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散熱器,特別涉及一種高效的一體化散熱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的大功率電源散熱多采用在電源電路板的相關功率器件上設置散熱器或散熱風扇,同時在電源的機箱上設置一些通風口構成分道進行散熱的,這種散熱模式,散熱效果差,而且只能對某一部位進行散熱,散熱面積小,若是在大功率電源的外殼上開設多個散熱孔,電源的內部容易進灰,密閉性較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高效的一體化散熱器,穩(wěn)定性好,散熱效果好,防塵效果好。
具體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高效的一體化散熱器,包括一體式結構的頂板、底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頂板包括第一頂板和第二頂板,第一頂板和第二頂板均包括頂板主體和兩個側頂板,第一頂板的兩個側頂板向外傾斜的固定在頂板主體的下表面的兩側,第二頂板的兩個側頂板向外傾斜的固定在頂板主體上表面的兩側,第一頂板的側頂板與第二頂板的側頂板固定連接,第一頂板位于第二頂板左側,第一頂板的頂板主體的上表面上均勻設有若干第一散熱條,第一散熱條的上表面與第一頂板的頂板主體的上表面相齊平;所述第一側板為長方體結構,第一側板垂直的固定在第一頂板的左側,第一側板與第一頂板之間通過第一圓弧板相連接,第一側板的外壁上均勻設有若干第二散熱條;所述第二側板垂直的固定在第二頂板的右側,第二側板與第二頂板之間通過第二圓弧板相連接,第二側板包括第二上側板、第二下側板和過渡連接板,第二上側板的厚度小于第二下側板的厚度,第二上側板和第二下側板平行設置、且兩者的右側面相齊平,過渡連接板包括第一過渡連接板、第二過渡連接板和第三過渡連接板,第一過渡連接板和第三過渡板連接平行設置,第二過渡連接板垂直的固定在第一過渡連接板和第三過渡板之間,第二下側板的外壁上均勻設有若干凹槽,相鄰的兩個凹槽之間形成第三散熱條,第三散熱條的高度大于第二散熱條的高度;所述底板垂直的固定在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之間。
上述一種高效的一體化散熱器,其中,第一圓弧板的內壁、第二圓弧板的內壁、第一側板與底板的連接處和第二側板與底板的連接處分別設有一個卡接凸條,卡接凸條的截面形狀為c形結構。
上述一種高效的一體化散熱器,其中,所述第一側板的內壁上設有第一定位凸條,第二側板的內壁上設有第二定位凸條,第一定位凸條與第二定位凸條對稱設置。
上述一種高效的一體化散熱器,其中,所述過渡連接板內設有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包括第一支撐板、第二支撐板和第三支撐板,第一支撐板一端傾斜的固定在第一過渡連接板上、另一端與第二過渡連接板相接觸,第二支撐板垂直的固定在第一支撐板的下表面上,第三支撐板的截面形狀為等腰梯形結構,第三支撐板的上表面向上凸起形成圓弧形結構的支撐凸起,支撐凸起中設有緩沖腔,第三支撐板固定在第三過渡連接板上、且第二支撐板的自由端與其支撐凸起相接觸。
上述一種高效的一體化散熱器,其中,所述緩沖腔的截面形狀為橢圓形結構。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fā)明頂板、底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為一體式結構,根據(jù)需要散熱的箱體的發(fā)熱情況設置不同的散熱條和散熱結構,散熱效果好,防塵效果好,與此同時,在過渡連接板內設置支撐機構,穩(wěn)定性好,提高了散熱器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剖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圖1中a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更加清晰明確,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描述,任何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進行等價替換和常規(guī)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發(fā)明保護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附圖標記
頂板1、底板2、第一側板3、第二側板4、第一頂板5、第二頂板6、頂板主體7、側頂板8、第一散熱條9、第一圓弧板10、第二散熱條11、第二圓弧板12、第二上側板13、第二下側板14、過渡連接板15、第一過渡連接板16、第二過渡連接板17、第三過渡連接板18、第三散熱條19、卡接凸條20、第一定位凸條21、第二定位凸條22、支撐機構23、第一支撐板24、第二支撐板25、第三支撐板26、支撐凸起27、緩沖腔28。
如圖所示一種高效的一體化散熱器,包括一體式結構的頂板1、底板2、第一側板3和第二側板4;所述頂板包括第一頂板5和第二頂板6,第一頂板和第二頂板均包括頂板主體7和兩個側頂板8,第一頂板的兩個側頂板向外傾斜的固定在頂板主體的下表面的兩側,第二頂板的兩個側頂板向外傾斜的固定在頂板主體上表面的兩側,第一頂板的側頂板與第二頂板的側頂板固定連接,第一頂板位于第二頂板左側,第一頂板的頂板主體的上表面上均勻設有若干第一散熱條9,第一散熱條的上表面與第一頂板的頂板主體的上表面相齊平;所述第一側板為長方體結構,第一側板垂直的固定在第一頂板的左側,第一側板與第一頂板之間通過第一圓弧板10相連接,第一側板的外壁上均勻設有若干第二散熱條11;所述第二側板垂直的固定在第二頂板的右側,第二側板與第二頂板之間通過第二圓弧板12相連接,第二側板包括第二上側板13、第二下側板14和過渡連接板15,第二上側板的厚度小于第二下側板的厚度,第二上側板和第二下側板平行設置、且兩者的右側面相齊平,過渡連接板包括第一過渡連接板16、第二過渡連接板17和第三過渡連接板18,第一過渡連接板和第三過渡板連接平行設置,第二過渡連接板垂直的固定在第一過渡連接板和第三過渡板之間,第二下側板的外壁上均勻設有若干凹槽,相鄰的兩個凹槽之間形成第三散熱條19,第三散熱條的高度大于第二散熱條的高度;所述底板垂直的固定在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圓弧板的內壁、第二圓弧板的內壁、第一側板與底板的連接處和第二側板與底板的連接處分別設有一個卡接凸條20,卡接凸條的截面形狀為c形結構。
所述第一側板的內壁上設有第一定位凸條21,第二側板的內壁上設有第二定位凸條22,第一定位凸條與第二定位凸條對稱設置。
所述過渡連接板內設有支撐機構23,所述支撐機構包括第一支撐板24、第二支撐板25和第三支撐板26,第一支撐板一端傾斜的固定在第一過渡連接板上、另一端與第二過渡連接板相接觸,第二支撐板垂直的固定在第一支撐板的下表面上,第三支撐板的截面形狀為等腰梯形結構,第三支撐板的上表面向上凸起形成圓弧形結構的支撐凸起27,支撐凸起中設有緩沖腔28,第三支撐板固定在第三過渡連接板上、且第二支撐板的自由端與其支撐凸起相接觸;所述緩沖腔的截面形狀為橢圓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