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能夠完成對大棗去核的一種大棗去核裝置。
背景技術:
大棗起源于中國,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之一;大棗的產(chǎn)地遍布全國許多省區(qū),產(chǎn)量很大受其本身特性所限,需進行加工后儲存和食用,如果不去棗核,不便與別的食品混合配用,食用時也很不方便,因此大棗深加工前應該去掉棗核;目前,我國對大棗的去核操作主要還是人工。
但是這種人工去核的方法,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下;由于大棗的種植面積很大,企業(yè)想要在預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采摘,就不得不雇傭大量人工完成采摘,這大大增加了生產(chǎn)成本,降低了企業(yè)的競爭力,無法適應現(xiàn)在生產(chǎn)中大批量、高效率的要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人工去核的方法存在的種種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大棗去核裝置。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大棗去核裝置包括上凸輪,主軸,上工作頭,上傳動盤,工作臺,大棗,下工作頭,下傳動盤,下凸輪,減速器,三角帶輪,電機,成品收集器,棗仁收集器,撥桿,機架,其特征在于:人工將大棗放入工作臺的棗位孔,上下工作頭在上下凸輪的協(xié)調(diào)驅動下使大棗進行定位、夾持、切削及去核,成品在撥桿作用下離開棗位孔進入收集器,棗核直接掉入下腳料收集器。
上工作頭結構包括滾輪,彈簧調(diào)整螺釘,復位彈簧壓盤,定位彈簧,上切刀空心接管,上夾持定位彈簧,復位彈簧,夾持塊接管,導向管,上傳動盤,切刀,上定位針,上夾持塊,其特征在于:大棗喂入后,隨著傳動盤的轉動,在上凸輪的作用下,上工作頭下行90mm,進行大棗的二次輔助定位,此時,上定位針被限位,工作頭繼續(xù)下行10mm,完成加持,同時夾持頭被限位,然后等待下切刀的上切,之后下行35mm,進行切削與去核,最后復位并清刀。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該大棗去核裝置完成對大棗的去核操作,具有工作效率高,操作方便,結構簡單,節(jié)約更多的勞動資源,增加農(nóng)民收入,同時由于減少了人工的參與,減少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和受傷的概率等特點。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工作臺結構示意圖。
圖3是上工作頭結構示意圖。
圖1中1.上凸輪,2.主軸,3.上工作頭,4.上傳動盤,5.工作臺,6.大棗,7.下工作頭,8.下傳動盤,9.下凸輪,10.減速器,11.三角帶輪,12.電機,13.成品收集器,14.棗仁收集器,15.撥桿,16.機架。
圖3中3-1.滾輪,3-2.彈簧調(diào)整螺釘,3-3.復位彈簧壓盤,3-4.定位彈簧,3-5.上切刀空心接管,3-6.上夾持定位彈簧,3-7.復位彈簧,3-8.夾持塊接管,3-9.導向管,3-10.上傳動盤,3-11.切刀,3-12.上定位針,3-13.上夾持塊。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中,包括上凸輪,主軸,上工作頭,上傳動盤,工作臺,大棗,下工作頭,下傳動盤,下凸輪,減速器,三角帶輪,電機,成品收集器,棗仁收集器,撥桿,機架,其中人工將大棗(6)放入工作臺的棗位孔;電機(12)通過帶傳動裝置帶動主軸(2)旋轉,主軸與上凸輪(1)、下凸輪(2)固接,因此上凸輪和下凸輪與主軸同頻率旋轉,與此同時與上凸輪接觸的上工作頭(3)和與下凸輪接觸的下工作頭(7),在上下凸輪的協(xié)調(diào)驅動下,使大棗進行定位、夾持、切削及去核;去核的大棗在撥桿(15)作用下離開棗位孔進入成品收集器(13),而棗核直接掉入棗仁收集器(14),完成對大棗的整個去核操作。
在圖3中,包括滾輪,彈簧調(diào)整螺釘,復位彈簧壓盤,定位彈簧,上切刀空心接管,上夾持定位彈簧,復位彈簧,夾持塊接管,導向管,上傳動盤,切刀,上定位針,上夾持塊,其中在復位彈簧(3-7)的作用下,上工作頭的滾輪(3-1)一直與上凸輪保持接觸,并沿著上凸輪曲線有規(guī)律的的做上下移動;大棗喂入后,隨著傳動盤的轉動,在上凸輪的作用下,上工作頭下行90mm,進行大棗的二次輔助定位,此時,上定位針(3-12)被限位,工作頭繼續(xù)下行10mm,完成加持,同時夾持頭被限位,然后等待下切刀的上切,之后下行35mm,進行切削與去核,最后復位并清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