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半導體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半導體制造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半導體器件正朝著更高的元件密度以及更高的集成度的方向發(fā)展。晶體管作為最基本的半導體器件目前正被廣泛應用,因此隨著半導體器件的元件密度和集成度的提高,晶體管的柵極尺寸變得比以往更短。然而,晶體管的柵極尺寸變短會使晶體管產生短溝道效應,進而產生漏電流,最終影響半導體器件的電學性能。目前,現有技術主要通過提高載流子遷移率來提高半導體器件性能。當載流子的遷移率提高,晶體管的驅動電流提高,則晶體管中的漏電流減少,而提高載流子遷移率的一個關鍵要素是提高晶體管溝道區(qū)中的應力,因此提高晶體管溝道區(qū)的應力可以極大地提高晶體管的性能。
現有技術提高晶體管溝道區(qū)應力的一種方法為:在晶體管的源區(qū)和漏區(qū)形成應力層。其中,PMOS晶體管的應力層材料為硅鍺(SiGe),由于硅鍺和硅具有相同的晶格結構,即“金剛石”結構,而且在室溫下,硅鍺的晶格常數大于硅的晶格常數,因此硅和硅鍺之間存在晶格失配,使應力層能夠向溝道區(qū)提供壓應力,從而提高PMOS晶體管溝道區(qū)的載流子遷移率性能。相應地,NMOS晶體管的應力層材料為碳化硅(SiC),由于在室溫下,碳化硅的晶格常數小于硅的晶格常數,因此硅和碳化硅之間存在晶格失配,能夠向溝道區(qū)提供拉應力,從而提高NMOS晶體管的性能。
然而,隨著半導體器件尺寸的縮小,形成應力層的工藝難度增大,而且以應力層形成的晶體管源區(qū)和漏區(qū)性能不良。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改善所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性能,提高可靠性。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襯底,所述襯底包括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所述襯底的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表面分別具有柵極結構;在第一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第一應力層;采用第一注入工藝在所述第一應力層內摻雜第一類型離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之后,在所述第二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第二應力層;采用第二注入工藝在所述第二應力層內摻雜第二類型離子。
可選的,所述第一類型離子為P型離子;所述P型離子包括硼離子或銦離子。
可選的,所述第一應力層的材料為硅鍺。
可選的,所述第二類型離子為N型離子;所述N型離子包括磷離子或砷離子。
可選的,所述第二應力層的材料為碳化硅。
可選的,還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一應力層之前,在所述第一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側壁表面形成第一側墻。
可選的,所述第一應力層的形成步驟包括:以第一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和第一側墻為掩膜,在第一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襯底內形成第一開口;采用外延沉積工藝在所述第一開口內形成第一應力層。
可選的,所述第一側墻的形成步驟包括:在所述襯底和柵極結構表面形成第一側墻膜;在所述第一側墻膜表面形成第一圖形化層,所述第一圖形化層暴露出第一區(qū)域的第一側墻膜;以所述第一圖形化層為掩膜,回刻蝕所述第一側墻膜,直至暴露出襯底表面為止,形成所述第一側墻;在所述回刻蝕工藝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圖形化層。
可選的,還包括: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之前,在所述第一區(qū)域的襯底、第一應力層、柵極結構、第一側墻和第二區(qū)域的第一側墻膜表面形成第一保護層。
可選的,所述第一保護層的材料為氮化硅;所述第一保護層的厚度為20埃~50埃。
可選的,所述第一側墻膜的材料為氮化硅。
可選的,還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二應力層之前,在所述第二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側壁表面形成第二側墻。
可選的,所述第二應力層的形成步驟包括:以第二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和第二側墻為掩膜,在第二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襯底內形成第二開口;采用外延沉積工藝在所述第二開口內形成第二應力層。
可選的,所述第二側墻的形成步驟包括:在第一區(qū)域的襯底、第一應力層、第一側墻、柵極結構和第二區(qū)域的第一側墻膜表面形成第二側墻膜;在所述第二側墻膜表面形成第二圖形化層,所述第二圖形化層暴露出第二區(qū)域的第二側墻膜;以所述第二圖形化層為掩膜,回刻蝕所述第二側墻膜和第一側墻膜,直至暴露出襯底表面為止,形成所述第二側墻;在所述回刻蝕工藝之后,去除所述第二圖形化層。
可選的,所述第二側墻膜的材料為氮化硅。
可選的,還包括:在所述第二注入工藝之前,在所述第二應力層、柵極結構、第二側墻和第一區(qū)域的第二側墻膜表面形成第二保護層。
可選的,所述第二保護層的材料為氧化硅;所述第二保護層的厚度為10?!?0埃。
可選的,所述柵極結構包括:柵極層、以及位于柵極層側壁表面的偏移側墻;在形成第一應力層之前,在所述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輕摻雜區(qū)。
可選的,所述柵極結構還包括:位于所述柵極層頂部表面的掩膜層。
可選的,所述襯底包括:基底、位于基底表面的鰭部、以及位于基底表面的隔離層,所述隔離層覆蓋鰭部的部分側壁表面;所述柵極結構橫跨于所述鰭部表面,且所述柵極結構覆蓋所述鰭部的部分側壁和頂部表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形成方法中,在第一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第一應力層之后,首先進行第一注入工藝,以在所述第一應力層內摻雜第一類型離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中,所述第一應力層表面不具有掩膜層等其它材料 層的覆蓋,所述第一類型離子摻雜入第一應力層時不會受到阻礙;因此,所述第一注入工藝的能量能夠減小,不僅減小了注入工藝的能耗,而且減小了第一應力層內受到過大的注入損傷,從而能夠減小第一應力層內的缺陷,提高第一區(qū)域形成的晶體管的性能。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之后,再于第二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第二應力層,并采用第二注入工藝在所述第二應力層內摻雜第二類型離子;能夠在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形成不同類型的晶體管。而且,在所述第二應力層內摻雜第二類型離子時也不會受到阻礙,則第二離子注入工藝的能耗減小,且第二應力層內受到的所述減少。因此,所形成的晶體管能夠提高、可靠性提高。
進一步,所述第一區(qū)域用于形成PMOS晶體管,所述第一類型離子為P型離子;而所述第一應力層需要向溝道區(qū)提供較大的應力,因此所述第一應力層底部到襯底表面的距離較大,則所摻雜的第一類型離子的深度較深,使得所述第一注入工藝提供的能量較大。由于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中,所述第一應力層表面不具有過厚的材料層,避免了第一注入工藝的能量損耗,使得第一類型離子的注入范圍更易控且精確。有利于提高所形成的PMOS晶體管的性能。
附圖說明
圖1至圖3是本發(fā)明一種在襯底內形成應力層的實施例過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至圖1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半導體結構的形成過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背景技術所述,隨著半導體器件尺寸的縮小,形成應力層的工藝難度增大,而且以應力層形成的晶體管源區(qū)和漏區(qū)性能不良。
圖1至圖3是本發(fā)明一種在襯底內形成應力層的實施例過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請參考圖1,提供襯底100,所述襯底100包括PMOS區(qū)110和NMOS區(qū)120,所述PMOS區(qū)110和NMOS區(qū)120的襯底100表面分別具有柵極結 構103。
請參考圖2,在所述襯底100和柵極結構103表面形成第一側墻膜104;回刻蝕PMOS區(qū)110的第一側墻膜104,在PMOS區(qū)110的柵極結構103側壁表面形成第一側墻104a;以第一側墻104a和柵極結構103為掩膜,在PMOS區(qū)110的柵極結構103兩側的襯底100內形成第一應力層105。
請參考圖3,在PMOS區(qū)110的襯底100表面、第一應力層105表面和NMOS區(qū)120的第一側墻膜104表面形成第二側墻膜106;回刻蝕NMOS區(qū)120的第二側墻膜106,在NMOS區(qū)120的柵極結構103側壁表面形成第二側墻106a;以第二側墻106a和柵極結構103為掩膜,在NMOS區(qū)120的柵極結構103兩側的襯底100內形成第二應力層107。
所述第一應力層105用于形成PMOS晶體管的源區(qū)和漏區(qū),所述第二應力層107用于形成NMOS晶體管的源區(qū)和漏區(qū)。在形成第二應力層107之后,需要在第一應力層105靠近頂部的區(qū)域內進行離子注入,以摻雜高濃度的P型離子;需要在第二應力層107靠近頂部的區(qū)域內進行離子注入,以摻雜高濃度的N型離子;所摻雜的高濃度的P型離子和N型離子用于減小源區(qū)和漏區(qū)表面的接觸電阻。
在摻雜的高濃度的P型離子和N型離子之前,還會在PMOS區(qū)110的第二側墻膜106表面和NMOS區(qū)120的第二應力層107表面形成氧化層108,所述氧化層108用于保護第二應力層107免受離子注入工藝的損傷。
然而,在PMOS區(qū)110中,所述第一應力層105表面覆蓋有第一側墻膜104,所述第一側墻膜104表面還具有氧化層108。在對所述第一應力層105進行離子注入工藝時,注入的離子需要具有更大的能力以通過所述第一側墻膜104,導致高濃度的P型離子的注入范圍難以控制。而且,所述離子注入工藝需要提供更大的能力以摻雜高濃度的P型離子,不僅導致工藝消耗過大,而且容易對第一應力層105內部造成損傷。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襯底,所述襯底包括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所述襯底的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表面分別具有柵極結構;在第一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第一應 力層;采用第一注入工藝在所述第一應力層內摻雜第一類型離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之后,在所述第二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第二應力層;采用第二注入工藝在所述第二應力層內摻雜第二類型離子。
其中,在第一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第一應力層之后,首先進行第一注入工藝,以在所述第一應力層內摻雜第一類型離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中,所述第一應力層表面不具有掩膜層等其它材料層的覆蓋,所述第一類型離子摻雜入第一應力層時不會受到阻礙;因此,所述第一注入工藝的能量能夠減小,不僅減小了注入工藝的能耗,而且減小了第一應力層內受到過大的注入損傷,從而能夠減小第一應力層內的缺陷,提高第一區(qū)域形成的晶體管的性能。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之后,再于第二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第二應力層,并采用第二注入工藝在所述第二應力層內摻雜第二類型離子;能夠在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形成不同類型的晶體管。而且,在所述第二應力層內摻雜第二類型離子時也不會受到阻礙,則第二離子注入工藝的能耗減小,且第二應力層內受到的所述減少。因此,所形成的晶體管能夠提高、可靠性提高。
為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圖4至圖1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半導體結構的形成過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請參考圖4,提供襯底200,所述襯底200包括第一區(qū)域210和第二區(qū)域220,所述襯底200的第一區(qū)域210和第二區(qū)域220表面分別具有柵極結構230。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區(qū)域210用于形成PMOS晶體管,所述第二區(qū)域220用于形成NMOS晶體管。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區(qū)域210和第二區(qū)域220形成的晶體管為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所述襯底200包括:基底201、位于基底201表面的鰭部202、以及位于基底201表面的隔離層203,所述隔離層203覆蓋鰭部202的部分側壁表面;所述柵極結構230橫跨于所述鰭部202表面,且所述柵極結構230覆蓋所述鰭部202的部分側壁和頂部表面。
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形成的晶體管為平面晶體管,所述襯底為平面基底;所述平面基底為硅襯底、硅鍺襯底、碳化硅襯底、絕緣體上硅襯底、絕緣體上鍺襯底、玻璃襯底或III-V族化合物襯底,例如氮化鎵襯底或砷化鎵襯底等。
所述鰭部202能夠平行排列,且平行的相鄰鰭部202之間的距離為40納米~70納米;本實施例中,平行的相鄰鰭部202之間距離為50納米。由于相鄰鰭部202之間的距離較小,提高了給后續(xù)形成介質層的工藝難度。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基底201和鰭部202的形成步驟包括:提供半導體基底;刻蝕所述半導體基底,在所述半導體基底內形成若干溝槽,相鄰溝槽之間的半導體基底形成鰭部202,位于鰭部202和溝槽底部的半導體基底形成基底201。所述半導體基底為單晶硅襯底、單晶鍺襯底、硅鍺襯底或碳化硅襯底,在本實施例中為單晶硅襯底。
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鰭部202的形成步驟包括:采用外延工藝在基底201表面形成鰭部層;刻蝕所述鰭部層,在所述鰭部層內形成若干溝槽,相鄰溝槽之間的鰭部層形成鰭部202。所述基底201為硅襯底、硅鍺襯底、碳化硅襯底、絕緣體上硅襯底、絕緣體上鍺襯底、玻璃襯底或III-V族化合物襯底,例如氮化鎵襯底或砷化鎵襯底等。所述鰭部層的材料為硅、鍺、碳化硅或硅鍺。
所述隔離層203用于隔離相鄰的鰭部202。所述隔離層203的材料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低K介質材料(介電常數大于或等于2.5、小于3.9)、超低K介質材料(介電常數小于2.5)中的一種或多種組合。本實施例中,所述隔離層203的材料為氧化硅。
所述隔離層203的形成步驟包括:在所述基底201和鰭部202表面形成隔離膜;平坦化所述隔離膜直至暴露出所述鰭部202的頂部表面為止;在平坦化所述隔離膜之后,回刻蝕所述隔離膜,暴露出部分鰭部202的側壁表面,形成隔離層203。
所述隔離膜的形成工藝為化學氣相沉積工藝或物理氣相沉積工藝,例如流體化學氣相沉積(FCVD,Flowabl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工藝、等離 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工藝或高深寬比化學氣相沉積工藝(HARP);所述平坦化工藝為化學機械拋光工藝;所述回刻蝕工藝為各向異性的干法刻蝕工藝。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柵極結構230為偽柵極結構,所述柵極結構230用于為后續(xù)形成的高k金屬柵結構占據空間和位置。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柵極結構230能夠直接用于形成晶體管。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柵極結構230包括柵極層231;所述柵極層231的材料為多晶硅。后續(xù)在襯底200表面形成暴露出柵極層231的介質層之后,通過去除所述柵極層231,能夠在介質層內形成開口,所述開口用于形成高k柵介質層以及位于高k柵介質層表面的金屬柵。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柵極層231的頂部表面還具有掩膜層233,所述掩膜層233為形成所述柵極層231的掩膜;且所述掩膜層233還能夠在后續(xù)進行的第一注入工藝和第二注入工藝中,保護所述柵極層23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掩膜層233的厚度為100?!?00埃;所述掩膜層233的材料為氮化硅。
所述柵極結構230的形成步驟包括:在所述隔離層203表面和鰭部202的側壁和底部表面沉積柵極膜;對所述柵極膜進行平坦化;在所述平坦化工藝之后,在所述柵極膜表面形成掩膜材料膜;在所述柵極膜表面形成掩膜層233,所述掩膜層233覆蓋需要形成柵極層231的部分柵極膜表面;以所述掩膜層233為掩膜,刻蝕所述柵極層231,之至暴露出鰭部202的側壁和頂部表面以及隔離層203表面,形成柵極層231。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柵極結構230還包括:位于柵極層231和掩膜層233側壁表面的偏移側墻232。所述偏移側墻232用于保護所述柵極層231的側壁表面,并用于定義輕摻雜區(qū)相對于柵極層231的位置。所述偏移側墻232的材料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中的一種或多種。
在本實施例中,在形成后續(xù)的第一應力層之前,采用離子注入工藝在所述柵極結構230兩側的鰭部202內形成輕摻雜區(qū)(LDD)。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區(qū)域210的鰭部202內形成的輕摻雜區(qū)內摻雜P型離子;在第二區(qū)域220的鰭部202內形成的輕摻雜區(qū)內摻雜N型離子。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柵極結構230還包括:位于所述柵極層231和鰭部 202表面之間的柵介質層234。所述柵介質層234的材料為氧化硅。所述柵介質層234用于在后續(xù)去除柵極層231時,保護鰭部202的側壁和頂部表面。在后續(xù)去除柵極層231之后,能夠去除或保留所述柵介質層234。
請參考圖5,在所述襯底200和柵極結構230表面形成第一側墻膜211。
所述第一側墻膜211用于在第一區(qū)域210的柵極結構230側壁表面形成第一側墻;所述第一側墻用于定義后續(xù)在第一區(qū)域210的襯底200內形成的第一應力層到所述柵極層231的相對位置和距離。
所述第一側墻膜211的材料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中的一種或多種組合;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墻膜211的材料為氮化硅。所述第一側墻膜211的形成工藝為化學氣相沉積工藝、物理氣相沉積工藝或原子層沉積工藝。所述第一側墻膜211的厚度即后續(xù)形成的第一側墻的厚度,從而決定了第一應力層與柵極層231之間的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墻膜211的形成工藝為原子層沉積工藝,所述原子層沉積工藝具有良好的階梯覆蓋能力,能夠使所形成的第一側墻膜211緊密地覆蓋與柵極結構230側壁和頂部表面、以及鰭部202的側壁和頂部表面。
請參考圖6,回刻蝕所述第一區(qū)域210的第一側墻膜211,在所述第一區(qū)域210的柵極結構230側壁表面形成第一側墻212。
所述第一側墻212的形成步驟包括:在所述第一側墻膜211表面形成第一圖形化層,所述第一圖形化層暴露出第一區(qū)域210的第一側墻膜211;以所述第一圖形化層為掩膜,回刻蝕所述第一側墻膜211,直至暴露出襯底200表面為止,形成所述第一側墻212;在所述回刻蝕工藝之后,去除所述第一圖形化層。
所述第一圖形化層為圖形化的光刻膠層,所述圖形化的光刻膠層采用涂布工藝和曝光顯影工藝形成;所述回刻蝕第一側墻膜211工藝為各向異性的干法刻蝕工藝,所述各向異性的干法刻蝕工藝的刻蝕方向平行于所述偽柵極結構203的側壁表面;去除所述第一圖形化層的工藝為濕法去膠工藝或灰化工藝。
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區(qū)域210形成所述第一側墻212之后,在第二區(qū)域220的鰭部202和柵極結構230表面保留所述第一側墻膜211。所述第二區(qū)域220的第一側墻膜211能夠在后續(xù)形成第一應力層的過程中,保護第二區(qū)域220的襯底200和柵極結構230。
而且,由于后續(xù)形成的第一應力層的底部到鰭部202頂部表面的距離較大,為了使第二區(qū)域220的第一側墻膜211足以保護第二區(qū)域220的鰭部202和柵極結構230,所述第一側墻膜211的厚度較厚,以避免在形成第一應力層213的過程中,第二區(qū)域220的第一側墻膜211被過早消耗完。
請參考圖7,在第一區(qū)域210的柵極結構230兩側的襯底200內形成第一應力層21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區(qū)域210用于形成PMOS晶體管;所述第一應力層213的材料為硅鍺(SiGe);所述第一應力層213用于增加PMOS晶體管溝道區(qū)的壓應力。所述第一應力層213形成于偽柵極結構203兩側的鰭部202內。
而且,由于PMOS晶體管的載流子為空穴,而空穴的遷移率低于電子,因此,所述第一應力層213側壁與鰭部202的頂部表面呈“Σ”形,且所述第一應力層213的側壁上具有向柵極結構230底部延伸的頂角,使得所述第一應力層213到PMOS晶體管的溝道區(qū)距離更近,所述第一應力層213能夠向溝道區(qū)提供更大的應力。
所述第一應力層213的形成步驟包括:以第一區(qū)域210的柵極結構230和第一側墻212為掩膜,采用各向異性的干法刻蝕工藝在所述柵極結構230和第一側墻212兩側的鰭部202內形成凹槽;采用各向異性的濕法刻蝕工藝刻蝕所述凹槽的內壁,使所述凹槽的側壁與鰭部202頂部表面呈“Σ”形,形成第一開口;采用選擇性外延沉積工藝在所述第一開口內形成第一應力層213。
其中,所述各向異性的干法刻蝕工藝為:刻蝕氣體包括氯氣、溴化氫或氯氣和溴化氫的混合氣體,溴化氫的流量為200標準毫升每分鐘~800標準毫升每分鐘,氯氣的流量為20標準毫升每分鐘~100標準毫升每分鐘,惰性氣體 的流量為50標準毫升每分鐘~1000標準毫升每分鐘,刻蝕腔室的壓力為2毫托~200毫托,刻蝕時間為15秒~60秒。
所述各向異性的濕法刻蝕工藝為:刻蝕液包括堿性溶液,所述堿性溶液為氫氧化鉀(KOH)、氫氧化鈉(NaOH)、氫氧化鋰(LiOH)、氨水(NH4OH)或四甲基氫氧化銨(TMAH)中的一種或多種組合。
所述第一應力層213的形成工藝為選擇性外延沉積工藝;所述選擇性外延沉積工藝包括:溫度為500攝氏度~800攝氏度,氣壓為1托~100托,工藝氣體包括硅源氣體(SiH4或SiH2Cl2)和鍺源氣體(GeH4),所述硅源氣體或鍺源氣體的流量為1標準毫升/分鐘~1000標準毫升/分鐘,所述工藝氣體還包括HCl和H2,所述HCl的流量為1標準毫升/分鐘~1000標準毫升/分鐘,H2的流量為0.1標準升/分鐘~50標準升/分鐘。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在采用所述選擇性外延沉積工藝形成第一應力層213時,還能夠以原位摻雜工藝在第一應力層213內摻雜P型離子,用于形成第一區(qū)域210的第一源漏區(qū)。在其它實施例中,還能夠通過在第一區(qū)域210的柵極結構230兩側的第一應力層213和鰭部202內進行離子注入,以形成第一源漏區(qū)。
請參考圖8,在所述第一區(qū)域210的襯底200、第一應力層213、柵極結構230、第一側墻212和第二區(qū)域220的第一側墻膜211表面形成第一保護層214。
所述第一保護層214用于在后續(xù)對第一應力層213進行第一注入工藝時,用于保護第一區(qū)域210的襯底200、第一應力層213和柵極結構230表面,避免所述第一注入工藝造成注入損傷。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保護層214的材料為氮化硅;所述第一保護層214的材料與所述第一側墻膜211、以及后續(xù)形成的第二側墻膜的材料相同。后續(xù)在第二區(qū)域220的回刻蝕所述第二側墻膜、第一保護層214以及第一側墻膜211時,刻蝕工藝更容易進行,無需在刻蝕過程中對刻蝕氣氛進行調整。
所述第一保護層214的形成工藝為化學氣相沉積工藝、物理氣相沉積工藝或原子層沉積工藝;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保護層214的形成工藝為原子 層沉積工藝。
所述第一保護層214的厚度為20?!?0埃。所述第一保護層214的厚度不易過厚,否則會對后續(xù)的第一注入工藝造成妨礙,使第一注入工藝需要提供更大的能量。所述第一保護層214的厚度也不宜過薄,否則失去了保護第一區(qū)域210的襯底200、第一應力層213和柵極結構230的效果。
請參考圖9,在形成第一保護層214之后,采用第一注入工藝在所述第一應力層213內摻雜第一類型離子。
通過在所述第一應力層213內摻雜第一類型離子,使第一應力層213用于形成第一源漏區(qū)。在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一區(qū)域210形成的晶體管為PMOS晶體管,所述第一類型離子為P型離子;所述P型離子包括硼離子或銦離子。
所述第一注入工藝用于在第一應力層213內靠近頂部表面的區(qū)域內摻雜P型離子,且所述P型離子的濃度較高,以此減小第一應力層213表面與后續(xù)形成的導電插塞之間的肖特基勢壘,使所述第一應力層213表面的接觸電阻減小。
在一實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之前,還包括:在所述第一保護層214表面形成第三圖形化層(未圖示),所述第三圖形化層暴露出第一區(qū)域210的第一保護層214,所述第三圖形化層用于作為所述第一注入工藝的掩膜;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之后,去除所述第三圖形化層。所述第三圖形化層能夠為圖形化的光刻膠層。
所述第一注入工藝的參數包括:工藝氣體包括BF2,能量為3Kev~10Kev,劑量為1.0E15atoms/cm2~3.0E15atoms/cm2,注入角度為7°~20°,所述注入角度為注入方向與鰭部頂部表面法線之間的夾角。
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中,所述第一區(qū)域210的掩膜層233用于保護所述柵極層231,避免所述第一類型離子摻雜入第一區(qū)域210的柵極層231內,以此保證第一區(qū)域210和第二區(qū)域220的柵極層231刻蝕速率均一。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注入工藝在后續(xù)形成第二側墻之前進行,則所述第一應力層213表面僅覆蓋有第一保護層214,且所述第一保護層214的后較薄,所述第一保護層214不會阻礙第一注入工藝的進行。因此,所述第一 注入工藝的能量能夠減小,而且所述第一注入工藝的注入深度和注入范圍能夠得到精確控制,使得所形成的第一源漏區(qū)的電性能更穩(wěn)定,所形成的PMOS晶體管的可靠性提高,且所形成的PMOS晶體管與NMOS晶體管之間的失配問題能夠得到抑制。
請參考圖10,在第一區(qū)域210的襯底200、第一應力層213、第一側墻212、柵極結構230和第二區(qū)域220的第一側墻膜211表面形成第二側墻膜221。
所述第二側墻膜221用于在第二區(qū)域220的柵極結構230側壁表面形成第二側墻;所述第二側墻用于定義后續(xù)在第二區(qū)域220的襯底200內形成的第二應力層到所述柵極層231的相對位置和距離。
所述第二側墻膜221的材料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中的一種或多種組合;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側墻膜221的材料為氮化硅;由于所述第一側墻膜211、第一保護層214和第二側墻膜221的材料均為氮化硅,則在后續(xù)形成第二應力層的過程中,刻蝕第一側墻膜211、第一保護層214和第二側墻膜221的工藝更易進行,無需在刻蝕過程中調節(jié)刻蝕氣氛。
所述第二側墻膜221的形成工藝為化學氣相沉積工藝、物理氣相沉積工藝或原子層沉積工藝。所述第二側墻膜221的厚度即后續(xù)形成的第二側墻的厚度,從而決定了第二應力層與柵極層231之間的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側墻膜221的形成工藝為原子層沉積工藝,所述原子層沉積工藝具有良好的階梯覆蓋能力,能夠使所形成的第二側墻膜221緊密地覆蓋與柵極結構230側壁和頂部表面、以及鰭部202的側壁和頂部表面。
請參考圖11,回刻蝕所述第二區(qū)域220的第二側墻膜221和第一側墻膜211(如圖10所示),直至暴露出襯底200表面為止,在所述第二區(qū)域220的柵極結構230側壁表面形成第二側墻222。
所述第二側墻222的形成步驟包括:在所述第二側墻膜221表面形成第二圖形化層,所述第二圖形化層暴露出第二區(qū)域220的第二側墻膜221;以所述第二圖形化層為掩膜,回刻蝕所述第二側墻膜221和第一側墻膜211,直至暴露出襯底200表面為止,形成所述第二側墻222;在所述回刻蝕工藝之后, 去除所述第二圖形化層。
所述第二圖形化層為圖形化的光刻膠層,所述圖形化的光刻膠層采用涂布工藝和曝光顯影工藝形成;所述回刻蝕第二側墻膜221工藝為各向異性的干法刻蝕工藝,所述各向異性的干法刻蝕工藝的刻蝕方向平行于所述柵極結構230的側壁表面;去除所述第二圖形化層的工藝為濕法去膠工藝或灰化工藝。
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二區(qū)域220形成所述第二側墻222之后,在第一區(qū)域210的鰭部202和柵極結構230表面保留所述第二側墻膜221。所述第一區(qū)域210的第二側墻膜221能夠在后續(xù)形成第二應力層的過程中,保護第一區(qū)域210的襯底200和柵極結構230。
請參考圖12,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之后,在所述第二區(qū)域220的柵極結構230兩側的襯底200內形成第二應力層22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區(qū)域220用于形成NMOS晶體管;所述第二應力層223的材料為碳化硅(SiC);所述第二應力層223用于增加NMOS晶體管溝道區(qū)的拉應力。所述第二應力層223形成于柵極結構230兩側的鰭部202內。
所述第二應力層223的形成步驟包括:以第二區(qū)域220的柵極結構230和第二側墻222為掩膜,在第二區(qū)域220的柵極結構230兩側襯底200內形成第二開口;采用外延沉積工藝在所述第二開口內形成第二應力層223。
其中,所述各向異性的干法刻蝕工藝為:刻蝕氣體包括氯氣、溴化氫或氯氣和溴化氫的混合氣體,溴化氫的流量為200標準毫升每分鐘~800標準毫升每分鐘,氯氣的流量為20標準毫升每分鐘~100標準毫升每分鐘,惰性氣體的流量為50標準毫升每分鐘~1000標準毫升每分鐘,刻蝕腔室的壓力為2毫托~200毫托,刻蝕時間為15秒~60秒。
所述第二應力層223的形成工藝為選擇性外延沉積工藝;所述選擇性外延沉積工藝包括:溫度為500攝氏度~800攝氏度,氣壓為1托~100托,工藝氣體包括硅源氣體(SiH4或SiH2Cl2)和碳源氣體(CH4、CH3Cl或CH2Cl2),所述硅源氣體或碳源氣體的流量為1標準毫升/分鐘~1000標準毫升/分鐘,所 述工藝氣體還包括HCl和H2,所述HCl的流量為1標準毫升/分鐘~1000標準毫升/分鐘,H2的流量為0.1標準升/分鐘~50標準升/分鐘。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在采用所述選擇性外延沉積工藝形成第二應力層223時,還能夠以原位摻雜工藝在第二應力層223內摻雜N型離子,用于形成第二區(qū)域220的第二源漏區(qū)。在其它實施例中,還能夠通過在第二區(qū)域220的柵極結構230兩側的第二應力層223和鰭部202內進行離子注入,以形成第二源漏區(qū)。
請參考圖13,在形成第二保護層之后,采用第二注入工藝在所述第二應力層223內摻雜第二類型離子。
在一實施例中,在進行第二注入工藝之前,在所述第二應力層223、柵極結構230、第二側墻222和第一區(qū)域210的第二側墻膜221表面形成第二保護層。
所述第二保護層用于在進行第二注入工藝時,用于保護第二區(qū)域220的襯底200、第二應力層223和柵極結構230表面,避免所述第二注入工藝造成注入損傷。
所述第二保護層的材料為氧化硅。所述第二保護層的形成工藝為化學氣相沉積工藝、物理氣相沉積工藝或原子層沉積工藝。所述第二保護層的厚度為10?!?0埃
通過在所述第二應力層223內摻雜第二類型離子,使第二應力層223用于形成第二源漏區(qū)。在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二區(qū)域220形成的晶體管為NMOS晶體管,所述第二類型離子為N型離子;所述N型離子包括磷離子或砷離子。
所述第二注入工藝用于在第二應力層223內靠近頂部表面的區(qū)域內摻雜N型離子,且所述N型離子的濃度較高,以此減小第二應力層223表面與后續(xù)形成的導電插塞之間的肖特基勢壘,使所述第二應力層223表面的接觸電阻減小。
在一實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注入工藝之前,還包括:在所述第二保護層表面形成第四圖形化層(未圖示),所述第四圖形化層暴露出第二區(qū)域220的第一保護層214,所述第四圖形化層用于作為所述第二注入工藝的掩膜;在 所述第二注入工藝之后,去除所述第四圖形化層。所述第四圖形化層能夠為圖形化的光刻膠層。
所述第二注入工藝的參數包括:注入離子包括As,能量為1Kev~5Kev,劑量為8.0E14atoms/cm2~3.0E15atoms/cm2,注入角度為7°~20°。所述注入角度為注入方向與鰭部頂部表面法線之間的夾角。
在所述第二注入工藝中,所述第二區(qū)域210的掩膜層233用于保護所述柵極層231,避免所述第二類型離子摻雜入第二區(qū)域220的柵極層231內,以此保證第二區(qū)域220和第一區(qū)域210的柵極層231刻蝕速率均一。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區(qū)域210和第二區(qū)域220形成的晶體管為高k金屬柵晶體管,所述晶體管采用后柵工藝形成。
在所述第二注入工藝之后,在所述襯底200表面和柵極結構230的側壁和頂部表面形成介質膜;平坦化所述介質膜直至暴露出掩膜層233表面,在所述襯底200表面形成介質層,所述介質層覆蓋所述柵極結構230的側壁表面,且所述介質層表面與所述掩膜層233的頂部表面齊平。
在暴露出所述柵極層231之后,還包括:去除所述柵極層231并暴露出所述鰭部202的側壁和頂部表面,在所述介質層內形成柵極溝槽;在所述柵極溝槽的側壁表面、以及暴露出的鰭部202側壁和頂部表面形成高k介質層;在所述高k介質層表面形成填充滿所述柵極溝槽的金屬柵。
所述高k介質層的材料為高k介質材料(介電常數大于3.9);所述高k介質材料包括氧化鉿、氧化鋯、氧化鉿硅、氧化鑭、氧化鋯硅、氧化鈦、氧化鉭、氧化鋇鍶鈦、氧化鋇鈦、氧化鍶鈦或氧化鋁。
所述金屬柵的材料包括金屬或金屬化合物;所述金屬柵的材料包括銅、鎢、鋁或銀;所述柵極層的材料還能夠包括鉭、鈦、氮化鉭、氮化鈦、鈦鋁合金中的一種或多種組合。
在形成所述介質層之后,還包括:在所述介質層內形成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暴露出所述第一應力層213表面;在所述第一通孔內形成第一導電插塞;在所述介質層內形成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暴露出所述第二應力層223表面;在所述第二通孔內形成第二導電插塞。
綜上,本實施例中,在第一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第一應力層之后,首先進行第一注入工藝,以在所述第一應力層內摻雜第一類型離子。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中,所述第一應力層表面不具有掩膜層等其它材料層的覆蓋,所述第一類型離子摻雜入第一應力層時不會受到阻礙;因此,所述第一注入工藝的能量能夠減小,不僅減小了注入工藝的能耗,而且減小了第一應力層內受到過大的注入損傷,從而能夠減小第一應力層內的缺陷,提高第一區(qū)域形成的晶體管的性能。在所述第一注入工藝之后,再于第二區(qū)域的柵極結構兩側的襯底內形成第二應力層,并采用第二注入工藝在所述第二應力層內摻雜第二類型離子;能夠在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形成不同類型的晶體管。而且,在所述第二應力層內摻雜第二類型離子時也不會受到阻礙,則第二離子注入工藝的能耗減小,且第二應力層內受到的所述減少。因此,所形成的晶體管能夠提高、可靠性提高。
雖然本發(fā)明披露如上,但本發(fā)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