183] 圖10中的J線示出比較例2的模擬結果。在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 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比在未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 應力大。另外,在使二次轉印輥旋轉的狀態(tài)下清潔刮刀各端部處的米澤斯應力比根據(jù)實施 例(G線和Η線)的大。
[0184] 已經(jīng)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根據(jù)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模擬,獲得類似結果,而 不管端面671是否形成在刮刀保持件上。
[0185] 執(zhí)行模擬,以分析清潔刮刀的各條第二棱線668Β周圍或各端部周圍的區(qū)域中的 米澤斯應力。根據(jù)本發(fā)明人的發(fā)現(xiàn),為了抑制清潔刮刀660的卷曲,不僅需要減小各條第二 棱線668Β周圍或各端部周圍的區(qū)域中的米澤斯應力,還需要減少整個棱線部668周圍的區(qū) 域中的米澤斯應力的變化。由此看來,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第一變型例(圖5C 至圖5Ε)以及第二和第三變型例的結構中,施加于清潔刮刀660的擠壓力被設置為在各條 第二棱線668Β處比在第一棱線668Α處小。因此,減小了棱線部668的中央部位與各端部 之間的應力差。因此,根據(jù)上述結構,與刮刀保持件的各端未設置有端面的情況相比,可以 抑制清潔刮刀的卷曲。
[0186] 為說明和描述之目的提供了對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旨在 窮舉本發(fā)明或者將本發(fā)明限制于確切的公開內容。顯然,多個變型和變更對本領域技術人 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所選擇和描述的實施方式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和其實際 應用,因此使得本領域的其它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fā)明的各種實施方式及各種適用于所構 想的具體用途的修改。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理應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來限定。
【權利要求】
1. 一種清潔部件,該清潔部件包括: 棱線部,該棱線部設置在所述清潔部件的在所述清潔部件的橫向上的一端處,所述棱 線部包括沿旋轉的待清潔部件的軸向延伸的第一棱線和設置在所述第一棱線的各端的第 二棱線,各條第二棱線沿遠離所述待清潔部件的方向延伸,其中, 使所述棱線部擠壓所述待清潔部件的外周面,從而使得所述棱線部和形成有所述棱線 部的角部壓入所述待清潔部件的外周面中而使所述待清潔部件變形。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潔部件,該清潔部件還包括: 第三棱線,這些第三棱線在所述第一棱線的各端處沿所述橫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二棱線將所述第一棱線連接到所述第三棱線。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潔部件,其中,在各條第二棱線處施加的擠壓力被設置 為比在所述第一棱線處施加的擠壓力小。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潔部件,其中,所述清潔部件包括:形成有所述棱線部 的清潔體;以及支撐體,該支撐體對所述清潔體進行支撐,使得所述清潔體上的所述棱線部 從所述支撐體的與所述待清潔部件對置的端部突出, 其中,所述支撐體的所述端部包括沿所述軸向延伸的第一端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部 的各端處的第二端部,并且 其中,所述清潔體從各個第二端部突出的量比所述清潔體從所述第一端部突出的量 大。
5.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清潔部件,其中,所述清潔部件包括:形成有所述棱線部的清 潔體;以及支撐體,該支撐體對所述清潔體進行支撐,使得所述清潔體上的所述棱線部從所 述支撐體的與所述待清潔部件對置的端部突出, 其中,所述支撐體的所述端部包括沿所述軸向延伸的第一端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部 的各端處的第二端部,并且 其中,所述清潔體從各個第二端部突出的量比所述清潔體從所述第一端部突出的量 大。
6. -種轉印裝置,該轉印裝置包括: 轉印部件,該轉印部件將圖像載體上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介質上;以及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潔部件,其中,所述待清潔部件是所述轉印部件。
7. -種中間轉印裝置,該中間轉印裝置包括: 中間轉印體;以及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轉印裝置, 其中,所述圖像載體是所述中間轉印體。
8. -種圖像形成裝置,該圖像形成裝置包括: 圖像載體; 充電單元,該充電單元對所述圖像載體的外周面進行充電; 潛像形成單元,該潛像形成單元在已經(jīng)由所述充電單元充電的所述圖像載體的外周面 上形成潛像; 顯影單元,該顯影單元用色調劑將已經(jīng)由所述潛像形成單元形成的所述潛像顯影為色 調劑圖像;以及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轉印裝置,所述轉印裝置將已經(jīng)由所述顯影單元在所述圖像載 體上形成的所述色調劑圖像轉印到所述介質上。
9. 一種對旋轉的輥進行清潔的清潔刮刀,所述清潔刮刀包括: 第一棱線,該第一棱線接觸所述輥并且在沿著所述輥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二棱線,通過對所述第一棱線端部處的角部進行倒角而形成該第二棱線,所述第二 棱線連接到所述第一棱線, 其中,所述清潔刮刀在所述第一棱線和所述第二棱線壓入所述輥的外周面中從而使得 所述輥變形的同時對所述輥進行清潔。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清潔刮刀,其中,所述清潔刮刀具有與所述輥對置的表面, 其中,所述表面具有沿縱向延伸的所述第一棱線和沿橫向延伸的第三棱線,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棱線將所述第一棱線連接到所述第三棱線。
11. 一種清潔部件,該清潔部件包括: 對包含泡沫彈性層并旋轉的輥進行清潔的清潔刮刀;以及 支撐所述清潔刮刀的支撐體, 其中,所述清潔刮刀包括: 第一棱線,該第一棱線接觸所述輥并且在沿著所述輥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二棱線,通過對所述第一棱線的端部處的角部進行倒角而形成該第二棱線,所述第 二棱線連接到所述第一棱線, 其中,所述清潔刮刀在所述第一棱線和所述第二棱線壓入所述輥的外周面中從而使得 所述輥變形的同時對所述輥進行清潔, 其中,所述支撐體在沿著所述第一棱線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不接觸所述第一棱線或所 述第二棱線,并且 其中,從所述第二棱線到所述支撐體的距離比從所述第一棱線到所述支撐體的距離 大。
【文檔編號】G03G15/16GK104062871SQ201310399922
【公開日】2014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21日
【發(fā)明者】納浩史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