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摩托車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
背景技術:
常規(guī)的摩托車離合器分離機構為純機械杠桿分離原理,當離合器分離總力較大時,采用機械式杠桿分離機構使離合器分離,把手往往會給操縱者手感較重且疲勞的感覺。為了讓操縱者能夠較為省力且輕便的操縱把手使離合器分離,就需要設計一種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來使離合器分離。
如現有技術如中國專利摩托車及摩托車離合器【授權公告號cn205503806u】公開了如下技術方案:摩托車離合器,包括操控部件和離合部件,所述操控部件包括:手柄;上泵殼體,所述上泵殼體內開設有兩端開口的油腔;上泵活塞,密封滑動套設于所述油腔的一端,所述手柄用于控制所述上泵活塞在所述油腔內滑動;油管,與所述上泵殼體連接,且與所述油腔的遠離所述手柄的一端連通;下泵殼體,固定于所述離合部件外部,所述下泵殼體上設置有油路通道和活塞腔,所述油路通道與所述活塞腔連通,所述油管與所述油路通道連通;下泵活塞,密封滑動連接于所述活塞腔內,用于驅動所述離合部件的壓盤組件向遠離所述活塞腔的一側移動。上述方案中,通過高壓液壓油直接作用在活塞上,由活塞推動頂桿使離合器分離,這種結構雖然能夠輕松的將離合器分離,但是該結構中,由于活塞的密封性僅靠一個密封件實現,并且活塞與頂桿之間是抵靠接觸的,因此在活塞長久往復使用過程中,高壓的液壓油會滲入到頂桿這一側與機油混合,導致機油質量下降,無法起到正常的潤滑作用,導致離合器無法順暢、快速且穩(wěn)定的分離,影響離合器的使用感受以及其使用壽命,甚至影響整個發(fā)動機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使離合器能夠快速、可靠的分離。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設置于發(fā)動機箱上且與離合器連接,包括用于供高壓液壓油輸入的油路通道、與所述油路通道連通的活塞腔,設置在活塞腔內的活塞和與所述活塞連接用于驅動離合器分離的推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將活塞腔分隔成液壓油腔和機油腔,所述活塞靠近液壓油腔的側壁上設有環(huán)形槽一,靠近機油腔的側壁上設有環(huán)形槽二,所述環(huán)形槽一中設有密封件一,所述環(huán)形槽二中設有密封件二,所述活塞靠近機油腔一側開設有儲油槽,所述推桿組件固連在儲油槽中。
本發(fā)明的原理如下:摩托車具有操作手柄,操作手柄能夠壓迫并提高液壓油的壓力,使其通油路通道進入活塞腔,由于液壓油具有較強的壓力,因此當液壓油作用進入液壓油腔后會作用在活塞靠近液壓油腔一側的端面上,并驅使活塞向機油腔一側移動,從而推動推桿組件遠離活塞腔并驅動離合器分離,在此過程中,由于活塞靠近機油腔一側開設有儲油槽,當活塞向機油腔側移動時,位于機油腔內的機油會在壓力作用下流向儲油槽并逐漸充滿儲油槽,這樣一方面由于機油能夠流向儲油槽,因此機油對活塞靠近機油腔一側的端面的作用力降低,便于活塞向機油腔側移動,從而使推桿機構能夠快速可靠的驅動離合器分離。另一方面,由于作用在活塞端面的機油量降低,因此活塞與機油腔腔壁之間的密封壓力也降低;此外,活塞的靠近液壓油腔側的側壁上和靠近機油腔側的側壁上分別設置密封件一和密封件二,通過雙重密封,提高了活塞的密封性能,又由于活塞的儲油槽設置降低了活塞與機油腔間的密封壓力,因此活塞的密封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液壓油和機油不會發(fā)生混合,機油和液壓油的性能得到保持,即使離合器長久往復運動,本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也能夠快速動作,推動推桿組件驅動離合器可靠、順暢的分離。
在上述的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中,所述活塞靠近液壓油腔一側的端面上開設有誘導槽,所述誘導槽與活塞同軸芯線,所述誘導槽自槽口到槽底方向其橫截面面積逐漸減少。通過設置誘導槽,這樣高壓液壓油的作用在活塞上的作用力集中到槽底,槽底處的壓強越大,這樣活塞能夠更快速的由液壓油腔側向機油腔側滑動,提高了活塞動作的快速性,使得離合器能夠更加快速、可靠的分離。
在上述的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中,所述活塞腔內還設有用于為活塞提供預緊力的彈簧,所述誘導槽的槽底設有彈簧座,所述彈簧一端與活塞腔的腔壁抵靠,所述彈簧的另一端抵靠在彈簧座上。通過彈簧提供預緊力,減少活塞向機油腔運動對液壓油壓力的需求,這樣活塞在受到液壓油作用時能夠更快速的響應并向機油腔運動,有利于提高離合器分離響應速度。
在上述的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中,所述密封件一為皮碗,所述皮碗具有開口的一端朝向液壓油腔。由于皮碗具有開口的一端直徑要比另一端大,因此通過將皮碗的開口一端朝向液壓油腔,這樣當活塞向機油腔移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相對較小,有利于活塞享有快速移動,以推動推桿組件快速、可靠的驅動離合器分離;此外,密封件一還可以是o型圈,通過o型圈實現密封。
在上述的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中,所述儲油槽與活塞同軸,所述儲油槽的截面大于所述推桿組件的截面。由于儲油槽截面大于推桿組件的截面,因此機油腔內的機油能夠在受到活塞擠壓時流入儲油槽,從而減少活塞受到機油的阻力,并且降低活塞與機油腔之間的密封壓力。
在上述的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中,所述彈簧的形狀呈錐臺形,直徑較大的一端抵靠在活塞腔的腔壁上,直徑較小的一端抵靠彈簧座上,且越靠近直徑較大的一端彈簧的圈數越密集。采用這種結構,當液壓油的壓力消除,離合器在離合器自身的復位彈簧作用下重新結合驅使推桿機構向活塞腔移動時,彈簧作用在活塞上的作用力逐漸變大,活塞在向液壓油腔的移動速度逐漸變緩慢,起到緩沖作用,同時也有利于離合器結合過程的平順性。
在上述的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中,所述密封件二為o型圈或者皮碗。通過設置o型圈或者皮碗,提高活塞與活塞腔的密封性,與設置在環(huán)形槽一中的皮碗構成雙重密封,有效防止液壓油與機油混合。
在上述的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中,所述活塞腔開設在發(fā)動機箱的機箱蓋上,所述油路通道開設在機箱蓋上且所述油路通道與活塞腔的腔壁呈一斜角度設置。通過將活塞腔開設在發(fā)動機的機箱蓋上,便于裝配、拆卸以及維修。
在上述的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中,所述推桿組件包括推桿一、鋼珠和推桿二,所述推桿一一端抵靠在儲油槽內,所述鋼珠分別與推桿一和推桿二抵靠,所述推桿二用于與離合器的壓盤連接。推桿一用于將活塞的作用力傳遞給鋼珠,通過鋼珠將作用力傳遞給推桿二,通過推桿二推動壓盤,解除壓盤、飛輪、從動盤之間的壓緊狀態(tài)實現離合器的分離,由于推桿一和推桿二之間設有鋼珠,因此推桿二的轉動不會影響推桿一的滑動。
在上述的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中,所述推桿機構包括推桿一和推桿二,所述推桿一一端抵靠在儲油槽內,所述推桿一另一端與推桿二的一端抵靠,所述推桿二的另一端用于與離合器的壓盤連接,所述推桿二與推桿一相抵靠的一端的斷面為球面。推桿一用于將活塞的作用力傳遞給推桿二,通過推桿二推動壓盤,解除壓盤、飛輪、從動盤之間的壓緊狀態(tài)實現離合器的分離,由于推桿二與推桿一相抵靠的一端端面為球面因此推桿二可以自由旋轉而不影響推桿一的滑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1、開設儲油槽,減少機油阻力,使活塞能夠更快速的向機油腔方向移動,從而推動推桿組件使離合器快速、可靠的分離。
2、設置誘導槽和彈簧,是液壓油的作用力集中并且提供一定預緊力,提高活塞向機油腔移動的響應速度,從而推動推桿組件使離合器快速、可靠的分離。
3、采用皮碗并且使皮碗具有開口的一端朝向液壓油腔,使液壓油無法與機油混合,保證機油和液壓油各自的純度,提高兩者的實用壽命和使用效果,從而保證離合器能夠更穩(wěn)定、順暢的分離。
4、儲油槽的截面面積大于推桿的截面面積,利于機油在受到壓力作用時流入儲油槽,從而減少機油對活塞端面的阻力,使活塞能夠更快速的向機油方向運動,從而保證離合器分離的響應速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放大圖。
圖3是活塞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皮碗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發(fā)動機箱;1a、機箱蓋;2、離合器;2a、壓盤;3、油路通道;4、活塞腔;4a、液壓油腔;4b、機油腔;5、活塞;5a、儲油槽;5b、環(huán)形槽一;5c、環(huán)形槽二;5d、誘導槽;5e、彈簧座;6、推桿組件;6a、推桿一;6b、鋼珠;6c、推桿二;7、密封件一;7a、皮碗;7a1、開口;8、密封件二;9、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設置于發(fā)動機箱1上且與離合器2連接,該機構包括包括油路通道3、活塞腔4,活塞5和推桿組件6。油路通道3和活塞腔4均設置在發(fā)動機箱1的機箱蓋1a上,油路通道3與活塞腔4的腔壁呈一斜角度設置。其中,油路通道3用于輸入高壓的液壓油,該液壓油由摩托車駕駛員通過操作手柄后輸送而來;活塞腔4被活塞5分隔成液壓油腔4a和機油腔4b,液壓油腔4a與油路通道3連通,機油腔4b與發(fā)動機內部連通,活塞5靠近機油腔4b的一側開設有儲油槽5a,推桿組件6的一端與儲油槽5a抵靠,推桿組件6的另一端與離合器2的壓盤2a連接,儲油槽5a與活塞5同軸,儲油槽5a的截面大于推桿組件6的截面。活塞5靠近液壓油腔4a的側壁上設有環(huán)形槽一5b,靠近機油腔4b的側壁上設有環(huán)形槽二5c。環(huán)形槽一5b中設有密封件一7,該密封件一7采用皮碗7a,且皮碗7a具有開口7a1的一側朝向液壓油腔4a;環(huán)形槽二5c中設有密封件二8,該密封件二8采用o型圈或者皮碗7a均可,處于成本考慮可優(yōu)選采用o型圈,需要注意的是:o型圈采用徑向或45°分模,以避免采用軸向分模導致外徑存在分模線,使o型圈在往復運動過程中容易損壞,影響密封效果。
具體來說,如圖2、圖3所示,活塞5靠近液壓油腔4a一側的端面上開設有誘導槽5d,誘導槽5d與活塞5同軸芯線,誘導槽5d自槽口到槽底方向其橫截面面積逐漸減少。當高壓液壓油輸入到液壓油腔4a后,液壓油的作用在活塞5上的作用力集中到槽底,槽底處的壓強越大,活塞5就能夠更快速的由液壓油腔4a側向機油腔4b側滑動,從而提高了活塞5動作的快速性,使得離合器2能夠更加快速、可靠的分離。
如圖2所示,此外,為了使活塞5能夠更快速的響應,在活塞腔4內還設有用于為活塞5提供預緊力的彈簧9,誘導槽5d的槽底設有彈簧座5e,彈簧9一端與活塞腔4的腔壁抵靠,彈簧9的另一端抵靠在彈簧座5e上,彈簧9的設置減少活塞5向機油腔4b運動對液壓油壓力的需求,活塞5在受到液壓油作用時能夠更快速的響應并向機油腔4b方向運動,有利于提高離合器2分離響應速度。需要說明的是彈簧9的形狀呈錐臺形,直徑較大的一端抵靠在活塞腔4的腔壁上,直徑較小的一端抵靠彈簧座5e上,且越靠近直徑較大的一端彈簧9的圈數越密集。
如圖4所示,皮碗7a具有開口7a1的一端朝向液壓油腔4a。由于皮碗7a具有開口7a1的一端直徑要比另一端大,因此通過將皮碗7a的開口7a1一端朝向液壓油腔4a,這樣當活塞5向機油腔4b移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相對較小,有利于活塞5享有快速移動,以推動推桿組件6快速、可靠的驅動離合器2分離。
推桿組件6包括推桿一6a、鋼珠6b和推桿二6c,推桿一6a一端抵靠在儲油槽5a內,鋼珠6b分別與推桿一6a和推桿二6c抵靠,推桿二6c用于與離合器2的壓盤2a連接。推桿一6a用于將活塞5的作用力傳遞給鋼珠6b,通過鋼珠6b將作用力傳遞給推桿二6c,通過推桿二6c推動壓盤2a,解除壓盤2a、飛輪、從動盤之間的壓緊狀態(tài)實現離合器2的分離,由于推桿一6a和推桿二6c之間設有鋼珠6b,因此推桿二6c的轉動不會影響推桿一6a的滑動。
本發(fā)明的原理如下:
需要使離合器2分離時:駕駛員操作手柄能夠壓迫并提高液壓油的壓力,使其通油路通道3進入活塞腔4,由于液壓油具有較強的壓力,因此當液壓油作用進入液壓油腔4a后會作用誘導槽5d的槽底上,并驅使活塞5向機油腔4b一側移動,從而推動推桿組件6遠離活塞腔4并驅動離合器2分離,在此過程中,由于活塞5靠近機油腔4b一側開設有儲油槽5a,當活塞5向機油腔4b側移動時,位于機油腔4b內的機油會在壓力作用下流向儲油槽5a并逐漸充滿儲油槽5a,這樣一方面由于機油能夠流向儲油槽5a,因此機油對活塞5靠近機油腔4b一側的端面的作用力降低,便于活塞5向機油腔4b側移動,從而使推桿機構能夠快速可靠的驅動離合器2分離。另一方面,由于作用在活塞5端面的機油量降低,因此活塞5與機油腔4b腔壁之間的密封壓力也降低;此外,活塞5的靠近液壓油腔4a側的側壁上和靠近機油腔4b側的側壁上分別設置密封件一7和密封件二8,通過雙重密封,提高了活塞5的密封性能,又由于活塞5的儲油槽5a設置降低了活塞5與機油腔4b間的密封壓力,因此活塞5的密封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液壓油和機油不會發(fā)生混合,機油和液壓油的性能得到保持,即使離合器2長久往復運動,本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也能夠快速動作,推動推桿組件6驅動離合器2可靠、順暢的分離。
需要使離合器2重新結合時:駕駛員取消對手柄的操作,液壓油的壓力降低,液壓油對活塞5的作用力消除,推桿組件6在離合器2的壓緊彈簧9的作用下重新結合,在此過程中,壓盤2a帶動推桿組件6向活塞腔4方向移動,并推動活塞5超液壓油腔4a移動,此時,設置在液壓油腔4a內的彈簧9對活塞5施加一個作用力,并且由于彈簧9本身的結構特性導致彈簧9作用在活塞5上的作用力逐漸變大,活塞5在向液壓油腔4a的移動速度逐漸變緩慢,起到緩沖作用,同時也有利于離合器2結合過程的平順性。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中,摩托車的液壓離合器分離機構的基本結構與實施例一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推桿機構包括推桿一6a和推桿二6c,推桿一6a一端抵靠在儲油槽5a內,推桿一6a另一端與推桿二6c的一端抵靠,推桿二6c的另一端用于與離合器2的壓盤2a連接,推桿二6c與推桿一6a相抵靠的一端的斷面為球面。推桿一6a用于將活塞5的作用力傳遞給推桿二6c,通過推桿二6c推動壓盤2a,解除壓盤2a、飛輪、從動盤之間的壓緊狀態(tài)實現離合器2的分離,由于推桿二6c與推桿一6a相抵靠的一端端面為球面因此推桿二6c可以自由旋轉而不影響推桿一6a的滑動。通過采用該推桿機構,結構更加簡單,并且同樣具有良好的離合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