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支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礦用液壓支架控制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礦產(chǎn)資源的需要也越來越大。在采礦中,液壓支架是其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主要其支撐、升降作用。但現(xiàn)有的液壓支架控制效果不好,且結構往往較復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礦用液壓支架控制系統(tǒng)。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礦用液壓支架控制系統(tǒng),包括油槽、變量泵、安全閥、三位四通換向閥、單向節(jié)流閥、二位二通換向閥、第一液控單向閥、第二液控單向閥、第一液壓缸、第二液壓缸、溢流減壓閥和第三液控單向閥,所述變量泵的進油口與油槽連接,所述變量泵的出油口與三位四通換向閥的P油口連接,所述安全閥的進油口與變量泵的出油口連接,所述安全閥的出油口與油槽連接,所述三位四通換向閥的A油口與單向節(jié)流閥的進油口連接,所述單向節(jié)流閥的出油口一路與第一液控單向閥的進油口連接,另一路與第二液控單向閥的進油口連接,所述第一液控單向閥的出油口與第一液壓缸的有桿腔連接,所述第二液控單向閥的出油口與第二液壓缸的有桿腔連接,所述二位二通換向閥的一油口與第一液控單向閥的進油口連接,另一油口與第二液控單向閥的進油口連接,所述第一液壓缸的無桿腔與第二液壓缸的無桿腔連接,所述溢流減壓閥的進油口與第一液壓缸的無桿腔連接,所述溢流減壓閥的出油口與三位四通換向閥的B油口連接,所述溢流減壓閥的控制口與第三液控單向閥的出油口連接,所述第三液控單向閥的進油口與油槽連接,所述第三液控單向閥的控制口與三位四通換向閥的A油口連接,所述第一液控單向閥的控制口和第二液控單向閥的控制口均與三位四通換向閥的B油口連接,所述三位四通換向閥的T油口與油槽連接。
如上所述的礦用液壓支架控制系統(tǒng),進一步說明為,所述變量泵的進油口設有油過濾器。
如上所述的礦用液壓支架控制系統(tǒng),進一步說明為,所述三位四通換向閥的T油口處設有冷卻器。
如上所述的礦用液壓支架控制系統(tǒng),進一步說明為,所述冷卻器為水冷卻器。
如上所述的礦用液壓支架控制系統(tǒng),進一步說明為,所述油槽中設有溫度計。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裝置結構簡單,降低了成本,控制效果好,能夠對液壓支架之間進行聯(lián)合控制,保證液壓支架同時動作,能夠部分消除同步誤差,且調節(jié)方便,易于維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油槽;2、變量泵;3、安全閥;4、三位四通換向閥;5、單向節(jié)流閥;6、二位二通換向閥;7、第一液控單向閥;8、第二液控單向閥;9、第一液壓缸;10、第二液壓缸;11、溢流減壓閥;12、第三液控單向閥;13、油過濾器;14、冷卻器;15、溫度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闡述。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礦用液壓支架控制系統(tǒng),包括油槽1、變量泵2、安全閥3、三位四通換向閥4、單向節(jié)流閥5、二位二通換向閥6、第一液控單向閥7、第二液控單向閥8、第一液壓缸9、第二液壓缸10、溢流減壓閥11和第三液控單向閥12,所述液壓支架通過液壓缸中活塞桿的伸出和回縮來完成動作。
所述變量泵2的進油口與油槽1連接,在變量泵2的進油口還可以設置油過濾器14,通過油過濾器14對油液進行過濾,從而保證進入系統(tǒng)中油液的清潔,保護了系統(tǒng)中其他設備的使用安全,延長了本系統(tǒng)的使用壽命。
所述變量泵2的出油口與三位四通換向閥4的P油口連接,所述安全閥3的進油口與變量泵2的出油口連接,所述安全閥3的出油口與油槽1連接,所述安全閥3的開啟壓力值根據(jù)使用情況自行決定,當變量泵2輸出的油液壓力過高時,安全閥3開啟泄壓,避免了高壓油液對設備的沖擊。
所述三位四通換向閥4的A油口與單向節(jié)流閥5的進油口連接,所述單向節(jié)流閥5的出油口一路與第一液控單向閥7的進油口連接,另一路與第二液控單向閥8的進油口連接,即單向節(jié)流閥5的出油分為兩路,供兩液壓缸使用。
所述第一液控單向閥7的出油口與第一液壓缸9的有桿腔連接,所述第二液控單向閥8的出油口與第二液壓缸10的有桿腔連接,所述二位二通換向閥6的一油口與第一液控單向閥7的進油口連接,另一油口與第二液控單向閥8的進油口連接,所述二位二通換向閥6用于消除兩液壓缸在終端時不同步的情況,下文將做具體闡述。
所述第一液壓缸9的無桿腔與第二液壓缸10的無桿腔連接,所述溢流減壓閥11的進油口與第一液壓缸9的無桿腔連接,所述溢流減壓閥11的出油口與三位四通換向閥10的B油口連接,所述溢流減壓閥11的控制口與第三液控單向閥12的出油口連接,所述第三液控單向閥12的進油口與油槽1連接,所述第三液控單向閥12的控制口與三位四通換向閥4的A油口連接,所述第一液控單向閥7的控制口和第二液控單向閥8的控制口均與三位四通換向閥4的B油口連接,所述三位四通換向閥4的T油口與油槽1連接。作為優(yōu)選,在三位四通換向閥4的T油口處設有冷卻器14,即三位四通換向閥4的T油口與冷卻器14的進油口連接,冷卻器14的出油口與油槽1連接。通過冷卻器14對回油進行冷卻,從而保證油液溫度始終處于正常范圍內,使本系統(tǒng)長期穩(wěn)定運行。所述冷卻器14優(yōu)選為采用水冷卻器,水冷卻器冷卻效果好,非常適合本系統(tǒng)使用,所述冷卻器14也可以采用風冷卻器。為了便于觀察油槽1中的油液溫度,可以在油槽1中設置溫度計15,通過溫度計15能夠直觀的對油槽1中的油液溫度進行觀察,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為:停止狀態(tài),三位四通換向閥4處于中位的時候,第一液控單向閥7、第二液控單向閥8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兩液壓缸的活塞桿可以停在任意位置,從而使液壓支架停止在任意位置。
上升狀態(tài),三位四通換向閥4處于左工位,變量泵2輸出的高壓液壓油經(jīng)過單向節(jié)流閥5,經(jīng)過兩液控單向閥到達兩液壓缸的有桿腔,推動活塞桿上行,從而使液壓支架相應動作,此時溢流減壓閥11控制口處的第三液控單向閥12在控制油壓的作用下打開,溢流減壓閥11的控制油口與油槽1相連,溢流減壓閥11的溢流的壓力值被調整為零,兩液壓缸無桿腔的油可以無背壓的通過溢流減壓閥11的溢流口流回油槽1中。當活塞桿到達頂部時,二位二通換向閥6動作,處于左工位,兩支路連通,使兩個液壓缸的活塞桿都能達到終點,在終點消除不同步誤差,雖然在移動時不同步,但是可以保證在終端一致,能夠消除部分同步誤差,之后三位四通換向閥4和二位二通換向閥6失電斷開,活塞桿停在頂端。
下降狀態(tài),三位四通換向閥4處于右工位,變量泵2輸出的高壓油經(jīng)三位四通換向閥4、溢流減壓閥11減壓后進入兩液壓缸的無桿腔,推動活塞桿下行,此時溢流減壓閥11控制口處的第三液控單向閥12的控制口與油箱1相連,第三液控單閥12處于關閉,因此溢流減壓閥11在調定的工作狀態(tài)下工作,起減壓穩(wěn)壓的作用。第一液控單向閥7和第二液控單向閥8在控制油壓的作用下打開,兩液壓缸下腔的油經(jīng)過液控單向閥、單向節(jié)流閥5、三位四通換向閥4后流回油槽1。單向節(jié)流閥5有防止液壓桿下降速度過快的作用。采用電液換向閥,使換向平穩(wěn),沖擊小。巧妙地使用了溢流減壓閥11,使工作時液壓支架的作用力保持恒定,調節(jié)方便。
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不經(jīng)創(chuàng)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變形或修改均受本專利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