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nóng)業(y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河塘淤泥清除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經(jīng)常會對河塘或是田地進行淤泥的清除工作,以便有足夠的空間涵養(yǎng)水源,目前的清淤設備大多是直接對池塘或田里的淤泥進行挖掘、轉運,效率雖然很高,卻產(chǎn)生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泥水四濺,眾所周知,淤泥從泥塘里邊挖出時,往往會攜帶大量的水分,水分混在泥中,形成稀泥,被一同帶出泥塘,而水對于農(nóng)作物或是魚類生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區(qū),水源更是彌足珍貴,在清理淤泥時都希望盡量將水瀝干除去;另一方面,含水量太高的淤泥會在運輸中從車上流出,弄臟道路,尤其對要穿過城鎮(zhèn)的清淤工作來說,更為不可取。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河塘清淤機構,該機構可以自動挖掘淤泥,并將淤泥就地自然瀝去大量水分,避免了水源流失,同時保證了淤泥轉運時的清潔環(huán)保。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河塘清淤機構,包括固定不動的芯軸,所述芯軸上垂直地固定設有支撐板和可繞芯軸旋轉的中心輪;
所述中心輪上呈輻射狀地均勻設有與中心輪厚度一致的條板形的輻條,輻條末端朝支撐板的一面設有與輻條板面相垂直的圓柱,其另一面上固定連接有伸出輻條末端面的泥斗,所述泥斗內固定設有濾網(wǎng),所述濾網(wǎng)與泥斗底部隔開而形成一個泥水倉,所述泥水倉與穿過泥斗底部的排水管相通;所述支撐板上貫穿設有與芯軸相平行的轉軸,轉軸的一端設有齒輪,另一端設有與滑叉鉸接的連桿,所述滑叉為長方形板狀結構且其板面與轉軸互相垂直,所述滑叉一端設有套在芯軸上的條狀的貫通滑槽,另一端設有滑叉隨轉軸的轉動而往復擺動過程中,可套住并帶動所述圓柱運動的U型叉口。
進一步地,所述連桿與滑叉采用鉸接軸進行鉸接,所述鉸接軸一端與連桿垂直活動相連,另一端垂直伸入滑叉內并可在滑叉內自由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泥斗底部為半個圓柱殼體狀的鋼板,左側壁為頂端設有挖齒的圓弧鋼板,且左側壁的圓弧凹面為泥斗內壁面,右側壁為平面鋼板,左、右和底部三塊鋼板與前后兩塊互相平行的鋼板共同圍焊固定成一個頂部開口的空腔殼體。
進一步地,所述左側壁的圓弧半徑為630mm且弦長為1000mm,右側壁高450mm,泥斗底部的半圓柱殼體的半徑為165mm,圓柱的半徑為130mm。
進一步地,所述右側壁與泥斗頂部的開口端面之間的夾角為145度,且右側壁的高度小于左側壁的圓弧鋼板的弧弦長。
進一步地,所述左側壁頂端處的圓弧切線和與之對應連接的輻條之間的夾角為90度。
進一步地,所述圓柱垂直貫穿所述輻條后再穿過所述泥斗的底部上方側壁并固定在側壁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齒輪帶動轉軸轉動,轉軸帶動連桿,進而帶動滑叉轉動,由于滑叉是通過滑槽與芯軸直接接觸的,而芯軸是固定不動的一根光軸,因此,滑叉便會在轉軸的帶動和自身滑槽的導向作用下沿芯軸滑動,從而導致滑叉往復擺動,在滑叉隨轉軸的轉動而往復擺動過程中,U型叉口間歇性地套住并帶動圓柱一起運動,使泥斗繞芯軸間歇性轉動一定夾角,像水車舀水一樣先將泥塘內的淤泥挖出舀起,然后間歇性地逐步向上運動,在向上運動過程中逐步瀝出水分,最后轉動到合適的位置后將泥斗內的淤泥傾倒至指定地點或裝置上,以待轉運。同時,變更齒輪齒數(shù)和增減輻條數(shù)還可調節(jié)淤泥的瀝水程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
圖3為滑叉結構示意圖。
圖4為滑叉往復運動示意圖。
圖5為泥斗結構尺寸示意圖。
元件標號說明:芯軸1、轉軸2、齒輪3、支撐板4、連桿5、鉸接軸6、滑叉7、圓柱8、輻條9、泥斗10、中心輪11、濾網(wǎng)12、排水管13、U型叉口701、鉸接孔702、滑槽703。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yōu)點及功效。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3所示,一種河塘清淤機構,包括芯軸1,所述芯軸1固定于機架上,對于芯軸1的安裝,只要其能固定不動,整個機構可以有足夠安裝工作空間即可,不做具體限制。在芯軸1上垂直地固定設有支撐板4和可繞芯軸1旋轉的中心輪11;該芯軸1為一根光軸,支撐板4為一塊與芯軸1相垂直的矩形板;中心輪11為一塊圓板,其設在上述光軸的端部且中心輪11可以自由轉動。
所述中心輪11上呈輻射狀地設有與中心輪11厚度一致的條板形的輻條9,在制作時輻條9可直接選用一塊較長的長方形鋼板條與中心輪11焊接,當然,也可與中心輪11做成一體式;輻條9的末端朝支撐板4的一面設有與輻條9的板面相垂直的圓柱8,而背離支撐板4的一面固定連有用于挖掘、瀝干淤泥的泥斗10,泥斗10的開口端伸出輻條9的末端面,以便挖掘淤泥,使圓柱8和泥斗10相對分列輻條9的兩側,所述泥斗10由薄鋼板構成,泥斗10左側壁緊靠輻條9設置。泥斗10內部靠近底部的地方還固定有一塊濾網(wǎng)12,該濾網(wǎng)12用于過濾泥斗內的淤泥,以便透水,瀝干,瀝出的水就直接進入濾網(wǎng)12與泥斗10底部之間的空腔內,再用一根排水管將空腔內的水直接現(xiàn)場排除即可。
所述支撐板4上貫穿設有與芯軸1相平行的轉軸2,轉軸2可在支撐板4內自由轉動,轉軸2的一端設有齒輪3,以便外接驅動設備通過變速箱與齒輪3相連,從而驅動轉軸2轉動,以帶動整個機構運動;轉軸2的另一端設有與滑叉7鉸接的連桿5;如圖3所示,所述滑叉7為長方形板狀結構,且其板面與轉軸2互相垂直,所述滑叉7一端設有套在芯軸1上的條狀的貫通滑槽703,另一端設有U型叉口701,該U型叉口701呈橫截面為U型的貫通缺口形狀,其缺口的開口端朝滑叉7的末端端面,以便能叉住(套住)輻條9末端的圓柱8。外部電機在通過減速機構將扭矩傳遞給齒輪3,齒輪3帶動轉軸2轉動,轉軸2帶動連桿5,進而帶動滑叉7轉動,由于滑叉7是通過滑槽703與芯軸1直接接觸的,而芯軸1是固定不動的一根光軸,因此,滑叉7便會在繞轉軸2轉動的同時,在滑槽703的導向作用下沿芯軸1滑動,從而導致滑叉7往復擺動,在滑叉7隨轉軸的轉動而往復擺動過程中,U型叉口701可套住并帶動所述圓柱8一起運動。
如圖4所示,滑叉7在連桿5的帶動下的一個運動周期內的幾個示例位置點,連桿5在轉軸2的作用下順時針轉動,轉至a位置時,U型叉口701剛好將圓柱8完全套住,繼續(xù)順時針轉動一定角度,連桿5在轉動時,其與滑叉7之間的鉸接點位置在逐步升高,若以連桿5分別與轉軸2和滑叉7的兩個連接點之間的長度為半徑作圓,以該圓圓心為坐標原點,則上述鉸接點即在該圓上運動,圖示a到b到c位置,該鉸接點的縱坐標絕對值在增大,且在c點處達到最大值(c點在上述圓的豎直中軸線上),由于對稱關系,圖示c到d到e位置,該鉸接點的縱坐標絕對值在變小,即高度降低,且在e點處剛好能完全夾住圓柱8,由a到e為一個擺動周期,其擺角為2A度;繼續(xù)順時針轉動到fx點位置處時,圓柱8已經(jīng)全部脫離U型叉口701,在再次運動到上述a點之前,圓柱8與U型叉口701徹底分離,滑叉7是靜止不動的,當運動快到a點時,滑叉7才再次開始運動,轉軸2每轉一周,滑叉7撥動一個圓柱帶動相應泥斗10轉動一個角度,周期性往復運動(為便于描述運動原理,圖4的擺動角(約為2A)進行了放大,圖4的2A度與圖1中每兩個相鄰輻條9(相鄰圓柱8)之間的夾角比例不一致,或者圖4可以反映出類似于90度擺動角的運動位置關系,本實施例中的輻條9設置條數(shù)可以是4根,當然也可以是6根或者8根,設置多少根主要取決于淤泥的含水量)。
使用該機構時,將該機構的泥斗轉動平面與泥塘水面平行,保證泥斗10可以觸碰到淤泥,以便將淤泥舀起,每隔一定時間周期,滑叉7緩慢擺動一次,將淤泥提升一定高度位置,淤泥逐漸向上傳遞,并在此過程中逐漸瀝水,通過排水管13流入現(xiàn)場泥塘內,實現(xiàn)水源的回收,避免浪費水源;當泥斗轉至如圖1所示水平向右的位置時,淤泥開始下落,并在后續(xù)轉動中逐漸全部落下。在使用中可以根據(jù)需要對轉軸2的轉速進行調節(jié),從而調節(jié)泥斗的間歇性轉動周期,對于水分含量高的淤泥,可以設置較大齒數(shù)的齒輪3,使轉軸2轉動更慢,從而泥斗10停留靜止時間更長,瀝水更充分,或者通過增加輻條9的數(shù)量(即增加了泥斗10的數(shù)量)來使泥斗停留的空間位置更為均勻,間隔更密集,以便使泥斗10在各個位置處都可以充分瀝水;當然,這都需要對連桿2以及滑叉7的尺寸進行變換,但通過剛體的平面運動理論以及連桿機構的現(xiàn)有設計理論知識均可實現(xiàn),此處不做贅述。對于本機構的安裝,可以根據(jù)不同地理環(huán)境靈活設置,皆為現(xiàn)有技術人員可以輕易實現(xiàn),例如將芯軸1固定在一個橋架橫梁上,從而將機構固定,驅動電機和減速器根據(jù)情況靈活安裝即可。而要保證泥斗10可以可靠地挖掘淤泥并全部傾倒出去,可以根據(jù)實地情況,選擇機構的安裝角度,采用諸如旋轉芯軸1,從而帶動整個機構轉動到合適位置,測試是否可以有效挖掘、傾倒;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技術是在上述機構的具體結構上,故對于完整的配套安裝應用不做深入具體的描述,現(xiàn)有技術人員完全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增減附屬設備實現(xiàn)全過程。
進一步地,所述連桿5與滑叉7采用鉸接軸6進行鉸接,所述鉸接軸6一端與連桿5垂直活動相連,另一端伸入滑叉7的鉸接孔702內并可在該孔內自由轉動,達到鉸接的目的,鉸接軸6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節(jié)連桿5與滑叉7的間距,以利于安裝空間調整。進一步地,所述泥斗底部為半個圓柱殼體狀的鋼板,左側壁為頂端設有挖齒的圓弧鋼板,且左側壁的圓弧凹面為泥斗內壁面,右側壁為平面鋼板,左、右和底部三塊鋼板與前后兩塊互相平行的鋼板共同圍焊固定成一個頂部開口的空腔殼體。
進一步地,如圖5所示,所述左側壁的圓弧半徑R為630mm且弦長L為1000mm,右側壁高450mm,泥斗10底部的半圓柱殼體的半徑r為165mm,圓柱的半徑ro為130mm,采用此種尺寸結構,其挖掘和傾倒淤泥效果更佳。
進一步地,如圖5所示,所述右側壁與泥斗10頂部的開口端面之間的夾角B為145度,且右側壁的高度小于左側壁的圓弧鋼板的弧弦長L,以便形成斜口,利于挖泥。
進一步地,如圖5所示,所述左側壁頂端處的圓弧切線和與之對應連接的輻條之間的夾角A為90度。
進一步地,所述圓柱8垂直貫穿所述輻條9后再穿過所述泥斗10的底部上方側壁并固定在側壁上,以便更穩(wěn)定地受力,提升泥斗10的承載強度。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