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合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能夠消除局部地成為低強度、低剛性的部位、抑制應力集中并使剛性及強度提高的層合板。層合板(100)具備:芯板(110),其具有沿相對于板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縱壁部(111);一對面板(120、121、122),其從兩面夾持芯板(110);和梁部件(130),其配置有矩形截面部(130a),在該矩形截面部(130a)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持以從縱壁部(111)的端部(111a)沿著一方的面板(121)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芯板(110)的凸緣(112)。
【專利說明】
層合板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層合板。
【背景技術】
[0002]具有以下車輛:為了將大型的行李、被看護者所乘坐的輪椅等搭載于車輛后部的空間,而能夠從車輛后部開口向車輛的后方降下斜板(slope)。
[0003]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一種車輛用斜板裝置,具有能夠滑動地連結的多個斜板部,在展開狀態(tài)下從車輛向地上降下斜板而使得輪椅等能夠出入。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車輛用斜板裝置通過鋁合金的擠壓加工對底板構件進行成形。為了擠壓形成底板構件,需要使斜板主體沿擠壓方向為固定截面形狀。
[0004]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一種卡車的擋板,在外表面?zhèn)扰渲糜杏山饘傩缘钠桨?、波紋板及平板構成的層合結構體,在內表面?zhèn)扰渲糜芯哂袥_擊吸收功能的板材。
[0005]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 — 226186號公報(圖1)
[0008]專利文獻2:日本實開昭58 —188275號公報(圖1)
【發(fā)明內容】
[0009]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車輛用斜板裝置通過鋁合金的擠壓加工來對底板構件進行成形。在該情況下,為了擠壓形成底板構件而需要使斜板主體沿擠壓方向為固定截面形狀。因此,需要沿擠壓方向以固定截面形成例如用于對底板構件進行加強的肋等。
[0010]因此,無法在底板構件的擠壓方向的中途設置肋,且不得不在不需要的部位(例如擠壓方向的前部)形成肋。
[0011]另外,無法在與擠壓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設置肋,無法在需要提高剛性及強度的部位設置肋。
[0012]若使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層合結構體構成斜板,則不會如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車輛用斜板裝置那樣擠壓成形出斜板主體,因此認為能夠抑制重量及成本。
[0013]但是,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裝置是以卡車的擋板為用途而發(fā)明的,不存在對需要的部位進行加強這樣的課題。例如,在對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層合結構體進行加強并將其用于斜板時,可以考慮將波紋板的一部分切缺并夾入芯材(梁部件等)。然而,由于將波紋板切缺,因此存在強度及剛性在芯材與該芯材的周緣部的波紋板的邊界部分降低這樣的課題。
[0014]本發(fā)明是鑒于這些問題而完成的,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層合板,能夠消除局部地成為低強度、低剛性的部位,抑制應力集中并提高剛性及強度。
[0015]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層合板的特征在于,具備:芯板,其具有沿相對于板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縱壁部、和以從該縱壁部的端部沿著板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平坦部;一對面板,其從兩面夾持所述芯板;以及梁部件,其沿著所述面板的緣部配置,且配置有矩形截面部,在該矩形截面部與一方的所述面板之間夾持所述芯板的所述平坦部。
[0016]根據這樣的結構,芯板在與梁部件的邊界部分也存在,能夠在層合板整面上設置芯板。因此,能夠消除局部地成為低強度、低剛性的部位,抑制應力集中并提高層合板的剛性及強度。另外,在為了對成為低強度、低剛性的部位進行加強而由末端被覆構件(例如導軌)夾持層合板的末端的情況下,無需在導軌上設置延長部。因此,不會使面材料的面積減少,在將層合板有效利用為例如斜板的情況下,能夠形成使有效面積最大限度地擴大的載臺。
[0017]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梁部件具備突出部,該突出部具有向與所述一對面板的面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形狀,且與所述一對面板的末端接觸。
[0018]根據這樣的結構,通過使梁部件的突出部與面板的末端接觸而停止,能夠進行梁部件相對于層合板的面板的定位,能夠提高組裝性。另外,能夠以高精度對梁部件進行定位,能夠以高精度將梁部件配置于要求剛性及強度的部位。
[0019]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突出高度比所述一對面板的板厚小。
[0020]根據這樣的結構,當突出部比面板的板厚厚時,突出部會從面板的表面?zhèn)?與芯板相對的面的相反側的面)突出,在承受載荷時載荷先輸入至突出部,而非先輸入至面板。由此,應力會集中于突出部。通過將突出部設定得比面板的板厚小,設定為突出部不會從面板的表面?zhèn)韧怀?,從而能夠通過面板分散并承受載荷,能夠抑制應力集中。另外,在通過導軌夾持層合板的末端的情況下,突出部也不會成為妨礙,因此能夠通過導軌的夾持部可靠地夾持面板。
[0021]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梁部件具備露出部,該露出部配置于所述一對面板的末端,從所述矩形截面部向沿著所述一對面板的面的方向延伸,并且從所述一對面板的末端露出。
[0022]根據這樣的結構,通過在從矩形截面部露出的露出部上具備部件安裝部,能夠安裝各種部件或者將層合板本身安裝于車身部件等,能夠提高層合板的有用性。
[0023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露出部具備供部件安裝的部件安裝部或鉸鏈部。
[0024]根據這樣的結構,通過將露出部設為鉸鏈部,例如在將層合板用作斜板的載臺時,能夠在斜板上簡單地設置鉸鏈部,能夠提高層合板的有用性。另外,通過設置部件安裝部,能夠安裝層合板的部件或將層合板安裝于車身等。
[0025]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沿著所述梁部件的長度方向,在相互隔開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形成有多個所述鉸鏈部,并且在所述鉸鏈部之間形成有多個凹部,通過將一方的所述層合板的所述鉸鏈部與另一方的所述層合板的所述凹部嵌合,來將另一方的所述層合板相對于一方的所述層合板以能夠鉸鏈轉動的方式支承,所述鉸鏈部的從所述梁部件突出的前端部的截面形狀形成為彎曲截面形狀,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狀形成為能夠容納所述鉸鏈部的前端部的彎曲截面形狀。
[0026]根據這樣的結構,通過將鉸鏈部和凹部的截面形狀形成為彎曲截面形狀,能夠減小彼此的間隙,抑制手指、異物的夾入。
[0027]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鉸鏈部與所述凹部之間具備防止異物混入機構。
[0028]根據這樣的結構,作為防止異物混入機構而具備橡膠制的密封構件、刷子,由此能夠更可靠地防止異物混入。
[0029]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露出部具備從一方的所述面板朝向所述另一方的面板傾斜的傾斜面部。
[0030]根據這樣的結構,例如在將層合板用于斜板的情況下,能夠通過該傾斜面部減小層合板與接地面之間的層差,提高被搭載物(例如輪椅)的搭載性。
[0031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備末端被覆構件,該末端被覆構件具有夾持所述一對面板的末端的夾持部。
[0032]根據這樣的結構,能夠將經由層合板傳遞至梁部件的載荷也傳遞至末端被覆構件(例如導軌)而將載荷分散,能夠提高層合板的剛性及強度。
[0033]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梁部件通過接合、粘結或緊固相對于所述一對面板結合。
[0034]根據這樣的結構,通過將梁部件相對于面板結合(包含接合、粘結、緊固),能夠抑制梁部件相對于面板的位置偏移,能夠將梁部件固定于要求剛性及強度的部位。
[0035]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與所述層合板的緣部正交的方向上,所述梁部件比所述夾持部突出地形成。
[0036]根據這樣的結構,通過使剛性朝向夾持部、梁部件部、芯板乃至面板階段性地變化,能夠使應力分散,能夠減小局部集中的應力。
[0037]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板的所述平坦部夾持在與承受外力的面板為相反側的面板即一方的所述面板、與所述梁部件的矩形截面部之間。
[0038]根據這樣的結構,當對層合板輸入了與面正交的方向的載荷時,對成為載臺的面施加壓縮應力,對相反側的面施加拉伸應力。對于面板,通常與壓縮應力相比相對于拉伸應力的耐力較低,因此通過將芯板的平坦部(例如凸緣)夾持在拉伸應力所施加的面板與梁部件之間,能夠提高相對于拉伸應力的耐力。
[0039]發(fā)明效果
[0040]根據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層合板,其能夠消除局部地成為低強度、低剛性的部位,抑制應力集中并提高剛性及強度。
【附圖說明】
[0041]圖1是表示具備適用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斜板的車輛的立體圖。
[0042]圖2是適用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斜板的剖視圖。
[0043]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結構的立體圖。
[0044]圖4是圖3的A—A向視#!]視圖。
[0045]圖5A是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比較例I的說明圖。
[0046]圖5B是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比較例2的說明圖。
[0047]圖6A是表背相反地載置了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情況下的載荷的說明圖。
[0048]圖6B是正確地載置了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情況下的載荷的說明圖。
[0049]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0050]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0051 ]圖9是圖8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0052]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與面板的接合例的剖視圖。
[0053]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與面板的接合例的剖視圖。
[0054]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露出部為鉸鏈部的情況下的層合板的組合的俯視圖。
[0055]圖1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露出部為鉸鏈部的情況下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0056]圖1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露出部為鉸鏈部的情況下的鉸鏈部的立體圖。
[0057]圖1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露出部為傾斜面部的情況下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0058]圖16A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比較例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鉸鏈部的俯視圖,圖16B是其側視圖。
[0059]圖16B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比較例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鉸鏈部的側視圖。
[0060]圖17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露出部為鉸鏈部的情況下的鉸鏈部的立體圖。
[0061]圖18A是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鉸鏈部的俯視圖。
[0062]圖18B是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鉸鏈部的側視圖。
[0063]圖19A是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鉸鏈部的俯視圖。
[0064]圖19B是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鉸鏈部的側視圖。
[0065]圖20A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末端部加強構造的剖視圖。
[0066]圖20B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末端部加強構造的剖視圖。
[0067]圖20C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末端部加強構造的剖視圖。
[0068]圖20D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末端部加強構造的剖視圖。
[0069]圖20E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末端部加強構造的剖視圖。
[0070]圖21是將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比較例A?E的層合板的載荷點處的產生應力比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制成表而示出的圖。
[0071]圖22是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比較例A?E的層合板的載荷點處的產生應力比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的柱狀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72](實施方式)
[0073]關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詳細進行說明。在說明中,對相同的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的說明。此外,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前”是指車輛的行進方向側,“后”是指車輛的后退方向側,“上”是指鉛直上方側,“下”是指鉛直下方側,“左右”是指車寬方向側。
[0074]如圖1所示,具有適用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斜板的車輛I例如是廂式車、旅行車或掀背式汽車等。在車輛主體2的后部設有由鉸鏈部4構成的彈起式的尾門3。此夕卜,車輛I只要是在車輛主體2的后部具備尾門3的車輛,則其種類及形狀等沒有特別限定。
[0075]如圖1所示,在車輛主體2的后部,在后面?zhèn)刃纬捎型ㄟ^尾門3而開閉的車身后部開口 5。通過在該車身后部開口 5的上部左右兩端的鉸鏈部4上轉動自如地安裝尾門3的上端, 尾門3以鉸鏈部4為中心而轉動,對車身后部開口 5進行開閉。[〇〇76]在車輛主體2的后部的車室內設有斜板50。斜板50在未使用時(參照圖1的虛線)在尾門3附近以立設的狀態(tài)收納,在使用時從車身后部開口 5倒向車輛1的后方并展開。此外, 斜板50在未使用時(參照圖1的虛線)也能夠以倒向車室側并載置于后底板6上的狀態(tài)收納。 另外,在未使用時的立設的狀態(tài)下,斜板50能夠通過未圖示的鎖定裝置而固定于車身后部開口 5的左右側邊。[〇〇77]在此,參照圖1說明斜板50的詳細情況。如圖1所示,斜板50是2節(jié)式滑動斜板,具備:車身側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相對于車輛主體2的后部的車身后部開口 5的下邊安裝的第一斜板51;和以在第一斜板51展開時能夠相對于其上表面滑動的方式設置的第二斜板 52〇
[0078]第一斜板51是下節(jié)的斜板,具備作為斜板主體的板51a、和設于板51a的左右側邊上的導軌51b、51b。第二斜板52是上節(jié)的斜板,具備作為斜板主體的板52a、和設于板52a的左右側邊上的導軌52b、52b。
[0079]如圖2所示,在導軌52b的外側形成的凸部52bl以能夠滑動的方式與形成于第一斜板51的導軌51b上的凹部5 lbl嵌合。此外,關于構成斜板50的層合板100的結構,將通過圖3 及圖4在后敘述。
[0080]使用者在使用時打開車輛1背面的尾門3,使斜板50的第一斜板51及第二斜板52依次向車輛后方滑動后將其展開而放置于路面等。在將斜板50展開后的狀態(tài)下,斜板50構成規(guī)定的傾斜角的斜坡。
[0081]本發(fā)明在構成斜板50的層合板100的末端部加強構造方面具有特征。因此,并不限定于圖2的導軌5213、5213的構造。另外,在導軌5113、5113中,導軌5113、5113的內側、即將板513、 51a的端部夾入的板51a、51a的夾持部分關系到本發(fā)明,斜板50的外側的滑動構造部分與本發(fā)明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以將斜板50的外側的滑動構造部分除去后的剖視為=1字形狀的末端被覆構件140為例進行說明。
[0082]如圖3及圖4所示,層合板100主要具備:芯板110,其具有沿相對于板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縱壁部111、和以從縱壁部111的端部111a沿著板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凸緣112(權利要求1中記載的平坦部);一對面板120(121、122),其從兩面夾持芯板110;和梁部件130,其配置有矩形截面部130a,在該矩形截面部130a與一方的面板121(120)之間夾持芯板110的凸緣112。即,從另一方的面板122(120)側來看,構成為層合板100在芯板110的凸緣112與另一方的面板122之間配置有具有矩形截面部130a的梁部件130。[0083 ]另外,層合板100的末端被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夾持,該端部被加強。 [〇〇84]層合板100能夠用于例如斜板50(參照圖1)的第二斜板52。
[0085]〈芯板〉[〇〇86] 芯板110由例如鋁合金冷壓材料構成。芯板110具備沿相對于一對面板120(121、 122)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縱壁部111、以從縱壁部111的端部111a沿著一方的面板121延伸的方式形成且與面板121抵接的凸緣112(平坦部)、以沿著一方的面板121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1平坦部113、將縱壁部111的一端彼此與第1平坦部113連起來的第1折回部111b、以沿著另一方的面板122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2平坦部114、以及將縱壁部111的另一端彼此與第2平坦部114連起來的第2折回部111c。[〇〇87] S卩,芯板110具備:構成以從縱壁部111的端部111a沿著一方的面板121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平坦部的凸緣112、以從第1折回部111b沿著一方的面板121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1平坦部113、和以從第2折回部111c沿著另一方的面板122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2平坦部114,如圖4所示,縱壁部111、第1平坦部113和第2平坦部114的部分在剖視下成為梯形形狀連續(xù)的波紋板。[〇〇88]此外,上述鋁合金可以是非熱處理系的鋁合金或熱處理系的鋁合金中的任一種。 在非熱處理系的情況下,在制造完成狀態(tài)下或通過乳制、擠壓、拉拔等冷加工而獲得強度。 另外,在熱處理系的情況下,通過淬火、回火等而獲得強度。在該情況下,若有效利用粘結劑加熱固化時的烘烤硬化(Bake Hardening)則是有效的。
[0089]關于芯板110,更詳細地進行說明。芯板110是對鋁合金冷壓材料進行冷壓加工而形成的。即,芯板110以如下方式進行沖壓加工:將平板的鋁合金冷壓材料以縱壁部111的端部111a、第1折回部111b及第2折回部111c為起點折彎,將其向相對于面板120交叉的方向折回。由此,形成成為向層合板100的上下端部延伸的傾斜部的縱壁部111、在層合板100的左右端部由梁部件130和面板120(121、122)夾入的凸緣112、和在層合板100的寬度方向上以面來對面板120進行支承的第1平坦部113及第2平坦部114。
[0090]通過形成沿層合板10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縱壁部111,能夠提高層合板100的上下方向的剛性及強度。另外,通過在芯板110的左右端部形成凸緣112,能夠通過梁部件130和一方的面板121夾入凸緣112。
[0091]此外,芯板110只要是具備以從縱壁部111的端部111a沿著一方的面板121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平坦部(在本實施方式為凸緣112)的結構,則可以是任意的構造。例如,上述縱壁部111可以沿層合板100的左右方向(寬度方向)延伸,另外,也可以沿層合板100的上下方向(與寬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也可以是將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組合的、所謂格子形狀構造或蜂巢構造。另外,也可以是使多條縱棱線和橫棱線成為規(guī)定的嵌套結構那樣的異形截面構造。
[0092]〈面板〉
[0093]面板120例如由錯合金板材構成。面板120由從下表面夾持芯板110的一方的面板 121、和從上表面夾持芯板110的另一方的面板122構成。關于一方的面板121和另一方的面板122,其在層合板100的左右方向(寬度方向)上的形狀及尺寸相同即可,上下方向的長度、 厚度、材質等可以相互不同。然而,若使一方的面板121和另一方的面板122成為相同的構件,則能夠期待供應成本的降低和作業(yè)性的提高。
[0094]〈梁部件〉
[0095]梁部件130是用于對層合板100的對應部位進行加強的加強構件。梁部件130以在該梁部件130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持芯板110的凸緣112的方式配置在一對面板120 (121、122)之間。更具體而言,梁部件130配置在凸緣112與另一方的面板122之間,并相對于一對面板120(121、122)結合。[〇〇96]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的“結合”是包含粘結、緊固和接合中任一種的概念。通過圖 10在后敘述。[〇〇97]在本實施方式中,梁部件130具有矩形截面部130a,在矩形截面部130a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持芯板110的凸緣112,并經由粘結劑150進行結合。
[0098]梁部件130例如是由中空的鋁合金擠壓材料構成的方管。梁部件130可以是實心的,另外矩形截面可以是任意的截面形狀。另外,梁部件130用于對層合板100的對應部位進行加強,因此具有與該對應部位相應的配置、形狀及長度。[〇〇99]〈粘結劑〉
[0100]如圖4所示,層合板100通過粘結劑150將芯板110、一對面板120(121、122)和梁部件130接合(粘結)而一體化。具體而言,層合板100通過粘結劑150將梁部件130的截面部 130a與芯板110的凸緣112的上表面之間、凸緣112的底面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芯板110的第1平坦部113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梁部件130與另一方的面板122之間、芯板110的第2平坦部114與另一方的面板122之間分別接合。
[0101]〈導軌〉
[0102]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將層合板100的末端覆蓋的末端被覆構件的一例而使用末端被覆構件140。末端被覆構件140是用于使層合板100沿固定方向延伸的棒狀的構件,除對層合板1〇〇的末端進行加強的功能之外,還作為保護該端部的端面及角部的保護構件發(fā)揮功能。
[0103]層合板100的末端被作為末端被覆構件的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夾持。
[0104]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末端被覆構件而使用末端被覆構件140,由此能夠用于例如斜板50 (參照圖1)。在將層合板100用于斜板50 (參照圖1)的情況下,末端被覆構件140構成滑動部的一部分。例如,在將層合板100用于第二斜板52(參照圖1)的情況下,層合板100與作為斜板主體的板52a對應,末端被覆構件140與設于板52a的左右側邊上的導軌52b、52b對應。
[0105]如圖3及圖4所示,末端被覆構件140具有供層合板100的末端(一對面板120及梁部件130的端部)抵接的槽部141、和夾持層合板100的末端的夾持部142。末端被覆構件140沿著層合板100的緣部配置。在圖3及圖4的情況下,末端被覆構件140沿著層合板100的左右的緣部配置(在圖3及圖4中,示出了僅配置于層合板100的左側的例子)。層合板100的末端嵌插于夾持部142內直至與末端被覆構件140的槽部141抵接,并通過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而被夾持。對于層合板100來說,末端被覆構件140是嵌合對象。
[0106]通過具備末端被覆構件140(其沿著層合板100的緣部配置并且具有夾持層合板 100的末端部的夾持部142),能夠使經由層合板100傳遞至梁部件130的載荷也傳遞至末端被覆構件140來使載荷分散,能夠提高層合板100的剛性及強度。
[0107]以下,說明如上所述地構成的層合板100的作用效果。[〇1〇8][本實施方式與比較例的對比]
[0109]首先,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比較例。
[0110]如圖5A所示,比較例1的層合結構體100A具備作為芯材的波紋板110A、從兩面(上下表面)夾持波紋板110A的一對面板120(121、122)、和對層合結構體100A進行加強的梁部件130。梁部件130配置于將波紋板110A的一部分(用于配制梁部件130的部分)切缺而成的切缺部110A1。
[0111]然而,在比較例1中,由于將梁部件130配置于波紋板110A的切缺部110A1,所以如圖5A的虛線圓圈a所示,切缺部110A1與梁部件130之間僅存在一方的面板121,成為低強度、低剛性。即,在圖5A的虛線圓圈a所示的部分,切缺部110A1與梁部件130之間僅存在一方的面板121,不僅對層合結構體100A整體的加強沒有幫助,反而有可能導致在切缺部110A1與梁部件130之間剪切應力集中而成為變形的起點。[〇112]為了避免該情況,考慮如圖5B所示地使末端被覆構件140A的夾持部142A更長的構造。在圖5B所示的比較例2的層合結構體100B中,層合結構體100B的端部被末端被覆構件 140A的夾持部142A夾持。末端被覆構件140A的夾持部142A比圖5A的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長,以覆蓋切缺部110A1與梁部件130之間的方式向面板120的內側延伸。[〇113]如圖5B的虛線圓圈b所示,由于比較例2使夾持層合結構體100B的端部的末端被覆構件140A的夾持部142A延長,所以能夠對圖5A的虛線圓圈a所示的產生應力集中的部位進行加強。然而,面板120(121、122)的未由夾持部142A夾持的部位(即面板120的有效使用區(qū)域)的面積減小,在將層合結構體100B用作斜板50的情況下,成為載臺的部分的有效面積減少。
[0114]如圖3及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00構成為,在一對面板120(121、122)之間配置梁部件130,并且在梁部件130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入芯板110的凸緣112。即,芯板 110的凸緣112以繞至梁部件130的矩形截面部130a的底部的方式鋪設。由此,在芯板110與梁部件130的邊界部分也存在芯板110(換言之,在層合板100的寬度方向上,在芯板110與梁部件130的邊界部分不存在間隙)。即,能夠在層合板100的寬度方向整面上設置芯板110。另夕卜,雖然省略了圖示,但通過以在梁部件130的矩形截面部130a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入芯板110的凸緣112的方式構成,能夠在層合板100的與寬度方向正交的整面上設置芯板 110〇
[0115]因此,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00與比較例1(圖5A)相比能夠消除局部地成為低強度、低剛性的部位,能夠抑制應力集中并提高層合板1〇〇的剛性及強度。
[0116]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00無需如比較例2(圖5B)那樣為了對成為低強度、低剛性的部位進行加強而將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向板中心方向延長,因此不會使面板120的有效使用區(qū)域的面積減少。在將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00有效用作斜板50的情況下,能夠形成將面板120的有效使用區(qū)域最大限度地擴大的載臺。
[0117][梁部件和凸緣的配置]
[0118]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00在由一對面板120(121、122)夾持的芯板110上設有凸緣 112,在該凸緣112與另一方的面板122之間配置有梁部件130的矩形截面部130a。層合板100 在適用于能夠搭載被搭載物的板(例如構成圖1所示的斜板50的板)的情況下,對于施加于被搭載物的搭載面的力而產生圖6所示那樣的壓縮應力及拉伸應力。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載置層合板100時,將表面和背面區(qū)分而使用。
[0119]首先,說明如圖6A所示那樣以在層合板100的搭載被搭載物的面(面板521側)配置芯板110的凸緣112的方式載置層合板100的情況。在圖6A的情況下,相當于將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00以表背相反的方式載置的情況。
[0120]如圖6A的粗箭頭所示,當輸入了與面正交的方向的載荷F時,對成為載臺的面(面板521側)施加壓縮應力,對相反側的面(面板522側)施加拉伸應力。對于面板,通常與壓縮應力相比相對于拉伸應力的耐力較低。在圖6A的情況下,與施加于面板521的壓縮應力相比,對于施加于面板522的拉伸應力更脆弱。具體而言,關于除了梁部件130及芯板110的第2平坦部114與面板522的基于粘結劑150實現(xiàn)的接合部位以外的部位處的面板522,由面板 522單體承受拉伸應力,可能產生變形或斷裂。其中,如圖6A的虛線圓圈c所示,關于層合板 100的末端的梁部件130和面板522的接合部位、與相鄰的芯板110的第2平坦部114和面板 522的接合部位之間的面板522,更強烈地承受拉伸應力,有可能導致變形或斷裂。[〇121]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將層合板100使用于能夠搭載被搭載物的板的情況下, 如圖6B所示,以在層合板100的與搭載被搭載物的面(另一方的面板122側)為相反側的面 (一方的面板121側)配置芯板110的凸緣112的方式設置層合板100。即,以將芯板110的凸緣 112夾持于層合板100的與搭載被搭載物的面為相反側的面板、與梁部件130的矩形截面部 130a之間的方式載置層合板100。
[0122]這樣,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00使芯板110的凸緣112位于拉伸應力所施加的一方的面板121側,并且將凸緣112夾持在梁部件130的矩形截面部130a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 由此能夠提高相對于拉伸應力的耐力。
[0123]此外,由于以載荷(鉛直方向的力)為例進行說明,因此將層合板100的上表面設為成為載臺的面,將其背面設為產生拉伸應力的面,但載荷沒有限定。即,只要以使承受作用于物體的外力F而產生拉伸應力的面成為一方的面板121的方式載置層合板100即可。例如, 在將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〇〇用于承受從下方朝向上方的外力F那樣的用途的情況下,以使產生拉伸應力的面(即外側的面板)成為一方的面板121側的方式配置層合板100。
[0124]如以上說明那樣,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00具備:芯板110,其具有沿相對于板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縱壁部111; 一對面板120(121、122),其從兩面夾持芯板110;和梁部件130, 其配置有矩形截面部130a,在該矩形截面部130a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持以從縱壁部111 的端部111a沿著一方的面板121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芯板110的凸緣112,由此,構成為使芯板 110的凸緣112夾設于梁部件130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
[0125]根據這樣的結構,芯板110在與梁部件130的邊界部分也存在,能夠在層合板100整面上設置芯板110。因此,與圖5A所示的比較例1相比,能夠消除局部地成為低強度、低剛性的部位,抑制應力集中并提高層合板100的剛性及強度。另外,無需如圖5B所示的比較例2那樣為了對成為低強度、低剛性的部位進行加強而設置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延長部。因此,不會使面材料的面積減少,在將層合板100有效利用為斜板50的情況下能夠形成最大限度地擴大的載臺。
[0126][變形例]
[0127]〈梁部件:矩形塊部件〉
[0128]接下來,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變形例。
[0129]圖7所示的層合板101具備配置于層合板100的周緣(在此為左右兩端)的梁部件 131〇
[0130]梁部件131是多個矩形塊部件,由各矩形塊部件構成的梁部件131具有矩形截面部 131a。具有梁部件131的層合板101與圖3及圖4所示的層合板100同樣地,在梁部件131的矩形截面部131a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入芯板110的凸緣112,并經由粘結劑(圖示省略)進行接合。
[0131]〈梁部件:突出部〉
[0132]圖8所示的層合板102具備配置于層合板100的周緣(在此為左右兩端)的梁部件132〇
[0133]梁部件132具備位于芯板110的凸緣112與另一方的面板122之間的矩形截面部 132a、從矩形截面部132a向與一方的面板121的面交叉的方向突出并通過與面板121的末端抵接而卡定的突出部132h、和從矩形截面部132a向與另一方的面板122的面交叉的方向突出并通過與面板122的末端抵接而卡定的突出部132b2。
[0134]具有梁部件132的層合板102在梁部件132的矩形截面部131a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入芯板110的凸緣112,并經由粘結劑150進行接合。
[0135]關于突出部132h的突出高度,比突出部132b2的突出高度長出與在梁部件132的矩形截面部132a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入芯板110的凸緣112相應的量。
[0136]通過使梁部件132的突出部1321^1321?與一對面板120(121、122)的末端抵接而將其卡定,能夠進行梁部件132相對于層合板102的一對面板120(121、122)的定位,能夠提高組裝性。另外,能夠以高精度對梁部件132進行定位,從而能夠以高精度將梁部件132配置于要求剛性及強度的部位。
[0137]〈梁部件:突出部的突出高度〉
[0138]如圖9的虛線圓圈d所示,梁部件132的突出部1321^、132132的突出高度分別設定得比一對面板120(121、122)的板厚小。具體而言,梁部件132的突出部1321^的突出高度設定得比直到一方的面板121的外表面為止的長度小。因此,梁部件132的突出部132匕不會超過一方的面板121的外表面121a而突出,因此該突出部132h不會與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的內壁抵接。同樣地,梁部件132的突出部132132的突出高度設定得比直到另一方的面板122的外表面為止的長度小。因此,梁部件132的突出部132132不會超過另一方的面板122 的外表面122a而突出,因此該突出部132b2不會與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的內壁抵接。
[0139]在此,若梁部件132的突出部1321^1321?比一對面板120(121、122)的板厚厚,則會從該面板120的表面?zhèn)?與芯板110相對的面的相反側的面)突出,從而在承受載荷時載荷先輸入到突出部1321^1321?而非先輸入到面板120。由此,應力會集中于突出部1321^132132。 通過將突出部132h、132b2設定得比面板120的板厚小,設定為突出部1321^、132132不會從面板120的表面?zhèn)韧怀?,從而能夠通過面板分散并承受載荷,能夠抑制應力集中。
[0140]另外,在由末端被覆構件140(參照圖3)夾持層合板102的末端的情況下,突出部 132匕、132132也不會成為妨礙,因此能夠通過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可靠地夾持面板 120〇
[0141]〈梁部件與面板的結合〉
[0142]接下來,說明梁部件130與一對面板120 (121、122)的結合的例子。本發(fā)明的“結合” 是包含粘結、緊固和接合中的任一種的概念。
[0143]圖10是說明攪拌摩擦焊(FSW:Frict1n Stir Welding)的例子的說明圖。
[0144]如圖10所示,作為接合的例子,通過攪拌摩擦焊(FSW)將梁部件132相對于一對面板120(121、122)接合。在圖10中,使用梁部件132、一對面板120(121、122)和芯板110的凸緣 112的基于粘結劑150進行的粘結、以及FSW(參照圖10的網格)。上述粘結是使構造用粘結劑 150介入于梁部件132、一對面板120(121、122)和芯板110的凸緣112之間來進行接合的。
[0145]圖11是說明緊固的例子的說明圖。
[0146]如圖11所示,梁部件133具備位于芯板110的凸緣112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的矩形截面部133a、從矩形截面部133a向與一方的面板121的面交叉的方向突出并通過與面板121 的末端抵接而卡定的突出部133h、從矩形截面部133a向與另一方的面板122的面交叉的方向突出并通過與面板122的末端抵接而卡定的突出部133b2、和在梁部件133的截面內貫穿的貫穿孔133c。
[0147]關于突出部133h的突出高度,比突出部133b2的突出高度長出與在梁部件133的矩形截面部133a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入芯板110的凸緣112相應的量。
[0148]另外,在與梁部件133的貫穿孔133c相對的另一方的面板122上形成有貫穿孔 122a。此外,芯板110的凸緣112的長度與梁部件133的矩形截面部133a的長度對應。
[0149]如圖11所示,首先,通過粘結劑150將梁部件133、一對面板120(121、122)和芯板 110的凸緣112粘結。然后,作為緊固的例子,在梁部件133的貫穿孔133c和另一方的面板122 的貫穿孔122b中嵌插由空心鉚釘等構成的緊固件134,通過緊固件134將梁部件133與另一方的面板122緊固。
[0150]通過像這樣將梁部件130相對于面板結合(包含接合、粘結、緊固),能夠抑制梁部件130相對于面板的位置偏移,能夠將梁部件130固定于要求剛性及強度的部位。
[0151]〈梁部件:露出部〉
[0152]接下來,說明梁部件從一對面板120(121、122)的端部露出的例子。作為梁部件從一對面板120(121、122)的端部露出的例子,列舉例如(1)梁部件構成將多個層合板彼此轉動自如地連結的鉸鏈部的情況、(2)梁部件構成安裝于一對面板120(121、122)的端部的傾斜板等安裝部件的情況。[〇153](1)梁部件的露出部構成鉸鏈部的情況
[0154]如圖12所示,層合板103、103具備從面板120、120的上端部或下端部露出的梁部件 134、134。梁部件134、134如后所述具有鉸鏈部135,層合板103、103經由鉸鏈部135以轉動自如的方式連結。上部的層合板103的鉸鏈部135和下部的層合板103的鉸鏈部135將鉸鏈部 135彼此交錯地組合。
[0155]在圖13中示出了圖12所示的層合板103、103中的例如圖12的上部的層合板103。如圖13所示,層合板103主要具備:芯板110,其具有沿相對于板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縱壁部 111; 一對面板120(121、122),其從兩面夾持芯板110;和梁部件134,其從一對面板120(121、 122)的端部露出。
[0156]梁部件134例如由中空的管構成,具備:矩形截面部134a,其配置于芯板110的凸緣 112與另一方的面板122之間;和露出部134b,其在沿著一對面板120(121、122)的面的方向上延伸,且從一對面板120(121、122)的端部以覆蓋該端部的方式露出。面板120(121、122) 的端部與露出部134b的接合部分以沒有層差的方式形成。
[0157]然而,圖13所示的層合板103的芯板110與圖3及圖4所示的層合板100的芯板110在波紋板的波紋的排列方向方面不同。即,關于圖13所示的層合板103的芯板110,縱壁部111、 第1平坦部113和第2平坦部114的部分在剖視下為梯形形狀連續(xù)的波紋板,這一點與圖3及圖4所示的層合板100的芯板110相同,然而,圖3及圖4所示的層合板100的芯板110的縱壁部 111為上下方向(沿著末端被覆構件140(參照圖3)的方向),相對于此,在圖13所示的層合板 103的芯板110中,芯板110的縱壁部111為左右方向(與末端被覆構件140正交的寬度方向),在這一點上不同。
[0158]如圖14所示,梁部件134的露出部134b形成將層合板100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軸支承的鉸鏈部135。各鉸鏈部135相互隔開間隔。鉸鏈部135開設有使軸構件(省略圖示)連通的貫穿孔135a。
[0159]在以上的結構中,如圖12所示,將上部的層合板103的梁部件134的露出部134b即鉸鏈部135、與下部的層合板103的梁部件134的鉸鏈部135相互組合,在組合好的鉸鏈部135 的貫穿孔135a中連通軸構件(省略圖示),通過鉸鏈部135將上部的層合板103與下部的層合板103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軸支承。
[0160]這樣,梁部件134的露出部134b為鉸鏈部135,由此例如在將層合板100用作斜板50 (參照圖1)的載臺時,能夠在斜板50上簡單地設置鉸鏈部135,能夠提高層合板100的有用性。
[0161]另外,雖然省略了圖示,但梁部件134的露出部134b也可以取代鉸鏈部135而是安裝電動卷揚機等規(guī)定部件的部件安裝部。通過使梁部件134的露出部134b為部件安裝部,能夠在該部件安裝部安裝各種部件,或將層合板103本身安裝于車身部件等,從而能夠提高層合板100的有用性。
[0162]此外,上述鉸鏈部135和除鉸鏈部135以外的部件安裝部也可以具備一個以上。另夕卜,梁部件134的露出部134a可以配置在任何部位。換言之,為了將梁部件134的露出部134a 配置于所期望的部位,而決定梁部件134和芯板110的凸緣112(參照圖13)的結構。
[0163](2)梁部件的露出部構成安裝部件的情況
[0164]如圖15所示,梁部件136也可以是安裝于一對面板120(121、122)的端部的傾斜板等安裝部件。
[0165]圖15所示的層合板104適用于斜板50 (參照圖1)的下節(jié)的斜板。層合板104主要具備:芯板110,其具有沿相對于板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縱壁部111; 一對面板120(121、122), 其從兩面夾持芯板110;和梁部件136,其從一對面板120( 121、122)的端部露出。
[0166]梁部件136例如由中空的管構成,具備:矩形截面部136a,其配置于芯板110的凸緣 112與另一方的面板122之間;和露出部136b,其在沿著一方的面板121的面的方向上延伸, 且從一對面板120(121、122)的端部露出。露出部136b具備從另一方的面板122的端部向外側延伸的平坦部136c、和從露出部136b的前端部傾斜至另一方的平坦部136c的端部的傾斜面部136d。面板120(121、122)的端部與露出部136b的接合部分以沒有層差的方式形成。
[0167]此外,圖15所示的層合板104的芯板110與圖13所示的層合板103的芯板110同樣地,使用芯板110的縱壁部111為左右方向(與末端被覆構件140(參照圖3)正交的寬度方向) 的芯板。另外,圖15所示的層合板104在適用于斜板50(參照圖1)的下節(jié)的斜板52(參照圖1) 的情況下,也可以是如下形態(tài),即在斜板展開時與路面接觸的層合板104的周緣(下緣)設置具有傾斜面部136c的梁部件136,另外在與斜板50(參照圖1)的上節(jié)的斜板51側組合的層合板104的周緣(上緣)設置具有鉸鏈部135的梁部件134。
[0168]在將層合板104用于例如斜板50 (參照圖1)的情況下,能夠通過該傾斜面部136c減小層合板104與接地面之間的層差,從而能夠提高被搭載物(輪椅)的搭載性。
[0169][鉸鏈部構造]
[0170]接下來,說明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鉸鏈部的構造。
[0171]圖16是比較例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鉸鏈部的說明圖,圖16A是其俯視圖,圖16B是其側視圖。[〇172]如圖16所示,比較例的層合板1103、1103具備從面板1120、1120的端部露出的梁部件1134、1134。梁部件1134、134具有鉸鏈部1135,層合板1103、1103經由鉸鏈部1135以轉動自如的方式連結。一方的層合板1103的鉸鏈部1135和另一方的層合板1103的鉸鏈部113 5使鉸鏈部1135彼此交錯地組合。在組合好的鉸鏈部1135的貫穿孔1135a中連通軸構件(省略圖示),通過鉸鏈部1135將一方的層合板1103和另一方的層合板1103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軸支承。
[0173]然而,在比較例的層合板110 3、110 3的鉸鏈構造中,如圖16的雙點劃線圓圈所示, 在面板1120的端部與梁部件1134的前端部之間產生間隙。在該間隙大的情況下,具有在間隙中夾入手指等或者在間隙中混入異物等隱患。
[0174]圖17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露出部為鉸鏈部的情況下的鉸鏈部的立體圖。以將梁部件137用于上述圖4的層合板100的情況為例。
[0175]如圖17所示,梁部件137例如由中空的管構成,具備:矩形截面部137a,其配置于芯板11〇(參照圖4)的凸緣112(參照圖4)與另一方的面板122(參照圖4)之間;和露出部137b, 其在沿著一對面板120(參照圖4)的面的方向上延伸,且從一對面板120的端部以覆蓋該端部的方式露出。面板120的端部與露出部137b的接合部分以沒有層差的方式形成。[〇176]梁部件137的露出部137b具有:沿著梁部件137的長度方向在相互隔開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形成有多個的鉸鏈部138、和形成于各鉸鏈部138之間的凹部139。
[0177]鉸鏈部138將一方的層合板100 (參照圖4)和另一方的層合板100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軸支承。鉸鏈部138的前端部138a在剖視下形成為向外側凸出的彎曲截面形狀。在鉸鏈部 138上開設有使軸構件(省略圖示)連通的貫穿孔138b。
[0178]凹部139形成為能夠將使從另一方的與層合板100接合的梁部件137突出的各鉸鏈部138的前端部138a容納的彎曲截面形狀。
[0179]圖18是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鉸鏈部的說明圖,圖18A是其俯視圖,圖 18B是其側視圖。[〇18〇]如圖18A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04、104具備從面板120、120的端部露出的梁部件137、137。如圖18所示,梁部件137、137具有鉸鏈部138、138和彎曲形狀的凹部139。將一方的層合板104的鉸鏈部138與另一方的層合板104的鉸鏈部138、138相互組合,在組合好的鉸鏈部138、138的貫穿孔138a中連通軸構件(省略圖示),通過鉸鏈部138、138將一方的層合板104與另一方的層合板104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軸支承。
[0181]—方的層合板104的鉸鏈部138與另一方的層合板104的鉸鏈部138軸支承,并且另一方的層合板104的鉸鏈部138收容于一方的層合板104的凹部139中,由此,將另一方的層合板104相對于一方的層合板104以能夠鉸鏈轉動的方式支承。
[018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層合板104在鉸鏈部138與凹部139之間具備防止異物混入機構。關于該防止異物混入機構,具體而言,如圖18B所示,是安裝于凹部139端部的橡膠制的密封構件160和/或用于掃出異物的刷子161。通過在鉸鏈部138與凹部139之間具備密封構件160和刷子161,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在鉸鏈部138與凹部139之間混入異物。
[0183]〈變形例〉
[0184]圖19是變形例的層合板的梁部件的鉸鏈部的說明圖,圖19A是其俯視圖,圖19B是其側視圖。
[0185]如圖19A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105、105具備從面板120、120的端部露出的梁部件237、237。梁部件237具備露出部237b,該露出部237b在沿著一對面板120的面的方向上延伸,且從一對面板120的端部以覆蓋該端部的方式露出。露出部237b具有:沿著梁部件237 的長度方向在相互隔開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形成有多個的鉸鏈部238、和形成于各鉸鏈部238之間的凹部239。
[0186]鉸鏈部238將一方的層合板105和另一方的層合板105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軸支承。 鉸鏈部238在剖視下形成為半圓形狀。在鉸鏈部238上開設有使軸構件(省略圖示)連通的貫穿孔238b。
[0187]凹部239形成為能夠將從另一方的與層合板105接合的梁部件237突出的各鉸鏈部 238的半圓形狀的前端部容納的彎曲截面形狀。
[0188]此外,在該變形例中,與圖18B的情況同樣地,層合板105也可以采用在鉸鏈部238 與凹部239之間具備防止異物混入機構的結構。
[0189][層合板的末端部加強構造]
[0190]接下來,說明層合板的末端部加強構造。
[0191]圖20A?圖20E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層合板的末端部加強構造的剖視圖。以對上述圖4的層合板100的各部分的尺寸等進行研究的情況為例。此外,省略了粘結劑150的圖示。另外,層合板1 〇〇的緣部及末端被覆構件140通過螺釘151而被緊固。
[0192]首先,如圖20A?圖20D所示,層合板100A?100D具備:芯板110,其具有沿相對于板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縱壁部111、和以從縱壁部111的端部111a沿著板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凸緣112; —對面板121、122,其從兩面夾持芯板110;以及梁部件130A?130D,其配置有矩形截面部130a,在該矩形截面部130a與一方的面板121之間夾持芯板110的凸緣112。另外,層合板100A?100D的末端被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夾持,該端部被加強。
[0193]此外,圖20E所示的比較例E的層合板100E的凸緣112并未夾持在一方的面板121與梁部件130的矩形截面部130a之間。即,比較例E的層合板100E不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層合板。
[0194]在圖20A?圖20E中,尺寸a是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的端面與梁部件130A ?130E的矩形截面部130a的端面之間的距離(以芯板110側為正)。另外,載荷點x是從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的端面到縱壁部111的端部111a(接近梁部件130的一側的端部 111a)為止的距離。在比較例A?E中,載荷點x相同,為14mm。
[0195]如圖20A所示,在比較例A中,在與層合板100C的緣部正交的方向上,梁部件130A被內包于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的內側。夾持部142的端面與梁部件130C的矩形截面部130a的端面之間的距離即尺寸a為一 4mm。
[0196]如圖20B所示,在比較例B中,在與層合板100B的緣部正交的方向上,梁部件130B與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的端面對齊地形成。夾持部142的端面與梁部件130C的矩形截面部130a的端面之間的距離即尺寸a為0mm。
[0197]如圖20C所示,在比較例C中,在與層合板100C的緣部正交的方向上,梁部件130C比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突出地形成。夾持部142的端面與梁部件130C的矩形截面部 130a的端面之間的距離即尺寸a為6mm。
[0198]如圖20D所示,在比較例D中,在與層合板100D的緣部正交的方向上,梁部件130D比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突出地形成。夾持部142的端面與梁部件130D的矩形截面部 130a的端面之間的距離即尺寸a為10mm。
[0199]如圖20E所示,在比較例E中,在與層合板100E的緣部正交的方向上,梁部件130E比末端被覆構件140的夾持部142突出地形成,但凸緣112并未夾持在一方的面板121與梁部件 130的矩形截面部130a之間。夾持部142的端面與梁部件130D的矩形截面部130a的端面之間的距離即尺寸a為6mm。
[0200]圖21是將對比較例A?E的層合板100A?100E的載荷點X處的產生應力比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制成表并示出的圖,圖22是其柱狀圖。
[0201]如圖21及圖22所示,得知比較例D的層合板100D是產生應力比最小且末端部加強優(yōu)異的最佳方式(best mode)。在比較例D的層合板100D中,在與層合板的緣部正交的方向上,梁部件130D比夾持部142突出地形成。夾持部142的端面與梁部件130D的矩形截面部 130a的端面之間的距離即尺寸a為10mm。
[0202]這樣,作為最佳方式的層合板100D采用使剛性從夾持部142朝向梁部件部(梁部件 130D)、芯板110、進而面板121、122而階段性地變化的結構,由此能夠使應力分散,能夠減小局部集中的應力。
[0203]以上,說明了本實施方式、變形例及比較例,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 變形例及比較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適當變更。例如,本實施方式的層合板不限定于斜板。另外,在適用于斜板的情況下,斜板也不限定于滑動式或轉動式。另夕卜,節(jié)數是任意的,也可以是單板。[〇2〇4]附圖標記說明
[0205]1 車輛
[0206]2車輛主體
[0207]3 尾門[〇2〇8]5車身后部開口[〇2〇9]6后底板[〇21〇]50 斜板
[0211]51第一斜板[〇212]52第二斜板
[0213]51b、51b、52b、52b 導軌
[0214]l〇〇、l〇〇A ?1000、101、102、104、105層合板[〇215]110 芯板
[0216]111縱壁部
[0217]111a 端部[〇218]111b第1折回部
[0219]111c第2折回部
[0220]110 芯板
[0221]112凸緣(平坦部)
[0222]113第1平坦部
[0223]114第2平坦部
[0224]120 —對面板
[0225]121 —方的面板
[0226]122另一方的面板
[0227]130、131、132、133、134、136 梁部件
[0228]130a、131a、132a、133a、136a 矩形截面部
[0229]132b1、132b2 突出部
[0230]133c、135a 貫穿孔
[0231]134a、134b、137b、237b 露出部
[0232]135、138、238 鉸鏈部
[0233]136c傾斜面部
[0234]137、237 梁部件
[0235]138a鉸鏈部的前端部
[0236]139、239 凹部
[0237]140末端被覆構件
[0238]141 槽部
[0239]142夾持部
[0240]150粘結劑
[0241]160橡膠制的密封構件(防止異物混入機構)
[0242]161刷子(防止異物混入機構)
【主權項】
1.一種層合板,其特征在于,具備: 芯板,其具有沿相對于板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縱壁部、和以從該縱壁部的端部沿著板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平坦部; 一對面板,其從兩面夾持所述芯板;以及 梁部件,其沿著所述面板的緣部配置,且配置有矩形截面部,在該矩形截面部與一方的所述面板之間夾持所述芯板的所述平坦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梁部件具備突出部,該突出部具有向與所述一對面板的面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形狀,且與所述一對面板的末端接觸。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突出高度比所述一對面板的板厚小。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梁部件具備露出部,該露出部配置于所述一對面板的末端,從所述矩形截面部向沿著所述一對面板的面的方向延伸,并且從所述一對面板的末端露出。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部具備供部件安裝的部件安裝部或鉸鏈部。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沿著所述梁部件的長度方向,在相互隔開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形成有多個所述鉸鏈部,并且在所述鉸鏈部之間形成有多個凹部, 通過將一方的所述層合板的所述鉸鏈部與另一方的所述層合板的所述凹部嵌合,來將另一方的所述層合板相對于一方的所述層合板以能夠鉸鏈轉動的方式支承, 所述鉸鏈部的從所述梁部件突出的前端部的截面形狀形成為彎曲截面形狀, 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狀形成為能夠容納所述鉸鏈部的前端部的彎曲截面形狀。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鉸鏈部與所述凹部之間具備防止異物混入機構。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部具備從一方的所述面板朝向另一方的所述面板傾斜的傾斜面部。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具備末端被覆構件,該末端被覆構件具有夾持所述一對面板的末端的夾持部。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在與所述層合板的緣部正交的方向上,所述梁部件比所述夾持部突出地形成。11.根據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梁部件通過接合、粘結或緊固相對于所述一對面板結合。12.根據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層合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板的所述平坦部被夾持在與承受外力的面板為相反側的面板即一方的所述面板、與所述梁部件的矩形截面部之間。
【文檔編號】B32B3/28GK106029358SQ201580009109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5年2月18日
【發(fā)明人】西山公人, 后藤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