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升降機,特別涉及一種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
背景技術:
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由于具有諸多優(yōu)點,被廣泛的應用于升降機領域?,F(xiàn)有的升降機下降到達下限位或檢測到下部有物體阻擋時,可自動停止下降動作。因此,有效地保護了下方物體的安全和升降梯的運行安全?,F(xiàn)有技術中的下限位、防撞裝置有以 下幾種結構第一、采用槽型桿方式制作,一端為鉸支點,另一鉸端為下墜檢測點。這種連接方式結構及加工較為簡單,但對下方檢測有較大盲區(qū),只能檢測到下墜端的物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第二、采用四個角安裝彈簧方式連接,在檢測板四個角都安裝一連接彈簧。這種結構易引發(fā)錯誤信號,當升降梯下降在中間位置停止時,彈簧會上下彈動,從而錯誤的促發(fā)信號,另外當只有某個角落碰到物體時,檢測板的機械部分容易卡住。第三、采用雙斜桿連接結構,因為結構原因,防撞檢測板未覆蓋下方所有空間,存在檢測盲區(qū)。為了克服上述問題,申請?zhí)枮?01010202040. 6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防撞裝置I。如圖I所示,該防撞裝置I包括一底架13以及在底架13下的防撞檢測板11 ;在底架13和防撞檢測板11的后側兩頂端分別安置相同的滾輪槽131 ;在所述的滾輪槽131上安置一滾輪122 ;在底架13和防撞檢測板11的一側上分別由兩桿組成的剪叉桿12 ;剪叉桿12的中間是連接兩桿的剪叉軸121 ;所述的剪叉桿12的一端與滾輪122相連,剪叉桿12的另一端與對角的底架13 —端的固定板132或者防撞檢測板11的一端相連;在所述的底架13的下方兩側還各安置一個檢測開關座14 ;在所述的檢測開關座14上安置各一檢測開關141 ;所述的檢測開關141與一安置在剪叉桿12上的擋板123相聯(lián)動。因此,專利中的防撞裝置I不會造成機械結構的卡組現(xiàn)象,檢測板11也能夠完全覆蓋升降梯下方空間,能夠完全的檢測到下方的異物。但是,專利中的防撞裝置I存在著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滾輪滑出槽的問題。由于滾輪槽131的內邊緣沒有阻擋物,在底架13和防撞檢測板11因防撞檢測板11的自由下垂而處于伸展狀態(tài)時,滾輪122滑動至滾輪槽131的內邊緣。此時需依靠圖I中的固定板132上的限位板1321阻擋住剪叉桿12以防止?jié)L輪122滑出滾輪槽131。由于剪叉桿12多次地抵迫,限位板1321緩慢向下擺移,因此存在著滾輪122滑出槽的風險。第二,底架和防撞檢測板的調平行問題。在防撞裝置I的使用過程中需要定期調節(jié)兩個限位板1321的角度,以便使得底架11和防撞檢測板13之間相互平行。由于角度的調整比長度的調整更為困難而且準確度也不高,限位板1321容易在多次的調整中,因金屬的疲勞從固定板132上撕裂扳斷。
因此,開發(fā)一種使用安全、拆卸方便、能夠防止?jié)L輪從滾輪槽中滑出并且能夠較好的保持底架和防撞檢測板平行的防撞裝置尤為必要。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的滾輪容易從滾輪槽中滑出的缺陷,提供一種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該防撞裝置能夠防止?jié)L輪從滾輪槽中滑出。本發(fā)明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其包括數(shù)個軌道、位于每一軌道中的滾輪和與該滾輪相連接的剪叉桿,其特點在于,該些軌道中至少一個軌道的內邊緣處設有用于防止該些滾輪脫離該些內邊緣的阻擋部件。較佳的,該些滾輪抵迫于該些阻擋部件時,該防撞裝置中的底架的下表面和該防 撞裝置中的防撞檢測板的上表面相互平行。較佳的,該些阻擋部件與該些軌道的內邊緣螺紋連接或卡扣連接。較佳的,該些軌道均具有一軌道槽,該些滾輪位于該些軌道槽中,該些阻擋部件連接于該些軌道槽的內邊緣上。較佳的,該些阻擋部件為長方體,該些阻擋部件和該底架的下表面之間的縫隙小于滾輪的直徑,該些軌道槽和該些阻擋部件之間的縫隙小于滾輪的寬度。較佳的,每一阻擋部件的與滾輪相接觸的表面為一與該滾輪的外表面相互匹配的形狀。較佳的,該些阻擋部件的上邊緣與該底架的下表面相連接。較佳的,該些阻擋部件的材質為金屬或橡膠。本發(fā)明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通過在該些軌道中至少一個軌道的內邊緣處設置用于防止該些滾輪脫離該些內邊緣的阻擋部件,該防撞裝置具有了能夠防止?jié)L輪從滾輪槽中滑出的功能。通過調節(jié)該些阻擋部件在該些軌道的內邊緣處的位置,較好的保持底架和防撞檢測板平行。由于長度的調整比角度的調整更為簡單,因此很容易定位和調節(jié)好該些阻擋部件在該些軌道的內邊緣處的位置。由于使用螺紋連接或卡扣連接,該防撞裝置具有了拆卸和維修方便的優(yōu)點。通過將阻擋部件的表面設置成與該滾輪的外表面相互匹配的形狀,使得該阻擋部件的表面受力較為均勻。
圖I為現(xiàn)有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的立體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給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圖2所示,實施例中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2和現(xiàn)有技術中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I具有多處相同的部分,例如,實施例中的防撞裝置2包括四個軌道1311、位于每一軌道1311中的滾輪122和與該滾輪122相連接的剪叉桿12,這些相同部分此處不再贅述。如圖2所示,而本實施例與現(xiàn)有技術的區(qū)別在于固定板132上沒有了限位板1321,該些軌道1311中至少一個軌道1311的內邊緣處設有用于防止該些滾輪122脫離該些內邊緣的阻擋部件1312。圖中給出了與底架13的下表面相連接的兩個軌道槽131的內邊緣上各連接有一個阻擋部件1312。通過在軌道1311的內邊緣處設置用于防止?jié)L輪122脫離其內邊緣的阻擋部件1312,防撞裝置2具有了能夠防止?jié)L輪122從滾輪槽131中滑出的功能。在滾輪122抵迫于阻擋部件1312時,防撞裝置2中的底架13的下表面和防撞裝置2中的防撞檢測板11的上表面相互平行。兩個阻擋部件1312與軌道1311的內邊緣螺紋連接。當然,其它一些可拆卸的連接,如卡扣連接,也可以使用。通過調節(jié)這些阻擋部件1312在這些軌道1311的內邊緣處的位置,較好的保持底架13和防撞檢測板11平行。由于長度的調整比角度的調整更為簡單, 因此很容易定位和調節(jié)好這些阻擋部件1312在這些軌道1311的內邊緣處的位置。這些阻擋部件1312可以為長方體,并且阻擋部件1312和底架13下表面之間的縫隙小于滾輪122的直徑,以及軌道槽131和阻擋部件1312之間的縫隙小于滾輪122的寬度。這些尺寸的設計主要是為了防止?jié)L輪122越過這些阻擋部件1312,以便更好的提高防撞裝置2的安全性能。阻擋部件1312和滾輪122相接觸的表面還可以為與該滾輪122的外表面相互匹配的形狀。通過將阻擋部件1312的表面設置成與該滾輪122的外表面相互匹配的形狀,使得該阻擋部件1312的表面受力較為均勻。圖2給出了阻擋部件1312的下邊緣和軌道槽131的內邊緣相互連接的相連接的情形。阻擋部件1312的上邊緣也可以和底架13的下表面相連接,以便增加連接的緊固性。該些阻擋部件1312的材質可以為不銹鋼和鋁合金,也可以為與車用輪胎相同的橡膠材料。雖然以上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其包括數(shù)個軌道、位于每一軌道中的滾輪和與該滾輪相連接的剪叉桿,其特征在于,該些軌道中至少一個軌道的內邊緣處設有用于防止該些滾輪脫離該些內邊緣的阻擋部件。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些滾輪抵迫于該些阻擋部件時,該防撞裝置中的底架的下表面和該防撞裝置中的防撞檢測板的上表面相互平行。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些阻擋部件與該些軌道的內邊緣螺紋連接或卡扣連接。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些軌道均具有一軌道槽,該些滾輪位于該些軌道槽中,該些阻擋部件連接于該些軌道槽的內邊緣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些阻擋部件為長方體,該些阻擋部件和該底架的下表面之間的縫隙小于滾輪的直徑,該些軌道槽和該些阻擋部件之間的縫隙小于滾輪的寬度。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阻擋部件的與滾輪相接觸的表面為一與該滾輪的外表面相互匹配的形狀。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些阻擋部件的上邊緣與該底架的下表面相連接。
8.如權利要求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些阻擋部件的材質為金屬或橡膠。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升降機下行防撞裝置,其包括數(shù)個軌道、位于每一軌道中的滾輪和與該滾輪相連接的剪叉桿,該些軌道中至少一個軌道的內邊緣處設有用于防止該些滾輪脫離該些內邊緣的阻擋部件。本發(fā)明具有使用安全、拆卸方便、能夠防止?jié)L輪從滾輪槽中滑出并且能夠較好的保持底架和防撞檢測板平行。
文檔編號B66B5/00GK102674098SQ20121002123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30日
發(fā)明者張磊, 洪浩, 王偉峰 申請人:上海微頻萊機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