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材料)。更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適用于如紙尿布等衛(wèi)生材料用原料、包裝材料等用途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材料)。所述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質地良好,具有優(yōu)異的柔軟性、透氣性及防水性。
背景技術:
近年來,非織造布因具有優(yōu)異的透氣性、柔軟性,而被使用于各種各樣的用途,而且,其用途還在日益擴大。另外,人們要求非織造布具有相應于其用途的各種特性,并要求提高其特性。
紡粘型非織造布因不起毛、且具有優(yōu)異的耐脫絨特性等的原因,長期來被使用于如紙質尿布等具有吸收性的物品的表面材料。然而,紡粘型非織造布的質地通常較差,為此,人們要求提高其均勻性。已知,作為提高紡粘型非織造布質地均勻性的方法有將熔噴型非織造布層壓于紡粘型非織造布之上的方法。但是,由上述方法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其柔軟性通常較差。
因此,本發(fā)明系在如上所述的背景下所作。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質地優(yōu)異、具有優(yōu)異的柔軟性、透氣性及防水性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
發(fā)明的揭示本發(fā)明者們在如上所述的狀況下進行了研究,其結果發(fā)現將由特定的復合纖維組成的紡粘型非織造布用作紡粘型非織造布,將由特定的聚烯烴纖維組成的熔噴型非織造布用作熔噴型非織造布,制得層壓制品,所述層壓制品的質地優(yōu)良,且具有優(yōu)異的柔軟性、透氣性及防水性,從而,完成了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系這樣一種層壓制品,所述層壓制品由至少一層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至少一層熔噴型非織造布層所組成,所述層壓制品的一面或二面的表面層為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由下述組份所組成(A)具有下述(1)、(2)物性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
(1)乙烯成份的含量在5%(摩爾)以下;(2)Mw/Mn為2~4;和,(B)具有下述(3)、(4)的物性、至少形成纖維部分表面的乙烯系聚合物(b)(3)密度為0.87~0.98g/m3;(4)Mw/Mn為1.5~4;且,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由其中(a)和(b)的重量比[(a)/(b)]為5/95~70/30的復合纖維所組成。
所述熔噴型非織造布由選自下述一種的樹脂組成(i)乙烯自聚物,(ii)乙烯成份含量為0.5~10%(摩爾)范圍內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及(iii)乙烯自聚物含量在2%(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丙烯系聚合物含量在98%(重量)以下的共混物。
作為構成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的復合纖維包括有(1)由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構成的芯部和由乙烯系聚合物(b)構成的鞘部形成的同心型皮芯復合纖維;(2)由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構成的芯部和,由乙烯系聚合物(b)構成的鞘部形成的偏心型皮芯復合纖維;(3)由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和乙烯系聚合物(b)構成的并列型雙組份復合纖維。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紡粘型無紡層和上述熔噴型非織造布層最好是由熱軋加工作熔融粘合。此時,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的熔融粘合面積最好為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的接觸面積的5~35%。
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以在10.5以下為宜。又,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的剝離強度以在15g/5cm以上為宜。
另外,根據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特別適宜使用于衛(wèi)生材料用原料及包裝材料用原料的柔軟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所示為同芯型皮心復合纖維模式的剖視圖;圖2所示為偏心型皮芯復合纖維模式的剖視圖;圖3所示為并列型雙組份復合纖維模式的剖視圖。
實施發(fā)明的最佳方式以下,就本發(fā)明的柔軟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作一具體的說明。
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由至少一層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至少一層熔噴型非織造布層所組成,所述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一面或二面的表面層為紡粘型非織造布層。
構成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由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和乙烯系聚合物(b)所形成的復合纖維組成,且,(a)和(b)的重量比[(a)/(b)]為5/95~70/30,較好的是,所述重量比[(a)/(b)]為5/95~50/50,更好的是,所述重量比為10/90~40/60,特別好的是,所述重量比為10/90~20/80。
復合纖維中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的比例,在[(a)/(b)]之比不到5/95時,則所述復合纖維的強度不夠;又,如[(a)/(b)]的比例超過70/30時,則所述復合纖維的柔軟性差。
作為如上所述的復合纖維,有(1)由以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構成的芯部和以乙烯系聚合物(b)構成的鞘部形成的同心型皮芯復合纖維;(2)由以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構成的芯部和以乙烯系聚合物(b)構成的鞘部形成的偏心型皮芯復合纖維;(3)由以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和乙烯系聚合物(b)形成的并列型雙組份復合纖維。
又,其中,(2)偏心型皮芯復合纖維及(3)并列型雙組份復合纖維為卷曲型纖維,這一點從柔軟性角度來說是有利的。
圖1所示為復合纖維的模式剖視圖。顯示了同心型皮芯復合纖維的模式剖視圖;圖2所示為偏心型皮芯復合纖維的模式剖視圖;圖3所示為并列型雙組份復合纖維的模式剖視圖。在圖1~圖3中,1表示由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組成的部分,2表示由乙烯系聚合物(b)組成的部分。
形成復合纖維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含有5%(摩爾)以下含量的乙烯成份,較好的形式是,所述乙烯含量為0.3~5%(摩爾),更好的是,所述乙烯含量為0.5~5%(摩爾),最好的是,所述乙烯含量為0.4~4%(摩爾)。從紡絲可紡性來看,熔體流動速率(MFR、根據ASTM D1238的方法,在負載2.16kg、230℃下測得)較好的是20~100g/10分,更好的是在30~70g/分的范圍。又,Mw/Mn(Mw重均分子量,Mn數均分子量)較好的是,在2~4的范圍。
又,Mw/Mn可由凝膠滲透色譜法,用已知的方法求得。這里,所謂可紡性是指當熔融樹脂從紡絲噴絲口紡出時,所紡成的纖維不發(fā)生斷頭,可進行穩(wěn)定紡絲的性質。
作為形成復合纖維的乙烯系聚合物(b),可以例舉為乙烯的自聚物(其制造方法可以是低壓聚合法或高壓聚合法中的任一種),或乙烯和丙烯、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等α-烯烴的無規(guī)共聚物。這些乙烯系聚合物(b)的密度為0.87~0.98g/cm3,但從可紡性角度考慮,較好的是,所述密度為0.880~0.970g/cm3,更好的是,所述密度為0.900~0.950g/cm3的范圍。
又,從可紡性角度要求,MFR(根據ASTM D1238的方法,在負載2.16kg、190℃下測得)較好的是20~70g/10分,更好的是在20~60g/10分的范圍;Mw/Mn比較好的是在1.5~4的范圍,更好的是在2~4的范圍。
作為乙烯系聚合物(b),從所制得的非織造布的柔軟性、可紡性角度考慮,以選用其密度、MFR及Mw/Mn之比在上述范圍內的乙烯均聚物為宜。
因為構成上述非織造布的復合纖維表面的大部分以至全部纖維是由乙烯系聚合物(b)所組成,所以,由上述復合纖維組成的非織造布與以往由聚丙烯組成的非織造布比較,具有優(yōu)異的柔軟性。另外,構成非織造布的復合纖維如果是卷曲纖維,則其柔軟性更佳。
在本發(fā)明中,上述乙烯系聚合物(b)也可以0.1~0.5%(重量)的比例摻合入油酸酰胺、芥酸酰胺、硬脂酸酰胺等的增滑劑。如果在所述乙烯系聚合物中摻入增滑劑,則所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具有優(yōu)異的耐起絨性。又,在本發(fā)明中,也可在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中摻合入增滑劑。
再有,在本發(fā)明中,根據需要,在不損傷本發(fā)明目的的范圍內,對上述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及/或乙烯系聚合物(b)也可摻合入其它的聚合物、著色劑材料、耐熱穩(wěn)定劑、成核劑等。
作為制造由復合纖維組成的紡粘型非織造布的方法,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將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和乙烯系聚合物(b)的重量比作成5/95~70/30,由熔融復合紡絲法,紡得復合長纖維的復絲。然后,再藉由冷卻流體冷卻紡得的復絲纖維,藉由空氣拉伸對所述復絲纖維施加張力,得到期望的纖度。其后,在集絲傳送帶上將所紡得的復絲鋪網,進行纏結網絡處理,得到紡粘型非織造布。作為所述纏結網絡處理的方法,有熱軋粘合處理、超聲波使纖維熔融粘合方法、使用噴水進行纖維纏結的方法、利用熱氣流熔融纖維的方法、利用針刺使纖維纏結的方法,等等。在這些使纖維交纏的方法中,較好的是熱軋?zhí)幚淼姆椒?。形成該紡粘型非織造布的纖維的纖維直徑通常在5~30μm范圍,更好的是在10~20μm范圍。
構成本發(fā)明中所使用的熔噴型非織造布的纖維由如下所述的(i)~(iii)的聚烯烴組成。
(i)乙烯自聚物(其制備方法可以是低壓聚合方法或高壓聚合方法中之任一種);該乙烯自聚物(i)的MFR(根據ASTM D1238的方法,在負載2.16kg、190℃下測得)以在20~60g/10分的范圍為宜;其密度以在0.88~0.97g/cm3為宜;又,Mw/Mn比以在1.5~4的范圍為宜。
(ii)乙烯成份含量為0.5~10%(摩爾)范圍內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所述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ii),其乙烯成份含量為0.5~10%(摩爾),更好的是,所述乙烯含量為0.5~5%(摩爾);熔體流動速率熔融指數(MFR、根據ASTM D1238的方法,在負載2.16kg、230℃下測得)較好的是200~1000g/10分的范圍;又,Mw/Mn以在2~4的范圍為宜。
(iii)由乙烯自聚物和丙烯系聚合物組成,是乙烯自聚物含量在2%(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丙烯系聚合物含量在98%(重量)以下的組合物。
作為形成該共混物(iii)的乙烯自聚物可舉出如同前述(i)的乙烯自聚物。又,作為形成該共混物(iii)的丙烯聚合物,可舉出丙烯的自聚物或丙烯和乙烯、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等α-烯烴的無規(guī)共聚物。丙烯系聚合物的MFR(根據ASTM D1238的方法,在負載2.16kg、230℃下測得)以200~1000g/10分為宜,Mw/Mn以在2~4的范圍為宜。作為丙烯系聚合物較好的是丙烯的均聚物。
使用由如上所述的聚烯烴紡制的纖維組成的熔噴型非織造布,在將其和紡粘型非織造布作熔融粘合時,可以獲得優(yōu)異的剝離強度。
本發(fā)明中所使用的熔噴型非織造布的制造方法,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將上述聚烯烴作熔融擠出,從熔噴紡絲法的噴絲口紡出的纖維,在高溫高速氣體流下,形成極細的纖維流,進行噴絲紡,并在集網裝置上形成極細的纖網。按需要,可以藉由熱熔粘合處理,制得熔噴型非織造布。形成該熔噴型非織造布的纖維的平均纖維直徑通常在1~30μm左右,較好的是在2~10μm左右。
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由至少一層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至少一層熔噴型非織造布層所組成。其層結構并無特別的限制,只要是,其至少一側的表面層由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組成即可。較好的是,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熔噴型非織造布層,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熔噴型非織造布層/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的層結構。
在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中,紡粘型非織造布及熔噴型非織造布的單位面積重量可以根據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用途、所要求的品質及經濟性等因素作相應的選擇。通常,作為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單位面積重量以5~100g/m2為宜,較好的是10~50g/m2,更好的是12~30g/m2左右。
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制造方法,只要是將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疊,使其二者一體化,形成層壓制品即可,可以采用任一方法,并無特別的限制。例如,1.可以是在紡粘型非織造布層上將藉由熔噴法形成的纖維直接堆積其上,形成熔噴型非織造布之后,使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互相熔融粘合的方法;2.將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疊,藉由加熱加壓,使兩塊非織造布互相熔融粘合的方法;3.藉由熱熔融粘合劑、溶劑系粘合劑等粘合劑,將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粘合的方法。
在紡粘型非織造布之上直接形成熔噴型非織造布的方法可以藉由下述方法進行將熱塑性聚烯烴的熔融物以極細的纖維流形式,從熔噴法的噴絲口紡出,在所述纖維流完全固化之前,噴絲至紡粘型非織造布表面,使所述極細纖維堆積。此時,針對設置于纖維網傳輸帶等纖維收集面上的紡粘型非織造布,將與在紡粘型非織造布上噴出極細纖維的一側面相反的一面作成負壓狀態(tài),藉由熔噴法,在形成噴吹、堆積纖維同時,使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成一體化,制得含有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在兩非織造布的一體化進行得不夠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加熱加壓軋輥等,作充分的一體化處理加工。
作為由熱熔融粘合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的熱熔融粘合方法,有全面熱熔融粘合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的接觸面的方法和部分熱熔融粘合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的接觸面的方法。在本發(fā)明中,以采用部分熱熔融粘合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的接觸面的熱熔融粘合方法為宜,此時,熱熔融粘合面積(即,熱軋輥的刻印面積)以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的接觸面積的5~35%為宜,更好的是10~30%。熱熔融粘合面積在上述范圍內時,則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剝離強度和柔軟性優(yōu)異,且該二特性之間可保持良好的平衡。
由粘合劑粘合紡粘型非織造布和熔噴型非織造布的方法中所使用的熱熔粘合劑,可以舉出如乙酸乙烯系、聚乙二醇系等的樹脂系粘合劑,如苯乙烯-丁二烯系、苯乙烯-異丁烯等的橡膠系粘合劑等。又,作為溶劑系粘合劑,可以舉出,例如,苯乙烯-丁二烯系、苯乙烯-異丁烯系、氨基甲酸酯系等的橡膠系粘合劑,乙酸乙烯、氯乙烯等的樹脂系的有機溶劑或水性乳液粘合劑等。在這些粘合劑中,從不損傷紡粘型非織造布的手感特性等質量風格的角度來說,以使用苯乙烯-丁二烯系、苯乙烯-異丁烯系等橡膠系熱熔粘合劑為宜。
藉由上述方法所得的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質地良好,具有優(yōu)異的透氣性、防水性及柔軟性。又,由于上述層壓制品的單面或雙面的表面層是由紡粘型非織造布層所形成,所以,本發(fā)明的柔軟性非織造布制品又具有優(yōu)異的耐磨性能。
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作為柔軟性指標的KOSHI值通常在10.5以下,較好的是不到10,更好的是在9以下。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之間的剝離強度,通常在15g/5cm以上,較好的是在40g/5cm以上。
如上所述的本發(fā)明的柔軟性非織造布,可以應用于如衛(wèi)生材料、生活資料、工業(yè)材料及醫(yī)療用材料等。特別是因為柔軟性、透氣性及防水性優(yōu)異,應用于衛(wèi)生材料用原料,包裝材料用原料;所述衛(wèi)生材料用原料包括紙尿布、生理用餐巾、濕布材料的基布、被單、床罩等無為適宜,作為包裝用材料的原料有CD(縮微碟片)袋、食品包裝袋材料、衣服外罩等。
試驗例以下,參照試驗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fā)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些試驗例。
又,在試驗例中的KOSHI值及剝離強度等的測定,按下述方法進行。
(1)KOSHI值的測定根據CARTO TECH株式會社制的KES-FB測試系統(tǒng),在對針織物高靈敏度的測定條件下,進行拉伸剪切力、壓縮試驗、表面試驗、彎曲試驗的測定。上述結果在針織內衣(夏季衣服)的測試條件下進行測試,所測得數值作為KOSHI值(其值越低,柔軟性越好)。
(2)剝離強度的測定從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上切取寬5cm的試樣,剝離該試樣端部,用夾子夾持,使用拉伸強度試驗儀,剝離試驗片,測定剝離強度。試驗條件為夾子間距離為20mm,拉伸速度為100mm/分,測得5個試樣值,取其平均值作為剝離強度。
(3)MFR的測定丙烯自聚物及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的MFR的測定系根據ASMR D1238方法,在負載為2.16kg、230℃下進行。乙烯均聚物的MFR的測定系根據ASMRD1238方法,在負載為2.16kg、230℃下進行。
試驗例1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5%(摩爾)、Mw/Mn之比為3.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和密度為0.948g/cm3、Mw/Mn之比為3.0、MFR為3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進行熔融復合紡絲,制得芯部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其鞘部為乙烯自聚物(芯部∶鞘部的重量比為20∶80)的同心型皮芯復合纖維。將所述皮芯型復合纖維堆積鋪網于纖維收集面上,制得單位面積重量為23g/m2、所組成的纖維纖度為2d(旦尼爾)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
另一方面,將乙烯成份含量為0.6%(摩爾)、MFR為400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用擠出機進行熔融,將熔融所得的熔體,從具有孔徑為φ0.38mm噴絲孔的噴絲板噴出,同時,藉由在噴絲孔出口處噴出加熱空氣的熔噴法,制得由平均纖維直徑為3μm的纖維組成的、單位面積重量為6g/m2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1)。
接著,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1)和熔噴型非織造布(M-1),用加熱至120℃、刻印面積為18%的熱軋輥筒,在60kg/cm的線壓力下,使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測定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其結果示于表1。
試驗例2在試驗例1中,除了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4.0%(摩爾)、MFR為400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作為熔噴型非織造布的原料樹脂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1,制得熔噴型非織造布(M-2)。
然后,層疊試驗例1中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和前述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輥筒,使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1。
試驗例3在試驗例1中,除了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4.8%(摩爾)、MFR為400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作為熔噴型非織造布的原料樹脂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1,制得熔噴型非織造布(M-3)。
然后,層疊試驗例1中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和上述熔噴型非織造布(M-3),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輥筒,使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1。
試驗例4在試驗例1中,除了使用MFR為700g/10分的丙烯自聚物作為熔噴型非織造布的原料樹脂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1,制得熔噴型非織造布(M-4)。
其次,層疊試驗例1中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和上述熔噴型非織造布(M-4),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輥筒,使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因其熔融粘著不良,發(fā)生層間剝離。
試驗例5使用密度為0.950g/cm3、Mw/Mn之比為3.3、MFR為3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和Mw/Mn之比為2.8、MFR為800g/10分的丙烯自聚物,按重量比2/98進行干混合,配制得到原料混合物。用擠出機熔融混合該原料混合物,將熔體從具有孔徑為φ0.38mm噴絲孔的噴絲板噴出的同時,藉由在噴絲孔出口處噴吹加熱空氣的熔噴法,制得由平均纖維直徑為3μm的纖維組成的、單位面積重量為6g/m2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5)。
然后,層疊試驗例1中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和上述熔噴型非織造布(M-5),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1。
試驗例6在試驗例5中,除了將乙烯自聚物和丙烯自聚物按重量比50/50進行干混合,配制得到原料混合物作為熔噴型非織造布的原料樹脂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5,制得熔噴型非織造布(M-6)。
然后,層疊試驗例1中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和上述熔噴型非織造布(M-6)。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1。
試驗例7使用密度為0.938g/cm3、Mw/Mn之比為3.3、MFR為5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由擠出機熔融后,將所得的熔體從具有孔徑為φ0.38mm噴絲孔的噴絲板噴出,同時,藉由在噴絲口出孔處噴吹加熱空氣的熔噴法,制得由平均纖維直徑為5μm的纖維組成的、單位面積重量為6g/m2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7)。
然后,層疊試驗例1中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和上述熔噴型非織造布(M-7)。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1。
試驗例8使用密度為0.91g/cm3、Mw/Mn之比為3.0、MFR為700g/10分的兩烯自聚物,用擠出機熔融,將所得的熔體從具有孔徑為φ0.38mm噴絲孔的噴絲板噴出,同時,藉由在噴絲孔出口處噴吹加熱空氣的熔噴法,制得由平均纖維直徑為3μm的纖維組成的、單位面積重量為6g/m2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8)。
然后,層疊試驗例1中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和上述熔噴型非織造布(M-8)。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因熔融粘著不良,發(fā)生層間剝離。
試驗例9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5%(摩爾)、Mw/Mn之比為3.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和密度為0.948g/cm3、Mw/Mn之比為3.0、MFR為2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進行熔融復合紡絲,形成其芯部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鞘部為乙烯自聚物(芯部∶鞘部的重量比為20∶80)的同心型皮芯復合纖維。將所述復合纖維堆積鋪網于纖維收集面上,制得單位面積重量為23g/m2、纖維纖度為2d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2)。
然后,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2)和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1。
試驗例10在試驗例9中,除了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4.0%(摩爾)、Mw/Mn之比為3.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作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9,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S-3)。
然后,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3)和在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1。
試驗例11在試驗例9中,除了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1%(摩爾)、Mw/Mn之比為3.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作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9,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S-4)。
然后,層疊上述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4)和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1。
試驗例12在試驗例9中,除了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5.5%(摩爾)、Mw/Mn之比為3.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作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9,欲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但因紡絲不良無法制造。
試驗例13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5%(摩爾)、Mw/Mn之比為3.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和密度為0.948g/cm3、Mw/Mn之比為3.0、MFR為2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進行熔融復合紡絲,形成芯層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皮層為乙烯自聚物(芯層∶皮層的重量比為20∶80)的同心型皮芯復合纖維。將所述復合纖維堆積鋪網于纖維收集面上,制得單位面積重量為23g/m2、構成纖維的纖度為2d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5)。
然后,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5)和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14在試驗例13中,除了纖維芯層∶皮層的重量比為20∶80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13,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S-6)。
然后,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6)和在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15在試驗例13中,除了纖維芯層∶皮層的重量比為3∶97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13,欲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但因紡絲不良,無法進行制造。
試驗例16在試驗例13中,除了纖維芯層∶皮層的重量比為70∶30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13,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S-7)。
然后,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7)和在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17在試驗例13中,除了纖維芯層∶皮層的重量比為80∶20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13,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S-8)。
然后,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8)和在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18僅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5%(摩爾)、Mw/Mn之比為3.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進行熔融紡絲。將所制得的纖維堆積鋪網于纖維收集面上,制得單位面積重量為23g/m2、構成的纖維纖度為2d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9)。
然后,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9)和在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19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5%(摩爾)、Mw/Mn之比為3.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和密度為0.917g/cm3、Mw/Mn之比為3.0、MFR為2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進行熔融復合紡絲,形成芯層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皮層為乙烯均聚物(芯層∶皮部的重量比為20∶80)的同芯心皮芯復合纖維。將所述復合纖維堆積鋪網于纖維收集面上,制得單位面積重量為23g/m2、構成的纖維纖度為2d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0)。
然后,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10)和在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20在試驗例19中,除了使用密度為0.948g/cm3、Mw/Mn之比為3.0、MFR為2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作為乙烯系聚合物(b)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19,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S-11)。
然后,層疊上述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1)和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21在試驗例19中,除了使用密度為0.870g/cm3、Mw/Mn之比為3.0、MFR為2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作為乙烯系聚合物(b),構成非織造布的纖維纖度為3.2d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19,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S-12)。
然后,層疊上述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2)和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22在試驗例19中,除了使用密度為0.980g/cm3、Mw/Mn之比為3.0、MFR為2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作為乙烯系聚合物(b),構成非織造布的纖維纖度為2.2d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19,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S-13)。
然后,層疊上述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3)和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23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5%(摩爾)、Mw/Mn之比為2.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和密度為0.948g/cm3、Mw/Mn之比為3.0、MFR為3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進行熔融復合紡絲,形成芯層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皮層為乙烯均聚物(芯層∶皮層的重量比為10∶90)的同心型皮芯復合纖維。將所述復合纖維堆積鋪網于纖維收集面上,制得單位面積重量為23g/m2、構成的纖維纖度為2d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4)。
然后,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14)和在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24在試驗例23中,除了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5%(摩爾)、Mw/Mn之比為3.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作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23,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S-15)。
然后,層疊上述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5)和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2。
試驗例25在試驗例23中,除了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5%(摩爾)、Mw/Mn之比為6.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作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23,欲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但因紡絲不良無法制造。
試驗例26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5%(摩爾)、Mw/Mn之比為2.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和密度為0.948g/cm3、Mw/Mn之比為1.5、MFR為3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進行熔融復合紡絲,形成芯層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皮層為乙烯均聚物(芯層∶皮層的重量比為20∶80)的同心型皮芯復合纖維。將所述復合纖維堆積鋪網于纖維收集面上,制得單位面積重量為23g/m2、構成的纖維纖度為2d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6)。
然后,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16)和試驗例2中制得的熔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3。
試驗例27在試驗例26中除了使用密度為0.948g/cm3、Mw/Mn之比為2.5、MFR為3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作為乙烯系聚合物(b)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26,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S-17)。
其次,層疊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17)和試驗例2中制得的溶噴型非織造布(M-2)。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二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3。
試驗例28在試驗例26中除了使用密度為0.948g/cm3、Mw/Mn之比為6.0、MFR為3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作為乙烯系聚合物(b)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26,欲制得紡粘型非織造布,但因紡絲不良,無法制造。
試驗例29使用乙烯成份含量為0.5%(摩爾)、Mw/Mn之比為3.0、MFR為65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和密度為0.948g/cm3、Mw/Mn之比為3.0、MFR為3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進行熔融復合紡絲,形成芯層為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皮層為乙烯自聚物(芯層∶皮層的重量比為20∶80)的偏心型皮芯復合纖維。將所述復合纖維堆積鋪網于纖維收集面上,制得單位面積重量為7g/m2、構成的纖維纖度為2d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8)。
其次,將乙烯成份含量為4%(摩爾)、MFR為400g/10分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用擠出機熔融,將所得的熔體從具有孔徑φ0.38mm的噴絲孔的噴絲板噴出,同時,藉由在噴絲孔出口處噴吹260℃的加熱空氣的熔噴法,制得平均纖維直徑為3μm的纖維堆積于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18)之上,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為3g/m2的熔噴型非織造布。
然后,在其上再層疊和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S-18)相同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8’)。與試驗例1同樣,用熱軋壓花輥筒,使所述三層非織造布一體化,制得其結構為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熔噴型非織造布層/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3。另外,測得剝離強度為熔噴型非織造布層和紡粘型非織造布(S-18’)之間的剝離強度。
試驗例30在試驗例29中,除使用密度為0.938g/cm3、Mw/Mn之比為3.3、MFR為50g/10分的乙烯自聚物作為熔噴型非織造布的原料樹脂,在試驗例29中制得的紡粘型非織造布(S-18)上堆積平均纖維直徑為5μm的纖維,形成單位面積重量為3g/m2的熔噴型非織造布之外,其它如同試驗例29,制得其結構為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熔噴型非織造布層/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制得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及其剝離強度示于表3。另外,測得剝離強度為熔噴型非織造布層和紡粘型非織造布(S-18’)之間的剝離強度。
表1
*1乙烯自聚物/丙烯自聚物的混合重量比*2紡絲不良表2
*2紡絲不良表3
*2紡絲不良*3因母體材料破壞而無法測定產業(yè)上的利用可能性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質地良好,具有優(yōu)異的柔軟性、透氣性及防水性。本發(fā)明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可適用于以往非織造布所使用的各種用途,特別是,可適用于如紙質尿布、生理用餐巾等衛(wèi)生材料,濕布材料等的基布,包裝材料等用途。
權利要求
1.一種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述層壓制品由至少一層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至少一層熔噴型非織造布層所組成,所述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單面或雙面的表面層為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由下述組份所組成(A)具有下述(1)、(2)的物性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1)乙烯成份的含量在5%(摩爾)以下;(2)Mw/Mn為2~4;和,(B)具有下述(3)、(4)的物性、至少形成纖維的部分表面的乙烯系聚合物(b),(3)密度為0.87~0.98g/m3;(4)Mw/Mn為1.5~4;且,其中(a)和(b)的重量比[(a)/(b)]為5/95~70/30的復合纖維所組成;所述熔噴型非織造布為由選自下述一種的樹脂組成(i)乙烯自聚物,(ii)乙烯成份含量為0.5~10%(摩爾)范圍內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及(iii)乙烯自聚物含量在2%(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丙烯系聚合物含量在98%(重量)以下的組合物。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的復合纖維的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的乙烯成份含量在0.3~5%(摩爾)的范圍。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的復合纖維為由以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構成的芯層和以乙烯系聚合物(b)構成的皮層形成的同心型皮芯復合纖維。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的復合纖維為由以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構成的芯層和以乙烯系聚合物(b)構成的皮層形成的偏心型皮芯復合纖維。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的復合纖維為由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和乙烯系聚合物(b)構成的并列型雙組份復合纖維。
6.如權利要求1~5之任一項所述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藉由熱軋壓花處理作熔融粘合。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間的熔融粘合面積為上述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間接觸面積的5~35%。
8.如權利要求1~7之任一項所述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的KOSHI值在10.5以下。
9.如權利要求1~8之任一項所述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間的剝離強度在15g/5cm以上。
10.一種衛(wèi)生材料用原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系由權利要求1~9之任一項所述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構成。
11.一種包裝材料用原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系由權利要求1~9之任一項所述的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構成。
全文摘要
一種柔性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述層壓制品包括紡粘型非織造布層和熔噴型非織造布層,所述紡粘型非織造布層由丙烯、乙烯無規(guī)共聚物(a)和乙烯系聚合物(b)組成的復合纖維所構成,所述熔噴型非織造布為含有乙烯成份的特定聚合物。復合纖維以選用其纖維表面至少由(b)成份形成的同心型、偏心型皮芯復合纖維或并列型雙組份復合纖維為宜。由此,可制得質地良好,具有優(yōu)異的柔軟性、透氣性及防水性的非織造布層壓制品。所述層壓制品可適用于如紙質尿布等衛(wèi)生材料用原料、包裝材料用原料等。
文檔編號D04H3/007GK1246164SQ98802221
公開日2000年3月1日 申請日期1998年12月2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12月4日
發(fā)明者久田念, 本村茂之, 石井浩, 武居邦彥 申請人:三井化學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