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純天然玉米乳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純天然玉米乳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玉米乳產品,玉米原料只采用單一的玉米原料,或直接用玉米原汁、原漿進 行調配,產品固形物含量過低或過高,鮮滋味、香味不足,必須依靠添加大量的增稠劑、穩(wěn)定 劑、香精、甜味劑等來獲得較理想的口味、風味、口感及外觀穩(wěn)定性。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集合多種玉米特色風味和營養(yǎng)成份的純天然玉米乳 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純天然玉米乳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驟(1)將速凍保鮮的乳熟期鮮玉米籽加5倍重的水加熱化凍,或將新采收的乳熟期鮮玉 米籽加5倍重的水,用膠體磨打漿,加入淀粉酶加熱液化,攪拌,溫度85-90°C,時間40-60分 鐘;然后冷卻至65°C,雙聯(lián)過濾器過濾,取清液,冷卻靜置,取上清液備用;(2)將完熟期干玉米籽磨粉,加5倍重的水用膠體磨打漿,加熱糊化,加入纖維素酶、淀 粉酶,攪拌,溫度85-90°C,時間40-60分鐘;然后冷卻至65°C,加入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 保溫30-60分鐘,冷卻,先經雙聯(lián)過濾器過濾,再經板框壓濾機壓濾,取濾液經高溫高壓殺 菌滅酶絮凝,冷卻靜置,取上清液備用;(3)將上述分別用乳熟期鮮玉米籽和完熟期干玉米籽原料加工的備用清液按I:1混 合,再加入糯玉米飴糖調配,均質,裝罐,排氣,封蓋,再入高溫高壓殺菌鍋殺菌,冷卻,得純 天然玉米乳;步驟(I)中淀粉酶的用量為淀粉酶10-15U/g乳熟期鮮玉米籽;步驟(2)中纖維素酶、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的用量分別為纖維素酶40-50U/g完熟期干玉米籽;淀粉酶10-15U/g完熟期鮮玉米籽;糖化酶13(Tl50U/g完熟期干玉米籽;蛋白酶10-12U/g完熟期干玉米籽;脂肪酶10-12U/g完熟期干玉米籽;所述高溫高壓殺菌滅酶絮凝的壓力為0. 2MPa、溫度為135°C,處理時間為10分鐘; 所述高溫高壓殺菌鍋殺菌處理的壓力為0. 2MPa、溫度為121°C、時間為15-20分鐘; 所述乳熟期鮮玉米籽由乳熟期鮮普通玉米籽、乳熟期鮮糯玉米籽、乳熟期甜玉米籽三 種組成,且三種玉米籽的用量為I :2 4 ;所述完熟期干玉米籽由完熟期干普通玉米籽、干糯 玉米籽及干甜糯結合型玉米籽三種組成,且三種玉米籽的用量為1 2 :2。
所述糯玉米飴糖的制作方法是將糯玉米粉加水攪拌,加熱糊化,加液化酶3CN 102972681 A書明說2/3頁90-92°C保溫I小時,再加糖化酶,65°C保溫3小時,過濾,取清液,加熱濃縮,得玉米飴糖;其 中水的加入量為糯玉米粉重量的2-3倍,液化酶的用量為flOU/g糯玉米粉;糖化酶的用量 為10(Tll0U/g糯玉米粉;所述糯玉米粉由干糯玉米籽磨成。
玉米飴糖的用量為乳熟期鮮玉米籽和完熟期干玉米籽原料加工的備用清液按I : I混合后重量的3%。
本發(fā)明既具有嫩玉米的鮮味,又有老玉米的香味,依靠甜玉米和甜糯結合型玉米 本身特有的甜味及玉米飴糖的甜味、普通玉米所特有的香味和黃色色澤,糯玉米所特有的 支鏈淀粉的糯粘性,老、嫩玉米相結合,三種類型玉米通過互補,不用添加任何添加劑,形成 口感好、風味佳、分散體系相對均勻穩(wěn)定,集合多種玉米特色風味和營養(yǎng)成份;制作方便,營 養(yǎng)豐富,口感好,風味佳,外觀穩(wěn)定,色澤自然,不添加任何化學添加劑,安全、環(huán)保、健康。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純天然玉米乳及其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1)將速凍保鮮的乳熟期鮮玉米籽加5倍重的水加熱化凍,或將新采收的乳熟期鮮玉 米籽加5倍重的水,用膠體磨打漿,加入淀粉酶加熱液化,攪拌,溫度85-90°C (例85°C、 88°C、90°C),時間40-60分鐘(例40分鐘、50分鐘、60分鐘);然后冷卻至65°C,雙聯(lián)過濾器 過濾,取清液,冷卻靜置,取上清液備用;(2)將完熟期干玉米籽磨粉,加5倍重的水用膠體磨打漿,加熱糊化,加入纖維素酶、淀 粉酶,攪拌,溫度85-90。。(例85。。、88。。、90。。),時間40-60分鐘(例40分鐘、50分鐘、60分 鐘);然后冷卻至65°C,加入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保溫30-60分鐘(例30分鐘、35分鐘、 40分鐘),冷卻,先經雙聯(lián)過濾器過濾,再經板框壓濾機壓濾,取濾液經高溫高壓殺菌滅酶絮 凝,冷卻靜置,取上清液備用;(3)將上述分別用乳熟期鮮玉米籽和完熟期干玉米籽原料加工的備用清液按I:1混 合,再加入糯玉米飴糖調配,均質,裝罐,排氣,封蓋,再入高溫高壓殺菌鍋殺菌,冷卻,得純 天然玉米乳;步驟(I)中淀粉酶的用量為淀粉酶10-15U/g (例10 U/g、12 U/g、15 U/g)乳熟期鮮 玉米籽;步驟(2)中纖維素酶、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的用量分別為纖維素酶40-50U/g (例40 U/g、45 U/g,50 U/g)完熟期干玉米籽;淀粉酶10-15U/g (例10 U/g、12 U/g、15 U/g)完熟期鮮玉米籽;糖化酶13(Tl50U/g (例130 U/g、140 U/g、150 U/g)完熟期干玉米籽;蛋白酶10-12U/g (例10 U/g、11 U/g、12 U/g)完熟期干玉米籽;脂肪酶10-12U/g (例10 U/g、11 U/g、12 U/g)完熟期干玉米籽;所述高溫高壓殺菌滅酶絮凝的壓力為0. 2MPa、溫度為135°C,處理時間為10分鐘; 所述高溫高壓殺菌鍋殺菌處理的壓力為0. 2MPa、溫度為121°C、時間為15-20分鐘; 所述乳熟期鮮玉米籽由乳熟期鮮普通玉米籽、乳熟期鮮糯玉米籽、乳熟期甜玉米籽三 種組成,且三種玉米籽的用量為I :2 4 ;所述完熟期干玉米籽由完熟期干普通玉米籽、干糯 玉米籽及干甜糯結合型玉米籽三種組成,且三種玉米籽的用量為1 2 :2。4
所述糯玉米飴糖的制作方法是將糯玉米粉加水攪拌,加熱糊化,加液化酶90-920C (例90°C、91°C、92°C)保溫I小時,再加糖化酶,65°C保溫3小時,過濾,取清液,力口熱濃縮,得玉米飴糖;其中水的加入量為糯玉米粉重量的2-3倍,液化酶的用量為6 10U/g (例 6 U/g、8 U/g、10U/g)糯玉米粉;糖化酶的用量為 100 110U/g (例 100 U/g、105 U/g、liou/g)糯玉米粉;所述糯玉米粉由干糯玉米籽磨成。玉米飴糖的用量為乳熟期鮮玉米籽和完熟期干玉米籽原料加工的備用清液按I :I混合后重量的3%。
權利要求
1.一種純天然玉米乳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驟 (1)將速凍保鮮的乳熟期鮮玉米籽加5倍重的水加熱化凍,或將新采收的乳熟期鮮玉米籽加5倍重的水,用膠體磨打漿,加入淀粉酶加熱液化,攪拌,溫度85-90°C,時間40-60分鐘;然后冷卻至65°C,雙聯(lián)過濾器過濾,取清液,冷卻靜置,取上清液備用; (2)將完熟期干玉米籽磨粉,加5倍重的水用膠體磨打漿,加熱糊化,加入纖維素酶、淀粉酶,攪拌,溫度85-90°C,時間40-60分鐘;然后冷卻至65°C,加入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保溫30-60分鐘,冷卻,先經雙聯(lián)過濾器過濾,再經板框壓濾機壓濾,取濾液經高溫高壓殺菌滅酶絮凝,冷卻靜置,取上清液備用; (3)將上述分別用乳熟期鮮玉米籽和完熟期干玉米籽原料加工的備用清液按I:1混合,再加入糯玉米飴糖調配,均質,裝罐,排氣,封蓋,再入高溫高壓殺菌鍋殺菌,冷卻,得純天然玉米乳; 步驟(I)中淀粉酶的用量為淀粉酶10-15U/g乳熟期鮮玉米籽; 步驟(2)中纖維素酶、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脂肪酶的用量分別為 纖維素酶40-50U/g完熟期干玉米籽; 淀粉酶10-15U/g完熟期鮮玉米籽; 糖化酶13(Tl50U/g完熟期干玉米籽; 蛋白酶10-12U/g完熟期干玉米籽; 脂肪酶10-12U/g完熟期干玉米籽; 所述高溫高壓殺菌滅酶絮凝的壓力為0. 2MPa、溫度為135°C,處理時間為10分鐘;所述高溫高壓殺菌鍋殺菌處理的壓力為0. 2MPa、溫度為121°C、時間為15-20分鐘;所述乳熟期鮮玉米籽由乳熟期鮮普通玉米籽、乳熟期鮮糯玉米籽、乳熟期甜玉米籽三種組成,且三種玉米籽的用量為I :2 4 ;所述完熟期干玉米籽由完熟期干普通玉米籽、干糯玉米籽及干甜糯結合型玉米籽三種組成,且三種玉米籽的用量為1 2 :2。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純天然玉米乳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糯玉米飴糖的制作方法是將糯玉米粉加水攪拌,加熱糊化,加液化酶90-92°C保溫I小時,再加糖化酶,65°C保溫3小時,過濾,取清液,加熱濃縮,得玉米飴糖;其中水的加入量為糯玉米粉重量的2-3倍,液化酶的用量為6 10U/g糯玉米粉;糖化酶的用量為10(Tll0U/g糯玉米粉;所述糯玉米粉由干糯玉米籽磨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純天然玉米營養(yǎng)乳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玉米飴糖的用量為乳熟期鮮玉米籽和完熟期干玉米籽原料加工的備用清液按I :1混合后重量的3%。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純天然玉米乳及其制備方法,將乳熟期鮮玉米籽及完熟期干玉米籽分別經膠體磨打漿、加酶加處理,過濾得到清液,將清液再加入糯玉米飴糖調配,均質,裝罐,排氣,封蓋,再入高溫高壓殺菌鍋殺菌,冷卻,得純天然玉米乳。本發(fā)明制作方便,營養(yǎng)豐富,口感好,風味佳,外觀穩(wěn)定,色澤自然,不添加任何化學添加劑,安全、環(huán)保、健康。
文檔編號A23L2/02GK102972681SQ20121053043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11日
發(fā)明者唐明霞, 袁春新, 陳國清, 徐建平, 薛林, 顧志華 申請人:江蘇沿江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