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殼式換熱器及其管殼式換熱器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熱器,特別是一種管殼式換熱器及其管殼式換熱器組。
【背景技術】
[0002]換熱器是一種在不同溫度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流體間實現物料之間熱量傳遞的節(jié)能設備,是使熱量由溫度較高的流體傳遞給溫度較低的流體,使流體溫度達到流程規(guī)定的指標,以滿足工藝條件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設備之一。
[0003]管殼式換熱器主要有殼體、管束和管板等部分組成,殼體呈圓筒形,內部裝有相平行的管束,管束兩端固定于管板上。在管殼式換熱器內進行換熱的兩種流體,一種在管束內流動,其流動通道為管程;另外一種流體在殼體內部和管束外流動,其流動空間為殼程。管板的設置可以提高管外流體的傳熱系數。但是,其內部的換熱管的排布使得換熱面積受到局限,換熱效率有待提高。而且,管殼式換熱器多為金屬結構,容易受到腐蝕并產生滲漏。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管殼式換熱器,以提高換熱效率。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管殼式換熱器,包括外殼、多根換熱管、一根中心集流管和一根外圍集流管,多根所述換熱管的一端分別與所述中心集流管連接并分別圍繞所述中心集流管螺旋盤繞形成多個盤管,多根所述換熱管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外圍集流管連接;所述換熱管和中心集流管位于所述外殼內,所述外圍集流管位于所述外殼外。
[0006]作為優(yōu)選,多個所述盤管沿所述中心集流管的軸向的間距相等且相平行,相鄰兩所述盤管之間的距離為所述換熱管直徑的1倍-5倍。
[0007]作為優(yōu)選,所述中心集流管和所述外圍集流管之間還設置有卡條,所述卡條上開設有分別與各所述換熱管相對應以使所述換熱管卡入其內的卡口。
[0008]作為優(yōu)選,所述卡條與所述中心集流管平行并且兩所述卡條之間的所述換熱管的長度相等。
[0009]作為優(yōu)選,所述換熱管的直徑為6mm-20mm,所述中心集流管和所述外圍集流管的直徑均為50mm-150mm;所述中心集流管、所述外圍集流管和所述換熱管均由高分子材料或金屬材料制成,所述外殼由進行過防腐處理的碳鋼材料制成。
[0010]—種管殼式換熱器,包括外殼、換熱管、中心集流管和外圍集流管,所述換熱管為多根,所述中心集流管和所述外圍集流管均為兩根,各所述換熱管的一端交替的分別與兩根所述中心集流管連接,另一端交替的分別與兩根所述外圍集流管連接,且與同一根所述中心集流管連接的換熱管的另一端也連接到同一根所述外圍集流管上,多根所述換熱管分別圍繞所述中心集流管螺旋盤繞形成多個盤管,所述換熱管和中心集流管位于所述外殼內,所述外圍集流管位于所述外殼外。
[0011]作為優(yōu)選,相鄰兩個所述盤管沿所述中心集流管的軸向的間距相等且平行相鄰兩所述盤管之間的距離為所述換熱管直徑的1倍-5倍。
[0012]作為優(yōu)選,所述中心集流管和所述外圍集流管之間還設置有卡條,所述卡條上開設有分別與各所述換熱管相對應以使所述換熱管卡入其內的卡口。
[0013]作為優(yōu)選,所述卡條與所述中心集流管平行并且兩所述卡條之間的所述換熱管的長度相等。
[0014]—種管殼式換熱器組,包括多塊盲板、殼體和管殼式換熱器,多塊所述盲板架設在所述殼體內以形成多個獨立的區(qū)域,每個所述區(qū)域內分別設置一個所述管殼式換熱器。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管殼式換熱器的有益效果在于:多根換熱管的一端與中心集流管相連并分別圍繞中心集流管螺旋盤繞,殼程內的流體與中心集流管內的流體平行流動,使得換熱流體之間形成正交螺旋換熱,增加換熱面積,提高換熱效率;中心集流管與外圍集流管均為兩根時,各換熱管的一端交替的分別與兩中心集流管連接,使得換熱面積進一步增加,提高換熱效率;外殼采用進行過防腐處理的碳鋼材料制成,解決了腐蝕與滲漏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的管殼式換熱器的主視圖;
[0017]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的管殼式換熱器的集流管與換熱管的連接示意圖;
[0019]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的管殼式換熱器的卡條與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的管殼式換熱器的卡條與換熱器的連接示意圖;
[0021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的管殼式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7為圖6的B-B剖面圖;
[0023]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管殼式換熱器組的結構示意圖。
[0024]附圖標記:1-外殼;2-卡條;3-外圍集流管;4-中心集流管;5-換熱管;6_卡口;31-第一中心集流管;32-第二中心集流管;41-第一外圍集流管;42-第二外圍集流管;7-管殼式散熱器;8-殼體;9-盲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26]實施例一:
[0027]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管殼式換熱器包括外殼1、多根換熱管5、一根中心集流管4和一根外圍集流管3,換熱管5的直徑為6mm-20mm,中心集流管4和外圍集流管3的直徑均為50mm-150mm,中心集流管4和外圍集流管3的直徑大于換熱管5的直徑。
[0028]多根換熱管5的一端分別與中心集流管4連接并分別圍繞中心集流管4螺旋盤繞形成多個盤管,多根換熱管5的另一端分別與外圍集流管3連接。多根換熱管5形成的多個盤管沿中心集流管4的軸向的間距相等且相互平行,相鄰兩個盤管之間的距離為換熱管5直徑的1倍-5倍。
[0029]換熱管5、中心集流管4和外圍集流管3均由同種材料制成,如高分子材料(例如,PPR(無規(guī)共聚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或金屬材料(例如,雙相不銹鋼)。如圖3所示,當換熱管5、中心集流管4和外圍集流管3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時,采用熱熔焊接的方法將換熱管5與中心集流管4和外圍集流管3連接。
[0030]如圖4和圖5所示,中心集流管4和外圍集流管3之間還設置有卡條2,卡條2上開設有分別與各換熱管5相對應以使換熱管5卡入其內的卡口6。卡條2的材料與換熱管5的材料相同???6形狀類似于Ω,卡口6的進口的最小距離稍小于換熱管5的直徑,從而保證卡入卡口 6的換熱管5不容易從卡口 6躥出。卡口6還具有容納換熱管5的腔。當將換熱管5卡入卡口6時,稍用力即可將換熱管5從進□壓入卡口6的容納換熱管5的腔內。為了方便的將換熱管5壓入卡口 6,卡口 6的進口遠離腔的那側的距離稍大于換熱管5的直徑。卡條2與中心集流管4平行并且兩卡條2之間的換熱管5的長度相等,S卩,當換熱管5螺旋盤繞成盤管后,兩卡條2之間的盤管的弧長相等。由于卡條2固定多根換熱管5之間的距離,從而避免盤繞過程中換熱管5的間距偏移。采用同一種卡條2,使得形成盤管后,同一盤管上的各同心圓換熱管之間的間距相等??l2起到支撐換熱管5的作用,并避免了換熱管長度過長造成的坍塌危險。
[0031]換熱管5和中心集流管4位于外殼1內,外圍集流管3位于外殼1外。外殼1由進行過防腐處理的碳鋼材料制成。外殼1整體為一圓筒形。
[0032]本說明書中,流體從集流管流入換熱管過程中,所流過的集流管統(tǒng)稱為進口集流管,流體從換熱管流入集流管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