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收獲機和安裝式收獲裝置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266275閱讀:196來源:國知局
收獲機和安裝式收獲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掌舵時的回旋性能比較高的收獲機和安裝式收獲裝置。收獲裝置(3)具備:收獲農(nóng)場中生長的作物的收獲部(100);收容由收獲部(100)收獲的作物的集裝箱(301);和將作物從收獲部(100)傳送至集裝箱(301)的傳送部(200)。收獲裝置(3)在收獲部(100)、集裝箱(301)和傳送部(200)比行駛裝置(2)的后輪(23)靠后方的位置離開地面的狀態(tài)下,安裝于行駛裝置(2)的后部。
【專利說明】收獲機和安裝式收獲裝置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收獲機和安裝式收獲裝置。

【背景技術(shù)】
[0002]作為傳送在收獲部中收獲的作物,并將其收容在集裝箱等收容部內(nèi)的收獲機,存在如專利文獻I所述的現(xiàn)有技術(shù)。
[0003]在專利文獻I中,采用由行駛部牽引搭載有收獲部和收容部的車輛的結(jié)構(gòu)。在該情況下,由于行駛部中掌舵之際,牽引在行駛部后方的車輛,因此,收獲機整體的回旋性能下降。
[0004]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 — 94115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掌舵時的回旋性能比較高的收獲機和安裝式收獲裝置。
[0006]本發(fā)明的收獲機具備:行駛裝置,上述行駛裝置具有在農(nóng)場接地而支撐機體并且能夠掌舵行駛左右方向地被旋轉(zhuǎn)驅(qū)動的接地部;和收獲裝置,上述收獲裝置具備:收獲農(nóng)場中生長的作物的收獲部;收容由上述收獲部收獲的作物的收容部;和沿著從上述收獲部到上述收容部的規(guī)定傳送路線傳送作物的傳送部,上述收獲裝置在上述收獲部、上述收容部和上述傳送部比上述行駛裝置的上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均離開地面的離隔狀態(tài)下以能夠分離的方式安裝于上述行駛裝置的后部,在上述收獲裝置在上述離隔狀態(tài)下被安裝于上述行駛裝置的狀態(tài)下,上述行駛裝置能夠旋轉(zhuǎn)驅(qū)動上述接地部而在行駛的同時收獲作物。
[0007]另外,本發(fā)明的安裝式收獲裝置,其能夠分離地安裝于行駛裝置的后部,上述行駛裝置具有在農(nóng)場接地而支撐機體并且能夠掌舵行駛左右方向地被旋轉(zhuǎn)驅(qū)動的接地部,上述安裝式收獲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收獲農(nóng)場中生長的作物的收獲部;收容由上述收獲部收獲的作物的收容部;和沿著從上述收獲部到上述收容部的規(guī)定傳送路線傳送作物的傳送部,上述收獲裝置在上述收獲部、上述收容部和上述傳送部比上述行駛裝置的上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均離開地面的離隔狀態(tài)下安裝于上述行駛裝置的后部。
[0008]如果具有收獲部、收容部和傳送部的收獲裝置與行駛裝置能夠分離則方便性好。但是,如專利文獻I這樣將收獲裝置搭載于車輛而使行駛裝置進行牽引,在行駛裝置的后方被牽引的車輛的車輪接地。因此,在通過掌舵使收獲機回旋時,后方的接地部描出大大的軌跡。也就是說,不利于小轉(zhuǎn),回旋性能低。與此相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收獲機,在比行駛裝置的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收獲部、收容部和傳送部均離開地面的狀態(tài)下,收獲裝置被安裝于行駛裝置的后部。從而,接地部分不存在于比行駛裝置的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回旋時描繪軌跡的接地部被限制于行駛裝置側(cè)。由此,實現(xiàn)回旋性能高且利于小轉(zhuǎn)、容易掌舵的收獲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涉及的收獲機的立體圖。
[0010]圖2是相當于圖3的I1-1I線截面圖的收獲裝置的局部截面圖以及包括行駛裝置的一部分截面的局部側(cè)面圖。
[0011]圖3是收獲側(cè)驅(qū)動源和集裝箱的平面圖。
[0012]圖4是收獲部前部的側(cè)面圖。
[0013]圖5是滑輪的正面圖以及傳送帶和夾持部的縱截面圖。
[0014]圖6是果實分離部附近的收獲裝置的側(cè)面圖。
[0015]圖7是傳送部附近的收獲裝置的平面圖。
[0016]圖8是表示切斷作物傳送部的變形例的平面圖。
[0017]圖9是表示關(guān)于果實傳送部及其周邊結(jié)構(gòu)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0018]圖10是圖9的變形例涉及的果實分離部附近的正面圖。
[0019]圖11是表示切斷作物傳送部的另一變形例的立體圖。
[0020]圖12是從與作物的傳送方向和左右方向這兩方正交的方向觀察圖11的變形例涉及的切斷作物傳送部的圖。
[0021]符號說明:
[0022]1 收獲機
[0023]2行駛裝置
[0024]3收獲裝置
[0025]22 前輪
[0026]23 后輪
[0027]25 安裝機構(gòu)
[0028]30 收獲側(cè)驅(qū)動源
[0029]35 叉子
[0030]100 收獲部
[0031]108 切割器
[0032]120 切斷作物傳送部
[0033]122 傳送帶
[0034]125 夾持部
[0035]130 滑輪
[0036]150 果實分離部
[0037]200 傳送部
[0038]300 收容部
[0039]301 集裝箱

【具體實施方式】
[0040]以下,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的收獲機1進行說明。收獲機1具備:行駛裝置2和安裝在行駛裝置2的后部的收獲裝置3。在圖1中,行駛裝置2用雙點劃線的假想線,收獲裝置3用實線表示。行駛裝置2為四輪式的所謂農(nóng)業(yè)用拖拉機,具備:車體21、前輪22、后輪23、駕駛座24和掌舵部(方向盤)41等。其中,在以下的說明中,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以在駕駛座24就座的駕駛員所觀察到的方向為基準。車體21具有設置有前輪22的車體前部21a和設置有后輪23的車體后部21b。前輪22和后輪23對應于本發(fā)明的接地部。車體前部21a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呈長條狀的箱形的大致形狀,在車體后部21b的下部從其前端向前方突出。在車體前部21a內(nèi)收容有發(fā)動機。發(fā)動機所產(chǎn)生的驅(qū)動力的一部分由配置在車體21的下部或者下方的傳遞機構(gòu)向后輪23傳遞。由此,后輪23被驅(qū)動,從而使得行駛裝置2在前后方向上行駛。
[0041]發(fā)動機所產(chǎn)生的驅(qū)動力的另一部分由配置在車體21的下部或者下方的油壓式傳遞機構(gòu)向車體21的后方傳遞。油壓式傳遞機構(gòu)具有在內(nèi)部填充有工作油的軟管等管子,通過使該管內(nèi)的工作油傳遞壓力而將驅(qū)動力傳遞到與發(fā)動機不同的地方。該驅(qū)動力如后面所述,被用于使安裝機構(gòu)25驅(qū)動。發(fā)動機所產(chǎn)生的驅(qū)動力的再另一部分被傳遞至后述的PTO軸29。向PTO軸29傳遞的驅(qū)動力由向后輪23傳遞的傳遞機構(gòu)和油壓式傳遞機構(gòu)以外的機構(gòu)傳遞。
[0042]車體后部21b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長條箱形的大致形狀,在其內(nèi)部并且上部收容有駕駛座24。車體后部21b的外壁中圍繞駕駛座24的周圍的部分由玻璃等透明素材構(gòu)成。由此,在駕駛座24就座的駕駛員能夠看到車體21的外部進行駕駛。在駕駛座24的周邊除掌舵部41以外,還設置有加速器、換擋用的操作部等操縱裝置。由此駕駛員通過操作加速器等能夠在控制并驅(qū)動發(fā)動機。另外,通過換擋能夠變更用于向后輪23傳遞發(fā)動機的驅(qū)動力的傳遞機構(gòu)的齒輪比、或者切換前進和后退。而且,行駛裝置2也可以是四輪驅(qū)動。也就是說,也可以向前輪22傳遞驅(qū)動力。進而,駕駛員通過掌舵部41的操作來掌舵行駛裝置2。掌舵部41的操作由設置于車體前部21a的傳遞機構(gòu)42向前輪22傳遞。根據(jù)掌舵部41的操作,前輪22改變方向,從而使得行駛裝置2前進或后退并且向左右方向回旋。另外,在駕駛座24的周邊還設置有用于操作后述的安裝機構(gòu)25的操作部。
[0043]在車體后部21b的后端并且下部,如圖2所示,設置有安裝收獲裝置3的安裝機構(gòu)25。安裝機構(gòu)25具有連臂25a?25c。連臂25a?25c與后述的收獲裝置3側(cè)的連接(link)部31?33分別對應。其中,圖2中僅圖示出連臂25a和25c。連臂25b及其驅(qū)動機構(gòu)與連臂25c左右對稱地構(gòu)成。以下,主要僅對連臂25c進行說明。連臂25a?25c由在車體后部21b的下部設置的下部框架26所支撐。并且,下部框架26還支撐后輪23的車軸 23x。
[0044]連臂25a是在前后方向上呈長條狀的臂部件,其前端由下部框架26支撐為能夠以支撐部26a為中心沿Rl方向旋轉(zhuǎn)。連臂25a具有油壓缸25s和與油壓缸25s內(nèi)的活塞桿連結(jié)的后部臂25t。油壓缸25s通過油壓式驅(qū)動機構(gòu)利用從發(fā)動機傳遞來的驅(qū)動力使后部臂25t沿Ql方向往返移動。該動作能夠通過設置在駕駛座24的周邊的操作部來進行操作。在連臂25a的后端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貫通的貫通孔25x。
[0045]連臂25c是在前后方向上呈長條狀的臂狀的部件,在后端部形成有向上方開口的切口 25z。而且,在連臂25b的后端形成有與切口 25z相同的切口 25y。連臂25c的前端部由設置于下部框架26的支撐部26b支撐為能夠沿R2方向旋轉(zhuǎn)。連臂25c與油壓驅(qū)動臂28連接。
[0046]油壓驅(qū)動臂28具有油壓缸28s和上端部從下方插入油壓缸28s的桿28t。桿28t的下端部被連臂25c支撐為能夠以支撐部28a為中心沿R3方向旋轉(zhuǎn)。油壓缸28s的上端部被支撐臂27支撐為能夠以支撐部27a為中心沿R4方向旋轉(zhuǎn)。支撐臂27固定于下部框架26。油壓缸28s通過油壓式驅(qū)動機構(gòu)利用從發(fā)動機傳遞來的驅(qū)動力使桿28t沿Q2方向往返移動。從而連臂25c以支撐部26b為中心沿R2方向旋轉(zhuǎn)?;谟蛪焊?8s的桿28t的移動能夠通過設置在駕駛座24的周邊的操作部來進行操作。
[0047]ΡΤ0軸29從下部框架26的后端向后方突出。如以上所述,ΡΤ0軸29被傳遞有來自發(fā)動機的驅(qū)動力,從而被旋轉(zhuǎn)驅(qū)動。
[0048]接著,對通過安裝機構(gòu)25安裝于行駛裝置2的收獲裝置3進行說明。收獲裝置3如圖1所示,具有:利用油壓向各部提供驅(qū)動力的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支撐體);收獲農(nóng)場的作物的收獲部100 ;傳送所收獲的作物的傳送部200 (第1傳送部);和收容傳送來的作物的收容部300。在本實施方式中,收獲部100、傳送部200和收容部300均由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所支撐。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呈長條狀的箱形的大致形狀。在其前面設置有與行駛裝置2側(cè)的ΡΤ0軸29連接的ΡΤ0軸34。在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內(nèi),設置有將從ΡΤ0軸29通過ΡΤ0軸34傳遞來的驅(qū)動力利用油壓進行提供的工作油提供單元。以下說明的油壓缸或油壓電動機通過填充有工作油的軟管等管道與工作油提供單元連接。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通過在工作油提供單元與油壓缸或油壓電動機之間使工作油流通而向它們提供驅(qū)動力。
[0049]在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的前面進一步設置有構(gòu)成向行駛裝置2安裝的安裝部的連接部31?33。在連接部31,如圖2所示,形成有將其沿左右方向貫通的貫通孔31x。使該貫通孔31x與在行駛裝置2側(cè)的連臂25a中形成的貫通孔25x重合,并且使旋轉(zhuǎn)軸通過這些貫通孔,從而使連接部31與行駛裝置2側(cè)的連臂25a連結(jié)。在連接部32和33分別形成有向下方開口的切口 32y和33z。其中,圖2中僅圖示出連接部33和切口 33z,但切口 32y的結(jié)構(gòu)也相同。通過使切口 32y和33z與連臂25b和25c的切口 25y和25z重合,并且將1根棒狀部件沿圖1的A1軸穿過這些切口,并利用螺絲釘和螺母等固定部件將棒狀部件固定于適宜連接部32和33,使得連接部32和33與連臂25b和25c連結(jié)。
[0050]通過在連接部31?33與連臂25a?25c連結(jié)的狀態(tài)下對油壓缸25s和油壓缸28s等進行驅(qū)動,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升降。由此,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能夠有選擇地采取從地面分離的狀態(tài)(圖2的P1所示狀態(tài))和接地于地面的狀態(tài)(圖2的P2所示狀態(tài))。并且,在圖2中表示的是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沿鉛垂方向升降的情況,但是也能夠以連臂25a?25c的前端的支撐部為中心旋轉(zhuǎn)移動地進行升降。
[0051]在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的背面下部固定有向后方突出的2個叉子35 (容器支撐部。2個叉子35相互以相同高度在左右方向上分離地配置。
[0052]收容部300如圖1?圖3所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呈長條狀的長方體的大致形狀的集裝箱301。集裝箱30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呈長條狀的、向上方開口的箱形的大致形狀。在其內(nèi)部,形成有從上方的開口收容作物的收容空間301a。構(gòu)成集裝箱301的前面的外壁的上部開口,從而形成開口 301b。這樣,集裝箱301形成為僅前面的外壁比其他外壁低。但是,也可以前面、背面、右側(cè)面和左側(cè)面均形成為與集裝箱301的前面的外壁一樣低(也就是說,可以使用所謂的半集裝箱(half container))。在比收容空間301a的底面更靠下部設置有插入叉子35的插入部301c。插入部301c向集裝箱301的前面開口。該開口與本發(fā)明的插入口對應。
[0053]例如,假設集裝箱301被放置在地面上。此時,在叉子35配置為與插入部301c相同高度的狀態(tài)下行駛裝置2沿前后方向行駛,則如圖3所示,叉子35向插入部301c抽出插入。圖3的實線表不叉子35從插入部301c拔出的狀態(tài)。雙點劃線表不叉子35插入到插入部301c中的狀態(tài)下的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和叉子35。在叉子35插入到插入部301c中的狀態(tài)(圖2的P2的狀態(tài))下,行駛裝置2的安裝機構(gòu)25使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上升時,集裝箱301成為被叉子35所支撐的狀態(tài)(圖2的Pl的狀態(tài))。
[0054]接著,參照圖1和圖4?圖7對收獲部100進行說明。收獲部100如圖1所示,相當于收獲裝置3整體的右側(cè)部分。收獲部100具有通過固定部102而固定于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的下部框架101。下部框架101以其整體位于比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固定于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下部框架101在前后方向上從行駛裝置2的車體后部21b的前部附近延伸至叉子35的后端附近。在下部框架101的前端部支撐有輪子支撐臂103。輪子支撐臂103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后端部由下部框架101支撐為能夠以支撐部1la為中心沿R5方向旋轉(zhuǎn)(參照圖4)。在輪子支撐臂103的前端部,以規(guī)輪(gauge wheel) 104能夠以軸103a為中心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著規(guī)輪104。
[0055]下部框架101通過缸體支撐臂112支撐油壓缸105的后端部。缸體支撐臂112在比支撐部1la稍靠后方的位置固定于下部框架101,從下部框架101向上方延伸。油壓缸105被缸體支撐臂112支撐為能夠以設置于缸體支撐臂112的上端部的支撐部1lb為中心沿R6方向旋轉(zhuǎn)(參照圖4)。桿106從油壓缸105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在比輪子支撐臂103的支撐部1la稍靠前方的位置設置有支撐該桿106的支撐部103b。桿106的前端部被下部框架101支撐為能夠以支撐部103b為中心沿R7方向旋轉(zhuǎn)(參照圖4)。油壓缸105驅(qū)動桿106沿Q3方向進出。當桿106沿Q3方向移動時,輪子支撐臂103以支撐部1la為中心沿R5方向旋轉(zhuǎn)。
[0056]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能夠有選擇地采用以下兩種狀態(tài):工作油能夠自由地在其與油壓缸105之間流通的狀態(tài);以及使工作油在其與油壓缸105之間的的流通停止的狀態(tài)。在前者的狀態(tài)下,與輪子支撐臂103的動作相對應,桿106沿Q3方向自由進出。在后者的狀態(tài)下,桿106在Q3方向上保持規(guī)定的突出位置。
[0057]在輪子支撐臂103上固定有在左右方向上向行駛裝置2突出的切割器支撐臂107。在切割器支撐臂107上以旋轉(zhuǎn)軸107a能夠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著旋轉(zhuǎn)軸107a,在旋轉(zhuǎn)軸107a固定有切割器108 (作物分離部)。旋轉(zhuǎn)軸107a由油壓電動機旋轉(zhuǎn)驅(qū)動。切割器108將農(nóng)場中生長的作物α切斷,分離為帶有果實體β的上部α I (被收獲部分)和下部α2(參照圖4)。切割器108如圖4所示,配置在前后方向上比駕駛座24靠前方的位置。因此,駕駛員能夠一邊觀察由切割器108切斷作物α的狀況一邊駕駛操作行駛裝置2。
[0058]輪子支撐臂103在比支撐部103b靠前方的位置固定于固定臂109的下端部。固定臂109的上端部在固定部109a固定于固定臂110的下端部。固定臂110的上端部被固定于U字框架111。U字框架111的描述在面進行。固定臂109和110以固定臂109的下端部向下方抵壓輪子支撐臂103的方式固定于U字框架。從而,在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與油壓缸105之間的工作油的流通自由的狀態(tài)下,輪子支撐臂103以支撐部1la為中心向下方旋轉(zhuǎn),保持將輪子104壓至地面的狀態(tài)。
[0059]在作物的收獲中,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與油壓缸105之間的工作油的流通為自由狀態(tài)。由此,桿106沿Q3方向自由進出,因此即使在農(nóng)場的地面存在一定的凹凸的情況下,輪子支撐臂103也會以支撐部101a為中心沿R5方向旋轉(zhuǎn),以使得輪子104追隨地面的形狀而上下。從而確保輪子104與地面的接地。另一方面,當收獲機1在收獲中以外的時候移動的情況下,在使輪子104抵抗固定臂109的抵壓力而與地面分離的狀態(tài)下,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與油壓缸105之間的工作油的流通被停止。由此,能夠在使輪子104離開地面的狀態(tài)下使收獲機1移動。
[0060]收獲部100還具有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第2傳送部)、作物引入部140和果實分離部150。這些各個構(gòu)成要素均由下部框架101支撐在位于比下部框架101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從而,除輪子104和輪子支撐臂103以外的收獲部100的任意一個構(gòu)成要素都沒有配置在比下部框架101靠下方的位置。切斷作物傳送部120將由切割器108分離的作物上部α 1向后方傳送。作物引入部140以比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的前部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以將農(nóng)場中生長的作物引入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的前端部的方式進行誘導。果實分離部150將果實體β從切斷作物傳送部120傳送的作物上部α 1分離。以下,對這些各個構(gòu)成要素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0061]切斷作物傳送部120如圖1、圖4?圖7所示,在前后方向從切割器108附近延伸至收獲部100的后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從切割器108的略微上方延伸至比集裝箱301的上部更靠上方的位置。切斷作物傳送部120配置在相當于收獲裝置3整體的右側(cè)部分的收獲部100的上部。切斷作物傳送部120具有傳送框架121、傳送帶122、傳送輥123和124、滑輪130、以及以在其與滑輪130之間夾著傳送帶122的方式配置的夾持部125。傳送框架121從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的前端部附近延伸至后端部。在傳送框架121的前端部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著傳送輥123,在傳送框架121的后端部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著傳送輥124。傳送框架121的后端部固定于U字框架126的上端部。U字框架126的下端部固定于下部框架101。
[0062]在傳送輥123和124的周圍卷繞有環(huán)形的傳送帶122。傳送輥124的旋轉(zhuǎn)軸由油壓電動機旋轉(zhuǎn)驅(qū)動。傳送輥124被驅(qū)動時傳送帶122沿圖7的箭頭C1和C2行進。
[0063]夾持部125如圖1和圖5所示,是沿傳送帶122的接近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 —方的行進路線延伸的板狀部件,在其與傳送帶122之間夾持作物上部α 1。夾持部1如其關(guān)于縱截面的圖5所示,具有沿上下方向的平板部125a和分別從平板部125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向傳送帶122突出的突出部125b。夾持部125從與傳送輥123相對的位置延伸至U字框架126,在其后端部固定有U字框架126。夾持部125被配置成突出部125b的前端沿左右方向接近傳送帶122。在夾持部125與傳送帶122之間夾持作物上部α 1之時,突出部125b的前端與作物上部α 1接觸(參照圖5)。夾持部125與傳送帶122開始夾持作物上部α 1的位置被調(diào)整為配置在比切割器108稍微靠前方的位置。
[0064]滑輪130如圖5所示,具有圓筒形狀的滑輪體131和以能夠使滑輪體131的旋轉(zhuǎn)軸131a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滑輪體131的滑輪支撐臂132?;喼伪?32由傳送框架121支撐為向夾持部125抵壓傳送帶122。抵壓的程度被調(diào)整為在突出部125b與傳送帶122之間形成規(guī)定的間隙Λ (參照圖5)。間隙Λ具有適于夾持作物上部α 1的莖的寬度?;?30如圖1所示,沿傳送帶122設置有多個。滑輪130將傳送帶122向夾持部125抵壓而使得傳送帶122與夾持部125夾持作物上部α 1。在該狀態(tài)下傳送帶122相對于夾持部125行進,從而使得作物上部α 1在被傳送帶122與夾持部125夾持的同時沿傳送帶122的行進方向傳送。
[0065]如圖1所示,在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的前部附近固定有U字框架111。U字框架111以跨傳送框架121和夾持部125的方式配置成倒U字型,固定在傳送框架121的右側(cè)面和夾持部125的左側(cè)面。由此,U字框架111實現(xiàn)使傳送框架121和夾持部125 —體固定的效果。另外,U字框架111如以上所述,通過固定臂109和110與輪子支撐臂103固定。由此,實現(xiàn)使輪子支撐臂103與傳送框架121 —體固定的效果。
[0066]作物引入部140如圖1所示,具有輥141和142、輥支撐臂143、引入帶144以及引入臂145。引入臂145是與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的夾持部125的前端連結(jié)的平板部件。引入臂145從夾持部125的前端向左方并且向前方突出。
[0067]輥141由輥支撐臂143的后端部支撐為能夠與傳送輥123同軸旋轉(zhuǎn)。當傳送輥123旋轉(zhuǎn)時,與傳送輥123 —體的輥141也與傳送輥123的旋轉(zhuǎn)同步地旋轉(zhuǎn)。輥支撐臂143從輥141的上方向右方向并向前方突出。輥142以能夠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在輥支撐臂143的前端部。引入帶144卷繞在輥141和142的周圍。在引入帶144的外周面設置有向外方突出的多個突起144a。輥141旋轉(zhuǎn)時引入帶144行進,則輥142也與之從動地旋轉(zhuǎn)。
[0068]當行駛裝置2向前方行駛時,農(nóng)場中生長的作物被從前方收入引入帶144與引入臂145之間。然后,當引入帶144行進,則突起144a引入作物,誘導作物在其與引入臂145之間進入到傳送帶122與夾持部125的夾持位置。
[0069]果實分離部150如圖1、圖6和圖7所示,配置在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的途中部的下方。果實分離部150具有分離桿151和152、桿支撐部153和154以及固定框架155。桿支撐部153被直接固定在傳送框架121的下部。桿支撐部154以被配置在桿支撐部153的后方且下方的方式,通過固定框架155固定在傳送框架121的下部。
[0070]分離桿152如圖6所示,具有圓柱狀的軸心152a和從軸心152a的外周面向其外方突出的突起部152b。突起部152b以從前方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朝向后方的方式在軸心152a的周圍呈螺旋狀延伸。分尚桿151具有與分尚桿152相同的軸心和突起部。分尚桿151的突起部形成為從前方觀察時沿逆時針方向呈螺旋狀朝向后方。分離桿151和152以作物上部α 1的莖能夠通過其相互之間的方式沿左右方向空開有間隙,并且以能夠繞各自的中心軸旋轉(zhuǎn)的方式被支撐于桿支撐部153和154。分離桿151和152的前端部被支撐于桿支撐部153,后端部被支撐于桿支撐部154,由此被配置成從前端部朝向后端部沿斜下方延伸。分離桿152由油壓電動機沿圖6的R8方向旋轉(zhuǎn)驅(qū)動。分離桿151由油壓電動機沿與R8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zhuǎn)驅(qū)動。
[0071]切斷作物傳送部120沿圖6的Q4方向傳送作物上部α 1時,隨著作物上部α 1向后方移動,果實體β逐漸從下方接近分離桿151和152。當果實體β接觸到分離桿151和152時,由于旋轉(zhuǎn)的分離桿151和152,果實體β被推向下方。作物上部α 1則由切斷作物傳送部120向斜上方傳送,因此果實體β被分離桿151和152不斷抵壓。從而最終使得果實體β從莖捋落。從莖分離了果實體β后的作物上部α 1由切斷作物傳送部120進一步向后方傳送,向收獲部100的后方排出。
[0072]接著,參照圖1、圖6和圖7對傳送部200進行說明。傳送部200將收獲部100中從作物的莖分離后的果實體β向集裝箱301傳送。傳送部200以其整體位于比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的底面靠上方位置的方式配置,通過未圖示的框架被支撐于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傳送部200具有環(huán)形的傳送帶201、傳送輥202和203、以及減振器單元210。
[0073]傳送輥202和203具有相互相同的圓筒形的大致形狀以及大小,以能夠旋轉(zhuǎn)的方式支撐于上述框架。傳送輥202在果實分離部150的桿支撐部153的下方,如圖7所示,以旋轉(zhuǎn)軸從前方向后方并且從左方向右方延伸的方式,相對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這兩個方向傾斜配置。傳送輥202在左右方向上大致跨越切斷作物傳送部120。傳送輥203在集裝箱301的上方,與傳送輥202平行地配置。傳送帶201卷繞在傳送輥202和203的周圍。傳送帶201的寬度與傳送輥202和203的寬度大致相同。在俯視圖中,傳送帶201在前后方向上與分離桿151和152大致重合。從而,利用分離桿151和152而從作物上部α 1分離的果實體β不會漏到傳送帶201外地基本上全部落下到其上表面。而且,也可以采用傳送鏈而取代傳送帶201。
[0074]傳送輥202由油壓電動機旋轉(zhuǎn)驅(qū)動。當傳送輥202旋轉(zhuǎn)時,傳送帶201的上半部分從傳送輥202上升的同時朝著左方并且后方,而且通過集裝箱301的開口 301b而向傳送輥203行進。從而使得載置在傳送帶201上面的果實體β從前方搬入集裝箱301。果實傳送方向如圖6和圖7所示,是從前方朝向后方,并且,從右方朝向左方,并且,從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也就是說,本實施方式的果實傳送方向相對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這兩個方向傾斜。
[0075]減振器單元210配置在基于傳送帶201的傳送路線的最下游的位置。減振器單元210如圖1和圖7所示,減振器211具有減振器旋轉(zhuǎn)部212和減振器支撐臂213。減振器211是從集裝箱301的上部朝向下方地朝向集裝箱301的內(nèi)部,并且朝向前方彎曲的板狀部件。由傳送帶201傳送來的果實體β在傳送路線的最下游的位置從帶上面向下方落下。此時,果實體β沿減振器211的表面平穩(wěn)地向集裝箱301內(nèi)的收容空間301a落下。由此,抑制因落下的沖擊而導致果實體β?lián)p傷。減振器211通過減振器支撐臂213與減振器旋轉(zhuǎn)部212連接。減振器旋轉(zhuǎn)部212具有油壓電動機,能夠使減振器支撐臂213沿圖1的R9方向旋轉(zhuǎn)。從而,能夠根據(jù)集裝箱301內(nèi)累積的果實體β的量使減振器211升降,抑制果實體β的落下距離變大。
[0076]根據(jù)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構(gòu)成收獲裝置3的收獲部100、傳送部200和收容部300均由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所支撐。而且,收獲部100如以上所述,除輪子104和輪子支撐臂103以外都配置在比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傳送部200也以整體位于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的底面靠上方位置的方式配置。從而,在以使得由叉子35所支撐的集裝箱301的底面和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的底面從地面分離的方式,利用行駛裝置2的安裝機構(gòu)25舉起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時(參照圖2),收獲裝置3除輪子104以外,全部范圍從地面分離。從而,在該狀態(tài)下使收獲機1行進時,在比行駛裝置2的后輪23靠后方的位置不存在接地部。由此,在對行駛裝置2進行掌舵時,在比后輪23靠后方的位置不存在因回旋而描繪軌跡的接地部,收獲機1的回旋性能提高。
[0077]這樣,收獲裝置3以在比行駛裝置2的后輪23靠后方的位置從地面分離的方式安裝于行駛裝置2。因此,收獲裝置3的輕量化以及重量平衡的提高都是重要的課題。本實施方式的收獲部100、傳送部200和收容部300均如以下所述,為該課題的解決做出巨大貢獻。在該含義下,有關(guān)收獲部100、傳送部200和收容部300的以下所述的特征與本發(fā)明密切相關(guān)。但是,這些特征并非必須有“收獲裝置3以在比行駛裝置2的后輪23靠后方的位置從地面分離的方式安裝于行駛裝置2”這一結(jié)構(gòu),也可以是相對于本發(fā)明的結(jié)構(gòu)獨立成立的特征。從而,這些特征在脫離本發(fā)明而采用的情況下,并非必須以行駛裝置和收獲裝置能夠分離地安裝的結(jié)構(gòu)作為前提。例如,也可以是行駛裝置和收獲裝置不能夠分離的一體構(gòu)成的自動型的收獲機。另外,行駛方式也不局限于是否為車輪式或者履帶式。而且,根據(jù)情況的不同,收獲部100、傳送部200和收容部300能夠彼此不相關(guān)聯(lián),這其中的任意一個特征都能夠與其他結(jié)構(gòu)獨立成立。
[0078]收獲部100在傳送帶122與夾持部125之間沿左右方向夾持作物上部α 1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傳送帶122相對于夾持部125行進而傳送作物上部α?。也就是說,由于在左右方向上的一方設置有傳送帶122,因此需要設置滑輪130和傳送帶用驅(qū)動機構(gòu)。但是,另一方的夾持部125不需要滑輪和驅(qū)動機構(gòu)。從而,與在兩側(cè)配置傳送帶的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能夠使傳送作物的傳送裝置緊湊并且輕量地構(gòu)成。
[0079]另外,在夾持部125與傳送帶122之間夾持作物上部α 1時,突出部125b的前端與作物上部α 1接觸。從而,與例如夾持部整體具有單純的平板形狀的情況相比,夾持部125的與作物上部α 1的接觸面積較小。從而,抵壓作物上部α 1的壓力變大,牢牢地夾持作物上部α 1。特別是在配置了果實分離部150的附近,果實分離部150將果實體β從作物上部α 1向下方捋落。由于該動作,存在作物上部α 1整體從切斷作物傳送部120被拽落的擔憂。與此相對,夾持部125如以上所述,在其與傳送帶122之間牢牢地夾持作物上部α 1,因此難以由果實分離部150拽落作物上部α 1。
[0080]而且,夾持部整體具有單純的平板形狀的情況也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與該情況相t匕,為了牢牢地夾持作物上部α 1,至少只要使夾持部為以下的結(jié)構(gòu)即可。也就是說,只要以在夾持部的縱截面的形狀(與圖5對應的截面形狀)中,傳送帶122側(cè)的表面中僅上下方向的一部分的范圍與作物上部α1接觸的方式構(gòu)成夾持部即可。在圖5的方式中,突出部125b的前端面相當于上述一部分的范圍。
[0081]另外,作物引入部140在左右方向的一方具有引入帶144和輥141等傳送帶用驅(qū)動機構(gòu),在另一方具有引入臂145。因此,與在兩側(cè)設置引入帶的情況相比,作物引入部140整體緊湊并且輕量地構(gòu)成。而且,在另一方也設置引入帶及其驅(qū)動機構(gòu)的情況也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在兩方設置引入臂的情況也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
[0082]傳送部200將由果實分離部150而從莖上分離的果實體β傳送至集裝箱301。此時的傳送方向為從前方朝向后方,并且從右方朝向左方,并且從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也就是說,傳送部200向集裝箱301沿相當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這兩個方向傾斜的方向傳送果實體β。之所以這樣構(gòu)成的理由如下。
[0083]在果實分離部150中,果實體β分離是位置并不總限于同樣的位置。尤其,本實施方式的果實分離部150利用前后方向上呈長條狀的分離桿151和152將果實體β從向后方傳送的作物上部α 1揪落。因此,果實體β分離的位置無法確定是在分離桿151和152的延伸范圍中的哪個位置。從而,為了使分離后的果實體β可靠地收集到傳送帶上,優(yōu)選使傳送帶的可能收集范圍為存在果實體β分離的可能性的范圍,也就是說,優(yōu)選盡可能大地在前后方向上與果實體的落下范圍重合。而且,還可以考慮使用追加的傳送裝置來覆蓋果實體的落下范圍,但是由于裝置增加而不優(yōu)選。
[0084]但是,作為將分離后的果實體向集裝箱傳送的方法,現(xiàn)有包括將果實體β從分離位置向左右方向搬出的第1方法和向后方搬出的第2方法。但是,根據(jù)第1方法,為了使傳送帶在前后方向上盡可能大地與果實體的落下范圍重合,因此需要在前后方向(與傳送帶行進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寬度較大的結(jié)構(gòu)。從而,有可能使得包含傳送帶的傳送裝置整體過大。另外,在將果實體從分離位置向左右方向搬出以后,進一步要將果實體向后方的集裝箱搬入的情況下,最終還是需要追加傳送裝置。
[0085]另一方面,根據(jù)第2方法,傳送裝置從果實體的分離位置向后方延伸。從而,在像本實施方式這樣將果實體的分離位置配置在收獲裝置的左右方向的一方的情況下,傳送裝置也會偏向相應一側(cè)設置。從而,收獲裝置的重量偏向左右方向的一方。另外,在分離裝置的正后方配置集裝箱通常比較困難,因此集裝箱從分離位置向左右方向偏移配置。從而,最終不得不追加使向后方搬出的果實體進一步向左右方向傳送的其他傳送裝置。在該情況下,進一步發(fā)生重量不平衡。
[0086]與此相對,本實施方式的傳送部200將果實體β從作為分離位置的果實分離部150朝向集裝箱301,沿相對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這兩個方向傾斜的方向傳送。由此,如圖7所示,果實體β的落下范圍(分離桿151和152延伸的范圍)相對于傳送帶行進方向(果實傳送方向)傾斜。從而,只要確保傳送帶201的寬度相對于傳送帶行進方向為傾斜方向即可,與傳送帶行進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不取那么寬也沒有關(guān)系。因此,能夠抑制傳送裝置變得過大。另外,通過使傳送方向傾斜,能夠使果實體β的分離位置與集裝箱301通過一條直線狀的傳送路線直連。因此,沒有必須追加傳送裝置。進一步,傳送部200采取從前方向集裝箱301搬入果實體β的結(jié)構(gòu)。從而,與基于上述第2方法的情況相比,傳送部200相對于收獲裝置3整體位于左右方向上比較中心的位置。從而,難以發(fā)生收獲裝置3的重量偏向左右方向的一方的情況。而且,基于上述第1方法的情況由于是從前方向集裝箱搬入果實體的結(jié)構(gòu),因此也相比于第2方法更難發(fā)生重量不平衡。
[0087]收容部300如圖3所示,當在安裝了收獲裝置3的狀態(tài)下行駛裝置2向后方行駛時,叉子35插入集裝箱301 (的插入部301c)。其后,如圖2所示,安裝機構(gòu)25使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上升,則集裝箱301由叉子35所支撐。這樣,無需通過其他裝置裝卸集裝箱301,通過行駛裝置的駕駛操作就能夠?qū)⒓b箱301設置于收獲裝置3。
[0088]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與油壓缸105之間的工作油的流通自由的狀態(tài)下,如以上所述,輪子104和輪子支撐臂103追隨地面的凹凸而移動。另一方面,在輪子支撐臂103通過切割器支撐臂107支撐有切割器108。從而,當輪子支撐臂103追隨地面的凹凸時,切割器108也隨之上下。由此,在地面存在凹凸的情況下也容易使切割器108距離地面的距離保持為一定。當?shù)孛娲嬖诎纪箷r,作物α中適當?shù)那袛辔恢靡踩菀讓诎纪苟舷?,當切割?08距離地面的距離被保持為一定時,切割器108切斷作物α的位置也在上下方向上保持為一定。從而,總在適當位置切斷。另外,輪子支撐臂103經(jīng)由固定臂109和110以及U字框架111而固定于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的前部。因此,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的前部也追隨輪子104而上下,因此切斷作物傳送部120夾持作物上部α 1的位置也被適當?shù)乇3帧?br> [0089]<變形例> 以上是針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記載于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中的范圍內(nèi)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0090]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行駛裝置2為具有車輪的結(jié)構(gòu),但是也可以是具有履帶牽引裝置的結(jié)構(gòu)。在該情況下,行駛裝置使履帶牽引裝置與地面接地而對車體進行支撐,并通過使履帶牽引裝置旋轉(zhuǎn)而行駛。另外,通過改變左右兩側(cè)的履帶牽引裝置彼此的旋轉(zhuǎn)速度能夠進行掌舵。
[0091]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固定臂109和110彼此固定,并且它們與輪子支撐臂103及U字框架111也相互固定。但是,它們也可以構(gòu)成為固定臂109和110彼此能夠沿圖4的R8方向旋轉(zhuǎn)。也就是說,可以是固定臂109和110彼此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在固定部109a的位置,固定臂109的下端部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于輪子支撐臂103,并且,固定臂110的上端部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于U字框架111。由此,能夠調(diào)整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相對于輪子支撐臂10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0092]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設置在行駛裝置2側(cè)的安裝機構(gòu)25使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升降,支撐于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的收獲部100、傳送部200和收容部300 —體地升降。但是,也可以在收獲裝置側(cè)設置升降機構(gòu),由該升降機構(gòu)使收獲部100、傳送部200和收容部300升降。該情況也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但是由于容易使收獲裝置側(cè)的重量變大而優(yōu)選上述實施方式的結(jié)構(gòu)。
[0093]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切割器108將作物α上下切斷而將作物上部α?從作物下部α2分離。但是,也可以取代切割器108,設置將作物α拔出而從農(nóng)場分離的拉拔機構(gòu)。另外,切割器108配置在比駕駛座24靠前方位置,但只要是在前后方向上掛于駕駛座24的位置即可。
[0094]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行駛裝置2的前輪22和后輪23以外的接地部只有輪子104。但是,也可以設置多個輪子104這樣的車輪。該情況下,車輪的位置可以是在前后方向上與后輪23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其靠前方的位置。此時,收獲機1的接地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限于與行駛裝置2相同的范圍,因此在行駛裝置2的掌舵時,影響回旋運動的范圍被限于行駛裝置2的范圍。從而難以降低收獲機1整體的回旋性能。
[0095]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收獲裝置3側(cè),在比后輪23靠后方位置沒有設置車輪。但是,也可以在比后輪23靠后方的位置,在收獲裝置3設置車輪。在該情況下,只要以使相關(guān)車輪從地面分離的方式在安裝機構(gòu)25使收獲裝置3上升了的狀態(tài)下使行駛裝置2行駛,則車輪不會對掌舵時的回旋運動產(chǎn)生影響。另外,在即使降低回旋性能也不會產(chǎn)生問題的狀況下,由安裝機構(gòu)25使收獲裝置3下降,使車輪接地,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由車輪支撐收獲裝置3。
[0096]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為在右側(cè)設置有傳送帶122,在左側(cè)設置有夾持部125的結(jié)構(gòu)。但是,也可以如圖8所示,取代夾持部125,設置具有與右側(cè)的傳送帶122及其周邊結(jié)構(gòu)相同結(jié)構(gòu)的傳送帶機構(gòu)420。傳送帶機構(gòu)420中設置從動帶422。作物由傳送帶122與從動帶422所夾持。但是,在傳送帶機構(gòu)420側(cè)沒有設置驅(qū)動源。油壓電動機使右側(cè)的傳送輥124旋轉(zhuǎn)時傳送帶122行進。于是,從動帶422在其與傳送帶122之間夾持作物,并伴隨傳送帶122的行進而從動。由此,夾持在兩傳送帶中的作物被向后方傳送。而且,如圖8所示,在傳送帶機構(gòu)420的前端部設置有與右側(cè)的輥141和142、輥支撐臂143和引入帶144左右對稱的相同結(jié)構(gòu)。當從動帶422行進時,與之相伴,左側(cè)的引入帶142也與右側(cè)同樣地行進。從而,在左右兩側(cè),引入帶142誘導作物進入傳送帶122和從動帶422的夾持位置。
[0097]<其他變形例1 >對其他變形例進行說明。作為傳送部200的變形例的傳送部500如圖9和圖10所示,具有多根傳送桿501和支撐傳送桿501的框架502。多根傳送桿501沿果實傳送方向以等間隔排列并且相互連結(jié)。果實傳送方向為從前方朝向后方,并且從右方朝向左方,并且從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多根傳送桿501面對上方的表面形成載置由果實分離部150而從莖上分離的果實體β的傳送面501a。傳送面501a沿果實傳送方向從果實分離部150向集裝箱301延伸。而且,相對于果實分離部15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俯視時,果實傳送方向相對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這兩個方向傾斜。從而,傳送面501a相對于果實分離部150延伸的方向傾斜地延伸至集裝箱301。
[0098]框架502在傳送桿501的長度方向(沿傳送面501a的方向與果實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兩側(cè),以傳送桿501能夠沿果實傳送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撐傳送桿501。傳送裝置500具有驅(qū)動這些傳送桿501的驅(qū)動機構(gòu)。該驅(qū)動機構(gòu)由從收獲側(cè)驅(qū)動源30被提供驅(qū)動用的油壓的油壓電動機驅(qū)動。驅(qū)動機構(gòu)使相互連結(jié)的傳送桿501沿果實傳送方向傳送。傳送桿501在沿果實傳送方向傳送到最后方之后,在傳送部500的下部沿與果實傳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沿箭頭C3而再次從前方返回到上部。
[0099]在框架502的上面固定有落下防止壁503和504。落下防止壁503沿與傳送面501a正交的方向從框架502的上面向上方突出。另外,落下防止壁503沿傳送面501a的前方側(cè)的端緣延伸。落下防止壁503防止果實體β從傳送面501a向前方落下。落下防止壁504沿與傳送面501a正交的方向從框架502的上面向上方突出。另外,落下防止壁503沿傳送面501a的前方側(cè)的端緣延伸。落下防止壁504防止果實體β從傳送面501a向后方落下。
[0100]傳送面501a上,在位于果實分離部150的下方的區(qū)域周圍設置有將由果實分離部150而從莖上分離的果實體β向傳送面501a引導的引導部521?524(引導部件)。引導部521和522由金屬板構(gòu)成,引導部523和524由橡膠等彈性材料所形成的薄片構(gòu)成。
[0101]引導部521從果實分離部150的后端部向前方并且下方傾斜地延伸。在引導部521的上端部形成有矩形的切口部521a。果實分離部150的后端部從前方并且上方向后方并且下方貫通該切口部521a。面對前方的引導部521的表面構(gòu)成將果實體β向傳送面501a引導的引導面521b。引導部521的下端部固定于落下防止壁504。引導部521配置在俯視時由傳送面501a的后方側(cè)的端緣、沿行進左右方向的第1假想線、沿行進前后方向的第2假想線送包圍的區(qū)域與引導面521b重合的位置。相關(guān)區(qū)域如圖7中所言,相當于由雙點劃線L1?L3包圍的三角形區(qū)域。此時,雙點劃線L1對應于第1假想線,雙點劃線L2對應于第2假想線,雙點劃線L3對應于傳送面501a的后方側(cè)端緣。另外,圖7中與傳送面501a對應的是傳送帶201的上面。
[0102]引導部522具有上端部522a和傾斜部522b。上端部522a位于果實分離部150的后端部的右方,從引導部521的上端部的右端附近向前方延伸并且沿著上下方向。傾斜部522b從上端部522a的下端向左方并且下方延伸至果實分離部150的下方的位置。傾斜部522b中面對左方的表面構(gòu)成將果實體β向傳送面501a引導的引導面。傾斜部522b的后端部(圖9的雙點劃線522c所示的部分)在俯視時與由傳送面501a的后方側(cè)的端緣、沿行進左右方向的第1假想線、沿行進前后方向的第2假想線包圍的區(qū)域(相當于圖7的L1?L3所包圍的三角形區(qū)域的區(qū)域)重合。
[0103]引導部523固定于框架502的前部的上面。引導部523的右端部配置在果實分離部150的下方。引導部523形成為將由彈性材料形成的薄片卷成的形狀。引導部524配置在果實分離部150的下方比傳送部500靠前方的位置。引導部524也與引導部523相同地,構(gòu)成為由彈性材料形成的薄片卷成的形狀。引導部523和524配置在比引導部521和522靠前方。另一方面,果實分離部150越前方則越處于較高位置。從而,在果實體β向引導部523和524落下的情況下,其落下距離比在向引導部521和522落下的情況下大。與此相對,引導部523和524由彈性材料構(gòu)成。因此,容易吸收果實體β發(fā)生接觸時的沖擊。
[0104]在多個傳送桿501中的一部分的表面固定有多個突起部511。各突起部511從傳送桿501沿與傳送面501a正交的方向向斜上方突出。突起部511沿傳送桿501的長度方向等間隔地排列。該突起部511的列在果實傳送方向上等間隔地設置有多個列(參照圖10)。這些突起部511防止載置于傳送面501a的果實體β向與果實傳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滾落。
[0105]在傳送面501a的右端附近的上方設置有沿傳送桿501的長度方向等間隔地排列的突起部513。突起部513在固定于收獲機的本體框架的橫梁部514的下面固定,沿與傳送面501a正交的方向從橫梁部514向斜下方突出。突起部513被配置成伴隨傳送桿501的移動,各突起部511擠過突起部513彼此的各個間隙。由此,突起部513與突起部511 —起構(gòu)成防止果實體β向果實傳送方向的相反方向滾落的防止壁。
[0106]與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傳送部200相同,傳送部500也配置成俯視時相對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這兩個方向傾斜。另一方面,載置果實體β的傳送面501a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狀。從而,如圖7的雙點劃線L1?L3所包圍的三角形區(qū)域所示,果實分離部150與傳送面沒有重合的區(qū)域且沿著傳送面的端緣的三角形區(qū)域必定形成在果實分離部150附近。果實分離部150將果實體β從莖上分離時,果實體β有可能向上述這樣的三角形區(qū)域落下。特別是在果實分離部150與傳送面重合的區(qū)域的后方形成的三角形區(qū)域中,果實體β落下的可能性高。由于果實體β由切斷作物傳送部120向后方傳送,由此落下時向后方的慣性會起作用。因此,像本變形例這樣通過在三角形區(qū)域設置引導部521、引導部522,能夠抑制果實體β落下至比傳送面501a靠外側(cè)的區(qū)域。而且,根據(jù)傳送部200或傳送部500與果實分離部150的位置關(guān)系,在果實分離部150與傳送面重合的區(qū)域的前方形成的三角形區(qū)域中也存在果實體β落下而成為問題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在果實分離部150與傳送面重合的區(qū)域的前方形成的三角形區(qū)域中設置引導部521這樣的引導部。
[0107]<其他變形例2 >進一步對其他變形例進行說明。在涉及切斷作物傳送部120的上述圖8的變形例中,采用傳送帶機構(gòu)420取代夾持部125。進一步作為其變形例,可以采用圖11和圖12所示的滑輪610和滑輪630取代滑輪130?;?10和630由沿作物傳送方向延伸的框架601和602所支撐??蚣?01和由其所支撐的多個滑輪610配置在切斷作物傳送部的右側(cè),框架602和由其所支撐的多個滑輪630配置在切斷作物傳送部的左側(cè)?;?10沿框架601等間隔地排列?;?30沿框架602排列成位于滑輪610彼此之間。
[0108]滑輪610具有圓筒形狀的滑輪體611 (抵壓輥)、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滑輪體611的支撐軸611a、一端固定有支撐軸611a的支撐臂612、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著支撐臂612的支撐柱613 (支撐軸心)等。支撐臂612在由支撐柱613所支撐的位置彎折成V字形。支撐臂612中,在與固定支撐軸611a的端部相反一側(cè)的端部固定有線圈彈簧614 (彈性部件)的一端。線圈彈簧614的另一端固定在框架601上固定的彈簧固定部615。線圈彈簧614由其彈力而拉緊支撐臂612的端部。該彈力在支撐臂612上作用使支撐臂612以支撐柱613為中心沿圖11的R10方向旋轉(zhuǎn)的扭矩。由此,滑輪體611被向左方抵壓傳送帶122(第1環(huán)形帶)。而且,傳送帶122與圖8的變形例相同地,由油壓電動機驅(qū)動。
[0109]在框架601中比支撐臂612稍微靠前方固定于限制支撐臂612的移動的限制部件616 (限制單元)。限制部件616從框架601的表面向上方并且前方突出。
[0110]限制部件616的功能如以下所述。當傳送帶122行進時,滑輪體611追隨傳送帶122而要向傳送帶的行進方向(作物傳送方向)移動。也就是說,會使支撐臂612以支撐柱613為中心沿圖12的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假如支撐臂612能夠自由地移動至該旋轉(zhuǎn)方向上的任何位置的情況下,在左右方向上滑輪體611有可能移動至比滑輪體611距離支撐柱613最遠的位置(圖12的雙點劃線所示位置)更靠作物傳送方向的下游。其中,本發(fā)明的從支撐軸心朝向第1環(huán)形帶的方向與本實施方式的左方相對應。
[0111]滑輪體611 —旦移動至比圖12的雙點劃線所示位置的位置更靠作物傳送方向的下游,就不會再由線圈彈簧614的彈力而自然地返回圖11所示的原始位置。這是因為線圈彈簧614的彈力是使滑輪體611向作物傳送方向的下游移動的力。另一方面,本實施方式以支撐臂612到達雙點劃線的位置后與限制部件616抵接的方式構(gòu)成。圖12的虛線表示支撐臂612與限制部件616抵接的狀態(tài)。限制部件616限制支撐臂612的旋轉(zhuǎn),使其不會從該狀態(tài)進一步旋轉(zhuǎn)。從而,支撐臂612不會移動至比雙點劃線的位置更靠作物傳送方向的下游。
[0112]滑輪630具有圓筒形狀的滑輪體631、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滑輪體631的支撐軸631a和一端固定有支撐軸631a的支撐臂632。支撐臂632被固定于框架602?;嗴w631被向前方并且右方抵壓從動帶422 (第2環(huán)形帶)。其中,從動帶422與圖8的變形例相同,從動于傳送帶122的行進。
[0113]但是,在本變形例涉及的切斷作物傳送部中,作物傳送用的2個傳送帶中有一方為從動帶422。然后,在使2個傳送帶傳送作物時,在使傳送帶122抵壓從動帶422的同時使傳送帶122行進,從而使得從動帶422從動于傳送帶122。因此,為了使從動帶422可靠地從動于傳送帶122,必須通過調(diào)整線圈彈簧614的彈力,使滑輪體611抵壓傳送帶122的力足夠大。因此,在本變形例中,與利用油壓電動機等驅(qū)動2個傳送帶這兩方的情況相比,使滑輪抵壓傳送帶的力變強的情況增多。例如,還包括如圖11和圖12所示,抵壓力增強至使傳送帶被各滑輪抵壓而呈現(xiàn)波動的形狀這種程度的情況。
[0114]但是,像這樣使滑輪體611強勁的地抵壓傳送帶122時,滑輪體611從傳送帶122受到的摩擦力也變大。由此,當傳送帶122行進時,滑輪體611被傳送帶122的行進拉拽而使得支撐臂612容易沿圖11的R10方向旋轉(zhuǎn)。假如支撐臂612能夠自由地移動至任何位置,則如以上所述,有可能使滑輪體611超過雙點劃線所示位置。在該情況下,滑輪體611超過雙點劃線所示位置時,如圖12所示,需要向左方推開傳送帶122并移動。因此,本來在滑輪體611抵壓傳送帶122的力較弱的情況下,滑輪體611難以超過雙點劃線的位置。但是,在本變形例中,由于滑輪體611抵壓傳送帶122的力較強,所以支撐臂612容易沿圖11的R10方向旋轉(zhuǎn)。因此,假如支撐臂612能夠自由地移動至任何位置,在本變形例中,滑輪體611移動至比圖12的雙點劃線所示位置更靠作物傳送方向的下游的可能性增強。
[0115]與此相對,在本變形例中如以上所述,存在限制支撐臂612的移動的限制部件616。因此,防止滑輪體611超過雙點劃線的位置而移動至作物傳送方向的下游。這樣,在由于采用從動帶422而需要使滑輪體611強力地抵壓傳送帶122,其結(jié)果導致滑輪體611超過圖12的雙點劃線的位置而移動的可能性增強的本變形例的結(jié)構(gòu)中,限制部件616的技術(shù)性意義尤其重要。
[0116] 而且,在本變形例中,限制部件616與支撐臂612直接抵接而限制其旋轉(zhuǎn)。但是,也可以設置通過別的部件與支撐臂612抵接而間接地限制其旋轉(zhuǎn)的部件。另外,線圈彈簧614經(jīng)由支撐臂616間接地使滑輪體611作用對傳送帶122抵壓的彈力。但是,也可以設置使滑輪體611直接作用這樣的彈力的彈性部件。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收獲機,其特征在于,具備: 行駛裝置,所述行駛裝置具有在農(nóng)場接地而支撐機體并且能夠掌舵行駛左右方向地被旋轉(zhuǎn)驅(qū)動的接地部;和 收獲裝置,所述收獲裝置具備:收獲農(nóng)場中生長的作物的收獲部;收容由所述收獲部收獲的作物的收容部;和沿著從所述收獲部到所述收容部的規(guī)定傳送路線傳送作物的傳送部,所述收獲裝置在所述收獲部、所述收容部和所述傳送部比所述行駛裝置的所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均離開地面的離隔狀態(tài)下以能夠分離的方式安裝于所述行駛裝置的后部, 在所述收獲裝置在所述離隔狀態(tài)下被安裝于所述行駛裝置的狀態(tài)下,所述行駛裝置能夠旋轉(zhuǎn)驅(qū)動所述接地部而在行駛的同時收獲作物。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獲裝置具備安裝于所述行駛裝置的后部的支撐體,所述支撐體在被安裝于所述行駛裝置的情況下,支撐所述收獲部、所述收容部和所述傳送部,使得在比所述行駛裝置的所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收獲部、所述收容部和所述傳送部從地面分離。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駛裝置具備升降部,所述升降部在安裝了所述支撐體的狀態(tài)下使安裝所述支撐體的安裝部升降。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部具有能夠與所述支撐體分離的容器, 在所述支撐體設置有容器支撐部,所述容器支撐部能夠有選擇地采取支撐所述容器的狀態(tài)或者不支撐所述容器的狀態(tài), 所述容器具有從規(guī)定的方向插入所述容器支撐部的插入口, 所述容器支撐部和所述容器構(gòu)成為,在所述容器支撐部被安裝于所述行駛裝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收獲裝置在行駛前后方向上移動使得所述容器支撐部沿所述規(guī)定的方向插入抽出所述插入口, 當所述容器支撐部從所述插入口插入所述容器中并且相對于所述行駛裝置上升時,成為支撐所述容器的狀態(tài)。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傳送部沿行駛前后方向從前方將作物搬入所述收容部中。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傳送部從所述收獲部向所述收容部相對于行駛前后方向傾斜地傳送作物。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獲部具備作物分離部和第2傳送部,所述作物分離部將作物的被收獲部分從農(nóng)場或者從作物的下部分離;所述第2傳送部將該作物分離部分離后的作物傳送至作為所述傳送部的第I傳送部。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物分離部配置在行駛前后方向上掛于所述行駛裝置的駕駛座的位置或者比駕駛座靠前方的位置。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傳送部具有傳送帶和夾持部,所述夾持部沿著傳送帶行進方向,在所述夾持部與該傳送帶之間夾持作物, 在所述傳送帶與所述夾持部之間夾持有作物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所述傳送帶相對于所述夾持部行進,沿所述傳送帶行進方向向所述第I傳送部傳送作物。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獲部具有將果實從所述作物的被收獲部分分離的果實分離部, 所述傳送部具有載置由所述果實分離部從所述作物的被收獲部分分離的果實的傳送面,俯視時,所述傳送部從所述果實分離部相對于所述果實分離部延伸的方向傾斜地延伸至所述收容部。
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在俯視時所述果實分離部與所述傳送面沒有重合的位置設置有引導部件,所述引導部件具有將由所述果實分離部從所述作物的被收獲部分分離的果實引導至所述傳送部的引導面。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果實分離部與所述傳送面沒有重合的所述位置是,俯視時由所述傳送面的端緣、沿行駛左右方向的第I假想線和沿行駛前后方向的第2假想線所包圍的區(qū)域與所述弓I導面重合的位置。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傳送帶由第I環(huán)形帶構(gòu)成, 所述夾持部是與所述第I環(huán)形帶不同的第2環(huán)形帶, 所述第I環(huán)形帶被卷入于由驅(qū)動電動機驅(qū)動的驅(qū)動輥, 所述第2環(huán)形帶卷繞于從動輥,在所述第2環(huán)形帶與所述第I環(huán)形帶之間夾持有作物的狀態(tài)下驅(qū)動所述驅(qū)動輥時,所述第2環(huán)形帶從動于所述第I環(huán)形帶而行進。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還具備: 抵壓輥,所述抵壓輥接觸所述第I環(huán)形帶中與所述第2環(huán)形帶側(cè)的表面相反一側(cè)的表面; 彈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使所述抵壓輥直接或者間接作用為使所述第I環(huán)形帶向所述第2環(huán)形帶抵壓的彈力;和 限制單元,所述限制單元限制所述抵壓輥在所述第I環(huán)形帶的行進方向上移動至比規(guī)定的位置更靠下游。
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所述抵壓輥的支撐臂和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撐所述支撐臂的支撐軸心, 所述彈力是關(guān)于以所述支撐軸心為中心的旋轉(zhuǎn)中心向所述支撐臂賦予使所述抵壓輥抵壓所述第2環(huán)形帶的扭矩的力, 在所述支撐臂沿所述抵壓輥追隨所述第I環(huán)形帶的行進方向的方向旋轉(zhuǎn)的情況下,所述限制單元通過在所述抵壓輥移動至在關(guān)于從所述支撐軸心朝向所述第I環(huán)形帶的方向上距離所述支撐軸心最遠距離的位置以前,與所述支撐臂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從而限制所述支撐臂的旋轉(zhuǎn),使所述抵壓輥不會超過所述最遠距離的位置。
1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收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傳送部在所述行駛裝置的與行駛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所述收獲裝置的一方的部分,在行駛前后方向上從所述行駛裝置延伸至所述收獲裝置。
17.一種安裝式收獲裝置,其能夠分離地安裝于行駛裝置的后部,所述行駛裝置具有在農(nóng)場接地而支撐機體并且能夠掌舵行駛左右方向地被旋轉(zhuǎn)驅(qū)動的接地部,所述安裝式收獲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 收獲農(nóng)場中生長的作物的收獲部;收容由所述收獲部收獲的作物的收容部;和沿著從所述收獲部到所述收容部的規(guī)定傳送路線傳送作物的傳送部,所述收獲裝置在所述收獲部、所述收容部和所述傳送部比所述行駛裝置的所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均離開地面的離隔狀態(tài)下安裝于所述行駛裝置的后部。
【文檔編號】A01D45/02GK104429340SQ201410475470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9月18日
【發(fā)明者】東山學, 鐮田和晃 申請人:長田農(nóng)機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