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牛蒡栽培方法及使用的栽培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蔬菜栽培領域,涉及一種牛蒡栽培方法及使用的栽培裝置。
背景技術:
牛蒡作為蔬菜,營養(yǎng)價值極高。每IOOg鮮菜中含水分約87g,蛋白質4.1 4.7g,碳水化合物3.0 3.5g,脂肪0.1克,纖維素1.3 1.5g,胡蘿卜素高達390mg,維生素Cl.9mg0在礦物質元素中含I丐240mg,磷106mg,鐵7.6mg,并含有其它多種營養(yǎng)素。牛蒡肉質根細嫩香脆??沙词?、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飲料。牛蒡的含鈣量是地下根莖類蔬菜當中最高的,所以牛蒡是輔助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極好蔬菜。牛蒡中含的粗纖維也是地下根莖類蔬菜中最高的,這對于經(jīng)常吃精細食物而便秘的人來說,吃牛蒡是很好的食療方法。牛蒡也有很強的藥用價值?,F(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牛蒡根中的多炔類物質,可以起到很好的抗菌和抗真菌作用。牛蒡根中含多種多酚物質,如咖啡酸、綠原酸、異綠原酸等,一般認為均有抗突變和抗癌的作用,也有實驗證明,牛蒡根抗突變作用的能力與其多酚含量之間可能存在正相關。其它如抗衰、鎮(zhèn)咳、肝保護作用等,也都有明顯的效果。因此,可以說牛蒡不僅是理想的出口創(chuàng)匯蔬菜,還是常用的中藥材。牛蒡栽培對土壤的要求比較高,適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PH值為6 7,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栽培。栽培前需深翻土地0.5 1.1m。生長期需要大量的肥料,適于在有機質豐富的疏松地塊栽培。牛蒡的葉片大而多,蒸騰作用旺盛,生育期需要較多的水分供應。但根系不耐澇,在地下水位高或積水的地內,經(jīng)2天以上,即會腐爛或大量發(fā)生歧根。故生產(chǎn)上牛蒡的栽培區(qū)域受限制,大多集中在地下水位低、土層深厚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區(qū),且在播種時要進行開溝,一般開溝深度達I米左右,勞動強度大,費工費時。
食用菌菌糠作為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腳料常常被隨意丟棄,隨著食用菌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食用菌菌糠日益增加,大多隨意丟棄,不僅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而且浪費資源。雖然目前已有將食用菌菌糠加工為有機肥的報道,但是尚無將其用于牛蒡栽培,特別是牛蒡無土栽培的相關報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牛蒡栽培方法。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牛蒡栽培裝置。本發(fā)明的目的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一種牛蒡栽培方法,使用牛蒡栽培裝置栽培牛蒡,所述的牛蒡栽培裝置包括托盤、栽培桶和栽培柱,所述的栽培桶放置于托盤上,栽培柱為兩端開口的中空柱體,栽培柱的末端置于栽培桶中;在栽培柱、栽培桶內裝入牛蒡栽培基質,牛蒡種子播種于栽培柱內,出苗后經(jīng)過兩次間苗后在二葉一心期定苗,每管中保留一株,培養(yǎng)至牛蒡成熟。所述的栽培柱為兩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高1.0 1.2米(有研究結果表明土壤栽培時開溝深度在100 120cm時在肉質根長度、一級品率上無差異顯著,與80 90cm比,達到差異顯著;產(chǎn)量上,110 120cm比IOOcm及以下差異顯著),直徑10 20厘米,采用PVC管材。所述的栽培桶上口直徑為25 40厘米,底部直徑為20 36厘米,高為20 40厘米。所述的牛蒡栽培基質優(yōu)選通過如下方法制備得到:將發(fā)酵后的食用菌菌糠和泥炭以(2 4):1的質量比混勻得混合基質,每立方米混合基質中加入尿素1.5 2.5kg,過磷酸鈣2.0 4.0kg,氯化鉀1.5 3.0kg和保水劑I 2kg。所述的食用菌菌糠為是利用秸桿、木屑等原料進行食用菌代料栽培,收貨后的培養(yǎng)基剩余物。所述的食用菌為香菇、草菇、蘑菇、金針菇、木耳、銀耳、猴頭、竹蓀、松口蘑、口蘑、紅菇、牛肝菌、羊肚菌、馬鞍菌或塊菌中的任意一種或多種。所述的食用菌菌糠可通過商業(yè)化渠道購買獲得。所述的牛蒡種子在播種前需進行如下處理:先用清水浸泡牛蒡種子20到30分鐘,然后把種子放入50 - 55°C的溫水浸泡,保持該水溫10到15分鐘,之后加入涼水,把水溫降低到25°C到30°C后,繼續(xù)浸種8到10小時,然后將種子放入20 25°C進行催芽,待有68 75%的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在牛蒡栽培的中后期,視植株生長情況,每栽培管中隨水施入氮磷鉀三元復合肥2 5克或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I 2次。一種用于牛蒡栽培的裝置,包括托盤、栽培桶和栽培柱,所述的栽培桶放置于托盤上,栽培柱為兩端開口的中空柱體,栽培柱的末端置于栽培桶中。所述的栽培柱為兩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高1.0 1.2米,直徑10 20厘米。所述的栽培桶上口直徑為25 40厘米,底部直徑為20 36厘米,高為20 40厘米。`所述的托盤的上口直徑為25 40厘米,底部直徑為22 38厘米,高為2 5厘米。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是牛蒡栽培方法的創(chuàng)新,采用的牛蒡栽培裝置和配套的栽培方法,同土壤栽培牛蒡相比,牛蒡栽培可以完全不受土壤條件限制,基質同土壤相比,更加疏松,營養(yǎng)成分更全面,更加適合牛蒡生長,產(chǎn)量和一級品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使用本發(fā)明方法栽培牛蒡更加適合工廠化生產(chǎn)和規(guī)模化生產(chǎn),能極大地降低勞動強度,省工省時,故能大幅減少勞動力和生產(chǎn)成本。食用菌菌糠作為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腳料常常被隨意丟棄,隨著食用菌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食用菌菌糠日益增加,大多隨意丟棄,不僅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而且浪費資源。本發(fā)明針對牛蒡生長過程中對營養(yǎng)物質的特殊需要,采用食用菌菌糠為原料配以泥炭并加入其他營養(yǎng)元素制成牛蒡栽培基質,形成適合牛蒡無土栽培的栽培基質。應用該基質生產(chǎn)牛蒡,其肥力可滿足牛蒡全生育期生長需要,故栽培中不用或只需在中后期少量補施肥料一次就可,既節(jié)省肥料和水分,又省時、省力,顯著減少人工成本,有效提高牛蒡生產(chǎn)效益,同時有效解決了食用菌菌糠對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實現(xiàn)了資源的再利用。采用本方法生產(chǎn)牛蒡,栽培管理簡單,不需追肥或僅需追一次肥,僅需要澆水即可,且由于栽培基質中加入保水劑,相應的澆水次數(shù)減少一倍以上。
采用本方法生產(chǎn)牛蒡,產(chǎn)品的商品性提高,一級品率達到90%以上,比土壤栽培的一級品率提聞10%以上。
圖1實施例1牛蒡栽培裝置的結構示意圖。I為托盤,2為栽培桶,3為栽培柱,4為基質。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一種用于牛蒡栽培的裝置(圖1),包括托盤1、栽培桶2和栽培柱3,所述的栽培桶2放置于托盤I上,栽培柱3為兩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栽培柱3的末端置于栽培桶2中,可以但不必須接觸栽培桶2底部。所述的栽培柱兩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高1.0米,直徑15厘米,采用PVC管材。所述的栽培桶上口直徑為31厘米,底部直徑為24厘米,高為31厘米。所述的托盤優(yōu)選上口直徑為28厘米,底部直徑為26厘米,高為2厘米。實施例2使用實施例1的牛蒡栽培的裝置,在栽培柱3、栽培桶2內裝入牛蒡栽培基質。牛蒡栽培基質是將發(fā)酵后的食用菌菌糠(連云港恒奧達肥料有限公司,主要為金針菇、杏鮑菇和草菇的下腳料)和泥炭以3:1的比例混勻得混合基質,每立方米混合基質中加入尿素2kg,過磷酸韓3.0kg,氯化鉀2.0kg和保水劑1.5kg所得。牛蒡種子在播種前先進行如下處理:先用清浸泡種子25分鐘,然后把種子放入50-55°C左右的溫水浸泡,保持該水溫10分鐘,之后加入涼水,把水溫降低到25°C到30°C,繼續(xù)浸種9小時后將種子放入25°C進行催芽,待有70%左右的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每栽培管中放入5粒的牛蒡種子,出苗后經(jīng)過兩次間苗后在二葉一心期定苗,每
管中保留一株。施肥:在牛蒡栽培的中后期,視植株生長情況,每栽培管中可隨水施入N — P — K(15 - 15 - 15)三元復合肥2 5克或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次即可。澆水:視牛蒡生長情況和基質水分含量進行澆水,一般在中午前后牛蒡出現(xiàn)輕微萎蔫且栽培管中上部基質較干燥時即需要澆水,澆水量以澆水后有少量水從栽培桶中滲出到托盤中為宜。(由于采用了在基質中添加保水劑,一般可延長澆水間隔30%以上。)采用本方法生產(chǎn)牛蒡,產(chǎn)品的商品性提高,一級品率(牛蒡一級品標準:肉質根長度達70cm以上、莖粗2.5-3.5cm,無莖粗大于0.6cm以上的側根。)達到92.5%。實施例3栽培裝置同 實施例1,培養(yǎng)方法除牛蒡栽培基質外同實施例2。本實施例的牛蒡栽培基質通過如下方法制備得到:發(fā)酵后的蘑菇菌糠和泥炭以2:1的比例混勻得混合基質,每立方米混合基質中加入尿素1.5kg,過磷酸鈣2.0kg,氯化鉀
1.5kg和保水劑Ikg混勻,即得牛蒡栽培基質。采用本方法生產(chǎn)牛蒡,產(chǎn)品的商品性提高,一級品率達到95%。實施例4
栽培裝置同實施例1,培養(yǎng)方法除牛蒡栽培基質外同實施例2。本實施例的牛蒡栽培基質通過如下方法制備得到:發(fā)酵后的食用菌菌糠和泥炭以4:1的比例混勻得混合基質,每立方米混合基質中加入尿素2.5kg,過磷酸鈣3.8kg,氯化鉀
3.0kg和保水劑1.5kg混勻,即得牛蒡栽培基質。其中食用菌菌糠為口蘑菌糠和銀耳菌糠的1:1混合物。采用本方法生產(chǎn)牛蒡,產(chǎn)品的商品性提高,一級品率達到98.7%。實施例5栽培裝置同實施例1,培養(yǎng)方法除牛蒡栽培基質外同實施例2。本實施例的牛蒡栽培基質是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以發(fā)酵后的香菇菌糠為基質替代實施例1中的發(fā)酵后的香菇菌糠和泥炭以3:1的比例組成的混合基質。采用本方法生產(chǎn)牛蒡,產(chǎn)品的商品性提高,一級品率達到71%。實施例6栽培裝置同實施例1,培養(yǎng)方法除牛蒡栽培基質外同實施例2。本實施例的牛蒡栽培基質是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以發(fā)酵后的香菇菌糠和泥炭以1:1的比例組成的混合基質替代實施例1中的發(fā)酵后的香菇菌糠和泥炭以3:1的比例組成的混合基質。采用本方法生產(chǎn)牛蒡,產(chǎn)品的商品性提高,一級品率達到65%。實施例7栽培裝置同實施例1,培養(yǎng)方法除牛蒡栽培基質外同實施例2。本實施例的牛蒡栽培基質是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以發(fā)酵后的香菇菌糠和泥炭以1:2的比例組成的混合基質替代實施例1中的發(fā)酵后的香菇菌糠和泥炭以3:1的比例組成的混合基質。采用本方法生產(chǎn)牛蒡,產(chǎn)品的商品性提高,一級品率達到47%。本發(fā)明所述的泥炭為商業(yè)化產(chǎn) 品,市售的任意泥炭均可使用于本發(fā)明。實施例2 6中的泥炭購自遼寧省盛源泥炭加工廠。
權利要求
1.一種牛蒡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牛蒡栽培裝置栽培牛蒡,所述的牛蒡栽培裝置包括托盤(I)、栽培桶(2)和栽培柱(3),所述的栽培桶(2)放置于托盤(I)上,栽培柱(3)為兩端開口的中空柱體,栽培柱(3 )的末端置于栽培桶(2 )中;在栽培柱(3 )、栽培桶(2 )內裝入牛蒡栽培基質,牛蒡種子播種于栽培柱(3)內,每管播種4 5顆牛蒡種子,出苗后經(jīng)過兩次間苗后在二葉一心期定苗,每管中保留一株,培養(yǎng)至牛蒡成熟。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栽培柱(3)為兩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高1.0 1.2米,直徑10 20厘米,采用PVC管材;所述的栽培桶(2)上口直徑為25 40厘米,底部直徑為20 36厘米,高為20 40厘米。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牛蒡栽培基質通過如下方法制備得到:將發(fā)酵后的食用菌菌糠和泥炭以(2 4):1的質量比混勻得混合基質,每立方米混合基質中加入尿素1.5 2.5kg,過磷酸|丐2.0 4.0kg,氯化鉀1.5 3.0kg和保水劑I 2kg。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牛蒡種子在播種前需進行如下處理:先用清水浸泡牛蒡種子20到30分鐘,然后把種子放入50 - 55°C的溫水浸泡,保持該水溫10到15分鐘,之后加入涼水,把水溫降低到25°C到30°C后,繼續(xù)浸種8到10小時,然后將種子放入20 25°C進行催芽,待有68 75%的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牛蒡栽培的中后期,視植株生長情況,每栽培管中隨水施入氮磷鉀三元復合肥2 5克或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I 2次。
6.一種用于牛蒡栽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盤(I)、栽培桶(2)和栽培柱(3),所述的栽培桶(2)放置于托盤(I)上,栽培柱(3)為兩端開口的中空柱體,栽培柱(3)的末端置于栽培桶(2 )中。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牛蒡栽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栽培柱(3)為兩端開口的中空圓柱體,高1.0 1.2米,直徑10 20厘米;所述的栽培桶(2)上口直徑為25 40厘米,底部直徑為20 36厘米,高為20 40厘米。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牛蒡栽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盤(I)的上口直徑為25 40厘米,底部直徑為22 38厘米,高為2 5厘米。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牛蒡栽培方法及使用的栽培裝置。一種牛蒡栽培方法,使用牛蒡栽培裝置栽培牛蒡,所述的牛蒡栽培裝置包括托盤、栽培桶和栽培柱,所述的栽培桶放置于托盤上,栽培柱為兩端開口的中空柱體,栽培柱的末端置于栽培桶中;在栽培柱、栽培桶內裝入牛蒡栽培基質,牛蒡種子播種于栽培柱內,出苗后經(jīng)過兩次間苗后在二葉一心期定苗,每管中保留一株。本發(fā)明采用特制的牛蒡栽培裝置,可以不受土壤條件限制生產(chǎn)牛蒡,勞動強度低,省工省時。本發(fā)明采用食用菌菌糠為原料配以泥炭并加入其他營養(yǎng)元素制成牛蒡栽培基質,形成適合牛蒡無土栽培的栽培基質。既節(jié)省肥料和水分,有效提高牛蒡生產(chǎn)效益,同時有效解決了食用菌菌糠對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
文檔編號A01G31/02GK103238505SQ20131018913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5月20日
發(fā)明者徐剛, 孫艷軍, 高文瑞, 韓冰, 李德翠, 史瓏燕 申請人: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