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散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散熱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在計算機及許多其他電子產(chǎn)品里,由于電子元件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熱量,因此需要進一步裝設散熱裝置來輔助電子元件的散熱,以免熱量堆積而影響電子元件工作的正常進行。一般簡易的散熱裝置通常包括一個熱管和金屬板材,該熱管通常采用固定連接的方式連接在金屬板材上,因此整體散熱裝置的厚度為熱管、金屬板材以及兩者之間用于固定連接的層三者的厚度之和。然而隨著電子產(chǎn)品愈來愈趨向輕薄化,上述這種散熱裝置的總厚度顯然不符合輕薄化的需求。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更輕薄化的散熱器及其制造方法。一種散熱器,包括熱管和金屬板,所述金屬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金屬板上形成開口,所述開口貫穿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熱管容置在所述開口中并與所述開口緊配合。本發(fā)明實施方式提供的散熱器中,在金屬板中開設開口,以使熱管容置在該開口中,而不同于現(xiàn)有技術中兩者疊加設置的方式,從而節(jié)省了熱管疊加的厚度,使該散熱器的厚度更加薄,符合產(chǎn)品薄形化的需求。附圖說明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散熱器的示意圖。圖2是圖1中的散熱器的分解圖。圖3是圖1中的散熱器已經(jīng)完成焊錫和壓扁熱管工序的沿III-III的部分放大剖面圖。圖4是圖3中的散熱器還未完成焊錫和壓扁熱管工序的剖面圖。圖5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提供的散熱器的示意圖。圖6是圖5中的散熱器的分解圖。圖7是圖5中的散熱器已經(jīng)完成焊錫和壓扁熱管工序的沿VII-VII的剖面圖。圖8是圖7中的散熱器還未完成焊錫和壓扁熱管工序的部分放大剖面圖。圖9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提供的散熱器的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散熱器100、100’、100’’熱管10、10’殼體12側部14表面16金屬板20、20’、20’’第一表面21、24第二表面22、25開口23、23’、23’’內壁231、231’’凸部232凹部233空隙234散熱鰭片組30鰭片32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請參見圖1至圖2,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散熱器100包括熱管10和金屬板20。所述散熱器100用于為電子設備中的發(fā)熱電子元件散熱。所述電子設備可以為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一體機、攝影攝像機等薄型化產(chǎn)品。所述發(fā)熱電子元件可以為上述電子設備中的例如CPU等元件。所述熱管10為普通熱管,其包括殼體12和密封于殼體12內的工作介質(圖未標出)。該殼體12的內壁還可以形成毛細結構以加速工作介質的回流,提高熱管10的散熱效率。所述熱管10包括左右兩個側部14和上下兩個表面16。所述熱管10的形狀并不限定,可以根據(jù)需求選擇各種形狀的熱管10。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更好的薄形化的效果,所述熱管10為扁平狀,所述熱管10的厚度小于其寬度,上下兩個表面16均為平整的平面。請同時參閱圖3和4,所述金屬板20與所述熱管10固定連接。所述金屬板20貼設于發(fā)熱電子元件上,從而將發(fā)熱電子元件發(fā)出的熱量全部經(jīng)由金屬板20傳遞至熱管10以使發(fā)熱電子元件的熱量能夠全部快速散發(fā)。所述金屬板20可以為銅板、鋁板等具有較高導熱性能的金屬板體。所述金屬板20包括相對的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所述熱管10的厚度可大于或等于該金屬板20的厚度。所述金屬板20上開設有一個開口23。所述開口23具有內壁231。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開口23的形狀和尺寸與所述熱管10的形狀以及尺寸相匹配,即,所述內壁231為四個首尾依次連接的平面,從而使熱管10容置于該開口23中,并使熱管10的兩個側部14分別貼設在開口23的內壁231上。當然,當所述開口23的四角形成倒角時,所述內壁231的數(shù)量不止四個,而可以是大于四個的若干個。所述開口23的寬度與所述熱管10的寬度大致相等,開口23的長度大于所述熱管10的長度。所述熱管10的兩個表面16分別與金屬板20的相對的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平齊。所述熱管10與所述開口23為緊配合。進一步的,所述熱管10的側部14與金屬板20的開口23之間的連接處還可通過焊料焊接,以進一步加強熱管10與金屬板20的固定連接。在本第一實施方式中,所述金屬板20為一平板結構。金屬板20的相對兩個表面均為平面。當然,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熱管10的兩個表面16可視實際需要而與所述金屬板20的第一表面21和/或第二表面22平齊或超出所述金屬板20的第一表面21和/或第二表面22。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散熱器100中,在金屬板20中開設開口23,以使熱管10容置在該開口23中,而不同于現(xiàn)有技術中兩者疊加設置的方式,從而節(jié)省了熱管10疊加的厚度,使該散熱器100的厚度更加薄,符合產(chǎn)品薄形化的需求。本發(fā)明的上述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散熱器100可采用以下方法制成:提供一個熱管10’和一個金屬板20;在金屬板20上開設開口23;將熱管10’容置在所述開口23中;對熱管10’進行打扁工序使其形成厚度減小的熱管10,熱管10與開口23形成緊配合;以及在熱管10與開口23的連接處通過焊料焊接。在上述制造方法中,請同時參閱圖4,熱管10’的厚度略大于所述金屬板20的厚度,而在熱管10’經(jīng)過打扁工序后形成了熱管10后,熱管10的厚度可大于或等于所述金屬板20的厚度。所述金屬板20可通過現(xiàn)有技術中的方法制成,例如,可以是鋁擠或壓鑄成型制成。所述開口23可通過模具或機械加工制成。在對熱管10’進行打扁工序的過程完成之后,使熱管10與開口23之間形成緊配合,從而使熱管10與金屬板20之間形成初級的緊固連接,為后續(xù)兩者之間的固定做鋪墊,防止熱管10與金屬板20之間由于間隙過大而造成兩者在后續(xù)的焊接中無法快速對位而增加制作工序、延長制作時間。然后再在兩者的連接處采用焊接的方式使兩者完全連接固定。進一步由于熱管10和金屬板20之間已形成了緊配合連接,因此可減少用來彌補兩者之間過大的間隙而使用焊接材料的用量。請參圖5至圖8,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提供的散熱器100’,其包括熱管10、金屬板20’和散熱鰭片組30。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是,所述熱管10的長度大于所述金屬板20’的長度,所述金屬板20’為折板結構。所述金屬板20’的同一側包括位于第一平面內的第一表面24和位于第二平面內的第二表面25,第一表面24和第二表面25之間傾斜連接,兩者之間具有一個高度差。進一步的,第一表面24與第二表面25之間的高度差可等于所述熱管打扁后的厚度。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高度差也可以小于所述熱管打扁后的厚度,以使熱管的至少一個表面超出該第一表面24或第二表面25。所述開口23’同時貫穿第一表面24與第二表面25。所述熱管10的一端容置在所述金屬板20’的開口23’中,另一端伸出所述金屬板20’并與散熱鰭片組30熱連接。所述熱管10與所述金屬板20’連接的一端為蒸發(fā)段,另一端與散熱鰭片組30連接的為冷凝段。所述熱管10的蒸發(fā)段容置于所述開口23’中,超出所述開口23’的部分則疊置在所述金屬板20’的第二表面25上,而熱管10的另一表面與所述金屬板20’的第一表面24平齊。因此熱管10與金屬板20’兩者裝配在一起的厚度等于金屬板20’的厚度。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熱管10的另一表面也可超出所述金屬板20’的第一表面24,使熱管10與金屬板20’兩者裝配在一起的厚度大于金屬板20’的厚度。該第二實施方式中的散熱器100’也可采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散熱器100的制造方法制成。同樣的,在熱管10進行打扁工序之前,其厚度大于所述金屬板20’的第一表面24和第二表面25之間的高度差。所述散熱鰭片組30連接于所述熱管10的冷凝段,用于加速熱管10傳遞至冷凝段的熱量的散發(fā),從而增強散熱器100’的散熱器效率。所述散熱鰭片組30包括若干并排且間隔設置的鰭片32。這些鰭片32沿熱管10的長度方向依次間隔排列。請參閱圖9,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提供的散熱器100’’,其包括熱管10和金屬板20’’。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是,所述金屬板20’’上開設的開口23’’的內壁231’’為非平面結構。具體的,每一個內壁231’’具有凸部232和凹部233。所述凸部232和凹部233交替連接形成波浪形結構。所述熱管10容置在所述金屬板20’’的開口23’’中,熱管10的側部14與所述開口23’’的內壁231’’的凸部232緊配合,并與所述凹部233之間形成空隙234??梢岳斫獾氖牵瑢τ诒绢I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與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與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