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家電領域,特別是一種液體加熱器。
背景技術:
液體加熱器通電后對液體進行加熱,其外露的電源線一般都是散落在液體加熱器的外側(cè),而電源線自由端設有電源插頭,液體加熱器在非加熱狀態(tài)下電源插頭容易受到撞擊而變形,影響電源插頭正常的插接,同時,電源插頭上的插腳為堅硬且鋒利的金屬插腳,插腳自由活動不僅容易刮擦液體加熱器的外殼,刮擦形成的印痕極大的影響加熱器的美觀,而且容易傷害用戶,同時也不利于液體加熱器的包裝收納。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液體加熱器,電源插頭通過插腳固定于電源底座上,避免插腳外露受損,提高整個電源底座的使用壽命。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液體加熱器,包括壺體、壺蓋和電源底座,電源底座設有連接器和電源線,電源線包括具有插腳的電源插頭,液體加熱器在壺體與連接器插接到位時通電,所述電源底座上設有安裝口,電源插頭在插腳插入安裝口時固定于電源底座上。
進一步的,所述電源底座包括第一底座蓋和第二底座蓋,第一底座蓋和第二底座蓋連接并形成供連接器安裝的空腔,安裝口設于第一底座蓋上,插腳穿過安裝口伸入空腔中。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底座蓋的內(nèi)壁設有與空腔連通的延伸孔,插腳在電源插頭安裝到位時伸入延伸孔。
進一步的,所述插腳設有三個且分別為地線插腳、零線插腳和火線插腳,地線插腳穿過對應的延伸孔伸出電源底座,零線插腳和火線插腳伸入的延伸孔為盲孔結(jié)構。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底座蓋位于第二底座蓋的上方,連接器穿過第一底座蓋伸出電源底座;或者,所述第二底座蓋位于第一底座蓋的上方,連接器穿過第二底座蓋伸出電源底座。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器外露的一端設有供壺體插接的插接柱,安裝口設于插接柱的頂面;或者,所述連接器外露的一端設有供壺體插接的插接柱和設于插接柱上的凹槽,安裝口設有多個,至少一個安裝口設于插接柱的頂面,凹槽形成剩余的安裝口以供插腳伸入;或者,所述連接器外露的一端設有供壺體插接的凹槽,凹槽形成安裝口。
進一步的,所述電源底座包括第一底座蓋和第二底座蓋,第一底座蓋和第二底座蓋連接并形成供連接器安裝的空腔,安裝口設于第一底座蓋上,固定于安裝口的插腳位于第二底座蓋和空腔的外側(cè)。
進一步的,所述安裝口包括導向段和緊固段,導向段沿插接方向逐漸收縮,緊固段連通于導向段的小端并與插腳過盈配配合;或者,所述電源底座內(nèi)設有固定柱,固定柱上設有固定孔,插腳穿過安裝口伸入固定孔中并與固定孔過盈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電源底座設有用于支撐壺體底部的凸面,連接器穿過凸面伸出電源底座,凸面設有供電源插頭伸入的敞口槽,敞口槽的底壁為平面結(jié)構,安裝口設于敞口槽的底壁上。
進一步的,所述敞口槽設有可拆卸的槽蓋,槽蓋在封閉敞口槽時與凸面平滑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
1、一方面,電源插頭固定于具有電源線的電源底座上,從而收納后的電源插頭與電源線和電源底座為一體,方便整個電源底座的收納和搬運,也減小了整個液體加熱器收納后的占用空間,同時,安裝口設于電源底座上,充分利用電源底座上的閑置空間,避免電源底座另設其他外接的電源插頭固定裝置,簡化電源底座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整個電源插頭通過插腳與安裝口配合固定于電源底座上,避免金屬插腳在液體加熱器的非使用狀態(tài)下外露而受力變形,也避免堅硬的金屬插腳在收納和搬運時刮擦液體加熱器的外殼,同時,安裝口只供插腳伸入,大大減小了安裝口的口徑大小,避免安裝口開口過大而降低了電源底座的強度和剛度。
2、第一底座蓋與第二底座蓋形成空腔不僅利于連接器的安裝,而且在不增加電源底座重量的條件下保證了整個電源底座的厚度,穿過安裝口的插腳伸入空腔中,避免電源底座過薄以至于金屬插腳前端伸出電源底座而彎折受損。
3、延伸孔的設置避免伸入空腔的插腳與第二底座蓋的內(nèi)壁發(fā)生干涉,保證電源插頭設有插腳的側(cè)面貼合于第一底座蓋,從而實現(xiàn)電源插頭在電源底座厚度方向上的限位,同時,也避免收納時插腳擠壓第二底座蓋內(nèi)壁而損傷插腳。
4、地線插腳的長度大于電源底座的厚度,地線插腳穿過對應的延伸孔伸出電源底座,避免第二底座蓋擠壓地線插腳,同時,地線插腳對應的延伸孔為通孔結(jié)構,也利于空腔內(nèi)積水的排出,一孔多用,避免在電源底座上開設過多的孔而影響電源底座的強度;由于火線插腳和零線插腳的長度小于電源底座的厚度,零線插腳和火線插腳伸入的延伸孔為盲孔結(jié)構,避免零線插腳和火線插腳與第二底座蓋發(fā)生干涉。
5、第一底座蓋位于第二底座蓋的上方,連接器穿過第一底座蓋伸出電源底座,電源插頭固定于第一底座蓋上時充分利用了露出的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減小了電源底座收納后在厚度方向和徑向上的占用空間;第二底座蓋位于第一底座蓋的上方,連接器穿過第二底座蓋伸出電源底座,第一底座蓋的底面為平面結(jié)構以便支撐整個電源底座,從而開設安裝口更加方便。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中液體加熱器的結(jié)構圖;
圖2為實施例一中電源插頭固定于電源底座的俯視圖;
圖3為實施例一中電源底座的爆炸圖;
圖4為實施例一中電源底座的剖視圖;
圖5為圖4中A處的放大圖;
圖6為實施例一中安裝口處的局剖視圖;
圖7為實施例二中電源插頭固定于電源底座的正視圖;
圖8為實施例二中電源底座的爆炸圖;
圖9為實施例三中電源插頭固定于電源底座的正視圖;
圖10為實施例三中電源底座的爆炸圖;
圖11為實施例三中連接器的結(jié)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液體加熱器,如圖1至圖3所示,包括壺體1、壺蓋2和電源底座3,電源底座3設有連接器4和電源線5,電源線5包括具有插腳52的電源插頭51,液體加熱器在壺體1與連接器4插接到位時通電,所述電源底座3上設有安裝口6,電源插頭51在插腳52插入安裝口6時固定于電源底座3上。
一方面,電源插頭51固定于具有電源線5的電源底座3上,從而收納后的電源插頭51、電源線5和電源底座3為一體,方便整個電源底座3的收納和搬運,也減小了整個液體加熱器收納后的占用空間,同時,安裝口6設于電源底座3上,充分利用電源底座3上的閑置空間,避免電源底座3另設其他外接的電源插頭51固定裝置,簡化電源底座3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整個電源插頭51通過插腳52與安裝口6配合固定于電源底座3上,避免金屬插腳52在液體加熱器的非使用狀態(tài)下外露而受力變形,也避免堅硬的金屬插腳52在收納和搬運時刮擦液體加熱器的外殼,同時,安裝口6只供插腳52伸入,大大減小了安裝口6的口徑大小,避免安裝口6開口過大而降低了電源底座3的強度和剛度。
結(jié)合圖4和圖5,電源底座3包括第一底座蓋31和第二底座蓋32,第一底座蓋31和第二底座蓋32連接并形成供連接器4安裝的空腔33,安裝口6設于第一底座蓋31上,插腳52穿過安裝口6伸入空腔33中。第一底座蓋31與第二底座蓋32形成空腔33不僅利于連接器4的安裝,而且在不增加電源底座3重量的條件下保證了整個電源底座3的厚度,穿過安裝口6的插腳52伸入空腔33中,避免電源底座3過薄以至于金屬插腳52前端伸出電源底座3而彎折受損。本實施例中,第一底座蓋31位于第二底座蓋32的上方,連接器4穿過第一底座蓋31伸出電源底座3,電源插頭51固定于第一底座蓋31上時充分利用了露出的連接器4的外圍空間,減小了電源底座3收納后在厚度方向和徑向上的占用空間。
第二底座蓋32的內(nèi)壁設有與空腔33連通的延伸孔321,插腳52在電源插頭51安裝到位時伸入延伸孔321。延伸孔321的設置避免伸入空腔33的插腳52與第二底座蓋32的內(nèi)壁發(fā)生干涉,保證電源插頭51設有插腳52的側(cè)面貼合于第一底座蓋31,從而實現(xiàn)電源插頭51在電源底座3厚度方向上的限位,同時,也避免收納時插腳52擠壓第二底座蓋32內(nèi)壁而損傷插腳52。
插腳52設有三個且分別為地線插腳521、零線插腳522和火線插腳523,地線插腳521的長度一般為20-22mm,零線插腳522和火線插腳523的長度均為17-19mm,本實施例中,地線插腳521的長度為21.4mm,零線插腳522和火線插腳523的長度均為18.8mm,當?shù)鼐€插腳521的長度大于電源底座3的厚度時,地線插腳521穿過對應的延伸孔321伸出電源底座3,避免第二底座蓋32擠壓地線插腳521,同時,地線插腳521對應的延伸孔321為通孔結(jié)構,也利于空腔33內(nèi)積水的排出,一孔多用,避免在電源底座3上開設過多的孔而影響電源底座3的強度;由于火線插腳523和零線插腳522的長度小于電源底座3的厚度,零線插腳522和火線插腳523伸入的延伸孔321為盲孔結(jié)構,避免零線插腳522和火線插腳523與第二底座蓋32發(fā)生干涉。
結(jié)合圖6,安裝口6包括導向段61和緊固段62,導向段61沿插接方向逐漸收縮,緊固段62連通于導向段61的小端并與插腳52過盈配配合;導向段61方便安裝時插腳52與安裝口6的對準,實現(xiàn)插腳52的快速定位安裝,同時導向段61的側(cè)壁促使插腳52向緊固段62伸入,緊固段62與插腳52過盈配合,避免插腳52在安裝口6內(nèi)晃動甚至脫落,提高電源插頭51固定的可靠性。
電源底座3設有用于支撐壺體1底部的凸面7,連接器4穿過凸面7伸出電源底座3,凸面7設有供電源插頭51伸入的敞口槽71,敞口槽71的底壁為平面結(jié)構,安裝口6設于敞口槽71的底壁。凸面7作為壺體1與連接器4的定位件,便于壺體1與連接器4對準插接,凸面7增加了電源底座3與壺體1底部的接觸面積,穩(wěn)定性更高,凸面7上設有供電源插頭51伸入的敞口槽71,敞口槽71的槽壁限制電源插頭51移動,避免電源插頭51上外露的塑料頭受力過大引發(fā)插腳52彎折或者安裝口6破損,同時敞口槽71的底壁為平面結(jié)構相比于凸面7利于電源插頭51貼合,安裝口6設于敞口槽71的底壁可保證插腳52插接的穩(wěn)定性。敞口槽71設有可拆卸的槽蓋72,槽蓋72在封閉敞口槽71時與凸面7平滑連接,從而液體加熱器加熱使用時,槽蓋72封閉敞口槽71并與形成完整封閉的支撐面,保證電源底座3穩(wěn)定地支撐壺體1,當需要收納固定電源插座時,取下槽蓋72使敞口槽71外露,以便插腳52與敞口槽71底壁上的安裝口6插接實現(xiàn)電源插頭51的固定。
本實施例中,電源底座3設有導線柱和出線口,導線柱形成導線通道,電源線5通過導線通道和出線口伸出電源底座3。導線柱形成的導線通道卡緊電源線5,避免電源線5在空腔33內(nèi)自由晃動而發(fā)出響聲,影響電源底座3的質(zhì)感和使用體驗,電源線5通過出線口伸出電源底座3,保證電源底座3支撐的穩(wěn)定性。
本實施例中,第二底座蓋32的內(nèi)壁也可以設有向第一底座蓋31延伸的固定柱,固定柱內(nèi)設有固定孔,插腳52穿過安裝口6伸入固定孔中并與固定孔過盈配合。插腳52先伸入安裝口6中實現(xiàn)插腳52的定位,插腳52繼續(xù)伸入固定孔中實現(xiàn)插腳52的固定,避免電源插頭51從安裝口6中脫出,提高緊固效果。
當?shù)诙鬃w32上設有固定柱時,上述安裝口6無需包括導向段61和緊固段62。若導向段61和緊固段62設置在固定柱上,此時固定柱可起到導向段61和緊固段62的作用。另外,本領域的人員也可想到,導向段61和緊固段62也可分別設置在安裝口6和固定柱上,此時第一底座蓋31和第二底座蓋32在安裝口6對應處均有延伸段。其他安裝口6和固定柱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的技術方案,在本實施例中就不一一列舉,本領域的人員可很容易地想到其變換方式。
本實施例中,液體加熱器為電熱水壺,也可以為電開水瓶等。
實施例二:
基于實施例一的結(jié)構,本實施例中,安裝口6設于第一底座蓋31上,固定于安裝口6的插腳52可位于第二底座蓋32和空腔33的外側(cè)。第一底座蓋31的面積大于第二底座蓋32的面積,保證連接頭安裝方便的同時減小了第二底座蓋32的體積和整個電源底座3的重量,同時,第一底座蓋31面向第二底座蓋32的側(cè)面與第二底座蓋32的外壁形成環(huán)形槽,插腳52穿過安裝口6伸入環(huán)形槽中,插腳52不再受到電源底座3厚度的限制即可固定于電源底座3上。
本實施例中,第二底座蓋32上的延伸孔321也可以位于空腔33外側(cè),即第二底座蓋32在延伸孔321處與第一底座蓋31緊密貼合,伸出安裝口6的插腳52直接伸入延伸孔321,保證插腳52完全插入電源底座3中。
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液體加熱器,如圖7和圖8所述,第二底座蓋32位于第一底座蓋31的上方,連接器4穿過第二底座蓋32伸出電源底座3,第一底座蓋31的底面為平面結(jié)構以便支撐整個電源底座3,開設安裝口6更加方便,也保證電源插頭51設置插腳52的側(cè)面緊貼第一底座蓋31,穩(wěn)定性高。
其它未描述結(jié)構參考實施例一。
實施例四: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液體加熱器,如圖9至圖11所述,所述連接器4外露的一端設有供壺體1插接的插接柱41和設于插接柱41上的凹槽42,安裝口6設有三個,其中供地線插腳521伸入的安裝口6設于插接柱41的頂面,凹槽42形成剩余的安裝口6以供零線插腳522和火線插腳523伸入;整個地線插腳521伸入插接柱41上的安裝口6,實現(xiàn)電源插頭51與連接器4的固定連接,零線插腳522與火線插腳523伸入凹槽42中,避免兩個插腳52直接外露而損傷,同時充分利用連接器4內(nèi)部空間,減少連接器4上開口的數(shù)量。
本實施例中,連接器4外露的一端設有供壺體1插接的插接柱41,三個插腳52對應的安裝口6也可以均設于插接柱41的頂面,從而三個插腳52均固定連接于連接器4,緊固效果好,避免電源插頭51反復插拔后從安裝口6松脫,也避免緊固后單個插腳52受到外力過大而變形。
本實施例中,連接器4上也可以不再單獨開設安裝口6,具體地,連接器4外露的一端設有供壺體1插接的凹槽42,凹槽42形成安裝口6,充分利用凹槽42的內(nèi)部空間,有效避免在連接器4另設其他緊固結(jié)構,簡化整個電源底座3的結(jié)構。
其它未描述結(jié)構參考實施例一。
除上述優(yōu)選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改變和變形,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