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端子臺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端子臺,尤其涉及直接插入式(card edge type)的端子臺。
背景技術(shù):
例如用于構(gòu)成遠程I/O終端、可編程控制器等電子設(shè)備的組件等的端子臺中,考慮到維護性等,具有拆裝機構(gòu)的端子臺正在增多。作為這樣的端子臺,公知有(1)兩片式端子臺、( 直接插入式端子臺。圖17是表示現(xiàn)有的兩片式端子臺的構(gòu)成例的圖。參照圖17,兩片式的端子臺500 包括端子臺主體501和基臺502。端子臺主體501例如安裝于電子設(shè)備外殼(未圖示), 基臺502安裝于收納在該電子設(shè)備外殼內(nèi)的電路基板上。在電路基板側(cè)的基臺502上設(shè)置有銷505、506,在端子臺主體501設(shè)置有端子 503、504。通過在端子503、504上插入基臺502側(cè)的銷505、506,將端子臺與基板電連接。端子503、504通過螺釘507及螺母508與未圖示的電線接觸。例如(日本)實開平1-111486 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兩片式端子臺。圖18是表示現(xiàn)有的直接插入式端子臺的構(gòu)成例的圖,參照圖18,端子臺600具備 外殼601和收納于外殼內(nèi)的端子603、604。端子臺600例如安裝于電子設(shè)備外殼。在收納于電子設(shè)備外殼內(nèi)的電路基板620的端部的兩面或一面上,沿電路基板的周緣方向配置有多個電極(直接插入端子)。通過在端子臺600內(nèi)的端子603、604上插入電路基板620側(cè)的電極,端子臺600和電路基板620電連接。螺釘607和螺母608構(gòu)成用于連接端子和電線的接線部。接線部位于從基板的插入口朝向基板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延長線的方向。例如(日本)特開2002-203616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直接插入式端子臺。根據(jù)專利文獻2,在端子臺連接器主體的背面設(shè)有可滑動的滑塊。通過滑塊的滑動移動可進行電子設(shè)備外殼和端子臺連接器主體的固定(鎖止)及該鎖止的解除。專利文獻1 (日本)實開平1-111486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2-203616號公報在兩片式端子臺的情況下,在成本方面,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兩片式端子臺中必須在電路基板上安裝基臺。因此,接觸件等構(gòu)成零件的數(shù)量增多。接著,兩片式端子臺中需要用于固定端子臺主體的方式。兩片式端子臺中主要采用螺釘緊固方式及角鉤方式這兩種方式。螺釘緊固方式是通過螺釘將端子臺的長度方向的兩端固定的方式。角鉤方式是利用設(shè)置于端子臺的長度方向的兩端的帶爪的角鉤固定端子臺主體的方式。這樣的固定方式也是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螺釘緊固方式的情況下,例如在電子設(shè)備外殼成型時或成型后,必須將夾條插入電子設(shè)備外殼形成內(nèi)螺紋。另一方面,角鉤方式的情況下,角鉤等零件的數(shù)量增多,安裝工時增加。與之相對,在直接插入式端子臺的情況下,不需要在基板上安裝基臺,相對于兩片式端子臺,在成本方面有利。但是,在將現(xiàn)有的直接插入式端子臺連接于電路基板上的情況下,端子臺及電路基板的整體在端子臺側(cè)變長。因此,在現(xiàn)有的直接插入式端子臺的情況下,如果要使端子臺及電路基板的整體小型化,則考慮將電路基板的端部盡可能深地插入到端子臺,使端子臺的插入深度增長。但是,這樣的構(gòu)成的情況下,在基板的表面在端子臺上所占的部分的面積增大。另外,端子臺上所占的部分存在于基板的兩面。因此,電路基板表面的安裝面積變小。這在使組件小型化上成為很大的制約。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抑制成本的增加,同時減小在電路基板表面的占有面積的端子臺。歸納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端子臺,其與配置在基板的第一主表面的周緣部的多個第一直接插入端子、和配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二主表面及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的任一方的周緣部的多個第二直接插入端子連接,該端子臺具備基體,其形成有所述基板的所述周緣部插入的插入口 ;以及配置于所述基體的多個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多個第一端子分別包括第一支承部,其設(shè)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zhèn)惹以诓迦胨霾迦肟诘乃龌宓乃龅谝恢鞅砻婕八龅诙鞅砻娴姆ň€方向上延伸;第一接觸部,其從所述第一支承部與所述第一直接插入端子接觸而形成,所述多個第二端子分別包括第二支承部, 其設(shè)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zhèn)惹以谒龌宓乃龅谝恢鞅砻婕八龅诙鞅砻娴姆ň€方向上延伸;第二接觸部,其從所述第二支承部與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接觸而形成。優(yōu)選的是,所述多個第二端子沿所述基板的插入方向配置于比所述多個第一端子
更靠前方。優(yōu)選的是,多個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配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主表面,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主表面?zhèn)?,所述第二接觸部從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前端相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與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接觸而形成。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接觸部從所述第一主表面及所述第二主表面的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傾斜而延伸,而且,具有第一前端部,在將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線方向設(shè)為上下方向的情況下,通過使所述第一接觸部相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向斜上方折返,由此,該第一前端部與所述第一直接插入端子接觸,所述第二接觸部具有第二前端部,在將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線方向設(shè)為上下方向的情況下,通過相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主表面向斜下方從所述第二接觸部折返,由此,該第二前端部與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接觸,所述第一前端部及所述第二前端部以在所述插入方向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進行配置。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接觸部從所述第一主表面及所述第二主表面的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而延伸。優(yōu)選的是,多個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配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zhèn)?,所述第二接觸部從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前端相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傾斜,與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接觸而形成。優(yōu)選的是,多個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配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zhèn)龋龅诙佑|部從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前端相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與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接觸而形成。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接觸部從所述第一主表面及所述第二主表面的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傾斜而延伸。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接觸部從所述第一主表面及所述第二主表面的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而延伸。優(yōu)選的是,所述端子臺還具備多個螺紋式的接線部,該接線部用于將所述多個第一端子及所述多個第二端子分別與對應(yīng)的電線電連接。優(yōu)選的是,所述端子臺還具備多個夾鉗式的接線部,該接線部用于將所述多個第一端子及所述多個第二端子分別與對應(yīng)的電線電連接。優(yōu)選的是,所述端子臺還具備多個壓接式的接線部,該接線部用于將所述多個第一端子及所述多個第二端子分別與對應(yīng)的電線電連接。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qū)崿F(xiàn)在抑制成本的增加的同時可使在電路基板表面的占有面積減小的端子臺。
圖1是具備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端子臺的電子設(shè)備的外觀立體圖;圖2是用于說明將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端子臺從電子設(shè)備卸下后狀態(tài)的圖;圖3是圖1及圖2所示的端子臺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端子臺的基體的上部表面的局部放大圖;圖5是用于說明端子的構(gòu)成及端子向基體安裝的圖;圖6是端子110的剖面圖;圖7是端子120的剖面圖;圖8是用于說明端子臺的端子110和電路基板上的電極的端子臺的剖面圖;圖9是用于說明端子臺的端子110和電路基板上的電極的端子臺的剖面圖;圖10用于說明端子與電路基板的兩面接觸狀態(tài)的圖;圖11 (A) (C)是用于說明端子臺的端子的變形帶來的端子臺的端子與電路基板上的電極接觸的圖;圖12是表示用于使現(xiàn)有的直接插入式端子臺的接線部朝向電路基板的主表面的法線方向的構(gòu)成的圖;圖13是用于說明包括現(xiàn)有的端子臺的電子設(shè)備配置于控制盤之中的狀態(tài)的模式圖;圖14是用于說明包括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端子臺的電子設(shè)備設(shè)置于控制盤中的狀態(tài)的模式圖;圖15是表示具有夾鉗式的接線部的端子臺的構(gòu)成的模式圖;圖16是表示具有壓接式的接線部的端子臺的構(gòu)成的模式圖17是表示現(xiàn)有的兩片式端子臺的構(gòu)成例的圖;圖18是表示現(xiàn)有的直接插入式端子臺的構(gòu)成例的圖;圖19是表示配置于實施方式2的端子臺的內(nèi)部的端子110、120的20是表示配置于實施方式3的端子臺的內(nèi)部的端子110、120的21是表示配置于實施方式4的端子臺的內(nèi)部的端子110、120的22是表示配置于實施方式5的端子臺的內(nèi)部的端子110、120的23是表示配置于實施方式6的端子臺的內(nèi)部的端子110、120的圖。附圖標(biāo)記說明1、IA電子設(shè)備100、100A、100B、500、600 端子臺101、基體102、蓋103、104、螺母接受部105a、106a、槽105b、106b、112、117、118、122、127、128、貫通孔107、插入口108、導(dǎo)向槽109、掛止部110、120、110A、110B、503、504、603、604、端子110C、壓接部111、121、連接部11 la、凸部113、123、彎曲部114、124、支承部115、125、接觸部115a、125a、彎曲部116、126、前端部130、507、607、螺釘135、墊圈140、508、608、螺母160、接線部170、按鈕180、滑塊200、設(shè)備主體210、滑塊211、鉤掛部220、240、620、電路基板220a、220b、主表面221、端部
221a 221c、電極230、620、基板300、控制盤501、端子臺主體502、基臺505、506、銷601、外殼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另外,對圖中相同或相當(dāng)部分標(biāo)注同一附圖標(biāo)記,不進行重復(fù)說明。(實施方式1)圖1是具備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端子臺的電子設(shè)備的外觀立體圖。圖2是用于說明將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端子臺從電子設(shè)備卸下后的狀態(tài)的圖。圖3是圖1及圖2所示的端子臺的分解立體圖。參照圖1 圖3,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電子設(shè)備1為用于構(gòu)成工業(yè)用控制器之外的FA用網(wǎng)絡(luò)的遠程I/O終端。電子設(shè)備1具有端子臺100和設(shè)備主體200。端子臺100 與設(shè)備主體200構(gòu)成為可拆裝。將端子臺100固定(鎖止)于設(shè)備主體200,并且為了解除該鎖止,在設(shè)備主體200上設(shè)置可滑動的滑塊210。另外,在設(shè)備主體200上設(shè)置用于在 DIN軌道等上拆裝電子設(shè)備1的滑塊180。端子臺100與設(shè)置于設(shè)備主體200的電路基板220可連接地構(gòu)成。在電路基板220 的端部221的兩面,沿電路基板220的周緣方向(邊方向)配置多個電極221a。S卩,多個電極221a是所謂的直接插入端子,端子臺100是直接插入式的端子臺。另外,為了將端子臺 100的各端子連接于各種配線(電線),在端子臺100上對每個端子設(shè)置有接線部160。如圖3所示,端子臺100具備基體101、可開閉地安裝于基體101的蓋102、安裝于基體101的多個端子110、120、分別與多個端子110、120對應(yīng)的多個螺釘130及多個墊圈 135、經(jīng)由墊圈135分別與螺釘130連結(jié)的多個螺母140。多個端子110、120分別由可彈性變形且具有導(dǎo)電性的部件例如磷青銅的薄板形成。另外,該實施方式中,端子110及端子120的個數(shù)都為9個,但端子的數(shù)量并不限定于此。多個端子110、120分成上下兩層配置于基體101的上部。多個端子110配置于上層,而且,以與配置在電路基板220的端部221的一個面(圖2所示的面)的電極221a接觸的方式沿電極221a的配置方向排列。多個端子120配置于下層。另外,在向電路基板220 的端子臺的插入方向中,多個端子120配置于多個端子110的前方。多個端子120以與配置在電路基板220的端部221的另一面的電極221a接觸的方式沿電極221a的配置方向排列。另外,下面基于電路基板220設(shè)置于水平方向的狀態(tài)(參照圖2),對端子臺的結(jié)構(gòu)進行說明。因此,下面的說明中將與電路基板220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圖4是端子臺的基體的上部表面的局部放大圖。參照圖4,在基體101的上部表面形成有用于接受螺母140的凹部即螺母接受部103、104。螺母接受部103是用于接受與用于固定端子110的螺釘130連結(jié)的螺母140的凹部。螺母接受部104是用于接受與用于固定端子120的螺釘130連結(jié)的螺母140的凹部。在基體101上形成有與螺母接受部103鄰接并從槽10 及基體101的上部表面向內(nèi)部的空間連通的貫通孔10恥。另外,在基體101還上形成有與螺母接受部104鄰接并從槽106a及基體101的表面向內(nèi)部的空間連通的貫通孔106b。圖5是用于說明端子的構(gòu)成及端子向基體安裝的圖;圖6是端子110的剖面圖;圖 7是端子120的剖面圖。參照圖5 圖7,端子110具有形成用于穿過螺釘130的貫通孔112且與未圖示的電線電連接的連接部111 ;從連接部111的一端大致直角地向連接部111的下方彎曲的彎曲部113 ;從位于彎曲部113的相反側(cè)的連接部111的端部大致直角地向連接部111的下方彎曲的支承部114 ;用于與電路基板220的電極221a接觸的接觸部115。接觸部115 從支承部114的前端向斜下方彎曲而形成,并向基板插入方向傾斜。接觸部115的前端部 116朝向彎曲部113側(cè)向斜上方折返。在彎曲部113上形成貫通孔117。另外,從連接部的端部起在支承部114的連接部的端部附近的部分也形成貫通孔118。端子120具有形成用于穿過螺釘130的貫通孔122且與未圖示的電線電連接的連接部121 ;從連接部121的一端大致直角地向連接部121的下方彎曲的彎曲部123 ;從位于彎曲部123的相反側(cè)的連接部111的端部大致直角地向連接部111的下方彎曲的支承部 124 ;用于與電路基板220的電極221a接觸的接觸部125。接觸部125具有以從支承部IM 的前端向斜上方彎曲的方式折返的彎曲部125a,并通過其彎曲部12 向斜上方延伸而形成。因此,接觸部125向與基板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接觸部125的前端部126以遠離彎曲部123的方式朝向斜下方折返。在彎曲部123形成貫通孔127。另外,從連接部121的端部起在支承部IM的連接部的端部附近的部分也形成貫通孔128。接著,參照圖4及圖5,對端子110、120向基體101的安裝進行說明。首先,在螺母接受部103及螺母接受部104插入螺母140。接著,在貫通孔10 從接觸部115的前端部 116按照接觸部115、支承部114的順序插入端子110,在槽10 插入彎曲部113。由此,端子110的連接部111載置于插入到螺母接受部103的螺母140之上。同樣,在貫通孔106b從接觸部125的前端部1 按照接觸部125、支承部IM的順序插入端子120,在槽106a插入彎曲部123。由此,端子120的連接部121載置于插入到螺母接受部104的螺母140的表面上。在該狀態(tài)下,使穿過墊圈135的螺釘130穿過連接部111的貫通孔112而將螺釘 130和螺母140連結(jié)。同樣,使穿過墊圈135的螺釘130穿過連接部121的貫通孔122而將螺釘130和螺母140連結(jié)。接著,參照圖8 圖10對電路基板的電極和端子臺的端子的連接進行說明。圖8是用于說明端子臺的端子110和電路基板上的電極的端子臺的剖面圖;圖9 是用于說明端子臺的端子120和電路基板上的電極的端子臺的剖面圖。參照圖8及圖9,在端子臺100的基體101上形成有插入電路基板220的插入口107、及用于將在插入口 107插入的電路基板220向基體101的內(nèi)部引導(dǎo)的導(dǎo)向槽108。另外,基體101具有掛止于滑塊210的鉤掛部211的掛止部109。在將端子臺100安裝于設(shè)備主體200時,在基體101的表面(背面)的插入口 107插入電路基板220,使基體101滑動移動直至基體101的掛止部109掛止于滑塊210的鉤掛部211的位置。由此,電路基板 220的端部221在導(dǎo)向槽108上滑動移動并插入基體101的內(nèi)部,端子110、120與電路基板 220的電極接觸。如圖10所示,端子110的支承部114設(shè)置于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第一面)側(cè),在插入口插入的電路基板220的第一面(主表面220a)及第二面(主表面220b) 的法線方向(箭頭指向D的方向)上延伸。接觸部115從支承部114相對于電路基板220 的主表面220a、220b的法線方向朝向電路基板220的插入方向傾斜地延伸。接觸部115與配置在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配置的直接插入端子(電極221a)接觸而形成。端子120的支承部IM設(shè)置于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側(cè),且在電路基板220 的主表面220a、220b的法線方向上延伸。支承部IM的前端(與彎曲部12 連接的部分) 位于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b側(cè)。接觸部125相對于上述法線方向朝向電路基板220的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 接觸部125與配置在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b的直接插入端子(電極221b)接觸。接觸部115的前端部116和接觸部125的前端部1 在電路基板220的插入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錯位。即,從與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或220b垂直的方向俯視電路基板220時,接觸部115的前端部116和接觸部125的前端部1 位于相互不重合的位置。圖11是用于說明端子臺的端子的變形帶來的端子臺的端子和電路基板上的電極接觸的圖。圖11 (A)表示通過將端子臺100安裝于設(shè)備主體200而使電路基板220的端部 221與端子110接觸的狀態(tài)。使端子臺100從該狀態(tài)向設(shè)備主體200移動時,電路基板220 相對于端子臺100移動。因此,在圖11中,表示電路基板220相對于端子臺(端子110、120) 移動,將電路基板220的相對移動方向表示為“插入方向”。當(dāng)電路基板220在插入方向上移動時,通過電路基板220的端部221按壓接觸部 115。由此,端子110的彎曲部11 彎曲,因此,接觸部115被抬起。圖11⑶表示電路基板220的第一面?zhèn)鹊碾姌O與端子110接觸的狀態(tài)。如上所述, 通過電路基板220的端部221將接觸部115抬起。通過彎曲部11 的彈力,接觸部115的前端部116與電路基板220的電極221a接觸。前端部116向電路基板220的第一面(主表面220a)側(cè)彎曲而形成。因此,能夠在接觸部115的前端部116與電極221a接觸的狀態(tài)下,使電路基板220順暢地移動。圖Il(C)表示電路基板220的第二面?zhèn)鹊碾姌O與端子120接觸的狀態(tài)。電路基板220的端部221與端子120的接觸部125的前端部1 接觸。前端部1 朝向電路基板 220的主表面220b側(cè)彎曲而形成。因此,能夠使電路基板220順暢地移動。通過使電路基板220在插入方向上移動,可按下接觸部125。這時,接觸部125的彎曲部12 彈性變形。 通過彎曲部12 的彈力,彎曲部12 的前端部1 保持為與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b 側(cè)的電極221b接觸的狀態(tài)。另外,將端子臺100從設(shè)備主體200卸下的情況下,電路基板220在與圖11所示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相對地移動。端子臺的端子及電路基板上的電極的狀態(tài)從圖Il(C)的狀態(tài)按照圖Il(B)的狀態(tài)、圖Il(C)的狀態(tài)的順序進行變化。即使在該狀態(tài)下,也能夠使電路基板順暢地移動。本實施方式的端子臺100是所謂的直接插入式端子臺。因此,不需要將基臺安裝于電路基板,而同時能夠?qū)㈦娐坊迳系碾姌O和端子臺的端子連接。由此,可以降低成本。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端子臺的端子110、120具有圖6及圖7所示的結(jié)構(gòu)。由此, 能夠?qū)崿F(xiàn)夾持電路基板的結(jié)構(gòu),因此,能夠可靠地使電路基板的電極和端子臺的端子接觸。另外,接觸部115的前端部116和接觸部125的前端部1 在電路基板220的插入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錯位。由此,在使端子臺的端子與電路基板的電極接觸或者從電路基板的電極脫離時,能夠使電路基板順暢地移動?,F(xiàn)有的直接插入式端子臺例如圖17所示,在從基板的插入口向基板的拆裝方向延伸的延長線上設(shè)置有接線部。因此,為了使端子臺的接線部朝向與電路基板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如圖12所示,需要將用于和端子臺100A的連接的基板230相對于電路基板220 垂直地安裝于電路基板220。但是,由于基板的數(shù)量增加,導(dǎo)致成本增加。另外,作為其它的實現(xiàn)方法,也考慮通過面接觸來連接端子臺的端子和電路基板的電極的方法。但是,為了實現(xiàn)該方法,需要用于確保接觸的可可靠性的結(jié)構(gòu),成本仍然會增加。與之相對,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端子110、120分別具備通過連接部大致直角地彎曲的支承部;將支承部的延伸方向設(shè)為上下方向而將連接部配置于上方時按照相對于支承部傾斜的方式折彎的接觸部。由此,即使不在電路基板上設(shè)置基臺,也能夠在與電路基板的主表面平行的方向上拆裝端子臺。在現(xiàn)有的直接插入式端子臺中,也能夠在與電路基板的主表面平行的方向上拆裝端子臺。但是,通過將端子臺連接于電路基板,端子臺及電路基板的整體在端子臺側(cè)變長。 為了解決該問題,必須使端子臺的插入深度(進深)增長、或如圖12所示在電路基板上安裝用于和端子臺連接的基板。但是,在前者的情況下,電路基板的表面中的端子臺所占的部分的面積增大。另外,端子臺所占的部分位于基板的兩面。因此,電路基板表面的安裝面積變小。另一方面, 后者的情況下,產(chǎn)生成本增加的問題。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能夠抑制電路基板表面的占有面積的增加及成本的增加,同時能夠使電路基板的主表面和端子臺的接線部朝向相同的方向。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能夠容易地進行將電線連接于接線部時的作業(yè)。例如圖13 所示,包括現(xiàn)有的直接插入式端子臺100B的電子設(shè)備IA設(shè)置于安裝在建筑物的墻等上的控制盤300中。在控制盤300的進深短的情況下,必須將電子設(shè)備IA縱方向設(shè)置。因此, 電路基板240也成為縱方向設(shè)置的狀態(tài)?,F(xiàn)有的直接插入式端子臺的構(gòu)成中,端子臺的接線部配置于電路基板向端子臺插入的方向上,因此,將電子設(shè)備1為縱方向設(shè)置的情況下,接線部160b成為朝上的狀態(tài)。但是,如果在控制盤的內(nèi)部沒有充分的空間,則用于在朝上的狀態(tài)下的接線部連接電線的作業(yè)耗費時間。與之相對,如圖14所示,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在將電子設(shè)備1縱向設(shè)置的情況下,接線部160朝向水平方向、即控制盤的外側(cè)。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用于在端子臺的接線部連接電線的作業(yè)。
另外,上述構(gòu)成中,接線部是螺紋式的接線部,但接線部的構(gòu)成并不限定于螺紋式。下面,端子110、120中,以端子110為例,對接線部的構(gòu)成進行說明,但下面所說明的構(gòu)成也可應(yīng)用于端子120。例如圖15所示,接線部也可以是夾鉗式的接線部。端子IlOA按照連接部111大致180度折返的方式形成,且該折返的部分上形成凸部111a,這一點與端子110不同。端子臺100上插入電線時,連接部111的折返的部分被按下。利用該部分的彈力,電線在與連接部111的凸部Illa接觸的狀態(tài)下向外殼按壓。由此,可實現(xiàn)連接部11與電線的連接。另外,如圖16所示,接線部也可以是壓接式的接線部。根據(jù)圖16所示的構(gòu)成,端子臺100具有與端子IlOB的接觸部111接觸的壓接部110C。壓接部IlOC利用可彈性變形的材料(例如磷青銅的薄板)形成。通過按下按鈕170,壓接部IlOC的前端被抬起,同時從連接部111離開。該狀態(tài)下,將電線向端子臺插入并使按鈕170離開時,壓接部IllC的前端返回初始的位置,電線向連接部111被按壓。由此,可實現(xiàn)連接部111和電線的連接。另外,端子110的接觸部115及端子120的接觸部125各自傾斜的方向及這些接觸部的配置如在實施方式1中所說明的那樣,并沒有限定。也可將端子Iio及120按照以下說明的各實施方式所示的方式進行配置。通過以下所說明的各實施方式,也可得到與實施方式1帶來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另外,各實施方式的端子臺的整體的構(gòu)成與圖1及圖2所示的構(gòu)成相同,以下將不重復(fù)進行說明。以下對各實施方式的端子臺所具有的端子110及端子120進行詳細說明。(實施方式2)圖19是表示配置于實施方式2的端子臺的內(nèi)部的端子110、120的圖。參照圖19, 端子110的支承部114設(shè)置于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第一面)側(cè),在插入口插入的電路基板220的第一面(主表面220a)及第二面(主表面220b)的法線方向(箭頭D的方向)上延伸。接觸部115按照從支承部114相對于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220b的法線方向,在與電路基板220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傾斜的方式延伸。接觸部115按照與配置在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的直接插入端子(電極221a)接觸的方式而形成。端子120的構(gòu)成及配置與實施方式1的端子臺所具有的端子120的構(gòu)成及配置相同,因此,不再重復(fù)說明。(實施方式3)圖20是表示配置于實施方式3的端子臺的內(nèi)部的端子110、120的圖。參照圖20, 端子110的構(gòu)成及配置與實施方式1的端子臺所具有的端子110的構(gòu)成及配置相同,因此, 不再重復(fù)說明。另一方面,端子120的支承部IM設(shè)置于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側(cè),且在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220b的法線方向上延伸。支承部124的前端(與彎曲部12 連接的部分)位于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側(cè)。接觸部125相對于上述法線方向朝向電路基板220的插入方向傾斜。接觸部125 與配置在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的直接插入端子(電極221c)接觸。(實施方式4)圖21是表示配置于實施方式4的端子臺的內(nèi)部的端子110、120的圖。參照圖21, 端子110的構(gòu)成及配置與實施方式1的端子臺所具有的端子110的構(gòu)成及配置相同,因此,不再重復(fù)說明。端子120的支承部IM設(shè)置于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側(cè),且在電路基板220 的主表面220a、220b的法線方向上延伸。支承部IM的前端(與彎曲部12 連接的部分) 位于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側(cè)。接觸部125相對于上述法線方向朝向與電路基板220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接觸部125與配置在電路基板220的主表面220a的直接插入端子(電極221c)接觸。(實施方式5)圖22是表示配置于實施方式5的端子臺的內(nèi)部的端子110、120的圖。參照圖22, 端子110的構(gòu)成及配置與實施方式2的端子120(參照圖19)的構(gòu)成及配置相同,因此,不
再重復(fù)說明。另一方面,端子120的構(gòu)成及配置與實施方式3的端子120(參照圖20)的構(gòu)成及配置相同,因此,不再重復(fù)說明。(實施方式6)圖23是表示配置于實施方式6的端子臺的內(nèi)部的端子110、120的圖。參照圖23, 端子110的構(gòu)成及配置與實施方式2、5的端子110的構(gòu)成及配置(參照圖19、圖22)相同, 因此,不再重復(fù)說明。另一方面,端子120的構(gòu)成及配置與實施方式4的端子120(參照圖 21)的構(gòu)成及配置相同,因此,不再重復(fù)說明。這次公開的實施方式全部的點都是示例,并不應(yīng)該理解為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并不是由上述的說明,而是由請求的保護范圍進行表示,且包括與請求的保護范圍相等的內(nèi)容及在請求范圍內(nèi)進行所有變更的內(nèi)容。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端子臺,其與配置在基板的第一主表面的周緣部的多個第一直接插入端子、和配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二主表面及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的任一方的周緣部的多個第二直接插入端子連接,其特征在于,該端子臺具備基體,其形成有所述基板的所述周緣部插入的插入口 ;以及配置于所述基體的多個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 所述多個第一端子分別包括第一支承部,其設(shè)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zhèn)惹以诓迦胨霾迦肟诘乃龌宓乃龅谝恢鞅砻婕八龅诙鞅砻娴姆ň€方向上延伸;第一接觸部,其從所述第一支承部與所述第一直接插入端子接觸而形成, 所述多個第二端子分別包括第二支承部,其設(shè)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zhèn)惹以谒龌宓乃龅谝恢鞅砻婕八龅诙鞅砻娴姆ň€方向上延伸;第二接觸部,其從所述第二支承部與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接觸而形成。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第二端子沿所述基板的插入方向配置于比所述多個第一端子更靠前方。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第二直接插入端子配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主表面, 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主表面?zhèn)?,所述第二接觸部從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前端相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與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接觸而形成。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從所述第一主表面及所述第二主表面的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傾斜而延伸,而且,具有第一前端部,在將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線方向設(shè)為上下方向的情況下,通過使所述第一接觸部相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向斜上方折返,由此,該第一前端部與所述第一直接插入端子接觸,所述第二接觸部具有第二前端部,在將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線方向設(shè)為上下方向的情況下,通過相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主表面向斜下方從所述第二接觸部折返,由此,該第二前端部與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接觸,所述第一前端部及所述第二前端部以在所述插入方向的位置相互不同的方式進行配置。
5.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從所述第一主表面及所述第二主表面的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而延伸。
6.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第二直接插入端子配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 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zhèn)龋龅诙佑|部從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前端相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傾斜,與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接觸而形成。
7.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第二直接插入端子配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所述第二支承部的前端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主表面?zhèn)?,所述第二接觸部從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所述前端相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與所述第二直接插入端子接觸而形成。
8.如權(quán)利要求6或7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從所述第一主表面及所述第二主表面的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傾斜而延伸。
9.如權(quán)利要求6或7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從所述第一主表面及所述第二主表面的法線方向朝向所述基板的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而延伸。
10.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臺還具備多個螺紋式的接線部,該接線部用于將所述多個第一端子及所述多個第二端子分別與對應(yīng)的電線電連接。
11.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臺還具備多個夾鉗式的接線部,該接線部用于將所述多個第一端子及所述多個第二端子分別與對應(yīng)的電線電連接。
1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臺還具備多個壓接式的接線部,該接線部用于將所述多個第一端子及所述多個第二端子分別與對應(yīng)的電線電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端子臺,其能夠抑制成本增加,同時減少在電路基板表面上的占有面積。端子臺(100)具有端子(110、120),該端子(110、120)與配置在具有主表面(220a、220b)的電路基板的周緣部的多個電極(221a、221b)(直接插入端子)連接。端子(110)包括設(shè)置于電路基板的主表面(220a)側(cè)的支承部(114)、相對于電路基板(220)的法線方向(箭頭D的方向)向電路基板的插入方向傾斜而延伸的接觸部(115)。端子(120)包括設(shè)置于電路基板的主表面(220a)側(cè),在電路基板的法線方向延伸,其前端以位于電路基板的主表面(220b)側(cè)的方式而形成的支承部(124);相對于電路基板的法線方向朝向電路基板的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傾斜而形成的接觸部(125)。
文檔編號H01R12/72GK102185190SQ201110004500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1月15日
發(fā)明者久米努 申請人:歐姆龍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