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汽車用動態(tài)減震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447837閱讀:259來源:國知局
汽車用動態(tài)減震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關于一種汽車用動態(tài)減震裝置。



背景技術:

在扭矩轉換器中,設置有鎖定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在該鎖定裝置中,慣性部件相對于固定于渦輪軸的輸出部件能夠相對旋轉地安裝。并且,在輸出部件和慣性部件之間設置有作為彈性部件的扭簧。

這樣,在該鎖定裝置中,由于慣性部件經由扭簧連結于輸出部件,因此,慣性部件及扭簧作為動態(tài)阻尼器而發(fā)揮作用。通過該動態(tài)阻尼器,從渦輪傳遞至渦輪軸的旋轉變動被衰減。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93671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現有的動態(tài)阻尼器在渦輪的扭矩經由渦輪軸向輸入軸輸出時衰減扭矩變動。這種類型的動態(tài)阻尼器,大多用于連結于輸入軸的部件的剛性高的情況,例如前輪驅動的情況等。在此,連結于輸入軸的部件為向變速箱傳遞扭矩的部件。

另一方面,在連結于輸入軸的部件的剛性低的情況下,例如后輪驅動的情況等,由于該剛性低,渦輪有可能共振。這種情況下,由于作為現有的動態(tài)阻尼器的衰減對象的振動數與上述的渦輪的共振振動數不同,因此,通過該現有的動態(tài)阻尼器難以衰減該渦輪的共振引起的扭矩變動。

本發(fā)明鑒于以上問題而作出,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地降低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的扭矩變動的動態(tài)減震裝置。

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1)本發(fā)明的一側面涉及的汽車用動態(tài)減震裝置,設置于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本動態(tài)減震裝置包括:旋轉部件、質量部、彈性部件。旋轉部件,固定于輸出側部件,圍繞旋轉中心旋轉。質量部具有第一收容部。質量部,通過相對于旋轉部件圍繞旋轉中心旋轉,衰減輸出側部件的扭矩變動。彈性部件保持于第一收容部。彈性部件在旋轉方向上彈性連結旋轉部件和質量部。彈性部件通過在第一收容部上滑動產生滯后扭矩。

在本動態(tài)減震裝置中,旋轉部件被固定于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并且,在旋轉部件旋轉時,通過質量部經由彈性部件相對于旋轉部件相對地移動,能夠直接地衰減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的扭矩變動。

在此,在本動態(tài)減震裝置中,當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的扭矩變動被衰減時,在本動態(tài)減震裝置裝置作為目標的對象轉速附近,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的扭矩變動部分地增加。

但是,在本動態(tài)減震裝置中,在彈性部件被保持于質量部的第一收容部的狀態(tài)下,當旋轉部件旋轉時,彈性部件和質量部的第一收容部滑動,產生滯后扭矩。這樣,在本動態(tài)減震裝置中,通過該滯后扭矩,也能夠將部分地增加的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的扭矩變動進行衰減。

這樣,在本動態(tài)減震裝置中,能夠直接地衰減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的主扭矩變動,并且也能夠同時地衰減由于主扭矩變動的衰減而產生的次生的扭矩變動。也就是說,在本動態(tài)減震裝置中,能夠有效地降低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的扭矩變動。

(2)本發(fā)明的其他側面涉及的汽車用動態(tài)減震裝置優(yōu)選如下構成:將滯后扭矩設定為2nm以上并且30nm以下。

這種情況下,由于滯后扭矩被設定為2nm以上并且30nm以下,因此,與現有的動態(tài)減震裝置裝置相比較,在高轉速域中能夠有效地衰減在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上次生地產生的扭矩變動。

(3)本發(fā)明的其他側面涉及的汽車用動態(tài)減震裝置優(yōu)選如下構成:質量部的慣性設定為小于扭矩轉換器的渦輪的慣性。

這種情況下,質量部的慣性相比扭矩轉換器的渦輪的慣性較小地設定。例如,當增大質量部的慣性時,能夠增大相對于對象轉速中的主扭矩變動的衰減效果。另一方面,越增大質量部的慣性,則對象轉速附近的次生扭矩變動有可能變得越大。因此,為了盡力地不使次生扭矩變動增加而衰減主扭矩變動,將質量部的慣性相比渦輪的慣性較小地設定是有效的。也就是說,通過該構成,能夠抑制主扭矩變動衰減時產生的次生扭矩變動的增加。

(4)本發(fā)明的其他側面涉及的汽車用動態(tài)減震裝置優(yōu)選如下構成:旋轉部件包括能夠配置彈性部件的第二收容部。質量部在旋轉中心延伸的方向上配置于旋轉部件的兩側。

這種情況下,彈性部件,在配置于旋轉部件的第二收容部的狀態(tài)下,在旋轉部件的兩側僅被質量部的第一收容部保持。從而,在通過質量部的第一收容部確實地保持彈性部件的狀態(tài)下,能夠使滯后扭矩穩(wěn)定地產生。

(5)本發(fā)明的其他側面涉及的汽車用動態(tài)減震裝置優(yōu)選如下構成:第一收容部具有凸緣部。凸緣部保持彈性部件,能夠相對于彈性部件滑動。

這種情況下,在通過質量部的第一收容部確實地保持彈性部件的狀態(tài)下,在凸緣部能夠使滯后扭矩更為穩(wěn)定地產生。

(6)本發(fā)明的其他側面涉及的汽車用動態(tài)減震裝置優(yōu)選如下構成:旋轉部件的第二收容部具有供彈性部件在旋轉方向上抵接的抵接部。抵接部沿著從旋轉中心在半徑方向上延伸的直線方式形成。

這種情況下,當質量部相對于旋轉部件相對旋轉時,在彈性部件被質量部的第一收容部保持的狀態(tài)下,彈性部件被旋轉部件的第二收容部的抵接部按壓。從而,彈性部件被壓縮。在此,抵接部以沿從旋轉中心在半徑方向上延伸的直線的方式形成。因此,當彈性部件被抵接部按壓時,彈性部件容易在遠離旋轉中心的方向上撓曲,與質量部的第一收容部滑動。從而,能夠使滯后扭矩更為穩(wěn)定地產生。

發(fā)明效果

在本發(fā)明中,在動態(tài)減震裝置中,能夠有效地降低扭矩轉換器的輸出側部件的扭矩變動。

附圖說明

圖1為具備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的扭矩轉換器的截面圖。

圖2為圖1的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的放大截面圖。

圖3為從發(fā)動機側觀察圖1的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的正面圖。

圖4為用于說明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的特性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扭矩轉換器]

圖1中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扭矩轉換器1。發(fā)動機配置于圖1的左側,變速箱配置于圖1的右側。圖1所示的o-o線為扭矩轉換器1的旋轉軸線(旋轉中心的一例)。

扭矩轉換器1為用于從發(fā)動機向變速箱傳遞扭矩的裝置。扭矩轉換器1主要具備:扭矩轉換器主體3、鎖定裝置5、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

[扭矩轉換器主體]

如圖1所示,扭矩轉換器主體3包括:輸入有動力的前蓋11、葉輪13、渦輪15(輸出側部件的一例)、定子19。

前蓋11和葉輪13的外周部被相互焊接。通過前蓋11和葉輪13形成流體室。

渦輪15在流體室內以與葉輪13對向的方式配置。渦輪15包括:渦輪殼體16、固定于渦輪殼體16的內部的多個渦輪葉片17、固定于渦輪殼體16的內周部的渦輪轂18。

渦輪轂18包括:筒狀部18a、從筒狀部18a向徑向外側延伸的凸緣部18b。渦輪殼體16的內周部通過鉚釘11固定于凸緣部18b的外周部。此外,花鍵孔18c形成于渦輪轂18的內周部。用于向變速箱(未圖示)傳遞扭矩的輸入軸連結于花鍵孔18c。

定子19調節(jié)從渦輪15向葉輪13的工作油的流動。定子19在軸方向上,配置于葉輪13的內周部和渦輪15的內周部之間。

<鎖定裝置>

鎖定裝置5配置于前蓋11和渦輪15之間。鎖定裝置5包括:活塞21、離合器部31、阻尼機構41。

活塞21能夠在軸方向上移動。詳細而言,活塞21能夠通過活塞21和前蓋11之間的空間和活塞21和阻尼機構41之間的空間的油壓差移動。

活塞21具有:主體部22、按壓部23。主體部22實質上形成環(huán)狀。主體部22包括第一主體部22a和第二主體部22b。

第一主體部22a的內周部配置于渦輪轂18的外周部。第一主體部22a的內周部,相對于渦輪轂18的外周面,能夠在軸方向上移動自如且能夠相對旋轉地支承。第一主體部22a的內周部和渦輪轂18的外周面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

第二主體部22b的內周部,相對于第一主體部22a的外周部,能夠在軸方向上移動自如且能夠相對旋轉地支承。第二主體部22b的內周部和第一主體部22a的外周部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第二主體部22b的外周端部,相對于后述的固定部的內周部,能夠在軸方向上移動地支承。第二主體部22b的外周部和固定部的內周部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

按壓部23一體地形成于主體部,從主體部向軸方向突出。詳細而言,按壓部23一體地形成于第二主體部22b,從第二主體部22b向軸方向突出。更詳細而言,按壓部23從第二主體部22b的外周部向阻尼機構突出。

離合器部31包括:固定部32、扭矩傳遞部33、多個摩擦部件34、定位部件35。固定部32固定于前蓋11。扭矩傳遞部33在固定部32的內周側與固定部32對向配置。

多個摩擦部件34實質上形成環(huán)狀。多個摩擦部件34,配置于固定部32和扭矩傳遞部33之間。多個摩擦部件34包括:多個第一摩擦部件34a、多個第二摩擦部件34b。第一摩擦部件34a和第二摩擦部件34b軸方向上相互鄰接配置。多個第一摩擦部件34a卡合于固定部32,能夠在軸方向上移動。多個第二摩擦部件34b卡合于扭矩傳遞部33,能夠在軸方向上移動。

定位部件35用于定位摩擦部件34。定位部件35實質上形成環(huán)狀。定位部件35固定于固定部32的軸向端部(固定端相反側的端部)。在定位部件35和活塞21(按壓部23)的軸方向之間配置有多個摩擦部件34。

阻尼機構41包括:一對固定板42、43、輸出凸緣44、多個第一及第二扭簧45、46(外周側的扭簧45、內周側的扭簧46)。

一對固定板42、43為形成環(huán)狀的圓板部件,在軸方向上隔開間隔對向配置。一對固定板42、43的各個,在外周部及內周部包括多個簧收納部42a,43a,42b,43b。

一對固定板42、43的外周部通過固定部件例如鉚釘(未圖示)相互固定。一個固定板42的內周部相比另一個固定板43的內周部向內周側延伸。一個固定板42的內周部通過固定部件例如鉚釘49固定于離合器部31例如扭矩傳遞部33。

輸出凸緣44配置于一對固定板42、43的軸方向間。在輸出凸緣44的外周部及內周部形成有簧收納用的第一及第二開口44a,44b。輸出凸緣44的內周端部44c通過鉚釘11固定于渦輪轂18的凸緣部18b。

第一扭簧45(外周側扭簧)配置于輸出凸緣44的外周側的第一開口44a,被一對固定板42、43的外周側簧收納部42a,43a支承。第二扭簧46(內周側扭簧)配置于輸出凸緣44的內周側的第二開口44b,被一對固定板42、43的內周側簧收納部42b,43b支承。

<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

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衰減預定的轉速域中的扭矩變動。在此,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以能夠衰減高轉速域中的扭矩變動的方式設定。

如圖2所示,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安裝于扭矩轉換器主體3例如渦輪殼體16。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包括:減震板51(旋轉部件的一例)、一對慣性環(huán)57(質量部的一例)、多個第三扭簧60(彈性部件的一例)。

如圖2及圖3所示,減震板51為實質上形成環(huán)狀的圓板部件。減震板51包括:形成環(huán)狀的圓板部52、多個簧配置部53、多個支承突起54。圓板部52的內周端部固定于渦輪殼體16。例如圖2所示,圓板部52的內周端部通過焊接固定于渦輪殼體16。如圖3所示,多個簧配置部53分別一體地形成于圓板部52,從圓板部52向徑向外側突出。各簧配置部53在圓周方向上隔開預定的間隔設置。也就是說,在圓周方向上相互鄰接的簧配置部53之間設置有凹部55。

各簧配置部53(第二收容部的一例)具有簧配置用的第三開口63。第三扭簧60配置于第三開口63。第三扭簧60的端部能夠抵接于在第三開口63上圓周方向上相互對向的一對開口緣部63a(圓周方向的一對緣部;抵接部的一例)。一對開口緣部63a的各個,以沿從扭矩轉換器1的旋轉軸線沿半徑方向延伸的直線c1的方式形成(參照圖3)。在第三開口63上在徑方向上相互對向的一對壁部和第三扭簧60的外周部以預定的間隔設置。

多個支承突起54在徑方向上定位慣性環(huán)57。詳細而言,多個支承突起54在徑方向上定位一對慣性環(huán)57的一個(后述的第一慣性環(huán)58)。多個支承突起54從圓板部52向鎖定裝置5突出。多個支承突起54的各個在圓周方向上隔開預定的間隔,一體地形成于圓板部52。

如圖2及圖3所示,一對慣性環(huán)57經由第三扭簧60而連結于減震板51。換言之,一對慣性環(huán)57相對于減震板51的相對旋轉由第三扭簧60控制。通過該控制抑制扭矩轉換器1的共振。

在此,為了有效地衰減高轉速域中的扭矩變動,一對慣性環(huán)57的慣性相比扭矩轉換器1的渦輪15的慣性較小地設定。例如,一對慣性環(huán)57的慣性設定為扭矩轉換器1的渦輪15的慣性的1/20。

一對慣性環(huán)57由第一慣性環(huán)58和第二慣性環(huán)59構成。第一慣性環(huán)58和第二慣性環(huán)59實質上為環(huán)狀的部件。第一慣性環(huán)58和第二慣性環(huán)59能夠相對于減震板51旋轉。

第一慣性環(huán)58和第二慣性環(huán)59在軸方向上隔開間隔配置。在第一慣性環(huán)58和第二慣性環(huán)59的軸方向間配置有減震板51。第一慣性環(huán)58和第二慣性環(huán)59通過固定部件例如鉚釘56在軸方向上相互連結。鉚釘56的軸部配置于減震板51的凹部55。

通過該構成,在第一慣性環(huán)58支承于減震板51的支承突起54的狀態(tài)下,第一慣性環(huán)58和第二慣性環(huán)59在減震板51的軸方向兩側能夠相對于減震板51在圓周方向上相對旋轉。

接著,說明第一慣性環(huán)58和第二慣性環(huán)59的構成。

第一慣性環(huán)58包括第一環(huán)主體部65和第一窗部66(第一收容部的一例)。第一環(huán)主體部65實質上形成環(huán)狀。第一窗部66保持第三扭簧60,能夠在第三扭簧60上滑動。第一窗部66及第三扭簧60的滑動阻力所產生的滯后扭矩例如設定為2nm以上并且30nm以下的范圍。

通過設定為該滑動阻力,在高轉速域中產生了二次扭矩變動(將于后述)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地衰減該二次扭矩變動。

第一窗部66為在圓周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狀的開口。一對第一凸緣部67、68設置于第一窗部66。例如,一對第一凸緣部67、68以在徑方向上相互對向的方式設置。并且,一對第一凸緣部67、68向鎖定裝置5接近。

更具體而言,一個第一凸緣部67(外周側的凸緣部)包括: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和外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7b。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在第一窗部66的徑向外側的緣部在圓周方向上延伸。外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7b覆蓋在第一窗部66中在圓周方向上相互對向的緣部的徑向外側的拐角部。

另一方的第一凸緣部68(內周側的凸緣部)包括: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和內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8b。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使第一窗部66中的徑向內側的緣部在圓周方向上延伸。內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8b覆蓋在第一窗部66中在圓周方向上相互對向的緣部的徑向內側的拐角部。

外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7b及內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8b保持第三扭簧60的端部。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及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能夠在第三扭簧60上滑動。

第二慣性環(huán)59包括第二環(huán)主體部75和第二窗部76(第一收容部的一例)。第二環(huán)主體部75實質上形成環(huán)狀。第二窗部76保持第三扭簧60,能夠在第三扭簧60上滑動。

第二窗部76為在圓周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狀的開口。一對第二凸緣部77、78設置于第二窗部76。例如,一對第二凸緣部77、78以在徑方向上相互對向的方式設置。并且,一對第二凸緣部77、78向渦輪15接近。

一對第二凸緣部77、78與一對第一凸緣部67、68同樣地,包括: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外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7b、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以及內周側的角凸緣部68b。上述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外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7b、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以及內周側的角凸緣部68b沒有直接地體現于附圖,在圖3中記載于括號內。

此外,除了一對第二凸緣部77、78向渦輪15接近這一點之外,第二凸緣部77、78的構成與第一凸緣部67、68的構成相同。因此,在此,關于第二凸緣部77、78的構成省略詳細的說明。在此省略的說明與第一凸緣部67、68的相當。

多個第三扭簧60配置于減震板51的簧配置部53、第一慣性環(huán)58的第一窗部66、第二慣性環(huán)59的第二窗部76。

詳細而言,第三扭簧60的兩端部能夠抵接于減震板51的簧配置部53中的一對開口緣部63a。并且,第三扭簧60的兩端部抵接于第一慣性環(huán)58及第二慣性環(huán)59中的外周側的一對拐角凸緣部67b、77b及內周側的一對拐角凸緣部68b、78b,通過上述的拐角凸緣部67b、77b、68b、78b保持。進一步,第三扭簧60的外周部,能夠相對于第一慣性環(huán)58及第二慣性環(huán)59中的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77a及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78a滑動。

在上述的第三扭簧60中,當第一慣性環(huán)58及第二慣性環(huán)59相對于減震板51相對旋轉時,在第三扭簧60的兩端部的一個被第一慣性環(huán)58及第二慣性環(huán)59中的拐角凸緣部67b,77b,68b,78b保持的狀態(tài)下,通過減震板51的一對開口緣部63a的某一個被壓縮。這種情況下,減震板51的一對開口緣部63a的某一個抵接于第三扭簧60的兩端部的另一個。

[扭矩轉換器的動作]

在前蓋11及葉輪13旋轉的狀態(tài)下,工作油從葉輪13向渦輪15流動,動力經由工作油從葉輪13向渦輪15傳遞。被傳遞至渦輪15的動力經由渦輪轂18被傳遞至用于將扭矩向變速箱傳遞的輸入軸(未圖示)。

當輸入軸的轉速變?yōu)橐欢ǖ霓D速時,鎖定裝置5打開,動力從前蓋11經由鎖定裝置5被機械地傳遞至渦輪轂18。具體而言,通過油壓的變化,活塞21向變速箱側移動,多個摩擦部件34被活塞21(按壓部23)和離合器部31的定位部件35夾持。于是,前蓋11的動力從離合器部31的扭矩傳遞部33向一對固定板42、43傳遞。于是,該動力經由一對固定板42、43、外周側及內周側的扭簧45、46而被傳遞至輸出凸緣44,向渦輪轂18輸出。

<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的動作>

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安裝于扭矩轉換器主體3例如渦輪殼體16。從而,渦輪15的扭矩變動被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抑制。以下對于本實施方式中的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進行詳細說明。

例如,在未設置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的情況下,如圖4所示,有時在發(fā)動機的預定的轉速域例如高轉速域(1900rpm)附近發(fā)生扭矩變動(參照特性曲線e1)??紤]該扭矩變動為渦輪15由于輸入軸的剛性或連結于輸入軸的部件的剛性等而產生共振。

另一方面,在設置有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的情況下,如圖4所示,上述高轉速域中的扭矩變動(一次扭矩變動t1)被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衰減(參照特性曲線e2~e4)。這樣,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例如一對慣性環(huán)57及多個第三扭簧60,以能夠有效地衰減上述高轉速域中的一次扭矩變動的方式設定。

在此,在這種情況下,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雖然能夠衰減作為目標的對象轉速的一次扭矩變動t1(主扭矩變動的一例),該對象轉速附近的扭矩變動例如1700rpm及2000rpm附近的第二扭矩變動t2(次生的扭矩變動的一例)部分地增加(例如,參照特性曲線e2)。此外,在圖4中,例如將1900rpm設定為對象轉速。

但是,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第三扭簧60通過與第一慣性環(huán)58(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及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以及第二慣性環(huán)59(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77a及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78a)滑動,產生滯后扭矩(滑動阻力產生的扭矩)。通過該滯后扭矩,上述的二次扭矩變動t2衰減(特性e3、特性e4)。

特別是,二次扭矩變動t2中的低轉速側的扭矩變動例如1700rpm附近的二次扭矩變動t2被有效地衰減。此外,特性曲線e2為未考慮滯后扭矩的情況。并且,特性曲線e3及特性曲線e4的滯后扭矩例如被設定為2nm以上30nm以下的范圍。特性曲線e3及特性曲線e4的差異為滯后扭矩的大小的差異,特性e3的滯后扭矩小于特性e4的滯后扭矩。

在此,當發(fā)動機的轉速變大時,滯后也變大,因此,就二次扭矩變動t2中的高轉速域側的扭矩變動例如2000rpm附近的扭矩變動而言,滯后扭矩的大小產生的影響變小。

這樣,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通過慣性環(huán)57及第三扭簧60衰減對象轉速中的一次扭矩變動t1,且通過滯后扭矩衰減一次扭矩變動t1的衰減時產生的二次扭矩變動t2。

[特征]

(1)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減震板51固定于扭矩轉換器1的渦輪15。并且,在減震板51旋轉時,由于慣性環(huán)57經由第三扭簧60相對于減震板51相對地移動,因此,能夠直接地衰減渦輪15的一次扭矩變動t1。

在此,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當渦輪15的一次扭矩變動t1被衰減時,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作為目標的對象轉速附近,渦輪15的扭矩變動部分地增加。

但是,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當減震板51在第三扭簧60被慣性環(huán)57的第一窗部66及第二窗部76保持的狀態(tài)下旋轉時,第三扭簧60和慣性環(huán)57的第一窗部66及第二窗部76滑動,產生滯后扭矩。這樣,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通過該滯后扭矩,也能夠衰減部分地增加的渦輪15的二次扭矩變動t2。

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能夠直接地衰減渦輪15的一次扭矩變動t1,并且也能夠同時地衰減由于一次扭矩變動t1的衰減而產生的二次扭矩變動t2。也就是說,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能夠有效地降低扭矩轉換器1的渦輪15的扭矩變動。

(2)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由于滯后扭矩被設定為2nm以上并且30nm以下,因此,與現有的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相比較,在高轉速域中能夠有效地衰減在扭矩轉換器1的渦輪15上次生地產生的二次扭矩變動t2。

(3)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一對慣性環(huán)57的慣性設定為小于扭矩轉換器1的渦輪15的慣性。例如,當增大慣性環(huán)57的慣性時,能夠增大相對于對象轉速中的一次扭矩變動t1的衰減效果。另一方面,越增大慣性環(huán)57的慣性,則對象轉速附近的二次扭矩變動t2有可能變得越大。因此,為了極力地不使二次扭矩變動t2增加而衰減一次扭矩變動t1,將慣性環(huán)57的慣性相比渦輪15的慣性較小地設定是有效的。也就是說,通過該構成,能夠抑制一次扭矩變動t1衰減時產生的二次扭矩變動t2的增加。

(4)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第三扭簧60,在配置于減震板51的簧配置部53的狀態(tài)下,在減震板51的兩側僅通過慣性環(huán)57的第一窗部66及第二窗部76保持。從而,在通過慣性環(huán)57的第一窗部66及第二窗部76確實地保持第三扭簧60的狀態(tài)下,能夠使滯后扭矩穩(wěn)定地產生。

(5)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在通過慣性環(huán)57中的第一窗部66及第二窗部76的外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7b及內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8b確定地保持第三扭簧60的狀態(tài)下,在慣性環(huán)57中的第一窗部66及第二窗部76的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及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中能夠使滯后扭矩更穩(wěn)定地產生。

(6)在本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7中,當慣性環(huán)57相對于減震板51相對旋轉時,在第三扭簧60被慣性環(huán)57的第一窗部66及第二窗部76保持的狀態(tài)下,第三扭簧60被減震板51中的簧配置部53的開口緣部63a按壓。從而,第三扭簧60被壓縮。在此,開口緣部63a以沿從旋轉中心沿半徑方向延伸的直線c1的方式形成。因此,當第三扭簧60被開口緣部63a按壓時,第三扭簧60易于向遠離旋轉中心的方向撓曲,與慣性環(huán)57的第一窗部66及第二窗部76滑動。從而,能夠使滯后扭矩更為穩(wěn)定地產生。

[其他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的前提下,能夠進行各種變形或者修正。(a)在前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鎖定裝置5包括第一扭簧45及第二扭簧46的情況下的示例,鎖定裝置5的構成不限于前述實施方式,可以以其他方式構成。

(b)在前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離合器部31具有多個摩擦部件34(第一摩擦部件34a及第二摩擦部件34b)的情況的示例,離合器部31的構成不限于前述實施方式,可以以其他方式構成。

(c)在前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第一凸緣部67、68及第二凸緣部77、78中的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及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形成圓弧狀的情況的示例。但是,只要第三扭簧60和第一凸緣部67、68及第二凸緣部77、78滑動、能夠產生上述的滯后扭矩,可以以其他方式形成第一凸緣部67、68及第二凸緣部77、78的形狀。例如,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及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可以為圓弧以外的形狀。

(d)在前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第三扭簧60能夠在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77a及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78a的雙方上滑動的情況的示例。取而代之,也可以以第三扭簧60僅能夠在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77a上滑動的方式構成第一凸緣部67、68以及第二凸緣部77、78。

此外,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第一凸緣部67、68以及第二凸緣部77、78:在低轉速域中,第三扭簧60能夠在外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7a、77a及內周側的圓弧凸緣部68a、78a的雙方上滑動;在高轉速域中,第三扭簧60僅能夠在外周側的拐角凸緣部67b、78b上滑動。

附圖標記說明

1扭矩轉換器;7動態(tài)阻尼器裝置;15渦輪;51減震板;53簧配置部;57慣性環(huán);60第三扭簧;66第一窗部;76第二窗部;o旋轉中心。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