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進一步容易地進行電池拆裝作業(yè),并且更為小型化且提高了攜帶性的記錄裝置。記錄裝置具備:對介質進行記錄的記錄單元,其中上述介質是從與構成裝置主體的周圍的第一面相反的一側的面即第二面?zhèn)瘸蛏鲜龅谝幻鎮(zhèn)劝徇\的介質;將通過上述記錄頭進行了記錄的介質從上述第一面?zhèn)扰懦龅呐懦鰡卧?;形成在由上述裝置主體的上表面與上述第二面所構成的角部的切口部;以及可拆裝地被設置在上述切口部,在安裝狀態(tài)下構成上述裝置主體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以及上述第二面的一部分的電池。
【專利說明】記錄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以傳真、打印機等為代表的記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數字照相機、筆記本電腦等具備攜帶性的電子設備中,對設備主體自由拆裝地安裝電池。在以傳真、打印機等為代表的記錄裝置中,也存在具有電池、并且小型-輕巧、具備攜帶性的裝置。專利文獻I以及2所示的打印機是其中一個例子。
[0003]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600173號公報
[0004]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387651號公報
[0005]專利文獻1、2所記載的打印機均在設備背面的整體設定電池安裝面,即以從設備背面?zhèn)冗M行電池的拆裝操作為前提來設計。因此在電池的拆裝作業(yè)時,用戶為了視覺確認電池安裝面而需要改變設置的方向,以使得打印機背面朝向正面。即,打印時的設備的方向與電池拆裝作業(yè)時的設備的方向不同,所以未必可以說操作性良好。
[0006]此外,專利文獻1、2所記載的打印機均因電池的安裝而使包含該電池的裝置整體的容積在設備背面?zhèn)仍龃?。因此,作為具備攜帶性的設備存在攜帶性差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7]因此本發(fā)明是鑒于這樣的狀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進一步容易地進行電池拆裝作業(yè),并且更為小型化而提高了攜帶性的記錄裝置。
[0008]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的記錄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裝置主體,其具備對介質進行記錄的記錄單元;排出單元,其排出通過上述記錄單元進行記錄后的介質;以及電池,其被設置于上述裝置主體的上表面,在安裝狀態(tài)下構成上述裝置主體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0009]根據本方式,電池被設置于裝置主體的上表面,在安裝狀態(tài)下構成上述裝置主體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所以能夠使裝置整體小型化、且攜帶性良好。
[0010]根據第一方式,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備支承輸送前的介質的至少一部分的、朝向介質輸送方向下降而形成傾斜狀的介質支承部,在上述記錄單元與上述電池之間配置上述介質支承部。
[0011]根據第一方式,本發(fā)明的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備支承輸送前的介質的至少一部分的、朝向介質輸送方向下降而形成傾斜狀的輸送裝置,上述電池被配置在上述輸送裝置的下部。
[0012]根據第一方式,本發(fā)明的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裝置主體具備安裝有多個電子部件的電路基板,上述電路基板以沿著上述電池的下表面的姿勢配置在上述電池的下偵牝上述電路基板形成從上述電池的下側向上述記錄頭側延伸的大小,上述多個電子部件中的從上述電路基板向上方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以裝置高度方向的占有區(qū)域與上述電池的占有區(qū)域重疊的方式被配置于在上述電路基板的平面方向上避開上述電池的下側的位置。
[0013]根據本方式,上述多個電子部件中的從上述電路基板向上方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以裝置高度方向的占有區(qū)域與上述電池的占有區(qū)域重疊的方式被配置于在上述電路基板的平面方向上避開上述電池的下側的位置,所以能夠有效地配置在上述電路基板上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能夠抑制裝置的高度尺寸增大。
[0014]本發(fā)明的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從上述電路基板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被配置在形成于上述輸送裝置的下側的區(qū)域。根據本方式,支承輸送前的介質的至少一部分的介質支承部朝向介質輸送方向下降而形成傾斜狀,所以在該介質支承部的下側產生空閑區(qū)域。而且在該空閑區(qū)域,配置從上述電路基板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所以通過有效利用上述空閑區(qū)域,能夠有助于裝置整體的小型化。
[0015]本發(fā)明的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記錄單元具備排出墨的記錄頭、和回收從上述記錄頭排出的墨的墨存積部,上述墨存積部被配置在上述電池的下側。根據本方式,與上述相同能夠有助于裝置整體的小型化。
[0016]另外本發(fā)明的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裝置主體至少具備兩個驅動用馬達,上述兩個驅動用馬達相對于搬運上述介質的方向,被配置在上述介質的兩側。根據本方式,上述兩個驅動用馬達在上述第一方向上被配置于上述電池的兩側,所以上述第一方向上的裝置整體的重量平衡良好,記錄裝置的攜帶性提高。
[0017]根據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項,本發(fā)明的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還具備切口部,該切口部形成在由上述上表面與構成上述裝置主體的周圍的一個側面所形成的角部,在上述切口部形成與上述電池對置的面的框架是至少與形成上述裝置主體的上表面以及上述一個側面的框架分立的部件。
[0018]根據本方式,在上述切口部形成與上述電池對置的面的框架是至少與形成上述裝置主體的上表面以及上述一個側面的框架分立的部件,所以容易對配置在上述電池的下側的上述電路基板及其周圍進行訪問,在進行上述電路基板周圍的布線作業(yè)時提高作業(yè)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立體圖。
[0020]圖2是表示打開了本發(fā)明的打印機中的罩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21]圖3是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側剖視圖。
[0022]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背面?zhèn)鹊牧Ⅲw圖(電池安裝狀態(tài))。
[0023]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背面?zhèn)鹊牧Ⅲw圖(電池拆卸狀態(tài))。
[0024]圖6是表示從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裝置主體拆下構成切口部的框架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25]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裝置主體的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0026]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裝置主體的內部構造的俯視圖。
[0027]圖9是從下方側表示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裝置主體的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各實施例中對于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符號,僅在最初的實施例中進行說明,在以后的實施例中省略該結構的說明。
[0029]圖1是本實施例的打印機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打開了本實施例的打印機中的罩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側剖視圖,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背面?zhèn)鹊牧Ⅲw圖(電池安裝狀態(tài)),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背面?zhèn)鹊牧Ⅲw圖(電池拆卸狀態(tài))。
[0030]圖6是表示從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裝置主體拆下了構成切口部的框架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裝置主體的內部構造的立體圖,圖8是表示本實施例的打印機的裝置主體的內部構造的俯視圖,圖9是從下方側表示本實施例的打印機的裝置主體的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0031]另外,在各圖中所示的X — Y — Z坐標系的X方向表示記錄頭的掃描方向,Y方向表示記錄裝置的深度方向,Z方向表示記錄頭與介質之間的距離(間隙)的變化的方向即裝置高度方向。另外,在各圖中將一Y方向設為裝置前面?zhèn)?,?Y方向側設為裝置背面?zhèn)取?br>
[0032]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將構成打印機10的周圍的側面中的圖1中的裝置前面(一 Y方向側)設為“第一面”,將裝置背面(+Y方向側)設為“第二面”,將裝置右側面(一 X方向偵D設為“第三面”,將裝置左側面(+ X方向側)設為“第四面”。并且將X軸方向設為“第一方向”,將Y軸方向設為“第二方向”。
[0033]記錄裝置的概要
[0034]參照圖1以及圖2對打印機10的整體結構進行概述。打印機10具備:裝置主體12、介質供給部罩16、記錄部保護罩18 (參照圖2)、排出部罩20、操作部22 (參照圖2)、以及電池24。另外,對于電池24在后面詳細敘述。
[0035]另外,在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設置有介質供給部罩16。介質供給部罩16可轉動地安裝在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介質供給部罩16相對于裝置主體12能夠采取打開的狀態(tài)(參照圖2)、和關閉的狀態(tài)(參照圖1)。在介質供給部罩16處于相對于裝置主體12關閉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與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 —起構成打印機10的上表面。
[0036]另外,在介質供給部罩16處于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參照圖2)的情況下,成為向打印機10的背面?zhèn)?+ Y方向側)傾斜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介質供給部罩16的里面作為介質的載置面16a發(fā)揮作用。
[0037]另外,在介質供給部罩16處于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裝置主體12的后述的介質供給部26的介質開口部28成為相對于打印機10的上方打開的狀態(tài)。因此,介質供給部26能夠將載置于載置面16a的介質輸送至后述的輸送路徑。另外,在介質開口部28設置有以在打印機10的寬度方向(X軸方向)上能夠接觸和分離地移動的方式構成的一對介質引導件30。一對介質引導件30約束介質的寬度方向的兩端,規(guī)定裝置寬度方向的介質的位置。
[0038]另外,在介質供給部罩16處于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成為在打印機10的上表面,記錄部保護罩18以及操作部22露出的狀態(tài)。記錄部保護罩18能夠采取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未圖示)和關閉的狀態(tài)(參照圖2)。在記錄部保護罩18處于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用戶能夠訪問設置于裝置主體12的后述的記錄部32。
[0039]另外,操作部22具備用于操作打印機10的電源按鈕、打印設定按鈕等而構成。在介質供給部罩16處于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用戶能夠對操作部22進行訪問,而能夠進行打印機10的操作。
[0040]并且,在裝置主體12的前面12b設置有排出部罩20。排出部罩20可轉動地安裝在裝置主體12的前面12b。排出部罩20能夠采取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參照圖2)、和關閉的狀態(tài)(參照圖1)。排出部罩20在該排出部罩處于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從裝置主體12的作為后述的“排出單元”的排出部34向打印機10的前方排出執(zhí)行了記錄的介質。
[0041]關于介質輸送路徑
[0042]接下來,參照圖3對打印機10中的介質輸送路徑上的構成要素進一步進行詳細說明。在圖3中紙面右側(裝置背面?zhèn)?是輸送路徑上游,紙面左側(裝置前面?zhèn)?為輸送路徑下游。
[0043]在輸送路徑上游側,設置有從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的介質供給部罩16(圖3點劃線部)的載置面16a將介質輸送至輸送路徑下游側的介質供給部26。介質供給部26具備:介質開口部28、設置在該介質開口部的一對介質引導件30、支承從介質開口部28投入的介質的至少一部分的介質支承部36、設置在與該介質支承部36對置的位置的拾取輥38、以及返回桿40。
[0044]介質支承部36在圖3中朝向一 Y方向側下降而形成為傾斜狀。另外,拾取輥38以能夠相對于載置于介質支承部36的介質在接觸和分離方向上擺動的方式構成。另外,拾取輥38從作為“驅動用馬達”的第一驅動馬達42 (參照圖6)經由未圖示的傳遞機構而接受驅動力進行旋轉。拾取輥38在位移到接近介質支承部36的方向時,與載置于介質支承部36的最上位的介質接觸,并將該最上位的介質輸送到輸送路徑下游側。此時,第二位及以后的介質通過返回桿40被返回到介質支承部36,防止第二位及以后的介質被無意中輸送到輸送路徑下游側。
[0045]在介質供給部26的下游側設置有搬運部44。搬運部44具備搬運驅動輥46、和搬運從動輥48。搬運驅動輥46被一體地安裝于搬運輥軸50,通過作為“驅動用馬達”的第二驅動馬達52 (參照圖6)與搬運輥軸50 —起旋轉。搬運部44將從介質供給部26輸送的介質經過搬運驅動輥46與搬運從動輥48之間的輥隙而搬運到搬運方向下游側。在搬運部44的下游側設置有記錄部32。
[0046]記錄部32具備:滑架54、設置在該滑架的底部的構成“記錄單元”的記錄頭56、以及與該記錄頭對置,作為支承介質的支承部的下部導向部件即壓印平板58。記錄頭56與被壓印平板58支承的介質對置。滑架54通過由設置在裝置主體12內部的控制部(未圖示)控制的第三驅動馬達60 (參照圖9)以在主掃描方向(圖3的紙面里外方向即X軸方向)往返運動的方式被驅動。另外,壓印平板58通過從下方支承介質,來規(guī)定介質的記錄面與記錄頭56的頭表面之間的距離(間隙)。
[0047]在記錄部32的搬運方向下游側設置有排出部34。排出部34具備排出輥62。被記錄部32執(zhí)行了記錄的介質通過排出輥62而向排出部34的下游側即裝置前方排出。
[0048]關于電池
[0049]接下來,參照圖1、圖3?圖9對本實施例的電池24進行詳細說明。參照圖5,打印機10在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圖5中的+ Z方向側)與背面(圖5中的+ Y方向側)所形成的角部形成有切口部64。如圖4與圖5所示,電池24可拆裝地安裝于切口部64。
[0050]在電池24安裝在切口部64的狀態(tài)下,電池24的上表面24a與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平齊。因此,電池24的上表面24a成為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的一部分。另夕卜,電池24的側面24b與裝置主體12的背面12c平齊。因此,電池24的側面24b成為裝置主體12的背面12c的一部分。
[0051]因此,即使在面對前面12b的狀態(tài)下從上側視覺確認打印機10,也能夠視覺確認切口部64即電池24的安裝部位,并能夠進行電池24的拆裝作業(yè)。S卩,在電池24的拆裝時無需為了面對背面12c而旋轉裝置,由此能夠進一步容易地進行電池24的拆裝作業(yè)。并且,由于電池24成為進入裝置主體12的狀態(tài),所以裝置整體更為小型化、且攜帶性良好。
[0052]另外,在電池24的相對于裝置主體12的安裝狀態(tài)下,該電池24的上表面24a與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平齊,所以在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未形成階梯差。因此,能夠提高打印機10的攜帶性以及美觀。
[0053]另外,在電池24的相對于裝置主體12的安裝狀態(tài)下,該電池24的側面24b與裝置主體12的背面12c平齊,所以在背面12c未形成階梯差,因此能夠提高打印機10的攜帶性以及美觀。
[0054]另外,如圖4所示電池24在裝置主體12的寬度方向即X軸方向上被配置在裝置主體12的中央部。因此,在打印機10中X軸方向的裝置整體的重量平衡良好,打印機10的攜帶性提高。
[0055]另外,電池24是鋰離子電池等公知的電池,構成為能夠利用未圖示的適配器等進行充電。另外,電池24具備進行公知的鎖定機構(未圖示)的解鎖的解鎖鈕66。電池24在安裝在裝置主體12的切口部64時,通過上述鎖定機構鎖定。而且能夠通過使解鎖鈕66滑動進行解鎖。
[0056]另外,參照圖6以及圖9,電池24在X軸方向被配置在驅動拾取輥38的第一驅動馬達42與驅動搬運驅動輥46的第二驅動馬達52之間。這樣在X軸方向在電池24的兩側配置有第一驅動馬達42以及第二驅動馬達52,所以在打印機10中X軸方向上的裝置整體的重量平衡良好,能夠提高打印機10的攜帶性。
[0057]關于電路基板
[0058]接著,對設置于裝置主體12的電路基板74與電池24的關系進行說明。參照圖5以及圖6,切口部64具備框架68。在框架68被安裝于裝置主體12時,在切口部64形成有與電池24對置的面。另外,如圖6以及圖7所示裝置主體12具備上部框架70和下部框架72。構成切口部64的框架68作為與構成裝置主體12的上部框架70以及下部框架72分立的部件而構成。
[0059]參照圖8,裝置主體12具備在其內部安裝有多個電子部件的電路基板74。電路基板74具備從其上表面向+ Z方向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多個電子部件76。另外,電路基板74在裝置主體12內部沿著圖6中的XY平面延伸配置。而且,再次參照圖3,電路基板74在圖3的Z軸方向上被配置在電池24的一 Z方向(下側)。
[0060]并且,如圖3所示,電路基板74在Y軸方向從電池24的下側向裝置前面?zhèn)?一Y方向側)延伸。另外,安裝于電路基板74的電子部件中的從電路基板74的上表面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76在Y軸方向上,被配置在電路基板74的一 Y方向側即靠近裝置前面的位置。因此,電子部件76在Z軸方向上的占有區(qū)域與電池24的占有區(qū)域重疊。
[0061]另外,如圖3所示,朝向一 Y方向側下降而形成傾斜狀的介質支承部36位于Y軸方向上電池24的一 Y方向側。在電路基板74的靠近裝置前面所配置的電子部件76被配置在形成于介質支承部36的下側的區(qū)域(成為死區(qū))。
[0062]安裝于電路基板74的多個電子部件中的從電路基板74向上方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76以Z軸方向上的占有區(qū)域與電池24的占有區(qū)域重疊的方式被配置在Y軸方向相對于電池24靠近裝置前面的位置,所以能夠有效地配置在電路基板74中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76。因此,能夠抑制裝置的高度尺寸增大。
[0063]另外,支承輸送前的介質的至少一部分的介質支承部36朝向一 Y方向下降而形成傾斜狀,所以在該介質支承部36的下側產生空閑區(qū)域。而且在該空閑區(qū)域,配置從電路基板74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76,所以通過有效利用上述空閑區(qū)域,能夠有助于裝置整體的小型化。
[0064]另外,如圖3以及圖6所示,電路基板74被配置在電池24的下側。而且若將構成切口部64的框架68從裝置主體12拆下,則能夠從裝置主體12的外側訪問電路基板74。
[0065]在切口部64形成與電池24對置的面的框架68是與至少形成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以及背面12c的上部框架70分立的部件。因此,容易對配置在電池24的下側的電路基板74及其周圍進行訪問,在進行電路基板74周圍的布線作業(yè)時作業(yè)性提高。
[0066]另外,參照圖3以及圖9,在Z軸方向電池24的下側,設直有墨存積部78。墨存積部78經由回收單元(未圖示)存積在執(zhí)行記錄頭56的清潔時從記錄頭56排出的墨以及與介質無緣而打印時廢棄的墨。
[0067]總結上述說明,本實施例中的打印機10具備:裝置主體12、排出通過記錄頭56進行了記錄的介質的排出部34、以及可拆裝地被設置在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并在安裝狀態(tài)下構成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的一部分的電池24。
[0068]更為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具備:記錄部32,其具備對介質進行記錄的記錄頭56,其中上述介質是從與構成裝置主體12的周圍的裝置前面12b相反的一側的面即裝置背面12c側朝向裝置前面12b側搬運的介質;排出部34,其將通過記錄頭56進行了記錄的介質從裝置前面12b側排出;切口部64,其形成在由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與背面12c所構成的角部;以及電池24,其可拆裝地被設置于該切口部64,在安裝狀態(tài)下構成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的一部分以及背面12c的一部分。
[0069]另外,具備支承輸送前的紙張的至少一部分的、朝向紙張輸送方向下降而形成傾斜狀的介質支承部36,介質支承部36被配置在記錄頭56與電池24之間。
[0070]另外,具備安裝有多個電子部件的電路基板74,多個電子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介質支承部36與電池24之間。
[0071]在電池24相對于裝置主體12的安裝狀態(tài)下,該電池24的上表面24a與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平齊。另外,在電池24相對于裝置主體12的安裝狀態(tài)下,該電池24的側面24b與裝置主體12的背面12c平齊。
[0072]在從構成裝置主體12的周圍的、構成與裝置前面以及裝置背面交叉的面的裝置右側面朝向其相反的一側的裝置左側面的方向即X軸方向上,電池24配置在裝置主體12的中央部。另外,裝置主體12至少具備2個驅動用馬達即第一驅動馬達42以及第二驅動馬達52。第一驅動馬達42以及第二驅動馬達52在X軸方向配置在電池24的兩側。
[0073]另外電路基板74以沿著電池24的下表面(與X — Y平面大致平行)的姿勢(即,與X-Y平面大致平行)配置在電池24的下側,電路基板74形成從電池24的下側朝向記錄頭56側(一 Y方向)延伸的大小。而且多個電子部件中的從電路基板74向上方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76以裝置高度方向上的占有區(qū)域與電池24的占有區(qū)域重疊的方式被配置于在電路基板74的平面方向避開電池24的下側的位置。
[0074]換言之,電路基板74以在裝置主體12中沿著包含X軸方向和從裝置前面朝向裝置背面的方向即Y軸方向的XY平面的姿勢,配置在電池24的下側。在Y軸方向,電路基板74形成從電池24的下側向裝置前面?zhèn)妊由斓拇笮?。上述多個電子部件中的從電路基板74向上方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76以Z軸方向上的占有區(qū)域與電池24的占有區(qū)域重疊的方式被配置于在Y軸方向相對于電池24靠近裝置前面的位置。
[0075]記錄部32具備排出墨的噴墨記錄頭56而構成。另外,在電池24的下部,具備存積從噴墨記錄頭56廢棄的墨的墨存積部78。
[0076]在Y軸方向相對于電池24靠近裝置前面的位置,具備支承輸送前的介質的至少一部分的、朝向一 Y方向(紙張輸送方向)下降形成傾斜狀的介質支承部36。從電路基板74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76被配置在形成于介質支承部36的下側的區(qū)域。
[0077]另外,在切口部64形成與電池24對置的面的框架68是至少與形成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以及裝置背面12c的上部框架70分立的部件。
[007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本發(fā)明的電池24應用于作為記錄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噴墨打印機,但一般也能夠應用于其他液體噴射裝置。
[0079]這里,所謂的液體噴射裝置并不限于使用噴墨式記錄頭,從該記錄頭排出墨來對被記錄介質進行記錄的打印機、復印機以及傳真等記錄裝置,包含代替墨將與其用途對應的液體從與上述噴墨式記錄頭相當的液體噴射頭噴射至與被記錄介質相當的被噴射介質,使上述液體附著于上述被噴射介質的裝置。
[0080]作為液體噴射頭,除了上述記錄頭以外,列舉出用于液晶顯示等彩色濾光片制造的顏色材料噴射頭、用于有機EL顯示、面發(fā)光顯示(FED)等電極形成的電極材料(導電漿料)噴射頭、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體有機物噴射頭、作為精密移液管的樣品噴射頭等。
[0081]另外,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發(fā)明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那些當然也包含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
[0082]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遍及裝置主體12的上表面12a與背面12c來設計電池24,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僅在上表面12a設置切口,將電池24配置在此處。即,電池24在安裝狀態(tài)下也可以不構成裝置主體12的背面12c。
[0083]附圖標記說明
[0084] 10…打印機;12…裝置主體;12a、24a…上表面;12b…前面;12c…背面;16…介質供給部罩;16a…載置面;18…記錄部保護罩;20…排出部罩;22…操作部;24…電池;24b…側面;26…介質供給部;28…介質開口部;30…介質引導件;32…記錄部;34…排出部;36…介質支承部;38…拾取輥;40…返回桿;42…第一驅動馬達;44…搬運部;46…搬運驅動輥;48…搬運從動輥;50…搬運輥軸;52…第二驅動馬達;54…滑架;56…記錄頭;58…壓印平板;60…第三驅動馬達;62…排出輥;64…切口部;66…解鎖鈕;68…框架;70…上部框架;72… 下部框架;74...電路基板;76...電子部件;78…墨存積部。
【權利要求】
1.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裝置主體,其具備對介質進行記錄的記錄單元; 排出單元,其排出通過所述記錄單元進行了記錄的介質;以及電池,其被設置于所述裝置主體的上表面,該電池在安裝狀態(tài)下構成所述裝置主體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支承輸送前的介質的至少一部分的、朝向介質輸送方向下降而形成傾斜狀的介質支承部, 在所述記錄單元與所述電池之間配置所述介質支承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支承輸送前的介質的至少一部分的、朝向介質輸送方向下降而形成傾斜狀的輸送裝置, 所述電池被配置在所述輸送裝置的下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裝置主體具備安裝有多個電子部件的電路基板, 所述電路基板以沿著所述電池的下表面的姿勢被配置在所述電池的下側, 所述電路基板形成從所述電池的下側向所述記錄頭側延伸的大小, 所述多個電子部件中的從所述電路基板向上方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以裝置高度方向上的占有區(qū)域與所述電池的占有區(qū)域重疊的方式被配置于在所述電路基板的平面方向上避開所述電池的下側的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從所述電路基板突出規(guī)定量以上的電子部件被配置在形成于所述輸送裝置的下側的區(qū)域。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記錄單元具備: 記錄頭,其排出墨;和 墨存積部,其回收從所述記錄頭排出的墨, 所述墨存積部被配置在所述電池的下側。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裝置主體至少具備兩個驅動用馬達, 所述兩個驅動用馬達相對于搬運所述介質的方向,被配置在所述介質的兩側。
8.根據權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切口部,該切口部形成在由所述上表面與構成所述裝置主體的周圍的一個側面所形成的角部, 在所述切口部,形成與所述電池對置的面的框架是至少與形成所述裝置主體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一個側面的框架分立的部件。
【文檔編號】B41J3/36GK104070832SQ201410122651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29日
【發(fā)明者】津山和彥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