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隔振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89079閱讀:226來源:國知局
隔振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隔振裝置,該隔振裝置適用于例如機動車、工業(yè)機械等并吸收和衰減諸如發(fā)動機等的振動產(chǎn)生部的振動。本申請要求于2014年4月9日提交的日本申請?zhí)卦?014-080358號的優(yōu)先權,其內容通過引用合并于此。



背景技術:

作為這種類型的隔振裝置,例如,已知專利文獻1中所公開的構造。這種隔振裝置包括:筒狀的第一安裝構件,其與振動產(chǎn)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一者連結;第二安裝構件,其與振動產(chǎn)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另一者連結;彈性體,其使兩個安裝構件彼此聯(lián)接;以及分隔構件,其被構造成將第一安裝構件內的封入液體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該隔振裝置還包括:第一限制通路和第二限制通路,其使第一液室與第二液室彼此連通;缸室,其設置在第一液室與第二液室之間;以及柱塞構件,其以能夠在該缸室的開放位置與封閉位置之間移動的方式配置。

例如,該隔振裝置會被輸入諸如怠速振動和抖動振動等的具有不同頻率的多種振動。為此,在該隔振裝置中,第一限制通路和第二限制通路的共振頻率被設定(轉變)為不同種類的振動的頻率。柱塞構件根據(jù)輸入振動的頻率而在開放位置與封閉位置之間移動時,使得供液體流過的限制通路在第一限制通路與第二限制通路之間切換。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20598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傳統(tǒng)的隔振裝置中,在使結構簡單化和制造簡易化方面存在改進的空間。

另外,在傳統(tǒng)的隔振裝置中,例如,在諸如頻率比限制通路的由限制通路的路徑長度、截面面積等確定的共振頻率高且振幅極小的微振動等的不期望振動被輸入時,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會因限制通路的阻塞等而增大。結果,這可能會影響諸如機動車的乘坐舒適性等的隔振裝置的產(chǎn)品特性。

鑒于上述問題做出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在確保產(chǎn)品特性的同時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制造的簡易化的隔振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完成該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以下方案。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種隔振裝置,所述隔振裝置包括:筒狀的第一安裝構件,所述第一安裝構件與振動產(chǎn)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一者連結;第二安裝構件,所述第二安裝構件與所述振動產(chǎn)生部和所述振動接收部中的另一者連結;彈性體,所述彈性體使所述第一安裝構件與所述第二安裝構件連結;以及分隔構件,所述分隔構件將所述第一安裝構件內的封入液體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其中,在該隔振裝置中,所述第一液室和所述第二液室中的至少一者以所述彈性體作為壁面的一部分。在所述隔振裝置中,所述分隔構件設置有使所述第一液室與所述第二液室連通的連通路徑。所述連通路徑設置有分支部和合流部,所述分支部使經(jīng)由所述連通路徑在所述第一液室與所述第二液室之間流通的液體的流分支,所述合流部使被所述分支部分支的液體的流的至少一部分與在所述連通路徑內流通的其它部分的液體的流合流。

在這種情況下,當振動被輸入,并且液體經(jīng)由連通路徑在第一液室與第二液室之間流通時,液體的流被分支部分支,液體的被分支的流的至少一部分通過合流部與在連通路徑內部流通的其它部分液體的流合流。此時,當流入連通路徑的液體的流速顯著升高時,液體的壓力損失會因例如被合流的液體的流彼此碰撞等時產(chǎn)生的能量損失而增大,由此吸收和衰減振動。另一方面,當流入連通路徑的液體的流速慢時,液體的因液體碰撞的壓力損失會被抑制,液體在連通路徑內平緩地流通,由此抑制了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

根據(jù)該隔振裝置,液體的壓力損失根據(jù)在連通路徑內流通的液體的流速的升高而增大,從而能夠吸收和衰減振動。結果,例如,當諸如怠速振動和抖動振動等的通常振動被輸入時,無論振動的頻率如何,均能夠吸收和衰減振動。因此,在吸收和衰減具有不同頻率的多種振動的同時抑制了異常噪音的發(fā)生,從而能夠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制造的簡易化。

在流速慢的液體的壓力損失被抑制的同時液體在連通路徑內平緩地流過,由此抑制了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例如,當液體的流速比在通常振動被輸入時的液體的流速慢時,例如當諸如頻率比通常振動高且振幅極小的微振動等的不期望的振動被輸入時,能夠抑制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結果,能夠容易地確保隔振裝置的產(chǎn)品特性。

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中,在第一方面的隔振裝置中,作為所述合流部,設置使被所述分支部分支的液體的流彼此合流的第一合流部。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設置有第一合流部,所以被分支部分支的液體的流會彼此碰撞,使得液體中的大部分能夠對能量損失作出貢獻。因而,能夠有效地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

在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中,在第二方面的隔振裝置中,作為所述分支部,設置配置在所述連通路徑內的分支體,所述分支體的外周面與所述連通路徑的內周面之間設置有通過間隙,所述通過間隙供液體沿所述連通路徑的流路軸線方向通過,所述分支體夾在所述通過間隙之間。所述第一合流部從所述連通路徑的內周面的在所述流路軸線方向上相對于所述分支體錯位的位置起突出,所述第一合流部使被所述分支體分支且通過所述通過間隙的液體的流朝向夾入方向上的內側改變,其中所述夾入方向是所述通過間隙夾著所述分支體的方向。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合流部使被分支體分支且通過通過間隙的液體的流朝向夾入方向上的內側改變。因此,能夠可靠地使在被分支體分支之后流動通過通過間隙的液體的流在連通路徑內的位于夾入方向上的內側的位置處彼此碰撞。因而,能夠更有效地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

在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中,在第二或第三方面的隔振裝置中,作為所述分支部,設置構成所述連通路徑的多個分支通路,所述多個分支通路彼此獨立,并且所述第一合流部使所述多個分支通路的流路軸線方向上的端部連接為一體。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第一合流部使多個分支通路的各自的流路軸線方向上的端部連接為一體,所以能夠使在各分支通路彼此獨立地流通的液體的流在第一合流部合流。因而,能夠可靠地使液體的流在第一合流部彼此碰撞,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

在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中,在根據(jù)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方面的隔振裝置中,作為所述合流部,設置第二合流部,所述第二合流部設置于所述分支部,所述第二合流部使被所述分支部分支的液體的流的方向在所述連通路徑的流路軸線方向上反轉并使該液體的流與其它部分液體的流合流。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第二合流部設置于分支部,所以例如能夠實現(xiàn)使隔振裝置的結構的簡單化。

在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中,在根據(jù)第五方面的隔振裝置中,作為所述分支部,設置配置在所述連通路徑內的分支體,所述分支體的外周面與所述連通路徑的內周面之間設置有通過間隙,所述通過間隙供液體沿所述連通路徑的流路軸線方向通過,所述分支體夾在所述通過間隙之間。所述分支體使液體在該分支體上朝向夾入方向上的外側流動以使所述液體的流分支,其中所述夾入方向是所述通過間隙夾著所述分支體的方向。所述第二合流部設置于所述分支體的位于所述夾入方向上的外側的端部,所述第二合流部使在所述分支體上流動的液體的流與在所述連通路徑內流通的液體中的沿著所述連通路徑的內周面朝向所述通過間隙流通的液體的流合流。

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合流部使在分支體上流動的液體的流與如下其它部分的液體的流合流:在連通路徑內流通的液體中的沿著連通路徑的內周面朝向通過間隙流通的其它部分液體。因此,在連通路徑內沿著流路軸線流通的具有相對快的流速的液體被分支體分支,并且能夠進而與在連通路徑內沿著連通路徑的內周面流通的具有相對慢的流速的液體彼此碰撞。因而,能夠有效地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

在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中,在根據(jù)第一至第六方面的任一方面的隔振裝置中,作為所述分支部,設置配置在所述連通路徑內的分支體,所述分支體配置在所述連通路徑的流路軸線上。

在這種情況下,分支體配置在連通路徑的流路軸線上。因此,在連通路徑內流通的液體在分支體上流動,使得液體的流能夠被朝向連通路徑的徑向上的外側分支。因而,能夠可靠地使液體的流分支。

在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中,在第七方面的隔振裝置中,所述分支體設置有回轉部,所述回轉部使在該分支體上流動的液體朝向所述連通路徑的徑向上的外側移動的同時使該液體繞著所述流路軸線沿流路周向回轉。

在這種情況下,分支體設置有回轉部。因此,當在連通路徑的內部流通的液體的流速快時,液體的壓力損失還能夠因如下能量損失而增大:因液體的流發(fā)生改變時形成的渦流而導致的能量損失,以及液體的流彼此碰撞時產(chǎn)生的能量損失。因而,能夠有效地吸收和衰減振動。

在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中,在根據(jù)第一至第八方面的任一方面的隔振裝置中,多個所述連通路徑沿所述分隔構件的周向設置于該分隔構件并沿所述分隔構件的軸向貫通該分隔構件。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多個連通路徑沿周向設置于分隔構件并沿軸向貫通分隔構件,所以能夠容易地確保連通路徑的流路面積。因此,當振動被輸入至隔振裝置,并且連通路徑內的液體的流速升高時,大量的液體的流在連通路徑內彼此碰撞,進而能夠容易地顯著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因而,能夠有效地吸收和衰減振動。

在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中,在根據(jù)第一至第九方面的任一方面的隔振裝置中,所述分隔構件設置有限制通路,所述限制通路獨立于所述連通路徑地設置并使所述第一液室與所述第二液室連通。

在這種情況下,在連通路徑內流通的液體的流速在振動被輸入時會增大,液體的壓力損失會增大,使得液體的通過連通路徑的流通阻力升高。結果,液體經(jīng)由限制通路在第一液室與第二液室之間積極地流通。此時,限制通路內產(chǎn)生了共振,由此進一步吸收和衰減所輸入的振動。

如上所述,例如,當通常振動被輸入時,除了液體的壓力損失以外,還能夠通過限制通路內的共振吸收和衰減振動。因而,能夠更有效地吸收和衰減振動。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在確保產(chǎn)品特性的同時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制造的簡易化。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的縱截面圖。

圖2是示出構成圖1所示的隔振裝置的分隔構件的平面圖。

圖3是示出圖2所示的分隔構件的主要部分的縱截面圖。

圖4是構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所包括的分隔構件的分支體的立體圖。

圖5是圖4所示的分支體的平面圖。

圖6是構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所包括的分隔構件的分支體的立體圖。

圖7是圖6所示的分支體的平面圖。

圖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的分隔構件附近的縱截面圖。

圖9是示出構成圖8所示的隔振裝置的分隔構件的平面圖。

圖10是示出圖9所示的分隔構件的主要部分的縱截面圖。

圖1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所包括的分隔構件的主要部分的縱截面圖。

圖1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六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所包括的分隔構件的平面圖。

圖13是示出圖12所示的分隔構件的主要部分的縱截面圖。

圖1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七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的分隔構件附近的縱截面圖。

圖15是示出構成圖14所示的隔振裝置的分隔構件的仰視圖。

圖16是示出圖15所示的分隔構件的主要部分的縱截面圖(XVI-XVI線的截面圖)。

圖17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八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所包括的分隔構件的主要部分的縱截面圖。

圖1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九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所包括的分隔構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圖1至圖3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隔振裝置的第一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隔振裝置10設置有:筒狀的第一安裝構件11,其與振動產(chǎn)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一者連結;第二安裝構件12,其與振動產(chǎn)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另一者連結;彈性體13,其使第一安裝構件11與第二安裝構件12彼此連結;以及分隔構件16,其將第一安裝構件11內的封入液體L的液室分隔成主液室(第一液室)14和副液室(第二液室)15,主液室14以彈性體13作為壁面的一部分。

在圖示的示例中,第二安裝構件12被形成為柱狀,彈性體13被形成為筒狀,并且第一安裝構件11、第二安裝構件12和彈性體13以具有共用軸線的方式同軸地配置。以下,將該共用軸線稱作軸線O(第一安裝構件的軸線或分隔構件的軸線),將軸線O方向(連通路徑的通路軸向或分隔構件的軸向)上的主液室14側稱作一側,將副液室15側稱作另一側,將與軸線O正交的方向稱作徑向(第一安裝構件的徑向或分隔構件的徑向),并且將繞著軸線O的方向稱作周向(第一安裝構件的周向或分隔構件的周向)。

當隔振裝置10安裝于例如機動車時,第二安裝構件12與用作振動產(chǎn)生部的發(fā)動機連結,第一安裝構件11經(jīng)由支架(未示出)與用作振動接收部的車體連結,由此抑制了發(fā)動機的振動傳遞至車體。隔振裝置10為液體封入型隔振裝置,其中諸如乙二醇、水或硅油等的液體L被封入第一安裝構件11的液室中。

第一安裝構件11設置有:一側外筒體21,其位于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以及另一側外筒體22,其位于軸線O方向上的另一側。

彈性體13與一側外筒體21的位于一側的端部在液密狀態(tài)下連結,并且一側外筒體21的位于一側的開口部被彈性體13封閉。一側外筒體21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21a形成有比其它部分大的直徑。另外,一側外筒體21的內部為主液室14。主液室14的液壓隨著振動被輸入時彈性體13的變形和主液室14的內容積的改變而改變。

一側外筒體21的繞著軸線O遍及一側外筒體21的整周連續(xù)延伸的環(huán)狀槽21b形成在一側外筒體21的從另一側與連結于彈性體13的部分相連的部分。

隔膜17與另一側外筒體22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在液密狀態(tài)下連結,并且另一側外筒體22的位于另一側的開口部被隔膜17封閉。另一側外筒體22的位于一側的端部22a形成有比其它部分大的直徑并嵌合在一側外筒體21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21a內。分隔構件16嵌合在另一側外筒體22內。另一側外筒體22的位于分隔構件16與隔膜17之間的部分為副液室15。副液室15以隔膜17作為壁面的一部分并隨著隔膜17的變形而擴展或收縮。另一側外筒體22的幾乎全部區(qū)域被與隔膜17形成為一體的橡膠膜覆蓋。

內螺紋部12a與軸線O同軸地形成于第二安裝構件12的位于一側的端面。第二安裝構件12從第一安裝構件11向一側突出。朝向徑向外側突出且繞著軸線O遍及第二安裝構件12的整周連續(xù)延伸的凸緣部12b形成于第二安裝構件12。凸緣部12b向一側遠離第一安裝構件11的位于一側的端緣。

彈性體13由諸如橡膠材料等的彈性構件形成,并且被形成為直徑從一側朝向另一側逐漸增大的筒狀。彈性體13的位于一側的端部與第二安裝構件12連結,彈性體13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與第一安裝構件11連結。

第一安裝構件11的一側外筒體21的內周面的幾乎全部區(qū)域被與彈性體13形成為一體的橡膠膜覆蓋。

分隔構件16被形成為與軸線O同軸配置的圓盤狀并嵌合在第一安裝構件11內。分隔構件16設置有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16a。凸緣部16a設置在分隔構件16的位于一側的端部。凸緣部16a配置在另一側外筒體22的位于一側的端部22a內。

分隔構件16設置有使主液室14與副液室15連通的連通路徑30。在圖示的示例中,多個連通路徑30沿周向設置于分隔構件16并在軸線O方向上貫通分隔構件16。多個連通路徑30繞著軸線O遍及分隔構件16的周向上的整周間隔地配置于分隔構件16。換言之,多個連通路徑30繞著軸線O配置在同一圓周上并構成環(huán)狀的通路列31。

如圖3所示,連通路徑30沿軸線O方向延伸,并且在分隔構件16的軸線O方向上的兩端面處均開口。在分隔構件16的軸線O方向上的縱截面圖中,連通路徑30在軸線O方向上直線狀地延伸,在分隔構件16的軸線O方向上的平面圖中,連通路徑30形成為圓形狀。在連通路徑30中,與軸線O平行延伸的流路軸線M被設置為中心軸。換言之,連通路徑30被形成為沿軸線O方向和流路軸線M方向延伸的圓柱狀。

連通路徑30的軸線O方向上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環(huán)狀的節(jié)流部(第一合流部)32,節(jié)流部32繞著連通路徑30的流路軸線M朝向流路徑向(夾入方向(surrounding direction))上的內側突出。節(jié)流部32與連通路徑30的流路軸線M同軸地配置,位于節(jié)流部32的流路徑向上的內側的空間(通路部42)形成連通路徑30的軸線O方向上的端部。換言之,連通路徑30的軸線O方向上的兩端部的流路直徑比位于該兩端部之間的中間部的流路直徑小。

在本實施方式中,連通路徑30內設置有分支體(分支部或分支剛性體)33。多個連通路徑30中的每個連通路徑30內均設置有分支體33。分支體33將在使主液體14與副液室15連通的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的流分支。

如圖3所示,分支體33將在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的流分支。分支體33通過使在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沿著分支體33的表面流動而使液體L的流轉彎。分支體33由例如樹脂材料等形成,并且作為具有足以使分支體33在其接收液體L的流時不變形的剛性的剛性體與分隔構件16形成為一體。

分支體33收納在連通路徑30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間部內,并且在軸線O方向上設置在與節(jié)流部32不同的位置處。分支體33在流路徑向上與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間隔開地配置在流路軸線M上。分支體33被形成為與流路軸線M同軸配置的圓柱狀。分支體33被形成為關于軸線O方向對稱的形狀。在圖示的示例中,分支體33被形成為如下形狀:在該形狀中,一對圓錐臺被構造成其底面在軸線O方向上彼此抵接。

分支體33的直徑從分支體33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分支體33的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逐漸減小。分支體33的面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端側和另一端側的一對端面34是與流路軸線M垂直延伸的平坦面。分支體33的外周面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設置有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凸出的銳角部35。銳角部35將分支體33的外周面分成在軸線O方向上彼此相鄰的一對錐面36。各錐面36使銳角部35與端面34繞著流路軸線M在流路周向上遍及分支體33的整周地連結,并且各錐面36的直徑從銳角部35朝向端面34逐漸減小。注意,銳角部35的外徑比節(jié)流部32的內徑大,分支體34的端面34的外徑比節(jié)流部32的內徑小。

如圖2和圖3所示,分支體33經(jīng)由橋接部37與分隔構件16連結。橋接部37使設置在分支體33的外周面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銳角部35與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連結。一對橋接部37均被形成為沿流路徑向延伸的棒狀,并且均被配置成從流路徑向上的外側夾著流路軸線M。連通路徑30的被沿流路周向配置的一對橋接部37夾著的部分設置有通過間隙38,通過間隙38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開口并供液體L沿軸線O方向通過。一對通過間隙38被設置成位于分支體33的外周面與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之間的空間。在平面圖中,一對通過間隙38在流路徑向上夾著分支體33。

如圖1和圖3所示,分隔構件16由包括中央分割體39和一對外側分割體40的三個分割體形成。分隔構件16被形成,使得中央分割體39被一對外側分割體40從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夾著。例如,分隔構件16被形成,使得三個分割體39、40通過諸如螺栓等的固定部件(未示出)固定在軸線O方向上。

中央分割體39設置有面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的板狀主體部39a。主體部39a與軸線O同軸地配置,沿軸線O方向延伸的軸部39b穿過主體部39a的徑向上的中央部。軸部39b與軸線O同軸地配置,并且從主體部39a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突出。中央分割體39形成有構成連通路徑30的多個通孔39c。每個通孔39c內均配置有分支體33,分支體33經(jīng)由橋接部37與通孔39c的內周面接合為一體。

一對外側分割體40被形成為具有相同的形狀和尺寸。外側分割體40均被形成為面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的板狀并均與軸線O同軸地配置。外側分割體40形成有在軸線O方向上貫通外側分割體40的一個安裝孔40a和多個流路形成孔40b。安裝孔40a與軸線O同軸地配置,軸部39b嵌合在安裝孔40a的內部。流路形成孔40b構成連通路徑30。

在本實施方式中,分隔構件16設置有限制通路41。限制通路41獨立于連通路徑30地設置于分隔構件16。限制通路41的流路截面面積在限制通路41的流路軸線M方向的整個長度上相同。限制通路41的共振頻率與通常被輸入至隔振裝置10的振動的頻率相同,限制通路41響應于該通常振動(第一振動)的輸入而產(chǎn)生共振(液柱共振)。通常振動的示例包括抖動振動(例如,頻率為14Hz以下,振幅為大于±0.5mm)和具有比抖動振動高的頻率和小的振幅的怠速振動(例如,頻率為18Hz至30Hz,振幅為±0.5mm以下)等。

限制通路41的共振頻率比分別設置在多個節(jié)流部32內部的通路部42的共振頻率低。各通路部42的共振頻率彼此相同。各通路部42的共振頻率與諸如微振動等的不期望的振動(第二振動)的頻率相同,其中微振動的頻率比上述通常振動高且振幅極小。通路部42和限制通路41的各自的共振頻率均基于例如各自的流路長度、流路截面面積等確定。

注意,連通路徑30被構造使得與限制通路41相比,在通常振動剛被輸入至隔振裝置10之后液體L更容易優(yōu)先流動通過連通路徑30。能夠通過調整例如限制通路41和連通路徑30的各自的流路長度、流路截面面積等來實現(xiàn)該構造。

接下來,將說明隔振裝置10的作用。

當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被從振動產(chǎn)生部輸入至如圖1所示的隔振裝置10時,兩安裝構件11和12在使彈性體13彈性變形的同時相對地移位,從而使主液室14的液壓發(fā)生改變。因而,液體L經(jīng)由連通路徑30在主液室14與副液室15之間往復。此時,在本實施方式中,與限制通路41相比,液體L優(yōu)先經(jīng)由連通路徑30往復。如圖3所示,當主液室14內的液體L經(jīng)由連通路徑30朝向副液室15流動時,液體L從用作連通路徑30的位于一側的端部的位于一側的節(jié)流部32內(通路部42)流入連通路徑30內,并且到達連通路徑30的位于分支體33所在位置處的部分。

分支體33使在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的流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分支。此時,液體L沿著分支體33的表面中的錐面36流動,使得液體L的流在指向另一側的同時被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分支。另外,液體L沿軸線O方向通過連通路徑30內的通過間隙38。

此后,在軸線O方向上配置在與分支體33不同的位置處的位于另一側的節(jié)流部32使通過通過間隙38的液體L的流指向流路徑向上的內側。因而,被分支體33分支的液體L的流以各自的方向彼此面對的方式合流。

這里,例如,隔振裝置10通常被輸入諸如怠速振動或抖動振動等的振動。振動中的怠速振動具有相對小的振幅、但具有相對高的頻率,而抖動振動具有低的頻率、但具有大的振幅。因此,當這種通常振動被輸入時,流入連通路徑30內的液體L的流速能夠升高至預定值以上。

結果,例如,液體L的壓力損失會因被節(jié)流部32合流的液體L的流彼此碰撞時產(chǎn)生的能量損失、液體L的粘滯阻力、液體L的流發(fā)生改變時產(chǎn)生的能量損失、因液體L與節(jié)流部32之間的摩擦的能量損失等等而增大,由此吸收和衰減振動。

被節(jié)流部32合流的液體L通過用作連通路徑30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的節(jié)流部32內(通路部42)并流入副液室15。

當副液室15內的液體L經(jīng)由連通路徑30朝向主液室14流動時,該液體L從用作連通路徑30的位于另一側的端部的位于另一側的節(jié)流部32內(通路部42)流入連通路徑30內,并且到達連通路徑30的位于分支體33所在位置處的部分。此時,分支體33使在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的流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分支。此時,被分支體33分支的液體L的流通過位于一側的節(jié)流部32而彼此合流。即使在這時,當液體L的流速為預定的值以上時,液體L的壓力損失也會增大,進而能夠吸收和衰減振動。

如上所述,當液體L的壓力升高時,通過連通路徑30的液體L的流通阻力增大。結果,液體L經(jīng)由限制通路41在主液室14與副液室15之間積極地流通。此時,限制通路41中產(chǎn)生共振,由此進一步吸收和衰減所輸入的振動。

例如,在某些情況下,隔振裝置10會被不期望地輸入頻率比假定情況高且振幅極小的微振動等。當微振動被輸入時,流入連通路徑30內的液體L的流速慢。因而,即使被分支體33分支的液體L的流經(jīng)由節(jié)流部32合流,也會抑制液體L的壓力損失。因而,由于液體L通過連通路徑30并在主液室14與副液室15之間平緩地流動,所以抑制了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10,液體L的壓力損失會根據(jù)在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的流速的升高而增大,從而能夠吸收和衰減振動。當諸如怠速振動或抖動振動等的通常振動被輸入時,無論振動的頻率如何,均能夠吸收和衰減振動。因此,在吸收和衰減具有不同頻率的多種振動的同時抑制了異常噪音,從而能夠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制造的簡易化。

另外,例如,當通常振動被輸入時,除了液體L的壓力損失以外,還能夠通過限制通路41內的共振來吸收和衰減振動。因而,能夠有效地吸收和衰減振動。

在流速慢且液體L的壓力損失被抑制的狀態(tài)下,液體L平緩地通過連通路徑30,從而抑制了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當諸如頻率比通常振動高且振幅極小的微振動等的不期望的振動被輸入時,如果液體L的流速比通常振動被輸入時的慢,則能夠抑制動態(tài)彈簧常數(shù)的增大。結果,能夠容易地確保隔振裝置10的產(chǎn)品特性。

由于設置有節(jié)流部32,所以被分支體33分支的液體L的流彼此碰撞,使得液體L中的大部分能夠對能量損失作出貢獻。因而,能夠有效地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

另外,節(jié)流部32使被分支體33分支且流動通過通過間隙38的液體L的流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內側改變。因此,能夠可靠地使在被分支體33分支之后流動通過通過間隙38的各液體L的流在連通路徑30的位于流路徑向上的內側的部分處彼此碰撞。因而,能夠更有效地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

分支體33配置在連通路徑30的流路軸線M上。換言之,在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在分支體33上流動,使得液體L的流能夠被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分支。因而,能夠可靠地使液體L的流分支。

多個連通路徑30沿周向設置于分隔構件16并沿軸線O方向穿過分隔構件16。因而,能夠容易地確保連通路徑30的流路面積。因此,當振動被輸入至隔振裝置10,并且連通路徑30內的液體L的流速升高時,大量的液體L的流在連通路徑30內彼此碰撞,進而能夠容易地顯著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因而,能夠有效地吸收和衰減振動。

(第二實施方式)

接下來,將參照圖4和圖5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

注意,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如圖4和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中,分支體33設置有回轉部50?;剞D部50使在分支體33上流動的液體L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移動的同時使液體L繞著流路軸線M沿流路周向回轉。回轉部50設置有被形成為具有相同形狀和尺寸的多個突條部51。

突條部51從分支體33的面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的一對端面34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延伸。突條部51均在指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的同時沿流路周向上的一個方向延伸和彎曲。在沿軸線O方向觀察分支體33的平面圖中,突條部51被彎曲成沿流路周向上的另一方向凸出。突條部51的流路周向上的寬度從流路徑向上的內側朝向外側逐漸增大。突條部51的面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的突端面A與分支體33的銳角部35的流路徑向上的端緣B齊平。突條部51的面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的頂面C與分支體33的端面34齊平。

多個突條部51沿流路周向等間隔地配置,在流路周向上彼此相鄰的突條部51之間設置有沿流路徑向延伸的回轉路徑52?;剞D路徑52均從分支體33的端面34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并到達分支體33的銳角部35?;剞D路徑52由如下兩側面和如下部分限定:在流路周向上彼此相鄰的突條部51中的彼此面對的兩側面,錐面36的位于在流路周向上彼此相鄰的突條部51之間的部分。

當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被從振動產(chǎn)生部輸入至隔振裝置,并且液體L到達連通路徑30的位于分支體33所在位置處的部分并在分支體33的錐面36上流動時,如圖5所示,液體L以在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移動的同時沿流路周向回轉的方式流動通過回轉路徑52。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分支體33設置有回轉部50。當在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的流速升高時,液體L的壓力損失還能夠因如下能量損失而增大:因液體L的流發(fā)生改變時形成的渦流而導致的能量損失,以及被節(jié)流部32合流的液體L的流彼此碰撞時產(chǎn)生的能量損失。因而,能夠有效地吸收和衰減振動。

(第三實施方式)

接下來,將參照圖6和圖7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

注意,在第三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如圖6和圖7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中,回轉部50設置有被形成為具有相同形狀和尺寸的多個凹條部53。凹條部53均從分支體33的面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的一對端面34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延伸。凹條部53的位于流路徑向上的內側的端部在分支體33的端面34處開口。凹條部53在指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的同時繞著流路軸線M沿流路周向上的一個方向彎曲地延伸。在平面圖中,凹條部53被彎曲成沿流路周向上的另一方向凸出。多個凹條部53被配置成在流路周向上彼此相鄰,位于在流路周向上彼此相鄰的凹條部53之間的錐面36的流路周向上的寬度比凹條部53的流路周向上的寬度小。

當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被從振動產(chǎn)生部輸入至隔振裝置,并且液體L在分支體33的錐面36上流動時,液體L流動通過凹條部53。因而,液體L在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移動的同時沿流路周向回轉。

(第四實施方式)

接下來,將參照圖8至圖10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60。

注意,在第四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如圖8和圖9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60中,分隔構件16設置有多列通路列31。多列通路列31繞著軸線O設置于具有不同直徑的多個圓周上。換言之,分隔構件16在徑向上以多重的方式設置有多列通路列31。

如圖10所示,在各連通路徑30中,節(jié)流部32的內周面的直徑從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或另一側朝向分支體33逐漸減小。另外,分支體33的外徑比節(jié)流部32的在軸線O方向上靠近分支體33的端部的內徑大,并且在軸線O方向的整個長度上相同。分支體33的軸線O方向上的寬度與橋接部37的軸線O方向上的寬度相同。

在隔振裝置60中,當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被從振動產(chǎn)生部輸入,并且液體L經(jīng)由節(jié)流部32內流入連通路徑30時,到達連通路徑30的位于分支體33所在位置處的部分并在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的流被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分支。此時,例如,液體L難以流入連通路徑30的在軸線O方向上與如下端部相鄰的區(qū)域D、并且該液體L的流因而被分開:節(jié)流部32的在軸線O方向上靠近分支體33的端部。因而,減小了連通路徑30內的有效截面面積,由此增大了液體L的壓力損失。此后,被分支體33分支的液體L的流通過節(jié)流部32以流的方向彼此面對且液體L的流彼此碰撞的方式合流,由此進一步增大了液體L的壓力損失。

(第五實施方式)

接下來,將參照圖11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

注意,在第五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與第四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如圖1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中,節(jié)流部32設置有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內側突出的突出筒61。突出筒61設置在一對節(jié)流部32并與流路軸線M同軸地配置。突出筒61的內徑被設定成在軸線O方向的整個長度上相等,突出筒61的外徑沿軸線O方向朝向分支體33逐漸減小。

突出筒61設置在節(jié)流部32的內周緣部,突出筒61的外周面與連通路徑30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間部的內周面之間設置有沿軸線O方向朝向分支體33開口的環(huán)狀的空間部62??臻g部62的內徑(換言之,突出筒61的外徑)沿軸線O方向朝向分支體33逐漸減小。

(第六實施方式)

接下來,將參照圖12和圖13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六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

注意,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與第四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如圖12和圖1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中,代替在連通路徑30處安裝節(jié)流部32,連通路徑30被形成為在軸線O方向的整個長度上具有相同的直徑。另外,在構成同一通路列31的多個連通路徑30中,配置在各連通路徑30內的橋接部37沿著通過各連通路徑30的圓周延伸。

如圖13所示,分支體33的面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的一對端面34為錐面(conical surface),該錐面從分支體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凸出。在圖示的示例中,分支體33的端面34形成繞著流路軸線M的圓錐面。分支體33使液體L在其端面34上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流動,使得液體L的流被分支。

在本實施方式中,分支體33設置有返回部(第二合流部)70。返回部70使被分支體33分支的液體L的流的至少一部分與如下其它部分液體L的流合流:在連通路徑30內沿著該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流通的其它部分液體L。換言之,返回部70使分支體33上的液體L的流的指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的方向在軸線O方向上返回,并且使該流與其它部分液體L的流合流。

返回部70設置在分支體33的端面34的具有外周緣的外周緣部。外周緣部從流路徑向上的內側指向外側,并且被形成為從分支體33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逐漸伸出。換言之,分支體33的端面34被形成使得構成返回部70的外周緣部與如下部分在流路徑向上彼此相鄰:比該外周緣部靠流路徑向上的內側的部分(由不構成返回部70的圓錐面形成的部分)。在圖示的示例中,在分支體33的軸線O方向和流路徑向上的縱截面圖中,分支體33的端面34的位于流路軸線M與外周緣之間的部分被形成為一個凹曲面狀,該凹曲面狀朝向分支體33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凹下。返回部70沿流路周向遍及分支體33整周地設置。

當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被從振動產(chǎn)生部輸入至隔振裝置,并且例如主液室14內的液體L經(jīng)由連通路徑30朝向副液室15流動時,如圖13所示,液體L從連通路徑30的位于一側的端部流入連通路徑30內,并且到達連通路徑30的位于分支體33所在位置處的部分。

此時,流動通過連通路徑30的液體L中的在連通路徑30內沿著流路徑向上的外側流通的液體L沿著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朝向通過間隙38流動。另外,在連通路徑30內沿著流路徑向上的內側流通的液體L在分支體33的端面34上朝向流路徑向上的外側流動。此時,在連通路徑30內沿著流路徑向上的內側流通的液體L的流的方向被返回部70在軸線O方向上反轉。歸因于此,在連通路徑30內沿著流路徑向上的內側流通的液體L的流與朝向上述通過間隙38流通的其它部分液體L的流合流。

因此,當諸如怠速振動和抖動振動等的通常振動被輸入至隔振裝置,并且流動通過連通路徑30的液體L的流速因而升高時,液體L的壓力損失會因例如被合流的液體L的流彼此碰撞時產(chǎn)生的能量損失而增大。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由于分支體33設置有返回部70,所以例如能夠使隔振裝置的結構簡單化。

另外,返回部70使分支體33上的液體L的流與如下其它部分液體L的流合流:在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中的沿著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朝向通過間隙38流通的其它部分液體L。因此,分支體33使在連通路徑30內沿著流路軸線M流通的具有相對快的流速的液體L分支,使得該具有相對快的流速的液體L能夠與如下其它部分液體L碰撞:在連通路徑30內沿著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流通的具有相對慢的流速的其它部分液體L。因而,能夠有效地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

(第七實施方式)

接下來,將參照圖14至圖16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七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

注意,在第七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如圖14和圖1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80中,在沿軸線O方向觀察分隔構件16的平面圖中,代替圓形狀,連通路徑30被形成為沿周向延伸的矩形形狀。在平面圖中,連通路徑30在沿周向延伸的同時沿徑向(夾入方向)彎曲,并且連通路徑30朝向徑向上的外側凸出。

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包括:一對小壁面81,其面向周向;和一對大壁面82,其面向徑向。大壁面82在徑向上彼此面對并包括:內大壁面82a,其位于徑向上的內側;和外大壁面82b,其位于徑向上的外側。

在本實施方式中,代替從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環(huán)狀突出的節(jié)流部32,節(jié)流部32分別從一對大壁面82起沿徑向突出。節(jié)流部32遍及大壁面82的周向上的整個長度地設置,并且節(jié)流部32的周向上的兩端部分別與小壁面81連結。

節(jié)流部32包括:內節(jié)流部32a,其從內大壁面82a朝向徑向上的外側突出;和外節(jié)流部32b,其從外大壁面82b朝向徑向上的內側突出。如圖16所示,內節(jié)流部32a從徑向上的外側朝向內側、沿軸線O方向朝向分隔構件16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逐漸伸出,外節(jié)流部32b從徑向上的內側朝向外側、沿軸線O方向朝向分隔構件16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逐漸伸出。在連通路徑30的軸線O方向和徑向這兩個方向上的縱截面圖中,節(jié)流部32的面向分隔構件16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面相對于流路軸線M傾斜。

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設置有沿徑向突出的突出部83。突出部83分別設置在各大壁面82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收納在連通路徑30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間部內。突出部83被形成為沿周向延伸的突條,并且突出部83的周向上的兩端部分別與小壁面81連結。在縱截面圖中,突出部83被形成為沿徑向凸出的凸曲面狀。

如圖15所示,橋接部33被形成為沿周向延伸的棒狀。在平面圖中,分支體33沿周向延伸、沿徑向彎曲并朝向徑向上的外側凸出。橋接部33的周向上的兩端部分別與一對小壁面81連結。

如圖16所示,分支體33的面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的一對端面34隨著該對端面34從分支體33的徑向上的中央朝向徑向上的兩端部去而從分支體33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逐漸延伸。分支體33的徑向上的寬度從軸線O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朝向分支體33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從徑向上的兩端部起越來越小。

供液體L沿軸線O方向通過的通過間隙38設置在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與分支體33的外周面之間,分支體33夾在通過間隙38之間。一對通過間隙38被設置成在徑向上夾著分支體33。通過間隙38的徑向上的寬度在軸線O方向的整個長度上相等,并且通過間隙38的流路截面面積在軸線O方向的整個長度上也近似相等。

分支體33設置有返回部(第二合流部)84。返回部84使被分支體33分支的液體L的流的方向在軸線O方向上反轉,并且使該流與其它部分液體L的流合流。返回部84分別設置在分支體33的徑向上的兩端部,并且使在分支體33上流動的液體L的流與如下液體L的流合流:在連通路徑30內流通的液體L中的沿著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朝向通過間隙38流通的液體L。

分支體33的端面34的徑向上的兩端部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外側伸出,并且在縱截面圖中,返回部84被形成為朝向分支體33的軸線O方向上的中央部凹下的凹曲面狀。返回部84遍及周向上的整個長度地設置在分支體33的端面34的徑向上的兩端部。

當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被從振動產(chǎn)生部輸入至隔振裝置80,并且例如主液室14內的液體L經(jīng)由連通路徑30朝向副液室15流動時,如圖16所示,液體L從位于連通路徑30的一側的節(jié)流部32流入連通路徑30內。此后,液體L的一部分在連通路徑30內沿流路軸線M、朝向徑向的兩側擴散,并且沿著連通路徑30的內周面中的大壁面82朝向通過間隙38流動。

另外,流入連通路徑30內的液體L中的沿軸線O方向朝向分支體33流動的液體L的流被分支體33以繞著分支體33的方式朝向徑向上的兩側分支。此時,液體L在分支體33的端面34上流動,使得返回部84使液體L的流的方向在軸線O方向上反轉。因而,被反轉的液體L的流與上述朝向通過間隙38流通的液體L的流合流。

因此,當諸如怠速振動和抖動振動等的通常振動被輸入至隔振裝置80,并且流動通過連通路徑30的液體L的流速升高時,液體L的壓力損失會因例如被返回部84合流的液體L的流彼此碰撞時產(chǎn)生的能量損失等而增大。

(第八實施方式)

接下來,將參照圖17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八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

注意,在第八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與第三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如圖17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中,采用通過將第三實施方式中的分隔構件16沿軸線O方向二等分而獲得的構件中得到位于另一側構件作為分隔構件90。換言之,分隔構件90包括構成第三實施方式的分隔構件16的三個分割體中的中央分割體39的一部分和外側分割體40。

因而,分支體33暴露于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中的一者,中央分割體39的通過間隙38朝向液室中的一者開口。另外,外側分割體40的流路形成孔40b使多個通過間隙38連接為一體,并且使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中的另一者與多個通過間隙38連通。在圖示的示例中,分支體33暴露于主液室14,中央分割體39的通過間隙38朝向主液室14開口。另外,外側分割體40的流路形成孔40b使多個通過間隙38連接為一體,并且使副液室15與多個通過間隙38連通。

在該隔振裝置中,當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被從振動產(chǎn)生部輸入時,主液室14內的液體L被分支體33分支并分別經(jīng)由多個通過間隙38流入連通路徑30內。結果,從主液室14朝向連通路徑30流入的液體L的流在流入連通路徑30內之后,該液體L被分支。此后,被分支體33分支的液體L的流通過節(jié)流部32以流的方向彼此面對的方式合流,并且液體L的流彼此碰撞,由此增大了液體L的壓力損失。

(第九實施方式)

接下來,將參照圖18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九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

注意,在第九實施方式中,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與第八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元件,將省略其重復說明,并且將僅說明其不同之處。

如圖18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中,連通路徑30包括分支通路(分支部)100、連接空間(第一合流部)101和延長通路102。

分支通路100使經(jīng)由連通路徑30在主液室14與副液室15之間流通的液體L的流分支。在連通路徑30中,多個分支通路100彼此獨立地設置。多個分支通路100朝向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中的一者開口。在圖示的示例中,一個連通路徑30設置有兩個分支通路100,并且這兩個分支通路100朝向主液室15開口。連通路徑30中的兩個分支通路100沿流路軸線方向從主液室14朝向副液室15彼此靠近。

連接空間101使被多個分支通路100分支的液體L的流彼此合流。連接空間101使多個分支通路100的各自的流路軸線方向上的端部連接為一體。在圖示的示例中,連接空間101使兩個分支通路100的位于流路軸線方向上的副液室15側的端部連接為一體。連接空間101使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中的另一者與多個分支通路100連通。在圖示的示例中,延長通路102從連接空間101朝向另一側延伸,并且使連接空間101與副液室15連通。

在該隔振裝置中,當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被從振動產(chǎn)生部輸入時,主液室14內的液體L經(jīng)由多個分支通路100流入連通路徑30內。結果,從主液室14朝向連通路徑30流入的液體L的流在流入連通路徑30內之后,該液體L被分支。此后,被分支通路100分支的液體L的流在連接空間101中以流的方向彼此面對的方式合流,并且液體L的流彼此碰撞,由此增大了液體L的壓力損失。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隔振裝置,連接空間101使多個分支通路100的各自的流路軸線方向上的端部連接為一體。能夠使彼此獨立地流動通過多個分支通路100的液體L的流在連接空間101中合流。因而,能夠可靠地使液體L的流在連接空間101中彼此碰撞,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增大液體L的壓力損失。

注意,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而是能夠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情況下以各種途徑進行變型。

在本發(fā)明中,可以設置一個連通路徑30,而不設置多個連通路徑30。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除了連通路徑30以外,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還通過與連通路徑30不同的限制通路41而彼此連通,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主液室和副液室可以僅通過連通路徑、不通過限制通路41而彼此連通。

在本發(fā)明中,代替節(jié)流部32、返回部70和84以及連接空間101,可以設置其它形式的合流部。換言之,可以將合流部適當?shù)馗淖兂扇缦缕渌鼧嬙欤涸摌嬙焓贡环种Р糠种У囊后w的流與在連通路徑內流通的其它部分液體的流合流。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限制通路41、通路部42、分支通路100和延長通路102的內部可以被諸如彈性薄膜等的膜體封閉,該膜體會因液體L的液壓而彈性變形。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液體L在夾著膜體的兩側處的液壓也會經(jīng)由膜體傳遞,使得液體L在限制通路41、通路部42、分支通路100和延長通路102的內部流通。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分隔構件16將第一安裝構件11內的液室分隔成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主液室14以彈性體13作為壁面的一部分,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軸向上設置一對彈性體來代替所設置的隔膜,可以不設置副液室,而可以設置以彈性體作為壁面的一部分的壓力接收液室。換言之,可以將分隔適當?shù)馗淖兂扇缦缕渌鼧嬙欤涸谠摌嬙熘?,分隔構件將第一安裝構件內的封入液體的液室分隔成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中的至少一者以彈性體作為壁面的一部分。

雖然上述實施方式中已經(jīng)說明了發(fā)動機與第二安裝構件12連接、第一安裝構件11與車體連接的情況,但車體可以與第二安裝構件12連接、第一安裝構件11可以與發(fā)動機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隔振裝置10不限于車輛的發(fā)動機支座,而是還能夠適用于除了發(fā)動機支座以外的部件。例如,隔振裝置還能夠適用于搭載于建筑機械的發(fā)電機的支座,或者還能夠適用于安裝在工廠等中的機械的支座等。

此外,能夠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情況下利用眾所周知的構成元件適當?shù)靥鎿Q上述實施方式中的構成元件,并且能夠與上述變型例適當?shù)亟M合。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在確保產(chǎn)品特性的同時實現(xiàn)結構的簡單化和制造的簡易化。

附圖標記說明

10、60、80 隔振裝置

11 第一安裝構件

12 第二安裝構件

13 彈性體

14 主液室(第一液室)

15 副液室(第二液室)

16、90 分隔構件

30 連通路徑

32 節(jié)流部(第一合流部)

33 分支體(分支部)

38 通過間隙

41 限制通路

50 回轉部

70、84 返回部(第二合流部)

100 分支通路(分支部)

101 連接空間(第一合流部)

L 液體

M 流路軸線

A 突端面

B 連接面

C 頂面

D 區(qū)域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