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鹽堿地改良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及其在鹽堿地排鹽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土地資源日益稀缺,沿海城市紛紛將眼光投向圍海造地。圍海造地可以不同程度地解決土地緊張問題。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看到圍海造地也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濱海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退化,破壞灘涂濕地的自然屬性和海岸帶灘涂獨特的自然景觀;新造土地由于受水、土、鹽、氣候等生態(tài)因子的制約,主要體現(xiàn)在地下水位較高、地下水礦化度大于30g/L,相當于海水礦化度。含鹽量高,一般植物很難成活。土壤酸堿度均在8.5以上,土壤屬強堿性。土壤質(zhì)地粘重、結構差、緊實度高,滲透系數(shù)低,不利于土壤脫鹽,土壤貧瘠,水肥氣熱不協(xié)調(diào),不利于植物生長,同時大面積裸地已成為濱海地區(qū)沙塵污染的重要來源,自然脫鹽以及植被形成和演替需要很長時間,無法適應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類居住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圍海吹填土地上構建陸地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創(chuàng)建適宜于人類居住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需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成為這些區(qū)域開發(fā)建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目前,應用暗管排鹽技術改善鹽堿地已步入正規(guī),然而,仍存在較多不足,例如:
1、現(xiàn)有的暗管本體彎曲強度低、彎曲模量小、維卡軟化點低;
2、使用現(xiàn)有的排鹽管排鹽改良鹽堿地后種植的植物,植物的生長速度緩慢;
3、使用現(xiàn)有的排鹽管排鹽改良鹽堿地后種植的植物,成活率低,抗病能力弱。
綜上可知,現(xiàn)有技術在實際使用上顯然存在不便與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及其在鹽堿地排鹽中的應用,以實現(xiàn)以下發(fā)明目的:
(1)本發(fā)明所述的暗管彎曲強度高、彎曲模量大、維卡軟化點高,其中:彎曲強度為52-61MPa;彎曲模量為50-59MPa;維卡軟化點為160-170℃;
(2)使用本發(fā)明的排鹽管排鹽改良鹽堿地后種植的植物,植物的生長速度大大提高;
(3)使用本發(fā)明的排鹽管排鹽改良鹽堿地后種植的植物,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強,以雪松為例,移栽的雪松成活率可達95.8-99.0%,對雪松常見病害:灰霉病、枯葉病、根腐病的抗病率分別達92.8-96.7%、90.0-96.4%、79.1-86.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包括暗管和透水層,所述暗管外表面纏繞有尼龍網(wǎng)。
以下是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透水層包括下透水層和上透水層;
所述下透水層由下往上依次鋪設:無紡襯布層、PE再生顆粒層、第一混合石層;
所述上透水層由下往上依次鋪設:第二混合石層、赤玉土層。
所述第一混合石層和第二混合石層均由以下成分組成:
砂石和陶粒;
砂石和陶粒按照2-4:3的體積比混合;
砂石的直徑為1.0-1.5cm,砂石的含水率為0.2%;陶粒的直徑0.2-0.5cm。
所述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傾斜鋪設,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3-2.7°,將纏繞好尼龍網(wǎng)的暗管鋪設于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上并且填充鋪設第二混合層至平行于水平面,所述暗管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3-2.7°;
第一混合石層與第二混合石層的總厚度為50-64cm。
所述無紡襯布層為無紡襯布,無紡襯布的基布成分為中化纖。
所述PE再生顆粒層厚6-10cm,PE再生顆粒層為PE再生顆粒,PE再生顆粒的粒徑為0.5-1cm;
所述赤玉土層厚5-10cm,赤玉土層為赤玉土,赤玉土的粒徑為0.5-0.7cm,赤玉土的pH為6.7-6.9。
所述尼龍網(wǎng)的絲徑為1.0mm,所述尼龍網(wǎng)的孔徑為2.0mm。
所述暗管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加工而成:
無規(guī)共聚聚丙烯134-146份、聚氯乙烯67-73份、PA-聚酰胺16-20份、2,4-二羥基二苯甲酮4.5-5.5份、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6-3.4份、單苯甲酸間苯二酚酯3.1-3.9份、三水合氧化鋁2.7-3.3份、六甲基磷酰三胺2.5-3.3份、聚丙烯蠟2.3-2.9份、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3.8-4.2份、硅藻土0.8-1.2份、玻璃纖維2.2-2.6份、N-苯基-α-苯胺4.0-4.4份、馬來酸酐接枝聚丙烯1.8-2.2份。
所述暗管為PVC波紋管,所述暗管的最大截面直徑為90-110mm,暗管的最小截面直徑為80-100mm,暗管的最小截面直徑對應的管壁上設有橢圓形透水孔,橢圓形透水孔的長軸為1.0-2.0cm,橢圓形透水孔的短軸為0.4-0.6mm。
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在鹽堿地排鹽中的應用,在鹽堿地中挖設排鹽管溝,排鹽管溝深120cm,相鄰排鹽管溝溝距為1.8m;集水渠深150cm。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fā)明所述的暗管彎曲強度高、彎曲模量大、維卡軟化點高,其中:彎曲強度為52-61MPa;彎曲模量為50-59MPa;維卡軟化點為160-170℃;
(2)使用本發(fā)明的排鹽管排鹽改良鹽堿地后種植的植物,植物的生長速度大大提高。以雪松為例,雪松移栽種植后的第一年高度生長量為45-62cm,第一年胸徑生長量為1.6-2.3cm;
(3)使用本發(fā)明的排鹽管排鹽改良鹽堿地后種植的植物,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強,以雪松為例,移栽的雪松成活率可達95.8-99.0%,對雪松常見病害:灰霉病、枯葉病、根腐病的抗病率分別達92.8-96.7%、90.0-96.4%、79.1-86.6%。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僅僅限定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1 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
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包括暗管和透水層,所述暗管外表面纏繞有尼龍網(wǎng);
所述暗管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加工而成:
無規(guī)共聚聚丙烯134份、聚氯乙烯67份、PA-聚酰胺16份、2,4-二羥基二苯甲酮4.5份、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6份、單苯甲酸間苯二酚酯3.1份、三水合氧化鋁2.7份、六甲基磷酰三胺2.5份、聚丙烯蠟2.3份、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3.8份、硅藻土0.8份、玻璃纖維2.2份、N-苯基-α-苯胺4.0份、馬來酸酐接枝聚丙烯1.8份。
所述暗管為PVC波紋管,所述暗管的最大截面直徑為90mm,暗管的最小截面直徑為80mm,暗管的最小截面直徑對應的管壁上設有橢圓形透水孔,橢圓形透水孔的長軸為1.0cm,橢圓形透水孔的短軸為0.4mm。
所述尼龍網(wǎng)的絲徑為1.0mm,所述尼龍網(wǎng)的孔徑為2.0mm;
所述透水層包括下透水層和上透水層;
所述下透水層由下往上依次鋪設:無紡襯布層、PE再生顆粒層、第一混合石層;
所述上透水層由下往上依次鋪設:第二混合石層、赤玉土層;
所述PE再生顆粒層和第一混合石層之間、第二混合石層與赤玉土層之間均鋪設有紡粘無紡布層;
所述無紡襯布層為無紡襯布,無紡襯布的基布成分為中化纖,無紡襯布克重為23-24g/m2;
所述PE再生顆粒層厚6cm,PE再生顆粒層為PE再生顆粒,PE再生顆粒的粒徑為0.5-1cm;
所述第一混合石層和第二混合石層均由以下成分組成:
砂石和陶粒;
砂石和陶粒按照2:3的體積比混合;
砂石的直徑為1.0cm,砂石的含水率為0.2%;陶粒的直徑0.2cm。
所述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傾斜鋪設,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3°,將纏繞好尼龍網(wǎng)的暗管鋪設于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上并且填充鋪設第二混合層至平行于水平面,所述暗管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3°;
第一混合石層與第二混合石層的總厚度為50cm;
所述赤玉土層厚5cm,赤玉土層為赤玉土,赤玉土的粒徑為0.5-0.7cm,赤玉土的pH為6.7-6.9。
實施例2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
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包括暗管和透水層,所述暗管外表面纏繞有尼龍網(wǎng);
所述暗管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加工而成:
無規(guī)共聚聚丙烯140份、聚氯乙烯70份、PA-聚酰胺18份、2,4-二羥基二苯甲酮5.0份、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3.0份、單苯甲酸間苯二酚酯3.5份、三水合氧化鋁3.0份、六甲基磷酰三胺2.9份、聚丙烯蠟2.6份、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4.0份、硅藻土1.0份、玻璃纖維2.4份、N-苯基-α-苯胺4.2份、馬來酸酐接枝聚丙烯2.0份。
所述暗管為PVC波紋管,所述暗管的最大截面直徑為100mm,暗管的最小截面直徑為90mm,暗管的最小截面直徑對應的管壁上設有橢圓形透水孔,橢圓形透水孔的長軸為1.5cm,橢圓形透水孔的短軸為0.5mm。
所述尼龍網(wǎng)的絲徑為1.0mm,所述尼龍網(wǎng)的孔徑為2.0mm;
所述透水層包括下透水層和上透水層;
所述下透水層由下往上依次鋪設:無紡襯布層、PE再生顆粒層、第一混合石層;
所述上透水層由下往上依次鋪設:第二混合石層、赤玉土層;
所述PE再生顆粒層和第一混合石層之間、第二混合石層與赤玉土層之間均鋪設有紡粘無紡布層;
所述無紡襯布層為無紡襯布,無紡襯布的基布成分為中化纖,無紡襯布克重為23-24g/m2;
所述PE再生顆粒層厚8cm,PE再生顆粒層為PE再生顆粒,PE再生顆粒的粒徑為0.5-1cm;
所述第一混合石層和第二混合石層均由以下成分組成:
砂石和陶粒;
砂石和陶粒按照3:3的體積比混合;
砂石的直徑為1.2cm,砂石的含水率為0.2%;陶粒的直徑0.4cm;
所述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傾斜鋪設,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0°,將纏繞好尼龍網(wǎng)的暗管鋪設于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上并且填充鋪設第二混合層至平行于水平面,所述暗管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0°;
第一混合石層與第二混合石層的總厚度為57cm;
所述赤玉土層厚7.5cm,赤玉土層為赤玉土,赤玉土的粒徑為0.5-0.7cm,赤玉土的pH為6.7-6.9。
實施例3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
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包括暗管和透水層,所述暗管外表面纏繞有尼龍網(wǎng);
所述暗管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加工而成:
無規(guī)共聚聚丙烯146份、聚氯乙烯73份、PA-聚酰胺20份、2,4-二羥基二苯甲酮5.5份、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3.4份、單苯甲酸間苯二酚酯3.9份、三水合氧化鋁3.3份、六甲基磷酰三胺3.3份、聚丙烯蠟2.9份、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4.2份、硅藻土1.2份、玻璃纖維2.6份、N-苯基-α-苯胺4.4份、馬來酸酐接枝聚丙烯2.2份。
所述暗管為PVC波紋管,所述暗管的最大截面直徑為110mm,暗管的最小截面直徑為100mm,暗管的最小截面直徑對應的管壁上設有橢圓形透水孔,橢圓形透水孔的長軸為2.0cm,橢圓形透水孔的短軸為0.6mm。
所述尼龍網(wǎng)的絲徑為1.0mm,所述尼龍網(wǎng)的孔徑為2.0mm;
所述透水層包括下透水層和上透水層;
所述下透水層由下往上依次鋪設:無紡襯布層、PE再生顆粒層、第一混合石層;
所述上透水層由下往上依次鋪設:第二混合石層、赤玉土層;
所述PE再生顆粒層和第一混合石層之間、第二混合石層與赤玉土層之間均鋪設有紡粘無紡布層;
所述無紡襯布層為無紡襯布,無紡襯布的基布成分為中化纖,無紡襯布克重為23-24g/m2;
所述PE再生顆粒層厚10cm,PE再生顆粒層為PE再生顆粒,PE再生顆粒的粒徑為0.5-1cm;
所述第一混合石層和第二混合石層均由以下成分組成:
砂石和陶粒;
砂石和陶粒按照4:3的體積比混合;
砂石的直徑為1.5cm,砂石的含水率為0.2%;陶粒的直徑0.5cm;
所述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傾斜鋪設,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7°,將纏繞好尼龍網(wǎng)的暗管鋪設于第一混合石層的上表面上并且填充鋪設第二混合層至平行于水平面,所述暗管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7°;
第一混合石層與第二混合石層的總厚度為64cm;
所述赤玉土層厚10cm,赤玉土層為赤玉土,赤玉土的粒徑為0.5-0.7cm,赤玉土的pH為6.7-6.9。
實施例4一種含高強度透水層的排鹽管在鹽堿地排鹽中的應用
1、挖設排鹽管溝和集水渠道
在鹽堿地中挖設排鹽管溝,排鹽管溝深120cm,相鄰排鹽管溝溝距為1.8m;集水渠深150cm,排鹽管溝與集水渠垂直挖設。
2、鋪設排鹽管
在排鹽管溝底部鋪設5cm敷料層,在敷料層的上部鋪設實施例1-3的排鹽管,其中,所述暗管的出口處與集水渠相連通。
3、改良鹽堿地并種植
暗管鋪設完畢后,將原土回填到排鹽管溝直至與鹽堿地地面水平。原土回填完畢后使用本發(fā)明的排鹽管1年后種植雪松。
本發(fā)明所述的暗管設置于第二混合石層內(nèi),且第一混合石層與第二混合石層的分界面以暗管的下底面所在的平面為分界面。
結果檢測:
(1)本發(fā)明所述的暗管,彎曲強度高、彎曲模量大、維卡軟化點高,其中:彎曲強度為52-61MPa;彎曲模量為50-59MPa;維卡軟化點為160-170℃,具體指標見表1;
表1 本發(fā)明所述的暗管各性能指標檢測數(shù)據(jù)
(2)使用本發(fā)明的排鹽管排鹽改良鹽堿地后種植的植物,植物的生長速度大大提高。以雪松為例,雪松移栽種植后的第一年高度生長量為50-60cm,第一年胸徑生長量為1.6-2.3cm,具體指標見表2;
表3雪松移栽種植后的第一年高度、胸徑生長量統(tǒng)計
對照:使用普通排鹽管排鹽后種植的雪松
(3)使用本發(fā)明的排鹽管排鹽改良鹽堿地后種植的植物,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強,以雪松為例,移栽的雪松成活率可達95.8-99.0%,對雪松常見病害:灰霉病、枯葉病、根腐病的抗病率分別達92.8-96.7%、90.0-96.4%、79.1-86.6%,具體指標見表3;
表3雪松成活率、常見病害抗病率統(tǒng)計
對照:使用普通排鹽管排鹽后種植的雪松。
本發(fā)明的的排鹽管在鹽堿地排鹽的應用中還對其他植物進行了試驗,試驗效果佳,在此并未一一列出。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