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隔振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89081閱讀:253來源:國知局
隔振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隔振裝置,該隔振裝置適用于例如機動車、工業(yè)機械等并吸收和衰減諸如發(fā)動機等的振動產(chǎn)生部的振動。本申請要求于2014年4月8日提交的日本申請?zhí)卦?014-079418號的優(yōu)先權,其內容通過引用合并于此。



背景技術:

作為這種類型的隔振裝置,例如,已知專利文獻1中所公開的構造。這種隔振裝置包括:筒狀的第一安裝構件,其與振動產(chǎn)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一者連結;第二安裝構件,其與振動產(chǎn)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另一者連結;彈性體,其使第一安裝構件和第二安裝構件連結;以及分隔構件,其被構造成將第一安裝構件內的封入液體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該隔振裝置還包括:第一限制通路和第二限制通路,其使第一液室與第二液室彼此連通;缸室,其設置在第一液室與第二液室之間;以及柱塞構件,其以能夠在該缸室的開放位置與封閉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配置。

例如,該隔振裝置會被輸入諸如怠速振動和抖動振動等的具有不同頻率的多種振動。為此,在該隔振裝置中,第一限制通路和第二限制通路的共振頻率被設定(轉變)為不同種類的振動的頻率。柱塞構件根據(jù)輸入振動的頻率而在開放位置與封閉位置之間移動時,使得供液體流過的限制通路在第一限制通路與第二限制通路之間切換。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20598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傳統(tǒng)的隔振裝置中,在使結構簡單化和制造簡易化方面存在改進的空間。

另外,在傳統(tǒng)的隔振裝置中,例如,在諸如頻率比限制通路的由限制通路的路徑長度、截面面積等確定的共振頻率高且振幅極小的微振動等的不期望振動被輸入時,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會因限制通路的阻塞等而增大。結果,這可能會影響諸如機動車的乘坐舒適性等的隔振裝置的產(chǎn)品特性。

鑒于上述問題做出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在確保產(chǎn)品特性的同時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制造的簡易化的隔振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完成該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以下方案。

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種隔振裝置,所述隔振裝置包括:筒狀的第一安裝構件,所述第一安裝構件與振動產(chǎn)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一者連結;第二安裝構件,所述第二安裝構件與所述振動產(chǎn)生部和所述振動接收部中的另一者連結;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第一安裝構件與所述第二安裝構件連結;以及分隔構件,所述分隔構件將所述第一安裝構件內的封入液體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其中,在該隔振裝置中,所述第一液室和所述第二液室中的至少一者以所述彈性體作為壁面的一部分。在所述隔振裝置中,所述分隔構件形成有使所述第一液室與所述第二液室連通的渦室單元。所述渦室單元設置有第一連通部、第二連通部和環(huán)狀的渦室,所述第一連通部使所述渦室與所述第一液室連通,所述第二連通部使所述渦室與所述第二液室連通。所述第一連通部和所述第二連通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整流路,所述整流路從所述分隔構件的比所述渦室靠所述渦室的徑向上的內側的部分朝向所述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且所述整流路在所述渦室的面向所述徑向上的外側的內周面處、在所述渦室的周向上開口。所述渦室被形成為使從所述整流路流入所述渦室內部的液體與該液體的流速相對應地旋轉。

在這種情況下,當振動被輸入時,液體通過渦室在第一液室與第二液室之間流通,如果從整流路流入渦室的液體的流速顯著地快,則會在渦室內形成液體的渦流。因而,液體的壓力損失會因例如形成渦流時產(chǎn)生的能量損失、因液體與渦室的壁面之間的摩擦的能量損失等而增大,進而吸收和衰減振動。另一方面,如果從整流路流入渦室的液體的流速慢,則會抑制液體在渦室內的旋轉。因而,因液體在渦室內平緩通過而抑制了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

根據(jù)該隔振裝置,在渦室內形成液體的渦流,使得液體的壓力損失增大,進而能夠吸收和衰減振動。例如,當諸如怠速振動和抖動振動等的通常振動被輸入時,無論振動的頻率如何,均能夠與液體的流速相對應地吸收和衰減振動。另外,由于整流路在渦室的內周面處、在渦室的周向上開口,所以通過增大渦室的外徑確保了渦流的尺寸,進而能夠可靠地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另外,整流路配置在渦室的徑向上的內側,從而能夠實現(xiàn)隔振裝置的緊湊化。因此,能夠在吸收和衰減具有不同頻率的不同種類振動的同時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制造的簡易化。

另外,由于在流速慢且液體在渦室內的旋轉被抑制的狀態(tài)下,能夠抑制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所以當液體的流速比通常振動被輸入時的液體的流速慢時,例如當諸如頻率比通常振動高且振幅極小的微振動等的不期望的振動被輸入時,能夠抑制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因而,能夠容易地確保隔振裝置的產(chǎn)品特性。

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中,在上述第一方面的隔振裝置中,所述第一連通部和所述第二連通部兩者中均包括所述整流路。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第一連通部和第二連通部兩者中均包括整流路,所以從第一液室向第二液室流通的液體會經(jīng)由作為包括在第一連通部中的整流路的第一整流路流入渦室,從而能夠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并且從第二液室向第一液室流通的液體經(jīng)由作為包括在第二連通部中的整流路的第二整流路也流入渦室,從而能夠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因而,能夠有效地吸收和衰減振動。

在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中,在上述第二方面的隔振裝置中,所述第一連通部中包括作為所述整流路的第一整流路,所述第二連通部中包括作為所述整流路的第二整流路,所述第一整流路和所述第二整流路朝向所述徑向上的外側延伸的同時共同沿所述周向上的一個方向逐漸地延伸。

在這種情況下,在從第一連通部經(jīng)由第一整流路流入渦室內的液體在渦室內沿上述周向上的一個方向旋轉之后,液體經(jīng)由第二整流路流入第二連通部。此時,由于第二整流路與第一整流路共同朝向上述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且沿上述周向上的一個方向延伸,所以液體在渦室內沿上述周向旋轉的方向和第二整流路沿上述周向延伸的方向共同地設定為上述周向上的一個方向。因而,在渦室內旋轉的液體難以流入第二整流路,進而能夠有效地使液體在渦室內旋轉。換言之,能夠充分地確保供液體移動的距離,進而能夠更可靠地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

另外,在從第二連通部經(jīng)由第二整流路流入渦室內的液體在渦室內沿上述周向上的一個方向旋轉之后,液體經(jīng)由第一整流路流入第一連通部。此時,由于第一整流路與第二整流路共同朝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且沿上述周向上的一個方向延伸,所以液體在渦室內沿上述周向旋轉的方向和第一整流路沿上述周向延伸的方向共同地設定為上述周向上的一個方向。因而,在渦室內旋轉的液體難以流入第一整流路,進而能夠有效地使液體在渦室內旋轉。換言之,能夠充分地確保供液體移動的距離,進而能夠更可靠地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

在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中,根據(jù)上述第一至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隔振裝置,所述第一連通部和所述第二連通部中的包括所述整流路的連通部設置有所述分隔構件的比所述渦室靠所述徑向上的內側的中繼室。所述中繼室經(jīng)由在所述渦室的軸向上開口的開口部與所述第一液室或所述第二液室連通,并且所述整流路從所述中繼室的面向所述徑向上的內側的內周面朝向所述徑向上的外側延伸,所述整流路在所述渦室的所述內周面處開口。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整流路從中繼室的內周面朝向上述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在渦室的內周面處開口,所以在沿軸向從第一液室或第二液室流入中繼室的液體沿上述徑向流動通過整流路之后,液體能夠沿上述周向從渦室的內周面流入渦室。因而,能夠容易且精確地使從整流路流入渦室的液體與該液體的流速相對應地旋轉。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在確保產(chǎn)品特性的同時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制造的簡易化。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的縱截面圖。

圖2是示出構成圖1所示的隔振裝置的分隔構件的平面圖。

圖3是示出圖2所示的分隔構件的主要部分的橫截面圖。

圖4是示出圖2所示的分隔構件的包括芯部的主要部分露出的狀態(tài)的縱截面圖。

圖5是示出構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變型例的隔振裝置的分隔構件的主要部分的橫截面圖。

圖6是示出構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變型例的隔振裝置的分隔構件的主要部分的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圖1至圖4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隔振裝置的一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隔振裝置10設置有:筒狀的第一安裝構件11,其與振動產(chǎn)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一者連結;第二安裝構件12,其與振動產(chǎn)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另一者連結;彈性體13,其使第一安裝構件11與第二安裝構件12彼此連結;以及分隔構件16,其將第一安裝構件11內的封入液體L的液室分隔成主液室(第一液室)14和副液室(第二液室)15,主液室14以彈性體13作為壁面的一部分。

在圖示的示例中,第二安裝構件12被形成為柱狀,彈性體13被形成為筒狀,并且第一安裝構件11、第二安裝構件12和彈性體13以具有共用軸線的方式同軸地配置。以下,將該共用軸線稱作軸線O(第一安裝構件的軸線),將軸線O方向(渦室的軸向)上的主液室14側稱作一側,將副液室15側稱作另一側,將與軸線O正交的方向稱作徑向,并且將繞著軸線O的方向稱作周向。

當隔振裝置10安裝于例如機動車時,第二安裝構件12與用作振動產(chǎn)生部的發(fā)動機連結,第一安裝構件11經(jīng)由支架(未示出)與用作振動接收部的車體連結,由此抑制了發(fā)動機的振動傳遞至車體。隔振裝置10為液體封入型隔振裝置,其中諸如乙二醇、水或硅油等的液體L被封入第一安裝構件11的液室中。

第一安裝構件11設置有:一側外筒體21,其位于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以及另一側外筒體22,其位于軸線O方向上的另一側。

彈性體13與一側外筒體21的位于一側的端部在液密狀態(tài)下連結,并且一側外筒體21的位于一側的開口部被彈性體13封閉。一側外筒體21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21a形成有比其它部分大的直徑。另外,一側外筒體21的內部為主液室14。主液室14的液壓隨著振動被輸入時彈性體13的變形和主液室14的內容積的改變而改變。

一側外筒體21的繞著軸線O遍及一側外筒體21的整周連續(xù)延伸的環(huán)狀槽21b形成在一側外筒體21的從另一側與連結于彈性體13的部分相連的部分。

隔膜17與另一側外筒體22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在液密狀態(tài)下連結,并且另一側外筒體22的位于另一側的開口部被隔膜17封閉。另一側外筒體22的位于一側的端部22a形成有比其它部分大的直徑并嵌合在一側外筒體21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21a內。分隔構件16嵌合在另一側外筒體22內。另一側外筒體22的位于分隔構件16與隔膜17之間的部分為副液室15。副液室15以隔膜17作為壁面的一部分并隨著隔膜17的變形而擴展或收縮。另一側外筒體22的幾乎全部區(qū)域被與隔膜17形成為一體的橡膠膜覆蓋。

內螺紋部12a與軸線O同軸地形成于第二安裝構件12的位于一側的端面。第二安裝構件12從第一安裝構件11向一側突出。朝向徑向外側突出且繞著軸線O遍及第二安裝構件12的整周連續(xù)延伸的凸緣部12b形成于第二安裝構件12。凸緣部12b向一側遠離第一安裝構件11的位于一側的端緣。

彈性體13由諸如橡膠材料等的彈性構件形成,并且被形成為直徑從一側朝向另一側逐漸增大的筒狀。彈性體13的位于一側的端部與第二安裝構件12連結,彈性體13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與第一安裝構件11連結。

第一安裝構件11的一側外筒體21的內周面的幾乎全部區(qū)域被與彈性體13形成為一體的橡膠膜覆蓋。

分隔構件16被形成為與軸線O同軸配置的圓盤狀并嵌合在第一安裝構件11內。分隔構件16設置有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16a。凸緣部16a設置在分隔構件16的位于一側的端部。凸緣部16a配置在另一側外筒體22的位于一側的端部22a內。

分隔構件16中形成有使主液室14與副液室15連通的渦室單元30,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僅經(jīng)由渦室單元30彼此連通。

多個渦室單元30設置在分隔構件16中。多個渦室單元30被形成為具有相同的形狀和尺寸。多個渦室單元30中的一個渦室單元30與軸線O同軸地配置,其余的多個渦室單元30被沿周向配置成從徑向上的外側圍繞與軸線O同軸配置的那個渦室單元30。

渦室單元30設置有:環(huán)狀的渦室31;第一連通部32,其使渦室31與主液室14連通;和第二連通部33,其使渦室31與副液室15連通。

用作渦室31的軸線的渦室軸線M沿軸線O方向與軸線O平行地延伸。

如圖2至圖4所示,第一連通部32設置有第一中繼室32a,第二連通部33設置有第二中繼室33a。

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二中繼室33a比渦室31靠渦室31的徑向(以下稱作渦室徑向)上的內側地配置并與渦室軸線M同軸地配置。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二中繼室33a的內周面(形成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二中繼室33a的將稍后說明的芯部39d的內周面)被形成為繞著渦室軸線M的圓形形狀。第一中繼室32a經(jīng)由在軸線O方向上開口的開口部與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中的一者連通,第二中繼室32a經(jīng)由在軸線O方向上開口的開口部與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中的另一者連通。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中繼室32a經(jīng)由在軸線O方向上開口的開口部與主液室14連通,第二中繼室33a經(jīng)由在軸線O方向上開口的開口部與副液室15連通。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二中繼室33a被形成為在軸線O方向上彼此對稱。

如圖2至圖4所示,第一連通部32設置有第一整流路32b,第二連通部33設置有第二整流路33b(這里,可以設置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中的至少一者)。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從分隔構件16的比渦室31靠渦室徑向上的內側的部分朝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且在渦室31的面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的內周面(形成渦室31的將稍后說明的芯部39d的外周面)處、在用作渦室31的周向的繞著渦室軸線M的方向(以下稱作渦室周向)上開口。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分別從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二中繼室33a的面向渦室徑向上的內側的內周面(形成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二中繼室33a的將稍后說明的芯部39d的內周面)朝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且在渦室31的面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的內周面處開口。

第一整流路32b使第一中繼室32a與渦室31連通。在從軸線O方向觀察渦室31的平面圖中,一對第一整流路32b相對于渦室軸線M點對稱地配置,第一中繼室32a夾在一對第一整流路32b之間。一對第一整流路32b從第一中繼室31a沿如下方向延伸:該方向沿著與軸線O垂直的正交面。

第二整流路33b使第二中繼室33a與渦室31連通。在上述平面圖中,一對第二整流路33b相對于渦室軸線M點對稱地配置,第二中繼室33a夾在一對第二整流路33b之間。一對第二整流路33b從第二中繼室33a沿如下方向延伸:該方向沿著與軸線O垂直的正交面。

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朝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延伸的同時共同沿渦室周向上的一個方向逐漸地延伸。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被形成為具有相同的形狀和尺寸并被配置成在平面圖中彼此重疊。在平面圖中,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的寬度從渦室徑向上的內側朝向外側逐漸減小。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的面向渦室軸線M的側面被形成為凸曲面狀,該凸曲面狀在平面圖中沿渦室周向上的另一方向凸出。

在本實施方式中,渦室31被形成為使從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流入渦室31內的液體L與該液體L的流速相對應地旋轉。從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流入渦室31的液體L沿著渦室31的面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的內周面旋轉流動。

如圖1所示,分隔構件16由包括中央分割體39和一對外側分割體40的三個分割體39、40形成。分隔構件16被形成使得一對外側分割體40在軸線O方向上夾著中央分割體39,例如,三個分割體39、40在軸線O方向上通過諸如螺栓等的固定部件(未示出)固定。

中央分割體39包括面向軸線O方向的板狀主體部39a。主體部39a與軸線O同軸地配置。主體部39a形成有構成渦室31的多個通孔39c。每個通孔39c內均配置有沿軸線O方向延伸的筒狀芯部39d。芯部39d的外周面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經(jīng)由橋接部39e與主體部39a連結。一對橋接部39e被配置成在渦室徑向上夾著芯部39d。橋接部39e被配置成在渦室周向上相對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的位于渦室徑向上的外側的開口部錯位。一對橋接部39e將位于芯部39d的外周面與通孔39c的內周面之間的連通間隙在渦室周向上分成兩個間隙。

芯部39d的內部配置有分隔板39f。分隔板39f的內外面面向軸線O方向,分隔板39f的外周緣部與芯部39d的內周面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連結。分隔板39f在軸線O方向上劃分芯部39d的內部,芯部39d中的比分隔板39f靠一側的部分形成有第一中繼室32a,芯部39d中的比分隔板39f靠另一側的部分形成有第二中繼室33a。芯部39d的比分隔板39f靠一側的部分形成有第一整流路32b,芯部39d的比分隔板39f靠另一側的部分形成有第二整流路33b。

一對外側分割體40被形成為具有相同的形狀和尺寸。外側分割體40被形成為面向軸線O方向的板狀并與軸線O同軸地配置。位于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的外側分割體40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凹下,并且設置有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另一側開口的凹部40a,位于軸線O方向上的另一側的外側分割體40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另一側凹下,并且設置有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開口的凹部40a。

每個凹部40a中均收納有芯部39d。凹部40a的底面與芯部39d的面向軸線O方向上的端面在液密狀態(tài)下接觸。凹部40a的底面設置有在軸線O方向上貫通的通孔,該通孔具有與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二中繼室33a相同的直徑。

凹部40a的內周面從芯部39d的外周面朝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離開。因而,凹部40a的內周面與芯部39d的外周面之間設置有遍及渦室周向上的整周延伸的環(huán)狀間隙。換言之,一對環(huán)狀間隙被設置成在軸線O方向上夾著中央分割體39并經(jīng)由連通間隙彼此連通。環(huán)狀間隙和連通間隙構成渦室31。渦室31具有圓形的內周面。

將說明被如上所述地構成的隔振裝置10的作用。

當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被從振動產(chǎn)生部輸入至如圖1所示的隔振裝置10時,第一安裝構件11和第二安裝構件12在使彈性體13彈性變形的同時相對地移位,從而使主液室14的液壓發(fā)生改變。因而,液體L經(jīng)由渦室單元30在主液室14與副液室15之間往復。

此時,主液室14內的液體L經(jīng)由渦室單元30朝向副液室15流動。因而,液體L經(jīng)由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一整流路32b流入渦室31內。此時,液體L穿過第一整流路32b,使得液體L的流速能夠升高。

這里,隔振裝置10通常被輸入諸如怠速振動(例如,頻率為18Hz至30Hz,振幅為±0.5mm以下)和具有比怠速振動低的頻率和大的振幅的抖動振動(例如,頻率為14Hz以下,振幅為大于±0.5mm)等的振動。振動中的怠速振動具有相對小的振幅、但具有相對高的頻率,而抖動振動具有低的頻率、但具有大的振幅。因此,當這種通常振動被輸入時,經(jīng)由第一整流路32b流入渦室31內的液體L的流速在任何情況下均能夠升高至預定值以上,并且如圖3中的箭頭所示,能夠在渦室31內形成液體L的渦流。渦室31內的渦流沿渦室周向上的一個方向旋轉。

結果,液體L的壓力損失會因例如液體L的粘滯阻力、形成渦流時產(chǎn)生的能量損失、因液體L與渦室31的壁面之間的摩擦的能量損失等而增大,進而吸收和衰減振動。此時,流入渦室31內的液體L的流速隨著液體L的流速的升高而顯著升高,使得渦室31處于被由流入渦室31內的液體L形成的渦流充分填滿的狀態(tài)。當在該狀態(tài)下液體L進一步流入渦室31內時,能夠更可靠地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

此后,在渦室31內旋轉的液體L從第二整流路33b流出,并且經(jīng)由第二連通部33流入副液室15。第二整流路33b與第一整流路32b共同朝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且沿渦室周向上的一個方向延伸。歸因于此,能夠將液體L在渦室31內沿渦室周向旋轉的方向和第二整流路33b沿渦室周向延伸的方向共同地設定為渦室周向上的一個方向。因而,在渦室31內旋轉的液體L難以流入第二整流路33b,進而能夠有效地使液體L在渦室31內旋轉。換言之,能夠充分地確保供液體L移動的距離,進而能夠更可靠地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

另外,當副液室15內的液體L經(jīng)由渦室單元30朝向主液室14流動時,液體L經(jīng)由第二中繼室33a和第二整流路33b流入渦室31內。即使在此時,當液體L的流速為預定值以上時,也能夠如圖3中的箭頭所示地在渦室31內形成液體L的渦流。因而,增大了液體L的壓力損失,并且吸收和衰減了振動。順便地,與已經(jīng)從第一整流路32b流入的液體L的渦流相同,渦室31內的渦流沿渦室周向上的一個方向旋轉。

此后,在渦室31內旋轉的液體L從第一整流路32b流出,并且經(jīng)由第一連通部32流入主液室14。這里,第一整流路32b與第二整流路33b共同朝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且沿渦室周向上的一個方向延伸。因而,能夠將液體L在渦室31內沿渦室周向旋轉的方向和第一整流路32b沿渦室周向延伸的方向共同地設定為渦室周向上的一個方向。因而,在渦室31內旋轉的液體L難以流入第一整流路32b,進而能夠有效地使液體L在渦室31內旋轉。換言之,能夠充分地確保供液體L移動的距離,進而能夠更可靠地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

此外,在某些情況下,隔振裝置10會被不期望地輸入頻率比假定高且振幅極小的微振動。當微振動被輸入時,經(jīng)由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流入渦室31內的液體L的流速是慢的。因而,抑制了液體L在渦室31內的旋轉。當渦室31內未產(chǎn)生液體L的渦流時,液體L會在渦室31內平緩地流通。因而,抑制了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10,在渦室31內形成液體L的渦流,使得液體L的壓力損失增大,進而能夠吸收和衰減振動。當諸如怠速振動和抖動振動等的通常振動被輸入時,無論振動的頻率如何,均能夠與液體L的流速相對應地吸收和衰減振動。另外,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在渦室31的面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的內周面(形成渦室31的芯部39d的外周面)處、在渦室周向上開口。因而,通過增大渦室31的外徑確保了渦流的尺寸,進而能夠可靠地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另外,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配置在渦室徑向上的內側。因而,能夠實現(xiàn)隔振裝置10的緊湊化。因此,能夠在吸收和衰減具有不同頻率的不同種類振動的同時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制造的簡易化。

另外,在流速慢且液體L在渦室31內的旋轉被抑制的狀態(tài)下,能夠抑制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當液體L的流速比通常振動被輸入時的液體的流速慢時,例如當諸如頻率比通常振動高且振幅極小的微振動等的不期望的振動被輸入時,能夠抑制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因而,能夠容易地確保隔振裝置10的產(chǎn)品特性。

另外,第一連通部32中包括第一整流路32b,第二連通部33中包括第二整流路33b。因而,從主液室14向副液室15流通的液體L經(jīng)由第一整流路32b流入渦室31,從而能夠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此外,從副液室15向主液室14流通的液體L經(jīng)由第二整流路33b也流入渦室31,從而能夠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因而,能夠有效地吸收和衰減振動。

另外,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分別從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二中繼室33a的內周面朝向渦室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且在渦室31的內周面處開口。因而,沿軸線O方向從主液室14流入第一中繼室32b的液體L能夠沿渦室徑向流動通過第一整流路32b,然后沿渦室周向從渦室31的內周面流入渦室31內。例如,沿軸線O方向從副液室15流入第二中繼室33a的液體L能夠沿渦室徑向流動通過第二整流路33b,然后沿渦室周向從渦室31的內周面流入渦室31內。因而,能夠容易且精確地使從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流入渦室31的液體L與該液體L的流速相對應地旋轉。

注意,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不限于本實施方式,而是能夠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情況下以各種方式變型。

在本發(fā)明中,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的構造不限于本實施方式中示出的那些。

例如,如圖5和圖6所示,在上述平面圖中,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可以被形成為在從渦室徑向上的內側至外側的整個長度上具有相同的寬度。順便地,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分別從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二中繼室33a的內周面(形成第一中繼室32a和第二中繼室33a的芯部39d的內周面)的切線方向延伸。

另外,如圖5和圖6所示,可以設置一個第一整流路32b和一個第二整流路33b,或者可以設置多個第一整流路32b和多個第二整流路33b。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朝向液室徑向上的外側延伸的同時共同沿渦室周向上的一個方向逐漸地延伸,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整流路和第二整流路可以朝向液室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繞著液室軸線沿不同方向延伸。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連通部32和第二連通部33分別設置有中繼室32a、33a,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整流路可以在無中繼室的情況下與主液室或副液室直接連結。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連通部32和第二連通部33兩者中均包括整流路(第一整流路32b和第二整流路33b),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將整流路適當?shù)馗淖兂烧髀吩O置在第一連通部和第二連通部的至少一者中的其它形式。

渦室31不限于本實施方式中示出的室,并且可以被適當?shù)馗淖兂扇缦颅h(huán)狀的其它構造:在該構造中,渦室31使從整流路流入渦室31內部的液體與該液體的流速相對應地旋轉。

在本實施方式中,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僅經(jīng)由渦室單元30彼此連通,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分隔構件中可以獨立于渦室單元地設置連通主液室和副液室的孔。作為該孔,能夠采用當液體在孔的內部流動時產(chǎn)生共振(液柱共振)的構造。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分隔構件16將第一安裝構件11內的液室分隔成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主液室14以彈性體13作為壁面的一部分,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軸向上設置一對彈性體來代替所設置的隔膜,可以不設置副液室,而可以設置以彈性體作為壁面的一部分的壓力接收液室。換言之,可以將本發(fā)明的構造適當?shù)馗淖兂扇缦缕渌鼧嬙欤涸谠摌嬙熘?,分隔構件將第一安裝構件內的封入液體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中的至少一者以彈性體作為壁面的一部分。

雖然上述實施方式中已經(jīng)說明了發(fā)動機與第二安裝構件12連接、第一安裝構件11與車體連接的情況,但車體可以與第二安裝構件12連接、第一安裝構件11可以與發(fā)動機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隔振裝置10不限于車輛的發(fā)動機支座,而是還能夠適用于除了發(fā)動機支座以外的部件。例如,隔振裝置10還能夠適用于搭載于建筑機械的發(fā)電機的支座,或者還能夠適用于安裝在工廠等中的機械的支座等。

此外,能夠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情況下利用眾所周知的構成元件適當?shù)靥鎿Q上述實施方式中的構成元件,并且能夠與上述變型例適當?shù)亟M合。

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在確保產(chǎn)品特性的同時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制造的簡易化。

附圖標記說明

10 隔振裝置

11 第一安裝構件

12 第二安裝構件

13 彈性體

14 主液室(第一液室)

15 副液室(第二液室)

16 分隔構件

30 渦室單元

31 渦室

32 第一連通部

32a 第一中繼室

32b 第一整流路

33 第二連通部

33a 第二中繼室

33b 第二整流路

L 液體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