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fā)動機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發(fā)動機技術領域,具體為發(fā)動機曲柄連桿機構。
背景技術:
發(fā)動機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通常使用橡膠減振技術,它的主要功用是當曲軸 發(fā)生扭轉振動時,皮帶輪由于慣性力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橡膠層便產生很大的交變剪切 變形,吸收很多的扭振能量,使曲軸扭振減弱,從而達到減振、提高發(fā)動機NVH性能的目的。通常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為橡膠硫化式結構,皮帶輪外圈和輪轂與橡膠結合 的表面需經噴砂等方法進行打毛處理后均勻地刷滿粘結劑,然后放入模具中,熔化后的橡 膠注入皮帶輪外圈與輪轂間的間隙,自然冷卻后成型。橡膠硫化式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可 靠性主要靠橡膠與金屬層的粘接強度以增大摩擦來保證,而粘接工藝對金屬表面的清浩度 要求非常高,過程質量不易控制,產品一致性不易保證,致使橡膠層在皮帶輪受扭轉力時較 容易脫落或斷裂,不能驅動發(fā)動機前端輪系,使發(fā)動機停止工作。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橡膠硫化式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橡膠壓 入式的發(fā)動機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簡化制作工藝,并提高產品質量。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發(fā)動機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其由輪轂、橡膠圈和皮帶輪外圈組成,減振 皮帶輪是一種復合輪,除了具有消減曲軸扭振作用外,它同時可以帶動其他輪系。所述橡膠圈為硫化成型預制橡膠圈,橡膠圈是通過壓縮導入于輪轂與皮帶輪的間 隙中間,橡膠圈依靠壓縮變形形成的張力與輪轂和皮帶輪外圈緊密結合。所述橡膠圈壓縮導入的壓縮比ε =tl/sl,tl為預制橡膠圈在壓入前的厚度,si 為輪轂與皮帶輪外圈之間的間隙,ε取1.5-2. 5。當曲軸旋轉時,輪轂通過橡膠層帶著減振體一起旋轉,當曲軸發(fā)生扭轉振動時,皮 帶輪由于慣性力圖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橡膠層便產生很大的交變剪切變形,吸收很多的 扭振能量,使曲軸扭振減弱,從而達到減振、提高發(fā)動機NVH性能的目的。本結構形式的皮帶輪,其可靠性主要靠橡膠圈壓縮變形形成的張力來保證,工藝 過程相對簡單,過程質量易控制,產品一致性強,質量穩(wěn)定。通過輪轂固定在曲軸上,皮帶輪外圈為圓環(huán)形,它們與中間的橡膠層靠橡膠層的 張力緊密貼合,橡膠層是預制硫化成型的橡膠帶,通過特制模具用高氣壓壓入輪轂和皮帶 輪外圈之間。
圖1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的基本結構示意圖圖2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簡化工作模型[0014]圖3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結構示意圖圖4減振曲軸皮帶輪總成半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3和圖4,本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由輪轂1、橡膠圈3和皮帶輪外圈 2組成,橡膠圈3為預制硫化成型,通過模具根據(jù)產品型號的不同,以一定的大氣壓力將橡 膠圈3壓入輪轂1與皮帶輪外圈2之間的間隙sl,靠橡膠圈3壓縮變形形成的張力將輪轂 1和皮帶輪外圈2緊密結合。橡膠圈3的壓縮比ε =tl/sl,tl為預制橡膠圈在壓入前的 厚度,對于中、小排量汽油發(fā)動機ε取1.5-2. 5。其工作過程如圖2所示的簡化模型,II、12表示軸系和減振皮帶輪的轉動慣量, kl、k2表示剛度,c2表示二者之間的粘性阻尼。通過適當調整慣性質量與橡膠的彈性系數(shù), 可以調節(jié)軸系的固有振動頻率。同時,發(fā)動機工作時,減振皮帶輪內圈與曲軸連接并一起振 動,由于外圈慣性質量滯后于內圈,因而在兩者之間產生相對運動,使橡膠層來回揉搓,振 動能量被橡膠的內摩擦阻尼吸收,從而使曲軸的扭振得以消減。鑒于壓入式減振曲軸皮帶輪相對于硫化式減振曲軸皮帶輪工藝過程相對簡單,過 程質量易控制,產品一致性強,質量穩(wěn)定的優(yōu)點,該發(fā)明可在中小排量汽油發(fā)動機上大量推 廣應用。
權利要求一種發(fā)動機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其由輪轂、橡膠圈和皮帶輪外圈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膠圈為硫化成型預制橡膠圈,所述橡膠圈是通過壓縮導入于輪轂與皮帶輪的間隙中間,橡膠圈依靠壓縮變形形成的張力與輪轂和皮帶輪外圈緊密結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動機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膠圈 壓縮導入的壓縮比ε =tl/sl,tl為預制橡膠圈在壓入前的厚度,si為輪轂與皮帶輪外圈 之間的間隙,ε取1.5-2.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發(fā)動機減振曲軸主動三角皮帶輪,其由輪轂、橡膠圈和皮帶輪外圈組成,橡膠圈為硫化成型預制橡膠圈,通過壓縮導入于輪轂與皮帶輪的間隙中間,橡膠圈依靠壓縮變形形成的張力與輪轂和皮帶輪外圈緊密結合。本結構形式的皮帶輪,其可靠性主要靠橡膠圈壓縮變形形成的張力來保證,工藝過程相對簡單,過程質量易控制,產品一致性強,質量穩(wěn)定。
文檔編號F16H55/36GK201705896SQ20102022971
公開日2011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但偉, 劉智軍, 梁文鋒, 熊竹林, 邵顯龍 申請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