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康復輔具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供肩關節(jié)離斷后殘障人士使用的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上肢假肢的穿戴裝置是一種常見的肩假肢輔具,可以為上肢殘障者提供額外的助力和保護,對于提高上肢殘障者的生活品質(zhì)具有極大的意義。
因此,隨著人們對于弱勢群體的日益關注,市場上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肩假肢背帶。
但是,經(jīng)仔細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這些肩假肢背帶的形式大同小異,而且大多是針對肩帶設計的,而沒有針對上肢假肢穿戴固定進行研究,從而缺少針對假肢的精確定位設計。
對于以上的常規(guī)肩假肢背帶,假肢患者在穿戴后會有竄位的發(fā)生,因而如何真正滿足殘障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以及如何真正實現(xiàn)上肢假肢的穿戴設計的適配將成為以后廣大康復從業(yè)者思考的問題之一。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其能夠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某種或某些問題。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用于將上肢假肢固定到人體殘肢,該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包括:
假肢接受腔,假肢接受腔呈長方罩體的形狀,能夠套設在人體殘肢上并且能夠與人體殘肢緊密接觸;
用于固定假肢接受腔的減壓肩帶,減壓肩帶包括腋窩減壓肩帶、胸廓減壓肩帶和腰上減壓肩帶;以及
用于將假肢接受腔緊固在人體的接受腔緊固體,
其中,上肢假肢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到假肢接受腔,所述假肢接受腔的開口端與人體殘肢端緊密連接,
腋窩減壓肩帶、胸廓減壓肩帶和腰上減壓肩帶均與假肢接受腔相連接并且分別能夠從人體的腋窩、胸廓和腰穿過而連接到假肢授受腔的前后兩側(cè)。
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專為肩關節(jié)離斷后殘障人士使用的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該固定裝置用于懸吊上肢假肢,從而將假肢精確固定在殘肢上;在操作上肢假肢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體力源,盡量減小截肢者自身負擔;并且使得上肢假肢穿脫容易。
根據(jù)一個具體實施例,接受腔緊固體為吸盤組合體,該吸盤組合體包括多個吸盤、與各個吸盤連通并且與假肢接受腔連接的通氣管、與各個通氣管連通并且與假肢接受腔連接的總管道以及與總管道相連接并且用于在吸盤中產(chǎn)生負壓的負壓裝置。根據(jù)該實施例,通過負壓裝置抽出吸盤內(nèi)的空氣形成負壓,從而能夠使吸盤與人體緊密接觸。
根據(jù)另一個具體實施例,在總管道的出氣端具有單向閥,該單向閥與負壓裝置連接,能夠使氣體僅從總管道的出氣端排出。根據(jù)該具體實施例,單向閥的作用只允許氣體從總管道方向排出,如果出現(xiàn)逆流時閥門自動關閉,防止排出的氣體回流。
根據(jù)一個具體實施例,吸盤組合體包括三個吸盤,這三個吸盤均布在人體的胸部、肩部和后背處。
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負壓裝置包括吸氣閥、缸體、排氣閥、活塞和活塞桿,吸氣閥的一端與總管道連接而另一端與缸體連通,活塞設置在缸體內(nèi),排氣閥與缸體連通,活塞與活塞桿連接,通過活塞桿能夠抽出總管道內(nèi)的氣體并且通過排氣閥排出該氣體。根據(jù)該實施例,通過負壓裝置抽出吸盤內(nèi)的空氣形成負壓,使吸盤與人體緊密接觸。
根據(jù)具體實施例,腋窩減壓肩帶、胸廓減壓肩帶和腰上減壓肩帶在下方均設置有能夠拆卸的減壓墊,減壓墊的中部寬兩端窄,如此設置的減壓墊能夠使增加肩帶受力點上的受力面,從而使穿戴人員穿著舒適。另外,減壓墊包括軟墊和包覆層,軟墊設置(例如縫制)在包覆層內(nèi),軟墊由硅膠材質(zhì)熱壓而成,而包覆層由針織材質(zhì)材料制成,由此可以達到定型和不易伸長的效果。減壓墊的厚度為2mm-5mm,該設計能夠使得減壓墊既能減輕肩部的壓力,也能夠使得穿著容易不滑脫。
優(yōu)選地,接受腔緊固體為粘附材料組合體,該粘附材料組合體包括多個粘附件以及將粘附件連接到假肢接受腔的連接件,其中粘附件由粘附性材料制成并且能夠粘附到人體,從而將假肢接受腔緊固到人體。根據(jù)如此設置的接受腔緊固體,其結構簡單、固定可靠并且操作方便。
優(yōu)選地,所述粘附件由仿生醫(yī)用繃帶制成。根據(jù)該實施例,由于仿生醫(yī)用繃帶是受壁虎粘附的啟發(fā),利用生物相容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備的一種仿生醫(yī)用繃帶,實驗表明這種繃帶即使在動物新鮮腸壁上的界面粘附力也能達到4.8N cm-2。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吸盤式上肢假肢的固定裝置,它包括上肢假肢,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有假肢接受腔、減壓肩帶和吸盤組合體;
所述的假肢接受腔呈長方罩體形狀;
所述減壓肩帶包括腋窩減壓肩帶、胸廓減壓肩帶和腰上減壓肩帶;
所述吸盤組合體包括吸盤、通氣管、總管道、負壓裝置,其中,三個吸盤均布在人體的胸部、肩部、后背,所述吸盤連接有通氣管,吸盤的通氣管與假肢接受腔連接,總管道與假肢接受腔1連接,在總管道出氣端與單向閥連接,該單向閥與負壓裝置連接,通過負壓裝置抽出吸盤內(nèi)的空氣形成負壓,使吸盤與人體緊密接觸。
其中,所述上肢假肢與假肢接受腔通過螺紋連接,所述假肢接受腔開口端與殘肢端緊密連接。
其中,所述三個吸盤均布在人體的胸部、肩部、后背,吸盤受力作用于人體和吸盤接觸面上的均布力。
其中,所述吸盤內(nèi)部有細小的通氣管,吸盤的通氣管伸入到假肢接受腔內(nèi),并且穿過假肢接受腔的腔壁,然后在假肢接受腔的外面再匯總到總管道內(nèi)。
其中,所述總管道的出口與單向閥連接,單向閥與負壓裝置的吸氣端連接,其中負壓裝置可拆卸。
其中,所述腋窩減壓肩帶、胸廓減壓肩帶和腰上減壓肩帶下方設置有中部寬兩端窄的減壓墊,中部寬兩端窄的減壓墊設計,在肩帶受力點上加寬了受力面。
其中,所述腋窩減壓肩帶從腋窩處穿過與后面的假肢接受腔相連。
其中,所述胸廓減壓肩帶與水平方向成一定的角度與假肢接受腔相連。
其中,所述腰上減壓肩帶水平放置與假肢接受腔相連。
其中,所述負壓裝置包括吸氣閥、排氣閥、活塞和手動活塞桿,該吸氣閥一端與總管道連接,另一端與缸體連通,在缸體內(nèi)設置活塞,排氣閥與缸體連通,活塞與手動活塞桿連接。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的固定裝置設計懸吊上肢假肢,將假肢精確固定在殘肢上。
2、本發(fā)明的上肢固定裝置,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體力源,盡量減小截肢者自身負擔。
3、本發(fā)明的上肢固定裝置使上肢假肢穿脫容易。
4、本發(fā)明的三條肩帶分別位于腋窩、胸廓、腰,與一條肩帶的方案相比較穩(wěn)定性更好,受力更均勻分布。
4、本發(fā)明的上肢穿戴式減壓墊設計達到減輕肩部壓力的功能,有效的緩解、減輕了肩部的壓力。
除非明顯抵觸,本發(fā)明的不同實施例所涉及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的前側(c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假肢接受腔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減壓肩帶的示意圖。
圖5是圖4中的本發(fā)明的減壓墊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減壓肩帶的組成結構的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的背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下面描述的實施例僅是對本發(fā)明的示例性說明,而非用于對其作出任何限制。
參見圖1和圖7所示,示出了一種用于將上肢假肢2固定到人體殘肢的吸盤式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其包括將上肢假肢2固定到人體殘肢的假肢接受腔1、用于固定假肢接受腔1的減壓肩帶3、4、5和用于將假肢接受腔1緊固在人體的吸盤組合體。
假肢接受腔1呈長方罩體的形狀,使用時將假肢接受腔1套設在人體殘肢上并且該假肢接受腔1能夠與人體殘肢緊密接觸。上肢假肢2以可拆卸的方式(例如螺紋連接)連接到假肢接受腔1,假肢接受腔1的開口端與人體殘肢端緊密連接。
如圖1所示,減壓肩帶包括腋窩減壓肩帶3、胸廓減壓肩帶4和腰上減壓肩帶5。腋窩減壓肩帶3、胸廓減壓肩帶4和腰上減壓肩帶5均與假肢接受腔1相連接并且分別能夠從人體的腋窩、胸廓和腰穿過而連接到假肢授受腔的前后兩側(cè)。
如圖1和圖7所示,吸盤組合體包括三個吸盤6、7、8、與各個吸盤6、7、8連通并且與假肢接受腔1連接的通氣管13、11、12、與各個通氣管13、11、12連通并且與假肢接受腔1連接的總管道22以及與總管道22相連接并且用于在吸盤6、7、8中產(chǎn)生負壓的負壓裝置10。三個吸盤6、7、8均布在人體的胸部、肩部和后背處,吸盤6、7、8受到作用于人體和吸盤接觸面上的均布力。
進一步參見圖2,吸盤6、7、8的內(nèi)部具有細小的通氣管11、12、13,吸盤6、7、8的通氣管11、12、13伸入到假肢接受腔1內(nèi),并且穿過假肢接受腔1的腔壁,然后在假肢接受腔1的外面再匯總到總管道22內(nèi)。
在總管道22的出氣端具有單向閥9,該單向閥9與負壓裝置10連接,通過負壓裝置10抽出吸盤6、7、8內(nèi)的空氣形成負壓,使吸盤6、7、8與人體緊密接觸。
參見圖3所示,單向閥9與負壓裝置10的吸氣端連接,通過活塞15來實現(xiàn)排氣,當抽出吸盤內(nèi)的空氣之后,關閉單向閥9。單向閥9的作用只允許氣體從總管道22方向排出,如果出現(xiàn)逆流時閥門自動關閉,防止排出的氣體回流。
負壓裝置10可拆卸,并且包括吸氣閥23、缸體24、排氣閥14、活塞15和手動活塞桿16。吸氣閥23的一端與總管道22連接而另一端與缸體24連通。活塞15設置在缸體24內(nèi),排氣閥14與缸體24連通?;钊?5與手動活塞桿16連接,通過手動活塞桿16能夠抽出總管道22內(nèi)的氣體并且通過排氣閥14排出氣體。
參見圖4所示,腋窩減壓肩帶3、胸廓減壓肩帶4和腰上減壓肩帶5在下方均設置有能夠拆卸的減壓墊17,減壓墊17的中部寬兩端窄,從而在肩帶受力點上加寬了受力面。
參見圖5,減壓墊17包括軟墊18和包覆層19,減壓墊17可根據(jù)需要使用拆卸。軟墊18由硅膠材質(zhì)熱壓而成,包覆層19由針織材質(zhì)材料制成,達到定型和不易伸長的效果。減壓墊17厚度為2mm-5mm。減壓墊17中部寬兩端窄的設計有效地使受力面加寬分散肩部壓力,達到減輕肩部壓力的功能。
參見圖6所示,所述腋窩減壓肩帶3由里層20和表層21壓附貼合而成。
腋窩減壓肩3從腋窩處穿過與后面的假肢接受腔1相連。胸廓減壓肩帶4與水平方向成一定的角度與假肢接受腔1相連。腰上減壓肩帶5水平放置與假肢接受腔1相連。
結合附圖1~7來說明本發(fā)明的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的操作方式。
本發(fā)明的上肢假肢用固定裝置在佩戴時應該首先將假肢接受腔1扣在人體殘肢上。
然后通過單向閥9與負壓裝置10的作用抽出假肢接受腔1與人體殘肢部分的空氣,從而通過吸盤6、7、8使假肢接受腔1吸附在人體殘肢上。
將腋窩減壓肩帶3、胸廓減壓肩帶4和腰上減壓肩帶5通過尼龍搭扣貼附在減壓墊17的表面。腋窩減壓肩帶3從腋窩處穿過與后面的假肢接受腔1相連。胸廓減壓肩帶4放置在胸廓上水平方向成一定的角度與假肢接受腔1相連。腰上減壓肩帶5水平放置在腰上與假肢接受腔1相連。
穿戴假肢后不得讓截肢者有不適感和疼痛。在脫下假肢時殘肢時不得有變色或摩擦痕等。
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本發(fā)明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的實質(zhì)范圍內(nèi)所做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