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鈾資源勘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隱伏砂巖型鈾礦化信息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一般認為,土壤中鈾元素主要有三個來源:①由原地巖石風化后殘留在土壤中的鈾;②土壤中鋯石、獨居石等難分解礦物中的鈾;③以吸附或弱結合方式存在的活動態(tài)鈾。對于砂巖型鈾礦勘查而言,土壤中的活動態(tài)鈾才具有指示鈾礦化線索的意義。土壤中活動態(tài)的鈾通常呈現(xiàn)鈾酰絡陽離子(uo22+)以及uo2(co3)34-、uo2(oh)3-、(uo2)2co3(oh)3-等陰離子形式存在,可以采用地電化學方法對這些含鈾離子進行提取。在地電化學提取過程中,供電電極附近所吸附的鈾離子,是經過漫長年代在各種地質營力的作用下由地下深部運移到近地表的,其至少由兩部分組成:①土壤次生暈中存在的鈾,其存在形式和組成基本繼承了土壤母巖;②在各種營力作用下由深部礦體遷移至地表土壤中的,這一部分鈾與深部鈾礦化關系密切,主要以吸附或弱結合方式存在。
雖然采用地電化學提取對含鈾離子進行提取,但如何消除土壤次生暈中鈾的干擾、以便有效提取來自深部礦體的鈾離子,是進行隱伏鈾礦化信息識別面臨的主要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隱伏砂巖型鈾礦化信息識別方法,能夠有效識別隱伏砂巖型鈾礦化信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一種隱伏砂巖型鈾礦化信息識別方法,包 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在測線上開展土壤化探取樣,土壤以b層土上部粘土層為主,過篩,自然曬干或烘干后,以備送實驗室分析;
步驟二、在土壤取樣坑的附近1m~2m范圍內,開挖出兩個圓坑;
步驟三、分別在兩個圓坑底部各放入一個地電提取器,并用挖出的土壤回填小坑,同時澆入hno3溶液;
步驟四、將兩個地電提取器分別連接上6v~12v電源的正負極,通電12~48小時后取出地電提取器,裝入紙袋、編號并密封,自然曬干或烘干后,送實驗室分析;
步驟五、對步驟一中過篩后的土壤以及步驟四中地電提取器進行分析測試,分別得到u、th、mo、cu、pb、zn、v、cs、be、bi、li、cr、sn、sb、cd和sr微量元素的土壤全量數(shù)據和地電提取數(shù)據;
步驟六、對地電提取的u及其他元素數(shù)據進行相關分析,篩選出與u相關性大于0.7的重點元素;
步驟七、針對u及與其相關系數(shù)大于0.7的各種元素,采用均值化后的地電提取元素含量數(shù)據除以同一元素的土壤全量數(shù)據,得到各種元素的相對指標;
步驟八、針對某一測點,如果有3種以上元素的相對指標均出現(xiàn)異常值,即認為該測點及其附近區(qū)域為找礦有利地段。
所述的步驟七中,其相對指標計算公式為
ei=(e電/e電均)/(e全/e全均)
ei為第i個測點的相對指標,e電為該測點的地電提取u元素含量,e電均為整條測線地電提取u元素含量的平均值,e全為該測點的土壤全量u元素含量,e全均為整條測線土壤全量u元素含量的平均值。
所述的步驟一中,取樣點距為50m~200m,取樣深度為40cm~60cm。
所述的步驟一中,過篩為過60目~100目篩。
所述的步驟一、步驟一中,烘干溫度不高于60℃。
所述的步驟二中,兩個圓坑兩個間距為50cm~100cm、深度為40cm~60cm、直徑為30cm~40cm。
所述的步驟三中,澆入500ml~1500ml、濃度為5%~20%的hno3溶液。
本發(fā)明的有益技術效果在于:能夠消除土壤次生暈對地電提取結果的影響,增強深部鈾礦化信息,為尋找深部隱伏砂巖礦產提供依據。
本發(fā)明通過開展土壤全量測量和地電提取,采用相對指標來強化來自深部礦體的微弱異常信息,對準確識別隱伏砂巖型鈾礦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隱伏砂巖型鈾礦化信息識別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隱伏砂巖型鈾礦化信息識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在測線上開展土壤化探取樣,點距為50m~200m,取樣深度為40cm~60cm,土壤以b層土上部粘土層為主,過60目~100目篩,自然曬干或低溫烘干(不高于60℃)后,以備送實驗室分析;
步驟二、在土壤取樣坑的附近1m~2m范圍內,開挖出兩個間距為50cm~100cm、深度為40cm~60cm、直徑為30cm~40cm的圓坑;
步驟三、分別在兩個圓坑底部各放入一個地電提取器,并用挖出的土壤回填小坑,同時澆入500ml~1500ml、濃度為5%~20%的hno3溶液;
步驟四、將兩個地電提取器分別連接上6v~12v電源的正負極,通電12~48 小時后取出地電提取器,裝入紙袋、編號并密封,自然曬干或低溫烘干后(不高于60℃),送實驗室分析;
步驟五、采用icp-ms儀器對步驟一中過篩后的土壤以及步驟四中地電提取器進行分析測試,分別得到u、th、mo、cu、pb、zn、v、cs、be、bi、li、cr、sn、sb、cd和sr微量元素的土壤全量數(shù)據和地電提取數(shù)據;
步驟六、對地電提取的u及其他元素數(shù)據進行相關分析,篩選出與u相關性大于0.7的重點元素;
步驟七、針對u及與其相關系數(shù)大于0.7的各種元素,采用均值化后的地電提取元素含量數(shù)據除以同一元素的土壤全量數(shù)據,得到各種元素的相對指標;
步驟八、針對某一測點,如果有3種以上元素的相對指標均出現(xiàn)異常值,即認為該測點及其附近區(qū)域為找礦有利地段。
步驟七中,為了減小土壤次生暈對地電提取結果的影響,同時更加強化來自深部礦體的微弱異常信息,采用均值化的地電提取元素含量除以土壤化探得到的元素含量作為某一元素的相對指標。以u元素為例,其相對指標計算公式見式(1):
ei=(e電/e電均)/(e全/e全均)(1)
式(1)中,ei為第i個測點的相對指標,e電為該測點的地電提取u元素含量,e電均為整條測線地電提取u元素含量的平均值,e全為該測點的土壤全量u元素含量,e全均為整條測線土壤全量u元素含量的平均值。
采用本方法的具體分析如下:
(1)以某砂巖型鈾礦床為例,在長度為2000m的a號測線上開展土壤化探取樣,點距為100m,共有21個測點,取樣深度為45cm,土壤主要為b層的深黃色細砂土,過80目篩,自然曬干后,取每個測點土壤樣品100g裝袋并編 號,以備送實驗室分析。
(2)在每個測點的土壤取樣坑的附近1m范圍內,開挖出兩個間距為75cm、深度為50cm、直徑為40cm的圓坑。
(3)分別在兩個圓坑底部各放入一個地電提取器,并用挖出的土壤回填小坑,同時澆入1000ml、濃度為10%的hno3溶液。
(4)將兩個地電提取器分別連接上9v電源的正負極,通電24小時后取出地電提取器,裝入紙袋、編號并密封,自然曬干后,以備送實驗室分析。
(5)采用icp-ms儀器對步驟(1)中過篩后的土壤以及步驟(4)中地電提取器進行分析測試,分別得到u、th、mo、cu、pb、zn、v、cs、be、bi、li、cr、sn、sb、cd和sr共16種微量元素的土壤全量數(shù)據和地電提取數(shù)據。
(6)對地電提取的u及其他元素數(shù)據進行相關分析,篩選出與u相關性大于0.7的重點元素,為th、mo、pb、v、cs、be、bi和sb共8種元素。
(7)針對u以及與其相關系數(shù)大于0.7的8種元素,采用均值化后的地電提取元素含量數(shù)據除以同一元素的土壤全量數(shù)據,得到各種元素的相對指標。
(8)針對a號測線的21個測點,有3種以上元素的相對指標均出現(xiàn)異常值的測點為3號、5號、6號、9號、15號、16號和18號,即認為這些測點及其附近50m范圍內為成礦有利區(qū),值得開展進一步的地質勘查工作。
上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本發(fā)明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均可以采用現(xiàn)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