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化合物組合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活性化合物組合
[0001] 本發(fā)明涉及活性化合物組合,特別是組合物中的活性化合物組合,其包含(A)式
[1] 的脒化合物和其它殺真菌劑(B)。此外,本發(fā)明涉及治療性或預防性地防治植物的植物 病原性真菌的方法,涉及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合用于處理種子的用途,涉及保護種子的方法,還 涉及經(jīng)處理的種子。
[0002] WO-A03/024 219、W0-A05/089 547 和WO-A05/120 234 各自公開了包含至少一 種苯基脒和至少一種其它已知的殺真菌活性成分的殺真菌劑組合。
[0003] WO-A00/46 184和WO-A2007/031513各自公開了芳基脒作為殺真菌劑的用途以 及從商購可得的材料開始制備它們的方法。WO-A2007/0031513公開了根據(jù)式(I)的噻二 唑基氧基苯基脒化合物、從商購可得的成分開始生產(chǎn)這樣的化合物的方法、以及它的殺真 菌用途。
[0004] 由于對當代作物保護組合物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要求持續(xù)增加,例如,就作用譜、毒性、 選擇性、施用率、殘留物形成和有利的制備能力而言,并且另外由于還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抗性問題,開發(fā)新的組合物(特別是殺真菌劑)是一項持續(xù)的任務,所述組合物在某些 領域中至少有助于滿足上述要求。本發(fā)明提供了在某些方面至少達到所述目的的活性化合 物組合/組合物。
[0005] 現(xiàn)在已經(jīng)令人驚訝地發(fā)現(xiàn),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合不僅帶來就原則上期望的要防治的 植物病原體而言作用譜的加和性擴大,還以兩種方式實現(xiàn)了擴大組分(A)和組分(B)的作 用范圍的協(xié)同效應。首先,降低了組分(A)和組分(B)的施用率,而作用保持同樣良好。其 次,即使在兩種單獨的化合物在這樣低的施用率范圍內(nèi)已經(jīng)變得完全無效的情況下,該組 合仍然實現(xiàn)高度的植物病原體防治。一方面,這使得可防治的植物病原體譜顯著拓寬,另一 方面,還使得使用安全性增加。
[0006]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合用于防治感染線蟲抗性作物的線蟲和/或增 加產(chǎn)率的有利用途。
[0007] 除了殺真菌的和/或殺線蟲的和/或殺昆蟲的協(xié)同活性以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活性 化合物組合還具有其它驚人的特性,其在更廣義上也可稱為協(xié)同的,例如:拓寬對其它昆 蟲、線蟲和/或植物病原體(例如對植物疾病的抗性株)的活性譜;降低活性化合物的施用 率;即使在單個化合物不顯示或幾乎不顯示活性的施用率下仍借助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活性化 合物組合充分防治害蟲;在配制或使用期間(例如在研磨、篩分、乳化、溶解或調(diào)劑期間)的 有利性能;改善的貯存穩(wěn)定性和光穩(wěn)定性;有利的殘留物形成;改善的毒理學或生態(tài)毒理 學性能;改善的植物特性,所謂的植物生理學效應,例如更好的生長、增加的采收率、更好地 發(fā)育的根系、更大的葉面、更綠的葉子、更強壯的苗、更少的種子需要量、更低的植物毒性、 植物防御體系的調(diào)動、良好的植物相容性。因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組合或組合物的 應用非常有助于保持幼小谷物健康生長,這會增加例如經(jīng)處理的谷物種子的越冬存活率, 以及保障品質(zhì)和產(chǎn)率。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組合可以促進增強的內(nèi)吸作用。即 使所述組合的單個化合物沒有足夠的內(nèi)吸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組合仍然可能具有 此特性。以類似的方式,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組合可以造成殺真菌和/或殺線蟲和/ 或殺線蟲作用的更高的長期效力。
[0008] 因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組合,其包含: 一種化合物組合,其包含 (A)至少一種式(I)的化合物
【主權(quán)項】
1. 一種化合物組合,其包含 (A)至少一種式(I)的化合物 其中
R1選自甲基和乙基; R2選自Cl原子和甲基; R3選自Cl-原子和甲基; R4選自氫、氟、溴、氯、碘或C1-C2烷基; R5選自氫、氟、溴、氯、碘或C1-C2烷基; 及其鹽、N-氧化物、金屬絡合物或立體異構(gòu)體 和 (B-I)至少一種選自以下的其它活性化合物: 組1 : (Β-Ι· 1)麥角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劑,例如(I. 1)十二嗎啉(1704-28-5)、(1.2)氧環(huán) 唑(60207-31-0)、(1.3)聯(lián)苯三唑醇(55179-31-2)、(1.4)糠菌唑(116255-48-2)、(1.5) 環(huán)丙唑醇(113096-99-4)、(1.6)芐氯三唑醇(75736-33-3)、(1.7)噁醚唑(119446-68-3)、 (1. 8)烯唑醇(83657-24-3)、(1. 9)烯唑醇 M(83657_18_5)、(1. 10)十二環(huán)嗎啉 (1593-77-7)、(1. 11)嗎菌靈醋酸鹽(31717-87-0)、(1. 12)氟環(huán)唑(106325-08-0)、(1. 13) 乙環(huán)唑(60207-93-4)、(1. 14)氯苯嘧啶醇(60168-88-9)、(1. 15)腈苯唑(114369-43-6)、 (1. 16)環(huán)酰菌胺(126833-17-8)、(1. 17)苯銹啶(67306-00-7)、(1. 18) 丁 苯嗎啉 (67306-03-0)、(1. 19)氟喹唑(136426-54-5)、(1.20)呋嘧醇(56425-91-3)、(1.21)氟硅 唑(85509-19-9)、(1.22)粉唑醇(76674-21-0)、(1.23)呋菌唑(112839-33-5)、(1.24) 呋醚唑(112839-32-4)、(L 25)己唑醇(79983-71-4)、(L 26)抑霉唑(35554-44-0)、 (1. 27)烯菌靈硫酸鹽(58594-72-2)、(1. 28)酰胺唑(86598-92-7)、(1. 29)種菌唑 (125225-28-7)、(1. 30)葉菌唑(125116-23-6)、(1. 31)腈菌唑(88671-89-0)、(1. 32)萘替 芬(65472-88-0)、(1. 33)氟苯嘧啶醇(63284-71-9)、(1. 34)惡咪唑(174212-12-5)、(1. 35) 多效唑(76738-62-0)、(L 36)稻瘟酯(101903-30-4)、(L 37)配那唑(66246-88-6)、(L 38) 粉病靈(3478-94-2)、(1. 39)咪鮮胺(67747-09-5)、(1. 40)丙環(huán)唑(60207-90-1)、(1. 41) 丙硫菌唑(178928-70-6)、(1.42)稗草畏(88678-67-5)、(1.43)啶斑肟(88283-41-4)、 (I. 44) quinconazole (103970-75-8)、(1.45)硅氟唑(149508-90-7)、(1.46)螺噁茂胺 (118134-30-8)、(1.47)戊唑醇(107534-96-3)、(1.48)特比萘芬(91161-71-6)、(1.49) 氟醚唑(112281-77-3)、(1.50)三唑酮(43121-43-3)、(1.51)三唑醇(55219-65-3)、 (1.52)十三嗎啉(81412-43-3)、(1.53)氟菌唑(68694-11-1)、(1.54)嗪氨靈 (26644-46-2)、(1.55)滅菌唑(131983-72-7)、(1.56)烯效唑(83657-22-1)、(1.57)單克 素(83657-17-4)、(1. 58)烯霜芐唑(77174-66-4)、(1. 59)伏立康唑(137234-62-9)、(1. 60) 1-(4-氯苯基)-2-(1H-1, 2, 4-三唑-1-基)環(huán)庚醇(129586-32-9)、(1. 61) 1-(2, 2-二甲 基-2, 3-二氫-IH-茚-1-基)-1Η-咪唑-5-甲酸甲酯(110323-95-0)、(1.62) Ν'-{5-(二 氟甲基)-2-甲基-4-[3-(三甲基甲硅烷基)丙氧基]苯基}-Ν-乙基-N-甲基亞氨基甲 酰胺(870765-98-3)、(L 63) N-乙基-N-甲基-Ν' - {2-甲基-5-(三氟甲基)-4-[3-(三 甲基甲硅烷基)丙氧基]苯基}亞氨基甲酰胺(870765-96-1)、(1.64) IH-咪唑-1-硫 代甲酸-CKl-(4-甲氧基苯氧基)-3,3_ 二甲基丁-2-基]酯(111226-71-2)、(1.65) Pyrisoxazole (847749-37-5); 組2 : Β-Ι. 2)呼吸鏈在復合物I或II處的抑制劑,例如(2. 1)聯(lián)苯吡菌胺(581809-46-3)、 (2. 2)啶酰菌胺(188425-85-6)、(2. 3)萎銹靈(5234-68-4)、(2. 4)氟嘧菌胺 (I3O339-O7-O)、(2· 5)甲呋酰胺(24691_8〇_3)、( 2·6)氟吡菌酰胺(658〇66_35_4)、( 2·7) 氟酰胺(66332-96-5)、(2. 8)氟唑菌酰胺(907204-31-3)、(2. 9)呋吡菌胺(123572-88-3)、 (2. 10)茂谷樂(60568-05-0)、(2. 11)吡唑萘菌胺(順式差向異構(gòu)外消旋體1RS,4SR,9RS 和反式差向異構(gòu)外消旋體1RS,4SR,9SR的混合物)(881685-58-1)、(2. 12)吡唑萘 菌胺(反式差向異構(gòu)外消旋體1RS,4SR,9SR)、(2. 13)吡唑萘菌胺(反式差向異構(gòu)對 映異構(gòu)體1R,4S,9S) (683777-14-2)、(2. 14)吡唑萘菌胺(反式差向異構(gòu)對映異構(gòu)體 IS, 4R,9R) (1130207-91-8)、(2. 15)吡唑萘菌胺(順式差向異構(gòu)外消旋體1RS,4SR,9RS)、 (2. 16)吡唑萘菌胺(順式差向異構(gòu)對映異構(gòu)體IR, 4S,9R) (1240879-17-7)、(2. 17) 吡唑萘菌胺(順式差向異構(gòu)對映異構(gòu)體1S,4R,9S) (1130207-94-1)、(2. 18)滅銹胺 (55814-41-0)、(2.19)氧化萎銹靈(5259-88-1)、(2.20)戊苯吡菌胺(494793-67-8)、 (2. 21)吡噻菌胺(183675-82-3)、(2. 22)氟唑環(huán)菌胺(874967-67-6)、(2. 23)噻呋 酰胺(130000-40-7)、(2. 24) 1-甲基-N-[2-(1,1,2, 2-四氟乙氧基)苯基]-3-(三 氟甲基)-1Η-吡唑-4-甲酰胺(923953-99-5)、(2.25) 3-(二氟甲基)-1-甲 基-N-[2-(1,1,2, 2-四氟乙氧基)苯基]-IH-吡唑-4-甲酰胺(923953-98-4)、 (2. 26) 3_(二氟甲基)-N-[4-氟-2-(1, 1,2, 3, 3, 3-六氟丙氧基)苯基]-1-甲 基-IH-吡唑-4-甲酰胺(1172611-40-3)、(2. 27) N-[l-(2, 4-二氯苯基)-1-甲氧 基丙烷-2-基]-3-(二氟甲基)-1-甲基-IH-吡唑-4-甲酰胺(1092400-95-7)、 (2. 28) 5, 8-二氟-N-[2-(2-氟_4_{[4-(二氟甲基)P比啶-2-基]氧基}苯基)乙 基]喹唑啉-4-胺(1210070-84-0)、(2. 29)苯并烯氟菌唑(1072957-71-1)、(2. 30) N-[(lS,4R)-9-(二氯亞甲基)-1,2,3,4-四氫-1,4-橋亞甲基萘-5-基]-3-(二氟甲 基)-1-甲基-IH-吡唑-4-甲酰胺、(2.31) N-[(lR,4S)-9-(二氯亞甲基)-1,2,3,4_ 四 氫-1,4-橋亞甲基萘-5-基]-3-(二氟甲基)-1-甲基-IH-吡唑-4-甲酰胺、(2.32) 3_(二氟甲基M-甲基-N-(l,1,3-三甲基-2, 3-二氫-IH-茚-4-基)-1Η-吡 唑-4-甲酰胺(141573-94-6)、(2. 33) 1,3, 5-三甲基-N-(1,1,3-三甲基-2, 3-二 氫-IH-茚-4-基)-IH-吡唑-4-甲酰胺(105113-55-1)、(2.34) 1-甲基-3-(三氟甲 基)-N-(l,1,3_ 三甲基-2, 3-二氫-IH-茚-4-基)-1Η-吡唑-4-甲酰胺(105113-24-4)、 (2. 35) 1-甲基-3-(三氟甲基)-N- [ (3R) -1,1,3-三甲基-2, 3-二氫-IH-茚-4-基]-IH-吡 唑-4-甲酰胺(1352994-66-1)、(2· 36) 1-甲基-3-(三氟甲基)-N-[ (3S)-1,1,3-三 甲基-2, 3-二氫-IH-茚-4-基]-IH-吡唑-4-甲酰胺、(2.37) 3-(二氟甲基)-1-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