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骨牽引裝置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移動骨牽引裝置。
背景技術:
臨床醫(yī)療中,骨折牽引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四肢骨折治療方法,通過骨牽引可克服肌肉的收縮,拉伸骨折斷端,預防和矯正軟組織攣縮,并且可以維持骨折斷端的相對位置,穩(wěn)定骨折,減少患者疼痛,保護周圍組織,為手術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可在一定條件下作為骨折最終治療方式。
傳統(tǒng)的骨牽引裝置主要包括克氏針、牽引床架、牽引支架、牽引附件(三級梯、三高度床腳墊、靠背架、足蹬箱、牽引弓)等。使用傳統(tǒng)骨牽引裝置進行骨牽引的操作步驟為:1、將患者安置在牽引床架上并調整好體位,對骨折處劃好克氏針標記,對標記處進行常規(guī)消毒;2、手術者在患者克氏針進出口處,采用局部浸潤麻醉方法,由皮膚至骨膜下,助手固定患肢,皮膚輕向近心端牽引拉伸;3、手術者用骨鉆鉆出,將克氏針直接穿入皮膚,按進出口位置,垂直于骨干鉆入;4、用酒精紗塊保護克氏針的進出口;5、安裝牽引支架和牽引附件,按所需重量進行牽引。但使用傳統(tǒng)的骨牽引裝置需要患者長時間平躺在病床上,保持骨折牽引的穩(wěn)定性,由于長時間患者不能移動身體,因而容易引起褥瘡,深靜脈血栓,嚴重情況下還可能發(fā)生肺部感染,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因此,設計一種不僅能夠達到骨折牽引的目的,而且還能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自由移動的骨牽引裝置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移動骨牽引裝置,以便患者在做骨牽引的治療過程中,能夠自由移動身體,防止因長時間靜躺在床上而造成的褥瘡,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并簡化骨牽引裝置結構。
本發(fā)明所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包括克氏針、固定夾板和限位機構,所述克氏針為兩根,分別命名為第一克氏針和第二克氏針,所述固定夾板為兩個,分別命名為第一固定夾板和第二固定夾板,第一固定夾板、第二固定夾板上均設置有多個克氏針支承孔,所述限位機構的數(shù)量為四個;使用時,第一克氏針、第二克氏針的兩端分別穿過第一固定夾板、第二固定夾板上所設置的不同克氏針支承孔伸出,四個限位機構分別安裝在第一克氏針、第二克氏針的兩端并分別與第一固定夾板、第二固定夾板的外側面接觸。
上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所述限位機構由限位塊和緊固螺釘組成,限位塊為四棱柱形塊體或圓柱形塊體,所述四棱柱形塊體或圓柱形塊體設置有貫穿塊體兩端面的供克氏針穿過的中心孔及與所述中心孔相貫并垂直的螺孔,所述螺孔的內螺紋與緊固螺釘?shù)耐饴菁y相匹配。
上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所述第一固定夾板和第二固定夾板上設置的多個克氏針支承孔優(yōu)選分別沿第一固定夾板、第二固定夾板的長度方向排成一列,且相鄰兩孔之間的間距相等。
上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優(yōu)選第二固定夾板和第一固定夾板的長度、寬度和厚度相等,且長度均為3cm~100cm,寬度均為1cm~15cm,厚度均為0.3cm~1cm。
上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第一固定夾板、第二固定夾板及限位機構中的限位塊可用不銹鋼、鈦合金或強度高的醫(yī)用塑料制作。
本發(fā)明的使用方法:步驟一、對骨折及骨折鉆孔處進行消毒、麻醉;步驟二、標記骨折斷端兩邊的合適孔位;步驟三、對骨折斷端兩邊已做標記的孔位進行鉆孔;步驟四、將第一克氏針和第二克氏針分別穿入骨折斷端兩邊的鉆孔內,通過手術者的操作手法使骨折斷端處于拉伸位置;步驟五、根據(jù)兩克氏針之間的距離,選取合適的克氏針支承孔位置,將克氏針兩端分別插入第一固定夾板和第二固定夾板的克氏針支承孔中,并使兩固定夾板緊貼皮膚,徑向固定住骨折斷端,使骨折斷端保持拉伸狀態(tài);步驟四、將限位機構的限位塊分別安裝到第一克氏針和第二克氏針左右兩端,緊靠兩固定夾板外側,然后使用緊固螺釘對兩克氏針進行固定。
通過上述方法,使患者骨折處能夠長時間處于拉伸的固定狀態(tài)。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發(fā)明所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的結構,不僅能達到對骨折牽引拉伸的目的,還能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下自由移動,避免了長時間靜臥在病床而導致的褥瘡、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產生,提高了治療效果。
2、根據(jù)臨床實際情況,本發(fā)明所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可對多處骨折同時進行骨牽引治療,并且操作方便。
3、本發(fā)明所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與傳統(tǒng)的骨牽引裝置相比,簡化了結構,因而可降低制作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所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所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中限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中可移動骨牽引裝置的一種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中可移動骨牽引裝置的一種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中,1—第一克氏針;2—第二克氏針;3—第一固定夾板;4—第二固定夾板;5—克氏針支承孔;6—限位機構;6-1—限位塊;6-2—緊固螺釘;6-1-1—中心孔;6-1-2—螺孔;7—骨折斷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所述可移動骨牽引裝置的結構和使用方法進行具體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實施例只用于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該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jù)本發(fā)明內容對本發(fā)明做出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仍屬于本發(fā)明保護范圍。
下述實施例中,克氏針通過市場購買。第一固定夾板、第二固定夾板及限位機構中的限位塊用不銹鋼制作。
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中患者為手指骨折。
本實施例提供的可移動骨牽引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克氏針、固定夾板和限位機構6,所述克氏針為兩根,分別命名為第一克氏針1和第二克氏針2,所述固定夾板為兩個,分別命名為第一固定夾板3和第二固定夾板4,所述限位機構6的數(shù)量為四個。
所述第一固定夾板3、第二固定夾板4的長度、寬度和厚度相等,且長度均為3cm、寬度均為1cm、厚度均為0.3cm,第一固定夾板3和第二固定夾板4上均設置有多個克氏針支承孔5,多個克氏針支承孔5分別沿第一固定夾板3、第二固定夾板4的長度方向排成一列,且相鄰兩孔之間的間距相等。
所述限位機構6如圖2所示,由限位塊6-1和緊固螺釘6-2組成,限位塊6-1為四棱柱形塊體,該四棱柱形塊體設置有貫穿四棱柱形塊體兩端面的供克氏針穿過的中心孔6-1-1及與所述中心孔相貫并垂直的螺孔6-1-2,所述螺孔的內螺紋與緊固螺釘6-2的外螺紋相匹配。
本實施例中,可移動骨牽引裝置對患者手指骨折進行牽引如圖3所示,使用時操作為:步驟一、對手指骨折及骨折鉆孔處進行消毒、麻醉;步驟二、標記骨折斷端7兩邊的合適孔位;步驟三、對骨折斷端7兩邊已做標記的孔位進行鉆孔;步驟四、將第一克氏針1和第二克氏針2分別穿入骨折斷端7兩邊的鉆孔內,通過手術者的操作手法使骨折斷端7處于拉伸位置;步驟五、根據(jù)兩克氏針之間的距離,選取合適的克氏針支承孔5位置,將克氏針兩端分別插入第一固定夾板3和第二固定夾板4的克氏針支承孔5中,并使兩固定夾板緊貼皮膚,徑向固定住骨折斷端,使骨折斷端7保持拉伸狀態(tài);步驟四、將4個限位機構6分別安裝到第一克氏針1和第二克氏針2左右兩端,緊靠兩固定夾板外側,然后使用緊固螺釘6-2對兩克氏針進行固定。
實施例2
本實施例中患者為下肢脛腓骨骨折。
本實施例提供的可移動骨牽引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克氏針、固定夾板和限位機構6,所述克氏針為兩根,分別命名為第一克氏針1和第二克氏針2,所述固定夾板為兩個,分別命名為第一固定夾板3和第二固定夾板4,所述限位機構6的數(shù)量為四個。
所述第一固定夾板3、第二固定夾板4的長度、寬度和厚度相等,且長度均為100cm、寬度均為15cm、厚度均為1cm,第一固定夾板3和第二固定夾板4上均設置有多個克氏針支承孔5,多個克氏針支承孔5分別沿第一固定夾板3、第二固定夾板4的長度方向排成一列,且相鄰兩孔之間的間距相等。
所述限位機構6由限位塊6-1和緊固螺釘6-2組成,限位塊6-1為圓柱形塊體,該圓棱柱形塊體設置有貫穿圓柱形塊體兩端面的供克氏針穿過的中心孔6-1-1及與所述中心孔相貫并垂直的螺孔6-1-2,所述螺孔的內螺紋與緊固螺釘6-2的外螺紋相匹配。
本實施例中,可移動骨牽引裝置對患者下肢脛腓骨骨折進行牽引如圖4所示,使用時操作為:步驟一、對下肢脛腓骨骨折鉆孔處進行消毒、麻醉;步驟二、標記骨折斷端7兩邊的合適孔位;步驟三、對骨折斷端7兩邊已做標記的孔位進行鉆孔;步驟四、將第一克氏針1和第二克氏針2分別穿入骨折斷端7兩邊的鉆孔內,通過手術者的操作手法使骨折斷端7處于拉伸位置;步驟五、根據(jù)兩克氏針之間的距離,選取合適的克氏針支承孔5位置,將克氏針兩端分別插入第一固定夾板3和第二固定夾板4的克氏針支承孔5中,并使兩固定夾板緊貼皮膚,徑向固定住骨折斷端,使骨折斷端7保持拉伸狀態(tài);步驟四、將4個限位機構6分別安裝到第一克氏針1和第二克氏針2左右兩端,緊靠兩固定夾板外側,然后使用緊固螺釘6-2對兩克氏針進行軸向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