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夾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支架夾具,包括工作臺,在工作臺上設置至少一組夾具組,夾具組包括設置在工作臺上的對中組件,對中組件包括對中基座,對中基座內可移動的設置有對中斜塊,對中斜塊的一端延伸至對中基座內并連接有對中氣缸,對中斜塊的另一端設置有錐形部,錐形部的兩側并位于對中基座內對稱設置兩根長度相等的用于選擇性抵壓支架的內側面的對中頂桿,對中組件的一側沿對中組件的中心線的延長線對稱設置兩組用于頂緊支架的頂桿組件,用于限定支架在工作臺上的移動。通過設置對中組件,利用對中斜塊推動兩根長度相等的對中頂桿頂壓支架的內側面,可以自動對裝夾在工作臺上的支架進行對中,減少了人工對中工作,降低了對中誤差,提高了加工精度。
【專利說明】支架夾具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制動鉗生產(chǎn)【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支架夾具。
【背景技術】
[0002]隨著車輛性能的不斷提高,車速的不斷提升,對車輛的制動系統(tǒng)也隨之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制動效果更好的盤式制動器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轎車、商用車上。汽車盤式制動器以中端面作摩擦面,由摩擦片與其金屬盤組成制動單元,而這制動力的大小就反映在橫跨在制動盤兩側的夾緊甜上,稱為制動甜。
[0003]制動鉗的支架在加工過程中,需要將其固定在加工設備的工作臺上,對于對稱結構的機架,在裝夾時還需要對中安裝,這樣才能保證機架后期的加工精度。目前只能通過操作者手工對支架進行對中安裝,這樣使得裝夾難度大,生產(chǎn)效率低,而且手工對中會產(chǎn)生誤差,不能保證機架后期的加工精度。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支架夾具,其結構簡單,裝夾方便,能自動對待加工支架進行對中,定位精度聞,能有效提聞生廣質量。
[0005]為達此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支架夾具,包括工作臺,在所述工作臺上設置至少一組夾具組,所述夾具組包括設置在所述工作臺上的對中組件,所述對中組件包括對中基座,所述對中基座內可移動的設置有對中斜塊,所述對中斜塊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對中基座內并連接有對中氣缸,所述對中斜塊的另一端設置有錐形部,所述錐形部靠近所述對中氣缸的一端的直徑大于遠離所述對中氣缸的一端的直徑,所述錐形部的兩側并位于所述對中基座內對稱設置兩根長度相等的對中頂桿,所述對中頂桿的一端與所述錐形部接觸式設置,另一端可滑動的延伸至所述對中基座外用于抵接所述支架的內側面;
[0007]所述對中組件的一側沿所述對中組件的中心線的延長線對稱設置兩組用于頂緊所述支架的頂桿組件,兩個所述頂桿組件與所述對中組件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在所述工作臺上,用于限定所述支架在所述工作臺上的移動。
[0008]作為支架夾具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對中基座的兩側設置有防止所述對中頂桿脫離所述對中基座的定位塊,所述對中基座內設置有所述對中頂桿用第一滑槽,在所述定位塊內對應所述第一滑槽依次設置有相互貫通的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所述第二滑槽靠近所述第一滑槽設置,所述第一滑槽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二滑槽的尺寸,所述第二滑槽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滑槽的尺寸,所述對中頂桿包括頂桿第一部分和頂桿第二部分,所述頂桿第一部分活動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內,所述頂桿第二部分活動的設置在所述第三滑槽內,在所述第二滑槽內還設置用于使所述對中頂桿復位的第一彈簧。
[0009]作為支架夾具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對中組件的一側還設置有用于將所述支架壓緊在所述工作臺上的壓塊組件。[0010]作為支架夾具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壓塊組件包括旋轉氣缸,所述旋轉氣缸的活塞桿端部連接有轉動桿,所述轉動桿上螺紋連接有壓塊,所述壓塊遠離所述轉動桿的一端用于選擇性抵壓所述支架,在所述轉動桿上穿設有用于防止所述壓塊脫離所述轉動桿的固定螺母。
[0011]作為支架夾具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頂桿組件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工作臺上的頂桿座,所述頂桿座上開設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內穿設有帶有螺紋的頂壓桿,所述頂壓桿平行于所述工作臺,且所述頂壓桿的端部選擇性的頂壓在所述支架的側面。
[0012]作為支架夾具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工作臺上還設置轉動定位組件,所述轉動定位組件包括轉動座,所述轉動座的一側設置轉動板,所述轉動板通過轉軸轉動設置在所述轉動座上,所述轉動板的一端與所述支架抵壓,所述轉動板的另一端與轉動頂桿抵接,所述轉動座上開設有所述轉動頂桿用臺階盲孔,所述轉動頂桿的一端設置在所述臺階盲孔內并與所述臺階盲孔內的第二彈簧連接,所述轉動頂桿的另一端穿過所述臺階盲孔并延伸至轉動座的外部與所述轉動板抵接。
[0013]利用第二彈簧的彈力推動轉動頂桿移動,轉動頂桿的移動使轉動板轉動,進一步使轉動板遠離轉動頂桿的一端頂緊支架。
[0014]作為支架夾具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工作臺上間隔設置四組所述夾具組。
[0015]通過在工作臺上設置四組夾具組,四個工位同時加工,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0016]作為支架夾具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工作臺上設置有與所述工作臺垂直的第一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一側與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連接有平臺,所述平臺與所述工作臺平行,所述平臺的寬度小于所述工作臺的寬度,其中兩組所述夾具組安裝在所述平臺上,剩余兩組所述夾具組安裝在所述工作臺上并位于所述平臺遠離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一側。
[0017]作為支架夾具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平臺與所述工作臺之間設置用于支撐所述平臺的第二支撐板。
[0018]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通過設置對中組件,利用對中斜塊推動兩根長度相等的對中頂桿頂壓支架的內側面,可以自動對裝夾在工作臺上的支架進行對中,減少了人工對中工作,降低了對中誤差,提高了加工精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下面根據(jù)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0]圖1為實施例所述的支架夾具的主視示意圖;
[0021]圖2為實施例所述的支架夾具的俯視示意圖;
[0022]圖3為實施例所述的支架夾具的側視示意圖;
[0023]圖4為圖1中A處放大示意圖;
[0024]圖5為實施例所述的支架夾具中的轉動定位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1至5中:
[0026]1、工作臺;
[0027]2、夾具組;
[0028]21、對中組件;210、第一彈簧;211、對中基座;212、對中斜塊;213、對中氣缸;214、錐形部;215、對中頂桿;216、定位塊;217、第一滑槽;218、第二滑槽、219、第三滑槽;[0029]22、頂桿組件;221、頂桿座;222、頂壓桿;
[0030]23、壓塊組件;231、旋轉氣缸;232、轉動桿;233、壓塊;234、固定螺母;
[0031]24、轉動定位組件;241、轉動座;242、轉動板;243、轉軸;244、轉動頂桿;245、臺階盲孔;246、第二彈簧;
[0032]3、支架;4、第一支撐板;5、平臺、6、第二支撐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0034]如圖1至5所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支架夾具,包括工作臺1,工作臺I上至少設置一組夾具組2,在本實施例中工作臺I上間隔設置四組夾具組2,四組夾具組2可以間隔設置在工作臺I上,也可以如本實施例階梯分布在工作臺I上,當呈階梯分布時,需要在工作臺I上額外設置支撐裝置,在本實施例中,工作臺I上設置有與工作臺I垂直的第一支撐板4,第一支撐板4的一側與第一支撐板4固定連接有平臺5,平臺5與工作臺I平行,平臺5的寬度小于工作臺I的寬度,其中兩組夾具組2安裝在平臺5上,剩余兩組夾具組2安裝在工作臺I上并位于平臺5遠離第一支撐板4的一側,平臺5與工作臺I之間設置用于支撐平臺5的第二支撐板6。
[0035]其中,夾具組2包括對中組件21、頂桿組件22、壓塊組件23以及轉動定位組件24。
[0036]對中組件21對中組件21包括對中基座211,對中基座211內可移動的設置有對中斜塊212,對中斜塊212的一端延伸至對中基座211內并連接有對中氣缸213,對中斜塊212的另一端設置有錐形部214,錐形部214靠近對中氣缸213的一端的直徑大于遠離對中氣缸213的一端的直徑,錐形部214的兩側并位于對中基座211內對稱設置兩根長度相等的對中頂桿215,對中頂桿215的一端與錐形部214接觸式設置,另一端可滑動的延伸至對中基座211外用于抵接支架3的內側面。
[0037]對中基座211的兩側設置有防止對中頂桿215脫離對中基座211的定位塊216,對中基座211內設置有對中頂桿215用第一滑槽217,在定位塊216內對應第一滑槽217依次設置有相互貫通的第二滑槽218和第三滑槽219,第二滑槽218靠近第一滑槽217設置,第一滑槽217的尺寸等于第二滑槽218的尺寸,第二滑槽218的尺寸大于第三滑槽219的尺寸,對中頂桿215包括頂桿第一部分和頂桿第二部分,頂桿第一部分活動設置在第一滑槽217和第二滑槽218內,頂桿第二部分活動的設置在第三滑槽219內,在第二滑槽218內還設置用于使對中頂桿215復位的第一彈簧210。
[0038]頂桿組件22的數(shù)量為兩件,位于對中組件21的一側并沿對中組件21的中心線的延長線對稱設置,兩個頂桿組件22與對中組件21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在工作臺I上,用于限定支架3在工作臺I上的移動,頂桿組件22包括頂桿座221,其中兩個頂桿座221固定設置在工作臺I上,剩下兩個頂桿座221固定設置在平臺5,頂桿座221上開設有螺紋孔,螺紋孔內穿設有帶有螺紋的頂壓桿222,頂壓桿222平行于工作臺1,且頂壓桿222的端部選擇性的頂壓在支架3的側面。
[0039]壓塊組件23包括旋轉氣缸231,旋轉氣缸231的活塞桿端部連接有轉動桿232,轉動桿232上螺紋連接有壓塊233,壓塊233遠離轉動桿232的一端用于選擇性抵壓支架3,在轉動桿232上穿設有用于防止壓塊233脫離轉動桿232的固定螺母234。[0040]轉動定位組件24包括轉動座241,轉動座241的一側設置轉動板242,轉動板242通過轉軸243轉動設置在轉動座241上,轉動板242的一端與支架3抵壓,轉動板242的另一端與轉動頂桿244抵接,轉動座241上開設有轉動頂桿244用臺階盲孔245,轉動頂桿244的一端設置在臺階盲孔245內并與臺階盲孔245內的第二彈簧246連接,轉動頂桿244的另一端穿過臺階盲孔245并延伸至轉動座241的外部與轉動板242抵接。
[0041]于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區(qū)分,并沒有特殊的含義。
[0042]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發(fā)明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诖颂幍慕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即可聯(lián)想到本發(fā)明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支架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臺,在所述工作臺上設置至少一組夾具組,所述夾具組包括設置在所述工作臺上的對中組件,所述對中組件包括對中基座,所述對中基座內可移動的設置有對中斜塊,所述對中斜塊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對中基座內并連接有對中氣缸,所述對中斜塊的另一端設置有錐形部,所述錐形部靠近所述對中氣缸的一端的直徑大于遠離所述對中氣缸的一端的直徑,所述錐形部的兩側并位于所述對中基座內對稱設置兩根長度相等的對中頂桿,所述對中頂桿的一端與所述錐形部接觸式設置,另一端可滑動的延伸至所述對中基座外用于抵接所述支架的內側面; 所述對中組件的一側沿所述對中組件的中心線的延長線對稱設置兩組用于頂緊所述支架的頂桿組件,兩個所述頂桿組件與所述對中組件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在所述工作臺上,用于限定所述支架在所述工作臺上的移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對中基座的兩側設置有防止所述對中頂桿脫離所述對中基座的定位塊,所述對中基座內設置有所述對中頂桿用第一滑槽,在所述定位塊內對應所述第一滑槽依次設置有相互貫通的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所述第二滑槽靠近所述第一滑槽設置,所述第一滑槽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二滑槽的尺寸,所述第二滑槽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滑槽的尺寸,所述對中頂桿包括頂桿第一部分和頂桿第二部分,所述頂桿第一部分活動設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內,所述頂桿第二部分活動的設置在所述第三滑槽內,在所述第二滑槽內還設置用于使所述對中頂桿復位的第一彈簧。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對中組件的一側還設置有用于將所述支架壓緊在所述工作臺上的壓塊組件。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塊組件包括旋轉氣缸,所述旋轉氣缸的活塞桿端部連接有轉動桿,所述轉動桿上螺紋連接有壓塊,所述壓塊遠離所述轉動桿的一端用于選擇性抵壓所述支架,在所述轉動桿上穿設有用于防止所述壓塊脫離所述轉動桿的固定螺母。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桿組件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工作臺上的頂桿座,所述頂桿座上開設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內穿設有帶有螺紋的頂壓桿,所述頂壓桿平行于所述工作臺,且所述頂壓桿的端部選擇性的頂壓在所述支架的側面。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上還設置轉動定位組件,所述轉動定位組件包括轉動座,所述轉動座的一側設置轉動板,所述轉動板通過轉軸轉動設置在所述轉動座上,所述轉動板的一端與所述支架抵壓,所述轉動板的另一端與轉動頂桿抵接,所述轉動座上開設有所述轉動頂桿用臺階盲孔,所述轉動頂桿的一端設置在所述臺階盲孔內并與所述臺階盲孔內的第二彈簧連接,所述轉動頂桿的另一端穿過所述臺階盲孔并延伸至轉動座的外部與所述轉動板抵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上間隔設置四組所述夾具組。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上設置有與所述工作臺垂直的第一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一側與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連接有平臺,所述平臺與所述工作臺平行,所述平臺的寬度小于所述工作臺的寬度,其中兩組所述夾具組安裝在所述平臺上,剩余兩組所述夾具組安裝在所述工作臺上并位于所述平臺遠離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一側。
9.根據(jù)權利 要求8所述的支架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臺與所述工作臺之間設置用于支撐所述平臺的第二支撐板。
【文檔編號】B25B11/00GK104015144SQ201410274480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黃正山, 丁勇剛, 李林弟, 陶善明, 安禮書 申請人:昆山恒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