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沖砂裝置技術領域,是一種連續(xù)油管用連續(xù)沖砂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連續(xù)油管工藝在井下作業(yè)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井下作業(yè)更加方便、高效。譬如連續(xù)油管的沖砂作業(yè)相比常規(guī)的沖砂作業(yè),存在小修時間短,安全可靠等優(yōu)點。但也存在著耗費沖砂液量大,沖砂不徹底、周期較長和特車費用高等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連續(xù)油管用連續(xù)沖砂裝置,克服了上述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現(xiàn)有連續(xù)油管沖砂作業(yè)存在耗費沖砂液量大,沖砂不徹底、周期較長和特車費用高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xiàn)的:一種連續(xù)油管用連續(xù)沖砂裝置,包括上接頭、中心筒、外筒、分流套和尾管,上接頭的下端外側和中心筒的上端內側固定安裝在一起,中心筒的下端外側和外筒的上端內側固定在一起,中心筒中部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三個第一通孔,對應第一通孔下方的中心筒外側固定有第一外限位環(huán)臺,對應中心筒上方的上接頭外側固定有第二外限位環(huán)臺,對應第一外限位環(huán)臺和第二外限位環(huán)臺之間的中心筒外側套裝有能進行徑向轉動的上旋筒,對應每個第一通孔位置的上旋筒上分別設有一個向外側上方傾斜的上旋轉噴嘴,中心筒下端內側固定有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對應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上方的中心筒內側套裝有能封堵第一通孔的分流套,對應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下方的外筒內側固定有第二內限位環(huán)臺,對應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和第二內限位環(huán)臺之間的外筒內側套裝有銷釘座,銷釘座內設有位于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內側的旋轉套,旋轉套上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下端開口的長槽,對應每個長槽位置的銷釘座內固定安裝有一個定位銷釘,每個長槽頂部分別座于與其對應的定位銷釘?shù)膬榷松希D套外側沿圓周均勻分布有頂端低于長槽頂端且與長槽呈交錯分布且下端開口的短槽,每兩個相鄰的長槽和短槽連接且連接處形成齒尖向下的上棘齒,上棘齒下方的旋轉套外側固定有齒尖向上且在旋轉套與外筒發(fā)生軸向位移時能與上棘齒配合驅動定位銷釘在長槽和短槽之間進行位置切換的下棘齒,上棘齒和下棘齒呈交錯分布;旋轉套下端外側與尾管上端內側固定安裝在一起,尾管中部外側固定有第三外限位凸臺,第三外限位凸臺下方的尾管外側固定安裝有背帽,對應背帽和第三外限位凸臺之間的尾管外側套裝有能進行徑向轉動的下旋筒,下旋筒內側的尾管上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三個第二通孔,對應每個第二通孔位置的下旋筒上均設一個向外側下方傾斜的下旋轉噴嘴,尾管底端中部設有與上接頭相通的下噴嘴。
下面是對上述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或/和改進:
上述每個上棘齒的引導斜面可一致呈沿右旋方向向下傾斜狀,每個下棘齒的引導斜面一致呈沿右旋方向向上傾斜狀。
上述第一通孔的數(shù)量可為8個;第二通孔的數(shù)量為8個。
上述背帽可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安裝在對應位置的尾管外側,且背帽上沿圓周設有至少兩個外螺紋孔,對應每個外螺紋孔位置的尾管上均設有內螺紋孔,每組相互對應的外螺紋孔和內螺紋孔內均固定安裝有第一安裝螺釘。
上述上旋轉噴嘴的軸線可與法線的夾角為20°,旋轉噴嘴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在55°至70°之間;下旋轉噴嘴的軸線與法線的夾角為45°,下旋轉噴嘴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在35°至55°之間。
上述上接頭外側和中心筒內側之間可設有O形密封圈;分流套外側和中心筒內側之間設有O形密封圈;旋轉套外側和外筒底端內側之間設有O形密封圈。
上述中心筒下端外側與外筒上端內側可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安裝在一起,且外筒頂端通過第二安裝螺釘與對應位置的中心筒固定安裝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而緊湊,使用方便,在作業(yè)過程中,下旋筒全程處于旋轉沖砂作業(yè)狀態(tài),能夠使砂礫處于懸浮狀態(tài),連續(xù)油管內始終有沖砂液泵入,井底不會產生負壓干擾漩渦流;本實用新型觸底上提后,上旋筒開啟旋轉沖砂狀態(tài),能夠在井內形成旋轉的水簾,使得砂礫被沖砂液全部帶出井外,保證了沖砂作業(yè)的質量,縮短了沖砂作業(yè)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安全、省力、簡便、高效的特點。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的主視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中的中心筒的局部展開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附圖1中的銷釘座的俯視剖視放大結構示意圖。
附圖4為附圖1中的在A-A處的剖視放大結構示意圖。
附圖5為附圖1中的在B-B處的剖視放大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編碼分別為:1為上接頭,2為中心筒,3為外筒,4為分流套,5為尾管,6為第一通孔,7為第一外限位環(huán)臺,8為第二外限位環(huán)臺,9為上旋筒,10為上旋轉噴嘴,11為第二安裝螺釘,12為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13為第二內限位環(huán)臺,14為銷釘座,15為旋轉套,16為長槽,17為定位銷釘,18為短槽,19為上棘齒,20為下棘齒,21為第三外限位凸臺,22為背帽,23為下旋筒,24為第二通孔,25為下旋轉噴嘴,26為下噴嘴,27為第一安裝螺釘,28為O形密封圈,ɑ為上旋轉噴嘴的軸線與法線的夾角,β為旋轉噴嘴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γ為下旋轉噴嘴的軸線與法線的夾角,δ為下旋轉噴嘴25與豎直方向的夾角。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對位置關系的描述均是根據(jù)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式來進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關系是依據(jù)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向來確定的。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附圖1、2、3、4、5所示,該連續(xù)油管用連續(xù)沖砂裝置包括上接頭1、中心筒2、外筒3、分流套4和尾管5,上接頭1的下端外側和中心筒2的上端內側固定安裝在一起,中心筒2的下端外側和外筒3的上端內側固定在一起,中心筒2中部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三個第一通孔6,對應第一通孔6下方的中心筒2外側固定有第一外限位環(huán)臺7,對應中心筒2上方的上接頭1外側固定有第二外限位環(huán)臺8,對應第一外限位環(huán)臺7和第二外限位環(huán)臺8之間的中心筒2外側套裝有能進行徑向轉動的上旋筒9,對應每個第一通孔6位置的上旋筒9上分別設有一個向外側上方傾斜的上旋轉噴嘴10,中心筒2下端內側固定有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12,對應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12上方的中心筒2內側套裝有能封堵第一通孔6的分流套4,對應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12下方的外筒3內側固定有第二內限位環(huán)臺13,對應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12和第二內限位環(huán)臺13之間的外筒3內側套裝有銷釘座14,銷釘座14內設有位于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12內側的旋轉套15,旋轉套15上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下端開口的長槽16,對應每個長槽16位置的銷釘座14內固定安裝有一個定位銷釘17,每個長槽16頂部分別座于與其對應的定位銷釘17的內端上,旋轉套15外側沿圓周均勻分布有頂端低于長槽16頂端且與長槽16呈交錯分布且下端開口的短槽18,每兩個相鄰的長槽16和短槽18連接且連接處形成齒尖向下的上棘齒19,上棘齒19下方的旋轉套15外側固定有齒尖向上且在旋轉套15與外筒3發(fā)生軸向位移時能與上棘齒19配合驅動定位銷釘17在長槽16和短槽18之間進行位置切換的下棘齒20,上棘齒19和下棘齒20呈交錯分布;旋轉套15下端外側與尾管5上端內側固定安裝在一起,尾管5中部外側固定有第三外限位凸臺21,第三外限位凸臺21下方的尾管5外側固定安裝有背帽22,對應背帽22和第三外限位凸臺21之間的尾管5外側套裝有能進行徑向轉動的下旋筒23,下旋筒23內側的尾管5上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三個第二通孔24,對應每個第二通孔24位置的下旋筒23上均設一個向外側下方傾斜的下旋轉噴嘴25,尾管5底端中部設有與上接頭1相通的下噴嘴26。
使用時,先連接上接頭1與連續(xù)油管,然后下放連續(xù)油管,當本實用新型下端接近砂面時,向連續(xù)油管內泵入沖砂液,一部分沖砂液經下噴嘴26涌出,將井底砂面攪動起來,還有一部分沖砂液相繼經第二通孔24和下旋轉噴嘴25涌出,且下旋筒23在沖砂液帶動下旋轉,在本實用新型下方形成漩渦流,進一步攪動沖砂液,初始時,定位銷釘17的內端位于短槽18頂端,分流套4能夠封堵第一通孔6,繼續(xù)下放本實用新型,當其觸底后將其上提,定位銷釘17在上棘齒19和下棘齒20的配合下?lián)Q位至長槽16頂端位置,分流套4下落至座于第一內限位環(huán)臺12上端面上,第一通孔6被露出,沖砂液相繼經第一通孔6和上旋轉噴嘴10涌出,并推動上旋筒9旋轉,形成向上的漩渦流,將下部返上來的砂礫向上攜帶,最后將連續(xù)油管攜本實用新型上提出井口,將井內的沙礫快速攜帶至井口處。在將本實用新型下放和上提至井口的整個過程中,下旋筒23全程處于旋轉沖砂作業(yè)狀態(tài),能夠使砂礫處于懸浮狀態(tài),連續(xù)油管內始終有沖砂液泵入,井底不會產生負壓干擾漩渦流;本實用新型觸底上提后,上旋筒9開啟旋轉沖砂狀態(tài),能夠在井內形成旋轉的水簾,使得砂礫被沖砂液全部帶出井外,保證了沖砂作業(yè)的質量,縮短了沖砂作業(yè)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可根據(jù)實際需要,對上述連續(xù)油管用連續(xù)沖砂裝置作進一步優(yōu)化或/和改進:
如附圖1、2、3、4、5所示,每個上棘齒19的引導斜面一致呈沿右旋方向向下傾斜狀,每個下棘齒的引導斜面一致呈沿右旋方向向上傾斜狀。用時定位銷釘17先位于短槽18槽頂位置,當尾管5底端觸底后,旋轉套15相對于外筒3上行,定位銷釘17相對于旋轉套15下行,沿下棘齒20引導斜面下行至兩個下棘齒20之間位置后,旋轉套15與外筒3停止相對移動,然后上提本實用新型,定位銷釘17沿上棘齒19引導斜面行至長槽16槽頂位置,旋轉套15與外筒3相對靜止,從而實現(xiàn)座于旋轉套15上的分流套4的升降、將第一通孔6打開。也可設置為,每個上棘齒19的引導斜面一致呈沿左旋方向向下傾斜狀,每個下棘齒的引導斜面一致呈沿左旋方向向上傾斜狀。
如附圖1、2、3、4、5所示,第一通孔6的數(shù)量為8個;第二通孔24的數(shù)量為8個。上述設置保證了在本實用新型外側形成連續(xù)穩(wěn)定的漩渦流。
如附圖1、2、3、4、5所示,背帽22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安裝在對應位置的尾管5外側,且背帽22上沿圓周設有至少兩個外螺紋孔,對應每個外螺紋孔位置的尾管5上均設有內螺紋孔,每組相互對應的外螺紋孔和內螺紋孔內均固定安裝有第一安裝螺釘27。第一安裝螺釘27可以防止背帽22和尾管5之間的螺紋連接處脫扣,保證本實用新型的可靠性。
如附圖1、2、3、4、5所示,上旋轉噴嘴10的軸線與法線的夾角α為20°,上旋轉噴嘴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β在55°至70°之間;下旋轉噴嘴25的軸線與法線的夾角γ為45°,下旋轉噴嘴25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δ在35°至55°之間。將上旋轉噴嘴10的軸線與法線的夾角α設置為20°、下旋轉噴嘴25的軸線與法線的夾角γ設置為45°,保證了在沖砂液的沖擊下,上旋筒9和下旋筒23始終保持繞圓周轉動的狀態(tài),保證對砂礫的攪動和攜帶;將上旋轉噴嘴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β設置在55°至70°之間、下旋轉噴嘴25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δ設置在35°至55°之間,保證了漩渦流的力度。
如附圖1、2、3、4、5所示,上接頭1外側和中心筒2內側之間設有O形密封圈28;分流套4外側和中心筒2內側之間設有O形密封圈28;旋轉套15外側和外筒3底端內側之間設有O形密封圈28。上述設置,保證了本實用新型的密封性,防止沖砂液外漏。
如附圖1、2、3、4、5所示,中心筒2下端外側與外筒3上端內側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安裝在一起,且外筒3頂端通過第二安裝螺釘11與對應位置的中心筒2固定安裝在一起。第二安裝螺釘11可以防止中心筒2和外筒3之間的螺紋連接處脫扣,保證本實用新型的可靠性。根據(jù)需要,第一安裝螺釘27和第二安裝螺釘11均可為內六角螺釘,便于本實用新型的安裝。
以上技術特征構成了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果,可根據(jù)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的技術特征,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