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打印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碳帶傳輸裝置及使用該裝置的熱轉印打印機。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熱轉印打印機的打印原理是控制系統(tǒng)控制發(fā)熱元件發(fā)熱打印頭,碳帶薄膜上的油膜在受熱下由固態(tài)轉為液態(tài),并轉移到受印面上,這種方式的打印內容保存時間遠長于熱敏打印紙,并且不易刮破。因此,熱轉印打印機廣泛應用于公路、鐵路、服裝等領域的條碼打印。
而為了保證良好的打印質量,需要保證碳帶打印速度與走紙速度保持同步,而目前,常見的熱轉印打印機的碳帶傳輸結構一般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碳帶在收帶及釋放端沒張緊或由于打印需要碳帶需回退,導致碳帶容易起皺或松弛,造成打印質量差。
2、隨著碳帶收帶端的碳帶外徑不斷變大,碳帶轉速不變的情況下,碳帶的走帶速度加大,則有可能拉斷碳帶或打印質量差,為避免上述情況發(fā)生,就需要在碳帶回收軸上設置離合機構,該機構實現(xiàn)此刻,碳帶齒輪出現(xiàn)打滑而碳帶在張緊扭簧的作用下,同樣處于繃緊狀態(tài)而走帶速度與走紙速度同步。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現(xiàn)有的碳帶傳輸裝置,零件數(shù)量都較多,結構大多過于復雜、體積大,影響整機體積,不好拆裝及維護,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碳帶傳輸裝置及使用該裝置的熱轉印打印機,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結構復雜、不好拆裝、維護,介質適應性差等問題。
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方案實現(xiàn):一種碳帶傳輸裝置,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相互平行且轉向相同的碳帶釋放軸2、碳帶回收軸3,所述碳帶回收軸3由動力組件驅動轉動,所述碳帶釋放軸2、碳帶回收軸3位于同側的一端與機架1轉動連接,另一端分別設置有調整結構a4、調整結構b5,所述調整結構a4包括依次設置的右旋螺釘a401、碳帶齒輪a11403、釋放壓簧404、旋鈕a405、釋放扭簧406、扭簧座a407,左旋螺釘a408,釋放扭簧406在碳帶釋放軸2順時針轉動時,提供一個逆時針的張緊力,碳帶15釋放的時候,需要對碳帶15有一個反向的張緊力,保證碳帶15在走帶過程中始終處于張緊狀態(tài),所述調整結構b5包括依次設置的左旋螺釘b501、碳帶齒輪b503、回收壓簧504、旋鈕b505、回收扭簧506、扭簧座b507,右旋螺釘b508,回收扭簧506在碳帶回收軸3順時針轉動時,提供一個順時針的張緊力。
進一步的,碳帶齒輪a403套設在旋鈕a405上,經(jīng)右旋螺釘a401旋緊,扭簧座a407套設在旋鈕a405上,經(jīng)左旋螺釘a408旋緊,碳帶齒輪b503套設在旋鈕b505上,經(jīng)左旋螺釘b501旋緊,扭簧座b507套設在旋鈕b505上,經(jīng)右旋螺釘b508旋緊,動力組件驅動收帶時,帶收帶端的轉速是一定的,當碳帶15不斷收帶,收帶端外徑會加大,此時碳帶15的線速度不斷加大,為防止打印速度與走紙速度不同步,當碳帶15速度大于走紙速度時,碳帶齒輪b503克服回收壓簧504壓緊產(chǎn)生的摩擦力,打滑空轉,而碳帶15同樣在回收扭簧506的作用下處于繃緊狀態(tài)。
進一步的,所述右旋螺釘a401與碳帶齒輪a403之間及左旋螺釘b501與碳帶齒輪b503之間均設置有油毛氈402、502。
進一步的,所述機架1與碳帶釋放軸2的安裝位置設置有碳帶傳感器13,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對碳帶傳感器13進入讓位的感應窗口,所述扭簧座a407上圓周均布若干傳感器感應孔,當碳帶15快用完的時候,碳帶15釋放端停止運動,在一定的時間/電機9的運轉步數(shù)中,碳帶傳感器13會檢測不到孔的變化,則判斷碳帶15用完。
進一步的,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打印軸6,打印軸6與調整結構b5同側的那端設置有齒輪8,打印軸6與碳帶釋放軸2轉向相反,打印軸6上方設置有打印頭7,打印頭7上側面與機架1之間設置有彈簧14,打印頭7后部與機架1鉸接,打印頭7前部壓靠打印軸6,碳帶由碳帶釋放軸2引出穿過打印頭7與打印軸6之間的壓靠區(qū)域然后引入碳帶回收軸3。
進一步的,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走紙輪軸6,走紙輪軸6與調整結構b5同側的那端設置有齒輪8,走紙輪軸6與碳帶釋放軸2轉向相反,走紙輪軸6上方設置有打印頭,打印頭上側面與機架1之間設置有彈簧14,打印頭后部與機架1鉸接,打印頭前部壓靠走紙輪軸6,碳帶15由碳帶釋放軸2引出穿過打印頭7與走紙輪軸6之間的壓靠區(qū)域然后引入碳帶回收軸3。
進一步的,所述動力組件為電機9,電機9的輸出軸上設置有輸出齒輪10,輸出齒輪10與齒輪8嚙合傳動,齒輪8經(jīng)設置在機架1上的齒輪a11、齒輪b12實現(xiàn)與碳帶齒輪b503的傳動。
一種熱轉印打印機,采用上述的碳帶傳輸裝置。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效果:本發(fā)明結構緊湊、設計合理,有利于實現(xiàn)整機整體的小型化,釋放端及收帶端需要開模的制品通用且數(shù)量少,通過改變彈簧的彈力作用力方向,實現(xiàn)對釋放及收帶的張緊,制作成本低,整體便于拆裝和維護,壓簧更為直觀的控制釋放端及收帶端碳帶的摩擦力大小,有更好的介質適應性,保證打印速度與走紙速度保持同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結構剖視圖;
圖3為碳帶釋放軸的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4為碳帶回收軸的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5為碳帶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機架;2-碳帶釋放軸;3-碳帶回收軸;4-調整結構a;401-右旋螺釘a;402-油毛氈;403-碳帶齒輪a;404-釋放壓簧;405-旋鈕a;406-釋放扭簧;407-扭簧座a;408-左旋螺釘a;5-調整結構b;501-左旋螺釘b;502-油毛氈;503-碳帶齒輪b;504-回收壓簧;505-旋鈕b;506-回收扭簧;507-扭簧座b;508-右旋螺釘b;6-打印軸或走紙輪軸;7-打印頭;8-齒輪;9-電機;10-輸出齒輪;11-齒輪a;12-齒輪b;13-碳帶傳感器;14-彈簧;15-碳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將通過具體實施例和相關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5所示,一種碳帶傳輸裝置,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相互平行且轉向相同的碳帶釋放軸2、碳帶回收軸3,所述碳帶回收軸3由動力組件驅動轉動,所述碳帶釋放軸2、碳帶回收軸3位于同側的一端與機架1轉動連接,另一端分別設置有調整結構a4、調整結構b5,所述調整結構a4包括依次設置的右旋螺釘a401、碳帶齒輪a11403、釋放壓簧404、旋鈕a405、釋放扭簧406、扭簧座a407,左旋螺釘a408,釋放扭簧406在碳帶釋放軸2順時針轉動時,提供一個逆時針的張緊力,碳帶15釋放的時候,需要對碳帶15有一個反向的張緊力,保證碳帶15在走帶過程中始終處于張緊狀態(tài),所述調整結構b5包括依次設置的左旋螺釘b501、碳帶齒輪b503、回收壓簧504、旋鈕b505、回收扭簧506、扭簧座b507,右旋螺釘b508,回收扭簧506在碳帶回收軸3順時針轉動時,提供一個順時針的張緊力。
在本實施例中,碳帶齒輪a403套設在旋鈕a405上,經(jīng)右旋螺釘a401旋緊,扭簧座a407套設在旋鈕a405上,經(jīng)左旋螺釘a408旋緊,碳帶齒輪b503套設在旋鈕b505上,經(jīng)左旋螺釘b501旋緊,扭簧座b507套設在旋鈕b505上,經(jīng)右旋螺釘b508旋緊,動力組件驅動收帶時,帶收帶端的轉速是一定的,當碳帶15不斷收帶,收帶端外徑會加大,此時碳帶15的線速度不斷加大,為防止打印速度與走紙速度不同步,當碳帶15速度大于走紙速度時,碳帶齒輪b503克服回收壓簧504壓緊產(chǎn)生的摩擦力,打滑空轉,而碳帶15同樣在回收扭簧506的作用下處于繃緊狀態(tài)。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右旋螺釘a401與碳帶齒輪a403之間及左旋螺釘b501與碳帶齒輪b503之間均設置有油毛氈402、502。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機架1與碳帶釋放軸2的安裝位置設置有碳帶傳感器13,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對碳帶傳感器13進入讓位的感應窗口,所述扭簧座a407上圓周均布若干傳感器感應孔,當碳帶15快用完的時候,碳帶15釋放端停止運動,在一定的時間/電機9的運轉步數(shù)中,碳帶傳感器13會檢測不到孔的變化,則判斷碳帶15用完。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打印軸6,打印軸6與調整結構b5同側的那端設置有齒輪8,打印軸6與碳帶釋放軸2轉向相反,打印軸6上方設置有打印頭7,打印頭7上側面與機架1之間設置有彈簧14,打印頭7后部與機架1鉸接,打印頭7前部壓靠打印軸6,碳帶由碳帶釋放軸2引出穿過打印頭與打印軸之間的壓靠區(qū)域然后引入碳帶回收軸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走紙輪軸6,走紙輪軸6與調整結構b5同側的那端設置有齒輪8,走紙輪軸6與碳帶釋放軸2轉向相反,走紙輪軸6上方設置有打印頭,打印頭上側面與機架1之間設置有彈簧14,打印頭后部與機架1鉸接,打印頭前部壓靠走紙輪軸6,碳帶15由碳帶釋放軸2引出穿過打印頭7與走紙輪軸6之間的壓靠區(qū)域然后引入碳帶回收軸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動力組件為電機9,電機9的輸出軸上設置有輸出齒輪10,輸出齒輪10與齒輪8嚙合傳動,齒輪8經(jīng)設置在機架1上的齒輪a11、齒輪b12實現(xiàn)與碳帶齒輪b503的傳動。
一種熱轉印打印機,采用上述的碳帶傳輸裝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的碳帶傳輸結構,碳帶回收端及釋放端,制品零件完全一樣,制品直接套裝與機架1,節(jié)省了制品零件數(shù)量,裝置整體體積小,有利于拆裝及位置及整機的小型化,降低了成本。同時只需變更張緊扭簧及壓簧的,就可量化的提供碳帶在過載打滑時候需要的張緊力及離合力,提高了裝置的可靠性及介質的實適應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