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停車設施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限位車位鎖。
背景技術:
在智能停車領域,一般采用智能傳感器或智能車位鎖對路側車位進行管理,由此實現(xiàn)車位資源檢測、停車時段管理及停車收費的管控。
采用智能傳感器方式對車位進行管理,雖可獲得車位的實時動態(tài)數(shù)據(jù),但由于受限于其自身硬件,無法實現(xiàn)停車位的提前預留(或需要大量人力配合才可實現(xiàn)車位預留),且在停車收費環(huán)節(jié)需要大量的人力配合對繳費情況進行監(jiān)督,故該方案實施成本高、停車智能化有待提升;相對于智能傳感器的技術方案,采用智能車位鎖的技術方式能更加合理、有效地管理車位,這主要體現(xiàn)在智能車位鎖能通過升舉搖臂或橫桿的方式阻止未經授權的車輛駛入車位,這為實現(xiàn)車位提前預約提供了硬件支撐,采用智能車位鎖方案進行智能停車改造的方式,除能實現(xiàn)智能傳感器所能實現(xiàn)的全部功能外,還可滿足停車位的提前預留,并實現(xiàn)無人化繳費停車,但該種方案要求用戶駛入帶有該種車位鎖的車位時,必須先行對車位鎖進行解鎖(即先行將車位鎖的搖臂放下,以使車輛能夠駛入車位),通常采取駕駛員下車解鎖或者通過遙控方式進行解鎖,這與傳統(tǒng)停車方式上有較大差異(即先將車輛駛入停車位,再行繳費),且駕駛員在對車位鎖進行解鎖時,待停車輛需先行??吭谲囄恢苓?,容易造成道路堵塞,存在交通安全隱患,特別車輛在進行路側停車時,該種方式容易造成駕駛員焦慮,用戶體驗不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采用現(xiàn)有的車位鎖解鎖不便和停車繳費智能化較低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限位車位鎖,包括滾筒機構、鎖定機構、動力機構和控制機構,所述滾筒機構包括第一底座和滾筒,所述第一底座沿車位的長度方向設置,所述滾筒可轉動的設于所述第一底座上,且所述滾筒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所述滾筒平行設置;所述鎖定機構包括第二底座和設于所述第二底座上的限位器,所述第二底座與所述第一底座平行且可移動的設于車位上,所述限位器與所述滾筒對應設置,用于限制所述滾筒的轉動,以實現(xiàn)所述車位鎖的解鎖;所述動力機構與所述第二底座連接,用于帶動所述第二底座的移動;所述控制機構與所述動力機構連接,用于控制所述動力機構的動作。
其中,所述滾筒機構的數(shù)量為一個或多個,當所述滾筒機構的數(shù)量為多個時,多個所述滾筒機構沿一條直線設置或呈兩排設置;所述鎖定機構的數(shù)量與所述滾筒機構的數(shù)量相等且一一對應設置。
其中,所述滾筒機構中的第一底座設有多對安裝支架,所述滾筒的兩端分別通過軸承設于所述安裝支架上,且所述滾筒的一端設有卡塊,所述限位器的數(shù)量與所述卡塊的數(shù)量相等且一一對應相配合,所述限位器通過與所述卡塊的結合或分離對所述滾筒的轉動進行限制。
其中,所述卡塊上設有凸起,所述限位器包括限位塊,所述限位塊上設有與所述凸起配合的卡槽,所述凸起卡設于所述卡槽內時,所述卡塊的轉動被限制,以限制所述滾筒的轉動。
其中,所述限位器還包括限位座和彈性件,所述限位座上設有U形的滑槽,所述限位塊可滑動的設于所述滑槽內,所述彈性件的一端與所述限位塊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滑槽的后壁連接,以限制所述限位塊的滑動范圍。
其中,所述第二底座上設有滾輪或滑軌,所述滾輪或滑軌能使所述第二底座相對于地面進行移動。
其中,所述動力機構包括第一電機和推進器,所述推進器平行于所述第一底座設置,所述推進器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機連接,另一端通過連接架與所述第二底座連接,用于帶動所述第二底座移動。
其中,所述控制機構包括通信模塊和判斷模塊,所述通信模塊用于接收或發(fā)送通信指令,所述判斷模塊對所述通信指令進行辨識并根據(jù)結果向所述動力機構發(fā)出相應指令。
其中,還包括伸縮板和升降單元,所述伸縮板設于所述滾筒機構的外側的一端,用于顯示車位信息,所述升降單元用于控制所述伸縮板的升起或落下。
其中,所述升降單元包括升降器和動力連接架,所述升降器的頂端與所述伸縮板的一端連接,所述升降器的底端與所述第一底座或地面連接,所述動力連接架的一端與所述升降器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連接。
其中,所述升降單元包括升降器和第二電機,所述升降器的頂端與所述伸縮板的一端連接,所述升降器的底端與所述第一底座或地面連接,所述第二電機與所述升降器相連。
(三)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yōu)點: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限位車位鎖,包括滾筒機構、鎖定機構、動力機構和控制機構,滾筒機構包括第一底座和滾筒,第一底座沿車位的長度方向設置,滾筒可轉動的設于第一底座上,且滾筒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滾筒平行設置;鎖定機構包括第二底座和設于第二底座上的限位器,第二底座可移動的設于車位上且與第一底座平行設置,限位器與滾筒對應設置,用于限制滾筒的轉動;動力機構與第二底座連接,用于帶動第二底座的移動,控制機構與動力機構連接,用于控制動力機構的動作。在車輛駛入帶有限位車位鎖的車位時,由于限位車位鎖的動力機構已通過推進第二底座使第二底座上的限位器與滾筒配合,限制了滾筒的轉動(即實現(xiàn)了車位的解鎖),故此時車輛的車輪在滾筒上不會發(fā)生打滑的現(xiàn)象,車輛在自身驅動力的作用下可以前進或后退。當車輛停好之后,限位車位鎖的控制機構控制動力機構動作,從而帶動第二底座移動,使限位器與滾筒分離,以使?jié)L筒在車輪的轉動下反向轉動(即實現(xiàn)了車位鎖的上鎖),此時,若車輛想要離開車位,車輪的轉動便會帶動滾筒反向轉動,從而使車輪打滑,車輛無法在驅動力的作用下前進或后退,只有完成繳費之后,控制機構才會控制動作機構再次動作,帶動第二底座移動,使限位器與滾筒結合(實現(xiàn)車位的解鎖),以使車輛可以在滾筒上行駛,進而駛離車位。該限位車位鎖,通過控制動力機構使第二底座進行移動,從而使第二底座上的限位器與滾筒進行分離和結合的方式限制滾筒的活動狀態(tài)(即車位鎖的上鎖和解鎖),最終實現(xiàn)車輛可直接駛入停車位(與傳統(tǒng)的停車方式相同)的同時,實現(xiàn)了停車繳費自動化,避免了出現(xiàn)停車逃費的現(xiàn)象發(fā)生。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構成的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以及有這些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所帶來的優(yōu)點之外,本發(fā)明的其他技術特征及這些技術特征帶來的優(yōu)點,將結合附圖作出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限位車位鎖的俯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限位車位鎖的主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限位車位鎖的側視圖;
圖4是圖1的A-A向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限位塊器與卡塊的配合結構圖。
圖中:1:滾筒機構;2:鎖定機構;3:電機;4:絲杠;5:螺母;6:連接架;7:卷軸;8:伸縮板;9:鉸接桿;10:底板;11:頂板;12:動力連接架;101:第一底座;102:滾筒;103:卡塊;201:第二底座;202:限位器;203:滾輪;2031:限位座;2032:限位塊;2033:彈性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此外,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多根”、“多組”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若干個”、“若干根”、“若干組”的含義是一個或一個以上。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5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限位車位鎖,包括滾筒機構1、鎖定機構2、動力機構和控制機構(圖上未示出),滾筒機構1包括第一底座101和滾筒102,第一底座101沿車位的長度方向設置,滾筒102可轉動的設于第一底座101上,且滾筒102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滾筒102平行設置;鎖定機構2包括第二底座201和設于第二底座201上的限位器202,第二底座201可移動的設于車位上,第二底座上設有滾輪或滑軌,滾輪或滑軌能使第二底座相對于地面進行移動,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底座201上設有滾輪203,滾輪203用于帶動第二底座201移動,第二底座201與第一底座101平行設置,限位器202與滾筒102對應設置,用于限制滾筒102的轉動,以實現(xiàn)車位鎖的解鎖;動力機構與第二底座201連接,用于帶動第二底座201的移動;控制機構與動力機構連接,用于控制動力機構的動作。在車輛駛入帶有限位車位鎖的車位時,由于限位車位鎖的動力機構已通過推進第二底座使第二底座上的限位器202與滾筒102配合,限制了滾筒102的轉動,實現(xiàn)車位的解鎖狀態(tài),故此時車輛的車輪在滾筒上不會發(fā)生打滑的現(xiàn)象,車輛在自身驅動力的作用下可以前進或后退,當車輛停好之后,控制機構控制動力機構動作,從而帶動第二底座201移動,使限位器202與滾筒102脫離,實現(xiàn)車位鎖的上鎖狀態(tài),當車輛想要離開車位時,車輪的轉動會帶動滾筒102反向轉動,在車輪與滾筒102之間形成滾動摩擦,從而使車輪打滑,車輛無法在驅動力的作用下前進或后退,只有完成繳費之后,控制機構才會控制動作機構再次動作,帶動第二底座201移動,使限位器202與滾筒102結合,再次實現(xiàn)車位的上鎖,車輛可以自由在滾筒102上行駛。該限位車位鎖,通過控制動力機構使第二底座進行移動,從而使第二底座上的限位器與滾筒進行分離和結合的方式限制滾筒的活動狀態(tài)(即車位鎖的上鎖和解鎖),最終實現(xiàn)車輛可直接駛入停車位(與傳統(tǒng)的停車方式相同)的同時,實現(xiàn)了停車繳費自動化,避免了出現(xiàn)停車逃費的現(xiàn)象發(fā)生。
進一步地,滾筒機構1的數(shù)量為一個或多個,當滾筒機構2的數(shù)量為多個時,多個滾筒機構1沿一條直線設置或呈兩排設置,鎖定機構的數(shù)量2與滾筒機構1的數(shù)量相等且一一對應上設置,在本實施例中,滾筒機構1的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滾筒機構1平行設置,車輛駛入車位時,兩排車輪分別經過兩個滾筒機構1,通過控制兩個滾筒機構1上的滾筒102的轉動或固定,車輛在滾筒機構1上自由行駛或發(fā)生打滑現(xiàn)象;鎖定機構2的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鎖定機構2設于兩個滾筒機構1之間,且鎖定機構2與滾筒機構1一一對應設置,兩個鎖定機構2單獨控制兩個滾筒機構1的動作。另外,滾筒機構1的數(shù)量還可以是4個,當滾筒機構的數(shù)量為4個時,4個滾筒機構呈陣列分布(即呈兩排設置),車輛停在車位上時,4個車輪分別??吭?個滾筒機構上,鎖定機構的數(shù)量也為4個,4個鎖定機構分別與4個滾筒機構1對應設置。本發(fā)明對滾筒機構1的數(shù)量不做具體限定,但需保證車輪??吭跐L筒機構1上,滾筒機構1能對車輪起到限制作用。
進一步地,滾筒機構1中的第一底座101上設有多對安裝支架,滾筒的兩端分別通過軸承設于安裝支架上,第一底座的形狀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可以是固定在地面上一塊平板,也可以是兩條平行設置的長條形,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底座101為長條形,每個滾筒機構1中的第一底座101的數(shù)量為兩根,兩根第一底座101平行設置,滾筒102垂直于第一底座101的長度方向設于兩根第一底座102之間,且通過軸承與兩個第一底座102連接,實現(xiàn)在滾筒的轉動,另外,第一底座101上設有安裝支架,滾筒102設于安裝支架上,軸承設于安裝支架內,滾筒102的一端設有卡塊103,限位器202的數(shù)量與卡塊103的數(shù)量相等且一對對應相配合,限位器202與卡塊103配合時,卡塊103的運動被限制,進而滾筒102的轉動被限制,車位鎖實現(xiàn)解鎖,限位器202與卡塊103脫離時,卡塊103處于自由狀態(tài),滾筒102在車輪時會沿反向轉動,從而實現(xiàn)車位鎖的上鎖。
進一步地,卡塊103上設有凸起,限位器202包括限位塊2032,限位塊2032上設有與凸起配合的卡槽,凸起卡設于卡槽內時,滾筒102的轉動被限制,以限制滾筒102的轉動。在本實施例中,卡塊103為梅花形,即凸起的形狀均為圓滑的曲線,卡槽的形狀與凸起的形狀相匹配,限位塊2032移動使卡塊103的凸起進入到卡槽內時,滾筒102的轉動被限制,限位塊2032移動到卡塊103與卡槽脫離時,滾筒102可以自由轉動。
進一步地,限位器202還包括限位座2031和彈性件2033,限位座2031固定在第二底座201上,限位座2031上設有U形的滑槽,限位塊2032可滑動的設于滑槽內,彈性件2033的一端與限位塊2032連接,另一端與滑槽的后壁連接,以限制限位塊2032的滑動范圍。在本實施例中,彈性件2033為彈簧,限位器202還包括套設于彈簧內的限位柱,限位柱包括大直徑端和小直徑端,小直徑端從滑槽的后壁的外側傳入到滑槽的后壁的內側,彈簧套設在小直徑端上。車位鎖長期受到的車輛的車輪的作用力,限位塊2032與卡塊103之間的配合容易發(fā)生偏差,彈性件2033可以對限位塊2032和卡塊102之間的偏差進行調整,使限位器202與卡塊103的配合更加準確,確保車位鎖能夠很好的處于工作狀態(tài),提高了車位鎖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動力機構包括第一電機和推進器,推進器平行于第一底座設置,推進器的一端與第一電機連接,另一端通過連接架與第二底座連接,用于帶動第二底座移動。動力機構還包括減速器(圖上未示出)和電源(圖上未示出),減速器連接于電機與推進器之間,推進器用于將第一電機的動力傳遞到第二底座,電源為直流電源或交流電源,電源為第一電機提供電力。在本實施例中,動力機構設于兩個鎖定機構2之間,且通過連接架6與第二底座201連接,連接架6垂直于第二底座201設置;動力機構包括電機3、絲杠4和螺母5(絲杠4和螺母5即為本實施例中的推進器),絲杠4的一端與電機3連接且絲杠4和電機3之間設有減速器(圖上未示出),絲杠4的下方設有支撐架,支撐架設于地面上,對絲杠4起支撐作用,使絲杠4平行于地面和第二底座201設置,螺母5設于絲杠4上且通過軸承與連接架6連接。在使用時,控制機構控制電機3的轉動,從而帶動絲杠4的轉動,螺母5沿絲杠4的長度方向移動,從而帶動兩個第二底座201沿長度方向移動,通過控制電機3的正反轉來實現(xiàn)第二底座201前后移動,進而實現(xiàn)限位塊2032與卡塊103的配合和脫離,實現(xiàn)車位鎖的解鎖和上鎖。
進一步地,控制機構包括通信模塊和判斷模塊,通信模塊連接于遠程控制器與動力機構之間,通信模塊用于接收或發(fā)送通信指令,判斷模塊對通信指令進行辨識并根據(jù)結果向動力機構發(fā)出相應指令。當車輛完成繳費之后,遠程控制器向通信模塊發(fā)出控制指令,判斷模塊對控制指令進行辨識并控制動力機構的電機3轉動,使限位器202移動到與卡塊103配合的位置,實現(xiàn)車位鎖的解鎖。
進一步地,還包括伸縮板8和升降單元,伸縮板8設置在滾筒機構1的前端或后端且位于滾筒機構1的外側,伸縮板8用于展示車位信息或廣告信息,升降單元用于控制伸縮板8的升起或落下。升降單元包括升降器和動力連接架13,升降器的頂端與伸縮板的一端連接,升降器的底端與第一底座或地面連接,動力連接架13的一端與升降器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支架連接。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由同一套動力機構同時控制第二底座的移動和伸縮板的升起或落下,當限位車位鎖進入解鎖狀態(tài)時,升降器由高位向低位移動,從而帶動伸縮板收縮于限位車位鎖內,此時車輛可隨時駛入帶有限位車位鎖的停車位;當限位車位鎖進入上鎖狀態(tài)時,升降器由低位向高位移動,從而帶動伸縮板露出,如若此時車位上并無車輛停放,則表明該車位已被預約或車位處于故障狀態(tài),禁止車輛駛入,如若此時車位上已停放車輛,則表明該車位已開始停車計費。在本實施例中,升降器包括鉸接桿9、卷軸7、頂板11和底板10,頂板11和底板10平行設置,鉸接桿9設于頂板11和底板10之間,鉸接桿9的數(shù)量為兩根,兩根鉸接桿9交叉設置(呈X形),且在交叉處可滑動連接,鉸接桿9的下端可移動的設于底板10上,上端與頂板11鉸接,在本實施例中底板10上設有滑槽,鉸接桿9的下端設有滾輪,滾輪在滑槽內滑動來改變兩個鉸接桿9的下端之間的距離;伸縮板8由軟質材料制成,且伸縮板8的一端與頂板11連接,另一端纏繞在卷軸7上,卷軸7設于底板10上,通過控制兩個鉸接桿9的下端之間的距離,來控制伸縮板8的升起或落下,當兩根鉸接桿9的下端之間的距離變大時,帶動伸縮板8落下,伸縮板8纏繞在卷軸7上實現(xiàn)收納,當兩根鉸接桿9的下端之間的距離變小時,帶動伸縮板8升起,實現(xiàn)展示效果。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方案相似,其相同部分不在贅述,二者的且在于,本實施例的升降器為∧形,升降器與第二底座單獨動作,即還包括第二電機,升降器與第二電機連接。
在使用時,根據(jù)實際需要合理的選擇對升降器的控制方式,另外,升降器的形態(tài)還可以是◇形(菱形)或其他類似的形狀,本發(fā)明不對其形狀做具體的限定。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限位車位鎖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滾筒機構、設于兩個滾筒機構之間的并與滾筒機構一一對應設置的鎖定機構、動力機構和控制機構,每個滾筒機構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第一底座和設于兩個第一底座之間的滾筒,滾筒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滾筒平行設置,滾筒的一端設有卡塊,鎖定機構包括第二底座和設于第二底座上的限位器,第二底座與第一底座平行設置,限位器的數(shù)量與卡塊的數(shù)量相等且一一對應設置,第二底座在動力機構的作用下可以沿其長度方向移動,從而實現(xiàn)限位器和卡塊的配合或脫離,當限位器與卡塊配合時,卡塊的轉動被限制,滾筒不能轉動,車輛在滾筒機構上可以自由行駛,當限位器與卡塊脫離時,卡塊和滾筒可以自由轉動,車輛在運動時,滾筒在車輪的作用下與車輪發(fā)生反向轉動,從而抵消車輛的驅動力,限制車輛在滾筒機構上前進或后退,控制機構可以根據(jù)車輛是否完成繳費控制動力機構的動作,從而實現(xiàn)車位鎖的上鎖或解鎖,避免停車未交費的現(xiàn)象發(fā)生。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