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施工材料拌和試驗機的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高穩(wěn)定自動高速拌和機。
背景技術:
孔道壓漿料是由高效減水劑、微膨脹劑、礦物摻合料等多種材料干拌而成的混合料,在施工現(xiàn)場按一定比例與水泥、水混合并攪拌均勻后,用于后張預應力孔道的壓漿。施工生產孔道壓漿漿液,應先進行試驗適配→生產配合比驗證→工藝驗證的三階段確認方法,驗證其施工性能與質量后,方可用于施工。目前孔道壓漿料制漿通常采用高速制漿試驗機進行試驗,先加入水,開動漿試攪拌后,均勻加入全部壓漿料,再均勻加入全部水泥,再繼續(xù)混合攪拌。
目前,高速制漿試驗機的操作通常采用手動方式進行操作,需要人工高度調節(jié),人工加料、加液,自動化程度較低,且運行過程中穩(wěn)定性較低,易出現(xiàn)容器打翻的情況,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有必要提出一種高穩(wěn)定自動高速拌和機,實現(xiàn)自動穩(wěn)定制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高穩(wěn)定自動高速拌和機,其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高速制漿試驗機的操作通常采用手動方式進行操作,需要人工高度調節(jié),自動化程度較低,且運行穩(wěn)定性較低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高穩(wěn)定自動高速拌和機,包括底座、立座、氣缸、驅動控制裝置、攪拌棒和容器,所述的立座豎直固定安裝在底座的后部,所述的立座上設置有若干滑道,所述的驅動控制裝置與立座上的滑道滑動連接,所述的底座上端面兩側均設置有氣缸固定座,每個氣缸固定座上均豎直安裝一氣缸,所述的氣缸升縮桿頂端與驅動控制裝置的下端面對應固連,所述的底座的上端面中心設置有容器固定座,在拌和過程中所述的容器安裝在所述的容器固定座上,所述的驅動控制裝置由升降座、電機、安裝在升降座內部的控制器、電磁閥構成,所述的攪拌棒安裝在驅動控制裝置的下方,并與電機傳動連接,所述的攪拌棒位于容器固定座的正上方。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電機和電磁閥固定安裝在升降座上,所述的電磁閥與氣缸連接,所述的升降座的前端面上設置有控制面板,所述的控制器通過控制線與電機、電磁閥、控制面板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控制面板上設置有開關按鈕、調速旋鈕、定時旋鈕和升降開關。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攪拌棒由連接頭、與連接頭轉動連接的轉軸、設置在轉軸末端部的螺旋攪拌葉片、等間距固連在螺旋攪拌葉片邊緣處的攪拌板構成,所述的連接頭的上端部設置有連接螺紋,在連接螺紋的末端設置有凸緣,所述的凸緣上均布有螺栓通孔,所述的連接頭通過連接螺紋與升降座連接,并通過螺栓組件與升降座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容器的底部凸臺外周等間距設置有若干連接榫條,所述的容器固定座的中心設置有與凸臺相配合的圓形沉槽,且在圓形沉槽的內壁上設置有與連接榫條相配合的卡槽,所述的容器固定座的外壁與底座之間還連接有若干加強肋板。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立座的頂端兩側還對稱設置有限位機構,每個限位機構均由固定塊、固連在固定塊底部兩側的固定柱、連接兩固定柱的限位塊、套設在固定柱上的彈簧以及連接在固定柱的下端的螺母構成,所述的限位塊位于彈簧和螺母之間,且限位塊的底部設置有限位槽,所述的升降座的上端兩側設置有與對應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柱。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升降座的底部兩側分別設置有加料罐和水泥罐,所述的加料罐和水泥罐的底部均通過計量泵與輸送管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高穩(wěn)定自動高速拌和機,結構合理,采用控制器控制氣缸驅動攪拌棒自動升降,改善目前制漿機需要手動調節(jié)高度的問題,且控制器與高速拌和機為整體結構,操作方便,有利于調控攪拌速度、攪拌時間;容器與容器固定座通過連接榫條與卡槽嵌接,攪拌棒通過螺紋連接和螺栓固定于升降座上,提高了制漿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且加料或者加液均通過計量泵控制,改善目前手動加料的問題,實現(xiàn)均勻自動加料,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
本發(fā)明的特征及優(yōu)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高穩(wěn)定自動高速拌和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控制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攪拌棒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容器的背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容器固定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限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過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是應該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此外,在以下說明中,省略了對公知結構和技術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發(fā)明的概念。
參閱圖1至圖6,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高穩(wěn)定自動高速拌和機,包括底座1、立座2、氣缸3、驅動控制裝置4、攪拌棒5和容器6,所述的立座2豎直固定安裝在底座1的后部,所述的立座2上設置有若干滑道21,所述的驅動控制裝置4與立座2上的滑道21滑動連接,所述的底座1上端面兩側均設置有氣缸固定座11,每個氣缸固定座11上均豎直安裝一氣缸3,所述的氣缸3升縮桿頂端與驅動控制裝置4的下端面對應固連,所述的底座1的上端面中心設置有容器固定座12,在拌和過程中所述的容器6安裝在所述的容器固定座12上,所述的驅動控制裝置4由升降座41、電機42、安裝在升降座41內部的控制器43、電磁閥44構成,所述的攪拌棒5安裝在驅動控制裝置4的下方,并與電機42傳動連接,所述的攪拌棒5位于容器固定座12的正上方。
具體地,所述的電機42和電磁閥44固定安裝在升降座41上,所述的電磁閥44與氣缸3連接,所述的升降座41的前端面上設置有控制面板45,所述的控制器43通過控制線與電機42、電磁閥44、控制面板45連接,所述的控制面板45上設置有開關按鈕451、調速旋鈕452、定時旋鈕453和升降開關454。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通過在控制面板45上操作即可控制攪拌棒5的運行或停止、攪拌速度、攪拌時間及攪拌棒5的攪拌高度,自動化程度高,方便制漿造作。
進一步地,所述的攪拌棒5由連接頭51、與連接頭51轉動連接的轉軸52、設置在轉軸52末端部的螺旋攪拌葉片53、等間距固連在螺旋攪拌葉片53邊緣處的攪拌板54構成,所述的連接頭51的上端部設置有連接螺紋511,在連接螺紋511的末端設置有凸緣512,所述的凸緣512上均布有螺栓通孔513,所述的連接頭51通過連接螺紋511與升降座41連接,并通過螺栓組件與升降座41固定連接。采用螺紋連接與螺栓組件固定結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攪拌棒5與升降座41的安裝牢固度,提高了攪拌棒5運行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
進一步地,所述的容器6的底部凸臺60外周等間距設置有若干連接榫條61,所述的容器固定座12的中心設置有與凸臺60相配合的圓形沉槽121,且在圓形沉槽121的內壁上設置有與連接榫條61相配合的卡槽122,所述的容器固定座12的外壁與底座1之間還連接有若干加強肋板123。容器6與容器固定座12通過連接榫條61與卡槽122卡接的方式,提高了制漿過程中容器6的穩(wěn)定性,防止出現(xiàn)容器6打飯的情況。
進一步地,所述的立座2的頂端兩側還對稱設置有限位機構22,每個限位機構22均由固定塊221、固連在固定塊221底部兩側的固定柱222、連接兩固定柱222的限位塊224、套設在固定柱222上的彈簧223以及連接在固定柱222的下端的螺母225構成,所述的限位塊224位于彈簧223和螺母225之間,且限位塊224的底部設置有限位槽226,所述的升降座41的上端兩側設置有與對應限位槽226相配合的限位柱46。通過限位機構22可防止操作過程中連續(xù)按升降開關454,使升降座41滑出滑道21的情況。
更進一步地,所述的升降座41的底部兩側分別設置有加料罐47和水泥罐48,所述的加料罐47和水泥罐48的底部均通過計量泵49與輸送管連接。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計量泵49與控制器43控制連接,控制面板45上設置有對應計量泵49的控制開關455,通過控制開關455調節(jié)計量泵49的啟動,由計量泵49實現(xiàn)均勻投料,避免手動投料存在投料均一性較差的問題。
本發(fā)明工作過程:
本發(fā)明一種高穩(wěn)定自動高速拌和機在工作過程中,在加料罐47和水泥罐48中分別裝入一定配合比的壓漿料和水泥,將容器6扣接在容器固定座12上,容器6內有一定比例的拌和用水量,按下開關按鈕451啟動驅動控制裝置4,連續(xù)按下升降開關454控制氣缸3動作帶動驅動控制裝置4下降,當攪拌棒5下降至適合高度后,松開升降開關454,旋轉調速旋鈕452調節(jié)電機42轉速后,帶動攪拌棒5開始攪拌,通過控制開關455控制加料罐47下方的計量泵49工作,均勻投入壓漿料,待壓漿料投完后,通過控制開關455控制水泥罐48下方的計量泵49工作,均勻投入水泥,待全部投完后,旋動定時旋鈕453進行攪拌定時設置,攪拌過程中可通過調速旋鈕452調節(jié)攪拌棒5的攪拌轉速,由攪拌棒5對漿料進行攪拌,攪拌棒5上的螺旋攪拌葉片53可實現(xiàn)容器6內的漿料從底部而上翻轉攪拌,攪拌板54擴大了攪拌范圍,攪大大提高了攪拌的均勻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