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涉及用于生產(chǎn)包含導(dǎo)致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的遺傳決 定因子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的方法,所述方法通過采用用于遺傳修飾的方法 將所述性狀漸滲入所述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遺傳修飾包含采用來自非可雜交 物種的基因或合成基因的反式基因修飾或反式基因化和采用編碼(農(nóng)業(yè))性狀、來自作物 植物本身或來自性相容性供體植物的天然基因的順式基因修飾或順式基因化。
[0143] 本發(fā)明還涉及用于開發(fā)包含本發(fā)明的導(dǎo)致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的遺傳決定因子 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的育種方法,其中在所述方法中采用包含所述性狀的種 質(zhì)。包含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并代表所述種質(zhì)的植物的代表性種子具有保藏號NCHMB 41851。
[0144] 在進一步的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涉及用于生產(chǎn)包含本發(fā)明的導(dǎo)致對蕓苔根腫菌的 抗性的遺傳決定因子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的方法,其中包含賦予所述性狀的 遺傳決定因子的植物的后代或繁殖材料被用作將所述性狀漸滲入另一蕓苔屬植物(特別 是另一甘藍(lán)植物)的來源。包含所述遺傳決定因子的所述植物的代表性種子被以保藏號 NCHMB 41851 保藏。
[0145] 本發(fā)明優(yōu)選地提供包含本發(fā)明的導(dǎo)致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的遺傳決定因子的蕓 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所述植物通過本文所述和/或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熟悉的任意方 法能夠獲得。
[0146] 本發(fā)明涉及攜帶所述遺傳決定因子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的細(xì)胞,所 述遺傳決定因子包含如本文所述的QTLl和/或QTL2和/或QTL3,所述遺傳決定因子賦予 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如同存在于由保藏登錄號41851的種子所生長的蕓苔屬植物(特別 是甘藍(lán)植物)中一樣。
[0147] 本發(fā)明還涉及攜帶遺傳決定因子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的細(xì)胞,所述 遺傳決定因子包含QTLl和/或QTL2和/或QTL3,所述遺傳決定因子賦予對蕓苔根腫菌的 抗性,如同存在于由以下種子所生長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中一樣,所述種子于 2011年6月27日保藏于NCHMB并具有登錄號41851。所述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 能夠這樣獲得:通過將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與由種子(所述種子如同于2011年 6月27日保藏于NCHMB并具有登錄號41851的種子一樣)所生長的第二蕓苔屬植物(特別 是甘藍(lán)植物)雜交,并且選擇在疾病測試、優(yōu)選標(biāo)記物測試中顯示如同存在于本發(fā)明的攜 帶遺傳決定因子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中一樣的對病原體的抗性的蕓苔屬植物 (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包含QTLl和/或QTL2和/或QTL3,其賦予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
[0148]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涉及具有NCHMB登錄號41851的種子用于向另一蕓苔 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轉(zhuǎn)移所述遺傳決定因子的用途,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包含QTLl和 /或QTL2,其賦予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
[0149] 在另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涉及攜帶遺傳決定因子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 植物)作為作物的用途,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包含QTLl和/或QTL2和/或QTL3,其賦予對蕓 苔根腫菌的抗性,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如同存在于由具有NCHMB號41851的種子所生長的蕓 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一樣中并能夠由其獲得。
[0150] 本發(fā)明還涉及攜帶遺傳決定因子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作為種子來源 的用途,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包含QTLl和/或QTL2和/或QTL3,其賦予對蕓苔根腫菌的抗 性,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如同存在于由具有登錄號41851的種子所生長的蕓苔屬植物(特別 是甘藍(lán)植物)中一樣。
[0151] 在又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涉及攜帶遺傳決定因子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 植物)作為繁殖材料來源的用途,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包含QTLl和/或QTL2和/或QTL3,其 賦予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如同存在于由具有NCHMB登錄號41851的種 子所生長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中一樣。
[0152] 另外,本發(fā)明涉及攜帶遺傳決定因子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用于消費 的用途,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包含QTLl和/或QTL2和/或QTL3,其賦予對蕓苔根腫菌的抗 性,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如同存在于由具有NCHMB登錄號41851的種子所生長的蕓苔屬植物 (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中一樣。
[0153] 在另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涉及如同存在于具有NCHMB登錄號41851的種子中 一樣的攜帶遺傳決定因子的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包含QTLl 和/或QTL2和/或QTL3,所述遺傳決定因子賦予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等位基因用于將攜 帶遺傳決定因子(所述遺傳決定因子包含QTLl和/或QTL2和/或QTL3,所述遺傳決定因 子賦予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賦予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的用途。
[0154] 在又一個實施方案中,本發(fā)明涉及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作為如同存在 于具有NCIMB登錄號41851的種子中一樣的抗性等位基因的受體的用途。
[0155] 定義
[0156] 如本申請所使用的"漸滲"是指借助于雜交和選擇將性狀引入不攜帶所述性狀的 植物。
[0157] 如本申請所使用的"后代(progeny) "是指來自用顯示對根腫病的抗性的本發(fā)明植 物進行雜交的第一代和所有進一步的后代(descendant)。本發(fā)明的后代(progeny)是用攜 帶導(dǎo)致對根腫病的抗性的性狀的本發(fā)明植物進行的任何雜交的后代(descendant)。
[0158] "后代(progeny) "還涵蓋攜帶本發(fā)明性狀和通過營養(yǎng)繁殖或增殖從本發(fā)明的其它 植物所獲得的植物。后代不僅是第一代而且包括所有進一步的世代,只要對根腫病的抗性 得以保留。后代典型地具有這樣的祖先:當(dāng)被種植于根腫病侵襲條件下的田間或如本文所 述的溫室接種測試中擁有顯示對根腫病的抗性能力的植物,所述抗性如同發(fā)現(xiàn)于如所保藏 的種子所生長的植物中一樣。祖先旨在不僅涵蓋緊接所述植物之前的世代而且涵蓋其之前 的多個世代。更具體地,所述祖先為來自所保藏的種子的植物或由其產(chǎn)生的進一步的世代。
[0159]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shù)語"遺傳決定因子"涵蓋一個或多個QTL、基因或等位基因。這 些術(shù)語可互換使用。能夠利用分子標(biāo)記物來鑒定遺傳決定因子。備選地,能夠通過遺傳圖譜 上的位置或通過連鎖群或染色體上位置的指示來鑒定遺傳決定因子。當(dāng)遺傳決定因子與一 個具體的分子標(biāo)記物不再連鎖但其在如遺傳圖譜中所確定的染色體上的位置并未改變時, 該遺傳決定因子仍然與它與該分子標(biāo)記物連鎖的時候相同。它賦予的遺傳性狀因此也仍然 相同。所述"遺傳性狀"是由所述遺傳決定因子所賦予的性狀或特征。能夠從表型上(例 如通過進行生物試驗)鑒定所述遺傳性狀。但是,不能進行表型試驗的植物階段也確實攜 帶導(dǎo)致該遺傳性狀的遺傳信息。"性狀"或"表型性狀"可以代替"遺傳性狀"使用。
[0160] 保藏
[0161] 包含如本文所述的賦予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的本發(fā)明遺傳決定因子的西 蘭花(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品系 82 的種子于 2011 年 6 月 27 日被 以保藏登錄號 NCIMB 41851 保藏于 NCIMB Ltd,F(xiàn)erguson Building, Craibstone 5Estate, Bucksburn, Aberdeen AB21 9YA, UK〇
[0162] 厘
[0163] 圖I示意性顯示不同的QTL在它們的染色體上的位置。 實施例
[0164] 實施例1
[0165] QTL作圖和標(biāo)記物開發(fā)
[0166] 由172株F2甘藍(lán)植物組成的大的群體被用于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進行作圖。這些 F2植物是品系82和易感根腫病的西蘭花植物EA2479 (Rijk Zwaan)之間的第一次雜交以及 隨后的自交的結(jié)果。根據(jù)如實施例3中所述操作步驟將該群體接種具有ECD編碼16/3/30 的根腫菌分離物??偣卜治隽?163個SNP標(biāo)記物,其中發(fā)現(xiàn)154個標(biāo)記物具有多態(tài)性。
[0167] 值得注意的是,2個QTL被鑒定出對所述抗性具有貢獻,兩者位于不同染色體上。 與這些QTL最緊密相關(guān)的分子SNP標(biāo)記物列于表1中。
[0168] SEQ ID No. 1包含3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C (野生型)至A的SNP的存在。該位置 還能夠被表示為表1中所示核苷酸序列的第42位(粗體)。
[0169] SEQ ID No. 2包含8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G (野生型)至C的SNP的存在。該位置 還能夠被表示為表1中所示核苷酸序列的第40位(粗體)。
[0170] SEQ ID No. 3包含3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C (野生型)至G的SNP的存在。該位置 還能夠被表示為表1中所示核苷酸序列的第42位(粗體)。
[0171] SEQ ID No. 4包含3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T (野生型)至C的SNP的存在。該位置 還能夠被表示為表1中所示核苷酸序列的第41位(粗體)。
[0172] SEQ ID No. 5包含8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C (野生型)至A的SNP的存在。該位置 還能夠被表示為表1中所示核苷酸序列的第43位(粗體)。
[0173] SEQ ID No. 6包含8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A (野生型)至G的SNP的存在。該位置 還能夠被表示為表1中所示核苷酸序列的第40位(粗體)。
[0174] 解釋了 18. 5%的變異的第一 QTL位于3號染色體上,具有10. 24的LOD值。該QTL 的位置被確定為在命名為SEQ ID No. 3和SEQ ID No. 4的標(biāo)記物之間,其序列見于表1。在 F2群體以及隨后的后代中,該QTL與命名為SEQ ID No. 1的SNP標(biāo)記物最緊密連鎖,其序列 見于表1。優(yōu)選的QTL區(qū)域的邊界能夠由SEQ ID No. 3和SEQ ID No. 4的存在確定。
[0175] 解釋了 17. 0%的變異的第二QTL位于8號染色體上,具有9. 51的LOD值。該QTL 的位置被確定為在命名為SEQ ID No. 5和SEQ ID No. 6的標(biāo)記物之間,其序列見于表1。在 F2群體以及隨后的后代中,該QTL與命名為SEQ ID No. 2的SNP標(biāo)記物最緊密連鎖,其序列 見于表1。優(yōu)選的QTL區(qū)域的邊界能夠由SEQ ID No. 5和SEQ ID No. 6的存在確定。
[0176] 表 1
[0177] 基于群體特異性基因圖譜上的分子SNP標(biāo)記物(其在保藏號ΜΠΜΒ41815中與 QTLl和QTL2連鎖),其在蕓苔屬植物(特別是甘藍(lán)植物)中賦予對蕓苔根腫病的抗性。
[0179] 所述SNP序列與NCHMB 41851中的相應(yīng)QTL連鎖。所述SNP序列能夠被用作在所 述保藏物的甘藍(lán)植物中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的分子標(biāo)記物。
[0180] 實施例2
[0181] 進一步的QTL作圖和標(biāo)記物開發(fā)(1)
[0182] 由182株F2甘藍(lán)植物組成的大的群體被用于對蕓苔根腫菌的抗性進行作圖。這些 F2植物是品系82和易感根腫病的花椰菜植物L(fēng)I5606 (Ri jk Zwaan)之間的雜交第一次以及 隨后的自交的結(jié)果。根據(jù)如實施例3中所述操作步驟將該群體接種具有ECD編碼31/31/31 的根腫菌分離物??偣卜治隽?785個SNP標(biāo)記物,其中發(fā)現(xiàn)650個標(biāo)記物具有多態(tài)性。
[0183] 值得注意的是,2個QTL被鑒定出對所述抗性具有貢獻,位于3號染色體和4號染 色體上。3號染色體上的QTL被發(fā)現(xiàn)于與實施例1中所述的QTLl相同的區(qū)域中。與這些 QTL最緊密相關(guān)的分子SNP標(biāo)記物列于表2中。
[0184] SEQ ID No. 7包含3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G (野生型)至A的SNP的存在。該位置 還能夠被表示為表2中所示核苷酸序列的第46位(粗體)。
[0185] SEQ ID No. 8包含4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A (野生型)至T的SNP的存在。該位置 還能夠被表示為表2中所示核苷酸序列的第42位(粗體)。
[0186] SEQ ID No. 9包含3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A (野生型)至G的SNP的存在。該位置 還能夠被表示為表2中所示核苷酸序列的第40位(粗體)。
[0187] SEQ ID No. 10包含3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C (野生型)至T的SNP的存在。該位 置還能夠被表示為表2中所示核苷酸序列的第42位(粗體)。
[0188] SEQ ID No. 11包含4號染色體上從核苷酸T (野生型)至A的SNP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