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藥制劑,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熱盛傷陰型燒傷用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燒傷通常由具有熱力的火焰、蒸氣、熱液體或固體所引起,亦可由電能、放射線以及強酸、強堿、磷等化學物質所致。燒傷主要損及皮膚,亦可損害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以及其他組織。小面積皮膚燒傷只引起局部損害,不導致全身反應。大面積和(或)深度燒傷可造成大量體液及熱量喪失、超高代謝、負氮平衡、水電解質和酸堿紊亂以及免疫功能減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被燒傷的組織易引起繼發(fā)感染,可入侵血液導致敗血癥。面、頸、四肢、關節(jié)部位的深度燒傷愈合后的疤痕攣縮造成容貌毀損及功能障礙。磷和其他化學物引起的燒傷,化學物吸收后還引起全身中毒。
燒傷的主要病理生理變化是燒傷局部及其周圍和深部組織的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漿滲出,導致組織間隙水腫,使水、鹽和蛋白質喪失,過高溫度局部可以發(fā)生組織壞死。大面積燒傷血漿滲出不僅限于燒傷局部,而且可以發(fā)生在其他未燒傷的部位和內臟,引起全身病變。不同原因引起的燒傷,具有不同的特征。
燒傷臨床分為三度:(1)一度燒傷:為表皮燒傷,出現(xiàn)紅斑,局部皮膚紅腫熱痛,一般3~5天即可治愈。(2)二度燒傷:淺二度為真皮淺層燒傷,局部發(fā)生水皰,皰壁薄,極度水腫,有劇痛,皰破形成糜爛、結痂。如不發(fā)生感染則7~11天痊愈;深二度燒傷達真皮深層,疼痛稍輕,水皰較少,皰壁較厚,基底微紅或白色皮損中有紅色斑點,易發(fā)生感染,一般3~4周愈合,形成疤痕,愈后留有色素沉著。(3)三度燒傷:燒傷深度達皮膚全層或更深,皮色蒼白或形成焦痂,無痛感。這類燒傷難以自愈,2周后焦痂脫落形成肉芽創(chuàng)面,愈合后形成萎縮性疤痕,常因疤痕收縮而引起局部畸形。
中醫(yī)認為,本病皆因火毒之邪,外傷皮內,甚者熱邪入里,火毒攻心,耗氣傷陰,使氣陰兩傷,陰陽失調,脈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熱傷營血,陰液被耗,膚失濡養(yǎng),故見本病。其中,按照中醫(yī)辨證分型本病可分為毒熱熾盛型、熱盛傷陰型和氣血兩虛型,針對于熱盛傷陰型,本型相當于燒傷深二度,皮膚瘡面潮紅水腫,表面大量滲出,自覺灼痛,有時低熱,煩躁,口渴而飲水少,尿少,舌質紅有薄黑苔,脈細數(shù)。本型的病機屬于熱邪內盛,燔灼陰液,耗傷陰血,膚失濡養(yǎng)則皮膚潮紅,水腫,糜爛,低熱,煩躁,渴不欲飲,尿少,脈細數(shù)均屬熱盛傷陰,濕毒內盛所致。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根據以上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治療熱盛傷陰型燒傷用中藥組合物,其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治療熱盛傷陰型燒傷用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內服藥物和外用藥物組成;
其中內服藥物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組分組成:馬齒莧20~25份、豬籠草10~15份、白地紫菀15~20份、紫地榆10~15份、敗醬草15~20份、大血藤5~8份、穿心草5~8份、鱉甲10~15份、粗黃草10~15份、黃精10~15份、角盤蘭5~8份;
其中外用藥物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組分組成:雄黃5~8份、樟樹葉3~5份、小一支箭1~2份、蛇床子1~2份、兒茶3~5份、梅片3~5份、細葉桉5~8份、棵麻5~8份、柴胡葉鏈莢豆3~5份、小葉金花草3~5份、蒼術5~8份、地膚子3~5份和醫(yī)用凡士林150~200份。
其中,優(yōu)選方案如下:
所述的內服藥物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組分組成:馬齒莧25份、豬籠草10份、白地紫菀20份、紫地榆12份、敗醬草15份、大血藤5份、穿心草5份、鱉甲15份、粗黃草12份、黃精12份、角盤蘭6份。
所述的外用藥物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組分組成:雄黃8份、樟樹葉4份、小一支箭1份、蛇床子2份、兒茶3份、梅片4份、細葉桉6份、棵麻6份、柴胡葉鏈莢豆3份、小葉金花草5份、蒼術8份、地膚子4份和醫(yī)用凡士林180份。
所述的內服藥物按照以下方法制備:按照配方稱取中藥原料并加入到容器中,加水漫過藥面浸泡10~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騰再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取濾液;然后再加水沒過藥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騰再改用文火煎煮15~20分鐘,然后去渣取濾液,兩次濾液合并即可。
所述的外用藥物按照以下方法制備:按照上述配方稱取原料,將除醫(yī)用凡士林外的所有原料磨成細粉,并過100目篩,然后與醫(yī)用凡士林混合,將混合后的膏體在加熱溫度為80度的條件下加熱10~15分鐘,并且一直攪拌,加熱完畢后冷卻即可裝瓶。
使用時,內服藥物一日三次,每次300ml,外用藥物涂抹至燒傷部位,每天2次。
藥效分析:
馬齒莧:酸,寒。入大腸,肝、脾經。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痕疬。
豬籠草:甘,涼。清肺潤燥,行水,解毒。治肺燥咳嗽,百日咳,黃疸,胃痛,痢疾,水腫,癰腫,蟲咬傷。
白地紫菀:辛微苦,平。清熱利濕,理氣化痰,捎積殺蟲。治痢疾,胃痛,感冒咳嗽,氣喘痰多,消化不良,蛔蟲癥,扁桃體炎,外用可以止血。
紫地榆:苦、澀,寒。清熱利濕,活血止血。用于腸炎,痢疾,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月經不調,鼻衄;外用治跌打損傷。
敗醬草:辛、苦,涼。入胃、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用于腸癰、肺癰及瘡癰腫毒,實熱瘀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產后瘀滯腹痛等癥。
大血藤:苦,平。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活血,祛風。用于腸癰腹痛,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撲腫痛。
穿心草:味微苦,性涼。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治肺熱咳嗽,肝炎,鉤端螺旋體病,黃疸,胸痛,胃痛,跌打內瘀,毒蛇咬傷。
鱉甲:咸,微寒。歸肝、腎經。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退熱除蒸。用于陰虛發(fā)熱,勞熱骨蒸,虛風內動,經閉,癓瘕,久瘧瘧母。
粗黃草:甘、淡、微咸,寒。滋陰益腎,生津止渴。蜘蛛熱病,傷津,口干煩渴,病后虛弱。
黃精:甘,平,歸脾、肺、腎經。潤肺滋陰,補脾益氣,豐肌澤膚、補腎益精。
角盤蘭:甘,溫。滋陰補腎,養(yǎng)胃,調經。用于神經衰弱,頭暈失眠,煩躁口渴食欲不振,須發(fā)早白,月經不調。
雄黃: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用于癰腫疔瘡,蛇蟲咬傷,蟲積腹痛,驚癇,瘧疾。外用對金葡菌等常見化膿菌有抗菌作用。
樟樹葉:味苦辛,溫。祛風,除濕,止痛,殺蟲。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疥癬。
小一支箭:澀、苦,寒。消炎,殺菌,利尿,殺蟲。主治阿米巴痢疾,喉炎,腳氣病,食欲不振,腹脹。
蛇床子:辛、苦,溫;有小毒。歸腎經。溫腎壯陽,燥濕,祛風,殺蟲。用于陽痿,宮冷,寒濕帶下,濕痹腰痛;外治外陰濕疹,婦人陰癢;滴蟲性陰道炎。
兒茶:苦、澀,微寒。清熱化痰,斂瘡止血。用于肺熱咳嗽,咯血,腹瀉,小兒消化不良;外用治瘡瘍久不收口,皮膚濕疹,口瘡,扁桃體炎。外用對結核桿菌有作用。
梅片:辛,苦,涼。歸心、脾、肺經。通諸竅,散郁火,消腫止痛,去翳明目。用于中風口禁,驚癰痰迷。外用對真菌有作用。
細葉桉:辛、微苦,溫。消炎殺菌,祛痰止咳,收斂殺蟲。用于預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防治瘧疾,腸炎,腹瀉,痢疾,皮膚潰爛,癰瘡紅腫,丹毒,乳腺炎,外傷感染,皮癬,神經性皮炎。還可治鉤端螺旋體病,氣管炎,咳嗽,可殺蛆、熏蚊。
棵麻:澀,涼。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用于燒傷,瘡瘍潰爛。
柴胡葉鏈莢豆:淡;平。歸肝、腎經。接骨消腫,去腐生肌。主跌打骨折,外傷出血,瘡瘍潰爛久不收口。
小葉金花草:苦,寒。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去腐生肌。治風熱感冒,急性胃腸炎,痢疾,黃疸,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疔瘡,外傷腫痛。
蒼術:性溫,味辛苦,祛風、燥濕、止癢。常用于治療濕疹、皮炎糜爛滲出期及其他瘙癢性皮膚病。
地膚子:辛、苦,寒。歸腎、膀胱經。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
本發(fā)明通過內服藥物結合外用藥物協(xié)同作用,對于熱盛傷陰型燒傷治療起到很好的效果,使用本發(fā)明藥物后無并發(fā)癥。其中,內服藥物中,馬齒莧、豬籠草、白地紫菀、紫地榆、敗醬草、大血藤、穿心草、鱉甲、粗黃草、黃精、角盤蘭十一味藥合用,解毒利濕,養(yǎng)陰清熱;外用藥物中,雄黃、樟樹葉、小一支箭、蛇床子、兒茶、梅片、細葉桉清熱解毒涼血,并具有很強的抑菌效果,有效防止感染的發(fā)生;棵麻、柴胡葉鏈莢豆、小葉金花草去腐生?。簧n術、地膚子緩解皮膚瘙癢,減輕患者的負擔。療效判斷:
1、入選標準
本組100例均為深二度燒傷,并經辨證分型屬于熱盛傷陰型。其中,燒傷面積<10%有48例,11%~30%有40例,>30%有12例。年齡最小4歲,最大76歲。隨機分成治療組50例,對照組50例。
2、診斷標準
深二度燒傷達真皮深層,疼痛稍輕,水皰較少,皰壁較厚,基底微紅或白色皮損中有紅色斑點,易發(fā)生感染,愈合后形成疤痕,愈后留有色素沉著。
3、治療方法
治療組為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使用時,內服藥物一日三次,每次300ml,外用藥物涂抹至燒傷部位,每天2次。
對照組為市售的京萬紅軟膏,涂抹至燒傷部位,每天2次。
一個月后觀察結果并統(tǒng)計。
4、結果
從上表看出,治療組較對照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平均提前6d左右,感染率降低8%,同時還有止痛,不加深創(chuàng)面,無明顯不良反應等優(yōu)點,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可以認定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較傳統(tǒng)的單方法治療具有顯著性有點。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治療熱盛傷陰型燒傷用中藥組合物,由內服藥物和外用藥物組成;
所述的內服藥物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組分組成:馬齒莧25份、豬籠草10份、白地紫菀20份、紫地榆12份、敗醬草15份、大血藤5份、穿心草5份、鱉甲15份、粗黃草12份、黃精12份、角盤蘭6份。
所述的外用藥物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組分組成:雄黃8份、樟樹葉4份、小一支箭1份、蛇床子2份、兒茶3份、梅片4份、細葉桉6份、棵麻6份、柴胡葉鏈莢豆3份、小葉金花草5份、蒼術8份、地膚子4份和醫(yī)用凡士林180份。
實施例2:
實施例1中的內服藥物和外用藥物分別按照以下方法制備:
所述的內服藥物按照以下方法制備:按照配方稱取中藥原料并加入到容器中,加水漫過藥面浸泡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3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騰再改用文火煎煮30分鐘,取濾液;然后再加水沒過藥面3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騰再改用文火煎煮20分鐘,然后去渣取濾液,兩次濾液合并即可。
所述的外用藥物按照以下方法制備:按照上述配方稱取原料,將除醫(yī)用凡士林外的所有原料磨成細粉,并過100目篩,然后與醫(yī)用凡士林混合,將混合后的膏體在加熱溫度為80度的條件下加熱12分鐘,并且一直攪拌,加熱完畢后冷卻即可裝瓶。
實施例3:
實施例1的中藥組合物在使用時,內服藥物一日三次,每次300ml,外用藥物涂抹至燒傷部位,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