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712038閱讀:20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中所使用的透鏡的定位方法和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將透鏡吸附夾具安裝在累進多焦點透鏡時的透鏡的定位的改良。
背景技術
先前,所提供的未加工的眼鏡透鏡,其是切出規(guī)定尺寸的大致呈球面的形狀,并將該未加工的眼鏡透鏡磨邊加工為適合眼鏡框架的框形狀。
此處,未加工的眼鏡透鏡的磨邊加工是利用磨邊加工裝置而進行的,該磨邊加工裝置的加工以透鏡的加工中心為基準而進行,所以在加工前預先求出透鏡的加工中心,該加工中心上安裝有透鏡吸附杯(透鏡吸附夾具),該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是利用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而進行。
然而,眼鏡透鏡有單焦點透鏡、雙焦點透鏡(多焦點透鏡)、及累進多焦點透鏡等種類,單焦點透鏡的加工中心是透鏡的光學中心,多焦點透鏡或累進多焦點透鏡的加工中心是透鏡的眼點(eye point)位置。
單焦點透鏡的光學中心可利用透鏡檢查儀(lensmeter)等而較容易地求出,多焦點透鏡的眼點位置或累進多焦點透鏡的眼點位置(EP值),則以預先形成在未加工透鏡上的適當的指標為基準而加以規(guī)定。
例如,多焦點透鏡形成有近用的近用部,眼點位置是以該近用部的輪廓為基準而加以設定的。另一方面,累進多焦點透鏡上沒有形成如多焦點透鏡的近用部,所以此狀態(tài)下,無法一眼識別出遠用部與近用部。因此,在累進多焦點透鏡中,利用印刷在透鏡表面上顯示有表示遠用部與近用部的邊界的線(第二指標)和表示遠用部的+等符號,以該線為基準可搜索眼點位置。
該經印刷顯示的第二指標,并非是在根據型號等制造未加工透鏡的工序中顯示的,而是在形成形狀之后附上的。
亦即,在未加工的累進多焦點透鏡的表面上,在形成形狀的工序中,形成有稱作凹或者凸的隱形標記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標(第一指標),第二指標是根據上述第一指標而在形狀形成后被印刷上去的。
第一指標,例如,由規(guī)定上述遠用部與近用部的邊界線的兩個標記而構成,除該標記以外,有時也可進一步附加表示遠用部與近用部的折射力差等的數字的文字或符號等。
另外,附加形成的文字等,根據右眼用透鏡和左眼用透鏡而不同地配置,以用于識別左右。當然,即使未附加設有文字等,通過使兩個標記自身互不相同,也可容易地識別左右。
并且,現有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是形成有上述第一指標和第二指標的眼鏡透鏡保持在可調整位置的載置臺上,利用攝像單元拍攝該眼鏡透鏡,并使顯示單元顯示所獲得的眼鏡透鏡的圖像,對拍攝而得的眼鏡透鏡的圖像實施圖像處理,而檢測上述第一指標或第二指標,并根據所獲得的第一指標或第二指標求出透鏡吸附杯的安裝位置(加工位置),使透鏡吸附杯吸附在安裝位置上(專利文獻1、2)。
日本專利特開2000-19058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2-26083號公報然而,如圖50所示,累進多焦點透鏡中的水平線HL、+號標記Ma、遠用位置表示標記Mf、近用位置表示標記Mn、隱形標記Hm、以及表示大概吸附位置的標記等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根據透鏡制造廠家或透鏡的種類而分別不同,且因制造誤差等而無法正確地印刷(print)。
例如,表示大概的吸附位置的標記等涂料標記(印刷標記),其表示為0.0mm、2.0mm、4.0mm等的規(guī)定值(圖50中X2=約為4.0mm)而進行標記,實際上,在偏離規(guī)定值X2的位置X1上附有標記,在錯誤的位置X1上附有標記是眼鏡加工業(yè)界所眾所周知的事實。
因此,若參考上述標記進行吸附夾具的安裝,則誤差重復,且無法進行正確的吸附操作,若根據此吸附位置進行透鏡研磨加工,可能會進行錯誤的透鏡加工。
另外,關于上述多個標記,如果可判斷透鏡的種類,則閱讀透鏡制造廠家的指南等,可知指示有0.0mm、2.0mm、4.0mm等規(guī)定值,從而可確定吸附位置。然而,逐一閱讀指南會使作業(yè)效率降低,從而無法迅速地進行吸附作業(yè)、透鏡研磨加工。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其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地設定安裝位置,并可適當地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第1項發(fā)明的特征在于該項發(fā)明提供一種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包括可調整位置的載置臺,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規(guī)定間隔刻設或者突設的多個指標的眼鏡透鏡;位置調整單元,使上述載置臺在上述可調整位置的范圍內位移;攝像單元,對拍攝利用上述載置臺而保持的上述眼鏡透鏡進行攝像;圖像處理單元,根據由上述攝像單元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的圖像,進行用以檢測上述指標的圖像處理;顯示單元,用以顯示圖像;顯示控制單元,控制上述顯示單元顯示由上述攝像單元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的圖像和經上述圖像處理所獲得的上述指標的圖像;以及夾具安裝單元,將透鏡吸附夾具安裝在上述眼鏡透鏡的規(guī)定部位上,且上述顯示控制單元對于連接了經上述圖像處理所獲得的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距離規(guī)定間隔的縱向的位置加以確定,并求出距離了連接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的間隔,使上述間隔近似于規(guī)定值,從而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吸附位置。
另外,本發(fā)明的第2項發(fā)明如本發(fā)明的第1項發(fā)明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顯示控制單元對連接了經上述圖像處理所獲得的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距離規(guī)定間隔的縱向的位置加以確定,并求出距離了連接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的間隔,使上述間隔近似于規(guī)定值,并切換為距離了連接上述指標中的其他指標的直線該規(guī)定值的縱向的位置,從而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吸附位置。
另外,本發(fā)明第3項的發(fā)明如本發(fā)明的第1項發(fā)明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攝像單元包括電荷耦合器件(Charge Cupled Device,CCD)。
此外,本發(fā)明的第4項發(fā)明如本發(fā)明的第1項發(fā)明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顯示器。
另外,本發(fā)明的第5項發(fā)明如本發(fā)明的第1項發(fā)明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顯示控制單元包括運算控制電路,上述運算控制電路控制上述顯示單元顯示由上述攝像單元而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的圖像和經上述圖像處理所獲得的上述指標的圖像。
根據該構成,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地確定安裝位置,并可適當地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即使在可利用圖像處理自動檢測指標時,也可適當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并且使預定安裝位置近似于距離連接多個指標中的第一指標的圖像的直線(水平線)規(guī)定的尺寸(規(guī)定值),其后,切換為距離連接多個指標中的其他第二指標的圖像的直線的間隔并加以確定,由此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地確定安裝位置,并可縮短作業(yè)時間。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圖1表示本發(fā)明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的外觀。
圖2是圖1的液晶顯示器的說明圖。
圖3表示整體觀察光學系統(tǒng)的其他構成例的圖。
圖4是圖1的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內容的說明圖。
圖4A是表示圖4的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內容的其他例的說明圖。
圖4B是表示圖4的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內容的其他例的說明圖。
圖5是表示圖1的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內容的其他例的說明圖。
圖6(a)是表示圖1的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內容的其他例的說明圖,圖6(b)是表示圖6(a)的旋轉反射板的放大剖面圖。
圖7是表示圖1所示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的其他例的控制電路圖。
圖8是表示圖1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的外殼與框架的關系的分解立體圖。
圖9是圖8的框架的平面圖。
圖10是圖1所示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的內部概略說明圖。
圖11是圖10的作用說明圖。
圖12是圖10、圖11的CL測量裝置的立體圖。
圖13是用以說明圖10、圖11的透鏡固定器的立體圖。
圖14是圖13的平面圖。
圖15是沿圖14的A1-A1線的剖面圖。
圖16是沿圖14的A3-A3線的剖面圖。
圖17是沿圖14的A2-A2線的剖面圖。
圖18(a)是用于說明透鏡固定器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立體圖,圖18(b)是圖18(a)的透鏡固定器的概略剖面圖。
圖19是可換框架用透鏡固定器的概略立體圖。
圖20是表示將圖19的可換框架用透鏡固定器安裝在圖17的透鏡固定器的環(huán)狀齒輪內的狀態(tài)的概略立體圖。
圖21是圖10所示的透鏡吸附機構的側視圖。
圖22是圖21所示的透鏡吸附機構的部分概略分解立體圖。
圖23是圖21、22所示的透鏡吸附機構的作用說明圖。
圖24是圖21、22所示的透鏡吸附機構的作用說明圖。
圖25是切斷表示圖21的可動托架的一部分的吸附夾具保持單元的側視圖。
圖26是沿著中心線部分地剖面表示圖21的吸附夾具保持單元的說明圖。
圖27(a)是沿著圖20的吸附夾具保持單元的中心線的剖面圖,圖27(b)是圖27(a)的外筒的平面圖,圖27(c)是圖27(b)的外筒的部分立體圖。
圖28(a)是圖26的固定器本體的立體圖,圖28(b)是從筒部側觀察圖28(a)的固定器本體的平面圖,圖28(c)是沿圖22的外筒軸線的剖面圖,圖28(d)是嵌合圖28(a)的筒部和圖28(c)的外筒時的剖面圖。
圖29是進一步按壓圖27的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軸部的狀態(tài)的吸附夾具保持單元的剖面圖。
圖30是說明圖27的吸附夾具保持單元的卡止鉤的立體圖。
圖31是圖30的卡止鉤的正面圖。
圖32是沿著圖31的B1-B1線的剖面圖。
圖33是圖31的平面圖。
圖34是表示利用圖21的吸附夾具保持單元將透鏡吸附夾具安裝在透鏡固定器上的眼鏡透鏡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
圖35是表示圖34的吸附夾具保持單元、透鏡吸附夾具以及眼鏡透鏡的關系的部分剖面圖。
圖36是沿圖30的B2-B2線的部分剖面圖。
圖37是說明圖30和圖36的卡止鉤的作用的說明圖。
圖38(a)是印刷顯示有印點的單焦點透鏡的圖,圖38(b)是未附印點的單焦點透鏡的圖。
圖39是表示雙焦點透鏡的圖。
圖40是表示累進多焦點透鏡的圖。
圖41是表示定位光標的圖。
圖42是表示使定位光標重疊顯示在透鏡的顯示面的圖。
圖43是表示隱形標記的自動檢測處理的流程圖。
圖44是表示按照圖43的流程圖所示的處理順序而獲得的透鏡圖像的圖(其一)。
圖45是表示按照圖43的流程圖所示的處理順序而獲得的透鏡圖像的圖(其二)。
圖46是表示按照圖43的流程圖所示的處理順序而獲得的透鏡圖像的圖(其三)。
圖47是表示按照圖43的流程圖所示的處理順序而獲得的透鏡圖像的圖(其四)。
圖48是表示按照圖43的流程圖所示的處理順序而獲得的透鏡圖像的圖(其五)。
圖49是表示利用手動進行的透鏡的定位處理的每個處理工序的狀態(tài)的圖,圖49(a)是初期狀態(tài),圖49(b)是平行移動后的狀態(tài),圖49(c)是旋轉后的狀態(tài)。
圖50是透鏡吸附夾具的吸附位置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利用圖示,說明本發(fā)明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和該裝置中所使用的透鏡的定位方法的具體實施例。
首先,利用本案實施方式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1,詳細說明安裝有透鏡吸附夾具120的眼鏡透鏡ML。
首先,該眼鏡透鏡ML是磨邊加工前的未加工透鏡,作為其種類存在有單焦點透鏡、雙焦點透鏡、累進多焦點透鏡。并且,如圖38(a)所示,單焦點透鏡ML是通過印刷而顯示有多個印點410的;如圖38(b)所示,單焦點透鏡ML是未附有印點410的。
此處,印點410是成為安裝透鏡吸附夾具120的透鏡ML中的位置(眼點位置)P的基準的指標,且上述印點410是通過下述圖像處理單元、即利用運算控制電路130而進行圖像處理以得到檢測的。
另外,無印點410的單焦點透鏡ML,利用下述CL測量裝置300,對作為折射特性的球面度數S、圓柱度數C、圓柱軸的軸角度A和光學中心OC等進行測量,從而求出眼點位置P。
如圖39所示,雙焦點透鏡M具有大致半圓形的所謂近用部420,且運算控制電路130對該近用部420的輪廓421進行圖像處理并進行檢測,同時根據經檢測的近用部420的輪廓421,進而檢測安裝透鏡吸附夾具120的透鏡ML中的位置(眼點位置)P。
累進多焦點透鏡ML具有遠用部431和近用部432,同時以焦點距離從遠用部431到近用部432連續(xù)地變化的方式而形成,在該透鏡表面,如圖40所示,表示遠用部431與近用部432的邊界的水平線450(第二指標)、和夾著該水平線450表示遠用部431側的+符號,通過印刷而顯示在透鏡表面上。
另外,如該圖所示,累進多焦點透鏡ML刻設有兩個隱形標記441、442(第一指標)。該隱形標記441、442是規(guī)定上述水平線450的標記,除該標記之外,有時也進一步附加有表示遠用部431與近用部432的折射力差等的數字的文字或符號等。
另外,附加形成的文字等,根據右眼用透鏡與左眼用透鏡而不同地配置,由此也有時用于透鏡ML的左右識別。
并且,運算控制電路130對上述水平線450或兩個隱形標記441、442進行圖像處理并進行檢測,同時根據經檢測的水平線450或兩個隱形標記441、442,而檢測出累進多焦點透鏡ML中的眼點位置P。
圖1是表示用以將透鏡吸附夾具120安裝在眼鏡透鏡上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1的外觀。
該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1具有圖8所示的框架2、以及覆蓋該框架2的外殼3。
框架2包括底板4;一體地設在底板4的左右側緣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側板5、5;以及一體地設在底板4的后緣部的后壁6。標號4a是固定在底板4上的基板(參照圖10)。
另外,在底板4的前側上方配設有向前側突出的托架7。該托架7包括如圖8所示的后緣部安裝在側板5、5上的三角形的側板部8、8;以及連設在側板部8、8的前緣部之間的連設板部9。
該連設板部9以越向上端而越向后方的方式傾斜。另外,該連設板部9上安裝有操作面板10和液晶顯示器(顯示單元)11。
<操作面板10>
如圖2所示,該操作面板10上包括配置在液晶顯示器11的右側的操作面板部10a,以及配置在液晶顯示器11的下側的操作面板部10b。
(操作面板部10a)該操作面板部10a上包括中止測量的“停止”開關12;切換布局數據(layout data)的輸入方式的“輸入切換/菜單”開關13;調用存儲在存儲器的幀數據(frame data)的“存儲器”開關14;要求幀數據的“數據要求”開關15;輸入設定用的“-+”開關16;以及光標移動用的“”開關17。
以大于等于規(guī)定時間(數秒,例如2秒)持續(xù)按住“輸入切換/菜單”開關13,可顯示輸入菜單畫面。
另外,若在等待滑塊指示(吸附指示)、于測量后停止的狀態(tài)下按住“輸入切換/菜單”開關13,則可用于指示手動位置對準或位置設定后的確定。
若在隱形標記觀察模式時按住“存儲器”開關14,則可將液晶顯示器11的畫面切換為隱形標記存儲畫面。
“數據要求”開關15用于要求從與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1連接的框架形狀測量裝置(未圖示)傳送來的圓形數據(θi,ρi)。
“-+”開關16用于對部分數值數據的增減進行設定,該數值數據顯示在液晶顯示器11上,且顯示色通過“”開關17而反轉顯示。而且,“-+”開關16用于在手動位置對準時,進行切換液晶顯示器11的顯示倍率。
“”開關17用于液晶顯示器11所顯示的數據輸入部的光標(cursor)移動。此處所謂光標是指如下狀態(tài),即,使液晶顯示器11所顯示的多個數據輸入框(數據輸入部)的部分中任一個顯示色反轉或變?yōu)槠渌伾?,而成為可進行數據輸入的狀態(tài)。
(操作面板部10b)該操作面板部10b上設有功能鍵(function key)F1~F6,上述功能鍵F1~F6沿著液晶顯示器11的下緣而排列。另外,操作面板部10b上設有“左”開關18L、“右”開關18R,用以進行指定用于右眼或左眼的眼鏡透鏡的加工或顯示切換等。
<功能鍵F1~F6>
功能鍵F1~F6除了在設定加工眼鏡透鏡ML時使用以外,也用于在該加工工序中對應于液晶顯示器11所顯示的信息的應答選擇。
在加工設定時(布局畫面),功能鍵F1用作輸入透鏡種類(店鋪用區(qū)域)及指定累進透鏡制造商;功能鍵F2用作輸入透鏡材料;功能鍵F3用作輸入框架種類;功能鍵F4用作輸入倒角加工種類;功能鍵F5用作輸入鏡面加工;功能鍵F6用作選擇進程(course)(模式)。
·功能鍵F1作為利用該功能鍵F1所輸入的眼鏡透鏡種類,如圖3所示,有“單焦點”、“印點”、“累進”、“雙焦點”,“隱形標記”、“自動判斷”等。而且,作為利用該功能鍵F1所輸入的累進透鏡制造商,有制造商M1、M2、M3、......等。
·功能鍵F2作為利用功能鍵F2所輸入的透鏡材料,如圖3所示,有“塑料”、“高塑料”、“玻璃”、“聚碳酸酯”、“丙烯酸樹脂”、“調光玻璃”等。此處,“plastic”表示塑料。
·功能鍵F3作為利用該功能鍵F3所輸入的眼鏡框架F的種類,如圖3所示,有“金屬”、“賽璐璐”、“環(huán)氧樹脂(optyl)材質”、“平”、“挖槽(細)”、“挖槽(中)”、“挖槽(粗)”等。
另外,還包括“點(框架)前金屬零件”、“點(框架)后金屬零件”、“點(框架)復合金屬零件”等。
·功能鍵F4作為利用功能鍵F4所輸入的倒角加工種類,如圖3所示,有“無”、“小(前后)”、“中(前后)”、“大(前后)”、“特殊(前后)”、“小(后)”、“中(后)”、“大(后)”、“特殊(后)”等。
·功能鍵F5作為利用功能鍵F5所輸入的鏡面加工,如圖3所示,有“無”、“有”、以及“倒角部鏡面”等。
·功能鍵F6作為利用功能鍵F6所輸入的加工進程,如圖3所示,有“自動”、“試驗”、“監(jiān)控”、“換框架”、“內追蹤”等。
<布局畫面>
另外,作為布局畫面,有如下模式例如,用以使透鏡吸附夾具吸附在如圖4所示的眼鏡透鏡上的、并使布局畫面顯示的“布局·吸附”模式;或表示隱藏在圓形信息(θi,ρi)中的、使透鏡吸附夾具吸附眼鏡透鏡時的狀態(tài)的“布局”模式。
并且,當選擇了“布局”tab鍵TB1的狀態(tài)時,在分別劃分為信息顯示區(qū)域E1、數值顯示區(qū)域E2、與狀態(tài)顯示區(qū)域E3的狀態(tài)下顯示。
另外,圖3的布局吸附的畫面中,利用功能鍵F1選擇“累進”時,數值顯示區(qū)域E2的“AXIS”的顯示如圖4所示變?yōu)椤癊P”(Eye Point,眼點)。
此處,輸入到數值顯示區(qū)域E2的“EP”所對應的顯示框內的內容,有時如圖4A所示輸入為“Auto”,有時例如圖4B所示輸入為“+4.0”。
另外,如圖1和圖8所示,外殼3具有前壁19。在該前壁19的上部形成有向后方傾斜的傾斜壁部19a,且在傾斜壁部19a上形成有液晶用開口20。并且,在該液晶用開口20內如圖1所示配置有液晶顯示器11及操作面板10。此外,在前壁19的下部形成有平臺進出用開口21,在前壁19的上下方向中間部偏右的部分形成有吸附盤安裝用開口22。
另外,如圖6(a)所示,在框架2內配設有整體檢測光學系統(tǒng)100、隱形標記檢測光學系統(tǒng)200、以及折射特性測量用的CL測量裝置300。
<整體檢測光學系統(tǒng)100>
該整體檢測光學系統(tǒng)100包括照明光學系統(tǒng)101和整體觀察光學系統(tǒng)102。
照明光學系統(tǒng)101依次包括紅外發(fā)光LED等光源103、針孔板104、準直透鏡(collimator lens)105、及旋轉反射板106等的光學部件。該旋轉反射板106安裝在驅動馬達107的旋轉軸107a上,并由驅動馬達107來旋轉驅動。
該驅動馬達107使旋轉軸107a的軸O1相對于照明光學系統(tǒng)101的光軸O2傾斜。由此,旋轉反射板106的面方向相對于朝向鉛直方向的軸O1,僅傾斜了規(guī)定角度α。該規(guī)定角度α為數度(例如為2°~4°,優(yōu)選為3°)。
另外,如圖6(b)所示,旋轉反射板106包括由金屬板或者樹脂板等而構成的旋轉圓板106a、以及貼附在旋轉圓板106a上面的反射片106b。該反射片106b在整個面上縱橫排列有多個非常微小的角隅棱鏡108(comercube)并由樹脂一體地形成。
根據如上所述的結構,入射到角隅棱鏡108的入射光束109,在角隅棱鏡108內反射后,成為從角隅棱鏡108射出并沿著入射光束109返回的射出光束110。另外,將具有上述光學特性的反射板稱作回射反射板等。
另一方面,在反射片106b的表面所反射的正反射光束111,因相對于入射光束109呈某角度反射,所以不會如射出光束110般沿著入射光束109返回,從而不會對整體觀察或隱形標記的檢測帶來不良影響(不會成為噪聲光(noise light))。
另外,整體觀察光學系統(tǒng)102依次包括準直透鏡105、半透明反射鏡(half mirror)112、光圈板113、成像透鏡114以及CCD(charge coupleddevice,電荷耦合器件)(二維受光元件、區(qū)域傳感器)115等光學部件。
<隱形標記檢測光學系統(tǒng)200>
該隱形標記檢測光學系統(tǒng)200包括上述照明光學系統(tǒng)101和隱形標記觀察光學系統(tǒng)201。
另外,隱形標記觀察光學系統(tǒng)201依次配置有準直透鏡105、半透明反射鏡202、光圈板203以及成像透鏡204等光學部件,和作為攝像單元的CCD205。
上述整體檢測光學系統(tǒng)100和隱形標記檢測光學系統(tǒng)200中,除旋轉反射板107以外的光學部件等,均收納于圖10所示的光學部件收納外殼23內。該光學部件收納外殼23通過省略了圖示的托架而固定在框架2上。
(整體觀察光學系統(tǒng)的其他配置例)另外,圖6的整體觀察光學系統(tǒng)102也可以圖7所示的方式而構成。亦即,將圖6的半透明反射鏡112配設在半透明反射鏡202與光圈板203之間,使在半透明反射鏡202所反射的反射光束在半透明反射鏡112反射,并使該已反射的光束通過光圈板113和成像透鏡114,而導向CCD115。
<CL測量裝置300>
該CL測量裝置300位于框架2的內側(后壁6側)且固定在基板4a上,并且具有圖12所示的托架301。該托架301具有上部框體302和下部框體303,上部框體302上配設有圖6所示的測量光束投影系統(tǒng)304,下部框體303內配設有圖6所示的受光光學系統(tǒng)305。標號306是固定在下部框體303上的圓錐筒狀的透鏡支承物。
測量光束投影系統(tǒng)304依次配置有光源307、針孔板308、反射鏡309以及準直透鏡310等光學部件。另外,受光光學系統(tǒng)305依次配置有模板311(pattem plate)以及成像透鏡112等光學部件和CCD313。
<蓋(lid)安裝構造>
基板4a的前端部(前壁19側端部)上,固定有圖14~16所示的L字形的托架24。該托架24的起立板部24a上形成有開口25,在起立板部24a的側部一體地形成有法蘭(flange)24b、24b。
開口25可由蓋26關閉。在該蓋26的內面的一側下端部側,固定有如圖14、15所示的鉸鏈(hinge)用托架27。如圖15所示,該托架27包括向后下方彎曲成圓弧狀的彎曲部27a;從該彎曲部27a的后部或下端在蓋26側以直線狀延伸的直線板部27b;以及相對于該直線板部27b為直角(垂直)朝向下方連設的制動(stopper)板部27c。
另一方面,在起立板部24a的內面的兩側部附近,如圖14所示,一體地設有位于比開口25更偏下方的軸承(axle bearing)部件28、28。
并且,托架24通過支撐軸29,將直線板部27b與制動板部27c的連接角部27d轉動自如地保持在軸承部件28、28上。另外,托架27利用扭絞線圈彈簧30受到施力如圖15所示在逆時針方向轉動,上述扭絞線圈彈簧30卷繞在支撐軸29上,且安裝在托架27與起立板部24a之間。
由此,蓋26可與起立板部24a的前面抵接并可關閉開口25。另外,該狀態(tài)下,蓋26關閉外殼3平臺進出用開口21。
<透鏡夾持解除用臂>
另外,在底板4a的一側部上,如圖13所示固定有臂31,用于與蓋26接近接觸并解除透鏡夾持。如圖11、圖14所示,該臂31包括起立部31a;從該起立部31a的上端沿著蓋26延伸的水平部31b;從該水平部31b的前端在蓋26側延伸的板部31c;以及從板部31c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卡止爪部31d。
<透鏡保持單元移動機構>
另外,底板4a上還配設有如圖15所示的透鏡保持單元移動機構32。如圖13、圖15和圖16所示,該透鏡保持單元移動機構32包括位于底板4a上的后端部及臂31的附近的橫向導軌(X方向導軌)33;配設在橫向導軌33上的橫向移動部件(X方向移動部件)34;以及在橫向導軌33上橫向(X方向)移動自如地支撐橫向移動部件34的軸承35(bearing)。而且,橫向移動部件34上安裝有上述驅動馬達107。
另外,透鏡保持單元移動機構32包括如圖17所示在橫向移動部件34上的框架34a的兩側部上端上分別朝向前后(與圖17的紙面垂直的方向;Y方向)而固定的前后導軌36;配設在導軌36上的板狀前后移動部件(前后移動平臺,Y方向移動部件)37;以及在導軌36上的前后方向移動自如地支持前后移動部件37的軸承38。該橫向移動部件34上安裝有上述驅動馬達107。
另外,如圖13所示,橫向移動部件34上固定有螺母部件39,且螺母部件39上擰緊固定有軸線朝向橫向的橫向進給螺栓(X方向進給螺栓)40。該橫向進給螺栓40利用固定在橫向移動部件34上的脈沖馬達(pulse motor)(X驅動馬達)41而旋轉驅動。
另一方面,如圖16所示,前后移動部件37上形成有圓形光透過孔42,該光透過孔42與安裝在驅動馬達107的旋轉反射板106相對。
此外,如圖15所示,前后移動部件37上通過托架37a及固定螺栓37b而固定有螺母部件43,且螺母部件43上擰緊固定有軸線朝向前后方向的前后進給螺栓(Y方向進給螺栓)44。該前后進給螺栓44利用固定在橫向移動部件34上的脈沖馬達(Y驅動馬達)45而旋轉驅動。
<透鏡保持單元>
如圖13~17所示,前后移動部件37的光透過孔42上配設有透鏡固定器(透鏡保持單元)46。
如圖16所示,該透鏡固定器46包括在內周面的下部設有支撐法蘭47a的環(huán)狀齒輪47。該環(huán)狀齒輪47在周面上具有向周方向延伸的齒輪部47b和環(huán)狀槽47c。
并且,如圖18(b)所示,該環(huán)狀槽47c上扣合有多個輥37R,上述輥37R可旋轉自如地安裝在前后移動部件37上。上述多個輥37R沿著光透過孔42而配設,且旋轉自如地將環(huán)狀齒輪47保持在前后移動部件37上。
另外,透鏡固定器46包括透鏡支撐用透明圓板48,嵌合在環(huán)狀齒輪47內且可裝卸地支撐在支撐法蘭47a上;以及軸狀透鏡支承49,以隔開120°的間隔突設在透明圓板48上。此外,透明圓板48也可以是玻璃或者塑料等的透明圓板。
如圖18(a)所示,環(huán)狀齒輪47上旋轉自如地安裝有6個小齒輪50,上述小齒輪50在周方向等間距(60°的間隔)地配置,且在該6個小齒輪50中架設有正時皮帶(Timing Belt)51。旋轉自如地安裝在環(huán)狀齒輪47上的張力輥(tension roller)52與該正時皮帶51的外周面抵接。
此外,每隔一個小齒輪50分別固定有臂53的一端部(基端部),各臂53的另一端部(前端部)上安裝有上下延伸的透鏡保持軸(透鏡保持部件)54。
環(huán)狀齒輪47上安裝有與臂53的一端部近接的彈簧支承銷55,在該彈簧支承銷55與臂53的一端部之間設有線圈彈簧56。該線圈彈簧56以臂53的前端部在環(huán)狀齒輪47的中心側轉動的方式對臂53轉動施力。
如圖13、圖14所示,上述結構的小齒輪50或臂53的一端部覆蓋有罩環(huán)(cover ring)57。該罩環(huán)57利用螺絲58(vis)而固定在環(huán)狀齒輪47上。
而且,在罩環(huán)57的內周面上,于周方向隔開120°的間隔形成有使透鏡保持軸54扣合的扣合切口59。此外,罩環(huán)57的外周面形成有切口60。
另外,3個臂53的一個端部,形成有從切口60向上方突出的扣合突起53a。
此外,前后移動部件37上固定有由脈沖馬達等構成的安裝角設定馬達61,該安裝角設定馬達61的輸出軸61a上安裝有齒輪62。該齒輪62與環(huán)狀齒輪47的齒輪部47b咬合。因此,利用安裝角設定馬達61使齒輪62旋轉,由此使環(huán)狀齒輪47旋轉。
另外,前后移動部件37除透鏡固定器46的部分以外被平臺蓋SC所覆蓋。
<可換框架用透鏡固定器>
另外,代替具有上述透鏡支承49的透鏡支撐用的透明圓板48,如圖20所示,在環(huán)狀齒輪47內可裝卸地安裝有圖19所示的可換框架透鏡固定器63。
該可換框架透鏡固定器63包括外徑與透明圓板48的外徑相同的環(huán)狀框64;固定在該環(huán)狀框64內的透明圓板64a;在環(huán)狀框64上以等間距(120°間隔)突設的3個(多個)支撐軸65;一端部(基端部)轉動自如地安裝在支撐軸65上的透鏡保持臂(透鏡保持部件)66;以及對上述透鏡保持臂66的另一端部(前端部)向環(huán)狀框64的中心側方向轉動施力的線圈彈簧67。此外,透鏡保持臂66形成為前端變細的形狀。
上述環(huán)狀框64形成為壁厚比上述透明圓板64a更厚,如圖20所示,與在環(huán)狀齒輪47上裝卸的情形加以對比,可將上述臂53的透鏡保持軸54裝卸自如地嵌合在環(huán)狀齒輪47內。由此,透鏡保持軸54與環(huán)狀框64的外周面抵接,且無法在該環(huán)狀框64內移動。此時,環(huán)狀框64支撐在圖16的環(huán)狀齒輪47的法蘭47a上。
另外,標號64b是設在可換框架用的環(huán)狀框64上的透孔,并且用于檢測可換框架透鏡固定器63。
<透鏡吸附機構>
如圖10、圖11所示,框架2的側板5上安裝有透鏡吸附機構68。
該透鏡吸附機構68包括圖10、21、23、24所示的托架69。該托架69由上支撐板部69a、下支撐板部69b、以及連設有上下支撐板部69a、69b的縱板部69c而整體大致形成為コ字形。
另外,在縱板部69c的一側的上下部一體地且呈直角地設有安裝片69d、69d。通過利用未圖示的螺絲,而將安裝片69d、69d安裝在圖10、圖11所示的框架2上所設置的側板5上,從而托架69在與側板5呈直角的狀態(tài)下安裝有縱板部69c。
另外,透鏡吸附機構68包括固定臂70,安裝在縱板部69c的正面下部且面向前側;凸輪筒71,將上下端部利用未圖示的螺絲等的固定單元而固定在上下支撐板部69a、69b上;以及內螺紋(internal thread)筒72,旋轉自如且升降自如(上下移動自如)地嵌合在圖22所示的凸輪筒71內。另外,內螺紋筒72的下端部貫通下支撐板部69b并向下方突出。
另外,如圖10、21、22所示,凸輪筒71上形成有上下延伸的凸輪縫隙(cam slit)(引導縫隙)73。該凸輪縫隙73包括圖21所示的上縱縫隙部73a;從該上縱縫隙部73a的下端螺旋狀地呈90°扭曲、并朝向下方而形成的螺旋狀縫隙部73b;以及從該螺旋狀縫隙部73b的下端直至凸輪筒71的下部為止而呈直線狀地形成為較長的下縱縫隙部73c。
并且,如圖22所示,在內螺紋筒72的外周面的上端部附近,旋轉自如地保持有導輥74(guide roller),該導輥74配設在凸輪縫隙73內。
另外,內螺紋筒72上旋轉自如地擰緊固定有外螺紋軸(螺軸)75。該外螺紋軸(螺軸)75貫通上支撐板部69a而一直延伸到下支撐板都69b側。該外螺紋軸75旋轉自如地保持在上支撐板都69a上且在軸線方向(上下方向)上不能移動。
并且,外螺紋軸75的上端部固定有滑輪76(pulley)。另外,上支撐板部69a的下面安裝有驅動馬達77。該驅動馬達77的輸出軸77a貫通上支撐板部69a并向上方突出,且在該輸出軸77a上固定有滑輪78?;?6、78上架設有正時皮帶79。
此外,外螺紋筒75的下端部固定有水平延伸的可動臂80。當導輥74位于凸輪縫隙73的上縱縫隙部73a內時,該可動臂80面向正面,而當導輥74位于凸輪縫隙73的下縱縫隙部73c內時,該可動臂80面向橫向(X方向)以及圖6的左方。
如圖21、23、24所示,在該可動臂80的前端部,通過與可動臂80的延伸方向正交且水平地延伸的支撐軸81,而轉動自如地保持有可動托架(可動部件)82。
如圖25~29所示,介于該可動托架82與可動臂80之間,安裝有卷繞在支撐軸81上的扭力盤簧83。該扭力盤簧83對可動托架82轉動施力,使得圖23所示的可動臂80的前端部往下面?zhèn)日郫B。
另外,輥84旋轉自如地保持在可動托架82的基端部側面上。該輥84在可動臂80朝向正面的狀態(tài)下上升時,與設在固定臂70的下端的水平板部(制動板部)70a抵接,可動托架82抵抗扭力盤簧83的彈力,并以圖21所示的垂直狀態(tài)下轉動可動臂82。
(吸附夾具保持單元)此外,該可動托架82上安裝有吸附夾具保持單元85。
如圖27(a)、圖29所示,該吸附夾具保持單元85包括筒部86a插入托架82的貫通孔82a的固定器本體86;以及將該固定器本體86的法蘭86b固定在可動托架82的對向片82b、82b上的螺絲87、87(vis)。該固定器本體86上設有從貫通孔82a突出的筒部86a,且筒部86a的外周嵌合有可在長度方向移動的外筒88。
該外筒88上隔開180°的間隔形成有如圖27(b)、圖27(c)所示的縫隙88a,各縫隙88a上配置有一端部保持在固定器本體86上的線狀彈簧89、89的另一端的折曲部89a、89a。該折曲部89a上,如圖27(b)、圖27(c)所示,設有從縫隙88a向外筒88內突出的直線部89b。
另外,介于固定器本體86與外筒88之間安裝有線圈彈簧90(coilspring),向圖27(a)的左方對外筒88和固定器本體86施加彈簧施力。在該固定器本體86的筒部86a內,同心地配設有一端部固定在筒部86a的端壁86c上的彈簧支撐軸91。
另外,在筒部86a內,于軸線方向移動自如地嵌合了有底筒狀的滑動筒體92,且在滑動筒體92內保持間隙地插入有彈簧支撐軸91。
該滑動筒體92內插入并摩擦保持有線圈彈簧93的一端部側。而且,該線圈彈簧93內插入有彈簧支撐軸91,該線圈彈簧93的另一端部利用過盈配合而保持在彈簧支撐軸91的端壁86c側的端部上。
此外,如圖28(a)、圖28(b)所示,在固定器本體86的筒部86a上,隔開180°的間隔形成有下端開放的縫狀延伸的切口導槽86d、86d。而且,如圖27(b)、圖28(c)所示,外筒88上形成有上端開放的縫狀切口導槽88b。
如圖27、圖28(d)所示,該切口導槽86d、88b對應地排列。并且,上述切口導槽86d、88b上,在滑動筒體92的外周面插入有如圖26、圖27(a)所示地已安裝的導軸94。另外,如圖30所示,滑動筒體92的端壁92a上突設有定位銷95。此外,外筒88的外端部形成有錐形凹部88c。
另外,如圖30、圖36所示,固定器本體86的法蘭86b上擰緊固定有鉤支撐軸96,且擰緊固定有彈簧支承螺栓97,該彈簧支承螺栓97與鉤支撐軸96鄰接。此外,標號96a是鉤支撐軸96的法蘭。
如圖36所示,該鉤支撐軸96在保持間隙的狀態(tài)下插入板狀卡止鉤98的軸插入孔98a中,以在法蘭86b上支撐卡止鉤98。該卡止鉤98的一側部上形成有彈簧卡止突起98b,且該彈簧卡止突起98上形成有縫隙98c。
并且,與鉤支撐軸96的外周嵌合的線圈彈簧99的兩端部卡止在彈簧支承螺栓97與縫隙98c內。該線圈彈簧99對卡止鉤98向圖30所示的逆時針方向轉動施力并且安裝在法蘭86b、96a之間,且以較輕的力將卡止鉤98按壓至法蘭86b。
如圖30~32所示,該卡止鉤98上形成有卡止切口98d,且以位于與卡止切口98d的轉動施力方向相反側的緣部的方式而形成有傾斜導片98e。并且,卡止切口98d內插入有滑動筒體92的外周面上所安裝的導軸94的前端的小徑軸部94a。
如圖26所示,圖1所示的透鏡吸附夾具120包括安裝軸部121,以及杯部122,該杯部122一體地設在該安裝軸部121上且由橡膠或軟質合成樹脂等彈性部件而構成。并且,安裝軸部121形成有在端面以及周面開放的定位槽123。該安裝軸部121嵌入外筒88內。
<控制電路>
上述液晶顯示器11(顯示單元)由圖6所示的運算控制電路130(顯示控制單元、圖像處理單元)操作控制。
另外,該運算控制電路130操作控制脈沖馬達(X驅動馬達)41、脈沖馬達(Y驅動馬達)45、安裝角設定馬達61、光源103、驅動馬達107、以及光源307。
此外,來自操作面板110的開關操作信號及來自CCD115、205、313的圖像信號(測量信號)將會輸入到運算控制電路130中。
并且,運算控制電路130根據從CCD115、205、313所輸入的圖像信號(測量信號),操作控制作為圖像處理單元的圖像處理電路131,并進行如下處理對已檢測出的圖38(a)所示的單焦點透鏡ML的圖像實施圖像處理,且檢測印刷顯示在單焦點透鏡ML的透鏡表面上的印點410,從而求出安裝透鏡吸附夾具120的透鏡ML中的位置(眼點位置)P;或對已檢測出的圖39所示的雙焦點透鏡ML的圖像實施圖像處理,且檢測雙焦點透鏡ML所具有的近用部420的輪廓421,從而求出眼點位置P的處理;或對已檢測出的圖40所示的累進多焦點透鏡ML的圖像實施圖像處理,且檢測出刻設在累進多焦點透鏡ML上的隱形標記441、442,從而求出眼點位置P。
并且,運算控制電路130將如上所述已求出的眼點位置P的位置坐標存儲在存儲器132中。
此處,運算控制電路130所進行的求出上述眼點位置P的處理,按照預定的處理順序自動地進行,此外,透鏡ML自動地移動,以便所求出的眼點位置P成為透鏡吸附夾具120的安裝位置。
然而,特別是將累進多焦點透鏡ML作為透鏡吸附夾具120的吸附對象時,有時也無法依據上述自動處理而檢測作為搜索眼點位置的基準的隱形標記441、442,而當無法檢測隱形標記441、442中的任一個時、或無法檢測兩個時,也無法檢測眼點位置,且透鏡ML的移動無法自動地進行。
因此,本實施例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1的運算控制電路130包括用以利用手動進行透鏡ML的定位的處理。
亦即,作為顯示控制單元的運算控制電路130進行控制,使得在作為顯示單元的液晶顯示器11上,將與兩條縱線501、502,橫線503,中央縱線504,以及輔助橫線505、506、507、508、509、510一體化的定位光標500,如圖42所示與透鏡ML的圖像ML’重疊顯示,其中,如圖41所示,上述兩條縱線501、502以與形成在透鏡ML上的兩個隱形標記441、442之間的間隔(例如,規(guī)定為34mm)相同的間隔(=34mm)而縱向延伸,上述橫線503與兩條縱線501、502正交且橫向延伸,上述中央縱線504與橫線503正交、且通過橫線503中的以兩條縱線501、502所劃分的兩端部分的中點,上述輔助橫線505、506、507、508、509、510分別與兩條縱線501、502正交,且每3條以等間隔(例如,2mm間隔)配置在各縱線501、502上。
并且,當利用上述隱形標記的自動檢測處理(圖43的流程圖所示的處理),僅可以檢測出隱形標記441、442中的一個(例如,隱形標記441),而無法檢測出另一個(例如,隱形標記442)時,操作者利用肉眼在液晶顯示器11的顯示面上,使透鏡ML或者光標500移動,從而對已顯示的光標500、經檢測的隱形標記441以及印刷顯示的水平線450進行位置對準,由此在可動臂80使透鏡吸附夾具120所安裝的位置上,可適當地設定透鏡ML的眼點位置。
另一方面,當利用上述隱形標記的自動檢測處理,無法檢測出任一個隱形標記441、442時,操作者利用肉眼在液晶顯示器11的顯示面上,搜索任一個隱形標記441或者442,使透鏡ML或者光標500移動,從而對已顯示的光標500、經搜索而得的隱形標記441或者442以及印刷表示的水平線450進行位置對準,由此在可動臂80使透鏡吸附夾具120所安裝的位置上,可適當地設定透鏡ML的眼點位置。
其次,說明本實施例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1的作用。
(1)透鏡吸附夾具120的透鏡吸附機構68的安裝圖10,表示眼鏡透鏡的隱形標記的檢測或眼鏡透鏡的折射測量前的狀態(tài)。
該狀態(tài)下,如圖22所示,透鏡吸附機構68的導輥74位于設在凸輪筒71上的凸輪縫隙73的上縱縫隙部73a的上端部內,而內螺紋筒72位于上升的最上端位置。
該位置中,如圖10、圖21所示,使安裝在內螺紋筒72的下端部的可動臂80位于上升的最上端位置,如圖21所示,使可動托架82的輥84與固定臂70的水平板部70a抵接,且可動托架82抵抗圖25所示的扭力盤簧83的彈力,并如圖23所示成為面向下方的狀態(tài)。
該狀態(tài)下,如圖11所示,可動托架82成為面對吸附盤安裝用開口22的狀態(tài)。因此,操作者可將透鏡吸附夾具120的安裝軸部121從吸附盤安裝用開口22插入如圖26、圖27所示的設在可動托架82上的外筒88內。此時,在設在安裝軸部121的定位槽123內插入定位銷95。
在進入該安裝軸部121時,滑動筒體92利用安裝軸部121抵抗線圈彈簧93的彈力,并向固定器本體86的端壁86c側移動。
此后,透鏡吸附夾具120的安裝軸部121以進一步越過線狀彈簧89的直線部89b的方式而押進入外筒88內,則安裝軸部121成為以下狀態(tài),即,使線狀彈簧89的直線部89b抵抗線狀彈簧89的折曲部89a的彈力而押進入外筒88的縫隙88a內。
該狀態(tài)為,如圖29所示,利用折曲部89a的彈力將直線部89b壓接在安裝軸部121的外周面的狀態(tài),且成為將安裝軸部121保持在外筒88內的狀態(tài),所以外筒88即使朝向下方,透鏡吸附夾具120也不會向下方落下。
該狀態(tài)下,將導軸94的小徑軸部94a定位在卡止鉤98的卡止切口98d內。
(2)對眼鏡透鏡的透鏡固定器46的保持(向透鏡固定器46的外殼3外的露出及透鏡載置)其次,利用操作面板10的功能鍵F1的操作,選擇圖3的自動判斷,并選擇圖2的“左”開關18L或“右”開關18R中的任一個,則利用運算控制電路130操作控制脈沖馬達45,且使前后進給螺栓44正轉,并使螺母部件43及前后移動部件37向蓋26側移動。
伴隨該移動,而覆蓋前后移動部件37的平臺蓋SC與蓋26抵接之后,使該蓋26抵抗扭絞線圈彈簧30的彈力,并以支撐軸29為中心使該蓋26向圖15中順時針方向轉動而打開,且從開口25、21向外殼3外露出,并使安裝在前后移動部件37上的透鏡固定器46露出。
此時,透鏡固定器46的扣合突起53a與臂31的卡止爪部31d扣合,圖18(a)中,與扣合突起53a一體的臂53抵抗線圈彈簧56的彈力,與小齒輪50一體地向順時針方向轉動,且與扣合突起53a一體的臂53的透鏡保持軸54向圖14所示的罩環(huán)57的切口60側移動。
隨之,使圖18(a)所示的正時皮帶51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并利用該正時皮帶51使剩余的另外兩個小齒輪50也順時針地轉動,與該剩余的兩個小齒輪50一體的臂53抵抗線圈彈簧56的彈力而向順時針方向轉動,該剩余的兩個小齒輪50和臂53的透鏡保持軸54向圖14所示的罩環(huán)57的切口60側移動。
在使上述3個透鏡保持軸54向罩環(huán)57側移動并打開的狀態(tài)下,如圖18(b)所示,在透鏡固定器46的軸狀透鏡支承49上載置眼鏡透鏡ML。
(向透鏡固定器46的外殼3內的移動及透鏡保待)此后,運算控制電路130操作控制脈沖馬達45,使前后進給螺栓44反轉,并使螺母部件43及前后移動部件37向外殼3內移動。
隨之,覆蓋前后移動部件37的平臺蓋SC離開蓋26,則利用扭絞線圈彈簧30的彈力以支撐軸29為中心,使該蓋26向圖15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而關閉,并利用蓋26使開口25、21關閉。
此時,透鏡固定器46的扣合突起53a離開臂31的卡止爪部31d,則利用線圈彈簧56的彈力,使與圖18(a)所示的扣合突起53a一體的臂53與小齒輪50一體地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并且與扣合突起53a一體的臂53的透鏡保持軸54向圖14中的罩環(huán)57的中央側移動。
隨之,如圖18(a)所示,使正時皮帶51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利用該正時皮帶51使剩余的另外兩個小齒輪50也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利用線圈彈簧56的彈力使與上述兩個小齒輪50一體的臂53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并且與上述剩余的兩個小齒輪50一體的臂53的透鏡保持軸54向圖14中罩環(huán)57的中心側移動。
這樣使上述3個透鏡保持軸54向罩環(huán)57的中心側移動,并與載置在透鏡固定器46的軸狀透鏡支承49上的眼鏡透鏡ML的周面抵接,從而如圖34所示,由3個透鏡保持軸54夾持(保持)眼鏡透鏡ML。
(3)確認有無眼鏡透鏡ML如上述,在由3個透鏡保持軸54夾持(保持)眼鏡透鏡ML的狀態(tài)下,運算控制電路130使透鏡固定器46在旋轉反射板106與整體檢測光學系統(tǒng)100及隱形標記檢測光學系統(tǒng)200的照明光學系統(tǒng)101之間移動后,使脈沖馬達45的運轉停止。
此后,運算控制電路130使光源103點亮,并使紅外光從該光源103射出,另一方面,驅動控制驅動馬達34并使旋轉反射板106旋轉。
來自該光源103的紅外光,透過針孔板104及半透明反射鏡112、202而入射到準直透鏡105上,利用該準直透鏡105形成為平行光束之后,照射到作為被檢測透鏡的眼鏡透鏡ML上。
利用該照射,已透過眼鏡透鏡ML的紅外光被旋轉反射板106反射并成為反射光。并且,該反射光的一部分透過眼鏡透鏡ML和半透明反射鏡202之后,在半透明反射鏡112反射,且通過光圈板113及成像透鏡114而使眼鏡透鏡ML的圖像或軸狀透鏡支承49的圖像在CCD115上成像。
當眼鏡透鏡ML上有隱形標記或涂料標記時,上述圖像也在CCD115上成像。來自該CCD115的圖像信號輸入到運算控制電路130中。
并且,運算控制電路130接收來自CCD115的圖像信號后,使透鏡ML的圖像顯示在液晶顯示器11上。
此后,運算控制電路130進行判斷透鏡ML是否實際保持在透鏡固定器46上(透鏡ML是否存在)的處理,當判斷為存在的結果時,進行判斷透鏡ML的種類的處理,即判斷此存在的透鏡ML是有印點的單焦點透鏡、無印點的單焦點透鏡、雙焦點透鏡、還是累進多焦點透鏡。
并且,根據經判定而得的透鏡ML的種類,自動地進行眼點位置的檢測處理和透鏡吸附夾具120的安裝處理。
另外,當透鏡ML的種類是無印點的單焦點透鏡時,利用CL測量裝置300進行測量,并自動地進行眼點位置的檢測處理和透鏡吸附透鏡120的安裝處理。
以下,特別說明累進多焦點透鏡ML中的眼點位置的自動檢測處理。
(4)累進多焦點透鏡ML的圖像中的隱形標記441、442的圖像的自動檢測處理、隱形標記441、442的自動檢測和透鏡吸附夾具120的安裝(吸附)的自動處理,按照圖43的流程圖所示的處理順序而進行。
亦即,首先,進行取得整個圖像的處理(S1)。此時,取得顯示整個透鏡ML的圖像,作為例如8bit(0~255)灰度級(gray scale)的圖像數據(圖44(a))。
其次,實施第1次閾值處理(S2)。對于步驟1(S1)中所取得的圖像數據,將已設定的亮度閾值以下的像素的亮度值轉換為0(圖44(b))。
其次,實施第2次閾值處理(S3)和2值化處理(S4)。對步驟2(S2)中所制作而成的圖像實施平滑化處理,且制作中間圖像。并且,根據如下處理制作2值化圖像,即,利用所得到的中間圖像和步驟2(S2)中所制作出的圖像,于每個所對應的像素算出差分,并將已設定的閾值或閾值以上的像素轉換處理為亮度值255,并將閾值或閾值以下的像素轉換為亮度值0(圖44(c))。
另外,作為平滑化處理,可適用例如將目標像素的附近8個像素的亮度值的平均值替換為該目標像素的新的亮度值的處理等。
其次,實施噪聲(noise)去除處理(S5)。此處,每一次進行膨脹處理和收縮處理,提高像素的聯結性,其后,為了消除經2值化的圖像的微小噪聲,而將整個圖像中的亮度值255的像素的聯結數小于等于5pixel的像素全部消除。
另外,作為膨脹處理,可適用有例如目標像素的附近8個像素中若有一個亮度值為255的像素,則將該目標像素的亮度值替換為255的處理等;作為收縮處理,可適用有例如目標像素的附近8個像素中若有一個亮度值為0的像素,則將該目標像素的亮度值替換為0的處理等。
其次,進行決定透鏡ML的假設幾何中心的處理(S6)。選擇透鏡ML的外形輪廓上的左下、右下和上方的3點,求出通過這3點的圓的中心,并將該中心的位置作為透鏡ML的假設中心位置。這是用于決定下一搜索區(qū)域的,所以無須嚴密。
其次,進行線抽出區(qū)域的決定處理(S7)。將透鏡ML的假定中心位置的周圍區(qū)域(300×60pixel)設定為水平線450的抽出處理區(qū)域(圖44(d))。
其次,實施水平涂料的抽出(斜率計算)處理(S8)。在步驟(S7)中所指定的區(qū)域內,實施求出亮度值255的像素數量最多的直線的半轉換處理,并將所獲得的直線設為水平線450(圖45(a))。然而,當亮度值255的像素數量為小于等于30pixel時,所抽出的直線也不是所欲檢測的水平線450。另外,半轉換處理也求出水平線450的斜率。
其次,進行取得放大圖像的處理(S9)。根據步驟8(S8)中所取得的斜率,來進行透鏡ML的旋轉。并且,為了使隱形標記441、442在液晶顯示器11的顯示面上可目視,而取得放大2倍的圖像(圖45(b))。
其次,實施設定隱形標記抽出區(qū)域的處理(S10)。根據步驟6(S6)中所取得的透鏡ML的假定幾何中心位置,推測在水平方向17mm(17pixel)的地點附近存在隱形標記441、442,將由以所述地點為中心的縱60pixel×橫100pixel所構成的矩形區(qū)域,設定為隱形標記441、442的搜索處理區(qū)域。(圖45(c))。
其次,實施2值化處理(S11)。在步驟10(S10)中所設定的區(qū)域上,實施高速Canny邊緣檢測,并進行邊緣的抽出處理。由此,在亮度值急劇變化處,亮度值被轉換為255(圖46(a))。
其次,實施噪聲去除處理(S12)。根據步驟12(S12)中所制作而成的2值化圖像,(i)去除連接區(qū)域的外周的水平線450等的邊緣,(ii)進行作標記,去除聯結像素數小的邊緣(圖46(b))。
其次,實施搜索隱形標記441、442的處理(S13)。生成縱30pixel×橫30pixel的框,并在該框內區(qū)域搜索邊緣量最多處。
其次,進行判斷隱形標記441、442或者水平線450的處理(S14),以判斷存在隱形標記441、442的位置中的任一個涂料符號的有無。將根據步驟13(S13)的搜索處理而獲得的隱形標記441、442的框內區(qū)域作為對象,利用低閾值(例如,亮度值100左右)對透鏡ML的最初的整個圖像(S1)進行2值化處理(圖47(a))。
并且,在經該2值化處理后的圖像中,檢測出任一個圖像時,判斷存在涂料符號(圖47(b)),并進入使用該涂料符號的處理。
此處,如圖45(b)所示,求出從連接作為涂料標記的隱形標記441、442的直線到吸附位置的距離x,例如距離x為3.8mm時,判斷x與規(guī)定值x2中0.0mm、2.0mm、4.0mm的哪一個接近,且使數值與最接近的4.0mm的規(guī)定值(x1)的數值接近(近似)。其后,參考近似(近似)的規(guī)定值(4.0mm),并根據隱形標記441、442確定EP(Eye Point)位置??墒勾穗[形標記基準的“EP”顯示在液晶顯示器11的數值顯示區(qū)域E2上。另外,當從連接作為涂料標記的隱形標記441、442的直線到吸附位置的距離x例如為3.0mm時,也判斷此距離x與規(guī)定值0.0mm、2.0mm、4.0mm中的哪一個接近,以接近(近似)最接近的規(guī)定值的數值x2。另外,規(guī)定值x2除上述數值以外,根據透鏡的種類,也可取值為1.0mm、3.0mm。
其次,實施隱形標記441、442的中心檢測處理(S15)。根據步驟13(S13)中所設定的框內區(qū)域的邊緣,求出隱形標記441、442的重心位置。將該重心位置作為隱形標記441、442的中心位置(圖47(c))。
其次,求出角度(S16)。求出連接由步驟15(S15)所獲得的兩個隱形標記441、442的中心位置的線的相對于水平線的傾斜角度。
其次,進行+記號的檢測處理(S17)和算出到吸附位置的距離的處理(S18)。求出步驟14(S14)中所取得的兩個隱形標記441、442的中心位置之間的中點位置,并將該中點位置作為透鏡ML的正確幾何中心位置Pn。
并且,制作圖40的+符號450a的樣板(template)(圖47(d)),在從幾何中心位置Pn到水平線450的垂直方向上側0mm、2mm、4mm的部分進行匹配并分析相關情況。并且,相關值最高的部分,成為存在+符號450a的位置。另外,相關值小于等于規(guī)定值時,不存在+符號。
相關值最高的部分在從幾何中心位置Pn到水平線450的垂直方向上側0mm的部分、或2mm的部分、或4mm的部分明確時,液晶顯示器11的數值顯示區(qū)域E2的“EP”(Eye point)所對應的顯示框上輸入如圖4A所示的“Auto”時,將已明確的部分的位置確定為眼睛位置(對準后),顯示為“0.0”或“+2.0”或“+4.0”。
另外,如圖4B所示,液晶顯示器11的數值顯示區(qū)域E2的“EP”(Eyepoint)所對應的顯示框內輸入有例如“+4.0”時,將已指定的距離水平線450達到EP高度的位置確定為眼睛位置(自動對準)。
其次,進行透鏡的移動處理(S19)。根據步驟16(S16)中所取得的角度和中心位置,使透鏡ML移動并旋轉。
并且,進行近用部432的位置檢測處理(S20)和左右判斷處理(S21)(圖48)。在較透鏡ML的幾何中心位置偏下側部分,設定左右對稱的區(qū)域,且在上述左右區(qū)域內計算濃度值大于等于規(guī)定值的像素數,并根據已計算出的值進行判斷透鏡ML是左眼用還是右眼用的處理。
以上處理后,進行吸附透鏡吸附夾具120的處理(S22)。
(5)對眼鏡透鏡ML安裝透鏡吸附夾具120如上所述,運算控制電路130在檢測有無眼鏡透鏡ML和眼鏡透鏡ML的種類等或者隱形標記441等之后,對安裝角設定馬達61進行操作控制,使透鏡固定器46的環(huán)狀齒輪47轉動,以使隱形標記441等與液晶顯示器11所顯示的定位光標500(圖41)的規(guī)定部分一致,由此使透鏡固定器46轉動,并使由透鏡固定器46所保持的眼鏡透鏡ML繞光軸O2轉動。
或者,運算控制電路130在利用CL測量裝置300測量眼鏡透鏡ML的折射特性之后,使眼鏡透鏡ML在旋轉反射板106與整體檢測光學系統(tǒng)100及隱形標記檢測光學系統(tǒng)200的照明光學系統(tǒng)101之間移動,當有圓柱軸等時,對安裝角設定馬達61進行操作控制,并使透鏡固定器46的環(huán)狀齒輪47轉動,由此使透鏡固定器46轉動,并使由透鏡固定器46所保持的眼鏡透鏡ML繞光軸轉動。
此后,運算控制電路130對驅動馬達77進行操作控制,利用滑輪78、正時皮帶79、滑輪76,使驅動馬達77的旋轉傳達到外螺紋軸75,從而使該外螺紋軸75旋轉,并使內螺紋筒72向下方移動。
隨之,使與內螺紋筒72一體的可動臂80下降,可動臂80的前端部的輥84離開固定臂70的水平板部70a,且可動托架82因圖25所示的扭力盤簧83的彈力而向可動臂80的下面?zhèn)绒D動。
并且,最后,如圖23所示,成為沿著可動臂80的下面密接的狀態(tài),且成為透鏡吸附夾具120朝向下方的狀態(tài)。
另一方面,伴隨該動作,安裝在內螺紋筒72的導輥74通過螺旋狀縫隙部73b而從上縱縫隙部73a向下縱縫隙部73c移動,可動臂80與內螺紋筒72一體地以90°向透鏡固定器46側轉動,并使透鏡吸附夾具120向眼鏡透鏡ML的上方移動。
此后,進一步使內螺紋筒72及可動臂80下降,從而可動臂80的前端部的透鏡吸附夾具120的吸附杯122如圖34、圖35所示,與軸狀透鏡支承49上的眼鏡透鏡ML抵接。
并且,運算控制電路130對驅動馬達77進行操作控制,進一步使內螺紋筒72及可動臂80稍微下降,使透鏡吸附夾具120的安裝軸部121進一步按壓至外筒88內,且滑動筒體92抵抗線圈彈簧93的彈力,并且使滑動筒體92稍微向固定器本體86的端壁86c側移動,從而使透鏡吸附夾具120吸附在眼鏡透鏡ML上。
隨之,卡止鉤98因線圈彈簧99的彈力而向圖30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如圖37(d)所示,傾斜導片98e向導軸94的小徑軸部94a上移動。由此,如圖37(b)所示,卡止鉤98傾斜,且傾斜導片98e也橫向傾斜。
此后,運算控制電路130使驅動馬達77反轉,使與內螺紋筒72一體的可動臂80上升。
隨之,滑動筒體92因線圈彈簧93的彈力向透鏡安裝軸部121側移動,同時安裝在滑動筒體92上的導軸94的小徑軸部94a,與滑動筒體92一體地沿著傾斜導片98e而向卡止鉤98的前端側移動。
此時,如圖37(d)所示,小徑軸部94a使轉動力F作用于傾斜導片98e,該轉動力F朝向利用線圈彈簧99對卡止鉤98的轉動施力方向等相反的方向。由此,卡止鉤98抵抗圖30中的線圈彈簧99的彈力而向順時針方向稍微轉動,并使導軸94的小徑軸部94a向卡止鉤98的扣合切口98d內移動。
另一方面,滑動筒體92因線圈彈簧93的彈力而向透鏡安裝軸部121側移動,則該安裝軸部121因線圈彈簧93的彈力通過滑動筒體92而受到按壓,且向外筒88的錐形凹部88c側移動,使安裝軸部121離開線狀彈簧89的直線部89b。該狀態(tài)為安裝軸部121容易從外筒88拔出的狀態(tài)。
并且,運算控制電路130維持如下狀態(tài),即,使內螺紋筒72及可動臂80進一步上升,則使安裝在內螺紋筒72的導輥74在下縱縫隙部73c內上升,從而透鏡吸附夾具120從可動臂80的前端的外筒88拔出并吸附在眼鏡透鏡ML上。
此后,使安裝在內螺紋筒72上的導輥74通過螺旋狀縫隙部73b而從下縱縫隙部73c向上縱縫隙部73a移動,使可動臂80向側板5側轉動90°,并使可動臂80離開眼鏡透鏡ML的上方。
然后,使可動臂80上升,同時使導輥74在上縱縫隙部73a內上升,則如圖21所示,可動托架82的輥84與固定臂70的水平板部70a抵接,且可動托架82抵抗如圖25所示的扭力盤簧83的彈力,而成為如圖21所示的朝向下方的狀態(tài)。由此,使可動托架82與圖1所示的吸附盤安裝用開口22相對,成為可安裝新的透鏡吸附夾具120的狀態(tài)。
其次,根據累進多焦點透鏡ML中的隱形標記441、442的自動檢測處理,說明無法檢測兩個隱形標記441、442中的一個或無法檢測兩個時的處理。
(6)根據累進多焦點透鏡ML的圖像中的隱形標記441、442的圖像的手動透鏡定位處理首先,當手動位置對準時,作為顯示控制單元的運算控制電路130,其在液晶顯示器11的顯示面上,如圖42所示,使定位光標500與透鏡ML的圖像重疊顯示。
此處,根據(4)中所說明的隱形標記441、442的自動檢測處理,檢測出任一個隱形標記441或者442時,也顯示經該自動檢測的隱形標記441或者442的圖像。此時,對經自動檢測的隱形標記441或者442實施強調處理等,可提高顯示面上的可視性。
另外,在透鏡ML的表面印刷顯示并經自動檢測處理而檢測出的水平線450,也顯示在顯示面上。
此處,例如初期的顯示狀態(tài),存在如圖49(a)所示的位置關系時,操作者觀察液晶顯示器11的顯示面,以使經檢測的隱形標記441(或者442)與光標500的縱線501(或者502)和橫線503的交點一致的方式,進而操作顯示在顯示面上的移動圖標(icon)(左移動圖標11a、右移動圖標11b、上移動圖標11c、下移動圖標11d),使透鏡ML的圖像平行移動。
然后,在隱形標記441(或者442)與光標500的縱線501(或者502)和橫線503的交點在顯示面上一致的狀態(tài)下,光標500的橫線503與經檢測的水平線450并未重疊,當一側相對于另一側傾斜時(圖49(b)),操作者進一步操作旋轉圖標(逆時針旋轉圖標11e、順時針旋轉圖標11f),使透鏡ML的圖像旋轉,從而使光標500的橫線503與水平線450重合(圖49(c))。
此時,中央縱線504與橫線503的交點的位置,其為透鏡吸附夾具120的安裝位置、即眼點位置,利用上述圖標操作而將透鏡ML的圖像的平行移動量及旋轉角度存儲在運算控制電路130中,運算控制電路130對安裝角設定馬達61等進行操作控制,以便使透鏡ML按照該已存儲的平行移動量及旋轉角度移動。
由此,可在可動臂80使透鏡吸附夾具120所安裝的位置上,適當設定透鏡ML的眼點位置,此后,可在眼點位置安裝透鏡吸附夾具120。
另外,說明了上述累進多焦點透鏡ML在水平線450上有眼點的情形,但是眼點位置并非必須在該透鏡ML的水平線450上,還可在水平線450的上方(遠用部431)側2mm的位置、或4mm的位置或者6mm的位置。
因此,對于上述眼點位置在偏離水平線450的位置的透鏡ML,可根據離開上述水平線450已知的偏移量(2mm、4mm或者6mm),在縱線501(或者502)與輔助橫線505(或者508)的交點(偏移量為2mm時),縱線501(或者502)與輔助橫線506(或者509)交點(偏移量為4mm時),或者縱線501(或者502)與輔助橫線507(或者510)的交點(偏移量62mm時),分別使與隱形標記441(或者442)一致的光標500的部分改變。
另外,即使在利用(4)中所說明的隱形標記441、442的自動檢測處理,無法檢測出兩個隱形標記441和442中的任一個時,用肉眼無法完全看清的隱形標記441和442的圖像也不能稱之為良品,因實際上無法得到成為本實施例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1的對象透鏡ML,所以并非完全不可能用肉眼看清。
因此,操作者可用肉眼在顯示面上搜索可看清的水平線450的延長線上所存在的隱形標記441或者442的圖像。
并且,如上所述,當可看清任一個隱形標記441或者442時,可適用與由上述圖49所說明的操作處理相同的操作處理。
另外,當可看清兩個隱形標記441、442時,以使兩個隱形標記441、442與分別所對應的縱線501、502重合的方式,而操作移動圖標(左移動圖標11a、右移動圖標11b、上移動圖標11c、下移動圖標11d)、或者旋轉圖標(逆時針旋轉圖標11e,順時針旋轉圖標11f),以使透鏡ML的圖像旋轉。
并且,根據上述定位操作,在可動臂80使透鏡吸附夾具120所安裝的位置上,適當設定透鏡ML的眼點位置,此后,在眼點位置可安裝透鏡吸附夾具120。
另外,代替使顯示面上的透鏡ML的圖像移動、旋轉,也可使定位光標500移動、旋轉。
以上,如上所詳細說明般,根據本實施例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1及使用該裝置1的透鏡的定位方法,即使在利用圖像處理無法自動檢測出所有隱形標記441、442時,也可對眼鏡透鏡ML進行適當地定位。
另外,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透鏡吸附位置確定方法中,使用有可調整位置的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規(guī)定間隔刻設或者突設的多個指標(隱形標記441、442)的眼鏡透鏡ML;位置調整單元(透鏡保持單元移動機構32),使上述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在上述可調整位置的范圍內位移;攝像單元(CCD115、205),拍攝利用上述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而保持的上述眼鏡透鏡ML;圖像處理單元(圖像處理電路131),根據由上述攝像單元(CCD115、205)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ML的圖像,進行用以檢測上述指標的圖像處理;顯示單元(液晶顯示器11),用以顯示圖像;顯示控制單元(運算控制電路130),控制上述顯示單元(液晶顯示器11)顯示由上述攝像單元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的圖像和經上述圖像處理而獲得的上述指標的圖像;以及夾具安裝單元(透鏡吸附機構68),將透鏡吸附夾具120安裝在上述眼鏡透鏡ML的規(guī)定部位上。且,該透鏡的定位方法中確定縱向位置,該縱向位置與連接經上述圖像處理而獲得的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距離規(guī)定間隔,并求出該縱向位置距離連接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的間隔,使此間隔近似于規(guī)定值,從而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吸附位置。
根據該方法,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地確定安裝位置,并可適當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
亦即,即使在無法根據圖像處理而自動檢測指標時,也可適當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并且使預定安裝位置與距離連接多個指標中的第一指標的圖像的直線(水平線)規(guī)定的尺寸(規(guī)定值)近似加以識別,其后,切換為距離連接多個指標中的其他第二指標的圖像的直線的間隔并加以確定,由此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的確定安裝位置,從而可縮短作業(yè)時間。
例如,以可目視的涂料標記為基準求出EP(Eye point)位置,使數值接近(近似)0.0mm、2.0mm、4.0mm等的規(guī)定值,可參考接近(近似)的數值,根據隱形標記基準確定EP位置。
另外,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包括可調整位置的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規(guī)定間隔刻設或者突設的多個指標(隱形標記441、442)的眼鏡透鏡ML;位置調整單元(透鏡保持單元移動機構32),使上述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在上述可調整位置的范圍內位移;攝像單元(CCD115、205),拍攝利用上述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而保持的上述眼鏡透鏡ML;圖像處理單元(圖像處理電路131),根據由上述攝像單元(CCD115、205)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ML的圖像,進行用以檢測上述指標的圖像處理;顯示單元(液晶顯示器11),用以顯示圖像;顯示控制單元(運算控制電路130),控制上述顯示單元(液晶顯示器11)顯示由上述攝像單元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的圖像和經上述圖像處理而獲得的上述指標的圖像;以及夾具安裝單元(透鏡吸附機構68),將透鏡吸附夾具120安裝在上述眼鏡透鏡ML的規(guī)定部位上。且,以如下方式加以控制確定縱向位置,該縱向位置與連接經上述圖像處理而獲得的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距離規(guī)定間隔,并求出該縱向位置距離連接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的間隔,使此間隔近似于規(guī)定值,且切換為距離連接上述指標中的其他指標的直線該規(guī)定值的縱向位置,從而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吸附位置。
根據該構成,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地確定安裝位置,并可適當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
亦即,即使在無法根據圖像處理而自動檢測指標時,也可適當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并且使預定安裝位置與距離連接多個指標中的第一指標的圖像的直線(水平線)規(guī)定的尺寸(規(guī)定值)近似加以識別,其后,切換為距離連接多個指標中的其他第二指標的圖像的直線的間隔并加以確定,由此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的確定安裝位置,從而可縮短作業(yè)時間。
例如,以可目視的涂料標記為基準求出EP(Eye point)位置,使數值接近(近似)0.0mm、2.0mm、4.0mm等的規(guī)定值,可參考接近(近似)的數值,根據隱形標記基準確定EP位置。
另外,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透鏡吸附位置確定方法中,使用有可調整位置的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規(guī)定間隔刻設或者突設的多個指標(隱形標記441、442)的眼鏡透鏡ML;位置調整單元(透鏡保持單元移動機構32),使上述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在上述可調整位置的范圍內位移;攝像單元(CCD115、205),拍攝利用上述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而保持的上述眼鏡透鏡ML;圖像處理單元(圖像處理電路131),根據由上述攝像單元(CCD115、205)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ML的圖像,進行用以檢測上述指標的圖像處理;顯示單元(液晶顯示器11),用以顯示圖像;顯示控制單元(運算控制電路130),控制上述顯示單元(液晶顯示器11)顯示由上述攝像單元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的圖像和經上述圖像處理而獲得的上述指標的圖像;以及夾具安裝單元(透鏡吸附機構68),將透鏡吸附夾具120安裝在上述眼鏡透鏡ML的規(guī)定部位上。且,確定縱向位置,該縱向位置與連接經上述圖像處理而獲得的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距離規(guī)定間隔,并求出該縱向位置距離連接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的間隔,使之近似于規(guī)定值,切換為距離連接上述指標中的其他指標的直線該規(guī)定值的縱向位置,從而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吸附位置。
根據該方法,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地確定安裝位置,并可適當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
亦即,即使在無法根據圖像處理而自動檢測指標時,也可適當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并且使預定安裝位置與距離連接多個指標中的第一指標的圖像的直線(水平線)規(guī)定的尺寸(規(guī)定值)近似加以識別,其后,切換為距離連接多個指標中的其他第二指標的圖像的直線的間隔并加以確定,由此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的確定安裝位置,從而可縮短作業(yè)時間。
例如,以可目視的涂料標記為基準求出EP(Eye point)位置,使數值接近(近似)0.0mm、2.0mm、4.0mm等的規(guī)定值,可參考接近(近似)的數值,根據隱形標記基準確定EP位置。
另外,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包括可調整位置的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規(guī)定間隔刻設或者突設的多個指標(隱形標記441、442)的眼鏡透鏡ML;位置調整單元(透鏡保持單元移動機構32),使上述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在上述可調整位置的范圍內位移;攝像單元(CCD115、205),拍攝利用上述載置臺(透鏡固定器46)而保持的上述眼鏡透鏡ML;圖像處理單元(圖像處理電路131),根據由上述攝像單元(CCD115、205)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ML的圖像,進行用以檢測上述指標的圖像處理;顯示單元(液晶顯示器11),用以顯示圖像;顯示控制單元(運算控制電路130),控制上述顯示單元(液晶顯示器11)顯示由上述攝像單元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的圖像和經上述圖像處理而獲得的上述指標的圖像;以及夾具安裝單元(透鏡吸附機構68),將透鏡吸附夾具120安裝在上述眼鏡透鏡ML的規(guī)定部位上。且,以如下方式加以控制確定縱向位置,該縱向位置與連接經上述圖像處理而獲得的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距離規(guī)定間隔,并求出該縱向位置距離連接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的間隔,使之近似于規(guī)定值,切換為距離連接上述指標中的其他指標的直線該規(guī)定值的縱向位置,從而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吸附位置。
根據該構成,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地確定安裝位置,并可適當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
亦即,即使在無法根據圖像處理而自動檢測指標時,也可適當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并且使預定安裝位置與距離連接多個指標中的第一指標的圖像的直線(水平線)規(guī)定的尺寸(規(guī)定值)近似加以識別,其后,切換為距離連接多個指標中的其他第二指標的圖像的直線的間隔并加以確定,由此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的確定安裝位置,從而可縮短作業(yè)時間。
例如,以可目視的涂料標記為基準求出EP(Eye point)位置,使數值接近(近似)0.0mm、2.0mm、4.0mm等的規(guī)定值,可參考接近(近似)的數值,根據隱形標記基準確定EP位置。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調整位置的載置臺,保持在表面形成有以規(guī)定間隔刻設或者突設的多個指標的眼鏡透鏡;位置調整單元,使上述載置臺在上述可調整位置的范圍內位移;攝像單元,對利用上述載置臺而保持的上述眼鏡透鏡進行攝像;圖像處理單元,根據由上述攝像單元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的圖像,進行用以檢測上述指標的圖像處理;顯示單元,用以顯示圖像;顯示控制單元,控制上述顯示單元顯示由上述攝像單元所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的圖像和經上述圖像處理所獲得的上述指標的圖像;以及夾具安裝單元,將透鏡吸附夾具安裝在上述眼鏡透鏡的規(guī)定部位上,其中,上述顯示控制單元對于連接了經上述圖像處理所獲得的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距離規(guī)定間隔的縱向的位置加以確定,并求出距離了連接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的間隔,使上述間隔近似于規(guī)定值,從而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吸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顯示控制單元,對于連接了經上述圖像處理所獲得的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距離規(guī)定間隔的縱向的位置加以確定,并求出距離了連接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的間隔,使上述間隔近似于規(guī)定值,并距離了連接上述指標中的其他指標的直線切換為該規(guī)定值的縱向的位置,從而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吸附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其中所述的攝像單元包括電荷耦合器件。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顯示單元包括液晶顯示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顯示控制單元包括運算控制電路,上述運算控制電路控制上述顯示單元顯示由上述攝像單元而拍攝出的上述眼鏡透鏡的圖像和經上述圖像處理所獲得的上述指標的圖像。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透鏡吸附夾具安裝裝置,其不會因偏移的涂料標記(印刷標記)而錯誤地確定安裝位置,并可適當地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安裝位置。透鏡吸附位置確定方法的特征在于確定縱向位置,該縱向位置距離連接由圖像處理而獲得的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規(guī)定間隔,求出距離連接上述指標中的一個指標的直線的間隔,使之近似于規(guī)定值,從而確定透鏡吸附夾具的吸附位置。
文檔編號G02C13/00GK1951632SQ20061015052
公開日2007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0月18日
發(fā)明者渡辺孝浩, 木川勉 申請人:株式會社拓普康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