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利通航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實現(xiàn)水量多次互補的通航船閘。
背景技術:
為了充分利用河水 灌溉、發(fā)電以及防洪?,F(xiàn)在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河道適合的地方修建大壩。大壩攔腰截斷了河流,為了讓船能夠順利航行,就需要在大壩上設置讓船通過的船閘。但是由于上、下游水位落差的問題,一旦船閘開啟,放行船只又會導致泄水量很大的問題,這樣就使得船閘過一次船會出現(xiàn)比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特別是對于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這種大型大壩來說,這種情況就更為嚴重。而且像現(xiàn)在三峽大壩和葛洲壩的船閘的結構都只能實現(xiàn)一閘水只過一次船的方案,十分不便,使得660公里長的黃金水道成為瓶頸,還導致了其上游已建的許多大壩都不通航。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可實現(xiàn)水量多次互補的通航船閘,具有泄水量很小的優(yōu)點,幾乎不會出現(xiàn)因為影響發(fā)電而造成經(jīng)濟損失的情況。使得水電、航運齊步發(fā)展,使得黃金水道更加盛產(chǎn)“黃金”。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可實現(xiàn)水量多次互補的通航船閘,包括船閘室,所述船閘室包括并列設置的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和第四閘室;所述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和第四閘室靠近上游的閘室壁上皆設有上游人字門和補水閥門;所述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第四閘室靠近下游的閘室壁上皆設有下游人字門和泄水閥門;所述船閘室的底板內(nèi)設有能夠讓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第四閘室兩兩想通的廊道和阻斷廊道的閥門。
具體地,所述廊道包括第一廊道、第二廊道、第三廊道、第四廊道、第五廊道和第六廊道;所述第一廊道連通第二閘室和第三閘室、第二廊道連通有第一閘室和第三閘室,第三廊道連通第一閘室和第四閘室,第四廊道連通有第二閘室和第四閘室,第五廊道連通有第一閘室和第二閘室,第六廊道連通有第三閘室和第四閘室;所述閥門包括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第四閥門、第五閥門和第六閥門;所述第一廊道、第二廊道、第三廊道、第四廊道、第五廊道、第六廊道內(nèi)分別設有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第四閥門、第五閥門和第六閥門;所述第二廊道和第四廊道皆為第三廊道分支的廊道。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和第四閘室皆連接有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所述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的岸墻上皆設有船墩。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使得水量可在閘室內(nèi)多次相互補充、相互利用,大大降低了泄水量,從而降低了電量的損失;同時還能夠通過大量船隊,方便了運輸。
(2)本實用新型,第二廊道、第三廊道和第四廊道的結構降低了建造成本。
(3)本實用新型中,廊道設置在底板上,廊道出水的沖刷,減少了閘室內(nèi)淤泥的沉淀。
(4)本實用新型,靠船段的結構使得需要上航、下航的船隊有序排隊進入,避免了船只太多時的混亂情況。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的俯視圖。
圖3為實施例1的正視圖。
圖4為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如下所示:1-第一閘室,2-第二閘室,3-第三閘室,4-第四閘室,5-第一廊道,6-第二廊道,7-第三廊道,8-第四廊道,9-第五廊道,10-第六廊道,11-泄水閥門,12-下游人字門,13-上游人字門,14-補水閥門,15-上游靠船段,16-下游靠船段,17-船墩。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可實現(xiàn)水量多次互補的通航船閘,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可實現(xiàn)水量多次互補的通航船閘,包括船閘室,所述船閘室內(nèi)依次設有第一中墻、第二中墻、第三中墻,使得船閘室被分割為并列設置的第一閘室1、第二閘室2、第三閘室3和第四閘室4。所述第一中墻位于第一閘室與第二閘室之間;第二中墻位于第二閘室與第三閘室之間;第三中墻位于第三閘室與第四閘室之間。所述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和第四閘室靠近上游的閘室壁上皆設有上游人字門13和補水閥門14。所述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第四閘室靠近下游的閘室壁上皆設有下游人字門12和泄水閥門11。
所述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第四閘室的閘室壁皆包括閘室側壁和閘室底壁。
所述船閘室的底板內(nèi)設有能夠讓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第四閘室兩兩想通的廊道和將廊道阻斷的閥門;第一廊道5、第二廊道6、第三廊道7、第四廊道8、第五廊道9和第六廊道10。所述第一廊道連通第二閘室和第三閘室、第二廊道連通有第一閘室和第三閘室,第三廊道連通第一閘室和第四閘室,第四廊道連通有第二閘室和第四閘室,第五廊道連通有第一閘室和第二閘室,第六廊道連通有第三閘室和第四閘室。所述閥門包括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第四閥門、第五閥門和第六閥門。所述第一廊道、第二廊道、第三廊道、第四廊道、第五廊道、第六廊道內(nèi)分別設有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第四閥門、第五閥門和第六閥門。
具體地,所述第三廊道由于連通第一閘室和第四閘室,長度最長為一條主廊道,所述第二廊道和第四廊道皆為第三廊道向兩側的延伸,第二廊道和第四廊道即為第三廊道的分支。
第二廊道,第三廊道和第四廊道的結構,既不影響船隊通過時的省水,也方便了建造。
航行時:
(1)最初階段將所有人字門和閥門關閉,只將第一閘室和第三閘室的補水閥門開啟,使得第一閘室和第三閘室的水位與上游水位持平后,關閉第一閘室和第三閘室的補水閥門,并開啟第一閘室和第三閘室的上游人字門,使得要下航的船只都有序地同時進入第一閘室和第三閘室后關閉第一閘室和第三閘室的上游人字門。此時第二閘室和第四閘是空閘,只有死水位,在啟開第一閘室和第三閘室上游人字門的同時,啟開第二閘室和第四閘室的下游人字門,使得上航的船只同時進入第二閘室和第四閘室后,關閉下游人字門。并將第二閘室的補水閥門啟開,往第二閘室內(nèi)充入三分之一水量后,關閉第二閘室的補水閥門。
(2)將第五閥門啟開,使第二閘室水位繼續(xù)上漲,待與第一閘室的水位持平后,關閉第五閥門。啟開第二閘室的補水閥門,使第二閘室水位繼續(xù)上升并與上游水位持平后,關閉第二閘室補水閥門,啟開第二閘室的上游人字門,使船隊出閘后,又讓要下航的船隊進入第二閘室后,關閉第二閘室的上游人字門。
(3)在關閉第五閥門的同時,啟開第三閥門,使第一閘室的水位繼續(xù)下降并與第四閘室持平后,關閉第三閥門;開啟第一閘室的泄水閥門,待第一閘室的水位與下游水位持平后關閉第一閘室的泄水閥門;開啟第一閘室的下游人字門,讓閘里的船隊出閘后,又讓要上行的船隊進入第一閘室,關閉第一閘室的下游人字門。
(4)在關閉第三閥門的同時,開啟第六閥門,使得第四閘室水位繼續(xù)上升,待與第三閘室水位持平后關閉第六閥門;啟開第四閘室的補水閥門,待第四閘室內(nèi)的水位與上游水位持平后,關閉第四閘室的補水閥門,啟開第四閘室的上游人字門,讓第四閘室內(nèi)的船隊出閘后,再讓要下航的船隊進入第四閘室后,關閉第四閘室的上游人字門。
(5)在關閉第六閥門的同時,啟開第二閥門,使第三閘室水位繼續(xù)下降至與第一閘室內(nèi)水位持平后,關閉第二閥門;啟開第三閘室的泄水閥門,待第三閘室內(nèi)水位與下游水位持平后,關閉第三閘室的泄水閥門。啟開第三閘室的下游人字門,讓閘里的船隊出閘后,又讓要上航的船隊進入第三閘室后關閉第三閘室的下游人字門。
(6)在關好第二閥門的同時,開啟第五閥門,使第一閘室水位繼續(xù)上漲至與第二閘室水位持平后,關閉第五閥門。開啟第一閘室的補水閥門,待與上游水位持平后,關閉第一閘室的補水閥門,開啟第一閘室的上游人字門,讓第一閘室船隊出閘后,又讓要下航的船隊進入第一閘室,關閉第一閘室的上游人字門。
(7)在關閉第五閥門的同時,開啟第一閥門,使第二閘室水位繼續(xù)下降待與第三閘室水位持平后關閉第一閥門;開啟第二閘室的泄水閥門,待水位與下游水位持平后關閉泄水閥門,開啟第二閘室的下游人字門,讓閘里的船隊出閘后,又讓要上航的船隊進入第二閘室,關閉第二閘室的下游人字門。
(8)在關閉第一閥門的同時,開啟第六閥門,使第三閘室水位繼續(xù)上漲待與第四閘室持平后,關閉第六閥門。開啟第三閘室的補水閥門,待水位與上游水位持平后,關閉第三閘室的補水閥門,開啟第三閘室的上游人字門,讓閘里的船隊出閘后,又讓要下航的船隊機進第三閘室,并關閉第三閘室的上游人字門。
(9)在關閉第六閥門的同時,啟開第四閥門,讓第四閘室的多余水頭補充到第二閘室,待第二閘室與第四閘室的水位持平后,關閉第四閥門,啟開第四閘室的泄水閥門,待水位與下游水位持平后,關閉第四閘室的泄水閥門;開啟第四閘室的下游人字門,使閘里的船隊出閘后,又叫要上航的船隊進第四閘室,然后關閉第四閘室的下游人字門。
此后,便由步驟(2)開始持續(xù)重復操作,由于四個閘室內(nèi)多次水量互補,長期運行從而使得既能夠大量減少水量損耗又能快速通過大量船隊。
本實施例可用于任何大壩船閘的興建和改建。特點:節(jié)水、節(jié)資和通航能力都十分巨大。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和第四閘室皆連接有上游靠船段15和下游靠船段16;上述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皆設置在船閘室外部;且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分別設置在上游和下游;所述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和第四閘室的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方向相反,即上述任意第一閘室、第二閘室、第三閘室和第四閘室中的上游靠船段位置在閘室的左邊/右邊時,下游靠船段應在閘室右邊/左邊。
所述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上的岸墻上皆設有船墩17。
此結構使得需要下航的船和需要上航的船可以排隊有序的進入船閘中,避免出現(xiàn)混亂的情況。
按照上述實施例,便可很好地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值得說明的是,基于上述結構設計的前提下,為解決同樣的技術問題,即使在本實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無實質(zhì)性的改動或潤色,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的實質(zhì)仍然與本實用新型一樣,故其也應當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